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澳亞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澳亞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日產560噸廚餘 業界稱環保政策欠奉 廚餘回收難起步 2017/06/13 19:06 | 來源 / 澳亞網

日產560噸廚餘

業界稱環保政策欠奉 廚餘回收難起步

2017/06/13 19:06 | 來源 / 澳亞網
http://www.imastv.com/video/news/2017-6-13/video_content_168741.shtml



  澳門作為“美食之都”,食物整得多,浪費也都多。每日從商家到市民產生的廚餘垃圾,早就超出澳門負荷,成為不能承受之重。對於癥結所在,有關注團體認為,政府應該先易後難,向商家提供優惠措施。

  源頭分類 經濟環保一舉兩得

  澳門每天產生的1400多噸垃圾中,約有4成都是廚餘,總量約有500公噸。而成份複雜的食物殘渣難以送往焚化爐統一處理,導緻環保局要另找2.5萬平方米土地,興建中央廚餘處理設備。對於環保局的規劃,有關注團體就表示認同,並提出除了盡快興建外,也應該展開“源頭回收”,鼓勵商戶自行分類,達至“一舉兩得”。

  先易後難 將環保氛圍深入民心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又指,雖然商業廚餘可能隻佔其中一小部份,但政府應“先易後難”,讓環保意識深入民心。

  廚餘處理設備有必要 促開綠燈

  林宇滔也強調,雖然環保局在行政上有多種方式可以緩解澳門面臨的廚餘回收問題,但中央廚餘處理設備仍然有迫切需求,促請政府特開綠燈。

  企業收集成本高 業界:無吸引力

  從事環保回收行業超過30年的陸世安,早在2006年看中澳門的環保回收商機,本打算大展拳腳,在青洲跨境工業區自資興建廠房,歷年投資超過5千萬。但沒有環保政策牽頭,即使有設備、有技術、有人,也沒有企業願意配合收集廚餘。

  建議利用發牌制度 配合法例運作

  陸世安稱,雖然政府多次說推動環保政策,但仍然隻是簡單的廢紙、塑膠、鋁罐,直言全澳門近4成的垃圾都是廚餘,如果能夠回收再利用,是一個非常可觀的可持續產業,建議可以參考例如澳洲和台灣在廚餘回收方面成功的地方,由政府發放牌照營運,再配合法例運作。

  環保回收再利用 屬可持續性產業

  近年特區政府經常稱產業多元化以及可持續發展,陸世安稱,廢物原料再利用正正就是可持續發展產業。

  澳亞衛視記者 彭敬賢 胡志霖 許捷航 陳健 澳門報道


~~~~~~~~~~~~~~~~
想關注更多澳門有用資訊請LikeFacebook專頁:
傳新角度-林宇滔 (Ron)
https://www.facebook.com/LamUTou/
傳新澳門協會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Macao/
或瀏覽訂閱: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林宇滔:財儲投資跑輸通脹政府亦從來沒有明確交代 2017/04/05 19:04 | 來源 / 澳亞網

林宇滔:財儲投資跑輸通脹政府亦從來沒有明確交代

2017/04/05 19:04 | 來源 / 澳亞網



  金融管理局日前公佈,2016年澳門的財政儲備初步統計是4387億澳門元,在財儲投資方面雖然錄得收益逾33.1億元,但是在股票類投資組合虧損約5億元,外匯更錄得約20.7億元的虧損 ,總體投資年度回報率僅為0.8%,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就表示,財政儲備涉及多個方面,整體是"有賺沒賠"。

  投資盈利跑輸通脹 通脹情況不同

  有資料顯示,鄰埠香港在1994年到2016年的複合年度投資回報率達4.8%,遠高於年均通脹率2.1%。

  而澳門在回歸之後的十幾年間,整體的投資回報隻有約1.1%的年增長率,近年來社會有聲音質疑,政府的投資盈利總是跑輸通脹。

  建立財儲回報指標 便於公眾監督

  針對澳門的財政儲備投資問題也有關注團體表示,希望政府能夠設定一個 財政儲備投資的回報指標,適時檢討相關的投資管理表現 ,從而讓社會能客觀衡量金管局基金管理的水平與能力。

  林宇滔:財儲投資跑輸通脹政府亦從來沒有明確交代

  政府一直以財政儲備管理需要確保穩妥等為理由,回應社會對儲備投資表現的質疑,政府亦從來沒有明確交代,每年對儲備營運的基準回報目標,這樣一來,如何衡量當局基金管理的水平,真是要打個問號。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都更進度一拖再拖 委員冀條例“斬件上” 2017/02/23 18:02 | 來源 / 澳亞網

都更進度一拖再拖 委員冀條例“斬件上”

2017/02/23 18:02 | 來源 / 澳亞網





  經常都說都市更新,不過到現在還未見起息。法律配套通通跟不上,有都更會委員建議政府,可將重建樓宇已經討論完成的部份,先將法案送到立法會審議通過,避免舊區重建一拖再拖。

  納稅沒優惠成阻礙 分開交立法會

北區的陳舊樓宇重建一拖超過十年,雖然去年政府改頭換面設立都市更新委員會接手,但討論至今,政府仍然沒有提出任何詳細方案。有都更會委員認為舊區重建中較為重要的稅務優惠,委員會早就完成討論。政府應將法案“斬件”先提交到立法會,不應該在會期期滿將至,才匆忙將整份重建樓宇的稅務優惠草案送去審議,令都更進度一拖再拖。

  方便獨居老人出行 倡建長者公寓

而面對社會步向老齡化,林宇滔也反映不少居住在舊樓裡面的獨居老人出入不方便,建議政府可參考鄰近地區,為舊樓加建電梯或是興建新的長者公寓。

  全資公司推都更 政府應披露詳情

至於政府計劃設立全資公司來推動都市更新,林宇滔希望政府能夠公佈更多詳細規劃,明晰推進工作的方案。

  澳亞衛視記者 鍾旻庭 陳健 澳門報道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林宇滔:頭盔規範審批姍姍來遲 冀當局加強宣傳解坊間困擾 2017/01/25 17:01 | 來源 / 澳亞網

林宇滔:頭盔規範審批姍姍來遲
冀當局加強宣傳解坊間困擾

2017/01/25 17:01 | 來源 / 澳亞網




  頭盔安全審核 進度慢惹爭議

  早前政府公佈了規範電單車頭盔安全標準的法規。初時市民都是一片讃好,但隨著時間過去,政府在頭盔審核方面進度緩慢,至今沒有公佈任何審核過關的頭盔型號清單,使得社會質疑該項好的措施政府能否將好事做好?

  去年公佈草案 初時一片讃好

  澳門有超過13萬輛電單車,電單車頭盔是騎士唯一的安全保障。去年政府公佈了有關頭盔安全標準的法規,並計劃在一年後正式生效,該法規出臺之初在市民中也是一片讃好。

  將近一年過去 審核進度緩慢

  然而將近一年過去,直至1月23日,政府才公佈了摩托車頭盔型號及技術核準的詳細申請流程,因此社會有聲音質疑到底法規能否在今年6月如期執行。

  業界:無需過早置換 避免浪費

  對此,有業界人士表示,交通局審核和評定過程需時較久,提醒駕駛者不必過早置換頭盔,以免造成浪費。而交通局也回應表示,將會在今年第一季開展回收不合標準電單車頭盔的工作,並會同步公佈電單車頭盔的核準型號清單。  

  今天議士論事的嘉賓是傳新澳門協會籌委會召集人林宇滔。他表示,交通局核準頭盔型號標準和申請程序都姍姍來遲,對市民和商戶造成不少的困擾,他建議當局在相關問題上加強宣傳,以免市民日後換頭盔措手不及。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肝衰竭少年急需換肝 澳門器官移植原地踏步盼出路2016/10/05 17:10 | 來源 / 澳亞網

肝衰竭少年急需換肝

澳門器官移植原地踏步盼出路

2016/10/05 17:10 | 來源 / 澳亞網




  肝衰竭少年 急需換肝迎18歲生日

  相信澳門的街坊都會趁著普天同慶的國慶假期度度假,但是一位澳門的街坊——王太就沒有這個心情了。因為她的仔仔在9月底突發肝衰竭,急需換肝,否則生命危殆。今日,剛好是王太的仔仔18歲的生日,原本想送給仔仔一個難忘的成人禮,但是現在,王太隻有一個願望——希望仔仔早日找到適合的肝源,早日康復。

  澳門市民王卿旺母親王太:“膽指數再高下去,很有可能會出血,不知那個地方會出血,也許是腦出血,也許是其他器官會出血,分分鐘都會很危險,我當時聽到不知要如何才可以幫我的兒子,我作為一個母親我救不了兒子,我真的很難受。”

  一說起兒子的病情,王太聲淚俱下,氣氛感染了所有人。

  王太:救救兒子 一家三口的希望

  9月25日,王卿旺突發肝衰竭,昏迷五天後甦醒,10月5日正好是這位少年18歲的生日,這張生日卡是他今日所寫,字體歪七扭八是因為雙手沒力,從前容易的執筆書寫都變得非常困難。

  王太:“在我兒一進醫院,醫生跟我說你兒子隻有三天了,(醫生)他兒子如果有肝換就可以康復,沒有肝分分鐘會走,三天是我們給的時間,我兒子很堅強撐到十天了,由25日至今天5日了,我兒子求生意志很強,他今天許的願是希望可以康復,我要讀書,以後做警察。”

  王太表示,兒子讀書成績平平,所以轉而學做防盜門,學一門手藝。自己曾患乙型肝炎,父親今年六十幾歲

  九月前曾中風,至親都不適合捐肝,現在能救兒子的可能就是看到這個消息的善心人。

  王太:隱瞞病情 兒子一定會康復

  王太:“我兒子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如何?我是瞞著他說,你的肝隻是有一點熱炎,是會康復的。

  醫生隻是說是否有家人可以捐,意思是家裡沒親人捐就沒辦法,我就是用了各種辦法,是否有好心人捐肝給我兒子。”

  記者也在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去到深切治療部探望王卿旺,每次隻能一人入內,記者在裡面就連母親都不可以在場,小小的年紀身上在輸不同的液,整間房都是精密的儀器,眼睛泛黃,神情清醒,他表示喉嚨有點說話困難,有人來探望心情愉悅。王太表示,一家三口的希望都在這個兒子的身上,18歲隻是人生的開始,希望找到合適的肝移植,讓兒子可以達成心願。

  器官移植原地踏步 市民盼出路

  說起器官移植,在澳門仍是起步階段,甚至連起步都稱不上,所以所有需要器官移植的市民,都隻能轉往內地。有關注人士表示,澳門需完善器材移植制度,呼籲市民參與死後器官捐贈,為有需要的人燃點希望。

  剛剛踏入18歲的少年王卿旺因為急性肝衰竭徘徊生死邊緣,急需好心人捐肝才有機會活命。有西醫表示,願意捐肝的人士需要做多項的檢查,合適捐肝後經過休養,對本身的影響不算太大。

  醫生:捐肝需檢查 術後休養半年

  澳門工人醫療所主任區子揚表示,如果捐贈者本身身體狀況良好的話,又有醫生的監管,對捐贈者本身的影響不算太大,以及檢查血液和肝狀本身是否有異常,如果是一個健康的人,大約半年就可以康復。

  也有關注團體代表表示,澳門在器官捐贈上,過去的十幾年一直沒作為,近幾年在社會多方的討論下取得突破,並在本月23日“腦死亡判定指引”生效,最好的方法是死後器官移植。

  死後捐器官 減活體移極風險

  澳門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表示,但最好就是可以鼓勵死後器官捐贈,因為不會對任何健康的人構成任何的風險,但是澳門目前的情況是腦死亡標準定立了以後,本月23日正式實施,但之前的捐贈系統、配套,鼓勵社會參與器官捐贈上,政府又做了什麼呢?

  林宇滔表示,目前澳門有需要完善器官移植制度,在定義腦死亡標準後,完善捐贈器官制度,並鼓勵市民參與死後器官捐贈。

  林宇滔指,推行器官捐贈制度,就是誰有意願與家屬溝通完,萬一就人去世,而他的器官又適合捐贈時,如何可以將器官取出,很多地方都是不用做手術的,隻要定義了腦死亡,他們又願意捐贈器官,可以先取出再送去其他的地區去進行一個移植。

  林宇滔稱澳門病人在等待器官捐贈上角色被動,一般是與鄰近地區醫院合作,在香港非本地人不能接受死後器官移植,隻有活體捐贈,而澳門與內地的溝通機制讓外界覺得不夠暢順,窒礙器官捐贈發展。

  澳亞衛視記者 王英 張庚睿 澳門報導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