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荔枝碗村屋不在緩衝區 林:卻如在緩衝區處理程序不合理 2018年2月26日|正報

荔枝碗村屋不在緩衝區 林:卻如在緩衝區處理程序不合理   

【本報訊】與荔枝碗船廠密切關連的村屋可能被拆卸,文化局對重建提出多項要求。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那些村屋不在緩衝區內,政府部門的手法卻如同處理緩衝區內的建築,在程序上是不合理的。當局應該公佈處理緩衝區內、外建築物的指引。

工務局發出三份荔枝碗村的規劃條件圖草案。(https://goo.gl/kfvz1i) 若草案得到公眾和城規會委員的認同,相關土地上的村屋便可拆卸。然而,荔枝碗村村屋與船廠 (有機會獲評定為法定文物) 息息相關,村屋既不在文物評定範圍內,也不在船廠的緩衝區內。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荔枝碗船廠與山、水相連,政府應該把位於山
腳的荔枝碗村屋納入緩衝區內。雖然,村屋不受緩衝區的規範,但是,工務局發出規劃條件圖草案前,諮詢和聽取了文化局的意見。這樣處理如同村屋位處緩衝區,在程序上是不合理的。

三份規劃條件圖草案已按文化局的意見列出多項重建村屋的要求,例如高度、材料等限制。還有,工務局審批工程計劃草案 (草則) 時,必須聽取文化局的意見。林宇滔提出,政府這樣運用裁量權,究竟是保護文物,或是為發展商開路,真的見仁見智。


保育人士可能覺得,現時的草案不足以保育荔枝碗,因為,村屋很有機會被拆卸。申請規劃條件圖的土地承批人可能覺得,村屋不到緩衝區內,工務局和文化局的要求過多。他提出,工務局和文化局應該公佈建築物位於緩衝區內、外的指引。


純電動的士牌施政報告未提隻字 林宇滔:忽然環保似度身訂造 2018年2月26日|澳門日報

純電動的士牌施政報告未提隻字 林宇滔:忽然環保似度身訂造   

【本報消息】歷年來施政報告中從未出現過的一百部純電動的士牌,被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嘲諷為忽然環保,批評當局並非進取,而是一字之差的急進,甚至疑似為某電動車商度身訂造。在前無任何預告、後無透明訊息下,叫其他有能力車商如何入場、如何及早部署及配套?

政策搖擺太急進
林宇滔強調支持使用更環保的車輛或新電源車輛,因為電動車在行駛期間不排放汙染物,電池處理亦有技術配套,只要源頭產電不是對環境損耗大的方式,基本上是較燃油車輛環保。一般而言,數十至一百元的電費就可充滿電動車,可行駛數百公里,費用低於燃油費用的一半。使用電動車是全球環保大勢所趨,歐洲甚至台灣都有明確計劃在一定年期內禁止燃油車行駛。

話雖如此,但本澳過去在推動新能源車輛及踐行環保不力,環保政策並無整體系統有序推進,一百部電動的士牌照的構思從未出現在施政報告中,今次忽然環保,要求一百部八年期的士需使用純電動車,明顯過於急進。睇返今年施政報告,裡面一個字都冇提過有電動的士。如果想推一百部電動的士,理論上應該在施政報告提出,因為過往的施政報告一直只提出推動天然氣巴士及的士,點解現時變成電動的士?他質疑政府政策搖擺,飄忽不定,咁冇章法,好難不令人懷疑係為某車商度身訂造。

配套資訊不透明
他批評當局為何不一早向公眾交代電動的士的想法,讓公眾及業界有所準備,甚至連今次一百部電動的士以後,是否後續的士牌都必須是電動的士問題都無表態,如何讓有能力、有意願進場的其他車商部署及配套?同時,現時的電動車充電位分快充及慢充,但當中有多少屬快充,當局又從來無公佈,配套要業界諗、型號在市場上又冇選擇、資訊又不透明,為何一切不開誠布公?政府係咪真心想推電動的士?另外,標書要求這批一百部的士需安裝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林宇滔雖然認同,但問題是並非由政府提供平台供業界安裝,亦未有清晰的開放數據格式,僅透過空泛的陳述要求,這對個體的士似乎是一項難題,甚至未來可能因此引發爭議。

荔枝碗船廠對面地段林宇滔:無理由不納入緩衝區保護 2018年2月26日|華僑報

荔枝碗船廠對面地段林宇滔:無理由不納入緩衝區保護   

spacer.gif【專訪】文化局正公開諮詢的《荔枝碗船廠片區不動產評定》文本,並沒有將船廠對面即荔枝碗馬路另一邊的區域列入荔枝碗船廠文物評定的核心區及緩衝區當中,在諮詢期間引起關注及爭議。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理應將荔枝碗馬路另一邊以至山腳一帶列入緩衝區,以讓公眾能夠參與討論及更好監督保育工作。

 文化局並沒有將荔枝碗馬路一邊建築物列入文物評定的範圍,工務局現公示荔枝碗規劃條件圖草案的三幅地段正處於此地段,其中主要為船隻提供機器和五金的「生記機器廠」,亦正面對清拆重建的狀況。

 林宇滔昨受訪時表示,有關地段無理由不納入緩衝區加以保護。而在有關的規劃條件圖則指出,工程計劃草案階段須參照文化局的意見。他指,文化局都意識到有關地段對保育的重要性,否則不會介入得這麽深。「既然做這麼多,就更加證明了要列入緩衝區。」對此,文化局需要向公眾解釋清楚,為何不將有關地段納入緩衝區的理據。

 顯然,文化局一方面不願將有關地段納入緩衝區,令人們質疑文化局有失職之嫌;另方面在處理三間屋的程序上卻又好似當作緩衝區操作。林宇滔認為,文化局的做法並不合理,亦令公眾會有好多猜疑,到底保護及保育的標準是什麼?

 他批評,文化局作風官僚,不想承擔主導協調的責任,以及在過程中讓公眾參與討論,永遠都只想用裁量權去操作,「令自己處於唔包一定贏,但肯定唔會輸的『最佳位置』,當社會輿論壓力大啲,當局就可能在建築限制上修得緊啲」,但這無論對保育人士還是業權人都是不公平的。「到底政府係想用盡裁量權去保護文物,定係要為發展商開路呢?」 林宇滔表示,未來隨著開展愈來愈多文物評定程序,有爭議的個案亦會愈多,因此,政府需要在涉及文物的維修和重建的制度上,所有程序指引都需要公開透明,讓公眾可以清晰監督,不應該有太多灰色地帶。他建議,文化局與工務局合作,制定文物建築維修或重建的程序指引,要清清楚楚作出規範,以使無論政府或業權人等都有規可循。「幾時要文化局意見,幾時不用問文化局意見?如果係普通市民住緩衝區要點樣處理?程序一定要好清楚。」否則,即使業權人真的想發展配合保育都做不到,好多時只是做到保留立面,並不能夠做到真正活化文物。

 他強調,如果沒有清楚的法律法規辦事,只會爭議無限。◇


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視廊保護不可能蒙混 公佈詳情減社會爭議 2018年2月23日|訊報專欄

視廊保護不可能蒙混 公佈詳情減社會爭議   

spacer.gif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下簡稱《管理計劃》)正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二0一四年三月生效的《文化遺產保護法》的規定,「澳門歷史城區」受以行政法規形式頒佈的保護及管理計劃規範。

若非要「交功課」諮詢無限拖
然而,文化局自二0一四年十月就《管理計劃》框架進行公眾諮詢後,曾表示下一階段《管理計劃》的諮詢會在二0一五年下半年展開,但一直無下文。直至二0一七年中,世界遺產中心的決議草案中,對澳門歷史城區的保護狀況,包括如盧家大屋相鄰的工程項目、澳門城市的規劃,以及《管理計劃》的進度表示關注,更批評澳門政府保護世遺不力,要求澳門政府盡快完成編製《管理計劃》,必須於二0一八年十二月一日前向世界遺產中心提交報告。

今年已是澳門申遺成功13周年,《文遺法》生效四周年,儘管特區政府一再強調重視世遺保護,但法律明文規定的《管理計劃》到今天仍在公眾諮詢階段,充分反映政府保護世遺的決心有多高!若非世遺中心要求「交功課」,諮詢不知會被拖到何年何月。

主教山視廊只提西灣不見南灣
相對二0一四年的《管理計劃》框架,文化局指今次諮詢明確提出歷史城區內保護的對象、方向及措施。然而,諮詢文本雖提出 11條須作特別保護的重要景觀視廊;十九條風貌街道線路、二十四處區域或街道線路則須作特別保護及管理,以及城區內四類被評定的不動產及相鄰地段的建築限制條件的原則和方向,且文本具體提及包括街道風貌的設備物、廣告牌安裝位置及方式,歷史城區最大建築高度、視廊價值、風險管理等。但文本對景觀視廊的具體保護和細則操作、嚴謹程度等只是略略帶過,尤其包括一直在爭議風浪尖的主教山聖堂與西灣湖方向的景觀視廊,名稱不單不提「南灣湖」,且視廊僅以一箭嘴表示,實有避開南灣湖及南灣CD區之嫌,再次引起社會的關注和憂慮。

不諱言,澳門經歷過去十多年的高速發展,文本提出的十一條景觀視廊不少已經是僅餘下狹窄的視野,其中,主教山眺望台至內港方向的視線,早已被內港凱泉灣兩座塔樓攔腰阻擋;東望洋炮台至外港方向的視野大部分也被阻礙,故視廊只能以「東望洋炮台及燈塔」修飾,相片也選用燈塔高位拍攝,而非普通居民遊客可達的炮台位置拍攝,令相片更「開揚」;更重要是,文本對所有視廊僅以一個箭嘴表示,且僅在管理措施上提出:「涉及的景觀範圍須由相關職權部門以城巿規劃手段,共同對其發展制訂合適的建築高度,並在日後的城巿規劃中體現」,並未有提及任何具體保護要求,包括景觀視廊究竟有多高、多闊、視廊範圍內有何具體限制等,加上政府過去保護景觀視廊不力的往績,實難怪公眾質疑當局是否有保護景觀視廊的決心!

視廊可有分級限高但應保合理視野
按照人眼的構造,兩眼重合的立體區域約一百二十四度,故不少地方,如倫敦景觀管理都是以一百二十度作為全景標準,雖然不是一百二十度內的限高都須相同,但至少都應該有相應的管理和規範,確保視廊景觀視野的合理和舒適性。
二00八年當局訂定東望洋燈塔周邊區域興建的樓宇容許的最高海拔高度時,儘管限高不同,但對燈塔三百六十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限高,故無論外地經驗還是本地的實例,都實證了視廊絕不應是一條線!如果主教山望南西灣湖能劃設一百二十度的景觀視廊,舊大橋、西灣大橋、新城B區大部分範圍及澳氹間的主航道都可以「一覽無遺」。

儘管文化局乃至特首,均一再表示對景觀視廊具體的限制態度開放,歡迎公眾發表意見,但作為有效良性互動的公眾諮詢,政府有責任解釋清楚視廊的具體保護操作和取態,讓公眾更清楚了解和及時反饋意見,否則到法規公佈時,勢必又會惹起爭議。

必須強調,《管理計劃》必須在今年十二月前向世遺中心提交報告,由相關專家審議,醜婦終須見家翁,政府不應、亦不可能對包括主教山在內的景觀視廊不作有效保護,就想蒙混過關!

城區保護應活化非粉飾門面
文本同時提出歷史城區內八個廣場和一十三條特色街道需要保護,筆者絕對認同有關的方向,先不論世遺或文物建築的維護保養尚待加強,歷史城區內的建築物若不屬文物,業主又沒有資源維修,由於缺乏可執行的協助和補償機制,這些建築根本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育,甚至因此被荒廢,例如已被列入特色街道的幻覺圍,早兩年就曾因建築物荒廢外牆塌石,瓦礫逾一年也未被清理;即使近年政府重點推廣的望德堂,也有部分建築因日久失修內部結構早已倒塌,文化局亦只繼續粉飾修葺外牆。

歷史城區真正的保育,絕不應是只保留門面外觀,更重要是要令整個城區有持續的生命力,也能保留原有的特色氛圍。政府必須有跨部門協調和靈活可執行的機制,令世遺區內文物或非文物建築,均能在保護和活化中取得有效平衡,讓有能力的業權人能有效活化,也要有適當的措施,協助無能力的業權人的有價值建築物得到合理的保養維修,確保整個歷史城區的氛圍不比二00五年申報世遺時差,甚至應更有進步!

開誠交待文物普查啟動評訂
另一個筆者關心的是,早在二0一四年,文化局表示已完成了對不動產類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並會作公佈,藉此掌握本澳具文化價值不動產的基本情況、數量、分佈、特徵及保存狀況等資料,並曾透露有近百個建築需作評定程序。但四年過去,普查結果從未公佈,且至今僅啟動和完成十一個文物建築的評定程序,意味著最少有逾八十個應作評定的具歷史價值建築物處在「零保護」的狀態,當中不少「疑似」清單內的有價值建築正逐漸被拆卸或消失。

筆者在此再次促請當局,應開誠佈公公佈普查結果,盡快啟動相關評定程序,依法決定哪些需列作文物建築保護,若數十個僅剩的文物建築都未能依法保護,對歷史城區、乃至整個澳門的歷史氛圍都是致命打擊!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林宇滔:控制入貨減污染 2018年2月22日|澳門日報

林宇滔:控制入貨減污染   

spacer.gif
【本報消息】燃放煙花爆竹引發的污染爭議不小,今年民署分兩日銷毀新春兩燃放區攤檔賣剩的爆竹煙花及火箭,初步估計數量較去年多一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冀政府從源頭著手,適當控制檔主入貨量,提供更多數據,讓大眾瞭解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污染,加強宣傳教育。

林宇滔指,燃放煙花爆竹是農曆新年傳統習俗,但帶來的空氣污染不容忽視。冀政府從源頭著手,適當控制檔主入貨量,現時賣剩的煙花由政府統一銷毀,可透過經濟手段,按量適當收取銷毀費用,令檔主入貨時考慮清楚,唔好剩返都無所謂,賣得幾多得幾多

此外,環保局應提供更多燃放煙花爆竹對空氣污染的數據,監測空氣質素,用作制訂燃放區政策、宣傳教育的必要參考,並因應空氣質素、天氣狀況安排銷毀煙花爆竹日子。


宜覓適合地點銷毀他認為民署今年分兩日銷毀剩餘的煙花爆竹有進步,相信可減少銷毀時帶來的濃煙和巨響,但在澳門半島銷毀,對居民的心理實質影響較大。冀跨部門能夠協調,從整體環境角度,另覓較合適的地點,減少對居民的影響。如何平衡習俗或特色,點樣盡量去環保,政府還有好多工作要做。

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延長旅客留澳利提升承載力 政府業界博企應攜手推動 可錯開前往熱門景點時段 2018年2月21日|市民日報

延長旅客留澳利提升承載力 政府業界博企應攜手推動 可錯開前往熱門景點時段   

【本報訊】今年春節澳門中區繼續「逼爆」,大三巴牌坊連續3日實施人潮管制。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明顯整個旅客分流政策仍未見成效,旅客仍一如往年集中在年初三到初六來澳,且大部分都不過夜,很難將他們分流到其他景點。他強調延長旅遊逗留時間仍然是政府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只有一部分旅客逗留多於1天,錯開前往熱門景點的時段,才能令旅客有更舒適的旅遊環境,同時亦變相放寬澳門的整體承載力。他促請政府、業界和博企設法共同推動,可以藉留宿錯開前往熱門景點時段。

政府幾年前提出希望透過措施錯開旅客來澳的時段,避免集中在長假期來澳,林宇滔直言,事隔幾年,整個旅客分流政策很明顯未見成效,今年春節前的周末,以至年初三開始,不論入境和景點的旅客人流仍然一如往年,本月10日關閘口岸出入境旅客數字更錄得42.8萬,破了歷史紀錄。客觀來說,他指政府近來在被動式應對,例如中區的人潮管制措施方面的確做了不少工作,至少安全程度和秩序方面比過往改善,但旅客分流方面仍然有待努力。

發訊息提醒旅客避免高峰期訪澳
他續說,雖然入境旅客數字再破紀錄,但現在澳門還未需要做到限制旅客入境的地步,當局應更積極主動做更多措施,特別要透過更多渠道加強向內地旅客宣傳和發放訊息,例如通過與內地部門合作,甚至透過手機程式微信,清楚提醒旅客,澳門年初三到年初六是人流高峰期,讓旅客來澳前先考慮清楚,盡量避免集中某幾日入境澳門。

景點旅客分流方面,林宇滔認為,當局在景點的分流工作的確可以做得更好,但澳門的旅客人潮非常特別,尤其節假日,中區更是處於不正常狀態,相信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若非有特別大型活動,根本不需要實施人潮管制。大三巴牌坊作為旅遊景點,人山人海無可厚非,但新馬路不是景點,卻需要人潮管制,證明人流遠超新馬路的承載力,希望休閒遊的旅客看到新馬路的人流,相信絕對不會再來。

推出套餐讓旅客玩吃遊吸引留澳
他強調,中區的旅客人流集中在中午12時到下午7時,關鍵是訪澳旅客大部分都不過夜,且不少是第一次來澳,必定會去大三巴,的確很難將他們分流,如何延長旅客逗留時間仍然是政府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當一部分旅客在澳門逗留不只1天,翌日上午便可參觀大三巴牌坊,根本不會出現全部旅客集中在同一時段到中區的情況。政府口講延長旅客逗留時間已經10多年,現在必須真正落實,只有錯開旅客參觀的時間,才能令旅客有更舒適的旅遊環境。


spacer.gif林宇滔促請政府和業界以至博企都應想辦法共同推動,政府可以從政策上溫馨向旅客作出提示,如果在澳門留宿1晚,可以有條件選擇旅客較少的時段前往旅遊景點;業界則應推出一系列套餐配套和更好的包裝,令旅客「有得玩有得食有得遊」,吸引旅客逗留澳門更長時間。他重申,只有延長旅遊逗留時間,才能令澳門旅遊業健康發展,同時亦變相放寬澳門的整體承載力,對各方面的交通和出入境壓力都可得到紓緩,旅遊局當然可以繼續開發更多旅遊景點;但他強調,針對大量即日來回且第一次來澳的旅客,景點實施分流措施的作用不會太大。

林宇滔:多管齊下打擊的士違規 2018年2月21日|澳門時報

林宇滔:多管齊下打擊的士違規

【澳時訊】農曆新年假期,巴士司機可以收三工,食肆店舖亦可向民署備份申請加價,有意見則希望允許的士亦可加收服務費。對此,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可以開放討論,但指出加收服務費並不能壓制的士違規行為。他促請當局加快修改的士規章的立法進程,同時透過增加的士數量、網約車合法化、加強監管,多管齊下促進的士行業健康發展。

警方近日加強打擊的士違規個案,令部分害群之馬得到懲處,然而有守法司機卻叫屈。有自稱頂班做的士司機的何先生昨日致電電台訴苦,稱在蓮花口岸候車時,有乘客上車表示去新濠影匯,他好心提醒目的地就在隔鄰,詢問是否還要搭的士,最終乘客下車,卻被檢控人員懷疑拒載,需要調查。何先生介紹,農曆新年期間每日開工近11小時,感覺很累做不停,收入約2000元,較平日多增加幾百元,而車租成本約七八百元左右。

現有規章判罰太低
林宇滔指出,的士違規屢禁不止的核心原因之一是修改的士規章遲遲未出台。現時的士違規罰則較低,且調查程序冗長,政府2014年推出修訂的士規章諮詢文本,曾將法案列入2015年立法清單,但至今法案仍未提交至立法會,希望當局加快立法進程。而正討論修改的的士規章中建議引入錄音設備及GPS系統,林宇滔認為相關設備不僅可而已打擊的士違規,亦可證明守法司機清白。


他強調,打擊的士違規需要從多方面著手考量。現時電召的士服務較過去進步明顯,但受車輛數目限制,希望當局能夠增加電召的士牌照,同時將網約車納入規管範圍,同時加強監管,令的士行業健康發展,方便居民出行及旅遊城市配套。(記者 唐文艷)


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石棉建築拆卸兩年零申報 林宇滔質不符實況難釋公眾疑慮 2018年2月20日|澳門日報

石棉建築拆卸兩年零申報 林宇滔質不符實況難釋公眾疑慮   

spacer.gif
早前氹仔有地盤無准照、無安全措施地拆卸石棉,嚇煞附近學校師生、家長。至今,工務局還未公佈對有關地盤的處罰方式。另外,在仍未禁用石棉的澳門,原來局方在過去兩年,都無收到拆卸石棉建築的申報個案。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質疑有關情況與實情不符,指政府應當主動提醒業界落實執行,並加強監管。

促做降塵調查
本年一月,氹仔徐日昇寅公馬路一個地盤清拆時,被揭產生石棉飛絮,對附近的氹仔聖公會中學師生、家長構成健康威脅。事件發酵後,環保局證實工地屋頂的建築材料含有石棉,對周邊範圍進行空氣檢測,則無發現異常。

多日後才進行檢測,事發時的空氣質量情況已無從考究。林宇滔指出,若僅僅檢測當時顯示空氣中沒含有石棉纖維,絕不能釋除疑慮,故坊間要求環保局再做降塵調查。根據當局在網上公佈的檢測結果,工地周邊院舍、學校等,均未在降塵中檢測出石棉纖維。在此情況下,他有感雖不能保證周邊無受到石棉纖維汙染,但可排除高濃度的汙染,家長們可暫時放下心頭大石。

有關工程並沒申請拆卸准照,已被要求停工;而根據《都市建築總章程》,無准照的工程可被罰款一千至兩萬元。然而,工務局在回覆本報有關處罰程序的查詢時,僅表示已發出禁止施工令,完全沒有提到處罰問題。

公佈違拆處罰
在此事件上,林宇滔認為環保局的反應理應更快,不應在事發十多天後才跟進;但該局至少有回應、交代降麈檢測。反觀工務局,則向來聲稱依法辦事,甚少主動向公眾交代,此非積極作為態度,主張當局應向外公佈非法拆卸的處罰,而非不了了之。

無牌拆卸固然無安全保證,但即使有申請拆卸准照,是否代表可相當安全地拆卸石棉物料,且受到監管?據林宇滔瞭解並非如此,他引述業界反映,雖本澳有石棉建築物拆卸指引,但實際上的處理、運送及處置石棉廢物的工作守則,所引用的是香港環境保護署文件。惟香港的指引是建基於其有專業的石棉工程師,無論是石棉處理過程監督、執行的嚴謹性以及後續的廢物處理,有關工程師都為此負責。澳門只是照搬指引,但絕對沒有相關的專業人員確保程序嚴格執行。

本澳若有工程涉拆石棉,完全靠業界自覺向工務局申報,從而通知環保局就相關保護措施提出建議。而工務局回應查詢指,在二○一六年及二○一七年,均無收到拆卸含石棉的建築物申請。

監管巡查施工
林宇滔質疑過去兩年石棉零拆卸,與事實不符,唔好話非法工程,合法嘅拆卸工程有無如實申報?當局有無嚴格跟進處理?我深表懷疑。他猜測,有業界為免麻煩,根本不會向局方申報拆卸石棉物料。本澳有四千六百多幢超過三十年以上舊樓,這些樓宇均有機會使用石棉材料,是否近年都無拆卸過呢?絕不相信氹仔的工程是特例。亦對工務局的巡查力度、施工要求的落實監管持懷疑態度。

他希望工務局、環保局兩部門合作協調,主動提醒建築業界拆卸石棉材料時應採取的措施,協商可行的石棉拆卸執行程序,以及廢料的處理方式,當局更要加強監管。

快速立法禁用
除石棉的拆卸問題外,對於這種可能誘發肺塵病、肺癌的物料,時至今日,本澳仍未如不少國家地區般禁用石棉,甚至可以進口。林宇滔批評,對於禁用石棉此類不存在爭議的問題,本澳亦毫無寸進,只能證明政府在立法上,根本沒跟貼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情況,與各項從缺的環境標準一樣,落後非常。



林宇滔:共享平台需有足夠推動力 2018年2月20日|濠江日報

林宇滔:共享平台需有足夠推動力   spacer.gif

【特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在本澳推動電子支付和發展電商平台均擁有不少阻力,當中包括市民的生活習慣、商業模式以及人口基數等多方面問題。他相信政府若決心發展共享經濟,則必須優先解決一些細節上的問題。


現時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在推動共享經濟,電子支付、電商平台等亦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衍生產品。林宇滔承認,現時全球有不少共享經濟的項目,國內尤其明顯的有十多年前已興起的淘寶,以及數年前忽然崛起的貓眼、時光網等電影購票平台,以及大眾點評、美團等美食飲品指南和訂購外賣平台,近年更有共享單車、共享汽車以及共享充電寶等。但他指出,中國內地的整個市場規模是相關共享平台成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域廣泛、人口眾多、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種種有利條件配合共享經濟的大勢,令這些方便了市民生活的創新項目得以蓬勃發展。


反觀本澳的市場狀況,林宇滔表示,澳門地域狹小,對於商業活動來說本澳的人口基數亦相當少;此外不少居民的生活習慣亦已固定在現金、澳門通,以及直接向指定的餐廳、服務供應商訂購需要的外賣食品、門票等。林宇滔又以此前的一個手機應用程式澳覓為例,認為若在本地區重新創立一個共享經濟的品牌,必須要有大量資金在背後支撐;資金一方面用作設計和調試出適應澳門居民生活習慣的系統,同時還需要在市民改變生活習慣前,維持平台的日常運作,令平台不至於因資金問題而關閉。


另一方面,林宇滔相信將已在境外取得成功的共享平台公司引入澳門是更為合理和科學的選擇。他指出,相關公司一般已達一定規模,文化、技術及平台管理經驗等皆較為成熟,從既有模式結合澳門社會經濟狀況,繼而調試出適合澳門使用的平台並非難事。林宇滔又稱,電子支付、共享平台等經濟模式將來必然會成為重要的項目,不少擺在眼前的限制條件都並非不可解決,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於政府有否足夠的動力去推動。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組合拳實有托巿之嫌 制訂整體房策方治本 2018年2月13日|訊報專欄

組合拳實有托巿之嫌 制訂整體房策方治本   

政府的樓市調控新措施日前正式生效,在加徵第二、三套房5%10%特別印花稅的同時,政府亦放寬青年首置按揭成數,330萬或以下住宅最高九成,330萬以上至800萬住宅最高八成,樓花在800萬以下劃一最高八成,被坊間批評「一邊樓控一邊托市」。

買家97%本地人55%非首置
客觀而言,政府今次加徵二、三套房特別印花稅是有針對性的,根據財攻局資料,去年本澳住宅成交為10,452個,當中97%的買家為本地居民,其中,僅有45%屬沒有物業的買家,其餘24%買家已擁有一個住宅單位,另外31%的買家更擁有一個以上的住宅單位,故今次「辣招」確有一定針對性,但即使「辣招」見效,僅可減少購買第二、三個單位的需求,然而在公私樓供應極不足下,交投減少對壓抑樓價的效用相信不大;況且,不知是有心或無意,政府放風個多月仍未出招,受政策影響的人士基本上都趕搭「尾班車」,令「辣招」效用大打折扣!

相對而言,政府同時放寬首置青年按揭成數的「甜招」,對樓價正面刺激的實惠卻大得多,政府現在雖然一再呼籲青年人置業要量力而為,但實際竟放寬青年首置按揭,且2144歲均屬青年,政府「組合拳」的邏輯實有別於常人!為此,銀行界回應積極,即時推出供款年期最高可達45年的按揭,不單令樓價火上加油,亦會令供款能力不足的青年人帶來長期且極為沉重的財政負擔。

樓價早已脫離實際因素鄰埠香港政府同樣面對要放寬樓宇按揭比率的聲音,但財政司長長陳茂波一再強調無意減辣:「萬一讓能力比較邊緣的人士買樓,一旦市況調整,加上利息即將上揚,對他們會造成嚴重的打擊及影響。」兩地財政爺邏輯明顯截然不同!

回歸後,隨著本澳賭收不斷攀升,樓價乘勢而上十多倍,2013年就有學術研究指出,樓價急升已脫離居民可負擔水平,出現感性化、豪宅化及投資化現象。研究發現,樓價與人口、租金、通脹及外僱數量等實際因素無顯著關係;相反,博彩收入對樓價增長有支撑作用,且兩者存有同一升跌周期關係,反映樓巿存在一定的泡沫。

根據2016年底的數字,本澳的住戶數約十九萬戶(包括本地居住的外僱及外地學生),但住宅單位就超過廿二萬個,空置單位1.25萬個,空置率約5.6% ,數據反映本澳確實存在有屋無人住、有人無屋住的情況。況且,根據地產業的資訊,本澳住宅租金回報一向較低,一般僅有12%,從需求上本澳樓價根本不應高不可攀。

回歸後公私樓供應飄忽然而,礙於本澳一直缺乏整體房屋政策,公私樓供應飄忽亦是本澳樓巿泡沬的元兇之一。根據統計數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澳門年均供新供應住宅達七、八千個(包括公私樓)。回歸18年,澳門年均人口增長1.5萬人,按三人一個單位計算,合理的房屋增長數目就是每年公私樓供應要有合共五千個單位。不過,同期本澳新供應的住宅單位卻驟跌至二千個左右,若非早年社會高壓下交出萬九公屋,數字可能更只剩一半。

最近,政府的研究報告甚至明言:2021年沒有新經屋申請,私樓更毫無政策可言,儘管在建私樓單位約有一萬個(但當中已包括疊石塘被收回的項目),設計中單位約二萬個(沒有明確興建時間表),惟在沒有持續土地供應下,私樓未來幾年能否持續穩定供應成疑!在供應長期不足和飄忽下,自然造成恐慌性的需求。

樓價較賭收溢價逾倍根據統計局的住宅價格指數,去年第四季,澳門住宅樓價高達258,是指數推出以來的歷史新高,指數以2011年樓價作為基準,意味著目前樓價已較2011年升幅1.58倍。然而,經歷賭收在2015年大跌三分之一的深度調整,儘管近兩年賭收回升,但去年賭收僅2,657億,仍較2011年微跌21億,數字反映,即使按賭收計,樓價同樣存在很大的溢價和泡沫,且澳門樓巿目前的高位已缺乏任何實質數據支持,純粹靠公眾預期樓價持續上升支撐,當升值預期的心理因素逆轉,樓價下跌的速度可以遠超大家的想像。

不諱言,本澳目前樓巿泡沫已現多時,僅靠著樓巿持續上升的憧憬及恐慌性需求支撐,要讓本澳樓巿重回正軌,必須通過制訂整體房屋規劃,穩定公私樓的土地和單位供應,降低恐慌性需求,同時亦要配合遏止炒賣和增加空置成本等措施,讓房屋重回居住的用途。只有多管齊下的手段,才能逐步讓本澳樓巿回歸理性和健康發展的水平。

制訂整體房策有共識以同樣飽受住屋問題困擾的香港為例,港府近年一直執行和每年檢討「十年建屋計劃」,近年均為四十六萬個房屋為十年建屋目標,其中六成公屋、四成私樓,讓社會可見未來的房屋供應,同時亦可迫使政府每年都要「交功課」,交待當局土地儲備供應及房屋的落實興建,包括公屋及私樓的計劃。

筆者相信,澳門必須有一個包括公屋和私樓在內的整體房屋政策和規劃,在社會上其實沒有爭議;當然,在具體政策上,公私樓的比例、公屋以社屋為主或經屋為主,社會上則各有看法!但在求同存異爭取共識的方向下,包括立法會及全社會,目前的首要任務應是一同施壓,迫使政府著手制訂整體房屋政策,才是讓樓巿重回正軌的正確第一步。否則任由樓巿泡沫累積、恐慌性需求加劇,到樓巿泡沫爆破之日,誰都會是輸家!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人車逼爆寸步難行 關閘東公交車站 還要讓位發財巴? 2018年2月13日|力報

人車逼爆寸步難行 關閘東公交車站 還要讓位發財巴?   

澳訊追擊年近歲晚,大批內地旅客來澳趕辦年貨,除了各街市人頭攢動、寸步難行外,大量人流出入境為本就擁擠的關閘交通帶來沉重負擔,加上去年「8.23 」風災後關閘地下巴士總站停用至今,出行的市民與入境的旅客令關閘交通形同癱瘓。就在市民期盼有關部門為本澳交通出謀劃策的此刻,昨(12)日更傳出交通事務局為了服務大量的入境旅客,農曆年期間將暫停公共巴士使用「關閘廣場東側客運站」上落客,為發財巴讓位,如此措施勢必令市民不滿。農曆新年好時光,本澳市民是不是仍要繼續「共體時艱」?

新春佳節臨近,人人心裡都有過節的愉悅,但一出街,就看到鋪天蓋地人潮洶湧而來,假如家住新馬路附近,恐怕去便利店買份早餐都要走一個鐘頭。這樣說毫不誇張,在新馬路、關閘一帶,旅客大軍已經全面「入侵」,景觀可謂人山人海,新馬路人行道甚至出現「塞車」情況,行人恍如排隊一般卡在人潮中,雖然有不少警員在附近疏通,呼籲行人不宜停留,但人潮太多,行無兩步就要停低,實在寸步難行。

關閘排隊人龍堵塞行人道那邊廂,關閘的情況更是誇張,口岸附近石級坐滿旅客,附近商店塞滿瘋狂購物的旅客,走在路上連商店的玻璃窗都看不見。更誇張的是關閘的士站及發財巴站,排隊人龍一直綿延到口岸入境大樓處出口,而附近的發財巴等候區,更一度因為人太多,阻塞整條行人道。而在關閘內部,拱北口岸連接澳門的風雨廊,仍有源源不絕的旅客等待排隊入境,趕在新年前來澳掃貨。

公共巴士禁停 影響四路線旅客瘋狂,新措施更瘋狂。有本地交通專頁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交通事務局近日已通知新福利、新時代兩間巴士公司,由年初一(16 日)起,因應大量內地旅客訪澳而增加對發財巴的需要,暫停公共巴士使用「關閘廣場東側客運站」,直至年初十(25日)為止,在此期間,3AX25AX30XAP1X等巴士線路早上時段,將全部改於「關閘廣場」站及其前後設置的各臨時站點上落客。

林衍新:發財巴需求更大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昨日出席交通諮詢委員會會議後表示,該項措施尚未有最後決定,但目前正與巴士公司協商中。林衍新稱,根據巴士公司提供的數據及他個人視察的經驗,每年農曆新年期間的巴士載客量都較平日少,但旅客使用發財巴的需求則會增加,因此將巴士站與發財巴站分流,有助分流客流量,減少交通意外發生機率。

林宇滔:交通局試水溫對於林衍新的說法,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新措施就像「試水溫」,林衍新說「數據反映發財巴需求較大」,但數據呢?交通事務局從未公開任何數據,何來證實措施能夠有效分流交通?林宇滔稱,交通事務局認為新春期間發財巴用量大,但數據上是否應要指出,「如取消巴士站會否影響市民出行」。他認為,若交通事務局認為數據反映事實,就應公布讓市民理解。


發財巴是方便博企的交通工具林宇滔不認同禁用公共巴士站是一個有效的措施,若要做好分流,應切實做好各個巴士站數據上的研究,而且發財巴並不是一個「為市民服務」的公共交通工具,而是「方便博企」的交通工具,政府不應把公交責任放到發財巴身上,應與發財巴有溝通,公開數據,讓市民了解措施的安排。


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林宇滔:新措施令地產市道火上加油 2018年2月11日|市民日報

林宇滔:新措施令地產市道火上加油   

spacer.gif
【本報訊】政府的樓市調控新措施昨起正式生效,但同時政府亦放寬首置青年按揭成數,首置的定義更是只要申請人向銀行申請按揭時沒有持有物業,即使之前曾買賣物業亦合資格。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加徵印花稅的「辣招」與放寬青年首置按揭明顯有所抵觸,令整個地產市道更火上加油,且政府對首置的定義,更有機會令有心人冒首置之名繼續投機炒賣。林宇滔促請政府必須盡快整訂整體房屋政策,從穩定公私樓供應等多方面着手,方能有效對樓價起調節作用。

林宇滔表示,「辣招」只是針對某個特定層面,例如今次的「辣招」只是針對購買第二、三個單位有作用,只能減少交投,對於壓抑樓價的作用不大,且所謂「辣招」政府更提早預告了一個多月,買家都趕及搭上尾班車。而政府同時放寬首置青年按揭成數,他形容是「甜招」,大批青年人更容易上樓,對樓價反而有正面的刺激作用,將會令整個地產市道更火上加油,令「辣招」的成效變成負數。

憂青年置業後有長期財政負擔林宇滔續說,政府現在雖然一再呼籲青年人置業要量力而為,卻同一時間放寬青年首置按揭,實際行動令更多青年人容易上樓去承擔風險,不明白政府的邏輯。他指留意到近日已經有銀行貸款廣告,最長可以借貸45年,釋出了非常不好的訊號和現象,因45年等同「供一世樓」,非常擔心能力不足的青年人置業後會帶來長期的財政負擔。他坦言,近日股市「調頭」完全無需要因素,純粹只是信心的問題,現在澳門的樓價已經是非常大的溢價和泡沫,政府和社會有責任為青年人提供更多置業的數字和資訊,倘若因放寬首置按揭令大家再一窩蜂在樓市不斷投入資金,將是非常值得令人擔心。

對於金管局前日指出,首置青年放寬按揭成數的首置定義,申請人只要向銀行申請按揭時沒有持有物業即為首置,即使之前曾買賣物業均合乎資格。林宇滔直言,是次政府對首置的定義非常有問題,政府的操作與大家的理解明顯有所區別,政府所謂的首置絕對不是首置。他促請政府在有需要時應該收緊首置的定義,確保有關政策是真正讓首次置業的青年受惠,而不是冒首置之名繼續投機炒賣。


最後,林宇滔強調,「辣招」是應該要做,但「辣招」仍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經過是次對樓價的熱烈討論,社會都有共識政府必須有整體的房屋政策,他呼籲立法會和所有議員應該要求政府認認真真制訂整體房屋政策,要切實恆常跟進包括具體土地供應,未來一段時間有多少實質的公屋和私樓供應,必須要從穩定供應等多方面着手,及透過舊樓應通過都市更新變成更好的居住環境,方能長遠有效對樓價起調節作用。


2018年2月9日 星期五

類似疊石塘個案還有多少? 2018年2月9日|訊報專欄

類似疊石塘個案還有多少?   

spacer.gif
廉政公署日前公布《關於路環疊石塘山建築項目的調查報告》,震撼力較2016年公布的「益隆爆竹廠換地案」更甚!當中由澳葡時代無中生有亂認阿爺亂指土地亂講面積等,再到回歸後突破公開的規劃指引一再放寬地段的高度和地積比,土地戲法較不少電影劇情更出神入化,再次凸顯政府的土地管理、項目審批從回歸前到回歸後的亂象,也反映出政府根本未有汲取歐案教訓,徹底強化審批制度和全面公開審批資料,難怪廉政專員批評如果個個都盡忠職守,冇可能發生呢種情況!。疊石塘案亦帶來一個疑問,在回歸前所謂合法登記的土地,當中還有多少同類個案存在?

個個盡忠職守冇可能發生
根據報告,今次疊石塘的地段在澳葡時代經過法院兩次確認!第一次是1991年至1992年間,黃姓兄弟透過向法院提訴,冒認是不同姓氏阿爺的繼承人,法院在沒有任何實證下,竟獲確認為合法繼承人並到物業登記局成功轉名。自1992年開始,6150地段業權人已由崔霖轉至黃姓兄弟名下,但因沒有面積登記,故兩人通過一份自行填寫的房屋稅申報表聲稱該土地面積為五萬六千多平方米,並獲法院將文件確認和轉錄到物業登記。

及後,律師再到財政司海島市財稅分處聲明土地位置,不知有心還是無意,將土地位置錯誤聲明為疊石塘山位置,這個證明行為並沒得到法院確認為參與。期間兩兄弟曾兩次要求地籍局發出地籍圖,地籍局均因資料不全而拒發,但最後,地籍局卻以當事人無法院確認的聲明資料,發出目前疊石塘山的地籍圖。廉署曾詢問回歸前及回歸後的地籍局領導及技術人員,根本無可能以上述條件批出地籍圖。

根據今次報告和過去很多資料推斷,登記在崔霖名下的 6150土地,自1903年後近九十年原封不動,卻在1991年有後人繼承。碰巧地,早前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桃花崗,也是在1904年被登記為私家農地,五十年代被佔有,後再經繼承等複雜程序,直至七十年代才被人買賣,但數十年來,桃花崗被民署以公地為由向小販發牌,買方卻一直不作聲,在2000年向法院以取得時效和平佔有提訴,獲確認為土地擁有權及作出登記,並在2012年以逾六千萬轉手至現有發展商。

私有產權確需尊重和保護,但上述土地權的變法,即使合法,也絕不合情合理,明顯是一些熟識土地登記資料的人士,看準一些已有登記、但無人管理的土地的漏洞(回歸後無登記的土地均屬國有,不可作和平佔有),裹應外合進行冒認繼承或買賣 當中,疊石塘更是難得有登記、無面積、有無限開發潛力"的優質盤

主動排查類高危私地保公益
根據2008年《土地法》諮詢文本的資料,目前本澳的私家地,最大部分在澳門舊城區,離島主要集中在氹仔舊區及氹北,路環則集中在舊巿區,當中多少有類似不合理取得的問題?外界不得而之,但可以肯定的說,有問題的絕不止疊石塘一個!
筆者作為當日向廉署檢舉疊石塘項目的投訴人之一,必須讚揚廉署在今次調查的努力、仔細和深入程度。但公眾對回歸前登記的土地擁有權的眾多疑問,根本無條件查證。筆者認為,繼益隆及疊石塘問題後,工務局實有責任配合廉署,主動排查可能存在的私有土地問題。對於一些有登記但長期無人處理的無主土地,更應作出適當的跟進,避免有信息又有心人士依法據為己用。

公開私地資料開放網上查冊
當局也應公開更多資料,包括在08年《土地法》諮詢中,曾公開可顯示所有地段位置的資料,如是否私家地段的資料加入地籍資訊網,讓公眾隨時查閱地段的屬性,地籍網也應上載如地段歷年的街線圖及地籍圖等資料,更應將目前已開放予政府部門、銀行、法律界及地產界的網上查屋紙系統,進一步開放予公眾使用,讓公眾能更全面查察和監督土地的相關資料。必須強調,若政府施政今日仍只停留在被動按文件、按本子辦事的水平,誰可當澳門土地的守護者?

除土地管理方面,今次疊石塘項目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工務局在未有任何合理理由下,違反曾公佈的內部指引,在2011年的街線圖將項目由八點九米大幅放寬到 一百米,地積比(建築面積計)亦由原來的五倍,放寬到淨地積比(實用面積計)八倍,故廉署認為工務局明顯違反行政指引規定及有約束力規劃條件的法律法規,應取消該街線圖及以此街線圖批給的工程計劃草案。儘管《城市規劃法》生效後,項目必須通過申請規劃條件圖作公示諮詢,項目限高及地積比已必須接受公眾監督,但目前仍處於項目逐個審批或逐個裁量的過渡階段,要徹底解決問題,當局有必要按《城規法》盡快完成總體規劃及分區詳細規劃,才是治本之道!

項目環評淪為擋箭牌
報告亦提出,儘管環保局及民署均認為項目破壞生態,目前本澳的環評及綠化同樣沒有法律規範,僅靠部門提出指引或技術意見,對建築項目及工務局均沒有約束力,且也無法跟進發展商有否落實報告的承諾,一針見血指出澳門環評問題的困局。筆者也想在此提出,礙於目前本澳沒有標準和法規,項目環評基本一定可獲通過,環評已成為個別項目硬上馬的擋箭牌。政府必須加快設立環評標準、法律及制度,才能讓環評真正有益、有效發揮作用。

有人會批評,疊石塘項目報告公布後,當局會否放生責任人?必須承認,事件不少操作出現在九十年代,澳門法律追溯期最長僅二十年,受賄罪和濫用職權罪分別只有十年和五年追溯期,不排除有某些情況已超過追溯時效,但正如廉政專員所指,調查不應因可能過追溯期而停止,將事件責任徹查,並向公眾交待結果是廉署和特區政府應有之責,否則根本難以取信公眾!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疊石塘山個案揭多項機制問題 林宇滔:政府應主動排查跟進 2018年2月7日|力報

疊石塘山個案揭多項機制問題 林宇滔:政府應主動排查跟進   

spacer.gif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在公眾層面來說也認為疊石塘山個案非常兒戲,甚至離譜。這一個案也正揭示出現時多項機制上的問題,例如土地業權的取得,測量地界,甚至環境評估制度上的問題。在回歸前所謂合法登記的土地,究竟當中還有幾多類似的個案存在?

限高規定存在任意裁量權
在建築項目的街線圖違反方面,當時的公開資料也查出這個項目是違反現有內部的限高規定,也正正反映出這些限高規定中是「存在任意裁量權」,從中導致「鬼鼠嘢」發生,他促請政府主動排查及交代清楚。

政府應重新檢視回歸前土地權的取得,並在現有機制上是否能避免同樣情況再次發生。
林宇滔又指,疊石塘山前後發出多個街道準線圖,但現時的地籍網只可查詢最新的街道準線圖,那過去的街道準線圖是否有需要公布?除了這個個案外,其他有問題的個案是否也可通過公開資訊上讓公眾監督?

質疑環評制度建立時間
另外,政府也要盡快推出總體城市規劃,避免項目逐個審批、或逐個裁量的問題;在綠化環境評估方面,目前並沒有明確法規,只有部門指引,反映澳門在環評上是沒有法律制度,只是根據部門的裁量指引,究竟環評制度何時才能建立?這一系列的問題,必須檢視現有制度的灰色地帶,政府必須有措施更正避免同類情況再次出現,更重要是排查過去會否有同類型案件,林宇滔促請政府在這方面應該交代和跟進。


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澳門論壇探討“非首置印花稅法”成效 講者:預先張揚出辣招不妥 2018年2月5日|澳門日報

澳門論壇探討非首置印花稅法成效 講者:預先張揚出辣招不妥   

spacer.gif
政府上周向立法會提交非首置印花稅法,擬向非首置人士加徵印花稅,以調控樓市。澳門論壇昨探討辣招成效,有意見指不應預先宣揚出辣招,樓價瘋狂的癥結在於房屋供不應求,加徵印花稅對抑壓樓價亦沒有太大幫助,政府應長遠制定整體的房屋計劃。

 報道趕搭尾班車成交
高澳門論壇昨日早上十一時在黑沙環公園舉行,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政治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唐繼宗、房地產聯合商會會長吳在權、街總房屋關注小組召集人梁桂萍擔任嘉賓,與現場觀眾討論樓市辣招成效。期間,有居民發言指樓市對加辣已麻痺,加印花稅對調控樓市成效不彰;亦有意見批評政府過早宣揚加辣

吳在權表示,房屋價格、供需等問題自回歸後一直困擾本澳。他認同並支持政府出招原意,但現時超過九成置業者為本地居民,政府出辣招只會妨礙樓市交易,減慢房屋流動,公私營房屋數量追不上人口增長亦是問題關鍵。政府應長遠規劃本澳房屋的整體政策,讓居民有能力上樓。

他亦批評政府事先宣揚辣招的做法,認為一講就要出,相隔一個月後才推出,不少買家趕尾班車買樓,一月份的樓宇成交有相對高的紀錄。

調控樓價作用有限
唐繼宗認為,樓價會隨著經濟向好、居民購買力提高而上升,至於是否健康合理,應從多方面判斷,建議政府可針對目標群體推出相應的房屋政策。他另指出,不少本澳家庭將成副身家投資於樓宇資產,邊個會想樓價下跌呢?居民不可能只期望買樓時房價下跌,而持有物業價格不變。

林宇滔稱,加徵印花稅只能抑壓樓市交易量,未能調控樓價,作用有限。又指現時本澳房屋的核心問題在於供不應求,故私樓價格長期高企,政府應落實制訂涵蓋公私營房屋的長遠整體政策。


買家承擔難遏樓價
梁桂萍批評政府未有落實推動澳人澳地政策,加徵房屋印花稅只由買家承擔,令持貨者、商家沒有成本壓力,對抑制樓價沒有實際幫助。


房屋供應跟不上現實需求 論壇嘉賓不看好「加辣」樓控 2018年2月5日|力報

房屋供應跟不上現實需求 論壇嘉賓不看好「加辣」樓控   

政府擬加徵購買第二個或以上住宅印花稅的樓市調控措施,明日在立法會以緊急程序表決。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日探討相關議題。多位出席嘉賓認為,樓價高企主要癥結在於供應量不足,即使政府出「辣招」也是治標不治本,並促請政府制定長遠房屋政策規劃,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相信「辣招」針對部分相關群體有成效,但只會壓抑成交量。缺乏穩定的土地和公屋供應,任何「辣招」都是治標不治本。

回歸後房屋供應量急減
林宇滔指出,資料顯示,澳門在8090年代房屋年供應量約有7,000多個單位,回歸後減少至每年約1,000多個,至近年稍升至每年約2,000個。但人口每年卻增長萬多人,本澳的房屋供應量,根本追不上人口增長。

林又稱,澳門的樓價由2011年至今已升逾1.58倍,現時樓價也高得不合理,他強調,樓價高企主要癥結在供不應求,政府應善用閒置土地,著手制定涵蓋公、私營房屋的整體房屋政策,才能在根源上解決住屋問題。

樓價問題不能坐著求其講政治
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唐繼宗則直言,樓價是否合理並非「坐喺度求其講就係!」應從多方面分析研究,樓價有否配合經濟增長等因素,並應對某些目標群體實行針對性的政策,如首次置業的年輕人,對症下藥。他又謂,若市民以房屋作為資產,試問「邊個會想樓價下跌呢?」他認同政府應做好中長遠房屋規劃,處理好土地供應和房屋供應。

供應出問題 樓價不高才奇怪
房地產聯合商會會長吳在權認為,現時置業人士逾九成是本地居民,政府出「辣招」只會減慢房屋的流動,而公、私營房屋供應追不上人口增長是問題關鍵。他舉例指,回歸後澳門居民數字激增20多萬,但興建公屋及私人樓宇合共僅50,000 多個單位。「供應出咗問題,樓價唔貴就奇!」他又認同,房屋應是「拿來住而非炒賣」。


加印花稅持貨者沒壓力
街總房屋關注小組召集人梁桂萍認為,加徵房屋印花稅只由買家承擔,令持貨者沒有成本壓力,對抑制樓價沒有實際幫助。有發言市民認為,有關政策是治標不治本,加大換樓的壓力,市民亦難以透過換樓改善居住環境。亦有市民認同嘉賓意見,認為應從供應量著手解決高企樓價,並制定長遠房屋政策。

供需失衡源於土地不足 樓控核心在於整體房策 “辣招”被噴治標不治本 2018年2月5日|澳門時報

供需失衡源於土地不足 樓控核心在於整體房策辣招被噴治標不治本   

【澳時訊】政府日前向立法會提交的《取得非首個居住用途不動產的印花稅》及《修改〈市區房屋稅規章〉》兩個調控樓市法案,明日下午會在立法會以緊急程式表決,料將獲得通過。澳門論壇昨日探討相關議題,有市民認為辣招治標不治本,亦有市民認為有好過無,而出席的嘉賓則普遍認為,供需不平衡是樓價高企的核心問題,建議政府制定涵蓋公屋及私樓的的整體房屋政策。

早前行政長官崔世安曾表示,(樓市)辣招要一出就出,不會提前預告,但政府去年12月表示樓市不正常,需要出招調控,早前更公佈辣招具體政策,將向非首次置業人士加徵取得印花稅以及將空置房屋視之為非出租房屋,收取6%房屋稅,相關法案將於明日下午交立法會大會以緊急程式表決,預計不日將會生效。

然而,兩大新辣招未實施之前,坊間已經出現一輪炒作,不少樓盤搭末班車開售,更以將生效的辣招作為宣傳手段招徠買家出手。對此,有意見指出,市場已將辣招消化得七七八八,對未來辣招成效產生疑問,質疑政府事先張揚式出招的做法。而有市民則指出,政府此次加辣治標不治本,增加換樓的壓力,因為揀錯樓的話,呢一世都係住呢一層樓,亦有市民認為,政府出招有好過無,但不應事先張揚,應從多方面入手,令公私樓平衡發展。

供需失衡成問題癥結
房地產聯合商會會長吳在權指出,現時置業的逾9成是本地居民,政府出招只會減慢房屋的流動,而公私營房屋供應追不上人口增長是問題關鍵。他解釋,回歸時澳門人口為41.8萬,去年年底達至64.8萬,增加23萬人,但回歸後私樓單位新增35,994個單位,公屋增加24,882個,平均每年新增房屋總供應量約3000多個,如此供應量房價唔貴都奇怪

政治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唐繼宗表示,若整體樓價上升屬於供應不足,可從幾個方面考慮,如增加土地回收、都市更新、填海造地等方面解決居民住屋問題,建議政府做好中長遠房屋規劃,處理好土地供應和房屋供應。

街總房屋關注組召集人梁桂萍批評,政府未有落實推動澳人澳地政策,加徵房屋印花稅只由買家承擔,令持貨者、商家沒有成本壓力,對抑制樓價沒有實際幫助,希望政府推出成本價單位助有需要人士上樓。

促制定整體房屋政策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亦認同,樓市供需不平衡才是樓價高企的核心問題,指缺乏穩定的土地供應和公屋供應,任何辣招都是治標不治本,若供應足夠,乜嘢類型房屋都可研究,建議政府制定涵蓋公屋私樓的整體房屋政策。

林宇滔又解釋,現時樓市已經進入不合理水準,政府可以透過印花稅等辣招政策處理,但只是針對外地買家或購買第二、三套房人士,事實上樓價卻並無降低,亦證明樓宇供應才是關鍵,認為政府必須下決心搵到土地資源,落實興建計劃,樓市才可能重回健康軌道。

(記者 唐文艷)

政府須訂整體房策讓市民見前景 2018年2月5日|市民日報

政府須訂整體房策讓市民見前景   

【本報訊】立法會明日表決加徵購買第二套或以上住宅印花稅和修改房屋稅規章兩項樓市調控措施法案。房地產聯合商會會長吳在權和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均認為,影響樓價的關鍵因素是現時本澳樓宇供應與需求失衡,加徵印花稅只能抑壓樓市交易量,未能有效調控樓價,缺乏穩定的公、私樓供應,任何「辣招」都治標不治本,而且副作用會愈來愈大,為此,他們促請政府着手制訂涵蓋公私營房屋的整體房屋政策,令居民看到前景和令樓市健康發展。

澳廣視電視台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邀請吳在權、政治經濟研究協會理事長唐繼宗、街總房屋關注組召集人梁桂萍,以及林宇滔等出席,探討政府新調控樓市措施。
多位發言市民批評有關措施沒有實際作用,而且政府出招不應事先張揚,現時變相為發展商促銷樓盤,而有關政策治標不治本,反加大市民首置物業以及換樓改善居住環境的壓力。

政府干預市場減慢房屋流動
吳在權表示,他個人認同及支持政府想壓抑樓價的目的,但控調樓市應從全局考慮。他說,較早前特首崔世安曾表示,「辣招」要一出就出,出辣招不能提前告知,但「可能佢心急,佢用心為社會服務」。在去年12月中到北京述職時,就預告了政府短期內會出招調控樓市,令今年1月份住宅樓宇成交數量相對有所增加。現時置業的逾九成是本地居民,政府出招只會妨礙樓市交易和市民買樓,減慢房屋的流動。

他又形容,房地產是相當高學問的行業,供需是影響樓價的主要因素。他舉例說,在1999年澳門人口只有41.8萬人,至2017年底則增加至64.8萬人,增加了23萬人口,然而澳門回歸多年來,私人樓宇總數只起了35,994個單位,平均每年起2500個,公屋則在回歸以來興建了兩萬多個單位,供應和需求出現嚴重問題。人口增加,但住宅數量不足,「樓價唔貴先出奇」!他指出:房地產市場牽動性強,影響各行業和經濟適度多元,政府應有長遠的房屋政策,這樣對社會民生、經濟適度多元都有好處。

唐繼宗認為,「樓價上升是好事」,現時澳門好多市民的資產都投放在樓市,「邊個係希望樓價下跌呢?」他說,不能簡單地看到樓價指數上升就認為樓市不健康,「樓價合唔合理,就唔係坐喺到講合唔合理,而係要綜合判斷。」他認為,政府應該針對目標市場出招,例如推出幫助首次置業的措施較為合適。

林宇滔亦認同,加徵印花稅只能抑壓樓市交易量,未能有效調控樓價。又指現時本澳房屋的核心問題在於供不應求,故私樓價格長期高企。缺乏穩定的土地供應和公屋供應,任何「辣招」都治標不治本,而且副作用會愈來愈大,政府應着手制訂涵蓋公私營房屋的整體房屋政策。

他又反駁說,樓價健康發展不是基於樓價不斷上升而投機者獲利,而是應該穩定合理地上升。然而,先不說回歸以來澳門樓價暴升的程度,僅是2011年至今,整體樓價上升1.58倍,澳門的樓價明顯不合理。而且樓價太高,居民即使想換樓亦不容易。私樓價格脫離居民的負擔能力,公屋應該「補位」,但政府的公屋需求報告表明,到2021年都不會有任何新的經屋供應,顯然政府沒有將住屋問題放在首位。


梁桂萍批評政府未有落實推動「澳人澳地」政策,加徵房屋印花稅只由買家承擔,令持貨者、商家沒有成本壓力,對抑制樓價沒有實際幫助,財富只掌握在少數人身上。她說,現時年輕人沒有父母幫助的話,根本無可能買樓,而政府早前公布1月份上半月的數據顯示,買樓的人當中超過一半是手上持有至少1個住宅單位。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