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風暴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風暴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澳門治水根本無人統籌 擋潮閘僅高天鴿七厘米? 2019年4月5日|訊報

澳門治水根本無人統籌 
擋潮閘僅高天鴿七厘米?  
日前,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委員會舉行會議,跟進防災減災公共工程的規劃及建設事宜。議員普遍不滿政府防災基建的工程進度,作為抵擋風暴潮關鍵的內港擋潮閘工程,目前仍在設計研究,甚至未能有明確的工程預計時間;委員會亦批評,其他區域如路環、外港等一帶的加高堤圍及排澇設施根本欠缺統籌,要求特首明確由誰人揹起統籌擋潮閘及其他防洪排澇基建的責任,確保能更有效協調和盡快落實。
立會要交統籌人揹治水責任
翻查資料,去年十二月中同一事務委員會已跟進此問題,但對比兩次內容,除了筆者上周提及巿政署二0二一年完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以及聊勝於無的「在內港沿岸現有的矮牆加裝十多個單向退水拍門,以便積水能盡量和潮水同一時間消退,將水浸時間縮短」的工程爭取在今年六月完工外,其他所有基本上是零進展!
幸好,昨日筆者執筆之時,應對風暴潮的關鍵防洪基建──「內港擋潮閘」終有進展--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內港擋潮閘開展環評第一階段公示」將至本月十八日,及後還要進入第二階段為編製環境影響報告書初稿和徵求意見公示。最終完成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亦要公開。
環看整份環評公示,只有三版內容,基本沒有任何新內容,一個當局承諾爭取今年下半年動工的工程,既然去年十二月初已獲中央批覆內港擋潮閘的可行性報告,當局為何要拖延四個月才公示第一階段環評?
安全系數遠較首次設計為低
翻查資料,特區政府於二0一五年已提出興建內港擋潮閘,當時是因應二00八年「黑格比」風暴潮提出,「天鴿」(二0一七)和「山竹」(二0一八)仍未出現,故內港擋潮閘高度最初設計是以二百年一遇的歷史潮位,即一九九三年颱風「貝姬」的海平面水位四點七八米為參考,將擋潮閘設計為五點六米,留有八十二厘米的緩衝空間。但當這個設計還在?釀當中,在全球氣候暖化的加持下,二0一七年「天鴿」帶來的風暴潮高度就達五點五八米,原設計僅剩二厘米的緩衝空間,故政府在「天鴿」襲澳後已明確要加高擋潮閘,但一直未公佈詳情。
然而,根據今次公示資料,當局目前擋潮閘的設計僅為三點八五米 MSL,「天鴿」的最高潮高為三點七八米MSL(氣象局「天鴿」最高潮高──澳門平均海面高度一點八米),即新擋潮閘設計對於「天鴿」級別的風暴潮僅預留七厘米的緩衝空間,意味著今次設計的安全系數遠較首次設計的八十厘 米為低。
更令筆者擔心的是,去年「山竹」帶來的風暴潮高度雖較「天鴿」低約三十七厘米,原因只是因為「山竹」襲澳時剛巧屬潮汐低潮位,若如「天鴿」同時夾著天文大潮襲澳,「山竹」的風暴潮高有可能再高逾1米,意味著足以越過最近設計的擋潮閘。
儘管當局一直強調擋潮閘以二百年一遇為設計標準,但「天鴿」已證明這個標準根本不敷應用,連同「冧莊」襲澳的「山竹」,我們若僅僅以三點八五MSL作為擋潮閘的設計標準,僅七厘米的安全緩衝空間明顯是極不足夠和不合理的,當局有必要對此向公眾詳細解釋設計理據。
全球暖化標準宜鬆不宜緊
對於一個政府曾承諾今年下半年會動工、單是水底工程可能四、五年時間的民生工程,筆者本來不想就細枝末節糾纏,但這個重要防洪工程的安全系數若真是如此低,確實有可能引起災難性的後果,甚至令整個工程投放白費,當局必須要面對和向公眾交待!
筆者在此引用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立法會的一段回覆:羅立文舉例,在他上任前政府曾託內地一間顧問公司為內港擋潮閘(筆者按:應指防洪堤)做研究,當時有關公司稱可抵擋十年一遇的潮水,但他形容現時「咪撞哂大板」,現時再委託同樣公司來澳,有關公司的建議是做抵擋二十年一遇潮水的擋潮閘(筆者按:應指防洪堤)。
颱風的威力源自溫暖的海水(廿六度以上),隨著全球暖化,颱風威力只會越來越強,正如上周專欄所言,全球暖化令極端天氣頻發,澳門過去五十年僅出現六次十號風球,但過去兩年我們就連續受到風力最強和懸掛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吹襲,澳門確實難以有效預測天氣極端的惡化程度;長遠而言,單靠興建更高的擋潮閘去抵擋風暴潮,未必是好辦法,但在可行且選擇有限下,擋潮閘是短中期內治理內港水患的有效方案,故在這個重要的防洪工程設計時,必須充份考慮全球暖化這個因素,並在設計上留有足夠的緩衝空間。
雨水泵房有效何費周章建蓄洪池
內港擋潮閘理論上可以處理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及新口岸,以及氹仔巿區、舊城區,以及路環舊區一帶同樣會受水患影響。根據立法會專責委員會昨日會後介紹,政府指路環西側治水方案起初沒有加入荔枝碗,但隨著荔枝碗片區被評為文物,路環的「一湖」治水方案範圍需要擴大至包括荔枝碗,因變化較大,需向城規會介紹後再進行方案比選。而內港向南段到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以解決天文大潮該處水浸問題正處於初步設計階段,仍要結合司打口周邊居民訴求;筷子基有堤岸加高工程的建議,現處於深化研究階段;外港堤圍加高方面,正開展初步設計,未有具體時間;很明顯政府對於有關防洪排澇工程的建議,並未有認真統籌和協調,只是在被逼的情況下交待進度。
上述工程中,筆者對內港向南段到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的方案有所疑問,因為本澳過去多個天文大潮期間容易因大雨水浸的黑點,包括新橋、高士德及氹仔黑橋,都是分別靠林茂塘及氹仔排角雨水泵房解決水浸問題,證明做法行之有效,故剛動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也是用雨水泵房解決問題,加上內港一帶地質要在地底建設蓄洪池工程耗時且所費不菲,蓄洪池或泵房對風暴潮也是沒有任何作用,何以工務局建議今次要在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解決天文大潮的暴雨水浸問題?筆者實在不明所以!
新特首應提前做好治水功課
如果要問一個社會公認要做的民生工程,擋潮閘和一系列的防洪排澇工程肯定是老百姓心中的首要民生項目,但對於已經歷過「天鴿」和「山竹」兩次嚴重風暴潮慘痛教訓的特區政府,在此方面工作多年來竟然仍一籌莫展,至今仍由政府不同部門負責不同防洪排澇工程,根本沒有認真統籌,只是繼續官腔回應稱正有序跟進,甚至在立法會專責委員會的要求下,三個多月仍未交出清晰的治水規劃、藍圖和時間表。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必須明確治水的統籌負責人物和部門,並定期向社會公眾發佈相關工作進度和最新資訊,也寄語有意參選新一屆特首選舉的候選人,要就治水做好功課,並通過向中央有關部委反映和積極爭取配合支持,將擋潮閘的安全系數提升到足夠高,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將工程盡快完工,真正為澳門低窪地區的巿民和商戶擺脫風暴潮影響的威脅和陰霾。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風王山竹來勢洶洶 防風意識明顯提高 2018年9月14日|訊報

風王山竹來勢洶洶 防風意識明顯提高   


今年風王──強颱風「山竹」,由於風力較去年襲澳造成嚴重破壞的「天鴿」更強。在經歷去年「天鴿」大停水停電後,雖然「山竹」要周六才正式開始影響本澳,但巿面所見,不少居民嚴陣以待。早在周三另一颱風「百里嘉」掠過本澳前,已開始到超巿購買大量乾糧和瓶裝水,為颱風天儲水儲糧;社交媒體亦不時看到,超巿樽裝水被掃空及排隊付款的人龍照片。不少朋友更向筆者反映,因多家麵包店的麵包被掃清,買不到明天的早餐。無疑,大家防風意識確有提升,但過份搶購糧水,確實反映大家的恐慌情緒和對政府應對災害沒有足夠信心。

七九年後首個平均風速逾二百颱風
客觀而言,除「天鴿」的陰影,「山竹」確實是近年吹襲南中國海的最強颱風,港澳氣象部門亦預計「山竹」吹近珠江口時其中心附近持續風力可達210公里/小時,遠高於去年「天鴿」175公里/小時;根據香港天文台紀錄,對上一個風力逾200公里/小時的颱風,已是三十九年前的荷貝(205公里/小時)。值得一提澳門十號風球的標準只是持續風速118公里/小時,故氣象局預計,若「山竹」在本澳 200公里內掠過,對本澳有很大影響,屆時有機會懸掛 10號風球。

澳門氣象局亦預料,「山竹」可能於本週六(15日) 以強颱風或超強颱風級別進入南海;週日將於廣東沿岸登陸。但仍有一定變數。從技術分析,34天內的颱風預報誤差會有約 200公里,若「山竹」在珠江口以西登陸則對本澳威脅較大,當日正常高潮位約 2.5米(以澳門海圖基準面計)。

抗風暴潮硬件設施至今零進展
除風力外,正如筆者之前所言,由於過去一年,政府在增建抵抗風暴潮的硬件設施上幾乎零進展,故社會最關注就是「山竹」對澳門可能帶來的風暴潮影響。按氣象局評估,只要「山竹」在本澳 100200公里內掠過,就有機會令內港一帶水位較正常升高約 2米,若疊加當日預計最高潮高2.5米,潮水高度可達4.5米,數值上雖較天鴿低約一米,但由於「山竹」路徑風力等仍存變數,故氣象局不排除「山竹」對本澳造成的影響與去年「天鴿」相似,呼籲市民留意當局發放的最新消息。

必須強調,風暴潮的實際影響,還要看「山竹」屆時的風力、與澳距離、是否在西邊登陸及最近澳門時是否正值天文高潮。根據潮汐圖,16日最高潮位2.5米約在當日凌晨兩時,若「山竹」屆時最接近本澳,風暴潮的威力會最高。

筆者按氣象局「山竹」風暴潮4.5米的假設推算,目前內港沿岸最低點約為3.1米(以澳門海圖基準面計),意味著風暴潮較內港陸地最低點會高出1.4米(2.5+2.0-3.1=1.4米),相當於橙色風暴潮(1.01.5米)的影響。

山竹若升潮高2米水浸最高1.4
按地勢估計,可能受影響的包括:澳門半島的青洲、菜園涌、關閘廣場隧道、馬場北大馬路一帶、台山、祐漢街市一帶、筷子基、蓮峰球場、紅街市一帶、林茂塘、沙梨頭、新橋、光復街一帶、三盞燈一帶、高士德大馬路近紅街市一帶、內港、康公廟一帶、新馬路中段近康公廟一帶、內港客運碼頭一帶、司打口、下環、媽閣等;氹仔的西灣大橋口、菩提禪院、氹仔舊城區、卓家村一帶等,以及路環的路環市區、荔枝碗、路環發電廠一帶等,都會受不同程度的風暴潮水浸影響(詳見氣象局網站天氣警告風暴潮各警告級別下受影響的地區,詳見:https://goo.gl/Ej4k44)。

「天鴿」後,政府在本澳各處設立了十六個避險中心作為本澳災後應變。但颱風及風暴潮的影響時間不會持續很長,除非居住低窪地區的地面層或地下層,或颱風導致大廈窗戶受損等,故一般大廈住宅只要做好在窗戶上貼上「米」字型膠紙等防風措施,均屬安全避險地方。若所處位置有危險,也不要盲目撤離。首先應看鄰居或附近可否提供安全避險,在沒其他選擇下,才應在安全情況,包括水浸高度不應高於膝蓋及留意下墜物的情況下,安全撤離至十六個分佈在本澳各區的避險中心(詳見:https://goo.gl/yUZi2K)。

澳電廠未擴建會否大停電看內地
去年「天鴿」對澳門的影響,除了嚴重的風暴潮導致廣泛低窪地區出現嚴重水浸,造成嚴重傷亡和財產損失外,更重要是全澳大停電停水的影響。「天鴿」大停水電各有兩大主因,停電除一方面是低窪地區供電設施及大廈電力設施受水浸損毁外,全澳停電的關鍵原因是內地電網因颱風受損無法向澳供電,令澳門失去主要供電源,本澳發電機組全開,也僅能滿足本澳三、四成用電量所致!

儘管風後政府已批准澳電增加發電機組提升本地發電能力,亦提升低窪地區的供電設施,但發電廠擴建需時,本澳發電量去年至今仍未增加,只要內地供電源無法對澳供電。去年「天鴿」導致大範圍停電確有機會重現。而低窪地區供電設施有部分確有升高或加防閘,但有不少大廈本身供電設施未有升高,即使內地供電無問題,低窪地區仍會因風暴潮水浸停電。

青洲水廠已加防洪閘至6.5
供水方面,去年大規模停水的主因是三間水廠(青洲、大水塘和路環水廠)因停電無法供水。其中青洲水廠更因受風暴潮影響出現嚴重水浸,需要大維修才能恢復供水,令颱風過去後供水仍連續多日受影響。據了解,「天鴿」後電力公司已重點協調保障水廠供電和應急後備電源的支援,水廠亦加裝防洪閘板抵擋6.5米的潮位(「天鴿」為5.58米),若非再出現全澳長時間停電,供水應可在颱風期間維持正常。

「山竹」對澳門的實際影響仍要看其最終路徑和風力。但可以肯定的是,由於颱風的威力源自海水溫度,隨著全球暖化,颱風威力只會越來越強,近日澳門巿面對「山竹」的反應確有些驚弓之鳥。但做好準備總較不作準備為好,也證明大家對防風防災的準備意識確有明顯提升。

購物資要適量 關心有需要人士
適量購買應急物資有所準備是好事,但過量搶購包括樽裝水等,不單會造成浪費,也可能令有需要人士未能購得所需品,更可能造成不必要恐慌。希望大家買應急物資之前多想想,只購買適量物資,萬一真的買多了,可想想附近有沒有長者、行動不便的鄰居有需要,一些給他們分享,順道更可協助他們做好防風準備,送出讓他們感受到關心,減少他們的恐慌情緒。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紙上談兵的擋潮閘與三米高的防洪牆 2018年3月16日|訊報專欄

紙上談兵的擋潮閘與三米高的防洪牆   

今年是黑格比風災十周年,說了多年的內港治水問題一直無解,即使去年再經歷百年一遇的天鴿後,社會有強烈聲音要求政府切實解決內港水患,但當局至今仍僅以二零一五年已提出、卻一直無興建時間表的灣仔水道口擋潮閘作為長期目標

天鴿後,當局曾樂觀預計擋潮閘可在二零一九年動工,工期最少數年,不過最近又改稱,爭取一九年第一季完成編制報告,較原計劃最快一九年動工又再延遲!

擋潮閘一九年才完成編制報告
遠期目標完工無期,短中期目標也一直只聞樓梯響。直至上周,海事及水務局、土地工務運輸局及民政總署的代表與內港碼頭業界舉行會議,正式介紹內港防洪優化方案,決定採用可抵禦2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對應高程為3米(即潮高4.8米)。工程南起媽閣航海學校,北至林茂塘海港樓,長度約2.13公里,包括建造約1.5米高的半活動式、全活動式及鋼筋混凝土防洪牆,同時會預留車輛出入口予各碼頭,以減低對碼頭日常運作的影響。同時,將沿內港岸線佈置13座固定式泵井,加強排澇能力,以及完善各排水口防倒灌設施(詳見:https://goo.gl/kEaXFR)。

筆者不熟識水利建設,但過去多年跟進巿政問題求教不少專家,對本澳水浸問題、海水倒灌及風暴潮等問題,也略有了解。有感天鴿後,坊間對於內港治水關注度大升,但對暴雨、海水倒灌及風暴潮等水浸成因不時有所混淆,故希望通過此文,簡介本澳暴雨水浸、海水倒灌、風暴潮的成因及現狀,也會簡單分析政府提出不同治水方案的表面利弊,期待拋磚引玉,讓社會有客觀數據和基礎,對本澳今後治水方案進行有效討論。

泵房解決新橋大潮加暴雨水浸
作為老澳門,對新橋大雨水浸相信不會陌生。新橋、內港等很多低窪地區都是多年前不斷填海得來,當時根本沒想到要填高避免水患,故新橋一帶是本澳最低窪地區,海拔高度僅1.2米至1.4米,較內港最低點──栢港停車場出口與25號碼頭之間的路面高度1.4米更低。可以想像,每當大雨時,周邊的雨水會順勢流到這些低窪地區,若雨水渠網不足或堵塞,雨水無法排出就會水浸。即使無下雨,早年天文大潮時,海水較新橋低窪地區更高,海水會從海邊渠口反湧,並從低窪地區渠口湧出,但只要在出海口安裝單向止回閥門,倒灌問題已可解決。

然而,更壞的情況是,當遇上天文大潮頂著止回閥再加上出現大雨,新橋等低窪地區積聚的雨水無法通過渠網排出海就會造成嚴重水浸。香港上環海味街同樣會出現天文大潮加大雨必嚴重水浸的情況,其解決方法是因應香港地下有岩層的特性,建造大型地下蓄水池,收集大潮期間暫無辦法排出海的雨水。而澳門則在十多年前開始,更換新橋等低窪地區渠網提升排水能力,並在內港一帶加建多個雨水泵房,確保大潮止回閥被頂著期間,也能將低窪地區渠網的雨水通過泵房排出海,故新橋近年因暴雨出現嚴重水浸的情況已很少見。

目前僅有受海水倒灌主要影響的是內港海岸邊的馬路,當大潮時海平面高於路面,在一些縫隙湧入路面,一般水位不會高於10厘米,影響不算太大,只要當局在沿岸做好止回閥的維護和見縫施堵,問題基本已可解決。

蓄水池無助解決風暴潮
對本澳人命財產威脅最大的應是風暴潮的問題。但風暴潮的產生,與大家一般理解的大風大雨造成的不同,風暴潮是指因為颱風中心氣壓極低,將風暴中心海水吸起的現象,加上風暴的風應力,若再遇上天文大潮,就會令水位大幅上升,天鴿的風暴潮水位就較內港路面高出2.38米。

必須指出,風暴潮是風暴中心低壓吸起海水,只要海水水位高於岸邊堤圍,無論你地下挖再多的蓄水池,理論上都可以有無限量的海水迅速將其填滿至與風暴潮水面同高;簡單來說,即蓄洪池或泵站方案,只能應對暴雨排水,對風暴潮基本是無作用的,故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築建足夠高的堤壩或擋潮閘抵抗風暴潮。

根據資料,二零零八年黑格比風暴潮之最高潮水高度為4.63米(該值以澳門海圖基準面為零計算,簡單而言,內港路面1.4米海拔高度,相當於潮水高度3.2米,詳見:https://goo.gl/sDGCbW),按當局短期計劃在內港興建南起媽閣航海學校,北至林茂塘海港樓,總長度約2.13公里較內港路面高1.5米的防洪牆,理論上可剛好抵擋黑格比的風暴潮(當年水浸高度較內港路面高1.43米,僅剩7厘米緩衝),但對較黑格比再高0.95米的天鴿風暴潮位是無用的。更重要是,上述工程今年內肯定不能完工。

米五牆僅可擋黑格比風暴潮
要抵擋天鴿級別的風暴潮,當局目光一直著眼在內港的擋潮閘,並聲稱以200年一遇的洪水為參考,即1993年颱風貝姬襲澳期間海平面以上4.78米的潮水高度作標準,閘高設計為5.6米,僅比天鴿所造成的風暴潮高出2厘米,但很明顯,這個200年一遇的標準在全球暖化影響,颱風威力不斷增強,早已不適用,當局已表示要將擋潮閘的設計高度再增加!

經過天鴿一役帶來嚴重人命傷亡及過百億元經濟損失的沉痛教訓後,社會已有共識要求政府盡快落實治水,避免本澳低窪地區再受水害,但興建擋潮閘要跨區協作,至今仍十劃未有一撇,在務實的角度思考,既然當局已計劃短期興建防洪牆,按照潮水高度,防洪牆只要由目前的1.5米加高至2.4米,已能發揮5.6米擋潮閘的相同功能,即使考慮到未來更強勁風暴潮,防洪牆加高至3米,與目前1.5米的景觀阻擋,其實沒差太多。更重要是,防洪牆可以採用活動式、半活動式、移近海邊等減少視覺的壓迫感,上海外灘防洪牆就是一個經典例子。

內港建多功能堤圍一舉多得
中、長期甚至可向中央申請填海,連同海底輕軌內港段、濱海單車跑步徑、架空高架外環路一同興建夠高的防洪堤圍,一次過解決內港治水、交通和休憩空間的老大難問題,一舉多得!遠較當局目前紙上談兵、鄰近地區未表態、興建期和成本未知、維修保養成本高昂、功能單一的的擋潮閘來得更實際和有更多邊際效益。

以上文字應會有不少疏漏,但治水方案關乎整體社會利益,肯定是各有利弊和取捨,政府要科學施政,就要拿出更多實際資料和理據,讓居民理解消化,作出取捨!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建矮牆“到喉唔到肺”難阻洪水 治內港水患宜建堤壩 2018年3月4日|澳門日報

建矮牆到喉唔到肺難阻洪水 治內港水患宜建堤壩   

【本報消息】內港水患依然是無解題,無論是短期的一米半矮牆抑或是長期的內港擋潮閘,特區政府提供的資訊匱乏,民眾知之甚少。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矮牆到喉唔到肺,擋潮閘又有阻礙珠江上游排澇的先天缺陷,呼籲政府清晰交代。身兼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的立法議員崔世平表示,方案各有利弊難取捨,政府要科學施政,要給機會居民科學理解和消化,妥善處理問題。

建擋潮閘橫跨媽閣和灣仔,珠海方面日前表示,對本澳提出建擋潮閘積極配合,共同加快論證等前期工作。

本澳工務局則稱,今年將編制有關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第二階段基本方案及最終方案報告,爭取一九年第一季完成編制報告,較原計劃最快一九年動工已有拖延。

零公佈漠視民意
唔單只是時間表,造價、珠澳的出資比例、合作模式、保養維修的責任,甚至有冇同其他方案比較過優劣,通通零交代,林宇滔直言,萬一內地洪水或者大暴雨,大閘擋住水走唔到,澳門一樣會水浸。雖然發生的機率很低,但政府應有科學數據告知大家,以及一旦發生問題將如何解決,澳門同上游對大閘的調度係咪真的有效、有溝通?至於當局透露,要在內港興建一點五米高的矮牆,林宇滔批評連在海平面一米半,抑或現有高度一米半都未講清楚,但無論哪種,矮牆擋水到喉唔到肺,而且阻礙景觀是事實。曾幾何時討論輕軌二期時,講過內港路上行環形路,沿海有單車徑、跑步徑等濱海計劃,如果要申請相信中央都會批,但依家係咪起了矮牆就唔考慮?當局對矮牆的作用、實際方案談之甚少,令人質疑是搪塞悠悠眾口的藉口。

壩頂可作休憩區
他認為,與其起一堵牆,不如仿效上海外灘,起一段較寬、高六七米的堤壩;並利用壩頂作休憩區、成為新景點,我原來都以為攔咗景觀,但上到去原來景觀更靚,中間算係一種補償吧。建擋潮閘的建議,是一六年時任的十二名澳區全國人大聯署提案,人大代表崔世平表示,無論是擋潮閘抑或堤壩,都是希望妥善處理水患問題,具體採取何種形式,包括珠澳兩地如何協商擋潮閘運作,如果上面開閘、下面閂閘,後果不堪設想,冇好過有啦;又如內港建矮牆係連續抑或間歇牆,如果只是間歇,作用唔大啦!希望定案之前給大家都有機會知悉清楚。

他認為,治水方案要從防洪、排澇、倒灌三個問題一併思考,才周詳合理,如果一個閘、一幅牆,只能抵擋大洪潮,難以處理一年相當多次的海水倒灌,市民都覺得唔可以百分百解決問題


市民亦要從抵擋幾多年一遇的洪水、風暴潮等目標數字,與實際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之間作出取捨。唔單單是造價,仲有其他施工過程不便、視覺效果損失、長遠土地發展的犧牲,市民根據科學數據進行科學理解、消化,真正從城市規劃的長遠角度作出抉擇,舊區重整才能行前一大步。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