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樓宇重建免重複徵稅修法近尾聲 市民日報 2017-02-24 P04 | 澳聞

樓宇重建免重複徵稅修法近尾聲   

市民日報       2017-02-24  P04 | 澳聞

    【本報訊】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的「民眾講壇」昨日探討「都市更新的概念推動舊區重建」。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表示,都市更新工作方向為考慮如何改善區內居民的生活質素,從樓宇維修保養、完善社區環境和生活配套等方面推進;而樓宇重建如何避免重複徵稅,據他了解,政府相關部門現時已完成法律草案,爭取今年上半年完成立法工作。另外,他倡議舊區重整應倣傚台灣,在有條件的舊式低層樓宇加裝電梯,方便年長者和行動不便人士,以及參考香港興建長者公寓,他批評澳門政府在這方面為零政策,建議制訂相關政策,為長者提供舒適的居住條件和安老計劃。
     論壇昨日上午假民眾建澳聯盟中心舉行,林宇滔、工程師學會理事陳桂舜、時事評論員梁啟賢、北區社諮會委員許龍通、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陳德勝出席。林宇滔接受訪問時表示,都市更新推動工作的方向包括如何改善區內居民生活質素,從殘舊樓宇重建、樓宇維修保養、完善社區環境和生活配套等方面推進。他稱,舊區無論交通規劃和社會設施都不足,政府在樓宇維修基金方面如何令現有樓宇都得到有效維修保養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以及應推動關於舊區很多歷史文化遺跡,將這些現有文物活化,並同社區環境生活相配合。
     另外,關於樓宇重建按樓齡及保養狀況分級,設定不同的重建業權百分比方面,社會爭議大,如香港早年推出將重建業權百分比降至九成,以及因應實際情況,非工業區超過30年的工業大廈降至八成,相信這方面本澳仍需時探討,林宇滔個人認同適當降低比例,包括應該針對樓齡和實際狀況,或其他整體規劃進行討論,倘若不降低,相信很難有效推動舊樓重建。
     倡研究舊樓裝電梯方便長者他又提到,已百分百同意重建的樓宇,如何協助樓宇重建避免重複徵稅,據他了解,政府相關部門現時完成法律草案,爭取今年上半年完成立法工作。
他續指,澳門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應該及早思考,舊區重整應倣傚台灣,在有條件的舊式低層樓宇加裝電梯,方便年長者和行動不便的人士,以及參考香港興建長者公寓。
為此,他批評澳門政府在這方面為零政策,建議政府制訂相關政策,為長者提供舒適的居住條件和安老計劃。
    陳桂舜指出:舊區往往缺少周邊配套,建議政府在都市更新時注入新元素,特別是帶動新人口入住,以帶動整個社區活力。至於樓宇重建的業權人同意百分比,他建議可以分拆靈活彈性處理,不同級別樓宇可以選擇不同的百分比。

    陳德勝則表示,都市更新的概念除了關乎房屋之外,還涉及商業、交通、教育及文化等元素;然而相關由政府領導的委員會,包括都更會、文遺會和城規會卻從未共同商討設計總體城市規劃,令都更進度停滯不前。他又認為現時本澳不少市民缺乏樓宇保養概念及知識,政府應該牽頭領導市民安排驗樓。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澳時訊】校車會否因為種種現實難題而被時代淘汰?有人就提出讓當局設計特定的“校巴”線路,即以學校為點,從一車對一校的傳統模式改成一車服務多校的新模式。由此一來,將各個學校需要搭乘校車的幼童從零散的個體變為集合的整體,讓校車不被淘汰之餘反而能更好地發揮效用。

    或淘汰一車一校

    記者聯繫到中區社會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早有關注到本澳校車問題的他認為,現時校車服務未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他指出,現時許多學校的校車服務正在不斷萎縮,一架校車服務一間學校的模式未來極有可能被淘汰。
    林宇滔發現,校車行駛的路線迂迴,一架校車走完整個澳門,不僅耗費燃油多,還浪費大量時間。而各個地方的幼稚園和小學都有小部分學童需要搭乘校車,何以不能將這些學校連接起來,讓一架校車服務多個學校,規劃成一條公交路線呢?林宇滔認為,這樣能大大提升校車服務效率,且減少本澳路面繁忙時段的交通壓力。他舉例,如規劃中區的校車行駛路線,分成AB線,減少曲線距離,能有效地分配校車和乘客資源。

    籲納入公交系統

    林宇滔認為,本澳校車已經沒有優先避讓法規,希望可以在其他方面多一些權利,比如將其納入公交系統。“我一直都覺得校車就係公交一種,但實際上唔係,所以佢連嘉樂庇總督大橋都唔可以過,亦都唔可以去公交專道。”他促請政府針對這個行業,解決學童出行需要。他補充到,“當局亦可以考慮先與巴士公司合作,調配一些專線。”
    他稱,此前教育暨青年局就其提議回覆表示,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技術上和操作上的問題,將會諮詢相關專家。林宇滔相信,根據本澳人口出生曲線的走向,未來5-10年間,澳門將會再現出生高峰,到時學童對校車服務的需求會更為凸顯,交通會更擁堵。他希望當局能未雨綢繆,去解決目前能預見的問題。

(記者 梁美婷)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澳時訊】校車會否因為種種現實難題而被時代淘汰?有人就提出讓當局設計特定的“校巴”線路,即以學校為點,從一車對一校的傳統模式改成一車服務多校的新模式。由此一來,將各個學校需要搭乘校車的幼童從零散的個體變為集合的整體,讓校車不被淘汰之餘反而能更好地發揮效用。

     或淘汰一車一校

記者聯繫到中區社會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早有關注到本澳校車問題的他認為,現時校車服務未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他指出,現時許多學校的校車服務正在不斷萎縮,一架校車服務一間學校的模式未來極有可能被淘汰。
    林宇滔發現,校車行駛的路線迂迴,一架校車走完整個澳門,不僅耗費燃油多,還浪費大量時間。而各個地方的幼稚園和小學都有小部分學童需要搭乘校車,何以不能將這些學校連接起來,讓一架校車服務多個學校,規劃成一條公交路線呢?林宇滔認為,這樣能大大提升校車服務效率,且減少本澳路面繁忙時段的交通壓力。他舉例,如規劃中區的校車行駛路線,分成AB線,減少曲線距離,能有效地分配校車和乘客資源。

    籲納入公交系統

     林宇滔認為,本澳校車已經沒有優先避讓法規,希望可以在其他方面多一些權利,比如將其納入公交系統。“我一直都覺得校車就係公交一種,但實際上唔係,所以佢連嘉樂庇總督大橋都唔可以過,亦都唔可以去公交專道。”他促請政府針對這個行業,解決學童出行需要。他補充到,“當局亦可以考慮先與巴士公司合作,調配一些專線。”
    他稱,此前教育暨青年局就其提議回覆表示,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技術上和操作上的問題,將會諮詢相關專家。林宇滔相信,根據本澳人口出生曲線的走向,未來5-10年間,澳門將會再現出生高峰,到時學童對校車服務的需求會更為凸顯,交通會更擁堵。他希望當局能未雨綢繆,去解決目前能預見的問題。

(記者 梁美婷) 

建築廢料盡快徵費源頭降減 澳照搬香港10年前收費 政府未能收回處理成本 市民日報 2017-02-19 P01 | 要聞 | 頭條

建築廢料盡快徵費源頭降減澳照搬香港10年前收費 政府未能收回處理成本   


市民日報       2017-02-19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建築廢料收費制度一拖多年未能落實,環保局日前始姍姍來遲公布《建築廢料管理制度》諮詢總結報告,並提出建議收費。有團體指出:此次總結報告提出的建議收費,基本照搬香港10年前,明顯偏低未能補回政府處理建築廢料的成本,且總結報告還未提出具體落實時間表,本澳建築廢料堆填區早已爆滿,建築廢料收費刻不容緩,促請當局盡快實施收費制度,以經濟手段從源頭減少廢料。
     環保局早於2015年11月就《澳門建築廢料管理制度》開展為期45天公開諮詢,惟事隔至今1年多才公布諮詢總結報告,建議按數量及質量釐訂兩級收費,分別是:混有雜物的惰性拆建物料,以及海泥、塘泥、瀝青等非惰性拆建物料,每噸收費不少於130澳門元;已妥善分類的砂土、石塊、混凝土塊等惰性拆建物料,每噸收費不少於30澳門元。同時,諮詢文本亦建議增加胡亂棄置建築廢料的相應罰款。
     傳新澳門協會籌委會召集人林宇滔指出:環保局此次明顯違反公眾諮詢指引,因按規定在完成諮詢後須於180日內完成總結報告。他續說,是次諮詢總結報告提出的建議收費,水平與香港收費相若,香港的收費為惰性物料每噸收費27港元、非惰性物料每噸收費125港元,本澳的收費根本就是按港元「補水」後得出。

     廢料堆高至廿米 堆填區遲早出事

     惟香港的收費於2005年12月實施,意味本澳收費基本「照搬」香港十多年前的,香港方面將於今年4月實施新收費,費用調升逾倍,反映本澳建築廢料收費起步點較低,相信未能收回政府處理建築廢料的成本,意味即使實施收費,政府仍然以公帑資助大型項目處理建築廢料。
     但林宇滔直言「遲到好過冇到」,即使收費偏低,仍希望盡快實施,總比因收費爭議問題遲遲未能落實好,因香港自2005年實施建廢收費後,建築廢料目前大減超過一半,成效顯著,本澳建築廢料堆填區早已爆滿,廢料堆高至20米,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亦明言「遲早出事」,故本澳實施建築廢料收費刻不容緩。
     他慨嘆,遺憾總結報告未有具體落實時間表,他希望政府盡快實施收費制度,且不應再設過渡期,目前暫未知道有關制度以行政法規或一般法律處理,如果是行政法規則可以很快落實推出,倘以一般法律處理,雖然立法會換屆在即,亦希望立法會彈性處理,始終建築廢料涉及民生問題。他倡議待收費制度落實後,可每3年檢討收費,長遠而言收費應與成本掛鈎,以經濟摃桿令建築廢料進一步減少。

     巡查處罰應加強 遏胡亂棄置情況

另外,林宇滔提醒,建築廢料棄置由免費變為收費,必然會令違法棄置建廢情況增加,希望收費制度實施後,當局聯同其他部門加強巡查和處罰,更應制訂有效和具阻嚇力處罰措施,雙管齊下,確保建築廢料收費制度得以有效落實。 

校車難題催生各式接送中心 上落堂需求猶在灰色私托存隱患 2017-02-20 |澳門時報

校車難題催生各式接送中心 上落堂需求猶在灰色私托存隱患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澳時訊】在校方囿於養校車難的現實下,圍繞於學校尤其是小學、幼稚園周邊的接送中心應運而生,它們成為不少家長解決孩子接送問題的後備選項。但市面上的接送中心良莠不齊,除有出現保姆車超載的情況,更有一些沒有相關准營牌照的私托擅自開通補課服務,種種問題引憂。

私托接送安全堪憂
有些家長便將接送年幼孩子上落堂的任務交付於有接送功能的督課中心、學童中心、甚至是私托。離島社諮委員陳冰冰表示,她身邊就有家長會為小孩選擇督課中心,除了有接送功能外,還提供功課輔導和午餐膳食。她認為,“作為家長,重點考慮的是督課中心的環境和安全問題。”

然而,某些接送中心的接送車因存在超載問題,其安全性亦受質疑。林宇滔對家長選擇督課中心是否有效持保留態度,“因為冇校巴而送細路去接送中心,尤其是會有超載情況的中心,對佢哋身心發展,唔會係好事。”他直指曾接到居民投訴,包括自己亦曾親眼目睹過個別接送中心,7座設計的van仔坐十多個學童,希望政府可以多注意這些問題。

監管存在灰色地帶
此外,曾經在私托做過兼職的市民鮑小姐告訴記者,私托常見於學校附近的街道一角,其管理和運作往往處於灰色地帶。她表示,不論是私托還是督課中心,一般都會專門做幾所學校的生意,接送在附近學校上學的學童。但兩者不同的是,督課中心是掛牌兼做補習社的生意,政府對店址的消防設備和學歷認證都有法律規定。而私托卻是處於監管灰色地帶,有些會私下開設補習課程,環境上和保姆車的配置亦與正規的督課中心有一定落差。
(記者 梁美婷)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林宇滔倡制定驗樓程序指引 2017-02-14 A02 | 澳門新聞 | 濠江日報

林宇滔倡制定驗樓程序指引   


濠江日報       2017-02-14
A02 | 澳門新聞     
  

【特訊】近年樓宇失修、大廈外牆石屎剝落的事件屢見不鮮,日前亞利鴉架街豐榮大廈發生一宗外墻石屎剝落擊傷途人事故,令社會再度關注舊樓維修保養問題。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認為,要加強樓宇管理及法律的宣傳和推廣,提高居民樓宇維修管理的意識,推動大廈業主做好大廈管理工作,以及未來低層樓宇維修資助計劃擴寬至外墻及結構安全檢測的同時,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表格化,協助舊樓業主進行檢修樓宇工作。

林宇滔受訪時表示,本澳大廈外牆剝落傷人的事故時有發生,主要是三十年或以上樓齡的低層樓宇大廈;事實上,香港於2011年修訂《建築物條例》引入強制驗樓計劃及強制驗窗計劃,要求樓齡三十年以上的樓宇業主每十年檢驗樓宇公用地方、外牆及伸出物,並要求樓齡十年以上的私人樓宇的業主每五年檢驗和維修樓宇所有窗戶。雖然本澳的《都市建築總章程》明確規定建築物需要每五年作檢驗維修及保養,但由於宣傳不足、亦沒有嚴格執法,令到大部分小業主均不知悉此責任,加上本澳沒有驗樓標準,驗樓師對驗樓收費及項目不一,目前很少低層樓宇有驗樓,他希望盡快完成《分層建築物共同部分的管理法律制度》立法,規範大廈公共地方的管理事宜,同時政府要加強樓宇管理及法律的宣傳和推廣,提高居民樓宇維修管理的意識,推動大廈業主做好大廈管理工作。

他指出,政府過去推出低層樓宇維修資助計劃,但只局限於低層樓宇鐵閘、排污、水、電等範疇的維修,並不涉及樓宇外墻、機構安全檢測等,都市更新委員會曾舉行會議就低層樓宇維修資助計劃進行討論,委員會認為應推出鼓勵措施,推動低層樓宇做好樓宇檢測工作,政府認同並決定擴大低層樓宇共同設施維修臨時資助計劃的資助範圍,包括增加資助三十年樓齡以上大廈驗樓等,細節部分待相關部門研究;他希望未來計劃擴大資助範圍至外墻及結構安全檢測的同時,要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表格化。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船廠業權早屬政府 林宇滔:保與不保 政府一念之間 即時報道╱荔枝碗舊船廠發展及保育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2月12日 21:21

船廠業權早屬政府 林宇滔:保與不保 政府一念之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2月12日 21:21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日前回應荔枝碗船廠規劃時指,工務局與海水局拆卸危樓無須諮詢,而相關驗樓報告屬內部、技術文件,亦不會公開。傳新澳門協會籌委會召集人林宇滔認為,荔枝碗11間船廠自當局2015年底不續水位紙開始,業權已屬政府,質疑政府一年多來未有維修船廠,以至今日變成「危樓」。「你叫人維修,你自己又不維修,接着用這理由來拆船廠,那是否由始至終想拆了它就算?」又指荔枝碗船廠的去留,全在政府的「一念之間」。
業權屬政府 存留一念之間
林宇滔表示,根據海事局發出的新聞稿,當局於2013年至2015年期間「先後至少5次以公函通知上述11個地段的佔用人,要求儘快對設施進行維修,然而相關佔用人沒有履行維護相關設施的責任,亦沒有按照《臨時佔用准照》所指定的用途利用有關地段,故其臨時佔用准照之有效期於2015年12月31日屆滿後,未獲特區政府續期。」他指,這顯示由2016年1月1日開始,11間船廠的業權已屬政府,質疑政府部門任由船廠情況變差,未有屢行維修的責任。「你叫人維修,你自己又不維修,接着用危險這理由來拆船廠,那是否由始至終想拆了它就算?」
他強調,荔枝碗船廠的重點並非「危樓」,而在於業主,即政府的一念之間。
「危樓不危樓,業主覺得要保育,即使它是危樓也可以救回來。」


「因為看危樓報告的話,鄭家大屋就不需要保留。我印象中鄭家大屋、盧家大屋等古跡如單從建築角度,修復是不符合成本效益。」而現時11間船廠的業權均屬政府,荔枝碗船廠是去是留,全在政府的一念之間。「你要做活化,要做重新規劃,完全有條件。政府不去做,由它腐爛,藉口都好堂而皇之,沒甚麼道理。」
他認為,荔枝碗承載住幾百年漁村和造船文化,有條件成為本地教育、歷史教育,甚至吸引遊客的景點。而從工務局2013年的規劃可以看出,當局認同保育的方向,但新官上場後,先前的計劃便在政府沒交代的情況下被推翻。「他可以有新的規劃,但問題是他沒有。他用了最簡單的方法,塌了就拆。對於荔枝碗這甚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地方,這做法絕對不合適,亦不應該。」林宇滔指,危樓要拆是因為影響到公共安全,但船廠已經圍封,沒急切需要清拆。「除非有另一個公眾利益凌駕這公眾利益,例如它有其他用途,但現時看不到有其他用途。」又指運輸工務司司長完全沒文化保育思維,是比較可惜、遺憾。
文化局應啟動評定程序
文化局局長吳衛鳴日前則表明,當局當年提出荔枝碗船廠整個片區做保育,而現在政府決定拆卸其中11個地段,並沒再徵詢他們的意見,文化局亦未能入內觀察情況,但認為現階段無急切性進行文物評定。林宇滔質疑,既然文化局贊成片區保育,何以一直沒將荔枝碗納入文物評定,質疑文化局未有完全行使《文遺法》賦予的職權。「如文化局認同是片區保育,有保育價值時,為何它不在清單之中,或已進行評定程序中?」認為如荔枝碗船廠被納入清單之中,運輸工務司亦會尊重。
他補充,工務部門過去的規劃及文化局的意見均認同保留船廠,現時情況拆射部門各自為政。「如荔枝碗沒辦法保育,責任由始至終都在政府,亦反映不同部門間互相推卸責任。」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高園街旅巴只落客新措再惹議 旅局:持續完善整體旅遊線路 澳門時報 2017-02-06 P02 | 澳聞開講

高園街旅巴只落客新措再惹議
旅局:持續完善整體旅遊線路
  

澳門時報       2017-02-06  P02 | 澳聞開講

    【澳時訊】大三巴附近高園街旅遊巴只准落客禁止上客措施開始恆常化試行,昨日出席澳門論壇的嘉賓及居民紛紛就此發表各自看法。
    不可否認,措施施行後,有效緩解了區內交通壓力,然而業界批評政府在措施實施前無前瞻性規劃。有前線導遊直言,該措施沒有考慮到夏季天氣炎熱時的步行環境。旅遊局則回應表示,收到很多旅客對措施的正面回應,政府會不斷完善澳門整體旅遊路線。澳時記者 唐文艷

    交通緩解 業界壓力增

    對於高園街旅遊巴只准落客措施恆常化試行,旅遊業議會副理事長黃輝表示,業界體諒區內居民的訴求。他坦承區內交通得到一定程度緩解,措施實施對旅遊及前線導遊造成一定壓力,且塔石停車場設施也並非為旅遊巴停放而設計,停車位亦較緊張。但旅遊巴車輛集中,車位有壓力,亦需要在附近兜圈,或會增加荷蘭園周邊交通壓力。他又批評政府無前瞻性規劃,希望在旅遊區附近增設旅遊巴停車場。
    又有自稱前線導遊的觀眾稱,她平均每個團約45個客人,現時天氣步行尚可,但到暑假旺季,天氣炎熱步行環境堪憂。春節期間,年初三落雨,已經收到投訴。

    大三巴亦應禁上落客

    傳新澳門協會籌委會召集人林宇滔則指出,大三巴周邊一直有交通問題,但卻無一個政府部門牽頭解決,希望政府反思旅遊景點周邊配套應由哪個部門負責。他表示,高園街旅遊巴只准落客禁止上客措施可以一定程度緩解區內交通壓力,長遠來講,大三巴附近上落客都應該禁止,可以在瘋堂一帶增加升降機或扶手電梯,方便旅客居民步行。
    林宇滔並不讚成在大三巴、白鴿巢等重要景點一帶增加旅遊巴停車場,認為應該考慮提供一個較好的上落車地點。他認為塔石停車場各方面配套環境確實較差,認同需要改善周邊配套。他建議在士多鳥拜斯大馬路和塔石廣場之間劃分部門空間,作為旅遊巴的上落區,在士多鳥拜斯大馬路直接上落,可以減少旅遊巴在塔石停車場之間迴旋。

    政府漸完善旅遊路線

    旅遊局執照及監察廳廳長陳露現場回應表示,措施施行後,旅遊局會到現場了解實際情況,不少遊客反映正面,表示可以看到澳門不同的風土人情。且在措施實施前已經與內地旅遊主管部門溝通,向遊客發佈資訊,希望遊客在澳門前已經清楚到大三巴牌坊有一段步行路段。她又表示,政府不斷思考如何完善澳門整體旅遊路線,包括業界及遊客反映的道路及停車方面的問題,都會逐步推進。
    陳露又稱,現時由大三巴落來,不止步行經婆仔屋至塔石,還有經噴水池至南灣,交通事務局現正研究路線配置及巴士路線。

    旅遊局監察處處長梁寶祿表示,澳門的步行路線對內地旅客來說相對較短,又稱旅客來澳前,應要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 


用2年電纜三連爆 隔5年掘路再鋪設 澳門時報 2017-02-06 P01 | 要聞

用2年電纜三連爆 隔5年掘路再鋪設

澳門時報       2017-02-06   P01 | 要聞  

    【澳時訊】本澳一條投資2.4億、運作不足兩年的電纜,在2014年的一個月內接連發生爆裂,導致了三次電壓波動,事件一度令坊間嘩然。雖然事後能源辦和澳電都表示已經將三段受損的電纜送到第三方實驗室研究,不過據團體昨日介紹,直至現時,政府及澳電均未將詳細報告及後續跟進向公眾交待,反而要在今年至明年的450天內,再掘路、進行電纜的鋪設工程。

    澳時記者 黃心頂

    一個月三連爆非常罕見

    三次電壓波動發生在2014年2月15日、26日及3月12日,引致不足一秒的電力閃爍。能源辦事後介紹,雖然後備線路自動發揮作用,立即補上而沒有停電,但一些敏感設備可能會出現短暫停頓或需要重新啟動。經初步調查後,已找出前兩次的故障點是位於北安碼頭新路近友誼大橋側,第三次故障點則位於黑沙環污水處理廠附近。而造成三次電壓波動的原因是由於連接鴨涌河站和蓮花站的一條220千伏主幹電纜,先後發生三處爆裂受損引致接地故障,因而產生電壓波動。

    在當時的新聞稿中,能源辦都主動向公眾交待,表示電纜壽命一般30年,是次受損毁的220千伏主幹電纜總投資近2.4億元,於2012年6月始投運,至事故發生時運作不足兩年,排除是老化破損。當時的負載亦非常輕(首兩次故障發生時,負荷僅佔總傳輸容量的4%),因此非超負荷引起。此外,從故障的現場情況觀察,附近沒有工程掘路、白蟻和沉降的跡象,亦排除受這些環境因素的影響。故在短期內連續發生3次故障,原因未明。能源辦總結,這個情況非常罕見。

    查三年報告未公佈再鋪

    事件發生後,能源辦已經責成澳電儘快將發生故障的三段受損電纜截件,送往國際獨立第三方顧問公司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調查。顧問公司的專家還截取一段沒有損毀的完好電纜一併送往實驗室作詳細分析和質量檢測。能源辦同一時間將事故的一些相關數據資料送往清華大學的顧問團隊作分析調查,以全面多方位查找原因。

    而澳電在當年的3月31日亦表示,委託第三方顧問公司研究,並將初期報告交予政府,相信與電纜鋪設過程出問題有關,下月會有詳細結果。澳電會根據初期報告、廠家及政府的意見,就發生事故的全條電纜重新檢查。

    昨日,傳新澳門協會籌委會召集人林宇滔表示,距離事件發生已經將近3年了,現時政府及澳電均未有就事故詳細報告及後續跟進再向公眾交待。協會發現,當局不僅未交待,還要掘路施工再鋪電纜。林宇滔介紹,這兩個工程為“CEM-220KV高壓電纜重建工程(澳門區)”和“CEM-220KV高壓電纜重建工程(離島區)”,預計工期由2017年第一季至2018年第二季,合共450天(15個月)。
2.4億誰來埋單?

    協會認為政府及澳電均必須向公眾清晰交待,為何正常可用30年的主幹電纜,使用不到兩年就出現多次故障,五年內就需要重鋪?重鋪造價2.4億元的澳門至路氹220千伏主幹電纜費用由誰負責?在今後電纜工程招標、施工監管和驗收時,有何新措施避免再有類似情況出現?此次原本不需要的重鋪電纜工程涉及多條主要幹道,工期長達1年零3個月,責任方會有何措施縮短期及將對交通的影響減到最低?

    林宇滔亦表示,有些公眾或者會有誤解,重鋪費用澳電埋單而已,與自身的利益無關。他不認同這種說法。林宇滔介紹,根據專營合同,澳電的准許利潤投資(固定資產淨值)回報率為9.5%,每年多出的利潤會撥作穩定電費基金作為將來用作調減和穩定電費之用。而今次重新鋪設主幹電纜的費用若全數由澳電負責,變相令澳電額外增加2.4億元的固定投資(未計工程費用因通漲上升),社會將會為此額外付2千多萬元電費。

    重建工程已展開預明年完成

    【澳時綜合訊】能源業發展辦公室回覆媒體查詢時表示,根據澳電的調查報告,有關連接鴨涌河及路氹城蓮花變電站之間電纜故障的原因,是供應商的生產質量出現問題,有關維修費用由供應商承擔。能源辦稱,政府未來將加強監督,並要求澳電在採購過程中,提高對供應商及物料的質量要求。

    澳電則表示,有關連接鴨涌河及路氹城蓮花變電站之間電纜重建的氹仔區工程已開展,預計明年完成,會配合政府或其他機構有關電纜的沿綫維修工作,減少對交通的影響。
據了解,有關電纜於 2012年起投入運作,運作後曾出現 3次故障,不足 5年需要重建原因,澳電聲稱,由於供應商生產質量出現疏漏,造成部分電纜在運行中出現問題,有關維修費由供應商承擔,澳電已委派技術人員與第三方顧問針對供應商的技術標準及生產要求改進,同時加強物料採購監管,避免發生同類事件。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民政專員作政府居民溝通橋樑 林宇滔:建機制煉青年政治人才 澳門日報 2017-02-03 A06 | 澳聞 | 專訪

民政專員作政府居民溝通橋樑
林宇滔:建機制煉青年政治人才  
 

澳門日報       2017-02-03  A06 | 澳聞 | 專訪 

    社區諮詢組織如何繼續聯繫社區、做好解說工作、推動施政,前社諮委林宇滔認為來自民間團體和地區工作者的參與發揮積極作用,未來非政權性市政機構或相關諮詢組織成員,無論是由委任或有限度的選舉產生,也應具廣泛性,同時要思考透過社區諮詢組織,建立機制培養青年政治人才。
    林宇滔指出,日後非政權性市政機構依託部門運作,又或另設新部門,料仍與民署有密切合作關係。但隨著職能重組,民署很多工作轉移至其他部門,其角色和職能顯然未能代表所有民生問題,但此不妨礙其就衛生、康樂、文化、環保等事務,提供必要性諮詢意見。

尋求改善解決方法

    從社諮會實踐工作看到,民間地區工作者的參與,不僅收集反映問題,也作為政府與居民之間的解說和橋樑,增進雙互信任,尋求互相可接受的改善或解決方法。故此,中間協調“專員”十分重要,若政府能設立事務專員,要求所有部門必須配合、聽取非政權性市政機構的意見下,他相信此機構,可逐步發展為民意反映的平台。

兼職參與成效打折

    對於社區諮詢組織的成員,他認為廣泛性是社會共識,因此無論委任或選舉也須體現這點。坦言澳門青年政治人才的培養可以說是零,有人可能寄望社諮會這平台。作為過來人,他稱自己“湊巧”本職工作和社諮會工作相輔相成,但其他委員絕大部分是“兼職”工作,開會或參觀、外訪等都要付出額外的時間,甚至要請假參與,或多或少影響成效。
    他認為,無論是從推動地區工作又或培養青年政府人才,必須思考建立相關制度;無論委任或選舉,宜設置相關的職權、職能,以至薪酬待遇,才能讓參與者全心投入。
    談到社區諮詢工作的成效,他表示,委員首先要盡力、努力、負責,政府認真聽取意見的態度也十分重要,例如早前政府就各項交通費用調升的諮詢工作,“只講加價,唔講加幅”,怎叫諮詢?如走過場,結果定受社會質疑。他認為這個問題,雙方必須反思,故適當引入選舉模式,可以推動大家更認真去做。
    不過,在現實中,全身投入、“敢砌”兼具溝通技巧以至政治遊說能力的地區工作人士未必很多,市政機構成員若全數通過選舉產生,現階段的條件暫未成熟。(下)

本報記者 羅惠旋

相關文章:
林宇滔:設民政專員解決民生事務 系統協調跨部門工作 提升公僕能力     澳門日報       2017-02-02   A03 | 澳聞 | 專訪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都更進度一拖再拖 委員冀條例“斬件上” 2017/02/23 18:02 | 來源 / 澳亞網

都更進度一拖再拖 委員冀條例“斬件上”

2017/02/23 18:02 | 來源 / 澳亞網





  經常都說都市更新,不過到現在還未見起息。法律配套通通跟不上,有都更會委員建議政府,可將重建樓宇已經討論完成的部份,先將法案送到立法會審議通過,避免舊區重建一拖再拖。

  納稅沒優惠成阻礙 分開交立法會

北區的陳舊樓宇重建一拖超過十年,雖然去年政府改頭換面設立都市更新委員會接手,但討論至今,政府仍然沒有提出任何詳細方案。有都更會委員認為舊區重建中較為重要的稅務優惠,委員會早就完成討論。政府應將法案“斬件”先提交到立法會,不應該在會期期滿將至,才匆忙將整份重建樓宇的稅務優惠草案送去審議,令都更進度一拖再拖。

  方便獨居老人出行 倡建長者公寓

而面對社會步向老齡化,林宇滔也反映不少居住在舊樓裡面的獨居老人出入不方便,建議政府可參考鄰近地區,為舊樓加建電梯或是興建新的長者公寓。

  全資公司推都更 政府應披露詳情

至於政府計劃設立全資公司來推動都市更新,林宇滔希望政府能夠公佈更多詳細規劃,明晰推進工作的方案。

  澳亞衛視記者 鍾旻庭 陳健 澳門報道

林宇滔:設民政專員解決民生事務 系統協調跨部門工作 提升公僕能力 澳門日報 2017-02-02 A03 | 澳聞 | 專訪

林宇滔:設民政專員解決民生事務
系統協調跨部門工作 提升公僕能力   

澳門日報       2017-02-02   A03 | 澳聞 | 專訪  

    非政權性市政機構諮詢方案年內出台,依託於民署的兩個諮詢組織——民署諮詢委員會和三個分區社諮會,可能需一併調整。林宇滔建議政府參考香港設立民政事務專員的模式,個案性、系統性協調跨部門工作,完善不同機制,更好在社區層面解決民生問題,也讓公務人員得到更好歷練。

    涉跨部門無人協調

    出任相關工作八年的前中區社諮委林宇滔稱,不少委員認真對待社諮委工作,但一直面對工作成效和部門回應的問題。設立社諮會是通過收集反映社區問題和建議,通過跨部門合作,在社區層面解決民生問題。但社諮委和民間也不難發現,涉及民署或其他單一部門的問題、事件較容易解決。林宇滔認為涉及跨部門問題難以解決正因為無人協調。
    以同安街事故為例,社諮會成立之初,已有委員發言談到大型旅遊巴進出大三巴牌坊的危機和隱患,之後亦斷續有委員包括他自己就此發言,並成立交通範疇的工作小組,約見了所有涉及部門,如治安警、交通廳、旅遊局、工務局、文化局、交通事務局及民署,提出意見和改善方法。橫跨四個司的工作,即使部門也認為有問題,也一直未有動作,最後要在出事或慘痛教訓後才處理,與無人牽頭落實工作直接相關。
    香港分十八區設民政事務專員,他指專員是特區政府在地區最高的行政代表,有權力、有責任協調不同部門就民生、社區問題及緊急事故的處理和應對,例如當年香港花園街排檔大火,當時第一時間出來的就是該區民政事務專員,協調救援、善後、商販經營、面對傳媒等工作。

    足夠授權聯繫官民

他認為設立民政事務專員,予其足夠授權,以及部門認真跟進、配合工作,是解決跨部門民生問題的出路。過去他從參與社區工作中,理解到有些事情,民間團體會從居民角度考慮,與從政府角度出發的部門,雙方對同一件事的解決方法會不一致,沒有誰對誰錯,只是雙方角度不同。若有專員協調,理解到政府部門運作的必要條件、實際需要,便可以作為政府與民間的橋樑。即使問題未必一步到位解決,需要分階段、分步驟處理,也能從中推動,避免問題惡化,居民也會較諒解。
    民生問題難解決,還有機制問題,很多時政府部門並非“唔做嘢”,例如樓宇滲漏水個案,每每“十個、八個部門出嚟”,檢驗查找源頭,是否列緊急個案、協調通渠等。但不少個案未有戶主配合,找不到源頭。早兩年,部門和社會對有關處理已有共識,部門也曾在立法會提出,得到議員認同,就是從輕微民事訴訟途徑。民間團體在協助處理輕微糾紛和滲漏水個案時發現,該法庭發揮不錯效果,花費的成本較低,也不需請律師。他認同可擴大輕微民事訴訟法庭的權力,當滲漏水個案找不到源頭時,由法院判定能否入屋檢查。但是“講了兩年、大家認同、法律可以做的”,至今卻未有任何下文。
    在推動跨部門處理民生問題,社諮會工作出路的思考上,他認為通過民政事務專員的設立,除了日常溝通、聯繫和協調,個案性處理,更可從系統上完善機制和法律,特別是不少法律已具備,只是制度上要進一步完善而已。(上)

本報記者 羅惠旋

相關文章:
民政專員作政府居民溝通橋樑 林宇滔:建機制煉青年政治人才     澳門日報       2017-02-03  A06 | 澳聞 | 專訪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澳時訊】校車會否因為種種現實難題而被時代淘汰?有人就提出讓當局設計特定的“校巴”線路,即以學校為點,從一車對一校的傳統模式改成一車服務多校的新模式。由此一來,將各個學校需要搭乘校車的幼童從零散的個體變為集合的整體,讓校車不被淘汰之餘反而能更好地發揮效用。

或淘汰一車一校

    記者聯繫到中區社會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早有關注到本澳校車問題的他認為,現時校車服務未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他指出,現時許多學校的校車服務正在不斷萎縮,一架校車服務一間學校的模式未來極有可能被淘汰。

    林宇滔發現,校車行駛的路線迂迴,一架校車走完整個澳門,不僅耗費燃油多,還浪費大量時間。而各個地方的幼稚園和小學都有小部分學童需要搭乘校車,何以不能將這些學校連接起來,讓一架校車服務多個學校,規劃成一條公交路線呢?林宇滔認為,這樣能大大提升校車服務效率,且減少本澳路面繁忙時段的交通壓力。他舉例,如規劃中區的校車行駛路線,分成AB線,減少曲線距離,能有效地分配校車和乘客資源。

    籲納入公交系統

    林宇滔認為,本澳校車已經沒有優先避讓法規,希望可以在其他方面多一些權利,比如將其納入公交系統。“我一直都覺得校車就係公交一種,但實際上唔係,所以佢連嘉樂庇總督大橋都唔可以過,亦都唔可以去公交專道。”他促請政府針對這個行業,解決學童出行需要。他補充到,“當局亦可以考慮先與巴士公司合作,調配一些專線。”
     他稱,此前教育暨青年局就其提議回覆表示,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技術上和操作上的問題,將會諮詢相關專家。林宇滔相信,根據本澳人口出生曲線的走向,未來5-10年間,澳門將會再現出生高峰,到時學童對校車服務的需求會更為凸顯,交通會更擁堵。他希望當局能未雨綢繆,去解決目前能預見的問題。


(記者 梁美婷)

 


林宇滔指勿輕率引入外來人口 市民日報 2017-02-01 P01 | 澳聞

林宇滔指勿輕率引入外來人口   

市民日報       2017-02-01   P01 | 澳聞 

    【本報訊】澳門人口密度居全球首位,加上每年龐大訪澳旅客量,令社會要求減輕承載力的呼聲不斷。然而近日政研室竟指本澳「最近人口增長放緩」,被質疑是為增加外來人口鋪路。中區社諮委、時事評論員林宇滔批評說,本澳環境承載力只能承受65萬人口;目前本澳人口達64.7萬人,城市承載力超負荷。他認為澳門人口政策不應追求人口數量,政府現在首要做好本地人才培養,做好2000年後出生澳門人的教育培養,為未來20、30年後人才儲備打好基礎。
    澳門交通、醫療、學校、住屋用地、公共空間早已超負荷,但政研室就「人口政策」認為,為了增加勞動力,澳門人口至2036年應增至75萬至85萬,推算2020年全澳人口將增至71萬。社會批評政府根本無考慮城市的承受能力,最後只會犧牲居民的生活質素。近日政研室竟又說出「最近人口增長放緩,有助減低人口快速增長的壓力」,令人質疑當局又為增加人口,特別是增加輸入外勞鋪路。

    澳門環境承載力超負荷

    林宇滔指出:近年本澳出生率並不低,本地人口總和出生率1.654,雖相對於政研室指的人口總和出生率2.2,即每個家庭平均生育2.2個孩子方符合人口更替,然而全世界沒有一個發達國家可以達到相關生育率,澳門人口總和出生率在鄰近地區算是高的。
    他說,澳門的人口政策不應追求人口數量,根據澳門環境規劃研究,澳門環境承載力受到自然資源限制,到2020年即使有了新城填海區,預計本澳環境承載力只能承受65萬人口。目前本澳人口已達64.7萬人,城市已超負荷。
    他又提到,統計局是根據生活在本地的人數計算澳門人口數量,曾有統計指10萬外勞中有5萬至6萬人居住在澳門,而據2015年現金分享受惠居民數據,當時合資格的永久居民共有60.7465萬人,非永久居民則有6.8231萬人,而60.7萬持永久居民身份證人士中,有10多萬人長居海外,「政府成日話唔夠人,你哋(政府)有無研究過外地住嘅澳門人嘅年齡結構、點解唔喺澳門住?」這些人士隨時可以回澳,而政府又不能拒絕。當局經常強調要吸引外地技術人才來澳發展,政府應首先考慮該批在海外的澳門人士,才再考慮下一波引入外地人才政策。

    首要做好本地人才培養

    林宇滔表示,「靠本地人口始終穩陣過靠外地人口同外勞,近年本澳出生率開始回升,政府現在首要做好本地人才培養,投放資源培養現時還未成長的新一代,而非只着眼於輸入大批外勞,做好2000年後出生澳門人的教育培養,為未來20、30年後人才儲備打好基礎。
他相信,只要隨着本地人口結構優化,提升企業生產力,改變人口密集型勞動市場需求,澳門人口維持65萬人是合適水平,毋需刻意大量增加外來人口。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