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擋潮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擋潮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憂高僅五點六五米難抵擋風暴潮 傳新協促公佈擋潮閘資訊 2019年4月20日| 澳門日報

憂高僅五點六五米難抵擋風暴潮 
傳新協促公佈擋潮閘資訊
【本報消息】內港擋潮閘的環評首階段公示周四結束。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政府去年四月提出擋潮閘的設計可抵擋五點八米高的水位,質疑為何連續兩年經歷逾五米高的風暴潮後,現時可禦二百年一遇潮水的擋潮閘設計高度卻“縮水”至五點六五米,要求政府清楚公佈擋潮閘資訊,前瞻設計保公衆安全。
傳新澳門協會昨日上午十一時在會址舉行記者會,林宇滔、該會副理事長甄慶悅主持。林宇滔表示,二○○八年颱風“黑格比”風暴潮高四點六三米,政府二○一五年提出興建擋潮閘,設計標準為二百年一遇、高度為五點六米,較歷史最高值的颱風“貝姬”的四點七八米還高八十二厘米。二○一七年颱風“天鴿”風暴潮高五點五八米,政府去年四月提出擋潮閘高度為五點八米。同年九月颱風“山竹”風暴潮高五點二一米,但政府今年公佈擋潮閘設計高度卻為五點六五米。
質疑縮水理據
林宇滔質疑為何擋潮閘由五點八米縮至五點六五米,留有餘量較二○一五年的八十二厘米大減至七厘米?本澳連續兩年經歷逾五米高的風暴潮,擋潮閘反較二○一五年提出的五點六米僅高出五厘米。“呢個閘一係唔起,一係起嘅時候必須夠高。因為風暴潮係海浪同埋氣壓降低,只要越過堤圍,海水好快就會淹沒低窪地區,沖擊力甚至比無潮還更高。”面對全球暖化加速,林宇滔指出,颱風能量來自海水溫度,海水溫度隨着全球暖化越來越高、風暴潮亦越來越強勁,認為設計應以更強的安全系數標準。
擋潮閘需要建多高值得社會討論,工務局亦應交代造價、工期及安全等。但現時設計僅高七厘米絕對不能接受。林宇滔批評工務局對於擋潮閘高度並無透明及合理的數據支撐,且迴避公衆質疑。擋潮閘年底將動工,認為現時高度不足夠,如何應付將來嚴峻的風暴潮及強颱風?要求政府交代。
盼規劃填海地
甄慶悅稱,不理解政府為何不開誠布公地清晰公佈掌握的資料、設計公司提供的數據,甚至連擋潮閘預算亦無交代,批評政府態度惡劣。
林宇滔提到,澳門水浸很多是源於當年填海區不夠深,存在工程缺陷。新的填海工程相對填得較深,故興建擋潮閘,澳門半島西區理論上可受到保障,但半島東北區、新口岸,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一樣會受水患影響。


擋潮閘設計高度“縮水” 團體質疑難敵強颱風 2019年4月20日| 現代澳門日報

擋潮閘設計高度“縮水” 團體質疑難敵強颱風   
【本報訊】有團體質疑政府計劃在內港建造的擋潮閘設計高度。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擋潮閘的高度比政府去年提出的“縮水”,質疑一旦遇上“天鴿”級別的風暴潮,多區同樣會受水患。因此要求當局清晰交代相關設計,以保障公眾安全。
內港擋潮閘的環評作首階段公示,相應設計最高潮位高度為三點八五米,再加上本澳陸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距一點八米,即擋潮閘的高度為五點六五米;比政府去年提出的五點八米下降十五厘米。傳新澳門協會質疑擋潮閘的高度設計標準能否抵擋未來的風暴潮,該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二零一七年“天鴿”的風暴潮高度為五點五八米,而去年“山竹”風暴潮高度則為五點二一米,但預計在今年底動工的內港擋潮閘工程高度僅為五點五六米,較去年政府提出的高度下降。
林宇滔又指出,現時擋潮閘的設計僅比“天鴿”潮水高度僅多出七厘米,在全球氣候暖化加劇的情況下,未來的風暴潮可能會更加嚴重,質疑有關設計日後能否有效抵禦全球暖化下可能出現的風暴潮。
工務局日前書面回應稱,擋潮閘閘門高度,是以設計潮位高度為基礎,再加上安全系數及越浪等因素所需的額外高度;強調閘門高度一定會比設計潮位高度數值更高,以提供安全保障。
林宇滔批評有關的回應沒有透明數據支撐,屬迴避公眾質疑,但擋潮閘年底即將動工,他擔心高度如何應付將來嚴峻的強颱風。
他認為擋潮閘要起就必須起得足夠高,因為只要風暴潮越過堤圍的高度,海水很快就可以將低窪地區淹沒,衝擊力甚至會比原本沒有擋潮閘的時候更大。
林宇滔又認為,擋潮閘理論上可以抵擋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同樣會受水患,因此建議政府應有前瞻性規劃設計,全盤解決各區因風暴潮的影響出現水浸等問題。
該會副理事長甄慶悅亦表示,政府對於擋潮閘的資訊,例如設計公司、顧問公司提供的數據,工程預算等都沒有向社會公佈,批評政府態度惡劣。

團體憂擋潮閘設計高程防唔住 較天鴿僅有7厘米緩衝區 難適應全球暖化嚴峻影響 2019年4月20日|市民日報

團體憂擋潮閘設計高程防唔住 較天鴿僅有7厘米緩衝區 
難適應全球暖化嚴峻影響
【本報訊】工務局公布內港擋潮閘設計,相應設計年最高潮位高程為3.85米,加上本澳陸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距1.8米,即擋潮閘的高度為5.65米。傳新澳門協會質疑最新設計比政府去年提出的5.8米「縮水」15厘米,現時設計僅比「天鴿」潮水高度多出7厘米,恐有關設計日後能否有效抵禦全球暖化下可能出現的風暴潮。該會促請政府清楚交代擋潮閘設計理據,確保公眾安全。
澳門內港擋潮閘工程位於灣仔水道出口,左岸為澳門半島,右岸為珠海市城區,擋潮閘設計標準為200年一遇,相應設計年最高潮位高程為3.85米,擋潮閘總淨寬300米,包括泄水孔、通航孔、排澇泵站、應急船閘及管理區。
須向公眾解釋設計理據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副理事長甄慶悅昨就內港擋潮閘設計高度舉行記者會。其中,林宇滔表示,翻查資料,特區政府2015年提出興建內港擋潮閘,當時因應2008年「黑格比」風暴潮而提出,那時2017年「天鴿」和去年「山竹」仍未出現,故內港擋潮閘高度最初設計是以200年一遇的歷史潮位,即1993年颱風「貝姬」的海平面水位4.78米為參考,將擋潮閘設計為5.6米,留有82厘米緩衝空間。
但當這個設計還在醞釀階段,在全球氣候暖化影響下,2017年「天鴿」帶來的風暴潮高度達5.58米,與擋潮閘原設計僅剩2厘米緩衝空間,故政府在「天鴿」襲澳後明確要加高擋潮閘,但一直未公布詳情。然而,根據早前公示資料,當局目前擋潮閘的設計僅為3.85米MSL,「天鴿」的最高潮高為3.78米MSL(氣象局「天鴿」最高潮高─澳門平均海面高度1.8米),即新擋潮閘設計對於「天鴿」級別的風暴潮僅預留7厘米緩衝空間,意味著今次設計的安全系數遠較首次設計的80厘米低。
林宇滔直言,更令人擔心的是,去年「山竹」帶來的風暴潮高度雖較「天鴿」低約37厘米,原因只是因為「山竹」襲澳時剛巧屬潮汐低潮位,若如「天鴿」同時夾著天文大潮襲澳,「山竹」的風暴潮高有可能再高逾1米,意味著足以越過最近設計的擋潮閘。
他說,儘管當局一直強調擋潮閘以200年一遇為設計標準,但「天鴿」證明這個標準根本不敷應用,連同「冧莊」襲澳的「山竹」,若僅僅以3.85米MSL作為擋潮閘的設計標準,僅7厘米的安全緩衝空間明顯是極不足夠和不合理的,當局有必要對此向公眾詳細解釋設計理據。
一係唔起起就要足夠高
對於工務局日前書面回應稱,擋潮閘閘門高度,是以設計潮位高程為基礎,加上安全系數及越浪等因素所需的額外高度,強調閘門高度一定會比設計潮位高程數值更高,以提供安全保障。林宇滔批評工務局的回應沒有透明數據支撐,迴避公眾質疑,但擋潮閘年底即將動工,他擔心高度如何應付將來嚴峻的強颱風,要求政府清楚交代。他說︰「呢個閘一係就唔起,要起就必須起得足夠高。因為只要風暴潮越過堤圍高度,海水好快就可以將低漥地區淹沒,衝擊力甚至會比原本沒有擋潮閘的時候更大。」甄慶悅表示,政府對於擋潮閘眾多重要的資訊,如設計公司、顧問公司提供的數據,工程預算等都不願向社會開誠布公討論,批評政府態度惡劣。
全盤解決各區大潮水浸
林宇滔又認為,擋潮閘理論上可以處理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例如「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同樣會受水患影響。根據立法會專責委員會介紹,政府指路環西側治水方案起初沒有加入荔枝碗,但隨著荔枝碗片區被評為文物,路環的「一湖」治水方案範圍需要擴大至包括荔枝碗,因變化較大,需向城規會介紹後再進行方案比選。而內港向南段到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以解決天文大潮,該處水浸問題正處於初步設計階段,仍要結合司打口周邊居民訴求;筷子基有堤岸加高工程的建議,現處於深化研究階段;外港堤圍加高方面,正開展初步設計,未有具體時間;很明顯政府對於有關防洪排澇工程的建議,並未有認真統籌和協調,只是在被逼的情況下交代進度。
他促請政府對解決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水浸問題,應有前瞻規劃設計,全盤解決各區因風暴潮影響下出現的水浸問題。

擋潮閘高度縮水僅高天鴿7厘米?傳新協會促政府解釋 2019年4月20日| 正報

擋潮閘高度縮水僅高天鴿7厘米?
傳新協會促政府解釋   
【本報訊】號稱設計標準為「二百年一遇」的內港擋潮閘環評首階段前日結束,傳新澳門協會指出,當中設計的最高潮位高程為海拔3.85米,換算即潮高5.65米,較政府過去提出的5.8米「縮水」,比造成傷亡的天鴿只多0.07米,質疑這樣標準能否應付日趨嚴重的風暴潮,促請當局清楚交代擋潮閘資訊。
該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政府天鴿後已提出內港擋潮閘可抵潮高5.8米,但環評公示資訊中則為海拔3.85米,若換回潮高實為5.65米,其計量單位改變令公眾混亂難以比較,更重要的是閘矮了0.15米,但當局並沒任何解釋和交代。
林宇滔指出,內港擋潮閘政府早在天鴿前的一五年提出,在當時歷史最高、九三年的貝姬(潮高4.78米)及○八年的黑格比(潮高4.63米)基礎下,方案同樣是二百年一遇的設計標準,建議擋潮高度為潮高5.6米。
天鴿後政府官員曾宣稱會調整方案高度,結果是提高0.05米。林宇滔問,為何經歷兩年內天鴿和山竹兩個逾5米高的風暴潮後,同樣是二百年一遇設計的擋潮閘,為何僅較舊的調高0.05米?為何閘高與歷史最高潮位戶所留餘量由0.82米大減至新的0.07米?
「究竟點解得出5.65米?佢冇任何的交代。點解唔起高啲呢?係起唔到還是怎樣?亦冇交代」林宇滔認為,有關方面應釋出數據去說服公眾,還是在迴避公眾的質疑、不敢回應,才「無回應、零數據」。
林宇滔強調,他們並非這方面專業人士,但閘高「返咗轉頭」等疑問政府顯然需要向大眾解釋,而且在全球暖化下,風暴潮將越趨強烈,閘的緩衝空間理應要越來越高,為何結果卻是不加反減。他們認為,現高度實非常不足。
林提醒,山竹風暴潮高為5.21米,專家已指其時屬低潮位,若發生在每日最高潮位甚或天文大潮時,潮高至少高多1米,意味這個擬年底開前期工程、工期四年的擋潮閘是擋不了,且當潮水越閘,其衝擊力會較沒有閘時更大。
副理事長甄慶悅表示,政府對於擋潮閘眾多重要的資訊,如設計公司、顧問公司提供的數據、理據,以至工程預算等都不願向社會開誠佈公,令人不解,其堅持選擇不與公眾討論或釋出更多訊息,態度甚為惡劣。
另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同樣會受風暴潮影響,他們亦促政府也交代說明治水方案和時間表。

內港擬興建擋潮閘團體質疑設計高度 2019年4月20日|新華澳報

內港擬興建擋潮閘團體質疑設計高度 
   【本報訊】 傳新澳門協會昨日召開記者會,質疑政府計劃在內港建造的擋潮閘設計高度,要求當局清晰交代相關設計,保障公眾安全。
  內港擋潮閘的環評首階段公示,相應設計年最高潮位高程為 3.85米,再加上本澳陸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距 1.8米,即 5.65米。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稱,2017年颱風「天鴿」吹襲本澳帶來的風暴潮高度達 5.58米,在全球氣候暖化加劇下,未來的風暴潮可能會更加嚴重。他質疑擋潮閘的高度設計標準,能否抵擋未來的風暴潮。
  林宇滔並認為,擋潮閘理論上可以處理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例如「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同樣會受水患影響。
  林宇滔表示,政府2015年提出興建擋潮閘,設計標準為200年一遇、高度為5.6米,較歷史最高值的「貝姬」4.78米高82釐米,而2017年「天鴿」風暴潮高5.58米,2018年4月政府提出擋潮閘高度為5.8米,同年9月「山竹」風暴潮高5.21米,但政府今年公佈擋潮閘設計高度為5.65米。
  林宇滔質疑擋潮閘為何由5.8米縮至5.65米,留有餘量由83釐米大減至7釐米,以及本澳連續兩年經歷逾5米高的風暴潮,但擋潮閘200年一遇設計為何較之前以4.78米為計算基礎的僅高出5釐米。
  他批評工務局對於有關疑問無透明數據支撐,迴避公眾質疑,但擋潮閘年底即將動工,擔心高度如何應付將來嚴峻的強颱風,要交政府作出交代。
  副理事長甄慶悅亦指政府無交代擋潮閘預算,批評政府態度惡劣。

傳新協會質疑擋潮閘高度設計標準促交代理據及公開資料 2019年4月20日|華僑報

傳新協會質疑擋潮閘高度設計標準促交代理據及公開資料   

  【專訪】政府去年提出內港擋潮閘為五點八米,但當局的內港擋潮閘環評首階段公示顯示,擋潮閘高度卻降低至五點六五米,較政府去年提出的高度「縮水」了。傳新澳門協會昨日舉行記者招待會,質疑擋潮閘的高度設計標準能否抵擋未來的風暴潮,促請政府清楚交代相關設計的理據及公開更多的資料,確保公眾安全。
 內港擋潮閘的環評首階段公示,相應設計年最高潮位高程為三點八五米,再加上本澳陸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距一點八米,即為五點六五米。而內港擋潮閘工程預計今年底動工。
 傳新理事長林宇滔指出,二0一七年「天鴿」襲澳,風暴潮高度為五點五八米,在二0一八年「山竹」風暴潮高度則為五點二一米(當時沒遇天文大潮)。然而,現時的設計僅比「天鴿」潮水高度多出七厘米,但在全球氣候暖化加劇下,未來的風暴潮可能會更加嚴重。他質疑此擋潮閘的高度設計標準,日後能否有效抵禦全球暖化下可能出現更大的風暴潮?
 翻查資料,政府在二0一五年計劃建擋潮閘,其設計標準為二百年一遇、高度為五點六米。其後經過二0一七年「天鴿」及二0一八年「山竹」,政府去年公開指出,將內港擋潮閘提高到五點八米。但現在公佈擋潮閘設計高度為五點六五米,即退回約近二0一五年時設計的高度。
 林宇滔認為,內港擋潮閘要不就不建,要建就必須有足夠的高度。因為如若風暴潮越過堤圍高度,海水會好快就可以將低洼地區淹沒,衝擊力甚至會比原本沒有擋潮閘的時候更大。而沒有擋潮閘,海水是逐漸滲浸。
 傳新副理事長甄慶悅指出,政府對於擋潮閘眾多重要的資訊,如設計公司、顧問公司提供的數據,工程預算等都不願向社會開誠佈公討論,批評政府態度惡劣。
 另外,林宇滔認為,擋潮閘理論上可以處理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例如「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同樣會受水患影響。建議政府應有前瞻性規劃設計,全盤解決各區因風暴潮的影響出現水浸等問題。◇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澳門治水根本無人統籌 擋潮閘僅高天鴿七厘米? 2019年4月5日|訊報

澳門治水根本無人統籌 
擋潮閘僅高天鴿七厘米?  
日前,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委員會舉行會議,跟進防災減災公共工程的規劃及建設事宜。議員普遍不滿政府防災基建的工程進度,作為抵擋風暴潮關鍵的內港擋潮閘工程,目前仍在設計研究,甚至未能有明確的工程預計時間;委員會亦批評,其他區域如路環、外港等一帶的加高堤圍及排澇設施根本欠缺統籌,要求特首明確由誰人揹起統籌擋潮閘及其他防洪排澇基建的責任,確保能更有效協調和盡快落實。
立會要交統籌人揹治水責任
翻查資料,去年十二月中同一事務委員會已跟進此問題,但對比兩次內容,除了筆者上周提及巿政署二0二一年完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以及聊勝於無的「在內港沿岸現有的矮牆加裝十多個單向退水拍門,以便積水能盡量和潮水同一時間消退,將水浸時間縮短」的工程爭取在今年六月完工外,其他所有基本上是零進展!
幸好,昨日筆者執筆之時,應對風暴潮的關鍵防洪基建──「內港擋潮閘」終有進展--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內港擋潮閘開展環評第一階段公示」將至本月十八日,及後還要進入第二階段為編製環境影響報告書初稿和徵求意見公示。最終完成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亦要公開。
環看整份環評公示,只有三版內容,基本沒有任何新內容,一個當局承諾爭取今年下半年動工的工程,既然去年十二月初已獲中央批覆內港擋潮閘的可行性報告,當局為何要拖延四個月才公示第一階段環評?
安全系數遠較首次設計為低
翻查資料,特區政府於二0一五年已提出興建內港擋潮閘,當時是因應二00八年「黑格比」風暴潮提出,「天鴿」(二0一七)和「山竹」(二0一八)仍未出現,故內港擋潮閘高度最初設計是以二百年一遇的歷史潮位,即一九九三年颱風「貝姬」的海平面水位四點七八米為參考,將擋潮閘設計為五點六米,留有八十二厘米的緩衝空間。但當這個設計還在?釀當中,在全球氣候暖化的加持下,二0一七年「天鴿」帶來的風暴潮高度就達五點五八米,原設計僅剩二厘米的緩衝空間,故政府在「天鴿」襲澳後已明確要加高擋潮閘,但一直未公佈詳情。
然而,根據今次公示資料,當局目前擋潮閘的設計僅為三點八五米 MSL,「天鴿」的最高潮高為三點七八米MSL(氣象局「天鴿」最高潮高──澳門平均海面高度一點八米),即新擋潮閘設計對於「天鴿」級別的風暴潮僅預留七厘米的緩衝空間,意味著今次設計的安全系數遠較首次設計的八十厘 米為低。
更令筆者擔心的是,去年「山竹」帶來的風暴潮高度雖較「天鴿」低約三十七厘米,原因只是因為「山竹」襲澳時剛巧屬潮汐低潮位,若如「天鴿」同時夾著天文大潮襲澳,「山竹」的風暴潮高有可能再高逾1米,意味著足以越過最近設計的擋潮閘。
儘管當局一直強調擋潮閘以二百年一遇為設計標準,但「天鴿」已證明這個標準根本不敷應用,連同「冧莊」襲澳的「山竹」,我們若僅僅以三點八五MSL作為擋潮閘的設計標準,僅七厘米的安全緩衝空間明顯是極不足夠和不合理的,當局有必要對此向公眾詳細解釋設計理據。
全球暖化標準宜鬆不宜緊
對於一個政府曾承諾今年下半年會動工、單是水底工程可能四、五年時間的民生工程,筆者本來不想就細枝末節糾纏,但這個重要防洪工程的安全系數若真是如此低,確實有可能引起災難性的後果,甚至令整個工程投放白費,當局必須要面對和向公眾交待!
筆者在此引用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立法會的一段回覆:羅立文舉例,在他上任前政府曾託內地一間顧問公司為內港擋潮閘(筆者按:應指防洪堤)做研究,當時有關公司稱可抵擋十年一遇的潮水,但他形容現時「咪撞哂大板」,現時再委託同樣公司來澳,有關公司的建議是做抵擋二十年一遇潮水的擋潮閘(筆者按:應指防洪堤)。
颱風的威力源自溫暖的海水(廿六度以上),隨著全球暖化,颱風威力只會越來越強,正如上周專欄所言,全球暖化令極端天氣頻發,澳門過去五十年僅出現六次十號風球,但過去兩年我們就連續受到風力最強和懸掛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吹襲,澳門確實難以有效預測天氣極端的惡化程度;長遠而言,單靠興建更高的擋潮閘去抵擋風暴潮,未必是好辦法,但在可行且選擇有限下,擋潮閘是短中期內治理內港水患的有效方案,故在這個重要的防洪工程設計時,必須充份考慮全球暖化這個因素,並在設計上留有足夠的緩衝空間。
雨水泵房有效何費周章建蓄洪池
內港擋潮閘理論上可以處理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及新口岸,以及氹仔巿區、舊城區,以及路環舊區一帶同樣會受水患影響。根據立法會專責委員會昨日會後介紹,政府指路環西側治水方案起初沒有加入荔枝碗,但隨著荔枝碗片區被評為文物,路環的「一湖」治水方案範圍需要擴大至包括荔枝碗,因變化較大,需向城規會介紹後再進行方案比選。而內港向南段到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以解決天文大潮該處水浸問題正處於初步設計階段,仍要結合司打口周邊居民訴求;筷子基有堤岸加高工程的建議,現處於深化研究階段;外港堤圍加高方面,正開展初步設計,未有具體時間;很明顯政府對於有關防洪排澇工程的建議,並未有認真統籌和協調,只是在被逼的情況下交待進度。
上述工程中,筆者對內港向南段到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的方案有所疑問,因為本澳過去多個天文大潮期間容易因大雨水浸的黑點,包括新橋、高士德及氹仔黑橋,都是分別靠林茂塘及氹仔排角雨水泵房解決水浸問題,證明做法行之有效,故剛動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也是用雨水泵房解決問題,加上內港一帶地質要在地底建設蓄洪池工程耗時且所費不菲,蓄洪池或泵房對風暴潮也是沒有任何作用,何以工務局建議今次要在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解決天文大潮的暴雨水浸問題?筆者實在不明所以!
新特首應提前做好治水功課
如果要問一個社會公認要做的民生工程,擋潮閘和一系列的防洪排澇工程肯定是老百姓心中的首要民生項目,但對於已經歷過「天鴿」和「山竹」兩次嚴重風暴潮慘痛教訓的特區政府,在此方面工作多年來竟然仍一籌莫展,至今仍由政府不同部門負責不同防洪排澇工程,根本沒有認真統籌,只是繼續官腔回應稱正有序跟進,甚至在立法會專責委員會的要求下,三個多月仍未交出清晰的治水規劃、藍圖和時間表。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必須明確治水的統籌負責人物和部門,並定期向社會公眾發佈相關工作進度和最新資訊,也寄語有意參選新一屆特首選舉的候選人,要就治水做好功課,並通過向中央有關部委反映和積極爭取配合支持,將擋潮閘的安全系數提升到足夠高,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將工程盡快完工,真正為澳門低窪地區的巿民和商戶擺脫風暴潮影響的威脅和陰霾。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中央去年底批覆擋潮閘至今仍然零進展交待? 2019年3月29日|訊報

中央去年底批覆擋潮閘至今仍然零進展交待?   
市政署將在四月六日開展“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 工程包括於內港北、即25號與26號碼頭之間水域建造雨水泵站、沿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建造箱涵渠、鋪設排水渠道、封閉沿岸9個舊有出水口及抬升路面等工作。
去年底,海事及水務局亦提出“內港防洪潮排澇優化及應急方案”在內港沿線建造在內港路面計高約1.5米高防洪牆,以及設置泵井加強排澇能力,但因內港的地質複雜且水土流失情況嚴重,防洪牆工程預計需要打一百多支迷你樁以及進行灌漿防滲,因此遷移超過兩公里的地下管線,加上23至26號碼頭之間的防洪牆,要待巿政署內港北雨水泵站箱函渠建成後才開始施工,意味2021年前不可能完成,且此工程亦未列入運輸工務司司長超過一億元的工程項目清單,即連計劃招標工作亦未開始。
內港泵房防洪牆僅能應對天文大潮
內港一帶多年來每逢農曆初二、十六的天文大潮均會出現海水倒灌,若同時遇上大雨更會出現嚴重水浸,再加上2008年黑格比的風暴潮教訓,政府經數年的研究,本在2012年已提出上述計劃,但當年民署泵房因為23號碼頭文物保護問題拖延,加上2015年完工的內港臨時防洪工程(即在內港路面計高約0.8米高防洪牆),因地基裂縫、止回閥失修及水土流失等出現嚴重滲漏,內港每逢天文潮必水浸的情況多年來沒有任何改善,加上近年全球暖化加劇,水浸情況越演越烈!
一般公眾或會以為,上述兩個工程完工後將可減少風暴潮對低窪地區的影響,但正如本專欄多次提及,按照政府的工程規劃,只有完成位於灣仔和媽閣間的大型擋潮閘工程,才能有效抵擋“天鴿”、“山竹”等強颱風級別的風暴潮。
故就算上述所有工程如期完工且能發揮預期實效,也僅代表要到2021年方能根治內港一帶因天文潮時出現的輕微海水倒灌或暴雨造成的水浸問題,對於強颱風級別的風暴潮根本不會有任何作用。唯一短期可見的改善是海事局承諾在今年中前,在內港沿岸現有的矮牆加裝十多個單向退水拍門,以便積水能盡量和潮水同一時間消退,將水浸時間縮短,只能說聊勝於無。
客觀而言,相對於過去根本不承認“內港臨時防洪工程”出現嚴重滲漏,今次海事局的優化方案確實承認了之前的工程錯失,有針對性的作出改善。
連續兩年十號波擋潮閘仍嘆慢板?
坦白講,對於天文大潮的水浸,主要影響內港沿岸商鋪,但由於水位不高,受影響地區不大,經常受影響的商舖早已習慣和有所應對,例如將地台和電掣升高。但無論是內港一帶,還是整個內港、筷子基沿岸低窪地區的居民,如何抵擋“天鴿”、“山竹”級別的風暴潮,才是社會最關心的。
但令筆者甚為擔憂和不解的是,本澳已連續兩年受到超強颱風引發的嚴重風暴潮影響,儘管在“山竹”一役,政府的被動式災難應對確有長足的進步,但我們在主動式應對,即因應風暴潮的防洪基建上,至今仍然是零進展,當局唯一能抵擋強颱風級別的擋潮閘工程,至今仍在紙上談兵,未有任何動工計劃的階段,難度真的想每年廣泛低窪地區均受風暴潮影響成為慣例?
討論多年的內港擋潮閘設計方案,本在去年底已獲中央政府正式批覆,工務局長李燦烽當時表示,內港擋潮閘設計方案與以往公佈的相似,維持設活動式擋潮閘,寬度為650米,會兼具防災、景觀及維持通航條件的要求,估計單是水底工程需時就要近4年,要等到完成整體工程設計後,才有較準確工期。但近四個月過去了,當局至今仍未有任何具體的工程項目計劃,更令人擔憂的是,社會或輿論對此討論甚少。
羅司億元工程清單竟不見擋潮閘
翻查過去的資料,當局曾公佈計劃在灣仔水道近媽閣河口,建設寬六百五十米,包括三個通行閘和三個非通行閘的活動式擋潮閘,屆時抵擋五點八米潮高的風暴潮(“天鴿”最高潮位五點五八米),相當二百年一遇的標準,並指最樂觀的預期,是在2019年第四季動工。不過,在早前公佈的運輸工務司範疇超過一億元的工程項目清單中,擋潮閘工程仍未上榜,似乎連初步工程計劃也未展開,這是立法會應該主動跟進的項目,工程的儘快開展和完工,更是下任特首候選人必須向公眾承諾和交待的民生項目。
根據澳門氣象局預計,今年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估計今年約有 4 至 6 個熱帶氣旋進入本澳 800 公里範圍內,數量屬正常,但當中可能有強颱風或以上級別,預料首個影響澳門之熱帶氣旋在 6 月 中旬或以後,而整個颱風季約於 10 月上旬結束。但翻查本澳歷史資料,過去五十年本澳僅懸掛了六次十號風球,且“天鴿”及“山竹”是本澳唯一一次連續兩年懸掛十號風球,前者是平均和陣風風速都打破紀錄,後者則是懸掛時間最長的十號波。按照工程學預計,“天鴿”及“山竹”等均屬百年一遇級別的風暴潮,但我們卻幸運地兩年兩遇,在目前的防洪基建零進展下,筆者實在亟為擔心會否三年三遇嚴重的風暴潮。
下任特首要承諾擋潮閘何時落成!
筆者認為,要真正為澳門治水,社會各界均應共同關注,特別是在中央已正式批覆後,政府更有責任主動向公眾詳細交待工程方案、施工計劃、工程設計的擋潮高度、工程期和造價等;在澳門政府財政充裕的條件下,政府部門間也必須充分溝通,確保這個民生優先工程獲得足夠的資源儘快開展,並且在保質、保量、不超支、不延期下完工。更重要是,不要有意無意將成因不同的天文大潮海水倒灌和暴雨排澇問題,與風暴潮問題混為一談誤導社會以為已開始抵擋風暴潮的防洪工程。因為擋潮閘工程一日未建成,面對強颱風級別的風暴潮,澳門根本是不堪一擊,本澳數以萬計的低窪地區居民商戶只能自求多福,期望下一個強颱風和嚴重風暴潮,不要再來了!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內港海水倒灌嚴重 證「見縫施堵」工程失效 2018年8月17日|訊報

內港海水倒灌嚴重 證「見縫施堵」工程失效   

連續兩月天文大潮,內港都出現嚴重水浸,商戶反映情況屬近年沒打大風最嚴重,儘管「天鴿」後,氣象局的颱風、水浸預報已有改善,不少居民或商戶都會有所準備,但不少街坊擔心內港水浸會成為本澳「新常態」!

對於屢治不絕的內港水患問題,政府曾經祭出過數個解決方案,包括疏通完善內港渠網、加強防洪牆、興建內港雨水泵房及涵箱渠,以及在內港水道興建擋潮閘等,勢要將風暴潮拒諸於十字門外。然而,下周是「天鴿」風災一周年,下月亦是「黑格比」十周年,回顧特區政府至今的治水成效,要麼是「做了未見成效」,要麼仍在「紙上談兵」階段。

大潮嚴重水浸成「新常態」?
事實上,每當本澳進入夏季,適逢農曆初二、十六前後,內港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海水倒灌,但連續兩月在未有打大颱風卻出現嚴重水浸實屬罕見。有意見認為,此與水域收窄或清淤不力有關,但天文大潮是月球引力導致水位升高與降低,與水道寬窄其實沒有直接關係。
根據氣象局資料,近兩月天文大潮預計最高潮高約三點一米,潮高與內港最低點路面海拔一點三米相約(即內港廿三號碼頭對出路面),加上連續兩月天文大潮分別受到大東風及三號風球影響,令潮水再推高零點二至零點四米,令內港路面最高出現數十厘米的水浸。

無論從街坊商號反映,還是在傳媒拍得的片段可見,海水湧入內港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海水通過堤岸或圍牆的裂縫湧入內港一帶。由於內港一帶的雨水渠網屬直排模式,天文大潮的高水位會壓著止回閥令渠網無法排走積水,海水湧入後就會在內港積聚無法退去,若加上下大雨,水浸情況會更嚴重。二是海水從雨水渠口反湧入路面。政府雖然一直聲稱雨水渠出海口已裝有止回閥,但不知是否止回閥保養不佳,還是設計問題,內港一帶雨水渠口近兩月天文大潮均一直有不同程度的反湧,令水浸情況加劇。

多部門匯報未觸及真正成因
上月中因應內港水浸,多個部門官員連日落區慰問受影響居民,特首亦召開政府跨部門會議指示各部門要有效應對風季和惡劣天氣帶來的影響。筆者上月亦批評,各相關部門匯報並沒有觸及內港水浸的真正成因,以及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辦法。

「黑格比」後,為應對內港海水倒灌,政府早在二零一一年成立了「內港區域水患整治研究跨部門工作小組」,成員包括 :土地工務運輸局、運輸基建辦公室、交通事務局、地圖繪製暨地籍局、環境保護局與海事及水務局,並由土地工務運輸局主導。據海事局公佈資料,小組二零一二年開展了「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透過「見縫施堵」的方式,在碼頭及堤岸加裝防水旱閘、擋水牆等,加強海岸線的防洪作用。防洪工程設計可抵擋四點一米的天文大潮,工程已於二零一五年完工。海事及水務局每年派員到內港碼頭講解及示範防水旱閘之安裝程序,以及進行防水旱閘安裝的演練。

然而,根據氣象局資料,上月及本月預計天文大潮最高也只有約三點一米,加上大東風或颱風因素後,實測潮高亦僅有三點五米左右,遠遠仍未到四點一米的設計潮高,為何「內港臨時防洪工程」未發揮應有作用,當局必須清晰向公眾作出交待!

須解釋臨時防洪牆為何失效?
「內港臨時防洪工程」失效的原因包括幾個,一是「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需要由碼頭在有需要時自行安裝防水旱閘,可能因安裝問題或沒有安裝導致失效。此外,傳媒亦拍到不少海水從沿岸堤圍及牆壁裂縫湧入,亦有海水在雨水渠口反湧,這或與止回閥漏水有關。前者是人員管理的問題,後者則是工程未完成、施工質量及維修保養的問題。

更令人憂慮的是,「天鴿」後,特區政府提出的內港防洪牆工程,就是在此基礎上再加高防洪牆至約路面一點五米高,以便應對四點八米潮高,設計能抵擋「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但基礎的「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防漏未做好,政府之後再怎樣加高防洪牆也必定是徒勞的!
事實勝於雄辯,為何已完工的「內港臨時防洪工程」面對海水倒灌不堪一擊,政府必須徹查和向公眾作出明確交待!更重要是必須認真的汲取教訓,「見縫施堵」執漏,確保「內港臨時防洪工程」能夠達到設計要求,有效抵擋4.1米的海潮。

防洪牆工程目的是阻截海水倒灌入內港一帶路面,但如何在天文大潮時有效將陸地的雨水及積水排走也是關鍵,現時內港雨水渠網屬直排模式,若天文大潮加上下大雨,海水會壓著止回閥令渠網失去排水能力,令積累的水無法退去,過去新橋、高士德一帶經常出現嚴重水浸,就是因為直排系統在天文大潮下無法排水所致,故在林茂塘雨水泵房建成後,高士德和新橋一帶已無再出現嚴重水浸。

防洪牆加泵房僅防大潮水浸
其實,政府早在二零一二年已提出在內港興建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但因選址問題,拖延到月初才開標。按招標內容,該雨水泵房設置於二十五號碼頭和二十六號碼頭之間,排洪能力達十四點二八立方米╱秒,集水涵箱渠容量亦達二千二百立方米。該工程亦包括將新馬路至沙梨頭街市的內港沿岸一帶雨水截流,取消沿線現有的雨水渠排放口,改為接入新建的大型雨水涵箱渠;工程完成後,理論上可解決天文大潮雨水無法排出,以及現時大潮時有海水經雨水渠網倒灌入內港道路的情況。不過,由於工期超過兩年,工程估計要到二零二一年才完工。

必須強調,在「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確保發揮效用,以及「內港興建雨水泵房及集水涵箱渠」完工的前提下,確實可以解決一直困擾內港居民商戶數十年的天文大潮及海水倒灌問題。

蓄洪池泵房對風暴潮零作用
去年颱風「天鴿」為本澳帶來潮高達五點五八米的風暴潮,令本澳廣泛地區受浸後,社會有意見指,政府應考慮仿照外地,興建龐大地底蓄洪池應對風暴潮,特首在答問大會上亦表示會研究在狗場地下建大型蓄洪池。筆者必須指出,蓄水池對暴雨排水雖可起緩衝作用(因本澳一般以雨水泵房排走雨水,如新橋、高士德及氹仔黑橋,分別靠林茂塘及氹仔排角雨水泵房解決水浸問題),但蓄洪池或泵房對風暴潮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風暴潮潮高是因風暴中心氣壓極低造成,只要潮水高度越過堤圍,海水可以無限量湧入低位,再多的儲存空間都會被瞬間填滿,要應對風暴潮唯一的辦法是加高堤圍,在第一道防線阻擋海水湧入。

按政府現時計劃,「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是靠加高現有「內港臨時防洪工程」至路面高度約一點五米應對,相當二十年一遇的標準。至於「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政府的規劃是在灣仔水道近媽閣河口,建設寬六百五十米,包括三個通行閘和三個非通行閘的活動式擋潮閘,屆時抵擋五點八米潮高的風暴潮(「天鴿」最高潮位五點五八米),相當二百年一遇的標準。然而,擋潮閘涉及跨區域溝通協調和國家審批,至今仍未有施工時間表及預算,竣工更是遙遙無期!

對症下藥亡羊補牢方為上策
筆者認為,要真正治水,各政府部門必須充分溝通,按職能做好分工,先易後難分層次,針對具體問題對症下藥;再不要將成因不同的天文大潮海水倒灌和暴雨排水,以及風暴潮問題混為一談誤導社會!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要治內港水患,筆者期望政府必須先處理好「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的工程疏漏,再盡力確保內港雨水泵房及涵箱能盡快完工,先解決困擾內港居民數十年的海水倒灌,下一步就要想辦法做好防洪牆加高,以及落實擋潮閘工程等,有關工程一日未得到落實,低窪地區的居民商戶只能自求多福,期望下一個嚴重風暴潮來得晚一點!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紙上談兵的擋潮閘與三米高的防洪牆 2018年3月16日|訊報專欄

紙上談兵的擋潮閘與三米高的防洪牆   

今年是黑格比風災十周年,說了多年的內港治水問題一直無解,即使去年再經歷百年一遇的天鴿後,社會有強烈聲音要求政府切實解決內港水患,但當局至今仍僅以二零一五年已提出、卻一直無興建時間表的灣仔水道口擋潮閘作為長期目標

天鴿後,當局曾樂觀預計擋潮閘可在二零一九年動工,工期最少數年,不過最近又改稱,爭取一九年第一季完成編制報告,較原計劃最快一九年動工又再延遲!

擋潮閘一九年才完成編制報告
遠期目標完工無期,短中期目標也一直只聞樓梯響。直至上周,海事及水務局、土地工務運輸局及民政總署的代表與內港碼頭業界舉行會議,正式介紹內港防洪優化方案,決定採用可抵禦20年一遇洪水的標準,對應高程為3米(即潮高4.8米)。工程南起媽閣航海學校,北至林茂塘海港樓,長度約2.13公里,包括建造約1.5米高的半活動式、全活動式及鋼筋混凝土防洪牆,同時會預留車輛出入口予各碼頭,以減低對碼頭日常運作的影響。同時,將沿內港岸線佈置13座固定式泵井,加強排澇能力,以及完善各排水口防倒灌設施(詳見:https://goo.gl/kEaXFR)。

筆者不熟識水利建設,但過去多年跟進巿政問題求教不少專家,對本澳水浸問題、海水倒灌及風暴潮等問題,也略有了解。有感天鴿後,坊間對於內港治水關注度大升,但對暴雨、海水倒灌及風暴潮等水浸成因不時有所混淆,故希望通過此文,簡介本澳暴雨水浸、海水倒灌、風暴潮的成因及現狀,也會簡單分析政府提出不同治水方案的表面利弊,期待拋磚引玉,讓社會有客觀數據和基礎,對本澳今後治水方案進行有效討論。

泵房解決新橋大潮加暴雨水浸
作為老澳門,對新橋大雨水浸相信不會陌生。新橋、內港等很多低窪地區都是多年前不斷填海得來,當時根本沒想到要填高避免水患,故新橋一帶是本澳最低窪地區,海拔高度僅1.2米至1.4米,較內港最低點──栢港停車場出口與25號碼頭之間的路面高度1.4米更低。可以想像,每當大雨時,周邊的雨水會順勢流到這些低窪地區,若雨水渠網不足或堵塞,雨水無法排出就會水浸。即使無下雨,早年天文大潮時,海水較新橋低窪地區更高,海水會從海邊渠口反湧,並從低窪地區渠口湧出,但只要在出海口安裝單向止回閥門,倒灌問題已可解決。

然而,更壞的情況是,當遇上天文大潮頂著止回閥再加上出現大雨,新橋等低窪地區積聚的雨水無法通過渠網排出海就會造成嚴重水浸。香港上環海味街同樣會出現天文大潮加大雨必嚴重水浸的情況,其解決方法是因應香港地下有岩層的特性,建造大型地下蓄水池,收集大潮期間暫無辦法排出海的雨水。而澳門則在十多年前開始,更換新橋等低窪地區渠網提升排水能力,並在內港一帶加建多個雨水泵房,確保大潮止回閥被頂著期間,也能將低窪地區渠網的雨水通過泵房排出海,故新橋近年因暴雨出現嚴重水浸的情況已很少見。

目前僅有受海水倒灌主要影響的是內港海岸邊的馬路,當大潮時海平面高於路面,在一些縫隙湧入路面,一般水位不會高於10厘米,影響不算太大,只要當局在沿岸做好止回閥的維護和見縫施堵,問題基本已可解決。

蓄水池無助解決風暴潮
對本澳人命財產威脅最大的應是風暴潮的問題。但風暴潮的產生,與大家一般理解的大風大雨造成的不同,風暴潮是指因為颱風中心氣壓極低,將風暴中心海水吸起的現象,加上風暴的風應力,若再遇上天文大潮,就會令水位大幅上升,天鴿的風暴潮水位就較內港路面高出2.38米。

必須指出,風暴潮是風暴中心低壓吸起海水,只要海水水位高於岸邊堤圍,無論你地下挖再多的蓄水池,理論上都可以有無限量的海水迅速將其填滿至與風暴潮水面同高;簡單來說,即蓄洪池或泵站方案,只能應對暴雨排水,對風暴潮基本是無作用的,故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築建足夠高的堤壩或擋潮閘抵抗風暴潮。

根據資料,二零零八年黑格比風暴潮之最高潮水高度為4.63米(該值以澳門海圖基準面為零計算,簡單而言,內港路面1.4米海拔高度,相當於潮水高度3.2米,詳見:https://goo.gl/sDGCbW),按當局短期計劃在內港興建南起媽閣航海學校,北至林茂塘海港樓,總長度約2.13公里較內港路面高1.5米的防洪牆,理論上可剛好抵擋黑格比的風暴潮(當年水浸高度較內港路面高1.43米,僅剩7厘米緩衝),但對較黑格比再高0.95米的天鴿風暴潮位是無用的。更重要是,上述工程今年內肯定不能完工。

米五牆僅可擋黑格比風暴潮
要抵擋天鴿級別的風暴潮,當局目光一直著眼在內港的擋潮閘,並聲稱以200年一遇的洪水為參考,即1993年颱風貝姬襲澳期間海平面以上4.78米的潮水高度作標準,閘高設計為5.6米,僅比天鴿所造成的風暴潮高出2厘米,但很明顯,這個200年一遇的標準在全球暖化影響,颱風威力不斷增強,早已不適用,當局已表示要將擋潮閘的設計高度再增加!

經過天鴿一役帶來嚴重人命傷亡及過百億元經濟損失的沉痛教訓後,社會已有共識要求政府盡快落實治水,避免本澳低窪地區再受水害,但興建擋潮閘要跨區協作,至今仍十劃未有一撇,在務實的角度思考,既然當局已計劃短期興建防洪牆,按照潮水高度,防洪牆只要由目前的1.5米加高至2.4米,已能發揮5.6米擋潮閘的相同功能,即使考慮到未來更強勁風暴潮,防洪牆加高至3米,與目前1.5米的景觀阻擋,其實沒差太多。更重要是,防洪牆可以採用活動式、半活動式、移近海邊等減少視覺的壓迫感,上海外灘防洪牆就是一個經典例子。

內港建多功能堤圍一舉多得
中、長期甚至可向中央申請填海,連同海底輕軌內港段、濱海單車跑步徑、架空高架外環路一同興建夠高的防洪堤圍,一次過解決內港治水、交通和休憩空間的老大難問題,一舉多得!遠較當局目前紙上談兵、鄰近地區未表態、興建期和成本未知、維修保養成本高昂、功能單一的的擋潮閘來得更實際和有更多邊際效益。

以上文字應會有不少疏漏,但治水方案關乎整體社會利益,肯定是各有利弊和取捨,政府要科學施政,就要拿出更多實際資料和理據,讓居民理解消化,作出取捨!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建矮牆“到喉唔到肺”難阻洪水 治內港水患宜建堤壩 2018年3月4日|澳門日報

建矮牆到喉唔到肺難阻洪水 治內港水患宜建堤壩   

【本報消息】內港水患依然是無解題,無論是短期的一米半矮牆抑或是長期的內港擋潮閘,特區政府提供的資訊匱乏,民眾知之甚少。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矮牆到喉唔到肺,擋潮閘又有阻礙珠江上游排澇的先天缺陷,呼籲政府清晰交代。身兼澳區全國人大代表的立法議員崔世平表示,方案各有利弊難取捨,政府要科學施政,要給機會居民科學理解和消化,妥善處理問題。

建擋潮閘橫跨媽閣和灣仔,珠海方面日前表示,對本澳提出建擋潮閘積極配合,共同加快論證等前期工作。

本澳工務局則稱,今年將編制有關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第二階段基本方案及最終方案報告,爭取一九年第一季完成編制報告,較原計劃最快一九年動工已有拖延。

零公佈漠視民意
唔單只是時間表,造價、珠澳的出資比例、合作模式、保養維修的責任,甚至有冇同其他方案比較過優劣,通通零交代,林宇滔直言,萬一內地洪水或者大暴雨,大閘擋住水走唔到,澳門一樣會水浸。雖然發生的機率很低,但政府應有科學數據告知大家,以及一旦發生問題將如何解決,澳門同上游對大閘的調度係咪真的有效、有溝通?至於當局透露,要在內港興建一點五米高的矮牆,林宇滔批評連在海平面一米半,抑或現有高度一米半都未講清楚,但無論哪種,矮牆擋水到喉唔到肺,而且阻礙景觀是事實。曾幾何時討論輕軌二期時,講過內港路上行環形路,沿海有單車徑、跑步徑等濱海計劃,如果要申請相信中央都會批,但依家係咪起了矮牆就唔考慮?當局對矮牆的作用、實際方案談之甚少,令人質疑是搪塞悠悠眾口的藉口。

壩頂可作休憩區
他認為,與其起一堵牆,不如仿效上海外灘,起一段較寬、高六七米的堤壩;並利用壩頂作休憩區、成為新景點,我原來都以為攔咗景觀,但上到去原來景觀更靚,中間算係一種補償吧。建擋潮閘的建議,是一六年時任的十二名澳區全國人大聯署提案,人大代表崔世平表示,無論是擋潮閘抑或堤壩,都是希望妥善處理水患問題,具體採取何種形式,包括珠澳兩地如何協商擋潮閘運作,如果上面開閘、下面閂閘,後果不堪設想,冇好過有啦;又如內港建矮牆係連續抑或間歇牆,如果只是間歇,作用唔大啦!希望定案之前給大家都有機會知悉清楚。

他認為,治水方案要從防洪、排澇、倒灌三個問題一併思考,才周詳合理,如果一個閘、一幅牆,只能抵擋大洪潮,難以處理一年相當多次的海水倒灌,市民都覺得唔可以百分百解決問題


市民亦要從抵擋幾多年一遇的洪水、風暴潮等目標數字,與實際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之間作出取捨。唔單單是造價,仲有其他施工過程不便、視覺效果損失、長遠土地發展的犧牲,市民根據科學數據進行科學理解、消化,真正從城市規劃的長遠角度作出抉擇,舊區重整才能行前一大步。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