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龍環葡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龍環葡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林宇滔:民署應公佈生態數據 2018年3月30日|論盡

林宇滔:民署應公佈生態數據  

龍環葡韻建環湖木棧道計劃引起公眾疑慮。雖然民署一再重申不會影響生態,但仍未能讓公眾釋疑慮。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直指,一直負責管理龍環葡韻的民署,未有有系統地公佈該地生態數據。又認為,公眾需要討論龍環葡韻的定位,政府亦應與社區討論居民需求。

為何木棧道不會影響鷺鳥棲息,民署的其中一個解釋,是現時鳥林所剩的鷺鳥已不多。此言一出,引起不少市民嘩然,亦未有令環保人士對設置木棧道釋除疑慮。林宇滔表示,民署作為龍環葡韻的管理人,理應對該地生態進行調查,並定期有系統地公佈。「雀鳥是何時搬走的?搬了多少?是受了甚麼影響?種類(分佈)是怎樣?除了雀鳥還有其他生態。這地方你管了咁耐,有冇做過生態調查?又有否定期向公眾公佈,而不是為了個別工程,而說出對你有利的數據,而沒講出對你不利的數據?」

他直指,政府有需要了解雀鳥數目及種類的變化和原因,並以此為據,做出相應的保育措施。「怎樣對它(生態)做最少傷害嘅嘢,這些應有科學數據。現在常說鳥都走了,是哪天走的?是大潭山一號興建時的噪音和灰塵嚇走牠們,還是建好後光污染影響了?如果是光污染,將來棧道亦不應設燈。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地方。如果是噪音(導致),即木棧道距離(樹林)要再遠點。」

林宇滔認為,事件牽涉規劃、城市空間使用及管理,需要大家全面溝通。又指有時政府未必有惡意,但「好心」也有可能「做壞事」,政府有需要公開相關資料並認真聆聽社區的聲音。「民署管理這些空間時,究竟用甚麼標準?甚麼定位?」


他又指,民署已將龍環葡韻當成「半市政公園」的自然保護區,「是否認同大家可以給意見。」認為社會要討論龍環葡韻的定位。又表示,在不影響生態的情況下,多一個設施讓市民接觸自然,並非壞事,重點是民署如何管理,例如確保遊人保持安靜、妥善處理垃圾等。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元素太多令本貌失真 不作諮詢難服公眾 力報 2016-08-24 A01 | 要聞

元素太多令本貌失真 不作諮詢難服公眾  

力報       2016-08-24   A01 | 要聞



     對於龍環葡韻匆匆上馬,事前未有公布規劃詳情及修護工程費用,亦沒有舉行公眾諮詢,引起坊間質疑及不滿。

    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稱,龍環葡韻五間葡式建築物,有部分空置了一段頗長時間,認同政府不斷優化不同的社會設施,善用空間。但他亦質疑,當局今次規劃過於急進,一次過把太多元素放入當中,或會破壞龍環葡韻原本寧靜休閒的環境。

照板複製或弄巧成拙

    林宇滔指出,從政府發放的資訊來看,感到當局有意將南灣湖的「雅文湖畔」複製到龍環葡韻,「南灣湖做得唔錯,有cafe、文創、踩鴨仔等,雖然未形成一個新的商業區,但行咗第一步,畀人耳目一新感覺。」不過,南灣湖與龍環葡韻不同,南灣湖是一張白紙,但龍環葡韻有其本身特色及文化底蘊,若規劃得不好,可能會弄巧反拙。

     至於預算640萬元修護費用是否合理,林宇滔稱,640萬元相比當局其他類似工程不算太高,但當局未有透露計劃詳情,難以評定是否合理,促請當局公布規劃詳細內容。他認為,與其花太多心思在重新規劃上,當局完善該區周邊配套更為合埋,如停車設施等,方便遊客及居民。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活化龍環葡韻恐破壞氛圍 林宇滔指不宜吸引大量旅客 市民憂好心做壞事 市民日報 2016-07-03 P01 | 要聞 | 頭條

活化龍環葡韻恐破壞氛圍林宇滔指不宜吸引大量旅客 市民憂好心做壞事 市民日報       2016-07-03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政府近日宣布正計劃將龍環葡韻打造成為另一個文創休閒的新景點,又透露將九澳村打造「古村遊」,惟市民擔心政府又「好心做壞事」,為旅遊犧牲居民生活空間。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龍環葡韻本身已有足夠的吸引力,不宜大張旗鼓去吸引大量旅客。旅遊區的形成應由居民需要帶動區內發展,如果單是為了旅客而打造某些區,按很多地區的經驗,最後必定會失敗。他又再次促請政府應優先將路環定位為市肺並劃為保護區。

    政府近日為搞好旅遊想法多多,較早前透露除了南灣雅文湖畔作為首個文創休閒區,正計劃將龍環葡韻打造成為另一個文創休閒的新景點,之後又稱將九澳村打造「古村遊」,成為旅遊景點或路線之一,加上近期再惹爭議的荔枝碗發展規劃,以及民署宣布計劃重啟在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附近興建停車場的方案,令市民擔心政府又「好心做壞事」,為旅遊犧牲居民生活空間和本地特色文化保育。

     促進旅遊宜有總體規劃

    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明白社會對旅遊開發始終會有憂慮的心態,其實只要善用僅有的休憩空間,在現有基礎上完善周邊環境,令居民多一個休閒選擇是好事,例如南灣雅文湖畔,增設有文創商店、藝墟、文娛和水上活動等設施,這是居民多年來的訴求,開幕至今市民反映不俗,故關鍵是控制好開發力度、發展取向、定位。惟現時本澳欠缺一個總體規劃,令開發強度是否合理難以拿捏,正如做生意的人會希望多些遊客,但作為居民則會有排斥的心態。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日前表示正計劃將龍環葡韻打造成為另一個文創休閒的新景點。他認為,龍環葡韻本身已有足夠的吸引力,平時周末已擠滿本澳居民和旅客,毋須再特別開發去吸引旅遊,「就算政府乜都唔做,周末無論本地人定遊客都迫爆(龍環葡韻)」。但如果活化龍環葡韻幾棟葡式建築內的設施,令它們更物盡其用,則無論對居民和遊客都是好事,但不宜大張旗鼓,着力去吸引大量旅客。

    旅遊區自由形成忌過於着意林宇滔指出,在澳門這麼有限的環境,其實毋須要特別去打造甚麼旅遊區,只要令本地居民生活得開心,對本地居民有吸引力,便可以帶動中、高端旅遊到該區感受本地文化,他個人並不贊成為了旅客特別去建一個夜市或一個旅遊區,他說:「旅遊區是自由形成,本身應由居民需要帶動區內發展,如果單是為了旅客而打造某些區,按很多地區的經驗,最後必定會失敗。」而荔枝碗船廠亦是值得大家討論的案例,其發展方向應是保留原有發展特色、盡量保留現狀,如果適當引入其他元素,完善周邊配套,這些都需要政府作出思考。現時該處交通不方便,船廠殘舊,確實需要面對活化,惟政府過去一提到活化就是大拆大建,無章無法,有時操作過程中過於急進,令市民對政府的活化工作有所保留,難免令居民產生擔憂。任何的東西都要充分利用,適度活化,他建議盡量修復船廠原貌,配合文化創意有效利用其空間,例如可以鼓勵船廠負責人轉型做體型較小的船隻,既配合到市場實際需求,又可以保留原有特色。

    他又提醒,若九澳、黑沙村若要活化,則要解決相關居民對現有居所的居住和使用權問題,令居民有合法的身分去修復原有殘舊的村屋、古屋問題,有潛在危險的則要按政府規劃去重建,政府適當的扶持,加上市場的推動,自然有其發展空間。惟路環土地發展存在歷史的問題,過去政府在路環舊市區有活化計劃,當局對第一沙紙契問題也早有定奪。上述土地屬特區政府所有,而為了保障原居民的居民權利,即使土地屬政府所有,居住用途土地可以用批租地方式繼續讓相關居民繼續使用,黑沙和九澳村同樣需要上述規劃,令居民可以維修保養現有樓宇,「連呢塊地嘅使用權都無,點做活化、做民宿?」

     建議先將路環劃為保護區

    民署計劃重啟在路環石排灣郊野公園附近興建停車場的方案,合理設停車場他並不反對,但要符合環境保護,應在敏感地區做環評。總體來說,政府已制訂了《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對本澳進行了環境功能劃分,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特性,將澳門劃分為環境嚴格保護區、環境引導開發區及環境優化控制區三大類,但政府總是以現時未有總體規劃為藉口,拒絕對路環進行優先保護規劃。路環本身是一個市肺,對此社會早有共識,未來亦不應有所改變,而路環本身亦分有不同區域,政府應做好相關分區規劃,將路環定位為市肺保護區後,政府就可以在規劃時明晰其作用,若不對路環進行率先保護,日後總體規劃會更難落實。以澳門的密度和空間,以澳門僅有的綠化率,路環這個市肺都應該得到保護。政府應優先將路環定位為市肺並劃為保護區。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人為保育紅樹林合理 惹爭議欠事前溝通 林宇滔:民署生態管理應透明 澳門日報 2013-01-27 B07 | 澳聞

人為保育紅樹林合理 惹爭議欠事前溝通
林宇滔:民署生態管理應透明   

澳門日報       2013-01-27   B07 | 澳聞  

    【本報消息】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指,望德聖母灣濕地在多年前因填海被封,民署多年清淤管理使其成為人工濕地,現時以人手將底泥堆建成生態池,使鄰近葡韻一帶有較高水位,豐富該區生態系統,提升自淨力能,認為生態原理上說得過去。但民署在開展同類工作前,應預先公佈,聽取不同的意見,取長補短,減少爭議。

    近期龍環葡韻五個生態池建設引起反對和議論,民署幾經解釋但仍難釋除公衆疑慮。林滔宇認為,今次問題需從上述地方的歷史瞭解,望德聖母灣前身為鹹淡水交界的紅樹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因填海造地被封閉,失去海水潮汐更替,紅樹林逐步枯死,僅靠雨水和含相當汙染物的地表水補充,水體逐步由鹹變淡,枯水期更幾乎乾塘,沒有水循環,生態系統十分脆弱。

     過去十多年,民署以人工濕地的管理方式“幹預”,每年清淤並引入各種動植物,清除有害植物,逐步恢復濕地生態,現時該處已成為保育特色和繁茂鷺鳥林的人工濕地,若非人為的管理,該處已是死水或泥沼一潭。

     翻看資料和實地觀看,今次民署以底泥堆建生態池,方式類似“梯池”,池體與整個水體連通,豐水期水面會連成一體,枯水期則可令龍環葡韻一帶相對水位較高,有水作為媒介,加上生態池上種植多種植物,形成生態循環,發揮自淨的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民署長年均以人工濕地方式管理望德聖母灣,每年亦會清淤和持續生態工程,原理類似鄉間池塘需定期“刮塘”一般,否則池塘生態難以循環恢復;又如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也需定期清淤和生態補足區內由荒廢漁蝦池改造的人工濕地。


    對於有關工作是否需要環評,林宇滔指現時社會討論的環評工作是涉及土地用途改變對環境影響的問題,性質與今次事件有別,即使環評也未能對準問題。引起今次爭議,認為源於社會對生態保育的意識不斷提升,從是次事件亦反映民署日後在有關生態管理工作上,應及早公佈年度計劃,簡明向公衆介紹,聽取不同意見,取長補短,減少社會憂慮和爭拗。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