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內港水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內港水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民眾講壇討論內港治水問題 嘉賓促建防洪設施根治水患 2018年9月29日|澳門日報

民眾講壇討論內港治水問題 嘉賓促建防洪設施根治水患   

【本報消息】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澳門時報協辦的民眾講壇昨舉行,探討內港水浸幾時休,防洪基建莫空談。有內港居民促請政府要長遠治理水患,解決困擾居民及商戶多年的問題。

活動昨日上午十一時於民眾建澳聯盟綜合活動服務中心舉行,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民聯智庫副理事長許治煒、內港居民何乃煊、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等出席,共同探討內港水浸問題。

何乃煊認為對比去年颱風天鴿,今年山竹政府的預警、通報機制有所進步。但因水浸嚴重,內港一帶部分商店的大型機器、爐具等難以搬走,損失難以避免。直言水浸困擾內港、沙梨頭一帶居民和商戶多年,由過去十年一遇大水浸,現時變為一年一遇。促請政府重視問題,及早研究及開展治標又治本的方法,徹底解決水患。


林宇滔指出,政府一五年完成了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稱聲可抵禦四點一米潮水,但天文大潮時內港出現水浸,相信是工程質量出現了問題。作為短期方案的一點五米內港防洪牆,也僅能應對四點八米的潮高,但連續兩年面對天鴿山竹這類五米多潮高,興建的必要性不大。現階段宜確保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有效,且加快推進擋潮閘及防洪牆等建設。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風王山竹來勢洶洶 防風意識明顯提高 2018年9月14日|訊報

風王山竹來勢洶洶 防風意識明顯提高   


今年風王──強颱風「山竹」,由於風力較去年襲澳造成嚴重破壞的「天鴿」更強。在經歷去年「天鴿」大停水停電後,雖然「山竹」要周六才正式開始影響本澳,但巿面所見,不少居民嚴陣以待。早在周三另一颱風「百里嘉」掠過本澳前,已開始到超巿購買大量乾糧和瓶裝水,為颱風天儲水儲糧;社交媒體亦不時看到,超巿樽裝水被掃空及排隊付款的人龍照片。不少朋友更向筆者反映,因多家麵包店的麵包被掃清,買不到明天的早餐。無疑,大家防風意識確有提升,但過份搶購糧水,確實反映大家的恐慌情緒和對政府應對災害沒有足夠信心。

七九年後首個平均風速逾二百颱風
客觀而言,除「天鴿」的陰影,「山竹」確實是近年吹襲南中國海的最強颱風,港澳氣象部門亦預計「山竹」吹近珠江口時其中心附近持續風力可達210公里/小時,遠高於去年「天鴿」175公里/小時;根據香港天文台紀錄,對上一個風力逾200公里/小時的颱風,已是三十九年前的荷貝(205公里/小時)。值得一提澳門十號風球的標準只是持續風速118公里/小時,故氣象局預計,若「山竹」在本澳 200公里內掠過,對本澳有很大影響,屆時有機會懸掛 10號風球。

澳門氣象局亦預料,「山竹」可能於本週六(15日) 以強颱風或超強颱風級別進入南海;週日將於廣東沿岸登陸。但仍有一定變數。從技術分析,34天內的颱風預報誤差會有約 200公里,若「山竹」在珠江口以西登陸則對本澳威脅較大,當日正常高潮位約 2.5米(以澳門海圖基準面計)。

抗風暴潮硬件設施至今零進展
除風力外,正如筆者之前所言,由於過去一年,政府在增建抵抗風暴潮的硬件設施上幾乎零進展,故社會最關注就是「山竹」對澳門可能帶來的風暴潮影響。按氣象局評估,只要「山竹」在本澳 100200公里內掠過,就有機會令內港一帶水位較正常升高約 2米,若疊加當日預計最高潮高2.5米,潮水高度可達4.5米,數值上雖較天鴿低約一米,但由於「山竹」路徑風力等仍存變數,故氣象局不排除「山竹」對本澳造成的影響與去年「天鴿」相似,呼籲市民留意當局發放的最新消息。

必須強調,風暴潮的實際影響,還要看「山竹」屆時的風力、與澳距離、是否在西邊登陸及最近澳門時是否正值天文高潮。根據潮汐圖,16日最高潮位2.5米約在當日凌晨兩時,若「山竹」屆時最接近本澳,風暴潮的威力會最高。

筆者按氣象局「山竹」風暴潮4.5米的假設推算,目前內港沿岸最低點約為3.1米(以澳門海圖基準面計),意味著風暴潮較內港陸地最低點會高出1.4米(2.5+2.0-3.1=1.4米),相當於橙色風暴潮(1.01.5米)的影響。

山竹若升潮高2米水浸最高1.4
按地勢估計,可能受影響的包括:澳門半島的青洲、菜園涌、關閘廣場隧道、馬場北大馬路一帶、台山、祐漢街市一帶、筷子基、蓮峰球場、紅街市一帶、林茂塘、沙梨頭、新橋、光復街一帶、三盞燈一帶、高士德大馬路近紅街市一帶、內港、康公廟一帶、新馬路中段近康公廟一帶、內港客運碼頭一帶、司打口、下環、媽閣等;氹仔的西灣大橋口、菩提禪院、氹仔舊城區、卓家村一帶等,以及路環的路環市區、荔枝碗、路環發電廠一帶等,都會受不同程度的風暴潮水浸影響(詳見氣象局網站天氣警告風暴潮各警告級別下受影響的地區,詳見:https://goo.gl/Ej4k44)。

「天鴿」後,政府在本澳各處設立了十六個避險中心作為本澳災後應變。但颱風及風暴潮的影響時間不會持續很長,除非居住低窪地區的地面層或地下層,或颱風導致大廈窗戶受損等,故一般大廈住宅只要做好在窗戶上貼上「米」字型膠紙等防風措施,均屬安全避險地方。若所處位置有危險,也不要盲目撤離。首先應看鄰居或附近可否提供安全避險,在沒其他選擇下,才應在安全情況,包括水浸高度不應高於膝蓋及留意下墜物的情況下,安全撤離至十六個分佈在本澳各區的避險中心(詳見:https://goo.gl/yUZi2K)。

澳電廠未擴建會否大停電看內地
去年「天鴿」對澳門的影響,除了嚴重的風暴潮導致廣泛低窪地區出現嚴重水浸,造成嚴重傷亡和財產損失外,更重要是全澳大停電停水的影響。「天鴿」大停水電各有兩大主因,停電除一方面是低窪地區供電設施及大廈電力設施受水浸損毁外,全澳停電的關鍵原因是內地電網因颱風受損無法向澳供電,令澳門失去主要供電源,本澳發電機組全開,也僅能滿足本澳三、四成用電量所致!

儘管風後政府已批准澳電增加發電機組提升本地發電能力,亦提升低窪地區的供電設施,但發電廠擴建需時,本澳發電量去年至今仍未增加,只要內地供電源無法對澳供電。去年「天鴿」導致大範圍停電確有機會重現。而低窪地區供電設施有部分確有升高或加防閘,但有不少大廈本身供電設施未有升高,即使內地供電無問題,低窪地區仍會因風暴潮水浸停電。

青洲水廠已加防洪閘至6.5
供水方面,去年大規模停水的主因是三間水廠(青洲、大水塘和路環水廠)因停電無法供水。其中青洲水廠更因受風暴潮影響出現嚴重水浸,需要大維修才能恢復供水,令颱風過去後供水仍連續多日受影響。據了解,「天鴿」後電力公司已重點協調保障水廠供電和應急後備電源的支援,水廠亦加裝防洪閘板抵擋6.5米的潮位(「天鴿」為5.58米),若非再出現全澳長時間停電,供水應可在颱風期間維持正常。

「山竹」對澳門的實際影響仍要看其最終路徑和風力。但可以肯定的是,由於颱風的威力源自海水溫度,隨著全球暖化,颱風威力只會越來越強,近日澳門巿面對「山竹」的反應確有些驚弓之鳥。但做好準備總較不作準備為好,也證明大家對防風防災的準備意識確有明顯提升。

購物資要適量 關心有需要人士
適量購買應急物資有所準備是好事,但過量搶購包括樽裝水等,不單會造成浪費,也可能令有需要人士未能購得所需品,更可能造成不必要恐慌。希望大家買應急物資之前多想想,只購買適量物資,萬一真的買多了,可想想附近有沒有長者、行動不便的鄰居有需要,一些給他們分享,順道更可協助他們做好防風準備,送出讓他們感受到關心,減少他們的恐慌情緒。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局部地區水浸不正常 渠道有否淤塞須交待 2018年8月31日|訊報

局部地區水浸不正常 渠道有否淤塞須交待   

繼連續兩月天文大潮期間,內港出現海水倒灌後,廿七日晚上一場豪雨,又令本澳多個地區頓成澤國,青洲、台山、馬場、氹仔波爾圖街、菜園路、路環發電廠圓型地等低窪地區水浸。其中,青洲、台山、馬場等區域水浸水深及小腿,治安警派員採取封路措施,民署渠務人員亦到水浸區域疏理渠道,直至前晚十一時許,青洲一帶水位逐漸退卻。

水浸與天文潮無關
根據氣象局資料,受不穩定西南氣流影響,廿七日晚九時開始,本澳暴雨連場,當局於前晚九時四十五分至昨日凌晨二時發出暴雨警告信號,期間澳門半島錄得約九十一毫米雨量,氹仔一百0七毫米、路環區一百四十一毫米雨量紀錄。氣象局表示,雲雨帶前晚九時先影響澳門半島,隨後逐漸向離島發展,期間錄得每小時雨量紀錄約四十至五十毫米,相較過往最高紀錄的六十至七十毫米,前晚只算相對大雨。

氣象局表示,今次浸得最嚴重的青葱大廈、青洲坊大廈周邊道路未設水位監測站,臨近的化地瑪監測站錄得十三厘米水浸記錄;內港部分地區錄得一至兩厘米積水,新橋光復街站錄得五厘米記錄。

值得留意的是,內港等最低窪地區只有輕微積水,與青洲、台山、馬場海拔相約的新橋光復街站亦只有五厘米水深,且離島雨量更高,黑橋等低窪水浸黑點也沒有出現嚴重水浸。

經筆者翻查暴雨期間的潮高亦不到二點五米,今次水浸明顯與天文大潮影響排水能力無關,是部分地區雨水渠無法及時排走雨水,很可能是渠網疏通保養不力導致渠道淤塞,或個別地區渠網排水的設計能力不足有關。

雖有意見指,今次青葱大廈水浸或與正施工的青茂口岸(即粵澳新通道)工程泥沙淤積有關,但根據傳媒實地採訪所見,地盤沉沙池運作正常,當晚水浸並沒有夾雜大量泥沙,且遠至青洲、台山一帶也有水浸,口岸工程泥沙導致水浸的說法並不成立。

中央渠井早見泥沙雜物
值得留意的是,地盤承建商表示,工程未動工前,曾查看馬路中央渠井,發現內有泥沙及雜物,至今沒有減少,影響排水能力,故當晚雨勢停止後,約半小時才全部退水。

民署回覆電台查詢時表示,何賢紳士大馬路一帶的水浸,相關地區原屬未開發地段,過去雨水能排走,但近年社區發展對舊式雨水渠道造成壓力,加上鴨涌河出水口被河床淤泥阻塞,亦影響管道的排洪能力。就青葱大廈周邊道路水浸,民署回覆媒體查詢時表示,經分析,主要原因與短時間內暴雨量集中有關,原有的排水渠道一時間未能即時應付。然而,根據氣象局紀錄,當晚暴雨期間,每小時雨量紀錄約四十至五十毫米,且澳門雨量較離島更少,對於青洲一帶雨水渠道是否因為沒有恆常清理導致淤塞影響排水,民署並未有正面回應。

外判雨水渠清淤成效差
據筆者了解,近年民署以人手不足為原因,將雨水渠的疏通清淤工作外判,但雨水渠位處地底,社會根本無從監督,僅靠民署自身機制對外判商作出監管,或者觀察暴雨期間會否出現水浸作為指標,憑筆者的記憶,近年暴雨水浸情況似乎愈趨嚴重,一方面意味著民署外判雨水渠疏通工作的監管不力;另一方面,就算由民署自行負責的污水渠清理似乎也不太理想,月前羅利老馬路與俾利喇街污水渠反湧大量穢物需要封路清理就是一例。

為改善台山及青洲區水浸,民署計劃於鴨涌馬路與何賢紳士大馬路交界建造一條長約兩百米的雨水溢流管道至沙梨頭北街,減少雨水經由鴨涌河排放,加強渠網在暴雨及漲潮期間發揮的協同排洪作用,排洪管道網改善工程預計十月開展。

上述工程理論上可增加該區大雨時的理論排洪能力,但理論排洪能否起作用,關鍵是渠網的恆常保養和疏通是否足夠,若地下渠道未有恆常的疏通保養,再多的排水工程也是徒然的。
「天鴿」一周年剛過,大家對風暴潮及水浸仍猶有餘悸,繼內港連續兩個月天文大潮出現嚴重水浸,凸顯本澳防溢工程的缺陷,一次暴雨訊號又再次凸顯雨水渠的淤塞,不少居民不禁要問,特區政府真的汲取了「天鴿」的教訓?災後一年我們在防洪、防浸的工作上,到底有甚麼實質工作進展?

大雨看出地下水道真面目
作家龍應台有一段文字讓筆者記憶深刻──「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如果你撐著傘溜達,一陣,發覺褲角雖濕卻不骯髒,交通雖慢卻不堵塞,街道雖滑卻不積水,表示地下排水系統與都市計劃配合得相當密切,這大概是個先進國家。如果一場大雨使你全身濘泥,汽車輪子陷在路坑裡,積水盈尺,店家的茶壺頭梳漂到街心來,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鍋子撈魚,這大概是個「開發中」國家——它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你要等一場大雨才看出真面目來」。

諷刺的是,有分析預計澳門在二零二零年將成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地區,但我們現時地下水道和管理維護水平仍停留在開發中國家的水平。值得留意的是,澳門供排水規章規定,下水道的設計僅能抵禦十年一遇的暴雨量,考慮近年氣候暖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繁,有關標準明顯需要提升以符社會期望。

十年一遇排水力要提升
此外,目前本澳地下水道的規劃、建造由工務局負責,但渠道的維護管理、更新擴容則由民署負責,當中分工並不清晰,且權責分散。政府近年一直聲稱投放不少資源重整下水道系統,但不是工程遲遲未開工,就是工程完成後,水浸仍無改善。長遠而言,本澳確需要改革渠務統籌機制,協調跨司部門的協作,前瞻和整體規劃本澳下水道的改造,並且要做好恆常管理和維護。


回歸十九年了,特區政府不單未能治好內港水患,暴雨水浸似乎更越趨嚴重,渠道淤塞或只是表面原因之一,政府官員長年思維「淤塞」,才是真正原因!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內港海水倒灌嚴重 證「見縫施堵」工程失效 2018年8月17日|訊報

內港海水倒灌嚴重 證「見縫施堵」工程失效   

連續兩月天文大潮,內港都出現嚴重水浸,商戶反映情況屬近年沒打大風最嚴重,儘管「天鴿」後,氣象局的颱風、水浸預報已有改善,不少居民或商戶都會有所準備,但不少街坊擔心內港水浸會成為本澳「新常態」!

對於屢治不絕的內港水患問題,政府曾經祭出過數個解決方案,包括疏通完善內港渠網、加強防洪牆、興建內港雨水泵房及涵箱渠,以及在內港水道興建擋潮閘等,勢要將風暴潮拒諸於十字門外。然而,下周是「天鴿」風災一周年,下月亦是「黑格比」十周年,回顧特區政府至今的治水成效,要麼是「做了未見成效」,要麼仍在「紙上談兵」階段。

大潮嚴重水浸成「新常態」?
事實上,每當本澳進入夏季,適逢農曆初二、十六前後,內港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海水倒灌,但連續兩月在未有打大颱風卻出現嚴重水浸實屬罕見。有意見認為,此與水域收窄或清淤不力有關,但天文大潮是月球引力導致水位升高與降低,與水道寬窄其實沒有直接關係。
根據氣象局資料,近兩月天文大潮預計最高潮高約三點一米,潮高與內港最低點路面海拔一點三米相約(即內港廿三號碼頭對出路面),加上連續兩月天文大潮分別受到大東風及三號風球影響,令潮水再推高零點二至零點四米,令內港路面最高出現數十厘米的水浸。

無論從街坊商號反映,還是在傳媒拍得的片段可見,海水湧入內港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海水通過堤岸或圍牆的裂縫湧入內港一帶。由於內港一帶的雨水渠網屬直排模式,天文大潮的高水位會壓著止回閥令渠網無法排走積水,海水湧入後就會在內港積聚無法退去,若加上下大雨,水浸情況會更嚴重。二是海水從雨水渠口反湧入路面。政府雖然一直聲稱雨水渠出海口已裝有止回閥,但不知是否止回閥保養不佳,還是設計問題,內港一帶雨水渠口近兩月天文大潮均一直有不同程度的反湧,令水浸情況加劇。

多部門匯報未觸及真正成因
上月中因應內港水浸,多個部門官員連日落區慰問受影響居民,特首亦召開政府跨部門會議指示各部門要有效應對風季和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筆者上月亦批評,各相關部門匯報並沒有觸及內港水浸的真正成因,以及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辦法。

「黑格比」後,為應對內港海水倒灌,政府早在二零一一年成立了「內港區域水患整治研究跨部門工作小組」,成員包括 :土地工務運輸局、運輸基建辦公室、交通事務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環境保護局與海事及水務局,並由土地工務運輸局主導。據海事局公佈資料,小組二零一二年開展了「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透過「見縫施堵」的方式,在碼頭及堤岸加裝防水旱閘、擋水牆等,加強海岸線的防洪作用。防洪工程設計可抵擋四點一米的天文大潮,工程已於二零一五年完工。海事及水務局每年派員到內港碼頭講解及示範防水旱閘之安裝程序,以及進行防水旱閘安裝的演練。

然而,根據氣象局資料,上月及本月預計天文大潮最高也只有約三點一米,加上大東風或颱風因素後,實測潮高亦僅有三點五米左右,遠遠仍未到四點一米的設計潮高,為何「內港臨時防洪工程」未發揮應有作用,當局必須清晰向公眾作出交待!

須解釋臨時防洪牆為何失效?
「內港臨時防洪工程」失效的原因包括幾個,一是「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需要由碼頭在有需要時自行安裝防水旱閘,可能因安裝問題或沒有安裝導致失效。此外,傳媒亦拍到不少海水從沿岸堤圍及牆壁裂縫湧入,亦有海水在雨水渠口反湧,這或與止回閥漏水有關。前者是人員管理的問題,後者則是工程未完成、施工質量及維修保養的問題。

更令人憂慮的是,「天鴿」後,特區政府提出的內港防洪牆工程,就是在此基礎上再加高防洪牆至約路面一點五米高,以便應對四點八米潮高,設計能抵擋「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但基礎的「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防漏未做好,政府之後再怎樣加高防洪牆也必定是徒勞的!
事實勝於雄辯,為何已完工的「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面對海水倒灌不堪一擊,政府必須徹查和向公眾作出明確交待!更重要是必須認真的汲取教訓,「見縫施堵」執漏,確保「內港臨時防洪工程」能夠達到設計要求,有效抵擋4.1米的海潮。

防洪牆工程目的是阻截海水倒灌入內港一帶路面,但如何在天文大潮時有效將陸地的雨水及積水排走也是關鍵,現時內港雨水渠網屬直排模式,若天文大潮加上下大雨,海水會壓著止回閥令渠網失去排水能力,令積累的水無法退去,過去新橋、高士德一帶經常出現嚴重水浸,就是因為直排系統在天文大潮下無法排水所致,故在林茂塘雨水泵房建成後,高士德和新橋一帶已無再出現嚴重水浸。

防洪牆加泵房僅防大潮水浸
其實,政府早在二零一二年已提出在內港興建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但因選址問題,拖延到月初才開標。按招標內容,該雨水泵房設置於二十五號碼頭和二十六號碼頭之間,排洪能力達十四點二八立方米╱秒,集水涵箱渠容量亦達二千二百立方米。該工程亦包括將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的內港沿岸一帶雨水截流,取消沿線現有的雨水渠排放口,改為接入新建的大型雨水涵箱渠;工程完成後,理論上可解決天文大潮雨水無法排出,以及現時大潮時有海水經雨水渠網倒灌入內港道路的情況。不過,由於工期超過兩年,工程估計要到二零二一年才完工。

必須強調,在「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確保發揮效用,以及「內港興建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完工的前提下,確實可以解決一直困擾內港居民商戶數十年的天文大潮及海水倒灌問題。

蓄洪池泵房對風暴潮零作用
去年颱風「天鴿」為本澳帶來潮高達五點五八米的風暴潮,令本澳廣泛地區受浸後,社會有意見指,政府應考慮仿照外地,興建龐大地底蓄洪池應對風暴潮,特首在答問大會上亦表示會研究在狗場地下建大型蓄洪池。筆者必須指出,蓄水池對暴雨排水雖可起緩衝作用(因本澳一般以雨水泵房排走雨水,如新橋、高士德及氹仔黑橋,分別靠林茂塘及氹仔排角雨水泵房解決水浸問題),但蓄洪池或泵房對風暴潮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風暴潮潮高是因風暴中心氣壓極低造成,只要潮水高度越過堤圍,海水可以無限量湧入低位,再多的儲存空間都會被瞬間填滿,要應對風暴潮唯一的辦法是加高堤圍,在第一道防線阻擋海水湧入。

按政府現時計劃,「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是靠加高現有「內港臨時防洪工程」至路面高度約一點五米應對,相當二十年一遇的標準。至於「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政府的規劃是在灣仔水道近媽閣河口,建設寬六百五十米,包括三個通行閘和三個非通行閘的活動式擋潮閘,屆時抵擋五點八米潮高的風暴潮(「天鴿」最高潮位五點五八米),相當二百年一遇的標準。然而,擋潮閘涉及跨區域溝通協調和國家審批,至今仍未有施工時間表及預算,竣工更是遙遙無期!

對症下藥亡羊補牢方為上策
筆者認為,要真正治水,各政府部門必須充分溝通,按職能做好分工,先易後難分層次,針對具體問題對症下藥;再不要將成因不同的天文大潮海水倒灌和暴雨排水,以及風暴潮問題混為一談誤導社會!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要治內港水患,筆者期望政府必須先處理好「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的工程疏漏,再盡力確保內港雨水泵房及涵箱能盡快完工,先解決困擾內港居民數十年的海水倒灌,下一步就要想辦法做好防洪牆加高,以及落實擋潮閘工程等,有關工程一日未得到落實,低窪地區的居民商戶只能自求多福,期望下一個嚴重風暴潮來得晚一點!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紙上談兵的擋潮閘與三米高的防洪牆 2018年3月16日|訊報專欄

紙上談兵的擋潮閘與三米高的防洪牆   

今年是黑格比風災十周年,說了多年的內港治水問題一直無解,即使去年再經歷百年一遇的天鴿後,社會有強烈聲音要求政府切實解決內港水患,但當局至今仍僅以二零一五年已提出、卻一直無興建時間表的灣仔水道口擋潮閘作為長期目標

天鴿後,當局曾樂觀預計擋潮閘可在二零一九年動工,工期最少數年,不過最近又改稱,爭取一九年第一季完成編制報告,較原計劃最快一九年動工又再延遲!

擋潮閘一九年才完成編制報告
遠期目標完工無期,短中期目標也一直只聞樓梯響。直至上周,海事及水務局、土地工務運輸局及民政總署的代表與內港碼頭業界舉行會議,正式介紹內港防洪優化方案,決定採用可抵禦2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對應高程為3米(即潮高4.8米)。工程南起媽閣航海學校,北至林茂塘海港樓,長度約2.13公里,包括建造約1.5米高的半活動式、全活動式及鋼筋混凝土防洪牆,同時會預留車輛出入口予各碼頭,以減低對碼頭日常運作的影響。同時,將沿內港岸線佈置13座固定式泵井,加強排澇能力,以及完善各排水口防倒灌設施(詳見:https://goo.gl/kEaXFR)。

筆者不熟識水利建設,但過去多年跟進巿政問題求教不少專家,對本澳水浸問題、海水倒灌及風暴潮等問題,也略有了解。有感天鴿後,坊間對於內港治水關注度大升,但對暴雨、海水倒灌及風暴潮等水浸成因不時有所混淆,故希望通過此文,簡介本澳暴雨水浸、海水倒灌、風暴潮的成因及現狀,也會簡單分析政府提出不同治水方案的表面利弊,期待拋磚引玉,讓社會有客觀數據和基礎,對本澳今後治水方案進行有效討論。

泵房解決新橋大潮加暴雨水浸
作為老澳門,對新橋大雨水浸相信不會陌生。新橋、內港等很多低窪地區都是多年前不斷填海得來,當時根本沒想到要填高避免水患,故新橋一帶是本澳最低窪地區,海拔高度僅1.2米至1.4米,較內港最低點──栢港停車場出口與25號碼頭之間的路面高度1.4米更低。可以想像,每當大雨時,周邊的雨水會順勢流到這些低窪地區,若雨水渠網不足或堵塞,雨水無法排出就會水浸。即使無下雨,早年天文大潮時,海水較新橋低窪地區更高,海水會從海邊渠口反湧,並從低窪地區渠口湧出,但只要在出海口安裝單向止回閥門,倒灌問題已可解決。

然而,更壞的情況是,當遇上天文大潮頂著止回閥再加上出現大雨,新橋等低窪地區積聚的雨水無法通過渠網排出海就會造成嚴重水浸。香港上環海味街同樣會出現天文大潮加大雨必嚴重水浸的情況,其解決方法是因應香港地下有岩層的特性,建造大型地下蓄水池,收集大潮期間暫無辦法排出海的雨水。而澳門則在十多年前開始,更換新橋等低窪地區渠網提升排水能力,並在內港一帶加建多個雨水泵房,確保大潮止回閥被頂著期間,也能將低窪地區渠網的雨水通過泵房排出海,故新橋近年因暴雨出現嚴重水浸的情況已很少見。

目前僅有受海水倒灌主要影響的是內港海岸邊的馬路,當大潮時海平面高於路面,在一些縫隙湧入路面,一般水位不會高於10厘米,影響不算太大,只要當局在沿岸做好止回閥的維護和見縫施堵,問題基本已可解決。

蓄水池無助解決風暴潮
對本澳人命財產威脅最大的應是風暴潮的問題。但風暴潮的產生,與大家一般理解的大風大雨造成的不同,風暴潮是指因為颱風中心氣壓極低,將風暴中心海水吸起的現象,加上風暴的風應力,若再遇上天文大潮,就會令水位大幅上升,天鴿的風暴潮水位就較內港路面高出2.38米。

必須指出,風暴潮是風暴中心低壓吸起海水,只要海水水位高於岸邊堤圍,無論你地下挖再多的蓄水池,理論上都可以有無限量的海水迅速將其填滿至與風暴潮水面同高;簡單來說,即蓄洪池或泵站方案,只能應對暴雨排水,對風暴潮基本是無作用的,故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築建足夠高的堤壩或擋潮閘抵抗風暴潮。

根據資料,二零零八年黑格比風暴潮之最高潮水高度為4.63米(該值以澳門海圖基準面為零計算,簡單而言,內港路面1.4米海拔高度,相當於潮水高度3.2米,詳見:https://goo.gl/sDGCbW),按當局短期計劃在內港興建南起媽閣航海學校,北至林茂塘海港樓,總長度約2.13公里較內港路面高1.5米的防洪牆,理論上可剛好抵擋黑格比的風暴潮(當年水浸高度較內港路面高1.43米,僅剩7厘米緩衝),但對較黑格比再高0.95米的天鴿風暴潮位是無用的。更重要是,上述工程今年內肯定不能完工。

米五牆僅可擋黑格比風暴潮
要抵擋天鴿級別的風暴潮,當局目光一直著眼在內港的擋潮閘,並聲稱以200年一遇的洪水為參考,即1993年颱風貝姬襲澳期間海平面以上4.78米的潮水高度作標準,閘高設計為5.6米,僅比天鴿所造成的風暴潮高出2厘米,但很明顯,這個200年一遇的標準在全球暖化影響,颱風威力不斷增強,早已不適用,當局已表示要將擋潮閘的設計高度再增加!

經過天鴿一役帶來嚴重人命傷亡及過百億元經濟損失的沉痛教訓後,社會已有共識要求政府盡快落實治水,避免本澳低窪地區再受水害,但興建擋潮閘要跨區協作,至今仍十劃未有一撇,在務實的角度思考,既然當局已計劃短期興建防洪牆,按照潮水高度,防洪牆只要由目前的1.5米加高至2.4米,已能發揮5.6米擋潮閘的相同功能,即使考慮到未來更強勁風暴潮,防洪牆加高至3米,與目前1.5米的景觀阻擋,其實沒差太多。更重要是,防洪牆可以採用活動式、半活動式、移近海邊等減少視覺的壓迫感,上海外灘防洪牆就是一個經典例子。

內港建多功能堤圍一舉多得
中、長期甚至可向中央申請填海,連同海底輕軌內港段、濱海單車跑步徑、架空高架外環路一同興建夠高的防洪堤圍,一次過解決內港治水、交通和休憩空間的老大難問題,一舉多得!遠較當局目前紙上談兵、鄰近地區未表態、興建期和成本未知、維修保養成本高昂、功能單一的的擋潮閘來得更實際和有更多邊際效益。

以上文字應會有不少疏漏,但治水方案關乎整體社會利益,肯定是各有利弊和取捨,政府要科學施政,就要拿出更多實際資料和理據,讓居民理解消化,作出取捨!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