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防災報告「太學術性」民間冀清晰確實踐 2018年3月31日|現代澳門日報

防災報告「太學術性」民間冀清晰確實踐   

【本報訊】天鴿風災終期總結報告公佈,建議修訂完善氣象預報機制及建設擋潮閘等。有關注的團體指此報告分析較為全面,但認為居民更重視如何實踐落實。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報告中提及多項災害分析太學術性,如何具體落實、何時落實仍未有清晰說明。林宇滔批評政府在經過黑格比颱風後,未有落實重視監管及檢討防災機制,直至去年八二三天鴿風災,政府仍在原地踏步,居民希望的是政府實實在在的做事,回應需求,包括制定明確清晰的指標、工作時間表,以及每項工作將帶來怎樣的實際效益等。


智慧城市聯盟協會理事長黃承發認為,本澳可透過智慧安全城市網絡,採集例如排水等數據及早做好預防,但要完整鋪設網絡需時較長,他建議短期內可利用粵港和大灣區的氣象預測數據參考分析,亦可在各區增設排水裝置等。


林宇滔倡推動政策配套拓展回收業界生存空間 2018年3月31日|大眾報

林宇滔倡推動政策配套拓展回收業界生存空間


【特訊】對於內地收緊廢料進口政策,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內地新規短期內勢必令本澳回收行業雪上加霜,但若政府及業界能夠認真應對,未必不能轉危為機。他建議政府儘快完成拖沓已久的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以及配套政策的工作,加強廢料分類回收的公民教育,以及考慮劃地建設集中處理回收廢料的場所,拓展回收業界生存空間。

內地今年開始實施新的廢料入口標準,包括禁止進口未經分揀的廢紙及生活廢膠,如廢紙必須按紙質分類,雜質若超過總重量0.5%便不能入口需原船送返出發地;廢膠則由過去僅需破碎清洗,變成需加熱拉粒成為原材料才能進口內地。林宇滔對此表示,內地是世界工廠,對原材料的需求非常大,以往對於廢紙、塑膠等廢料都是全球最主要的廢料回收地。不過隨著內地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近年來內地對於廢料的需求亦開始放緩,對於廢料回收的政策亦逐漸收緊。如在廢紙方面,以往內地對於廢紙回收是比較願意配合澳門,讓業界有更多生存空間。但自從內地今年收緊了廢料進口政策後,對於廢紙的回收要求嚴格了不少,但澳門在廢料分類回收方面一直做得不夠好,很多時候紙皮、辦公室用紙、報紙等需要分類處理的廢紙都是混雜在一起,甚至還會與其他垃圾「堆埋一起」,新政策的實施勢必導致回收商需要做更多的分揀工序,提高成本。另一方面,內地新規亦要求廢紙必須用貨櫃裝運入口,而澳門的裝櫃費用一直高企,回收商多數選擇先將廢紙運到香港,再在香港裝箱運回內地,雖然在費用上有一定減省,但同樣會令運輸成本較以往大幅提高。綜合上述各種因素來看,本澳回收行業的營運壓力在內地新規實施後無疑已是大幅增加。

林宇滔又指出,為應對內地新政策,香港於今年較早前已加大宣傳及教育力度,重點教育市民把乾淨的「三紙兩膠」(紙皮、報紙和辦公室用紙;盛載飲品和個人護理用品膠樽)回收,又呼籲巿民廢紙要妥善分類及綑紮好才放進回收箱、不要沾污或弄濕、杜絕淋水等。但反觀澳門,內地收緊廢料進口標準不論在政府抑或社會層面都尚未予以足夠重視,當局至今仍未開展任何加強公眾「乾淨回收」意識的宣傳教育;而環保局曾表示快將公佈的《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 (2017-2026)》,至今亦仍未見蹤影,相關工作一拖再拖。近年本澳資源回收的統計數字顯示,由於本澳資源回收率長期偏低,內地收緊進口標準對本澳的影響似乎不大,政府亦似是抱著可以回收就回收、不能回收就送到焚化爐「一把火燒曬」的心態,但顯然是一種資源浪費,不利於回收業界生存和發展,更不利於本澳的環境保護。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林宇滔稱,內地收緊廢料進口標準短期內勢必令本澳回收行業雪上加霜,但若政府及業界能夠認真應對,坦誠溝通互動,藉內地新規的機遇,尋找和重新制訂適合本澳環境的回收業持續發展策略,未必不能轉危為機。當局除應儘快完成拖沓已久的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以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推動「回收業設備資助計劃」、「澳門建築廢料管理制度」、「使用塑膠袋的限制」等配套政策的工作之外,亦急需加強公民教育,提高社會對於廢料資源要妥善分類的意識,幫助業界回收到品質更高的廢料,減省後期工序和人資成本。此外他亦建議政府著力拓展環保回收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如在建築廢料堆填區附近或其他合適地段,劃出一定的土地建設集中處理回收廢料的廠房或場所,讓回收業界可以集中在該處,有足夠的空間將回收到的廢料作初步處理甚至循環利用。


政府將招標研究都市更新 都更委:唔覺政府想做嘢 2018年3月31日|澳門日報

政府將招標研究都市更新 都更委:唔覺政府想做嘢

【本報消息】舊區重整嗌足十年無寸進,換上都市更新名目,也不見得脫胎換骨。吸納都市更新委員會兩年意見後,政府近期公佈將外判都市更新研究及諮詢服務。

都更委林宇滔有感政府太遲諮詢,從僵化的行政效率來看,亦質疑當局是否有意推動都市更新,還是在玩程序,消磨時間。

轉換概念仍無寸進
政府二○○五年成立舊區重整諮詢委員會,該會經年做了大量工作,二○一一年《舊區重整法律制度》獲立法會一般性通過,惟政府於一三年撤回法案。後來委員任期屆滿,舊諮委無聲無息地成為歷史。特首崔世安於一四年競選連任的政綱中,換上都市更新概念,經當選、組班、草擬行政法規,至一六年三月,首屆都更會委員才正式成軍。及後該會就重建樓宇稅務優惠、樓宇的保養和維修、重建業權百分比等提出了立法建議。轉眼又過兩年,早前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城規會後,才對外宣稱將招標研究都市更新。

到底多年來舊區重整、都市更新研完又諮、諮完又研,意義何在?社會不滿有關工作無實質進展,甚至都更會委員亦著急非常。林宇滔指出,自都更會成立以來,便希望首先處理不存爭議的工作。組隊不久,委員會便討論了重建樓宇稅務優惠制度,業主與發展商間的業權轉移稅及特別印花稅動輒數十萬,有關制度避免重複徵收冤枉稅其實唔算係咩優惠,只係掃除重建障礙。委員一六年底已取得共識,財政局亦曾作出立法承諾,惟一次次跳票,政府當時講舊年(一七年)上半年會立法,唔見咗;下半年,亦都唔見咗,而家都唔知去咗邊。

三組完成六項
工作先易後難,仍然極慢,碰上較複雜的內容,則更前路茫茫。林宇滔提到,都更會去年已就重建業權百分比達成共識,按樓宇條件降成九成、八成五等不同方案。然而,委員近期才突然被政府告知,要來一場諮詢。頭嗰年幾就要求我哋做方案。好,特區政府唔做我哋做。
三個小組做完六項工作,你又話要更詳細嘅研究,咁點解唔一早就搵家公司嚟呢?點解唔一早講要諮詢?

根據《公共政策諮詢規範性指引》,重大政策須諮詢。回顧該範疇過去十多年的工作,確無進行過正式的公衆諮詢,故林宇滔接受諮詢都更政策。然而,不少委員均力促縮短研究諮詢期,從而及早立法。政府工作能否加快?有人說我哋可以要求壓縮顧問服務嘅時間,但政府嘅行政程序呢?佢哋就話冇得減。部門內部的招標、開標、判標行政程序,隨時較研究諮詢服務期長得多。他批評如此重要的都更政策已研究了十三載,行政部門是否仍要如此僵化?研究後的立法時間表當局亦無任何承諾。


資源非用在刀刃上
林宇滔有感從委員會成立至今,政府一直無積極處理都市更新問題,要同時兼顧城規會、都更會的工務局輔助人員僅提供行政、會議記錄工作,並非專門協助都更研究、討論,百分比方案由委員會寫出嚟,點解要咁?我哋畀意見咋喎,咁不如我哋入嚟收人工?城規、都更涉及公衆重大利益,呢個唔係精兵簡政,而係冇將資源用在刀刃上。到底政府是否有意欲推動都市更新?佢唔會公開講唔想做,但我作為都更會委員,可以好肯定咁講一句,我唔覺得佢想做。林宇滔深感都更委有意推動社會向前走,政府則一直留後,都更會想行、想變,我唔覺得都更會有拖,但唔覺政府有積極落實,純粹繼續玩程序。


政府無執行高官問責捱轟 廉署報告馮瑞權疏忽職守 林宇滔指政府拖字訣規避 2018年3月31日|市民日報

政府無執行高官問責捱轟 廉署報告馮瑞權疏忽職守 

林宇滔指政府拖字訣規避   

【本報訊】前氣象局局長馮瑞權獲批准退休,每月穩袋約8萬元長糧激起民憤,政府高官問責又成笑話。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澳門雖有高官問責制度,但政府從來無執行過,官員也沒有誠意檢討過錯誤,「道歉都唔多見」,制度也沒有按過錯大小、不同程度問責,他強調政府要有決心執行高官問責制度,廉署調查報告中馮瑞權疏忽職守的證據非常確鑿,政府卻一拖再拖未完成紀律程序,明顯規避高官問責。

令人猜疑政府「放生」馮享長俸
去年「823風災」造成10條人命死亡和以億計經濟損失,廉署調查報告揭露馮瑞權在家中指揮工作,氣象局內部管理混亂等問題,儘管政府已提起紀律程序,但紀律程序遲遲未有結果,而按林宇滔表示,認同公務員退休程序不影響 所涉紀律程序,但他質疑為何馮瑞權的紀律程序由去年開展至今仍未有結果,形容時間過長不合常理,且紀律程序只是基本公務員問責制度,還未到高官問責層次。廉署去年10月公布的「天鴿」風災調查報告,雖指事件中無明顯刑事責任,但指出有人失職和失責,違反一般公務員操守等,林宇滔指馮失職證據非常確鑿,政府卻一拖再拖不公布紀律程序結果,反映政府是規避高官問責,甚至令人猜疑政府有意「放生」讓馮享受長俸。

他謂,按現行公職法,最嚴重的處罰是撤職,如果政府在90日內,即是其獲批退休前對他進行最嚴格的處罰,那馮就不能享受長糧,只能拿回他的公務員退休供款。他質疑「我哋嘅高官問責標準係咪訂到只要無違反刑事就得?咁低層次?我諗絕對唔係!」倘若官員誠心道歉,也是官員問責的一種體現,因為任何官員都沒可能不犯錯,現在澳門官員道歉是零成本,不少官員在犯錯後均不會向公眾和市民認錯,即使道歉卻是零誠意,道了歉後也不見得是有心改過,反省自己,完全是有權無責。
spacer.gif
行政法務司司長辦公室日前發出新聞稿提到:「行政法務範疇會遵照行政長官的指示,對領導及主管人員的紀律程序法律進行深入研究,以進一步完善官員問責制度。」林宇滔直言,現行不論是公務員退休制度和問責制度均存在漏洞,公務員退休制度中,最嚴重的處罰是停發4年,前文化局句長梁曉啊及副局長陳炳輝因涉及違反規定以取勞務方式聘用人員,也只是分別被處分45天和10天,特區政府提出高官問責制接近10年,也聲稱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惟一直以來均沒有落實執行高官問責制度,只是學術性上的檢討,就如政府提出在內港建造防潮閘多年,但長期都只是研究再研究,從沒有落實興建,政府這種只講不做,「一定死梗!」

成熟制度按程度處分非一錯下台
林宇滔指出:一個成熟的高官問責制度,要按犯錯程度作出處分,不是一出錯就下台。縱觀其他地區的官員問責制度,例如內地,一些省長、地方官員一上台就出事,有的導致被問責下台和道歉,這是有承擔和高官問責的體現,這些被問責的官員,如果誠心改過,也可以在其他崗位繼續擔任公職。

他說,澳門現時的制度中,官員只有「死撐」和「落台」兩個選項,產生很多問題,沒完沒了,這不是一個健康的機制。為此,他強調檢討和修改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政府首先應切實執行高官問責制,以維護政府威望,令市民重拾對政府的信心。


林宇滔認為,如果一個違反領導及官員義務和責任的官員都得不到應有、及時、合理的懲處,那這個官員問責制便是「廢的」、「得個樣」,馮瑞權問題只是「天鴿」事件其中一個問題,整個特區政府都沒有認真執行問責制度,2008年「黑格比」風災後,特區政府「乜都無做」,沒有汲取教訓做好防洪、氣象訊息發布等,10年過去毫無寸進,負責預防、預報、防災、救災和指揮工作方面的官員,同樣應承擔責任,向公眾道歉和深切反思過錯,以作出完善和改進。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不處理原居民問題 路環霸地沒完沒了 2018年3月30日|訊報專欄

不處理原居民問題 路環霸地沒完沒了   

路環黑沙發生的霸地填湖事件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坊間批評特區政府保護土地和打擊霸地不力。儘管特首不認同霸地嚴重,但工務局局長承認,霸地問題「有時真係睇唔住」,希望尋求其他部門協助遏止,並研究在政府土地旁邊安裝天眼。運輸工務司司長更反擊,霸地的人明知土地屬於國有但仍然霸佔,這些人才應受到批評。

收回霸地幅數面積大減
事實上,新《土地法》已引入違令罪及大幅調高非法佔用國有土地罰金最高可達三百萬元。但根據工務局官網公佈,政府在2009年至今8年間收回的63幅、佔地逾33萬平方米的土地中,頭四年已收回53幅被非法佔用的土地,涉及面積達22萬多平方米(工務局201310月的新聞稿)。換言之政府近年不論收地的數量和面積都大減,到底是霸地情況有所收歛?還是當局打擊力度減弱?社會心中有數!

根據《基本法》第7條,除在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前已依法確認的私有土地外,屬於國家所有。而按2008年新《土地法》諮詢文本中有關土地屬性的地圖,可見本澳私有土地主要集中在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舊區也有一小部分,但有200多年歷史的黑沙、九澳村則連一幅私有土地都沒有,全屬特區政府土地。若單按法律理解,黑沙、九澳整條村都屬政府地,即現時整條村都屬霸地,但這明顯與歷史實情不符,也嚴重影響兩村原居民的合理權益,當局也不可能真的「依法收回」兩村。這就帶出一個回歸以來一直未有面對和解決的紗紙契問題(紗紙契是指一些可追溯至清朝留下的用地或買賣土地房屋等獲當時官方確認的契約)。

黑沙九澳村全為霸地?
單講法律,政府確實可收回黑沙和九澳村的所有土地。但這一行為絕對不合情不合理。正正由於村民多年來的土地使用權無得到任何合法確認,令黑沙村、九澳村的土地業權屬各有各講,加上無法合法繼承和私下買賣等複雜因素,令到土地權益更為複雜,當中亦衍生圈地、霸地等亂象。若政府再不面對,問題只會更複雜,霸地問題也不能真正解決。

為此,政府曾在2009年提出:按先後緩急、先易後難的方向逐一以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處理原居民的居住問題,並實施路環舊市區詳細建設規劃,於同年10月率先推出路環舊市區土地批給申請計劃有序地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依法以維持現有樓房或重建方式,在符合城市規劃、文化部門要求及所有現行建築條例的前提下,透過免公開競投土地批給,讓特區政府成立前已持續居住在路環舊市區而未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居民,繼續在原址居住或商住。路環原居民按照此計劃申請成功,原使用的建築或土地就能合法獲得政府租賃土地的使用權,並需要依法向政府繳交溢價金及年租等,既保障了原居民的合法使用權益,也符合回歸後未有正式登記的私有土地屬國家擁有的《基本法》要求,是一個務實和折衷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案,筆者對此亦贊同。儘管此方法未必能解決所有複雜的紗紙契問題,但應可先易後難逐步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路環土地問題,亦避免問題因繼承、買賣等變得更複雜。筆者亦相信,先將合情合理的問題合法化,並與非法霸地的分途處理,九澳黑沙村才能得到合理的維護和發展,政府才能集中精力處理杜絕真霸地

新法同樣可批地原居民然而,根據政府資料,截止20143月底,政府共收到24宗關於路環舊市區土地批給之申請,當時5個申請已獲批;筆者翻查公開資料,至今四年再不見有其他新批出的個案。

去年4月,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對此回應:政府過去確實批出過申請計劃,允許持紗紙契土地的路環舊城區居民維修樓宇,但新《土地法》好似不容許繼續執行,因此該申請計劃已停止。儘管司長經常自嘲中文不好,但今次表述用:新《土地法》好似不容許繼續執行實乃再精準不過的用語!因為新《土地法》第55條第2款第1項的第3及第4點:只要屬有利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發展的公共利益的批給,尤其包括:(3)配合已向公眾尤其是透過下列方式公佈的政府政策的建設:i)載於年度的施政方針;ii)政府在立法會施政報告及施政方針答問大會上公佈;iii)政府在政策新聞發佈會上公佈。(4)參與由行政當局發起的城市建設計劃。

即新法根本沒有禁止以原來的方法處理路環原居民的繼續在原址居住或商住問題,只是新增一些要求,例如向公眾透過施政方針、立法會答問、甚至新聞發佈會,或參與政府的城巿建設計劃就可以。這些新要求合情合理,且確實有助增加公眾透明度,若政府有心解決問題,只要政府公開宣佈繼續計劃,路環舊市區土地批給申請計劃就可繼續執行。

保原居民合理權益才能根治霸地
但時至今日,不單路環村及九澳村的規劃仍未有出台,路環舊市區土地批給申請計劃亦在無預警之下被剎停,政府甚至以新《土地法》好似不容許等不實理由作推搪,連原居民加大電錶或重裝水錶等民生需求也不回應,因為無業權正式嚟講裡面唔應該有電錶!難怪有原居民氣言:若按照政府說法,既然村民無業權,為何不依法收地?對原居民霸地視而不見?因為政府也明白,即使法律上土地屬於政府,但強行收地於理於情都絕對說不過去。

正如有議員之前揭發,路環包括黑沙村在內,不少原作綠化的土地被人非法用作擺放機械甚至疑似危險品,當局巡查監管乏力固然應受批評,但黑沙村、九澳村的亂象,若當局不提供如路環舊市區土地批給申請計劃等合法規範的方案,逐步處理原居民的原有和合理居住使用權,這些古村落根本難得到合理規範的發展和管理,更會令合理土地使用和非法霸地混淆不清,甚至成為非法霸地的溫床,問題只會更難解決。

筆者認為,政府2009年的路環舊市區土地批給申請計劃本已找出一條逐步解決問題的方向,只要按原有方向,盡快制訂和落實路環村、九澳村的規劃,再推出相應的原居民土地批給申請計劃,先將合情合理的問題合法化,九澳黑沙村的環境才能得到合理管理維護和適度發展,政府才可集中精力處理不合情理的霸地行為,否則路環的霸地問題只會沒完沒了,路環九澳村的環境也只會越來越差。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林宇滔:民署應公佈生態數據 2018年3月30日|論盡

林宇滔:民署應公佈生態數據  

龍環葡韻建環湖木棧道計劃引起公眾疑慮。雖然民署一再重申不會影響生態,但仍未能讓公眾釋疑慮。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直指,一直負責管理龍環葡韻的民署,未有有系統地公佈該地生態數據。又認為,公眾需要討論龍環葡韻的定位,政府亦應與社區討論居民需求。

為何木棧道不會影響鷺鳥棲息,民署的其中一個解釋,是現時鳥林所剩的鷺鳥已不多。此言一出,引起不少市民嘩然,亦未有令環保人士對設置木棧道釋除疑慮。林宇滔表示,民署作為龍環葡韻的管理人,理應對該地生態進行調查,並定期有系統地公佈。「雀鳥是何時搬走的?搬了多少?是受了甚麼影響?種類(分佈)是怎樣?除了雀鳥還有其他生態。這地方你管了咁耐,有冇做過生態調查?又有否定期向公眾公佈,而不是為了個別工程,而說出對你有利的數據,而沒講出對你不利的數據?」

他直指,政府有需要了解雀鳥數目及種類的變化和原因,並以此為據,做出相應的保育措施。「怎樣對它(生態)做最少傷害嘅嘢,這些應有科學數據。現在常說鳥都走了,是哪天走的?是大潭山一號興建時的噪音和灰塵嚇走牠們,還是建好後光污染影響了?如果是光污染,將來棧道亦不應設燈。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地方。如果是噪音(導致),即木棧道距離(樹林)要再遠點。」

林宇滔認為,事件牽涉規劃、城市空間使用及管理,需要大家全面溝通。又指有時政府未必有惡意,但「好心」也有可能「做壞事」,政府有需要公開相關資料並認真聆聽社區的聲音。「民署管理這些空間時,究竟用甚麼標準?甚麼定位?」


他又指,民署已將龍環葡韻當成「半市政公園」的自然保護區,「是否認同大家可以給意見。」認為社會要討論龍環葡韻的定位。又表示,在不影響生態的情況下,多一個設施讓市民接觸自然,並非壞事,重點是民署如何管理,例如確保遊人保持安靜、妥善處理垃圾等。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林宇滔轟經屋錯配應減建一房單位 2018年3月25日|市民日報

林宇滔轟經屋錯配應減建一房單位   


【本報訊】2013年底接受申請的多戶型經屋,經過多年的審查後,合資格的家團已陸續安排上樓,惟近日不少5人甚至6人家團反映,接到房屋局通知獲分配到1房單位,他們面臨的只有放棄和選擇。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經屋的分配採用抽籤的形式,加上政府為了「交數」而建了不少一房經屋單位,令經屋戶型錯配的問題非常突顯,完全沒有考慮已上樓家庭將來的發展。他促請政府盡快修改《經屋法》提供分組抽籤,將來規劃新的經屋項目時,絕對應減少一房單位的供應。

林宇滔表示,幾個原因令經屋戶型錯配的問題非常突顯,最大問題是現行《經屋法》於2011年修改後,經屋的分配採用抽籤的形式,尤其不設輪候隊伍,每次申請結束後就「散隊」,令政府不能掌握房屋需求的客觀數據。另一問題是回歸後公屋基本停建多年,後來復建的公屋為了「交數」而建了不少一房經屋單位。

是次多戶型經屋申請中,當二、三房經屋全數被揀選後,餘下的3人甚至以上家團,林宇滔說面對政府表明未來幾年經屋幾乎零供應,不少家團只能無奈選擇一房經屋單位。相比過去一人家團可以申請二房經屋單位,是考慮到可能會結婚和組織家庭,他狠批政府現在的做法,完全沒有考慮已上樓家庭將來的發展,「畀咗層樓你就算」。

促考慮家團結構改變對於政府修改《經屋法》的進度一再拖延,林宇滔促請政府必須盡快修改《經屋法》,且7條輪候隊伍都應該各自提供一定比例的經屋單位進行分組抽籤分配,特別個人申請可分配更多一房單位,以減少戶型錯配的問題,當將來土地供應穩定後,應該要重新採取計分輪候制度,讓政府掌握社會真實的住屋需要,從而作出合適的規劃。

配合優生多育建多戶單位林宇滔又提到,另一問題是,多人家團申請一房經屋,當成功上樓後,每個家團成員將來都沒有資格再申請經屋,除了下一代申請資格受影響,甚至連下一代將來的伴侶都會受影響,除非由房屋局局長以酌情權作例外許可,方可脫離家團。他認為例外許可的操作應該有清晰的規範,尤其是已上樓家團成員再組織家庭,法律上就應該明晰可脫離已上樓的家團。


最後,林宇滔促請政府將來規劃新的經屋項目時,絕對應減少興建一房經屋單位,特別是現在政府提出鼓勵「優生多育」,除了調升出生津貼外,根本沒有其他配套,倘若政府為市民提供更多二房甚至三房單位,當有好的居住環境,自然會「優生多育」,若果沒有在房屋政策上作出配合,顯示政府根本沒有心去推動所提出「優生多育」的社會目標。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官員委任不應存在「非其不可」或「誰也不可」2018年3月23日|訊報專欄

官員委任不應存在「非其不可」或「誰也不可」   

旅遊局一副局長職位懸空逾三個月,社文司司長譚俊榮昨日回應傳媒時稱:希望謝慶茜康復後可重新擔任旅遊局副局長職位,更指未有代任人有意願擔任副局長一職。旅遊局長文綺華則指,目前正由七個廳長輪流暫代副局長一職。

七廳長無人願做副局?
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對官員任命制度的熱議及反思。先不論筆者對旅遊局七個廳長都不願擔任副局長深表懷疑!就算謝的能力再高,去年十二月十九日才就任的謝,上任十日就因個人健康為由提出請辭文化局長一職,若在未有明確康復日期之下,要懸空副局長職位多月讓其返回原官職,在法理情上均說不過去,坊間也會質疑,難道一個官位真的是「非其不可」?
相映成趣的是,土地工務運輸局副局長一職則被演繹成「誰也不可」,在前副局長張潤民去年十二月二十日不獲續任返回原職後,副局職位同樣懸空至今,批示沒有交待原因,而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當時回應稱僅屬普通、正常的人事調動,但至今沒有公佈任何繼任人選,難道該職位真的無人能勝任?

坊間大都以「識人好過識字」、「任人唯親」作為本澳官場文化的經驗總結,政府去年底委任毫無文化背景及經驗的謝「空降」文化局長一職,也已引起社會質疑政府委任官員的標準及準則。不過,筆者認為官員是否「空降」並非癥結,問題在於本澳根本沒有一套統一、公開、嚴謹的制度,作為官員任命的標準。

官員委任無制度可言
以「空降」為例,不少實行「文官制度」的地區均以定期輪換方式,調任官員到不同部門任職,香港的政務主任(AO)體系就是一例,曾蔭權、林鄭月娥及曾俊華等都是AO出身,任職過政府大部分部門的官職,為確保各部門的專業性,部門必會有一個副署長職位由內部的專業人士升任,「空降」官員甚至是香港官場的慣例。

而在本澳,政府任命一名領導或主管官員時,都會聲稱已充分考慮各方人選,但在實際操作時,外界會發現很多疑問──例如:文化局長出缺,司長說建議人選,再由行政長官任命;而一般副局、廳、處級的官員任命,按道理則由局長建議人選,由司長任命;然而,實際操作上,不同部門卻有不同做法,同一部門不同時代也有不同做法。

又例如,過去大部分正副局長均由司長任命,但近年趨勢是局長由特首直接任命,到底特首有否授權司長官員任命權,或何時收回任命權,似乎都沒有清晰公開資訊查閱,外界只能在公佈人士任命的批示中得悉;甚至不少公務員也認為,領導主管的任用與不任用,人選的發掘、甄選、建議及決定聘用等,根本沒有任何規範或程序可言,只是由上級、上上級或上上上級說了算,中間太多的不確定性和上級意志,如譚司主動「建議」旅遊局副局人選,羅司則任由工務局副局懸空,自然更難逃出「識人好過識字」、「任人唯親」的魔咒。

任命無制度談何完善?
根據報道,第四屆特區政府已有至少十一名官員「空降」就任,當中以運輸工務範疇內的「傘兵」最多,亦有司法官從司法系統「空降」至行政部門出任局長,更有官員連跨三個範疇,並一躍由局級官員跳升至主要官員之列。對公眾的質疑,政府均以「最適合人選」等「萬能Key」作答。政府為何不能明確向公眾說明官員委任的機制?為何不能拿出清晰文件資料和理據,解釋有多少曾被考慮過的人選及被委任人脫穎而出的原因?

必須承認,相對香港的文官制度的機制化,定期委任制度更講求上級對被委任人的主觀信任程度,但委任過程中必須保障公共行政公平、公開和公正的原則,更要配套切實執行的問責機制,讓被委任的人有權有責能做出實績贏得民心和支持。但政府至今仍無法拿出能「自圓其說」的清晰官員任命機制向公眾交待,怎能讓公眾相信任命是「舉賢不避親」而非「任人唯親」?

坦白說,在沒有任何清晰客觀的官員任用機制和標準下,坊間討論任何一個具體官員任命其實只能主觀地各說各話,也無助持續完善官員任用制度,公眾對官員任用制度的質疑和不信任只會不斷累積。

領導風格不改制度也徒然
在香港,除有「文官制度」外,公務員的聘用及晉升制度公平公正是由「公務員敍用委員會」作第三方恆常監督,該會會主動參與主席及委員會經常出席部門的招聘委員會及晉升選拔委員會會議,以觀察有關程序及提供政府在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意見,令制度不斷修正和完善。

儘管本澳「照辦煮碗」設立類以委員會,勢必又會引起社會質疑其客觀性及公信力,但如何在官員聘任及公務員晉升過程中,明晰機制和引入第三方恆常監察是應遵方向。廉政公署理應重新審視本澳眾多的官員任命中是否真正符合法律,以及檢視官員委任制度中是否存在系統性缺陷,而立法會亦有責任對此作出監督。

不諱言,為官員任用建立公平透明機制是政府重構威信的基礎工程,但要真正改變官場文化,更重要的是領導風格的改變,好的領導面對再壞的制度,都可以將制度的負面因素減低,發揮其最大的長處。反之,壞的領導面對再好的制度都會將之搞垮。領導風格不改變,即使制度怎樣完美,也是解決不到問題的。

更正:上周專欄提及新橋路面海拔高度最低為一點二米至一點四米,實應為一點九米至二米,筆者僅按記憶落筆,沒有再次核實,謹對讀者致歉!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論者促立法強制升降機檢測 2018年3月19日|新華澳報

論者促立法強制升降機檢測   

【本報訊】澳門論壇昨日探討電梯安全問題,有與會者要求盡快立法強制升降機定期檢測。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稱,政府在回歸初曾表示已完成電梯安全法律草案,但到目前仍在編制,直是不作為。政府在2013年曾推出升降機的指引,但不具法律效力,指引內容五年來未更新,大部分大廈升降機內張貼的安全運行證明書以及維修公司定期更新登記監管不足,容易誤導居民,政府重必須重視這問題,建立恆常監管機制,盡快立法強制升降機檢測。

電梯從業員協會副理事長黃金山表示,某些大公司的升降機維修指引標準遠超過政府推出的指引標準,某些私廈及商業大廈升降機則無按政府指引檢測安全或做年檢,本澳電梯維修無準則及監管。他要求政府加強宣傳電梯的正確使用方法,培養本地專業人才,優化檢驗周期,盡快成立如香港機電工程署的機構,監管升降機安全。

機電工程師學會電梯及電扶梯部部長杜偉奇認為本澳可參考香港的做法,立法明確規定電梯意外事故的幾方責任。當物業管理公司或業主亦須承擔責任時,在意外發生後或不安全情況下,他們需要立即停止電梯運作,保障所有乘客安全。

spacer.gif
街總大廈工作委員會主任程順明表示,大廈經常因資金不足無法維修升降機,他建議大廈管委會和管理公司簽訂的合約包括年檢和月檢費用。他希望政府向市民公開樓宇維修資料庫,推動樓宇維修支援計劃。

論壇探討機電安全籲立法強制電梯年檢 2018年3月19日|正報

論壇探討機電安全籲立法強制電梯年檢   

spacer.gif
【特訊】澳門論壇圍繞機電安全問題展開討論,出席的嘉賓一致認為有必要立法強制要求定期檢修電梯,同時可以考慮設立相關規管部門,統一電梯檢測的標準。

受邀出席昨日澳門論壇的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澳門現時沒有清晰的有關電梯等機電安全設施的管理制度,俗稱“Guide Line”的指引並不具備法律效力,一旦發生機電安全事故,即使有買保險,保險公司亦可能有辦法規避責任。機電設備直接與人身安全掛鉤,為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他希望政府一定要立法強制要求電梯實行定期檢修。此外,政府亦應考慮設立具體的監管部門,正視現時所有機電設施都沒有恆常標準和規範的問題。

機電工程師學會電梯及電扶梯部部長杜偉奇指出,電梯故障問題屢見不鮮,坊間一般會在電梯發生故障時將矛頭指向電梯公司;但實質上,物業管理公司方才是意外的第一責任人,畢竟電梯是屬於相關物業的一部分,此外,大廈住戶亦有可能需要附上一定責任。當然,意外發生後需要要先分析起因方可更好地釐定責任,因此他認為在立法的同時亦要透過法律法規明晰涉及電梯、扶手電梯意外事故的責任。

街總大傻工作委員會主任程順明認為,若日後大廈缺乏業主會或業主會缺乏能力維持電梯年檢,則可以與電梯公司協商分階段進行檢測和維修工程,相信電梯公司會同意該做法,而且有檢修總比沒做檢修好。對於涉及機電安全的意外,他相信需要視乎有沒有購買第三者保險,此外他又呼籲市民要盡量出席業主會,減少不必要的爭論,同時做好大廈維護,以及希望政府完善申請機電檢修資助的制度。


而電梯從業員協會副理事長黃金山則稱,政府應該加強電梯從業員的培訓,逐步完善電梯人員的從業資格以及市民日常使用電梯的常識,指引和提醒市民正確使用電梯。對於檢修準則,他期望當局能設立如香港機電工程署等專責機構監管本澳的機電設施。


立法強制升降機年檢有憂維修資金籌集‧有建議政府提供資助 2018年3月19日|正報

立法強制升降機年檢有憂維修資金籌集有建議政府提供資助   

【本報訊】升降機安全問題一直受社會關注,本月初發生男童被升降機門夾致大腿骨折意外後,升降機安全、是否應強制升降機進行年度安全檢查再被關注。有市民認同,強制升降機進行年度安全檢查是好事,但對立法強制年檢則有保留,憂慮維修資金的籌集。街總大廈工作委員會主任程順明表示,經常發生大廈管委會資金不足而無法維修升降機,建議政府提供維修資助,並先完善人事制度再考慮立法。升降機從業員協會副理事長黃金山建議,加強公眾正確使用升降機宣傳,減低人為造成的升降機意外。

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探討本澳升降機監管問題。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政府在十六年前已提出要完善升降機監管及維修,但立法工作拖延十六年沒有結果,由於政府的行政不作為,令公共安全構成隱患,該會已就此向廉署提出檢舉。

自二零一三年,政府推出升降機營運指引,他指, 二零一四年有九成的升降機自願參加,但一六年、一七年參加的數量大幅下跌,一六年僅一成六、一七年僅三成一。該會三月份該宗男童被升降機夾傷意外後,抽了七幢大廈,其中六幢沒有執行該指引,有執行的唯一一幢大廈其升降機內張貼的安全運行證明書郤過期;網上查閱參與的升降機公司續期情況亦滯後,批評工務局對維修公司定期更新登記監管不足,質疑指引的成效,另促請政府盡快立法監管升降機運作事宜,設立相應部門。

程順明續指,管委會召開大會程序至招標程序繁複,時有出現因資金不足無法維修升降機個案,建議政府透過樓宇維修基金,提供維修資助。至於應否強制年檢?他認為,先完善人事制度再考慮立法,否則行政及司法體系無法應付違反有關法律而帶來的工作。

有升降機從業員於論壇上反映,不少升降機事故是人為意外造成,部份亦不是屬意外,只是由市民錯誤使用而引致的升降機啟動自我保護功能,令升降機無法運作。建議政府增加公眾如何正確使用升降機。以及適時更新指引、法規。黃金山建議,政府多與業界溝通,加強本地僱員培訓。機電工程師學會升降機及電扶梯部部長杜偉奇反映,不少管委會或業主質疑業界的維修報價,建議設立升降機零件資料庫,供市民查閱各類升降機零件的價格。


應否強制年度檢查升降機,有市民認同強制升降機進行年度安全檢查是好事,但對立法強制年檢則有保留,憂慮維修資金的籌集。另有市民支持,認為可提升升降機的安全度。


論壇探討監管電梯安全質量 講者促立法強制年檢 2018年3月19日|澳門日報

論壇探討監管電梯安全質量 講者促立法強制年檢   

【本報消息】本澳早前發生數宗升降機事故,引發社會關注升降機的檢查和通報制度。工務局雖有推出升降機類設備指引,要求年檢並張貼安全證明書,惟相關制度非強制性;更有團體揭發部分私廈涉嫌偽造電梯安全證書,誤導居民。有意見認為政府應盡快立法強制電梯年檢,並成立專責部門監管電梯安全質量。

電梯保養三方有責
澳門論壇昨日上午十一時在黑沙環公園舉行,邀請機電工程師學會電梯及電扶梯部部長杜偉奇、電梯從業員協會副理事長黃金山、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以及街總大廈工作委員會主任程順明出席,與公眾探討升降機監管問題。

杜偉奇表示,由於現時未有法律監管電梯,不少大廈管委會為節省簽發電梯安全運行證明書的費用,未有進行電梯檢測及續證,業主、物管公司及電梯公司都有責任做好電梯的保養和維修工作。電梯安全證明書續期一般由十二月開始,且需時一至兩個月處理,若證明書未能在工務局網頁查核成功,可能是資料上載的進度問題。

程順明稱,過往曾有私廈的業主委員會已通過維修電梯工程方案,卻在申請政府資助時,因工程報價超出政府內部價錢而不獲審批,結果因資金不足無法維修電梯。建議大廈管委會和管理公司簽訂的管理合同應包括升降機年檢和月檢費用,並希望政府可推動樓宇維修計劃資助,公佈電梯維修項目的價錢,讓業主會可參照報價,盡快完成電梯保養工作。

法案難產拖十六年
林宇滔批評,政府早於○二年時表明已完成升降機安全規章、准照及資格認證法律草案,至今十六年仍未見法律出台,質疑當局不作為;工務局推出的指引沒有法律效力,不少大廈電梯張貼的安全運行證明書以及維修公司更新登記監管不足,市民容易被誤導,促政府盡快立法,並專責監管部門,確保所有升降機、機電及大型遊樂類設備均能得到有效的恆常檢查和監管。


黃金山認為,政府可與業界合作,開設培訓課程,增加專業認可資格的前線人手;並成立如香港機電工程署的專責機構,監管升降機安全質量,同時加強向大眾推廣正確及安全使用升降機的知識。


升降機立法16年得個「吉」 監管闕失 釀密閉空間恐慌 2018年3月19日|力報

升降機立法16年得個「吉」 監管闕失 釀密閉空間恐慌

日前本澳發生幾宗升降機事故,其後有團體揭發隨機抽查的本澳七幢私廈升降機年度安全運行證明書中,只得一份可在工務局網站核查成功,有關證書亦涉嫌造假,引起社會關注升降機的檢查及事故通報制度。

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日討論本澳升降機安全問題及監管工作,出席嘉賓及現場不少觀眾均贊同政府應盡快成立機電安全監督機構,並立法強制升降機每年檢驗。

發言嘉賓之一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於本月8日聯同協會兩名幹事,公布一項有關本澳升降機安全問題的調查報告,指全澳8,000多部升降機中,只有2,500部有向工務局作《升降機類設備審批、驗收及營運制度指引》登記。

16 年不作為讓人氣餒
林宇滔昨早發言時一度頗為激動,他表示,早於2002年,當時的運輸工務司表明,已完成升降機安全規章、准照及資格認證等法律草案,但至今16年,草案仍在編制階段,狠批當局行政不作為。

他又稱,工務局推出的《指引》沒有法律效力,很多大廈升降機張貼的「安全證明書」及維修公司更新登記監管不足,市民容易被誤導,促請政府盡快立法監管。

升降機公司省錢不做認證
機電工程師學會電梯及電扶梯部部長杜偉奇稱,由於本澳目前沒有法律強制升降機年檢等事宜,不少升降機公司為省錢而無做「安全證明書」認證,但他同時認為,這並不代表會造成嚴重安全隱患,因大多數升降機也有做年檢。

杜偉奇又指,由於升降機「安全證明書」續期一般由每年12月開始,處理時間需要一至兩個月,因此早前有團體網上查詢不到,或是因為上載網頁的進度問題。他並提到,政府應盡快修法,建議可參考香港機電工程署的做法,一旦發現「安全證明書」過期,可勒令停止升降機運作,保障使用者安全。

乘客亂搞升降機禍端之一
有自稱是電梯維修從業員的現場觀眾指出,不少升降機的問題屬人為造成,如有居民經常強行把升降機門拉開,升降機門若被強行打開逾數秒,便會定性為故障,累計一定「故障」次數便會出現問題,故認為當局要加強向市民推廣正確及安全使用升降機的知識。電梯從業員協會副理事長黃金山認同應加強推廣升降機的正確及安全知識,同時又認同政府應盡快成立如香港機電工程署的機構,監管升降機安全質量,街總大廈工作委員會主任程順明則指出,過往曾有私廈的業主委員會已通過維修升降機工程方案,卻在申請政府資助時,因工程報價超出政府內部價錢而不獲審批,因資金不足而未能維修升降機。


程順明建議,大廈管委會和管理公司簽訂的管理合同,應包括升降機的定期檢查費用。他並希望當局可以完善升降機維修的資助制度,或公布每個維修項目的價錢,讓業主會可參照報價,以盡快完成升降機保養工作。



業者在「論壇」上認應加強推廣使用升降機知識倡速效港設有關監管機構 2018年3月19日|華僑報

業者在「論壇」上認應加強推廣使用升降機知識倡速效港設有關監管機構   

【特訊】《澳門論壇》昨日探討本澳升降機安全監管相關問題。出席的電梯從業員協會副理事長黃金山認為,政府應加強向市民推廣正確及安全使用升降機的知識,建議考慮香港做法,盡快成立如香港機電工程署的機構,監管升降機安全質量。

 黃金山又表示,希望政府能加強從業員的培訓,開設相關專業培訓課程,增加前線人手等。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本澳大部份的大廈升降機內張貼的安全運行證明書,以及維修公司定期更新登記監管不足,容易誤導市民,促請政府盡快立法監管。林宇滔質疑政府早於二00二年時表明已完成升降機安全規章、准照及資格認證法律草案,但十六年已過,仍未見相關法律出台。他批評當局不作為,希望政府盡快立法,設專責監管部門,確保所有升降機、機電及大型遊樂等設備都能有恆常檢查和監管。

 街總大廈工作委員會主任程順明表示,大廈時常因資金不足無法維修升降機,建議大廈管委會和管理公司簽訂的管理合同應包括升降機年檢和月檢費用。

 本月初,俾利喇街龍園發生一宗升降機夾人意外。有一名男童下半身被升降機門夾住並吊懸於半空。其後升降機公司人員到場,消防隊員與升降機公司人員合力將該男童救出。


 男童右大腿懷疑骨折,由消防救護車送往鏡湖醫院接受治療。事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本澳的電梯安全問題。◇

澳電梯監管法草案空置16年太荒謬 2018年3月19日|市民日報

澳電梯監管法草案空置16年太荒謬   

【本報訊】月初有大廈電梯夾傷男童致右腳骨折,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探討電梯監管,不少與會者關注電梯檢驗問題,有建議實行電梯年檢制度化,亦有電梯從業員建議應清楚規範哪些情況下停止電梯運作,如需要定期更新、年檢的守則。不少與會嘉賓促請政府加快立法,亦建議參考香港成立如機電工程署的專門機構去監管電梯。

電梯從業員協會副理事長黃金山、機電工程師學會電梯及電扶梯部部長杜偉奇、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及街總大廈工作委員會主任程順明擔任主講嘉賓。不少與會者關注電梯檢驗問題,認為電梯年檢應制度化,立法強制年檢。有電梯從業員反映,工作首要是注重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電梯公司會定期開會,從業員希望與政府部門多溝通,建議清楚規範哪些情況下停止電梯運作,及制訂定期更新、年檢的守則。

亦有電梯從業員反映電梯故障不少是人為使用不當,例如用手推電梯門人為阻止電梯關門達一定秒數便會記錄為故障,多次故障便會壞。亦有不少有與會者關注維修電梯基金及政府資助問題,有與會者質疑為何16年來尚未立法,關注政府制訂的電梯指引會否定期更新。

林宇滔批評立法緩慢是不作為
林宇滔批評電梯安全相關立法進度「驚人」,政府表明2002年已完成電梯監管法律草案,但至今16年仍未立法,笑指可列入世界紀錄,批評此乃行政不作為而嚴重影響公眾利益的經典例子,批評工務局疏忽職守。他認為應將人命安全放於首位,批評本澳沒有清晰制度,應強制立法當電梯出意外時要停運。他又指出,既然政府有「指引」,要跟進沒有登記的電梯安全運行證明書不可張貼在電梯,而有張貼的要加強抽檢監管,並要盡快立法強制檢驗,亦要有專責監管部門,亦促請立法會發揮監督作用,包括全澳所有電梯的恆常監管。

對於傳新澳門協會日前抽查本澳7個有張貼電梯安全運行證明書的私人大廈,發現當中僅有1份「證明書」在工務局網站核實成功,其餘6份均是「查詢的編號不存在」。杜偉奇解釋說,電梯公司安全證明書續期一般由每年12月開始,而處理需時約12個月,故有團體指於網上查詢不到,認為可能是網頁上載進度問題,相信電梯公司一般可準時入表,否則不能承接工程。他又表示,由於政府制訂的電梯指引不是強制性,可能會令部分業主想節省檢驗電梯費用而不做電梯安全證明書認證;他又建議政府立法規範誰是電梯出現問題的第一負責人。

黃金山表示,在政府未推出電梯指引前,業界是按國際標準去做,又認為行業標準高於政府指引。他希望政府繼續加強合作電梯從業員培訓工作,逐步認證從業員的資格,同時培訓電梯檢驗人才;他又希望政府加強推廣使用電梯安全的知識,亦有助市民監督行業工作;亦希望政府優化證明書檢驗程序;他又建議參考香港成立如機電工程署的專門機構去監管電梯。

程順明表示,當業主大會通過維修,但集資不足時,可與電梯公司商量逐步維修,合同規範先維修一部,再有資金時再維修第二部。他又希望政府完善資助制度,公布維修資助項目的「底線」,他又指出「查封電梯」涉及私人財產,反響較大,希望政府完善制度才推動強制檢驗。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紙上談兵的擋潮閘與三米高的防洪牆 2018年3月16日|訊報專欄

紙上談兵的擋潮閘與三米高的防洪牆   

今年是黑格比風災十周年,說了多年的內港治水問題一直無解,即使去年再經歷百年一遇的天鴿後,社會有強烈聲音要求政府切實解決內港水患,但當局至今仍僅以二零一五年已提出、卻一直無興建時間表的灣仔水道口擋潮閘作為長期目標

天鴿後,當局曾樂觀預計擋潮閘可在二零一九年動工,工期最少數年,不過最近又改稱,爭取一九年第一季完成編制報告,較原計劃最快一九年動工又再延遲!

擋潮閘一九年才完成編制報告
遠期目標完工無期,短中期目標也一直只聞樓梯響。直至上周,海事及水務局、土地工務運輸局及民政總署的代表與內港碼頭業界舉行會議,正式介紹內港防洪優化方案,決定採用可抵禦2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對應高程為3米(即潮高4.8米)。工程南起媽閣航海學校,北至林茂塘海港樓,長度約2.13公里,包括建造約1.5米高的半活動式、全活動式及鋼筋混凝土防洪牆,同時會預留車輛出入口予各碼頭,以減低對碼頭日常運作的影響。同時,將沿內港岸線佈置13座固定式泵井,加強排澇能力,以及完善各排水口防倒灌設施(詳見:https://goo.gl/kEaXFR)。

筆者不熟識水利建設,但過去多年跟進巿政問題求教不少專家,對本澳水浸問題、海水倒灌及風暴潮等問題,也略有了解。有感天鴿後,坊間對於內港治水關注度大升,但對暴雨、海水倒灌及風暴潮等水浸成因不時有所混淆,故希望通過此文,簡介本澳暴雨水浸、海水倒灌、風暴潮的成因及現狀,也會簡單分析政府提出不同治水方案的表面利弊,期待拋磚引玉,讓社會有客觀數據和基礎,對本澳今後治水方案進行有效討論。

泵房解決新橋大潮加暴雨水浸
作為老澳門,對新橋大雨水浸相信不會陌生。新橋、內港等很多低窪地區都是多年前不斷填海得來,當時根本沒想到要填高避免水患,故新橋一帶是本澳最低窪地區,海拔高度僅1.2米至1.4米,較內港最低點──栢港停車場出口與25號碼頭之間的路面高度1.4米更低。可以想像,每當大雨時,周邊的雨水會順勢流到這些低窪地區,若雨水渠網不足或堵塞,雨水無法排出就會水浸。即使無下雨,早年天文大潮時,海水較新橋低窪地區更高,海水會從海邊渠口反湧,並從低窪地區渠口湧出,但只要在出海口安裝單向止回閥門,倒灌問題已可解決。

然而,更壞的情況是,當遇上天文大潮頂著止回閥再加上出現大雨,新橋等低窪地區積聚的雨水無法通過渠網排出海就會造成嚴重水浸。香港上環海味街同樣會出現天文大潮加大雨必嚴重水浸的情況,其解決方法是因應香港地下有岩層的特性,建造大型地下蓄水池,收集大潮期間暫無辦法排出海的雨水。而澳門則在十多年前開始,更換新橋等低窪地區渠網提升排水能力,並在內港一帶加建多個雨水泵房,確保大潮止回閥被頂著期間,也能將低窪地區渠網的雨水通過泵房排出海,故新橋近年因暴雨出現嚴重水浸的情況已很少見。

目前僅有受海水倒灌主要影響的是內港海岸邊的馬路,當大潮時海平面高於路面,在一些縫隙湧入路面,一般水位不會高於10厘米,影響不算太大,只要當局在沿岸做好止回閥的維護和見縫施堵,問題基本已可解決。

蓄水池無助解決風暴潮
對本澳人命財產威脅最大的應是風暴潮的問題。但風暴潮的產生,與大家一般理解的大風大雨造成的不同,風暴潮是指因為颱風中心氣壓極低,將風暴中心海水吸起的現象,加上風暴的風應力,若再遇上天文大潮,就會令水位大幅上升,天鴿的風暴潮水位就較內港路面高出2.38米。

必須指出,風暴潮是風暴中心低壓吸起海水,只要海水水位高於岸邊堤圍,無論你地下挖再多的蓄水池,理論上都可以有無限量的海水迅速將其填滿至與風暴潮水面同高;簡單來說,即蓄洪池或泵站方案,只能應對暴雨排水,對風暴潮基本是無作用的,故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築建足夠高的堤壩或擋潮閘抵抗風暴潮。

根據資料,二零零八年黑格比風暴潮之最高潮水高度為4.63米(該值以澳門海圖基準面為零計算,簡單而言,內港路面1.4米海拔高度,相當於潮水高度3.2米,詳見:https://goo.gl/sDGCbW),按當局短期計劃在內港興建南起媽閣航海學校,北至林茂塘海港樓,總長度約2.13公里較內港路面高1.5米的防洪牆,理論上可剛好抵擋黑格比的風暴潮(當年水浸高度較內港路面高1.43米,僅剩7厘米緩衝),但對較黑格比再高0.95米的天鴿風暴潮位是無用的。更重要是,上述工程今年內肯定不能完工。

米五牆僅可擋黑格比風暴潮
要抵擋天鴿級別的風暴潮,當局目光一直著眼在內港的擋潮閘,並聲稱以200年一遇的洪水為參考,即1993年颱風貝姬襲澳期間海平面以上4.78米的潮水高度作標準,閘高設計為5.6米,僅比天鴿所造成的風暴潮高出2厘米,但很明顯,這個200年一遇的標準在全球暖化影響,颱風威力不斷增強,早已不適用,當局已表示要將擋潮閘的設計高度再增加!

經過天鴿一役帶來嚴重人命傷亡及過百億元經濟損失的沉痛教訓後,社會已有共識要求政府盡快落實治水,避免本澳低窪地區再受水害,但興建擋潮閘要跨區協作,至今仍十劃未有一撇,在務實的角度思考,既然當局已計劃短期興建防洪牆,按照潮水高度,防洪牆只要由目前的1.5米加高至2.4米,已能發揮5.6米擋潮閘的相同功能,即使考慮到未來更強勁風暴潮,防洪牆加高至3米,與目前1.5米的景觀阻擋,其實沒差太多。更重要是,防洪牆可以採用活動式、半活動式、移近海邊等減少視覺的壓迫感,上海外灘防洪牆就是一個經典例子。

內港建多功能堤圍一舉多得
中、長期甚至可向中央申請填海,連同海底輕軌內港段、濱海單車跑步徑、架空高架外環路一同興建夠高的防洪堤圍,一次過解決內港治水、交通和休憩空間的老大難問題,一舉多得!遠較當局目前紙上談兵、鄰近地區未表態、興建期和成本未知、維修保養成本高昂、功能單一的的擋潮閘來得更實際和有更多邊際效益。

以上文字應會有不少疏漏,但治水方案關乎整體社會利益,肯定是各有利弊和取捨,政府要科學施政,就要拿出更多實際資料和理據,讓居民理解消化,作出取捨!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至IN澳門 輕軌連接關閘至氹仔 議員促東線盡快落實 2018年3月16日|頭條日報

IN澳門 輕軌連接關閘至氹仔 議員促東線盡快落實   

spacer.gif
澳門輕軌打造多時波折重重,特首崔世安日前表示,有信心輕軌氹仔段在一九年順利開展運作。輕軌工程將近埋尾,何時可紓解澳門半島路面壓力,掀起各界關注。有立法會議員及團體認為,輕軌東線有效疏導關閘口岸旅客,減輕市區路面壓力,促政府加快步伐。

《東周刊》報道,澳門市民對輕軌落戶澳門半島感覺矛盾,一方面期望輕軌能解開交通擠塞死結,但又憂慮相關工程帶來長期困擾。有見及此,當局早前提出新規劃,因應澳門關閘到氹仔的人流需要,將暫緩興建深入澳門半島民居的澳門段工程,短期內會研究一條全長七點八公里,連接澳門半島關閘、新城A區及氹仔北安碼頭的「輕軌東線」。

搶先興建輕軌東線的消息,獲不少居民贊成,以剛過去的春節黃金周假期為例,訪澳旅客人次超過九十六萬,較去年上升百分之六點五。交通事務局雖早已作出應變,由年初一起暫停使用關閘廣場東側的路面巴士站,但發財巴士站仍然連日打蛇餅,令更多市民希望贊成搶先興建的提議。

澳門立法會議員梁孫旭指,當年輕軌第一期澳門段進行諮詢時,不少居民都擔心工程為該區帶來影響,對走線出現極大分歧,是導致工程延誤的成因之一;反而新規劃下東線途經之地現時未有居民反對,對道路的影響減低,故贊成以先易後難的方式,令輕軌逐步落戶澳門半島。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亦認同輕軌東線必須優先興建,並要與其他基建同步進行,「第四條跨海大橋已經落實要起,都是經新城A區去氹仔,既然地點一樣,當然是一齊起最能減低成本,增加效益。」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地產界居民關注基數計算方式 工務局:調溢價金檢討中 2018年3月10日|澳門日報

地產界居民關注基數計算方式 工務局:調溢價金檢討中   

【本報消息】原訂於去年底進行檢討的溢價金工作,遲遲未見最新消息。工務局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已開展檢討工作,如有調整將透過政府公報或官網對外發佈。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敦促政府,不論溢價金調整與否,均應公佈詳細的理據,而非簡單帶過。

澳門土地資源稀缺,透過不斷檢討和調整批地溢價金,可讓溢價金金額更貼近市場,亦更反映土地價值。故溢價金基數及計算方式常受到地產業界及居民高度關注。

新《土地法》第五十七條規定,計算溢價金金額基數必須至少每兩年檢討一次;而且在訂定溢價金金額時,尤須考慮土地的位置、批給用途、溢價、所承擔或將承擔的成本、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及以往公開招標的判給價

回歸後至今,溢價金共經過四次修訂,最後一次大調整是二○一三年,在住宅、商業及工業用地的溢價金方面調升了七成至超過十成。二○一五年時,工務局經過分析、研究及綜合房地產市場的情況,決定維持計算溢價金的基數不變。事隔兩年,按照兩年一檢的法律要求,溢價金檢討工作最遲於去年年底進行,但並未見任何消息公佈。

工務局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早前已開展溢價金的檢討工作,目前仍在進行中,如有調整便會透過《特區公報》公佈,亦會在該局網站中的土地資訊網上發佈相關資料。至於溢價金檢討方向及公佈時間表,局方卻未有回應。

林宇滔表示,溢價金由去年底檢討至今,已經逾三個月仍未有結果,質疑政府未有如期檢討,希望政府日後按照法律規定執行。以及加強資訊透明度,不論調不調整溢價金,均應公佈研究報告及詳細的理據。

溢價金意見兩極
現時溢價金究竟是平定貴,應如何調整?林宇滔表示,社會對此向來有兩極意見,普羅大眾認為偏低,如按照《批地溢價金的訂定方法》規定,A級(最低層)住宅樓宇每平方米的價值約三萬○三百元至三萬二千三百元,J級(最高層)住宅樓宇每平方米的價值約七萬五千五百元至九萬五千三百元,可見法規建築價值與市場樓價嚴重脫節(今年一月平均樓價約每平方米十二萬元),認為應調高溢價金。


另一方面,地產商卻一直批評法規的建築成本過低,按法規規定,A級(最低層)住宅樓宇每平方米的建築成本為七千八百元至九千一百元,J級(最高層)住宅樓宇每平方米的建築成本約一萬○七百元至一萬四千七百元,業界認為由此得出的建築價值及利潤出現不合理。林宇滔稱,發展商主要關注計算方式有問題,他認同應有條合理的計算方式,更能反映到建築價值及實際利潤,以便政府收取合理的溢價金。

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

全澳僅三成升降機有年檢 安全證明書多無法查核恐有誤導 2018年3月9日|正報

全澳僅三成升降機有年檢 安全證明書多無法查核恐有誤導   

spacer.gif
【本報訊】很多市民見到升降機內張貼「升降機類設備安全運行證明書」,或許以為維修公司已按《升降機類設備審批、驗收及營運制度指引》向工務局登記。事實卻不一定如此,傳新澳門協會指出,相關制度已名存實亡,很多貼有「證明書」的升降機都不在工務局的的抽檢範圍內,已就此要求廉政公署徹查。

二零一三年,工務局推出《升降機類設備審批、驗收及營運制度指引》(下簡稱《指引》),規範升降機及自動扶梯等的恆常檢測和每年大檢,並要求登記、張貼有效的「升降機類設備安全運行證明書 (下簡稱「證明書」)」,供使用者知悉升降機是否已按規定檢測。但是,《指引》屬非強制性且無罰則,當局只可對不遵守《指引》的登記保養維修公司作出公開警告或除名處分。

傳新澳門協會指出,截至去年五月,本澳有登記編號的升降機約八千部,但有向當局每年登記「證明書」的升降機類設備僅有兩千五百部,而且,當中有按《指引》作安全檢測的電梯絕大部分屬公共機構或須領有准照 (牌照) 的公共或商業場所。

七成私廈商業場所升降機沒按《指引》年檢存重大安全隱患意味本澳近七成、約五千五百部私人大廈或商業場所的升降機類設備中,多數沒有按《指引》進行安全檢測,或未有嚴格按《指引》年檢,同時又不在當局百分之五的抽檢範圍內。傳新澳門協會提醒:「儘管有關電梯並非完全沒有保養,但在缺乏統一規範下,本澳電梯安全存在重大隱憂。」月初,本澳發生男童下半身被升降機夾住且懸吊半空的意外。根據傳新澳門協會收到的資料顯示,男童所住大廈的其他升降機,其「證明書」在二月底過期後並沒更新,而且,該過期「證明書」竟未能在工務局的升降機類設備申報資料庫查核成功,意味該「證明書」或沒有按《指引》向當局作出申報。

隨之,傳新澳門協會隨機抽查了本澳七個有張貼「證明書」的私人屋苑,發現當中僅有一份「證明書」在工務局網站核實成功。這代表其餘六份「證明書」可能沒有向當局申報,也不屬當局百分之五的抽檢範圍,但公眾則誤以為張貼「證明書」的電梯已符合監管《指引》要求,且受當局恆常監管。此外,工務局「升降機類公司登記」的網頁顯示,五十二家公司中僅有七家登記仍然有效。

傳新澳門協會交資料廉署促撤查
「當局是玩忽職守不知情,還是知而不理?必須要向公眾清楚交代。」傳新澳門協會表示,將會把資料轉交廉政公署,要求徹查政府在執行和監管《指引》上是否存在行政失當。傳新澳門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也提醒,現時的亂況未知會否影響保險的賠償。若不幸發生意外,私樓業主可能需要負上賠償的責任。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