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氣象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氣象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政府無執行高官問責捱轟 廉署報告馮瑞權疏忽職守 林宇滔指政府拖字訣規避 2018年3月31日|市民日報

政府無執行高官問責捱轟 廉署報告馮瑞權疏忽職守 

林宇滔指政府拖字訣規避   

【本報訊】前氣象局局長馮瑞權獲批准退休,每月穩袋約8萬元長糧激起民憤,政府高官問責又成笑話。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澳門雖有高官問責制度,但政府從來無執行過,官員也沒有誠意檢討過錯誤,「道歉都唔多見」,制度也沒有按過錯大小、不同程度問責,他強調政府要有決心執行高官問責制度,廉署調查報告中馮瑞權疏忽職守的證據非常確鑿,政府卻一拖再拖未完成紀律程序,明顯規避高官問責。

令人猜疑政府「放生」馮享長俸
去年「823風災」造成10條人命死亡和以億計經濟損失,廉署調查報告揭露馮瑞權在家中指揮工作,氣象局內部管理混亂等問題,儘管政府已提起紀律程序,但紀律程序遲遲未有結果,而按林宇滔表示,認同公務員退休程序不影響 所涉紀律程序,但他質疑為何馮瑞權的紀律程序由去年開展至今仍未有結果,形容時間過長不合常理,且紀律程序只是基本公務員問責制度,還未到高官問責層次。廉署去年10月公布的「天鴿」風災調查報告,雖指事件中無明顯刑事責任,但指出有人失職和失責,違反一般公務員操守等,林宇滔指馮失職證據非常確鑿,政府卻一拖再拖不公布紀律程序結果,反映政府是規避高官問責,甚至令人猜疑政府有意「放生」讓馮享受長俸。

他謂,按現行公職法,最嚴重的處罰是撤職,如果政府在90日內,即是其獲批退休前對他進行最嚴格的處罰,那馮就不能享受長糧,只能拿回他的公務員退休供款。他質疑「我哋嘅高官問責標準係咪訂到只要無違反刑事就得?咁低層次?我諗絕對唔係!」倘若官員誠心道歉,也是官員問責的一種體現,因為任何官員都沒可能不犯錯,現在澳門官員道歉是零成本,不少官員在犯錯後均不會向公眾和市民認錯,即使道歉卻是零誠意,道了歉後也不見得是有心改過,反省自己,完全是有權無責。
spacer.gif
行政法務司司長辦公室日前發出新聞稿提到:「行政法務範疇會遵照行政長官的指示,對領導及主管人員的紀律程序法律進行深入研究,以進一步完善官員問責制度。」林宇滔直言,現行不論是公務員退休制度和問責制度均存在漏洞,公務員退休制度中,最嚴重的處罰是停發4年,前文化局句長梁曉啊及副局長陳炳輝因涉及違反規定以取勞務方式聘用人員,也只是分別被處分45天和10天,特區政府提出高官問責制接近10年,也聲稱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惟一直以來均沒有落實執行高官問責制度,只是學術性上的檢討,就如政府提出在內港建造防潮閘多年,但長期都只是研究再研究,從沒有落實興建,政府這種只講不做,「一定死梗!」

成熟制度按程度處分非一錯下台
林宇滔指出:一個成熟的高官問責制度,要按犯錯程度作出處分,不是一出錯就下台。縱觀其他地區的官員問責制度,例如內地,一些省長、地方官員一上台就出事,有的導致被問責下台和道歉,這是有承擔和高官問責的體現,這些被問責的官員,如果誠心改過,也可以在其他崗位繼續擔任公職。

他說,澳門現時的制度中,官員只有「死撐」和「落台」兩個選項,產生很多問題,沒完沒了,這不是一個健康的機制。為此,他強調檢討和修改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政府首先應切實執行高官問責制,以維護政府威望,令市民重拾對政府的信心。


林宇滔認為,如果一個違反領導及官員義務和責任的官員都得不到應有、及時、合理的懲處,那這個官員問責制便是「廢的」、「得個樣」,馮瑞權問題只是「天鴿」事件其中一個問題,整個特區政府都沒有認真執行問責制度,2008年「黑格比」風災後,特區政府「乜都無做」,沒有汲取教訓做好防洪、氣象訊息發布等,10年過去毫無寸進,負責預防、預報、防災、救災和指揮工作方面的官員,同樣應承擔責任,向公眾道歉和深切反思過錯,以作出完善和改進。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林宇滔倡設空氣質素健康指數 2018年1月24日|市民日報

林宇滔倡設空氣質素健康指數   

【本報訊】本澳前日空氣污染嚴重,大批網民鬧爆氣象局預警失效。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現時本澳所謂「良好」的空氣質素,只是世界衛生組織四期標準中的最低標準;他批評本澳空氣質量指數過時,預測亦不準,反映不到實況,建議本澳應參考香港設「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作出人性化的健康建議。

林宇滔昨接受訪問時表示,氣象局資訊發放出現問題,當局應解釋為何預警不到前日空氣污染嚴重的情況,及早向市民警示。他認為現時不是追究政府失誤,而是反映制度出現問題,氣象局網站雖然有「空氣質量實時指數」及戶外活動建議,但在發放訊息上卻較被動,當局應突出實時預警的資訊,及時發放。

空氣質量應從健康角度出發香港於2013年底將「空氣質量指數」改為「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是以健康風險為本的空氣污染指數,有12小時及24小時的空氣質素預報,以最大值作為當日空氣污染指數,提醒市民會增加多少百分比的健康風險,亦會提醒當日最重要的空氣污染源;但本澳氣象局「從化學角度、物理角度衡量空氣質量質數,咁究竟去到100係咪對人體好有害?去到幾多先至無害呢?」他強調本澳應從健康角度出發。

指數計算過時反映不到實況林宇滔續說,香港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由環保署推出,而現時本澳環保局局長譚偉文兼任氣象局局長,他相信「跨部門」協調不應有困難,氣象局應考慮人的因素,參考香港設「空氣質素健康指數」,設有預警性的指標,並針對作出人性化的健康建議,針對健康風險做空氣質量標準。

至於本澳空氣質量指數定義方面,他指出:PM2.524小時平均指數為35時,只要介乎於3575之間仍屬「良好」水平;但他批評現時本澳所謂「良好」的空氣質素,只是世界衛生組織四期標準中的最低標準,「在這些水平下,長期暴露會增加大約15%的死亡風險」。


而本澳空氣質量指數的計算時段採是取昨日中午12時至當日中午12時之值,作為當日空氣質量指數。林宇滔批評指數過時,預測亦不準,反映不到實況;而香港是以3小時移動平均濃度去計算,反觀澳門是以24小時平均濃度計算,明顯稀釋空氣濃度。他又質疑現時本澳空氣監測站的位置設置是否合理,如水坑尾的路邊監測站「縮咗入去」,能否真實反映空氣質素情況?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林宇滔促向馮瑞權問責懲處氣象局 2017年10月22日|市民日報

林宇滔促向馮瑞權問責懲處氣象局 

【本報訊】廉政公署近日公布的氣象局颱風預報程序調查報告,揭示前氣象局局長在颱風預報決策的多宗罪,令社會嘩然。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強調,為挽回公眾對氣象局的信心,對於廉署報告提出各方面的問題,都必須向馮瑞權問責並按法律進行懲處,氣象局亦必須盡快修訂早已過時的熱帶氣旋法規,出公開客觀的颱風標準,並要向公眾交代如何對廉署報告提出的問題作即時改善。

局級領導檢視機制存缺失林宇滔表示,根據是次的廉署報告,氣象局過去各項工作均存在嚴重的缺失,特別是前局長馮瑞權在懸掛颱風訊號的決策非常輕率、長年沒有關注颱風訊號的清晰標準,以至局內人士管理和設備維護方面。他強調對於廉署報告提出各方面的問題,都必須向馮瑞權問責,下一步是如何按法律向馮瑞權提起紀律程序,以進行懲處。

從另一層面去看,林宇滔直言,馮瑞權於1998年已擔任局長,一個局長的管理長期出現問題,為何沒有任何機制去揭發,直到現在最新一份廉署報告才一併去揭發?反映政府對局級領導定期和不定期的檢視機制存在缺失,馮瑞權過去歷任的上級都有責任;同時亦反映了公務員投訴機制沒有發揮作用,一個氣象局存在十幾年的內部問題,竟從來沒有下屬去投訴,或下屬的投訴沒有被重視。

林宇滔強調,氣象局內部的種種問題一拖十多年才被揭發,除了氣象局對「天鴿」的預報外,亦反映特區政府方方面面,甚至是特區整體管治領導能力的問題, 政府必須從整體制度上去檢討。他指出,政府正着手新的公務員投訴機制,希望能發揮下屬投訴以揭發上級問題的作用,將非常重要;而對於不少主管長年從事局長一職,政府要從上層管理去檢視,避免形成部門的山頭主義;亦建議廉署應更主動去聆聽民意,及早發現公共部門行政上問題,更好發揮第三方的監督作用。


林宇滔續說,政府如希望挽回公眾對氣象局的信心,除了首要必須要按照法律對馮瑞權作出懲處,追究到底外,氣象局要盡快修訂早於2000年制訂的熱帶氣旋法規,特別是清晰究竟是採用每小時平均風力或每十分鐘的平均風力,及訂出公開客觀的颱風標準,讓公眾能監督氣象局改掛風球的工作。氣象局的內部人士和行政管理,以及設備更新等問題,要重新檢視和立即改善,有效回應廉署報告提出的各項問題,並要向公眾作出交代如何去改善和相應的時間表,而不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市民怒吼全撤局長退休金 低級錯誤把關部門難卸責 2017年10月6日|力報

市民怒吼全撤局長退休金 低級錯誤把關部門難卸責


對於前氣象局局長馮瑞權退休後仍可每月享有逾90,000元長俸,市民蔡小姐表示,馮在任職期間未有履行其職務,起碼取消其退休金才恰當,而且對社會造成的傷害,更需要承擔責任。

市民梁先生認為,風災對社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馮瑞權責無旁貸,假若最多只停止支付四年退休金的做法,更是不合理。又有市民表示,一個失職間接令人死亡的局長,仍能領取退休金實在令人感到荒謬,理應取消其離職後的一切福利,而且至今仍未進行問責,亦令人難以接受。

假若馮瑞權真的在調查結果出爐前「成功退休」,而結果顯示他需要承擔責任,如此「免死金牌」是否合理?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理解公眾對此敏感個案的憤怒心情,但如果法律真的如此規定,亦只能照此執行,若社會認為此規定不合理,應該推動日後檢討修訂公務人員法律制度。


至於為何出現政府「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情形,林宇滔形容,這是一個不應出現的「低級失誤」,負責人事財政的層層部門機構把關失誤,包括直接權限部門退休基金會,都應負上責任。但另一方面,林宇滔指出,如果此事是來自高層授意、希望「快手搞掂佢」,則是嚴重違反政府依法施政方針,林宇滔促請政府相關部門給公眾一個交代。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部門低級錯誤造成馮瑞權退休亂局? 林宇滔冀當局交代跟進調查 2017年10月4日|澳門日報

部門低級錯誤造成馮瑞權退休亂局? 林宇滔冀當局交代跟進調查

【本報消息】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質疑前氣象局長馮瑞權的退休處理,奇怪過程中無人及部門發現低級技術錯誤,連最後把關部門都發現不到問題。形容事件給社會感覺好肉酸。現時關鍵是後續跟進,包括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廉政公署報告,希望政府在限時內向公衆交代清楚有關報告內容,不要拖延。

林宇滔表示,按公職法,馮瑞權工齡和年齡均達到退休要求,只要按程序申請便可,無需所屬部門批准。但馮瑞權個案是先獲政府批准享有退休金,其後又稱由行政法務司司長廢止有關批示,原因是未有按程序提前九十日申請。

他對今次事件無人或部門發現問題感到奇怪,善意理解是各部門都出現低級錯誤,抑或在過程中有指示影響整件事。如果是低級錯誤,證明整個制度出現了問題,必須檢討。若是後者則影響公務員隊伍的士氣。


林宇滔形容,馮瑞權退休事件處理給社會感覺好肉酸。現時關鍵是後續跟進,包括四十五日內調查委員會要提交的報告及廉政公署報告。這涉及到馮瑞權在現有機制下,通過中立調查作出應有決定。希望政府在限時內向公衆交代清楚報告內容,不要拖延。

林宇滔指馮瑞權退休事件現要務是後續跟進 2017年10月4日|華僑報


林宇滔指馮瑞權退休事件現要務是後續跟進

【專訪】前氣象局局長馮瑞權退休事件出現批准又取銷戲劇性事件,再成為坊間話題熱點。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事件反映出高官無承擔和卸責,將個波踢來踢去,最差做法是向下踢。

 又認為目前關鍵是後續跟進,政府應在限時內向公眾交待清楚有關調查馮瑞權的報告內容,不要找藉口無限期去拖延。

 林宇滔表示,按照法律規定,公共退休有兩個層次,一是滿五十五歲、工齡超過三十年,或超過六十五歲則必須退休,不用所屬部門批准。另一是可按公職法提出退休,但要負責部門同意,即可提前申請退休。馮瑞權是屬於前者,已夠工齡,只要按程序申請就可以。即向部門負責人或人事及財務處提出,待收集齊所有資料後,就轉交退休基金會,退休基金會審核所有資料後,再交行政法務司司長簽署批准。這就是基本流程。

 林宇滔認為,以馮瑞權的個案來看,每個相關部門都出現低級技術錯誤,但最終要負責的仍是退休基金會,因該部門是最後把關,法律亦規定退休基金會需要最後核實資料。故今次事件後有關政府部門都要檢討。不過,林宇滔提出質疑,有關低級錯誤,奇怪地無人無部門發現,連最後的把關部門都把不到關,善意理解是各部門都純粹出現低級錯誤,還是過程中,有高層意指下影響整件事,必須要查核清楚,因為如果是上層意指,則嚴重影響整個公務員隊伍士氣,管治權威性等。

 林宇滔表示,高官都是人,有時難免有錯,只要肯認真認錯,再及時改正,都是一種承擔,這亦是負責任的態度。總比現時不認錯,踢來踢去,不肯承擔好。而今次事件,正正出現高官將個球踢來踢去,體現高官欠承擔力,沒有面對問題,只懂將問題向下推卸局面。如果就今次事件高官第一時間站出來承認出錯,相信社會反彈力不會如此強烈,給社會感覺有如「食花生」般。

 林宇滔形容。馮瑞權退休事件給社會感覺是「好肉酸」,欠承擔,欠反者,因此,希望高官不要「搵個細嘅」出來孭飛就算了事。如果要卸責要踢來踢去都是司長級之間問題,不是「搵個細嘅出來孭飛了事」。這是最差最低級的處理方式。他重申,基金會有最終責任,其他部門有不小心責任,所屬司長要有承擔的責任。


 就事件跟進。林宇滔表示,現時關鍵是後續跟進,包括四十五日內調查委員會要提交有關報告,廉政公署報告。因這涉及到馮瑞權在現有機制下,通過中立調查,作出應有的決定。希望政府在限時內向公眾交待清楚有關報告內容,不要無限期去拖延。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煙霞霧霾 局長分不清? 林宇滔:標準應清晰化 不能單靠主觀演繹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1月10日 19:19

煙霞霧霾 局長分不清?

林宇滔:標準應清晰化 不能單靠主觀演繹

原文連結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1月10日 19:19


    近日內地多個城市受到霧霾侵襲,而本澳的天空亦曾「灰濛濛」,空氣質素轉差,令人擔憂內地「毒霾」已擴散至本澳。氣象局長馮瑞權早前出席活動時表示,本澳天色灰濛只是「煙霞」而非霧霾,PM2.5數值介乎「良好」至「普通」之間。又指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集中在華北,「吹唔到落嚟,大家放心。」更指近年本澳的空氣污染情況已有改善。此言一出,再度引起社會對氣象局的種種質疑。雖然馮瑞權之後隨即「撲火」,稱煙霞及霧霾只是表述不同,但仍難挽回公眾對氣象局的信心。

    中區社諮會委員林宇滔坦言難以理解馮瑞權所言,「可能是口誤或中文唔好。」但他認為,無論是煙霞或霧霾,氣候現象的定義均不應由局長一人作主觀演繹。他指出,現時本澳已有明文的空氣質素監測指標,標準符合世衛規定。「當能見度受水滴影響低於某個距離,而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就稱之為霧及薄霧。而當能見度受懸浮粒子影響,而相對濕度在80%以下時,就稱為煙霞。」

    林宇滔認為,氣象局作為科學部門,應將相關氣候標準文字化、清晰化,並將標準數據向社會公佈,以減少爭議。而馮瑞權作為氣象局的官員,不應單純以內地霧霾不影響本澳作為結論,而是應客觀地分析區域空氣污染對本澳的影響,從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政策來改善本澳的環境狀況。而當局亦應汲取去年風季期間的經驗,在既尊重科學數據,並考慮到市民的感受及安全的情況下,作出科學及人性化的氣象預測。


    空氣質素改善非因環保政策 林:PM2.5對人體有永久危害


    林宇滔指出,由於本澳夏季的盛行風向為南及東南風,而本澳的東南方為海洋,空氣質量相對較好。而冬季的盛行風向則為北風,容易將北方的空氣污染物吹來本澳。而由於2016年為全世界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冬季吹南風的天數增多,導致受空氣污染的天數減少。再加上本澳受惠於內地高污染行業逐漸遷離廣東省一帶,污染源遠離本澳,令到本澳的污染物、懸浮粒子濃度有所下降,「整體嚟講,澳門空氣污染係有改善,但好明顯唔係同環保政策有關。」

    馮瑞權早前曾稱,本澳過去數日的PM2.5值處於良好至普通水平。林宇滔解釋,微細懸浮粒子PM2.5是指直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物,而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則為直徑小於10微米的懸浮物。雖然兩者都是常見污染物,但由於PM10懸浮粒子能夠透過上呼吸道分泌物阻截並排出體外,雖然會引起過敏症狀,但對健康的影響相對較少。而由於PM2.5懸浮粒子比較小,上呼吸道難以阻截,容易進入肺部沉積,更可以穿透肺泡到達血液,對人體有永久危害。
車輛尾氣排放成主要污染源 林宇滔倡收緊進口車排放標準

    馮瑞權早前曾指,本澳的空氣污染源來自車輛尾氣排放,北方污染物千里南下影響本澳機會不大。林宇滔表示,一直以來,本澳兩大空氣污染「原兇」分別為發電廠及車輛尾氣排放。過去本澳一直以柴油發電,柴油含硫量較高,導致空氣污染嚴重。但10多年前本地發電量大減,9成用電量均由內地輸入,剩下的本地發電包括焚化中心因處理垃圾所產生的電力,以及極少數的本地發電量,因發電導致的空氣污染已大減。

    至於車輛尾氣排放方面,林宇滔指,過去政府僅以「透光度」來測量商用柴油車輛的尾氣排放標準,並沒有對尾氣有害物質制訂指標,「簡單啲嚟講就係測量啲煙有幾黑,其實好大部分墨魚車都會達標。」他提到,諮詢多年的《在用車輛尾氣排放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行政法規將於今年7月實施。法規對本澳在用車輛的尾氣排放污染物設定限值及測量方法,認為坊間可能對法規存在爭議,但他相信此舉可淘汰一定數量的高污染車輛。

    林宇滔亦認為,政府除了要訂定在用車的尾氣排放標準外,亦必須制定車輛進口的尾氣排放標準作為配套。他指出,本澳在2012年前沒有任何進口車的尾氣排放標準,直到2012年才規定新進口車輛需要達到「歐盟四期」排放標準。但現時歐四標準已相對落後,世界各國已開始禁止進口歐四車輛,「即係你淘汰咗一架舊車,又換返架比較舊嘅車。」認為當局除了規定油站油品提供歐盟五期燃油外,亦應將進口車的排放標準收緊至歐五標準,並加強宣傳鼓勵商戶更換更環保的車輛。

    環保非政府核心政策 林:只是配套及被動政策


    本澳的環保政策相較鄰近地區一直停滯不前,無論在車輛尾放排放、膠袋及建築廢料徵費等環保措施都「慢幾拍」,標準落後。林宇滔坦言,環保政策從來都不是政府的核心政策,只是配套及被動政策,「配套只係施政報告入邊提到做咗幾多項環保工作,被動則係居民多意見政府先郁。」亦看不到既有的環保政策的效用,認為環保政策重在配套及實行。

    他舉例指,當局去年曾就膠袋徵費進行諮詢,不少意見認同膠袋徵費並提出詳盡理據,「好多人好用心寫意見,亦有自己嘅睇法。」但政府至今卻未見任何落實。另一方面,面對建築廢料堆填區已經超負荷,雖然當局去年曾就建築廢料徵費進行徵費,但至今亦毫無寸進,「香港係2006年實施建築廢料徵費,實行幾年後感到唔滿意,因為收費cover唔到成本,減量亦不足。而澳門之前嘅諮詢,建議嘅收費水平只係用香港06年嘅收費水平。方向我唔反對,但係幾時實行?又過咗一年半載。」笑言當局更以政府調升拖車開鎖費用般的強度來落實膠袋建築廢料徵費。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懸掛風球標準不一 林宇滔:法律粗疏 颱風標準急需修改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6年10月22日 16:16

懸掛風球標準不一 林宇滔:法律粗疏 颱風標準急需修改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6年10月22日 16:16



8月颱風「妮妲」襲澳,縱使本澳出現「狂風暴雨」,但氣象局堅持自己的「專業判斷」,僅懸掛三號風球。而昨日颱風「海馬」襲澳期間,雖然本澳的風雨不大,但氣象局卻以「顧及學童上學安全」為由,在早上懸掛八號西北風球。兩個風球的懸掛標準不一,再度引起社會質疑氣象局的專業性及颱風警報的標準。

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現行風球的懸掛標準存在許多不清晰、不合理的地方,平均風速的計算標準不合邏輯,當局亦未有制訂測點的指標,令社會對氣象局的專業性存在質疑。認為現行風球標準急需修改,引入科學化、人性化的標準,制訂指標性的測風點,作為懸掛風球的標準,將預測颱風的誤差減至最低。

颱風標準沿用16年 林:行文粗疏 極多不合理之處

林宇滔指出,現時本澳仍然便用第16/2000號《核准「熱帶氣旋情況的指示」及「熱帶氣旋信號」》行政命令來釐定懸掛風球的標準,「行政命令,即係行政長官可以修改。」但他指,這條行政命令沿用16年都未曾修改過,葡式中文氾濫,行文粗疏,當中有許多不清晰、不合理之處,亦無提及計算「平均風速」的方式,「坦白講,我諗氣象局都唔係完全遵循呢條行政命令嘅規定,因為跟足,其實都係有問題。」

林宇滔舉例指,雖然香港與本澳的颱風信號標準相同,八號風球均是以「平均風速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作為標準。但兩地在「平均風速」的計算上卻有不同,香港引用「10分鐘平均風速」,但本澳則是以「每小時平均風速」來計算。他指出,用以計算平均風速的時間愈長,標準就愈嚴格,風速就會「平滑化」,意味著整體風速會被拉低,「我覺得澳門利用『每小時平均風速』嘅做法不太符合邏輯,既然兩地用同一套標準,點解計算方法上要有唔同?」

林宇滔亦指,該行政命令中提到三號風球的釐定標準是指「熱帶氣旋中心可能產生風力平均時速由每小時41至62公里,陣風達每小時110公里。」但他坦言,以颱風中心風力來釐定三號風球的懸掛標準,做法不合理,「單睇中文,原來三號風球唔係睇颱風對澳門嘅影響,而係單純睇颱風中心嘅風速,個風都未打到嚟,就單純用中心風力嚟掛三號風球?唔係啊嘛,正常啲嘅都會知道,三號風球應該要同本澳嘅風力有關。」

香港測風「8中4」林:更科學、人性化

一海之隔的香港,過往亦曾出現天文台誤判風力,導致民怨沸騰的程度。2006年8月初,颱風「派比安」吹襲華南沿岸,風力甚高,廣泛地區風力達到烈風程度,機場因風力太大,取消數百班航班,導致12萬旅客滯留機場。而位於大嶼山昂坪的風速更達到時速200多公里,風力之大令測風錶都吹到故障。但香港天文台卻按照「維港風力」標準發出三號強風信號,引發社會爭議。而當時本澳則懸掛八號東南風球。

林宇滔表示,雖然香港天文台當時依照法律規定發出三號強風信號,但是信號與社會實際情況有巨大落差,天文台最終汲取教訓,全面檢討發出颱風信號的標準。他指出,天文台訂出了8個具指標性的測風點,測風點的位置分佈在全港各區,並全都接近海平面進行測量。天文台利用了「8中4」的原則來衡量發出信號的標準,只要其中4個指標性測風點的風速錄得或預測達到某個風球的水平,就會發出相應的颱風訊號。

林宇滔亦指,針對其他未有指標性測風點的地區,只要有測風點的風力超出平均水平時,即使未發出相應信號,亦會提醒該區居民小心注意防風,提早準備。他認為,對比起過往單純考慮「維港風力」,新標準相對科學及人性化,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檢討不見蹤影 林:應仿效香港制訂測風指標

8月颱風「妮妲」過後,氣象局長馮瑞權強調會檢討風球發出的標準,但事隔兩個多月仍未有下文。林宇滔指,現時本澳合共有15個測風點,但當局未有制訂測風點要達到哪個水平才會懸掛風球。認為當局應仿效香港的做法,制訂具指標性的測風點。又認為政府可利用三條跨海大橋的4個測風點(西灣大橋:1個;嘉諾庇總督大橋:1個;友誼大橋:2個)作為指標性測風點,釐定颱風信號發出的標準,「其實本澳其中一個八號風球嘅標準,就係封鎖三條跨海大橋,封橋就係要睇橋上嘅風速達唔達標,呢4個測風點肯定係重要嘅指標。」

「究竟邊個測風點係具有指標性?其實係需要氣象局科學嘅判斷,以及社會嘅共識。究竟幾多個測風點要中嘅幾多,就要掛風球?其實呢個係要靠社會共識,減少爭議,而唔係俾人感覺係『搬龍門』。」


林宇滔認為,雖然不能單憑一個颱風的誤判,來質疑氣象局的專業性,但不能排除「專業誤差」的可能性。他認為,整套颱風警報標準有必要作出更新,並制訂一些更準確、可量化的科學方式來釐定懸掛風球的標準,令到颱風警報更加人性化。又認為,既然港澳兩地颱風信號的風速標準相同,就應將「平均風速」的計算定義一致化。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