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重複徵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重複徵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樓宇重建免重複徵稅修法近尾聲 市民日報 2017-02-24 P04 | 澳聞

樓宇重建免重複徵稅修法近尾聲   

市民日報       2017-02-24  P04 | 澳聞

    【本報訊】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的「民眾講壇」昨日探討「都市更新的概念推動舊區重建」。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表示,都市更新工作方向為考慮如何改善區內居民的生活質素,從樓宇維修保養、完善社區環境和生活配套等方面推進;而樓宇重建如何避免重複徵稅,據他了解,政府相關部門現時已完成法律草案,爭取今年上半年完成立法工作。另外,他倡議舊區重整應倣傚台灣,在有條件的舊式低層樓宇加裝電梯,方便年長者和行動不便人士,以及參考香港興建長者公寓,他批評澳門政府在這方面為零政策,建議制訂相關政策,為長者提供舒適的居住條件和安老計劃。
     論壇昨日上午假民眾建澳聯盟中心舉行,林宇滔、工程師學會理事陳桂舜、時事評論員梁啟賢、北區社諮會委員許龍通、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陳德勝出席。林宇滔接受訪問時表示,都市更新推動工作的方向包括如何改善區內居民生活質素,從殘舊樓宇重建、樓宇維修保養、完善社區環境和生活配套等方面推進。他稱,舊區無論交通規劃和社會設施都不足,政府在樓宇維修基金方面如何令現有樓宇都得到有效維修保養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以及應推動關於舊區很多歷史文化遺跡,將這些現有文物活化,並同社區環境生活相配合。
     另外,關於樓宇重建按樓齡及保養狀況分級,設定不同的重建業權百分比方面,社會爭議大,如香港早年推出將重建業權百分比降至九成,以及因應實際情況,非工業區超過30年的工業大廈降至八成,相信這方面本澳仍需時探討,林宇滔個人認同適當降低比例,包括應該針對樓齡和實際狀況,或其他整體規劃進行討論,倘若不降低,相信很難有效推動舊樓重建。
     倡研究舊樓裝電梯方便長者他又提到,已百分百同意重建的樓宇,如何協助樓宇重建避免重複徵稅,據他了解,政府相關部門現時完成法律草案,爭取今年上半年完成立法工作。
他續指,澳門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應該及早思考,舊區重整應倣傚台灣,在有條件的舊式低層樓宇加裝電梯,方便年長者和行動不便的人士,以及參考香港興建長者公寓。
為此,他批評澳門政府在這方面為零政策,建議政府制訂相關政策,為長者提供舒適的居住條件和安老計劃。
    陳桂舜指出:舊區往往缺少周邊配套,建議政府在都市更新時注入新元素,特別是帶動新人口入住,以帶動整個社區活力。至於樓宇重建的業權人同意百分比,他建議可以分拆靈活彈性處理,不同級別樓宇可以選擇不同的百分比。

    陳德勝則表示,都市更新的概念除了關乎房屋之外,還涉及商業、交通、教育及文化等元素;然而相關由政府領導的委員會,包括都更會、文遺會和城規會卻從未共同商討設計總體城市規劃,令都更進度停滯不前。他又認為現時本澳不少市民缺乏樓宇保養概念及知識,政府應該牽頭領導市民安排驗樓。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都更應先易後難 林宇滔︰改善居民生活不止拆樓重建 2016-12-22 「都更」會搞邊科?╱每週專題文:論盡採訪組時間:2016年12月24日 0:00

政府將「舊區重整」推倒重來抛出「都市更新」概念,但卻一直處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花了近一年時間舉行六次會議,亦未見政府推出任何實際措施以落實都市更新,改善居民生活質素的核心理念。早前有都更會委員建議下降同意重建比例,隨即引起巨大爭議。一方面要保護私有財產,另一方面要滿足城市發展需求,如何從中取得適當的平衡點,可能需要社會長期而廣泛的討論才能取得共識。然而,「都市更新」的概念比「舊區重整」更為寬廣,但整個社會的討論焦點似乎都被困在「拆樓重建」的牢籠裡,無法展開更多元廣泛的討論。不論「舊區重整」也好,「都市更新」也罷,目標始終都離不開改善居民生活質素,如何多元深入這一目標,將是共建澳門美好明天的重要一環。

都更應先易後難 林宇滔︰改善居民生活不止拆樓重建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6年12月24日 0:00
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澄清,都更會只是對樓宇重建業權同意百分比不應「一刀切」有共識,有委員提出參考外地經驗將百分比定為五至九成,但委員會並無共識,政府亦沒有方向,只稱會繼續研究,他個人主張「宜緊不宜鬆」。林宇滔又批評政府府無用心做好都市更新工作,舉行了六會議都只是聽意見,「但連框架方案都沒有,咁可以傾啲乜嘢呢?委員會三年任期晃一下就過去了,我覺得呢個先係核心問題。」他認為重建比例爭議較大,政府應「先易後難」,先從緩減舊老化,改善社區環境、增加社區設施等方面入手,從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
林宇滔︰都更應先易後難,改善居民生活不止拆樓重建。
林宇滔︰樓宇重建比不應一刀切
林宇滔表示,在重建樓宇業權同意百分比問題上,必然會有好大爭議。政府應從嚴處理,「必須尊重業權,尊重居民能夠以樓換樓,或者原區居住的權利。都市更新唔係以大壓細,真正要尊重居民的選擇。」他認為,對於不同狀況和樓齡的樓宇,政府應設不同的重建比例的門檻,以保障私人財產。例如一些危樓、樓齡較大的樓宇,其同意重建百分比可以降低一些,但對於結構上沒有問題,樓齡又不大的樓宇,則應保障所有業權人的私有財產。「十年、十五年的樓,未出現危機,連裝修都未折舊,點解又要拆呢?」
林宇滔表示,如果同意重建比例要百分百,則很難真正推動舊樓重建,改善舊區環境:「如果不降比例,可能有一成業主搵都搵唔到,消失咗,咁其餘九成的業主權益就受到好大影響。」他指出,即使下降百分比,並不代表就完全無需理會少部分業主,而直接「強搶」。而是要經各種善意渠道溝通,但最終都無辦法下,才能「強拍」。「完全唔降得,就完全唔洗傾,但降到點樣先可以尊重到少數的權益,我認呢個真係好難做好平衡,但都係要去做。」
林宇滔認為,社會在不同時期的需求都不一樣,無可能「一刀切」地定下一個「適中」的比例。「一開始可能要認真推動,整個社會都有共識,比例可以定得稍低一些,希望可以推動更多舊樓重建。但當社會希望尊重業權的時候,進展就要慢下來,將比例定得高一些。」因此,即使定下比例,政府亦都要隨時做好準備檢討和調整重建同意百分比。
但當社會希望尊重業權的時候,進展就要慢下來,將比例定得高一些。」因此,即使定下比例,政府亦都要隨時做好準備檢討和調整重建同意百分比。
林宇滔指出,現時社會討論得最多需要重建的地區,其實很多單位已經被人買下放租再待價而沽,「佢哋唔係以居民的角度睇呢件事,而是從利潤角度去看待,你要佢投放資源去維修保養,佢都未必會理你。而且將來重建時,這些人亦未必會輕易出售單位,會更多考慮利益。除非政府有強硬的政策,否則好多『落釘』的地方,或者講咗好多年要重建的地方,其實那才是最難重建的地方。」
先易後難 改善生活環境才是都更核心
林宇滔表示,下降重建同意比例必然是一場大爭論,然而,現時即使按十成的比例去處理,政府亦未有做足鼓勵措施,例如重建後,業主要為同一物業單位繳納雙重或三重物業轉移印花稅,這根本不合理。政府應該及早推動一些無爭議的立法工作,而非一直為一些難以取得共識的問題空轉。他指出,都市更新的核心是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即使只是減慢舊區老化,改善舊區居民現時的生活環境,令居民居住得更開心快樂,這亦是都市更新的方向。「就算乜嘢都唔郁,有啲嘢係咪要改善下呢?呢到無人研究過。並唔係全部嘢都係要拆樓、放高,咁係唔得架!」
例如現時澳門有近3,000幢30年以上樓齡的5層高樓宇,很多長者居住在裡面,由於沒有電梯,令長者出入困難,他建議澳門可以參考台灣做法,資助一些符合條件的舊樓安裝小型電梯,這可讓居民住得更舒適,令都市更新多元化。
林宇滔指出,澳門有好多樓宇都日久失修,樓宇狀況好參差,亦曾造成多宗傷人事件。政府應該做好「樓宇維修資助計劃」的改革工作,資助是一回事,但政府不可能連驗樓指引都不做。「現時沒有標準,沒有指引,居民點知要驗咩呢?資助唔可以空口講白話,一定要配套指引,將來業主都知道樓宇的情況。」
政府應該做好「樓宇維修資助計劃」的改革工作,資助是一回事,但政府不可能連驗樓指引都不做。「現時沒有標準,沒有指引,居民點知要驗咩呢?資助唔可以空口講白話,一定要配套指引,將來業主都知道樓宇的情況。」
人口密度不可再增 集約發展釋放空間
不少地產商都經常向政府放話,要求都更放寛地積比,讓樓宇建得更高,便可以提供更多住宅單位。林宇滔指出,澳門的地積比其實不低,可以高達十倍,即使被稱為「石屎森林」的香港,其很多地產項目的地積比亦只是五至八倍,幸好澳門還守得住街影條例,否則高樓林立,密不通氣,將會有很大問題。

他不反對重建放高,但澳門現時得多地區的人口密度已經「迫爆」,無可能再通過增加容積而增加人口密度,「無論是地下管網建設、污水排放都係承受唔到。」他認為,樓宇重建放高應透過集約發展,釋放空間。「例如現時有十棟五層高的樓,可以集約發展成兩棟或者一棟很高的樓,釋放的空間可以用作社區設施、綠化、停車場等等。大家唔好有個錯誤的幻想,新橋區七層樓突然間變成廿層樓。」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