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交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交通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擱置諮詢無阻數千人上街 交通政策不換人也要換腦 2018年6月22日|訊報

擱置諮詢無阻數千人上街 交通政策不換人也要換腦   

六月六日,交通事務局召開新聞發佈會,提出修訂《道路交通法》及其補充法規,並會在本月二十八日起公開諮詢六十日,但因文本建議大幅調升違泊罰款,加上交通局長林衍新在記招上一句:「去年有八十萬違例檢控,證明罰款阻嚇力不夠!」更激起強烈民憤,在社會近乎一致的反對聲中,政府罕有在不到一周後,就地決定擱置修法諮詢「救火」,但最終仍在六月十六日引發自《離補法》後人數最多的遊行,最少五千以上的居民通過走上街反映對交通政策及相關官員的不滿。

一刀切擱置為「鬥氣」?
更令人憂慮的是,連同醉駕毒駕、扣分制等社會認同要修法的條文,當局也準備一刀切「擱置」諮詢,實在難逃「攬炒」、「鬥氣」之嫌!

今次修訂《道路交通法》,當中包括提高醉駕、毒駕、酒駕的刑罰,以及「強制使用安全帶」、「前排禁用影視設備」、「規範機動平衡車、機動輪椅及單車通行規則」、「引入停車熄匙」、將違法道路工程及非法賽車的處罰大增等,都屬社會應該討論修訂的內容,筆者也期望社會能夠通過公眾諮詢,認真討論應通過累犯或扣分制,改善部分屢屢違例、罔顧他人安全的駕駛者。當然,針對一些為看準巴士站、斑馬線違泊罰款便宜,就算嚴重阻礙巴士或行人也在所不惜的駕駛者,筆者也認同可將巴士站和黃實線的罰則統一。

然而,當局今次修訂中,卻絕不乏「離地」的點子。如當局提出,「駕駛重型汽車禁用流動電話免提通話」,但未見有執罰或意外數據說明或支持有關限制的理由,要知道目前不少職業司機確有實際通訊需求,但筆者眼見,司機連免提也不用直接用手機講電話確實影響道路安全,應該加強執罰,但若連免提都禁用,且只禁職業重型司機是否合理及可行,能否真正減少意外發生?

未執罰竟先加罰款另一例子
就是文本提出「巴士離站時沒有禮讓停車或減速罰款」由現時六百大幅提高至千二元。首先,筆者認同巴士出站時應獲禮讓,但當局有否執罰數據顯示因目前六百元罰款不足而要將處罰加倍?筆者根本從未見當局公佈不讓巴士出站的執罰數據,在未有加強宣傳和執罰下,單靠加罰款有何作用?針對巴士進站和出站問題,當局應先做好排隊設施或標示,讓巿民有秩序候車,避免巿民湧出行車道上車,令巴士無法埋站;進而要再監管司機必須埋站,同時執罰讓巴士出站獲得禮讓等,均需配套先行,若只加倍處罰,警員執罰時亦會出現很多爭議,難以執法之餘亦難見成效。

上述種種例子,都反映出林衍新一切以經濟手段為先的施政思維和邏輯,但林或者未明白對於剛性需求,經濟手段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此外,若不做好配套,加倍處罰也只會令前線執法人員和巿民的磨擦矛盾增加,卻未必能看到實質改善。

經濟手段對剛需無效
筆者認為,交通問題積重難返,推動必須會有陣痛和有持份者反對。政府首要重新反思整個交通政策的理念、原則、目標,以及如何落實,求同存異,尋找社會更大共識改善澳門交通,而非林局長過去多次不理民意我行我素硬推「自己覺得對社會好」的政策。今次加大違泊罰款之所以引起強烈民意反彈,核心原因是本澳車位確實嚴重不足,當中電單車問題更為嚴峻,加上公交不濟,巿民沒有其他出行選擇下,電單車已成為不少巿民的必須和唯一可行的出勤選擇。

根據筆者整合的交通局及統計局數據,今年三月底,全澳有10.7萬輛私家車、12.5萬輛電單車,全澳住宅工商樓宇和公共停車場加上街道上免費及收費私家車泊位卻有逾13.1萬個,私家車泊位雖然存在區域分佈不均,但確有剩餘,而全澳公私停車場加道路電單車泊位卻只有7.2萬個,較電單車數少5.2萬個,合法車位僅佔車輛數的58%,反映電單車泊位確遠較私家車嚴峻。

增電單車位加強管理
加上目前四十多個停車場仍有十多個未設有電單車位,且電單車街道泊位主要以免費泊位為主,流動性較差(澳門半島私家車免費泊位僅剩三十四個),要找合法電單車位越來越難,短期內當局確實要思考開放更多的夜間泊位供電單車停泊,緩解車位不足的問題,亦可考慮將部分空置較多的私家車咪錶位改為電單車咪錶位,並在適當位置考慮增建倉儲式電單車停車場等。

筆者認同政府無責任、也無法為每部車配套泊位,免費泊位也不可能無限延續,但合法電單車位數如此懸殊,加上公共泊位管理不力,當局也實在難辭其咎,有必要提供一定數量的合法停車位回應迫切需求,但當局最近似乎仍堅持反其道而行,取消街道泊位及夜間泊位絕不手軟,當中到底是道路工程臨時取消、還是永久行動?當局有必要向公眾清晰交待。

離地「敢作為」變「亂作為」
交通政策在澳門是老大難的問題,令市民對此積怨頗深。冰封三尺絕非一日之寒,要推動交通問題得以改善,陣痛在所難免,但前提應爭取公眾支持,而不是徒添民怨。然而,林衍新上任後,客觀而言,確實算是「敢」作為,但礙於林局長未有真正理解交通問題形成的原因,也未有換位思考,以及和團隊上下充分溝通,導致公關策略失敗,政策邏輯思維錯亂,以致所推出的政策非常離地,變成「亂作為」。

客觀而言,一個官員的落台並不能解決問題,但經過巴士加價、駕照互認,以及今次大增違泊罰款一役,林衍新的公信力已被自己的公關手法消耗殆盡,今後也難以爭取公眾支持,若政府不更換舵手,或林不徹底改變思維並獲公眾原諒,在今屆政府任期內政府只能擔當「看守政府」,交通問題只會原地踏步,甚至泥足深陷!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林宇滔建議 落貨位晚間開放為泊車位   2018年6月20日|濠江日報

林宇滔建議 落貨位晚間開放為泊車位 

泊車位不足一直是本澳一大問題,近期政府又取消不少路邊車位,有些改作落貨位,有些晚間泊車位亦不允許再泊車。對此,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此舉不合理,交通事務局沒有站在駕駛者角度考慮,他建議落貨位晚間開放為泊車位,在推動增加泊車位的同時,將部分私家車位轉為電單車位;在不具備條件興建大型停車場的舊區,興建倉儲式停車場等。
但近期政府取消不少晚間車位,或改為落貨位,他認為此法不合理,政府應考慮車位會否對交通或行人造成阻礙,而晚間車流不多,停泊的車輛早上會要求清車,所以應騰出讓公共停泊,認為交通事務局沒有站在駕駛者角度考慮,政府雖將一些車位改為落貨位,但也應該將其晚間開放為泊車位緩解停泊壓力。

不少市民反映電單車泊車難,林宇滔引述數據表示,截止5月,本澳註冊汽車10.6萬輛,而私家車泊車位13.1萬個,註冊電單車12.4萬輛,但電單車泊車位僅7.2萬個,數據反映私家車位有剩餘,但電單車位緊缺。他表示,澳門有約40個公共停車場,但只有10多個有電單車泊車位,他認為在推動增加泊車位的同時,可將一些私家車位轉為電單車位,解決電單車泊車難的問題。

雖然數據顯示私家車泊車位有剩餘,但存在區域分配不均的問題。林宇滔表示,政府在盡可能多建停車場的同時,建議在不具備條件興建大型停車場的舊區,興建倉儲式停車場,或在不能建私家車停車場的小區域建電單車停車場,長遠則要規劃好填海區域,更好的滿足將來所需。


林宇滔又認為,泊車難的根本在於公交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他稱繁忙時段澳門交通堵塞,人流密集,很多巴士在總站就上滿人,中途站市民無法上車。他建議當局應在上下班高峰時段推出點對點,走外圍巴士路線,在關閘往澳門中南部及離島路段設主要站點,傍晚倒轉由南往關閘,不行駛市內擁堵路段。他指出,現在當局推出的快速巴士只是少走幾個站,但路線還是往市區行駛,無法做到舒緩交通壓力。他提到,若推行點對點,走外圍巴士路線,市民快捷方便,而巴士公司可以用最短路線,載最多的人,用最快的時間到達目的地,解決繁忙時段路面上的壓力。

澳老大難問題積怨頗深 官員太敢作為政策離地 換舵手或換腦改善交通   2018年6月20日|市民日報

澳老大難問題積怨頗深 官員太敢作為政策離地 

換舵手或換腦改善交通

【本報訊】政府有意大幅提高車輛違泊罰款激起民憤,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指交通問題要從源頭解決,又稱會尊重市民意見云云。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現時政府要思考的是如何推動交通政策改革,他認為交通局局長林衍新已無法推動澳門改善交通政策,政府只有痛定思痛更換舵手,或者局長思維改變,否則難以推動交通政策改善。而現時核心問題是電單車泊位嚴重不足,他促請政府從電單車與私家車泊位總數比例上作出調整,增加電單車泊位數目和比例,例如在不阻礙交通下釋放更多夜間泊位。

林宇滔表示,從政府公布修訂交通法諮詢文本中建議大幅調高車輛違泊罰款額起,連日引起社會極大反彈,儘管政府日前宣布擱置諮詢「救火」,但仍引起5000市民上街遊行,反映市民對交通政策極度不滿。這源於林衍新上任交通局局長後太過敢作為,變成亂作為,而局長的公關策略零分、邏輯思維錯亂,同時又經常忽視民意,又或者總是未能掌握真正的社情民意便硬推新措施,以致所推出的政策非常離地。

改善交通有陣痛 須爭取市民支持
他直言:「從佢(林衍新)的交通政策,我覺得佢唔係一個真正理解交通問題嘅人。佢每次都要搞到大家民怨沸騰、群情洶湧先覺得自己有做嘢。敢做事唔代表可以唔理市民感受全憑個人判斷去做事。」交通政策在澳門是老大難的問題,令市民對此積怨頗深,要推動交通問題得以改善,陣痛在所難免,但前提應爭取公眾支持,而不是徒添民怨。客觀而言,一個官員的落台不會解決到問題,惟時至今日,林宇滔不覺得現任交通局局長有能力繼續領導相關部門迎難而上解決交通問題,也看不到他有能力平衡各方爭議,做到真正聆聽民意;亦不認為局長會汲取今次教訓,深切反思自己問題所在。「他(林衍新)已沒有辦法推動澳門交通政策的改善」,為此,林宇滔建議政府更換舵手,以及變更思維,他同時希望交通局局長能慎重地向公眾道歉,顯示他有痛定思痛,反省自身。

林宇滔認為,澳門的交通問題並非如行政長官簡單地說「從源頭做起」就解決得到,政府必須重新反思整個交通政策的理念、原則、目標,以及如何落實,求同存異,尋找社會更大共識改善澳門交通。他謂:「我強調唔係局長落台就能解決問題,但係而家局長的思維唔改變,我吔就無可能喺呢年半時間內將交通有所進展。如果我哋唔係想做『看守政府』的話,就要有大改變,否則只會原地踏步,甚至泥足深陷。」

電單車泊位奇缺 應釋放夜間泊位
他指出:現在核心問題是電單車位嚴重不足,根據交通局及統計局數據,全澳有10.6萬輛私家車、12萬輛電單車,工商樓宇、公共停車場加上街道泊位的私家車泊位卻有逾13萬個,私家車泊位完全供過於求「供應有凸」,電單車泊位卻只有7.2萬個,反映私家車泊車位和電單車泊位總數比例嚴重失衡。

他又不滿政府未有回應民意增加電單車泊位之餘,最近更大幅削減各區街道上的電單車泊位,因為現時全澳40多個公共停車場中,只有10多個有電單車泊位,電單車泊車比私家車更困難,一直以來政府都採取「無眼屎乾淨盲」態度,從不會從市民、規劃角度考慮問題,所推出的政策措施也都從方便自己角度出發。例如政府官員總以某些公共停車場電單車泊車位沒有人停泊為藉口,而不在公共停車場增設電單車泊位。「街位又刪咗、停車場又無得泊,叫市民點可能唔違泊?」他促請政府著手解決電單車泊車位不足問題,從電單車與私家車泊位總數比例上拉近兩者的差距,增加電單車泊位數目和比例,例如在不阻礙交通下釋放更多夜間泊位。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交通運輸業界斥政府無諮詢外行管內行 2018年4月11日|捷點資訊報

交通運輸業界斥政府無諮詢外行管內行   

交通運輸業界多個團體日前舉辦座談會表達對交通事務權責部門領導的諸多不滿。主講者之一、營業汽車工商聯誼會理事長凌世威批評交通局近期推出的政策及法例修訂都沒有諮詢業界意見,質疑當局「外行人管內行人」;他又舉例如100個純電動的士牌公開競投,認為政府應先修改《的士規章》再推行純電動的士牌競投,才是依法守法。

座談會49日下午假好世界酒樓舉行,座談會特邀時事評論員林宇滔作主持,交通運輸業界代表先後發言。凌世威表示,有關部門推出相關的舉措,事前未向任何交通運輸業團體作諮詢,例如最近進行競標的100輛電動的士牌照。運輸業界不知,反而非業界先知道,然後就直接公佈。是項不向業界作諮詢的行為還涉嫌違反《的士規章》的相關規定。

他又稱,現行的《的士規章》是20 年前制訂的,許多內容已不符時代發展需求,業界多次要求修訂,但有關部門遲遲未能完成相關的工作。雖相關法規已滯後,但有些舉措仍應按規執行才對。現行《的士規章》規定的士車輛的汽缸容量必須是2,000cc,但政府今次推出的100部電動的士競標,在動力標準上違反了《的士規章》的相關規定。

凌世威又表示,坊間有意見指出,今次的100輛電動的士競標,沒有其他牌子車輛可選擇又是沒有修訂動力標準前提下強行實施,涉嫌利益輸送,盼廉政公署介入調查。

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理事長湯澤森稱,有關部門口口聲聲強調要淘汰高污染車輛,也以資助方式淘汰了二衝程電單車,但計劃中的高污染柴油車輛的資助至今未明朗化,令駕駛舊車營生的貨車司機無所適從。

摩托車從業員協會理事長譚志生表示,不少電單車車主為求滿足現行環保法規,與時俱進從生產廠家採購「二次進氣系統」並加裝擬改善排氣,但卻被有關部門視為非法改裝,業界多次要求與當局會談,但相關要求已有兩個月不獲回覆。

摩托車從業員協會負責人李仲森表示,本澳電單車位不足,當局沒有實質性的改善舉措,13萬輛電單車只有5萬個車位,質疑如何不違章泊車?但政府方面卻不斷抄牌,惹起眾怨。又如,現今電訊費也比10年前下降了許多,但有關部門不是增加車位而是大輻提升車位泊費。這種只知道加價加費、卻不會增加相關的設施的舉措,最終必引發更大民怨。


此外,其他相關社團的代表湛永權、李自峰、何錦超也出席了座談會,他們均希望今次座談會釋出的信息能引起特區政府高層的重視,並採取有效的改善措施,防止矛盾惡化。


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林宇滔:多管齊下打擊的士違規 2018年2月21日|澳門時報

林宇滔:多管齊下打擊的士違規

【澳時訊】農曆新年假期,巴士司機可以收三工,食肆店舖亦可向民署備份申請加價,有意見則希望允許的士亦可加收服務費。對此,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可以開放討論,但指出加收服務費並不能壓制的士違規行為。他促請當局加快修改的士規章的立法進程,同時透過增加的士數量、網約車合法化、加強監管,多管齊下促進的士行業健康發展。

警方近日加強打擊的士違規個案,令部分害群之馬得到懲處,然而有守法司機卻叫屈。有自稱頂班做的士司機的何先生昨日致電電台訴苦,稱在蓮花口岸候車時,有乘客上車表示去新濠影匯,他好心提醒目的地就在隔鄰,詢問是否還要搭的士,最終乘客下車,卻被檢控人員懷疑拒載,需要調查。何先生介紹,農曆新年期間每日開工近11小時,感覺很累做不停,收入約2000元,較平日多增加幾百元,而車租成本約七八百元左右。

現有規章判罰太低
林宇滔指出,的士違規屢禁不止的核心原因之一是修改的士規章遲遲未出台。現時的士違規罰則較低,且調查程序冗長,政府2014年推出修訂的士規章諮詢文本,曾將法案列入2015年立法清單,但至今法案仍未提交至立法會,希望當局加快立法進程。而正討論修改的的士規章中建議引入錄音設備及GPS系統,林宇滔認為相關設備不僅可而已打擊的士違規,亦可證明守法司機清白。


他強調,打擊的士違規需要從多方面著手考量。現時電召的士服務較過去進步明顯,但受車輛數目限制,希望當局能夠增加電召的士牌照,同時將網約車納入規管範圍,同時加強監管,令的士行業健康發展,方便居民出行及旅遊城市配套。(記者 唐文艷)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人車逼爆寸步難行 關閘東公交車站 還要讓位發財巴? 2018年2月13日|力報

人車逼爆寸步難行 關閘東公交車站 還要讓位發財巴?   

澳訊追擊年近歲晚,大批內地旅客來澳趕辦年貨,除了各街市人頭攢動、寸步難行外,大量人流出入境為本就擁擠的關閘交通帶來沉重負擔,加上去年「8.23 」風災後關閘地下巴士總站停用至今,出行的市民與入境的旅客令關閘交通形同癱瘓。就在市民期盼有關部門為本澳交通出謀劃策的此刻,昨(12)日更傳出交通事務局為了服務大量的入境旅客,農曆年期間將暫停公共巴士使用「關閘廣場東側客運站」上落客,為發財巴讓位,如此措施勢必令市民不滿。農曆新年好時光,本澳市民是不是仍要繼續「共體時艱」?

新春佳節臨近,人人心裡都有過節的愉悅,但一出街,就看到鋪天蓋地人潮洶湧而來,假如家住新馬路附近,恐怕去便利店買份早餐都要走一個鐘頭。這樣說毫不誇張,在新馬路、關閘一帶,旅客大軍已經全面「入侵」,景觀可謂人山人海,新馬路人行道甚至出現「塞車」情況,行人恍如排隊一般卡在人潮中,雖然有不少警員在附近疏通,呼籲行人不宜停留,但人潮太多,行無兩步就要停低,實在寸步難行。

關閘排隊人龍堵塞行人道那邊廂,關閘的情況更是誇張,口岸附近石級坐滿旅客,附近商店塞滿瘋狂購物的旅客,走在路上連商店的玻璃窗都看不見。更誇張的是關閘的士站及發財巴站,排隊人龍一直綿延到口岸入境大樓處出口,而附近的發財巴等候區,更一度因為人太多,阻塞整條行人道。而在關閘內部,拱北口岸連接澳門的風雨廊,仍有源源不絕的旅客等待排隊入境,趕在新年前來澳掃貨。

公共巴士禁停 影響四路線旅客瘋狂,新措施更瘋狂。有本地交通專頁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交通事務局近日已通知新福利、新時代兩間巴士公司,由年初一(16 日)起,因應大量內地旅客訪澳而增加對發財巴的需要,暫停公共巴士使用「關閘廣場東側客運站」,直至年初十(25日)為止,在此期間,3AX25AX30XAP1X等巴士線路早上時段,將全部改於「關閘廣場」站及其前後設置的各臨時站點上落客。

林衍新:發財巴需求更大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昨日出席交通諮詢委員會會議後表示,該項措施尚未有最後決定,但目前正與巴士公司協商中。林衍新稱,根據巴士公司提供的數據及他個人視察的經驗,每年農曆新年期間的巴士載客量都較平日少,但旅客使用發財巴的需求則會增加,因此將巴士站與發財巴站分流,有助分流客流量,減少交通意外發生機率。

林宇滔:交通局試水溫對於林衍新的說法,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新措施就像「試水溫」,林衍新說「數據反映發財巴需求較大」,但數據呢?交通事務局從未公開任何數據,何來證實措施能夠有效分流交通?林宇滔稱,交通事務局認為新春期間發財巴用量大,但數據上是否應要指出,「如取消巴士站會否影響市民出行」。他認為,若交通事務局認為數據反映事實,就應公布讓市民理解。


發財巴是方便博企的交通工具林宇滔不認同禁用公共巴士站是一個有效的措施,若要做好分流,應切實做好各個巴士站數據上的研究,而且發財巴並不是一個「為市民服務」的公共交通工具,而是「方便博企」的交通工具,政府不應把公交責任放到發財巴身上,應與發財巴有溝通,公開數據,讓市民了解措施的安排。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颱風期間擬關閉停車場 林宇滔籲不可「一刀切」2018年1月7日|濠江日報

颱風期間擬關閉停車場 林宇滔籲不可「一刀切」   

spacer.gif【特訊】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日前表示,希望能在今年風季前訂立規範,打風期間所有公共停車場都要關閉,不准車輛出入。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贊成颱風期間關閉低窪地區停車場,但不能一刀切,需要從實際環境出發,否則只會變成本末倒置。

林宇滔表示不贊同該意見,並稱是本末倒置,在實際操作上並不可行。林宇滔稱,8號風球生效時,即使大橋封閉也是起風後1-2個小時內進行,萬一在打風期間,所有停車場都關閉了,有車輛需要停車場停車時,則無地方可停,在街上停留也是危險。他表示認同關閉低窪地區的停車場,但不贊成一刀切關閉所有停車場的方法,關閉停車場需從實際環境出發,因為有些高地停車場即使打風期間也是安全的,同樣有車主打風期間急需外出時,禁止外出也是不可行。


對於日前有多名議員關注如何打擊的士司機濫收車資、拒載等違規行為,羅立文回應稱,打風期間雖然城市無可能百分百停頓,但政府不鼓勵市民在颱風天出行。林宇滔認為政府不鼓勵市民在颱風天出行這種說法不負責任,他稱,不能因為不鼓勵出街就關閉所有公共停車場,正如司長所言打風期間雖然城市無可能百分百停頓,即使8號風球亦有人需要上班,而且旅客來到澳門時,本澳的各個口岸是否有足夠的空間讓旅客停留躲避颱風,目前機場、碼頭都有足夠空間,但關閘口岸並沒有任何預留空間給予旅客停留,因此旅客才迫不得已坐高價的士。因此,林宇滔認為,政府不僅要從修法的角度出發,重要的是在各個口岸預留足夠空間,才能減少的士在颱風期間濫收車資的行為。他又指出,8號風球期間,的士及乘客的第三方保險是生效的,如何確保乘客和司機都得到一定保障,也同樣值得思考。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重整北區交通規劃須上馬 整改無助根治關閘總站問題 2017年9月21日 | 市民日報

重整北區交通規劃須上馬  整改無助根治關閘總站問題 

【本報訊】關閘巴士總站預計修復要在2019年第二季部分完成交付使用,2019年第四季整體完成才交付使用,相關消息引起社會嘩然。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該方案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完全根治關閘巴士總站現有問題,也沒有考慮北區長遠交通整治,他建議政府爭取時間開展關閘交通整體規劃,同時應逼使博企整合賭場巴路線和限制班次等,提高賭場巴效益的同時,釋放空間讓受影響的巴士路線優先使用關閘西側空間上落客,盡快將關閘總站巴士路線遷移到關閘廣場附近。

關閘總站在修復前,維持現時24條巴士路線分流到周邊10個站點,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指出:既然關閘巴士總站至少兩年後才能重開,時間太長,臨時措施方面,要考慮讓24條巴士路線每日3000巴士流量,在現在關閘廣場或附近空間上落客,減低巴士路線遷移到其他地方的影響。關閘西側原是巴士上落站,現在成為旅遊巴停泊區,政府是否可以考慮採取臨時措施,令上述地方優先讓巴士上落客。

巴士優先上落客 藉機整頓賭場巴他指出:巴士是本澳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政府力推公交出行,則理應讓巴士可以優先上落客。同時藉今次契機,整頓賭場巴的路線和班次,逼使博企整合賭場巴路線。他不否認賭場巴有效益,但有見一些博企賭場巴班次很頻密,一些卻沒有人乘搭,如何令博企整合賭場巴服務,用最小空間發揮最大效益是關鍵。政府應要求多間博企整合賭場巴路線,限制班次等,提高賭場巴效益的同時,可以釋放空間讓受影響的巴士路線使用,要盡快將關閘總站巴士路線遷移到關閘廣場附近。

有意見指關閘廣場東側及西側不改為巴士上落區是否偏袒博企,交通局局長林衍新日前解釋指,關閘廣場東側重型車站點在環境上有限制,需要到珍珠雕塑掉頭再駛入,加重該區的塞車狀況;而關閘廣場西側,巴士需要轉入菜園涌街,環境較狹窄。林宇滔對此不予認同,指關閘廣場西側原來就是巴士上落客區,只要對巴士路線作出調整,相信問題不大。
勿着眼簡單修復 需宏觀整體方案他又質疑,2008年「黑格比」襲澳時,關閘巴士總站也因為嚴重損毀,包括電梯、通風系統遭水浸損壞而暫時關閉,但兩周後很快重開,為何今次政府卻決定選擇大修關閉巴士總站,同時,為何會再發生水浸是問題關鍵,當局有否汲取過去水浸的教訓,對關閘巴士總站採取防水浸措施亦成疑。

他更指出:過去政府一直表示要解決北區交通,並對區內交通進行重整,多年前工務局亦對此作了整治規劃,為何政府不藉今次機會一併重整區內交通,否則用了兩年多時間,到頭來關閘巴士總站的通風仍然差劣,關閘交通擠塞仍沒有改善,那只會浪費公帑和時間。

他認為政府應用多點時間重新規劃該區交通,而不是簡單只從修復關閘巴士總站的角度、交通局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欠缺整體規劃。他亦要求政府交代,關閘巴士總站改善方案,是否只是純粹交通局自己分析的方案?有沒有跨部門協調,是否會有更宏觀、更整體的方案?工程費用和效益又有何優、缺點等。

林宇滔建議,當局可以採用2008年方法,先搶修關閘巴士總站,維持現狀重開,再爭取時間開展關閘交通整體規劃,「一係唔做,一做就做大啲,搞好佢!」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批短期合約致公共停車場管理不善 林宇滔促完善電子收費 澳門日報 2017-05-31 B02 | 澳聞

批短期合約致公共停車場管理不善
林宇滔促完善電子收費
澳門日報      2017-05-31   B02 | 澳聞

     【本報消息】當局去年公佈,全澳四十二個公共停車場中有三十個採用短期服務合約批出,表示會逐步改用三至五年的長期合約,又會採用綑綁式招標,集中把幾個公共停車場公開競投,以集中管理及便於監察。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近日收到不少居民反映,氹仔中央公園停車場其中一個收費系統故障近一個月,至今仍未見維修,甚至連臨時措施亦未有,認為其中涉及很嚴重的管理問題。中央公園停車場至今仍未有公開招標其經營合同,建議先處理問題,優先使用電子收費系統,方便居民使用,再進行招標。
     冀落實拍卡入場林宇滔表示,該停車場有近二千六百個車位,私家車位約佔一半,有兩個收費處及電子繳費機,現時一邊收費系統發生故障,居民需要集中在一個收費處繳費。所謂的電子繳費機亦相對落後,不像澳門通般“拍卡”繳費,而是先入車票,再入零錢,更只收十元、五元及一元,居民需要到收費處兌換零錢,甚為不便。
     林宇滔指出,“拍卡”電子收費系統是很普通的科技,為何當局一直都做不到?他認為,應盡快在全澳公共停車場全面推行“拍卡”收費系統,指不論是任何合約,交局都有條件做到,只是決心問題。
     長約開投進度慢另外,短期服務合約令部分停車場服務不善。去年,廉署批評交局有關停車場管理問題,建議用長期的服務經營合同、以公開招標形式解決停車場的管理問題。
     當時,有關當局曾表示,會逐步改用三至五年的長期合約,及對公共停車場公開競投。但至今半年後,只有對宋玉生廣場停車場、栢力停車場、亞馬喇前地停車場及蓮花路停車場的管理及經營進行綑綁式公開招標,其進度十分緩慢。他希望當局對這些管理有問題的停車場盡快以經營合約方式招標,由營運商自負盈虧,解決一系列設施的問題。



~~~~~~~~~~~~~~~~
想關注更多澳門有用資訊請LikeFacebook專頁:
傳新角度-林宇滔 (Ron)
https://www.facebook.com/LamUTou/
傳新澳門協會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Macao/
或瀏覽訂閱: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林宇滔:巴士改線應考慮居民便捷 市民日報 2017-05-22 P04 | 澳聞

林宇滔:巴士改線應考慮居民便捷
市民日報      2017-05-22   P04 | 澳聞

    【本報訊】交通事務局取消25號巴士駛往黑沙海灘,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見不到政府有充足理由取消25號巴士到黑沙,政府主導巴士路線不應該只講效率,應同時考慮居民的便捷、感受、實際操作等因素;他說:雖不反對當局推動轉乘,但目前長者、婦孺在繁忙時間「愈轉車愈上不到車」,政府應先做好轉乘的配套才調整巴士路線。
    林宇滔表示,政府2011年主導巴士服務後表示會調整巴士路線,藉以提升公交效率,他並不反對此一方向,但過去巴士路線都沒有作出大更改。今次25號巴士線的調整爭議很大,連同早前7及7A號巴士路線合併,政府都沒交代取捨,只表示原本的巴士班次將會更密,但實際上合併後明顯不及原來分開的兩條巴士路線。
    至於政府稱現時仍有15、21A,26A等駛至黑沙海灘,他指出:15號由氹仔到九澳、21A及26A由媽閣或筷子基到黑沙,與25號由關閘開出的客源不同。加上25號巴士營運多年,政府稱去到路環市區後效率降低,變成必須轉乘,會對居民產生不便。
繁忙時段難轉乘 服務模式脫原意「25號不去黑沙,在居民的感情、實際操作上,都見不到政府有充足理由。」他表示,取消25號巴士到黑沙是重大決定,為何不及早同居民溝通?他促請政府交代相關數據,包括黑沙段有多少乘客,尤其長者使用、由路環市區至黑沙阻礙了多少時間等。
    他強調,不反對政府推動轉乘的方向,但繁忙時段市民根本難以轉乘,長者婦孺在繁忙時間愈轉車愈上不到車,很多相關配套交通事務局都未做,包括排隊設施。「這些配套一直做不好,只是縮短班次,尤其25號是居民長期乘搭的。」林宇滔指出:政府主導巴士路線不應該只講效率,應考慮對居民的便捷性、感受、效率及實際操作等作整體考慮。「當時政府說服公眾接受新巴士服務模式的重點是『巴士有社會效益,因應社會需要去傾斜』,不只講效率。」他質疑現時的方向已非當初政府的原意。
    他又發現,交通事務局有新的趨勢,就是開交諮會後表示「未決定、要聽意見」的議題,最後無論坊間意見為何,1個月之後就會執行,25號巴士取消到黑沙的消息「放風」後亦引致很多市民反彈,政府為何要堅持?他批評政府不應這樣做。
    25號可設長短線 適時由政府主導林宇滔認為,25號巴士不應消取駛至黑沙,應因應假日或上下班時間設「長短線」,例如非繁忙時間才調整為不駛至黑沙;而對整體巴士而言,政府應設特班車,在繁忙時段、集中高客流的站點以點對點處理高峰人流,減輕路面壓力,空出車廂讓原來巴士線的市民有機會在沿途上車。他希望政府在與巴士公司簽新合同時體現相關措施,以便處理高峰時期的單向流動。
    對於有意見認為已有大政策毋需諮詢市民,他表示不予認同,「九澳路線一定沒錢賺,是否就不需要,在甚麼時候要體現政府主導的服務模式?」他說,任何政策都應諮詢市民,更重要是有更好的科學數據,「你不拿出數據,居民自然會用感性去講。」

~~~~~~~~~~~~~~~~
想關注更多澳門有用資訊請LikeFacebook專頁:
傳新角度-林宇滔 (Ron)
https://www.facebook.com/LamUTou/
傳新澳門協會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Macao/
或瀏覽訂閱: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輕軌後年通車如霧裡看花 林宇滔促交代營運財務 澳門日報 2017-04-16 A07 | 澳聞

輕軌後年通車如霧裡看花

林宇滔促交代營運財務   

澳門日報       2017-04-16  A07 | 澳聞

    【本報消息】政府拍心口輕軌可在二○一九年通車,但有關公司如何營運等仍未有方向,讓外界霧裡看花。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輕軌營運費用、政府財政補貼、如何監管等問題已逼在眉睫,政府應及早交代營運方向及財務預測分析。

     “輕軌法”諮詢工作日前結束,文本列明,將透過公共服務批給交予一政府全資成立的私營公司負責輕軌營運,政府對其監察。輕軌預計二○一九年通車。不過,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日前仍一問三不知,公司的性質、持股方式、輕軌票價等均沒有明確答案。

     輕軌法含糊不清

    林宇滔表示,政府應交代輕軌營運模式,全資與否非最重要,重點是如何確保營運效率,亦要負起公共事業的責任。到底是由這家公司營運,還是此為監管公司、再將服務外判,政府應及早定案。眼見所餘時間不充裕,“輕軌法”諮詢僅得概念框架,連基本資訊都未清楚,公衆難提意見。

     諮詢還提到輕軌票價與巴士相若。他指出,以此低票價政策,相信公司難通過票價、廣告等收入來自負盈虧,車站連基本的營商設施也從缺,令人擔心。公司的營運模式、財政狀況更值得社會關注。對公衆來說,當然希望輕軌低票價,公司又可自負盈虧,但相信輕軌無可能做到收支平衡。政府要及早拿出數個可行模式,分析財務模型、數據等,讓公衆提意見,解釋政府補貼之餘如何確保善用公帑。

    鄰埠做法堪借鑑

    他有感輕軌難只談營商,大家公認運行得較成熟的香港地鐵,票價並不低,唯其整體服務水平高,每年有理想盈利,當中僅得三分之一來自票價,其餘來自物業開發、管理項目等。新加坡政府建成地鐵後,由兩家巴士公司負責營運,產生協同效應,票價也並非低水平。北京政府每年補貼地鐵數百億,故為低票價政策。本澳到底採取何種方式,政府理應有財務預算,才能算得上是科學決策。

     抨當局態度消極

    林宇滔批評,現時連輕軌公司運作、如何監督等仍是“零披露”、“零方向”。政府態度消極,予人模稜兩可之感,亦令人擔心是否能交出符合效益的方案。連運營費用亦說“問題早”,則一切空談。“如果你乜嘢都話早,咁你更加唔使成立公司啦。否則討論嚟真係冇意思,每樣嘢都有好處壞處,問題係你點樣揚長避短。”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澳時訊】校車會否因為種種現實難題而被時代淘汰?有人就提出讓當局設計特定的“校巴”線路,即以學校為點,從一車對一校的傳統模式改成一車服務多校的新模式。由此一來,將各個學校需要搭乘校車的幼童從零散的個體變為集合的整體,讓校車不被淘汰之餘反而能更好地發揮效用。

    或淘汰一車一校

    記者聯繫到中區社會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早有關注到本澳校車問題的他認為,現時校車服務未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他指出,現時許多學校的校車服務正在不斷萎縮,一架校車服務一間學校的模式未來極有可能被淘汰。
    林宇滔發現,校車行駛的路線迂迴,一架校車走完整個澳門,不僅耗費燃油多,還浪費大量時間。而各個地方的幼稚園和小學都有小部分學童需要搭乘校車,何以不能將這些學校連接起來,讓一架校車服務多個學校,規劃成一條公交路線呢?林宇滔認為,這樣能大大提升校車服務效率,且減少本澳路面繁忙時段的交通壓力。他舉例,如規劃中區的校車行駛路線,分成AB線,減少曲線距離,能有效地分配校車和乘客資源。

    籲納入公交系統

    林宇滔認為,本澳校車已經沒有優先避讓法規,希望可以在其他方面多一些權利,比如將其納入公交系統。“我一直都覺得校車就係公交一種,但實際上唔係,所以佢連嘉樂庇總督大橋都唔可以過,亦都唔可以去公交專道。”他促請政府針對這個行業,解決學童出行需要。他補充到,“當局亦可以考慮先與巴士公司合作,調配一些專線。”
    他稱,此前教育暨青年局就其提議回覆表示,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技術上和操作上的問題,將會諮詢相關專家。林宇滔相信,根據本澳人口出生曲線的走向,未來5-10年間,澳門將會再現出生高峰,到時學童對校車服務的需求會更為凸顯,交通會更擁堵。他希望當局能未雨綢繆,去解決目前能預見的問題。

(記者 梁美婷)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校車難題催生各式接送中心 上落堂需求猶在灰色私托存隱患 2017-02-20 |澳門時報

校車難題催生各式接送中心 上落堂需求猶在灰色私托存隱患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澳時訊】在校方囿於養校車難的現實下,圍繞於學校尤其是小學、幼稚園周邊的接送中心應運而生,它們成為不少家長解決孩子接送問題的後備選項。但市面上的接送中心良莠不齊,除有出現保姆車超載的情況,更有一些沒有相關准營牌照的私托擅自開通補課服務,種種問題引憂。

私托接送安全堪憂
有些家長便將接送年幼孩子上落堂的任務交付於有接送功能的督課中心、學童中心、甚至是私托。離島社諮委員陳冰冰表示,她身邊就有家長會為小孩選擇督課中心,除了有接送功能外,還提供功課輔導和午餐膳食。她認為,“作為家長,重點考慮的是督課中心的環境和安全問題。”

然而,某些接送中心的接送車因存在超載問題,其安全性亦受質疑。林宇滔對家長選擇督課中心是否有效持保留態度,“因為冇校巴而送細路去接送中心,尤其是會有超載情況的中心,對佢哋身心發展,唔會係好事。”他直指曾接到居民投訴,包括自己亦曾親眼目睹過個別接送中心,7座設計的van仔坐十多個學童,希望政府可以多注意這些問題。

監管存在灰色地帶
此外,曾經在私托做過兼職的市民鮑小姐告訴記者,私托常見於學校附近的街道一角,其管理和運作往往處於灰色地帶。她表示,不論是私托還是督課中心,一般都會專門做幾所學校的生意,接送在附近學校上學的學童。但兩者不同的是,督課中心是掛牌兼做補習社的生意,政府對店址的消防設備和學歷認證都有法律規定。而私托卻是處於監管灰色地帶,有些會私下開設補習課程,環境上和保姆車的配置亦與正規的督課中心有一定落差。
(記者 梁美婷)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澳時訊】校車會否因為種種現實難題而被時代淘汰?有人就提出讓當局設計特定的“校巴”線路,即以學校為點,從一車對一校的傳統模式改成一車服務多校的新模式。由此一來,將各個學校需要搭乘校車的幼童從零散的個體變為集合的整體,讓校車不被淘汰之餘反而能更好地發揮效用。

或淘汰一車一校

    記者聯繫到中區社會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早有關注到本澳校車問題的他認為,現時校車服務未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他指出,現時許多學校的校車服務正在不斷萎縮,一架校車服務一間學校的模式未來極有可能被淘汰。

    林宇滔發現,校車行駛的路線迂迴,一架校車走完整個澳門,不僅耗費燃油多,還浪費大量時間。而各個地方的幼稚園和小學都有小部分學童需要搭乘校車,何以不能將這些學校連接起來,讓一架校車服務多個學校,規劃成一條公交路線呢?林宇滔認為,這樣能大大提升校車服務效率,且減少本澳路面繁忙時段的交通壓力。他舉例,如規劃中區的校車行駛路線,分成AB線,減少曲線距離,能有效地分配校車和乘客資源。

    籲納入公交系統

    林宇滔認為,本澳校車已經沒有優先避讓法規,希望可以在其他方面多一些權利,比如將其納入公交系統。“我一直都覺得校車就係公交一種,但實際上唔係,所以佢連嘉樂庇總督大橋都唔可以過,亦都唔可以去公交專道。”他促請政府針對這個行業,解決學童出行需要。他補充到,“當局亦可以考慮先與巴士公司合作,調配一些專線。”
     他稱,此前教育暨青年局就其提議回覆表示,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技術上和操作上的問題,將會諮詢相關專家。林宇滔相信,根據本澳人口出生曲線的走向,未來5-10年間,澳門將會再現出生高峰,到時學童對校車服務的需求會更為凸顯,交通會更擁堵。他希望當局能未雨綢繆,去解決目前能預見的問題。


(記者 梁美婷)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停建輕軌澳門交通死路一條 林宇滔力撐工程有必要性勿前功盡廢 2016-10-24 | 市民日報

停建輕軌澳門交通死路一條 

林宇滔力撐工程有必要性勿前功盡廢   


市民日報       2016-10-24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自三名商界議員建議政府停建輕軌澳門段後,澳門半島是否應繼續建輕軌問題引起社會熱議,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澳門要解決整體交通問題,紓緩現在的交通死結,輕軌絕對是重要的交通支柱,所以他個人認為輕軌澳門段有建設的必要性,而輕軌跨海與不跨海價值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除了輕軌氹仔段要盡快落成外,當局應決定輕軌氹仔段連接媽閣站的時間表,盡快完成輕軌媽閣站的建造工程。

在較早前的立法會全體大會議程前發言時,3位商界議員聯名發言,要求特區政府停建輕軌澳門半島段。他們指,輕軌氹仔段進度緩慢,如果相關工程套用在澳門半島,塞車情況更不堪設想。他們並建議輕軌氹仔段至媽閣為止,沿澳門半島海邊建設外環路,分流車輛經外環到達各區,以及興建 「環城單軌列車」,供市民遊客使用。

認為停建輕軌 不利長遠發展林宇滔表示,政府2012至2020交通規劃中,提到未來輕軌將成為澳門交通主幹,如果不建設輕軌,澳門交通就會原地踏步,以現時澳門的人口密度和交通,即使經濟規模不再增加,若沒有一個可行、便捷和準時到達的交通運輸系統,將不利澳門的長遠發展。澳門要解決整體交通問題,紓緩現在的交通死結,輕軌絕對是重要的交通支柱,所以他個人認為輕軌澳門段有建設的必要性。

林宇滔直言,現時澳門的交通壓力已很大,如果輕軌走線深入社區或興建在交通主要幹道,會令交通造成致命的打擊,兩者取其輕,日後澳門段走線可折衷,選擇一些不影響主幹道或深入社區的路線。至於有建議興建 「環城單軌列車」取代輕軌,他對此表示不認同,他個人不反對建外環道路,不過停建輕軌後,轉而改建「環城單軌列車」卻是不合理的選擇,第一是政府已購買了大量的輕軌車廂,前置成本已支出,如果買了不用便會造成浪費;其次是從營運及銜接上也不見得「環城單軌列車」會比輕軌好;第三是單軌列車運輸,運載量會低於輕軌。他認為政府應建設澳門段輕軌,如果不建的話,則不應再搞其他軌道系統。

他說,澳門錯過了興建輕軌最佳時機,在2002、2003年澳門經濟未開始快速發展,倘當年能建成輕軌的話,相信今日的交通就不會愈趨惡化。政府一直強調輕軌氹仔段可於2019年通車,日後氹仔段落成後,可以解決氹仔市內交通,但不能改變居民出行習慣,不過可以有助居民對輕軌有更好的了解。

早建媽閣站 配合通車時間表林宇滔指出,眼前,除了輕軌氹仔段要盡快落成外,當局應決定輕軌氹仔段連接媽閣站的時間表,令居民往返澳門與氹仔之間有新的選擇,這個選擇可能影響到居民的出行習慣,所以輕軌氹仔段與媽閣站的通車,對澳門的交通會起到關鍵性的影響,惟政府在興建媽閣站工作上態度並不積極,現時政府啟動的只是媽閣交通樞紐建造工程。

林宇滔又不滿,政府總以澳門段輕軌線未定為藉口,指輕軌媽閣站需要謀定而後動,即要澳門段走線有定案後,方能建媽閣站。他批評政府邏輯有問題,相關解釋更是砌詞,政府一直不敢作出定奪,既然政府已認同氹仔輕軌段要連接到媽閣站,那就應盡快去建設,令媽閣站和氹仔段同步完工,以配合氹仔段通車後便可以跨海連接到媽閣。


他理解由於輕軌工程長時間拖延,加上不斷超支,過去多項大型公共工程又出現質量問題等,在多重效應下,令居民對輕軌建造工程沒信心,同時又擔心日後輕軌運作時產生的噪音問題等,令居民不希望輕軌建在自己住所附近,他相信輕軌氹仔段通車後,可以讓居民了解輕軌的實際運作情況,重拾居民對輕軌的信心,爭取輕軌走線周邊居民的支持。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控車不如改善出行釋放路面 林宇滔指關鍵是解決繁忙時段交通問題 2016-10-09 | 市民日報


控車不如改善出行釋放路面
林宇滔指關鍵是解決繁忙時段交通問題  


市民日報       2016-10-09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政府先後推出多項經濟手段控車,明年更將縮短車輛驗車年期,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坦言,車輛增長一定要控制,適當縮短驗車年期亦有必要,但關鍵是解決繁忙時段的交通問題,如果繁忙時段居民的出行有更多選擇,讓他們放棄自己的車輛轉用公交甚至步行,才能釋放繁忙時段的路面,否則再多的經濟手段,以及縮短驗車年期等措施,只會增加市民的經濟負擔和怨氣。

政府在《五年發展規劃》文中在交通方面,提出以「優公交、控車輛、順道路及倡步行」為目標,並提出2020年目標車輛年增長率控制在3.5%以內,透過經濟、技術、法制手段,完善的人車輛工作,近日政府更宣布由明年7月1日起縮短驗車年期。

加費難改自駕市民習慣
林宇滔認為,車輛增長一定要控制,綜觀今年在經濟逆轉加上泊車成本增加,車輛增長數字已回復到2003年月增長不足1000輛的水平,是十多年以來的新低,不少意見都希望政府繼續調升費用加強控車,但他認為繼續加強控車措施,只是令市民放棄第二、第三部車輛,難以令習慣自己駕車的市民放棄唯一的汽車、電單車。

他又指出,適當縮短驗車的年期,對環保、安全、減低擁車意欲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控制車輛數量未必有明顯的效果,尤其未有其他措施配套,對控車很難產生實質效用。包括在用車尾氣標準的法律法規、收緊車輛尾氣透光度標準、更新逾20年沒有修改的汽車技術安全指標等配套措施必須跟上,讓車輛達到一定的環保和安全要求,否則純粹收緊驗車的年期沒有意思,只徒增驗車量根本沒有作用。

須釋放繁忙時段路面
林宇滔強調,目前交通政策的重中之重,是令市民在繁忙時段的出行有更多選擇,令他們在繁忙時段放棄自己的車輛,轉用其他交通工具,才能釋放繁忙時段的路面。如果不去優化改善公交和提供更多出行選擇,再多的經濟手段,以及縮短驗車年期等措施,只會增加市民的經濟負擔和怨氣。

具體方面,林宇滔首要建議應優化步行環境,推動市民步行才是佔用路面空間最少的方法,惟《五年發展規劃》交通部分的拓展步行系統,都是舊有計劃,他尤其希望松山行人隧道盡快竣工,同時應研究優化跨區步行環境,甚至開闢更多捷徑,已經解決不少人的出行問題。
此外,林宇滔亦希望當局繼續完善巴士路線,增加更多跨區巴士快線,完善巴士報站系統,更可通手機程式掌握巴士到站情況,市民無需在街上等待,可吸引他們轉用公交;又建議完善校車服務,近5至10年進入了出生的高峰期,每年增加2000多名幼童入學,不少家長都會選擇自己駕車接送年幼的子女上學放學,大大增加了繁忙時段交通的負擔,通過支援令各學校做好校車服務,甚至容許校車可行走舊大橋的公交專道,當校車做到省時又方便,家長便會選擇讓子女乘搭校車,減少自己駕車。

交通問題須綜合解決
林宇滔並希望政府盡快落實彈性上班時間,政府後勤部門應慎重考慮,如果政府優先推行彈性上班,對整體交通和公務員本身都是一件好事,始終公務員人數數以萬計,如果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推動更多企業仿傚。

他最後總結指,本澳的交通問題必須綜合解決,是次政府《五年發展規劃》交通的措施,根本談不上前瞻性規劃,他形容只是「將之前欠交的功課再寫出來」,但欠交的功課總要交,只要補交齊過去欠交的功課,控制好未來5年的交通不再惡化,當局便應及早謀劃未來5年的規劃,及早鋪墊基礎,才有機會對交通作深入改善,當逐步挽回社會對交通政策的信心,之後可再推行改革性的工作。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學校校巴接載學生路程遠易遲到 林宇滔倡重議區域校巴 澳門日報 2016-09-06 A03 | 澳聞

學校校巴接載學生路程遠易遲到
林宇滔倡重議區域校巴   


澳門日報       2016-09-06  A03 | 澳聞

      隨著澳人收入增加,不少家長都以私家車接送小朋友上學,除頗為困身,相信亦難逃一塞。幸好有學校設校巴,一次過接載學生,避免他們受上車難、逼巴士之苦。然而,本澳近年經常掘路,氹仔現時又是重災區,連澳氹校巴都要扭盡六壬,以防遲到。有意見倡政府重議區域校巴,協調同區各校學生在同一地點上車,以免校車要兜勻全澳,減少交通壓力。

司機扭六壬防遲到

      九月一日為開學日,交通壓力大增又遇上天公不造美,多區告塞。培正中學幼稚園由氹仔孫逸仙博士圓形地開出的一班校巴,上周四被道路工程以及天雨導致在氹仔塞死,整車十幾個學生一同遲到。昨日早上七時五十五分,記者登上該校巴,實測校巴會否再遲到?
     校巴跟車保姆珍姨表示,由於一早已與家長溝通好上車時間,故即使有天雨等突發情況,也不能提前出車。為了避開塞車黑點,她還特意提前接了一位小朋友到頭站上車,其間校巴要到十幾個地點接人,又要避開多車路段,一切都是為保障小朋友能準時到校。校車司機奇哥說,氹仔區處處掘路,道路環境欠佳,為安全起見,車速不能太快。若遇天雨或交通意外,塞車難免,遲到機會很大。幸好昨天交通尚算順暢,校車在上課前能夠準時到達。

天雨意外難免塞車

     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認為,長遠來說,當局應思考以區域校車解決跨區、離島上學的交通需求。他指出,現時許多學校都會安排校車,每所學校自行負責校車路線,校車要經過很多地方才能到達學校,路程較長,從起點或要差不多一小時才能到學校。若然政府將來可協調區域性校車,在某一個區域接載該區學生到另一個區域的不同學校上課,將學校對全澳學生的校車線,變成區域對區域,無須再兜遍全澳門,卻可同時服務到同一個區域的數所學校,相信有助紓緩整體交通,發揮校車更大效益。
     要協調不同學校的校車線,林宇滔坦言實屬不易,數年前交通局亦曾考慮,不過礙於跨部門協調,以及確實不易為,最後擱置,相信需要交通局、教青局通力合作。
他表示,許多學校及家長都認為區域校車可行,相信可大大減少家長的折騰。同時,近年新生兒多,可以預見未來五至十年,每年的學生數目將增數千人,若及時制訂區域校車,相信長遠來說有助減輕繁忙時段的交通壓力,希望政府將區域校車建議重新放在議事日程。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時移世易新中圖選址有得揀 林宇滔促公布更多資訊 社會有共識前勿硬上馬 市民日報 2016-09-03 P01 | 要聞 | 頭條

時移世易新中圖選址有得揀
林宇滔促公布更多資訊 社會有共識前勿硬上馬
市民日報       2016-09-03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新中央圖書館單是建築費已9億元,且選址受到社會質疑,但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稱選址和建築費合適,堅持不會更改。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直言文化領域官員在推出計劃時,總是不肯客觀冷靜聽取社會意見和認真處理矛盾,官員太堅持己見,做的「度」和方式都過了火,變成到處「辣㷫火頭」。他指出:時移勢易,中央圖書館選址上政府可以有很多選擇。他促請當局開誠布公披露更多資訊,對社會不同意見求同存異,在社會取得共識前,政府不應強硬上馬。

    新中央圖書館建築工程,只對舊法院大樓和舊司警局大樓進行改建,但單是建築費用就要耗資高達9億元,早有不少人士指出有關計劃已經過時,本澳已有多間社區圖書館,新中圖計劃並無必要及急切性。文化局局長吳衛鳴卻解釋說,選址南灣舊法院是因為該處位於市中心,人流多且交通方便,並自揭設計方案早已訂好,堅持不會改變計劃。

     前瞻選址設計 推動文化活動

    林宇滔對當局的解釋不予認同,指出若在10年前,相關選址尚算合適,但時移勢易,10年前南灣交通壓力不大,全澳圖書館數目也沒有今天這麼多,現時本澳社區圖書館可謂不少,若要滿足東南區居民的閱讀需要,何東圖書館勝任有餘,相對而言,塔石中央圖書館人流較多和空間都較擠迫,倘要設立中央圖書館,無論在設計或選址上都應該更有前瞻性,他希望政府反思經過10年後,現時的選址是否仍適合設立中央圖書館,在沒有充足理據說服市民和方案得到社會廣泛討論、取得共識前,他認為不宜貿然強硬推計劃。

    他認同澳門缺乏一座中央性、標誌性的圖書館,但問題是設在哪 、如何興建、既有前瞻性又不奢華。他強調澳門不需要一座奢華的中央圖書館,中央圖書館不單只是一個供市民閱讀圖書的地方,更應是適合社會推動文化活動、適當培養文創、搞文化活動的地方,其與現時的社區圖書館在定位上應有所不同。他指出:中央圖書館要吸引跨區人流,故要設在交通較方便、舒適的地方,讓人們可以進行一些文化活動,推動文化發展,所以中央圖書館應有前瞻性的設計和投資,不過現時的選址顯然未能符合上述要求。

    公共設施分布 欠缺整體布局

    他又批評政府向社會披露的資訊太少,根本難以說服市民接受當局的堅持推動相關計劃。「好多時政府淨係求其講個數出嚟,而家大家都知政府資源相對緊絀,突然話9億,但又講唔出實際方案,在坊間係難以得到支持囉!」林宇滔說:「在塔石望開去,你就會知道政府在資源上係浪費,玻璃屋、舊愛都酒店長期空置,塔石地下停車場也沒有得到善用,當年有意見就提出中央圖書館係咪可以係愛都?因為可以善用愛都又唔使點改嘢。政府永遠都係留啲地,但實際使用時卻沒有長遠的規劃。」現在政府的所有決定都予人很狹窄的感覺,不是從整體布局去考慮公共設施分布,政府所有的社區、醫療、教育、公共設施均沒有一個系統的分區數據,更沒有各區設施和人均人口比例的數據,容易出現資源錯配和產生爭議。他直言,政府在中央圖書館選址上可以有很多選擇,例如新城A區南端、南灣湖C13、14,以及舊愛都酒店都較現時選址優勝,可以有足夠空間讓市民培育文化需求。

    講清講楚問題 更應求同存異

最近社文化諗頭多多,被市民批評大花筒,林宇滔表示,過去社會經常批評很多政府官員總是不作為,但現時社文司在推出計劃時,總是不肯客觀冷靜聽取社會意見和認真處理矛盾,例如龍環葡韻優化計劃變成商業化、愛都酒店不保留立面、3億大賽車博物館竟然擠走葡萄酒博物館,社文司很堅持已見,但能否真的做到「擇善固執」則見仁見智。由於官員做的「度」和方式都過了火,就變成到處「辣㷫火頭」。新中央圖書館計劃拖延10年不是市民責任,是政府問題,政府應講清楚,在新的地方興建中央圖書館,與利用舊法院和司警局大樓改建,兩者的造價是否會不同?面對社會有不同意見,政府更應求同存異,在市民對計劃有共識前,政府不應強硬上馬。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加泊車費無助分流 林宇滔建議全面取消月票位 2016/05/01 | 澳門日報

加泊車費無助分流 林宇滔建議全面取消月票位


2016/05/01 12:05 | 來源 / 澳門日報

  澳門日報消息:全澳三十七個公共停車場由六月起將劃一泊車費,私家車每小時日收六元、夜收三元,電單車每小時日收兩元、夜收一元。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車場劃一費用,祇是增加泊車費,無助車輛分流。甚至擔憂未來會加劇路面擠塞情況,再次建議全面取消月票位,根據停車場使用率和分時段調整泊車費,提升車場泊車的流動性。
  拖走“殭屍車”奏效
  交通局自去年十二月起分四個階段調整公共停車場的泊車費,有二十個停車場已加價、十個車場今日起加價、另七個停車場由六月起加價。換言之,全澳三十七個公共停車場將由六月起劃一泊車費用,私家車日間(朝八至晚八)每小時收費六元、夜間收費三元;電單車日間(朝八至晚八)每小時收兩元、夜間收一元。月票車位方面,專用位月收兩千三百元,非專用位月收千六元,電單車非專用位四百元。但“加價潮”中,暫未包括民署管理的下環街市停車場(首一小時兩元,其後四元),交通局管理的科學館停車場(每小時三元)。前者有計劃加價,但未有時間表,後者則無交代。
  長期關注車場使用情況的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政府透過整頓超額月票、拖走“殭屍車”等措施,可見到車場的管理秩序有所改善,但月票車位比例仍高企,少人自願放手。重申不認同月票“祇退不補”政策,建議全面取消月票位。
  分時段設可加可減
  對於所有車場劃一泊車費,林宇滔承認,經加價後,部分過去長期滿載的車場,現時有出現“吉位”供人泊。惟不認同部分長期泊車率不足的車場亦劃一泊車費,舉例中央公園停車場長期維持空置率約一半,若下月起由三元加至六元,與其他停車場的費用一緻,祇會鼓勵車主把車輛駛至上班地區,屆時將加劇繁忙地區的泊車緊張。重申政府應根據停車場泊車率,分時段實施泊車費的可加可減機制,鼓勵車主把車停泊空置率高的車場,起分流作用。
  有說政府把所有車場劃一泊費,避免被質疑利益輸送。林宇滔直斥,政府是怕事行為,車場加價向來不是個人意志,可根據車場泊車率等情況,如統一公式超過八成半的泊率則調高泊費,加大車輛流動。認為政府不敢實施可加可減機制,是因怕月票車主批評不公平。惟第四階段加價的七個離島停車場全沒有月票位,不應有此顧慮。
  他提到,日後路邊咪錶位遠平過停車場,祇會令居民更不願泊入車場,寧願在街道兜圈揾咪錶位,將加劇路面交通擠塞。現時仍有三分之二的公共停車場未做到電子收費,車主要親自到管理處付費較花時間,促政府下決心落實。 

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便民為先盡快完善全天候步行環境 市民日報 2016-02-29 P02 | 澳聞

便民為先盡快完善全天候步行環境   

市民日報       2016-02-29  P02 | 澳聞    


     【本報訊】本澳交通不濟,馬路愈趨擠塞,政府近年雖大力興建步行系統,部分已經落成,但仍然只有較少居民使用。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本澳步行系統發展進度極不理想,未能全面方便居民,當局除要加快興建之外,同時應做好行人天橋及步行系統的遮陽擋雨設施,擴闊行人路面,完善全天候步行環境。

     根據交通事務局2008年進行的「步行系統可行性規劃研究(中期報告)」指出:本澳居民平均步行出行距離為617米,平均每日出行3.67次,步行出行佔總出行量的45%;當局遂初步擬定兩條步行系統的試行路線,第一條是從關閘出發,抵達筷子基區後,可分道至林茂塘區及經美副將馬路直達外港碼頭;路線二為連接氹仔舊城區至路氹城。

     政府所構思的步行系統,部分已經落成,包括「山邊街美化及新口岸和松山行人通道計劃」,由羅理基博士大馬路通往焯公亭的步行系統落成超過1年,但使用率不高。據記者在星期日中午時分觀察,在20分鐘之內,只有12人使用,大部分均由新口岸上松山。有行人認為,系統有助方便市民從新口岸行到松山,但反方向行走時,因為需要上斜路,平日上班「身水身汗」,步行意欲大大減低。

     未大刀闊斧改善居民出行習慣林宇滔接受訪問時表示,因中聯辦後方入口一般很少人行走,在上班時段,要居民先上松山再到新口岸,心理距離較大,目前焯公亭步行系統難以吸引大量市民使用。

    「對平常的居民出行習慣,政府從未有大刀闊斧改善。」他認為,目前通往山頂醫院的愕斜巷升降機在效用上最好,但未能全面方便居民,整個步行系統發展的進度極不理想。他指出:雀仔園愕街步行系統在2014年9月動工,以450日工期計算,已經延期超過1個月,希望承建商加快趕工,相信落成後能方便居民往來山頂醫院。

     離島步行系統方面,林宇滔認為,現時氹仔湖畔花園連接大潭山、龍環葡韻連接五十高程配水庫等步行系統工程等都只能方便居民餘暇活動;在現時私人車輛大增,繁忙時段不斷拉闊,輕軌更「無晒聲氣」的情況下,他相信,完善步行系統,更多鼓勵市民步行,才是解決交通困局最重要的手段,當局應盡快興建步行系統,令居民能減少使用私人車輛。

    促落實建松山行人隧道時間表「好的遮陽擋雨比是否自動更重要。」他又批評,本澳道路設計並非「以人為本」,而是「以車為本」,他逐一舉例說,本澳行人天橋在下雨時經常漏水、行人路沒統一標準、紅綠燈過多、交通標誌柱永遠設置在行人路,有時連雨傘都不能通過。而政府為「確保」行人安全,不時將斑馬線從路口移入十幾米,變相增加步行路程,當局應參考日本等地,將斑馬線劃至街口。

     「天橋究竟是為人的步行環境創造更多方便條件,還是創造更多障礙?我過每一條馬路都要過行人天橋,或紅綠燈等好耐,如何鼓勵人徒步出行?」林宇滔促請政府做好行人天橋及步行系統的遮陽擋雨設施,理順行人優先次序,擴闊行人路面,多考慮如何打通跨區步行捷徑,以及如何令居民擁有全天候步行的環境。

     工務局早前肯定興建松山行人隧道的可行性,表示正在探土,林宇滔表示,新口岸至高士德直線距離不足300米,倘建成松山行人隧道,由紅街市到皇朝廣場徒步不需30分鐘,他促請當局落實清晰建造隧道時間表,同時建議在松山二龍喉入口設垂直升降機,讓居民可直達跑步徑。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