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驗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驗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驗樓驗窗有資助但缺立法 舊樓滿濠江 出事業主難卸責 2018年3月7日|力報

驗樓驗窗有資助但缺立法 舊樓滿濠江 出事業主難卸責   

spacer.gif
澳門昨日再發生一宗鋁窗飛脫傷人事件,過去曾多次向政府提出「強制驗窗」的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日受訪時表示,目前關於「鋁窗」或大廈外牆石屎剝落傷人事故日益增多,萬一發生人命傷亡嚴重事故,相關業主甚至整幢大廈的所有業主,都可能要共同承擔高昂賠償費用,林宇滔強調「強制驗樓及驗窗」,絕對有立法必要。

林宇滔指出,澳門可以仿效鄰近地區,如香港早在2011年修訂《建築物條例》,引入「強制驗樓及強制驗窗」等計劃,2012年修訂法案時引入「強制驗樓及驗窗」等措施。反觀澳門,目前連相關法例都沒有,但過去多年,在房屋局的推動下,驗樓資助已經規範化,惟資助並非全額資助,業主亦要承擔部分費用。林宇滔建議,大廈業主需要成立「業主委員會」,共同商討分擔費用的責任。


另外,林宇滔指出,現時《大廈共同部分管理制度》及《大廈管理公司專業制度》將於今年內推行,雖然未必能夠對樓宇進行有效管理,但有助業主成立「業主委員會」,共同商討樓宇管理責任,以至相對有效監管物業管理公司,最終推動大廈業主進行驗樓及驗窗工作。不過,還是希望房屋局盡快提出立法提案。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樓宇維修資助擴範圍可推動業主履責 林宇滔促推驗樓指標 2016-10-10 A07 | 澳門日報

樓宇維修資助擴範圍可推動業主履責 林宇滔促推驗樓指標

澳門日報       2016-10-10
A07 | 澳聞     

【本報消息】當局建議將驗樓納入“低層樓宇共同設施維修臨時資助計劃”,都更會委員林宇滔支持藉“資助”誘因,推動業主履行《都市建築總章程》“每五年驗樓一次”的規定。至於資助比例、是否增加其他要求配合,政府應交細化方案。強調推出資助首要有清晰的驗樓指引,否則將造成“價低者得”的爭生意亂局,亦容易被人鑽空子。

沒有準則易生亂象

都市更新委員會日前決定擴大“低層樓宇共同設施維修臨時資助計劃”資助範圍,增加驗樓。林宇滔稱,計劃資助低層樓宇更新供排水管、大門、電力等設備,短期應無須再頻繁更換,計劃覆蓋範圍應有改變。雖然“五年驗樓”是《都市建築總章程》規定的業主責任,但法律執行多年,沒有準則、指引,也無罰則,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繼續唔鼓勵、就算唔做都唔使罰,只會原地踏步。”本澳四千多幢樓齡超過三十年舊樓中,約二千七百幢屬低層樓宇。他贊成提供適當比例的驗樓資助鼓勵業主履行責任。政府資助驗樓,好讓業主發現問題再夾錢整,“唔出豉油,一定冇人肯出雞。”不過“豉油”是否百分百由政府出?抑或要再增加其他要求作附帶條件?可以商討。前提首要做好驗樓的指引和準則,“你資助驗樓,我搵人報價,邊個價錢低咪畀邊個做,嚟到望兩望就話冇事,可能另一個打算驗一百項,單是價錢梗係冇得比。”再者,若無指引和準則,專業認證制度亦無法配合,負責驗樓的專業人士應為其工作負責。

失修墮物後果嚴重

林宇滔指出,最終目標是鼓勵業主維修,關鍵是讓盡責的業主得到合理回報,且回報的差異越大越好。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樓宇價值與業主恆常投入維修保養成正比,但在樓價過去不合理飆升的澳門,要讓業主明白這點需時漫長。更重要的是透過宣傳和罰則,讓業主明白要為保養不善引起的公共安全負責,如香港推出強制驗樓、驗窗制度,是經歷過業主要為倒塌簷篷意外造成重大傷亡作巨額賠償的慘痛教訓。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林宇滔倡制定驗樓程序指引 2017-02-14 A02 | 澳門新聞 | 濠江日報

林宇滔倡制定驗樓程序指引   


濠江日報       2017-02-14
A02 | 澳門新聞     
  

【特訊】近年樓宇失修、大廈外牆石屎剝落的事件屢見不鮮,日前亞利鴉架街豐榮大廈發生一宗外墻石屎剝落擊傷途人事故,令社會再度關注舊樓維修保養問題。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認為,要加強樓宇管理及法律的宣傳和推廣,提高居民樓宇維修管理的意識,推動大廈業主做好大廈管理工作,以及未來低層樓宇維修資助計劃擴寬至外墻及結構安全檢測的同時,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表格化,協助舊樓業主進行檢修樓宇工作。

林宇滔受訪時表示,本澳大廈外牆剝落傷人的事故時有發生,主要是三十年或以上樓齡的低層樓宇大廈;事實上,香港於2011年修訂《建築物條例》引入強制驗樓計劃及強制驗窗計劃,要求樓齡三十年以上的樓宇業主每十年檢驗樓宇公用地方、外牆及伸出物,並要求樓齡十年以上的私人樓宇的業主每五年檢驗和維修樓宇所有窗戶。雖然本澳的《都市建築總章程》明確規定建築物需要每五年作檢驗維修及保養,但由於宣傳不足、亦沒有嚴格執法,令到大部分小業主均不知悉此責任,加上本澳沒有驗樓標準,驗樓師對驗樓收費及項目不一,目前很少低層樓宇有驗樓,他希望盡快完成《分層建築物共同部分的管理法律制度》立法,規範大廈公共地方的管理事宜,同時政府要加強樓宇管理及法律的宣傳和推廣,提高居民樓宇維修管理的意識,推動大廈業主做好大廈管理工作。

他指出,政府過去推出低層樓宇維修資助計劃,但只局限於低層樓宇鐵閘、排污、水、電等範疇的維修,並不涉及樓宇外墻、機構安全檢測等,都市更新委員會曾舉行會議就低層樓宇維修資助計劃進行討論,委員會認為應推出鼓勵措施,推動低層樓宇做好樓宇檢測工作,政府認同並決定擴大低層樓宇共同設施維修臨時資助計劃的資助範圍,包括增加資助三十年樓齡以上大廈驗樓等,細節部分待相關部門研究;他希望未來計劃擴大資助範圍至外墻及結構安全檢測的同時,要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表格化。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林宇滔促盡快完善驗樓指引與技術支援 濠江日報 2017-01-27 A01 | 澳門新聞

林宇滔促盡快完善驗樓指引與技術支援   

濠江日報       2017-01-27  A01 | 澳門新聞

    【特訊】昨日道咩啤利士街有大廈懷疑日久失修,引致鋁窗從6樓墮下擊中2名女途人,事件再次敲響本澳舊樓維修保養的警鐘。傳新澳門協會籌委會召集人林宇滔促請當局盡快完善驗樓指引和技術支援、加強法律宣傳和持續優化樓宇維修基金,修法強制大廈小業主定期維修大廈。

    林宇滔受訪表示,雖然本澳的《都市建築總章程》早已明確規定業主需要每五年對建築物作檢驗維修及保養,但法律生效多年,沒有準則、指引,也無罰則,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近年,本澳大廈外牆石屎剝落、甚至窗戶墮下的情況越發嚴重,只是因較少傷及途人而一直被忽視,而是次本澳再次發生大廈窗戶墮下擊傷途人的事件,值得社會關注與思考。

    林宇滔指出,本澳樓齡超過三十年的樓宇逾三千四百多幢,截至2016年8月底,已有1946幢樓宇申請了「低層樓宇共同設施維修臨時資助計劃」,但鑒於計劃過去沒有資助外墻維修,對樓宇發生外牆石屎剝落等事件不是有效的處理方法。而香港2011年已正式修法實施強制驗樓,要求樓齡三十年以上的樓宇業主每十年檢驗樓宇公用地方、外牆及伸出物,並要求樓齡十年以上的私人樓宇的業主每五年檢驗和維修樓宇所有窗戶。

    面對本澳越趨嚴峻的舊樓維修問題,林宇滔促請當局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表格化,以及提供所有合資格的驗樓專業人員的名單供居民查閱,讓有意驗樓的業主能按照指引和相關資料進行驗樓,藉以推動定期驗樓的恆常化和規範化,讓業主更便捷履行好樓宇檢驗保養和維修的責任。針對目前定期驗樓法律未能嚴格執行,亦建議參考鄰埠做法,修法落實強制大廈小業主定期對大廈維修保養的責任並設罰則,減低樓宇失修衍生的意外風險。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都更應先易後難 林宇滔︰改善居民生活不止拆樓重建 2016-12-22 「都更」會搞邊科?╱每週專題文:論盡採訪組時間:2016年12月24日 0:00

政府將「舊區重整」推倒重來抛出「都市更新」概念,但卻一直處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花了近一年時間舉行六次會議,亦未見政府推出任何實際措施以落實都市更新,改善居民生活質素的核心理念。早前有都更會委員建議下降同意重建比例,隨即引起巨大爭議。一方面要保護私有財產,另一方面要滿足城市發展需求,如何從中取得適當的平衡點,可能需要社會長期而廣泛的討論才能取得共識。然而,「都市更新」的概念比「舊區重整」更為寬廣,但整個社會的討論焦點似乎都被困在「拆樓重建」的牢籠裡,無法展開更多元廣泛的討論。不論「舊區重整」也好,「都市更新」也罷,目標始終都離不開改善居民生活質素,如何多元深入這一目標,將是共建澳門美好明天的重要一環。

都更應先易後難 林宇滔︰改善居民生活不止拆樓重建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6年12月24日 0:00
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澄清,都更會只是對樓宇重建業權同意百分比不應「一刀切」有共識,有委員提出參考外地經驗將百分比定為五至九成,但委員會並無共識,政府亦沒有方向,只稱會繼續研究,他個人主張「宜緊不宜鬆」。林宇滔又批評政府府無用心做好都市更新工作,舉行了六會議都只是聽意見,「但連框架方案都沒有,咁可以傾啲乜嘢呢?委員會三年任期晃一下就過去了,我覺得呢個先係核心問題。」他認為重建比例爭議較大,政府應「先易後難」,先從緩減舊老化,改善社區環境、增加社區設施等方面入手,從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
林宇滔︰都更應先易後難,改善居民生活不止拆樓重建。
林宇滔︰樓宇重建比不應一刀切
林宇滔表示,在重建樓宇業權同意百分比問題上,必然會有好大爭議。政府應從嚴處理,「必須尊重業權,尊重居民能夠以樓換樓,或者原區居住的權利。都市更新唔係以大壓細,真正要尊重居民的選擇。」他認為,對於不同狀況和樓齡的樓宇,政府應設不同的重建比例的門檻,以保障私人財產。例如一些危樓、樓齡較大的樓宇,其同意重建百分比可以降低一些,但對於結構上沒有問題,樓齡又不大的樓宇,則應保障所有業權人的私有財產。「十年、十五年的樓,未出現危機,連裝修都未折舊,點解又要拆呢?」
林宇滔表示,如果同意重建比例要百分百,則很難真正推動舊樓重建,改善舊區環境:「如果不降比例,可能有一成業主搵都搵唔到,消失咗,咁其餘九成的業主權益就受到好大影響。」他指出,即使下降百分比,並不代表就完全無需理會少部分業主,而直接「強搶」。而是要經各種善意渠道溝通,但最終都無辦法下,才能「強拍」。「完全唔降得,就完全唔洗傾,但降到點樣先可以尊重到少數的權益,我認呢個真係好難做好平衡,但都係要去做。」
林宇滔認為,社會在不同時期的需求都不一樣,無可能「一刀切」地定下一個「適中」的比例。「一開始可能要認真推動,整個社會都有共識,比例可以定得稍低一些,希望可以推動更多舊樓重建。但當社會希望尊重業權的時候,進展就要慢下來,將比例定得高一些。」因此,即使定下比例,政府亦都要隨時做好準備檢討和調整重建同意百分比。
但當社會希望尊重業權的時候,進展就要慢下來,將比例定得高一些。」因此,即使定下比例,政府亦都要隨時做好準備檢討和調整重建同意百分比。
林宇滔指出,現時社會討論得最多需要重建的地區,其實很多單位已經被人買下放租再待價而沽,「佢哋唔係以居民的角度睇呢件事,而是從利潤角度去看待,你要佢投放資源去維修保養,佢都未必會理你。而且將來重建時,這些人亦未必會輕易出售單位,會更多考慮利益。除非政府有強硬的政策,否則好多『落釘』的地方,或者講咗好多年要重建的地方,其實那才是最難重建的地方。」
先易後難 改善生活環境才是都更核心
林宇滔表示,下降重建同意比例必然是一場大爭論,然而,現時即使按十成的比例去處理,政府亦未有做足鼓勵措施,例如重建後,業主要為同一物業單位繳納雙重或三重物業轉移印花稅,這根本不合理。政府應該及早推動一些無爭議的立法工作,而非一直為一些難以取得共識的問題空轉。他指出,都市更新的核心是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即使只是減慢舊區老化,改善舊區居民現時的生活環境,令居民居住得更開心快樂,這亦是都市更新的方向。「就算乜嘢都唔郁,有啲嘢係咪要改善下呢?呢到無人研究過。並唔係全部嘢都係要拆樓、放高,咁係唔得架!」
例如現時澳門有近3,000幢30年以上樓齡的5層高樓宇,很多長者居住在裡面,由於沒有電梯,令長者出入困難,他建議澳門可以參考台灣做法,資助一些符合條件的舊樓安裝小型電梯,這可讓居民住得更舒適,令都市更新多元化。
林宇滔指出,澳門有好多樓宇都日久失修,樓宇狀況好參差,亦曾造成多宗傷人事件。政府應該做好「樓宇維修資助計劃」的改革工作,資助是一回事,但政府不可能連驗樓指引都不做。「現時沒有標準,沒有指引,居民點知要驗咩呢?資助唔可以空口講白話,一定要配套指引,將來業主都知道樓宇的情況。」
政府應該做好「樓宇維修資助計劃」的改革工作,資助是一回事,但政府不可能連驗樓指引都不做。「現時沒有標準,沒有指引,居民點知要驗咩呢?資助唔可以空口講白話,一定要配套指引,將來業主都知道樓宇的情況。」
人口密度不可再增 集約發展釋放空間
不少地產商都經常向政府放話,要求都更放寛地積比,讓樓宇建得更高,便可以提供更多住宅單位。林宇滔指出,澳門的地積比其實不低,可以高達十倍,即使被稱為「石屎森林」的香港,其很多地產項目的地積比亦只是五至八倍,幸好澳門還守得住街影條例,否則高樓林立,密不通氣,將會有很大問題。

他不反對重建放高,但澳門現時得多地區的人口密度已經「迫爆」,無可能再通過增加容積而增加人口密度,「無論是地下管網建設、污水排放都係承受唔到。」他認為,樓宇重建放高應透過集約發展,釋放空間。「例如現時有十棟五層高的樓,可以集約發展成兩棟或者一棟很高的樓,釋放的空間可以用作社區設施、綠化、停車場等等。大家唔好有個錯誤的幻想,新橋區七層樓突然間變成廿層樓。」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