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交通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交通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2月8日 星期五

改變出行習慣始解交通死結 林宇滔:取消路邊車位擴闊路面無助解決問題 2019年02月03日| 市民日報

改變出行習慣始解交通死結 

林宇滔:取消路邊車位擴闊路面無助解決問題

【本報訊】交通局再計劃取消龍園麥當勞附近私家車和約80至90個電單車的車位,理由是緩解該區一帶交通堵塞和附近兩個公共停車場泊車率低,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交通局局長官本位,從來不理會民間需求和實際需要,予人感覺是與市民對著幹,而且往往只從表面看問題,邏輯錯誤。不斷取消路邊車位擴闊路面,無助疏導交通樽頸和提升停車場使用率,改變居民繁忙時間出行習慣,提高公交在繁忙時間效率,方是改善交通擠塞關鍵,例如增加點對點走外圍巴士線班次,以及推出優惠鼓勵居民使用公共停車場等。
交通局局長林衍新日前表示,計劃取消龍園麥當勞附近約12個私家車車位和長60米的電單車車位(約80至90個電單車車位),騰出空間,由慕拉士馬路至漁翁街方向的路段擴闊多一條馬路,當局預計會增加每小時800輛車的行車量,希望加快行車速度和流量,緩解龍園一帶交通堵塞。他續稱,上述路段附近有兩個公共停車場,使用率僅30%,相信能替代取消的電單車車位。同時又指有10條巴士線途經上述地方,更舉例指17路巴士線每年客流量極大,希望居民體諒云云,惟17路巴士線根本完全不經龍園。
疏導交通樽頸提升車流量林宇滔表示,客觀而言,道路愈闊,車流量可以加快,但若局長再深入些研究交通的時候,就會發現一條道路的車輛行駛速度,其中最影響因素就是車長和司機反應,所以較早前交通局引入鉸接車,除了在澳門狹窄的道路中轉不到彎,更會危害到電單車安全,是一款阻塞道路的車型,最後胎死腹中,「大巴唔鉸接仲好,一鉸接就會塞死電單車流,局長永遠都唔會考慮呢啲嘢。」疏導交通樽頸,才能提升車流量,例如引入智能交通燈號,惟政府一直都不作為。
林宇滔指出:「唔係不斷開闊條路就可以解決到問題。」現時問題是交通局局長不理會民間需求和實際需要,予人感覺是與市民對著幹,而且思維太過書生氣和理論,例如當局計劃增加電單車考牌難度,目的是為提高考取電單車牌照的技術水平,達至提升交通安全的目標。然而打8字是考驗駕駛者低速平衡能力與電單車嚴重交通意外多沒有直接的關係,反而增加了打8字,可能會好心做壞事,令學車人士放更多時間在車場練習打8字,而到道路上實練習路面反應時間反而會減少,「第日出到去仲危險囉?」完全無助提升道路安全意識。他質疑,現時有幾多宗電單車意外是因為低速平衡能力差而產生的?從新聞上可以看到,大部分電單車嚴重意外,都是高速行駛時發生,可能是駕駛者安全意識,或是被重型車輛撞倒,所以他個人是支持引入扣分制,扣到一定分數就要去重新上駕駛安全改善課程。
林宇滔謂:「局長從來淨係表面上去思考問題,無諗核心嘢,交通局應該有好多專業人士提出意見,究竟是所有專業人士失聲,還是局長一意孤行呢?」他形容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交通局局長本身不是這方面專業,局長似乎很重視數據,但看的不是專業的數據,只看表面的數據,邏輯有問題。他形容:「當考高級技術員430條邏輯題,局長就會答錯。表面好似啱,但深入諗下,就會發現邏輯有問題。」包括在取消路邊電單車位問題上都一樣,附近是有停車場,而且未泊滿,不過政府從來沒有鼓勵措施,例如推出優惠計劃或電單車月票吸引市民泊入停車場,當停車場出現泊滿情況後,便可以取消月票計劃,現在官員的態度是官本位,擺明與市民對著幹,作為一個善治年代,政府是否應多些與市民溝通,軟硬兼施。
倡停車場推優惠增使用率林宇滔強調,澳門今日的交通不會因為車輛零增加而得到解決,澳門道路只得400多公里,除埋啲車擺唔落條路,本澳道路根本容納不到那麼多車,單是追求車輛數字減少無助紓緩繁忙時間交通擠塞。如何改變居民繁忙時間出行習慣,提高公交在繁忙時間效率,方是改善交通擠塞關鍵,他認為,這可以透過點對點巴士解決,惟現時巴士點對點走外圍,例如3BX可以有效疏導旅客,只有在某些節日才有,為何平日則不提供相關服務?「點對點走外圍擺明有效,大家都上到巴士,交通局都知有效,啲快線擺明呃鬼人,停少幾個站,繼續行返舊線,繼續塞車,浪費乘客時間!」他認為,政府應研究如何令市民少用車。
車位供應與需求出現錯配他又批評,政府在增加車位方面從來沒有針對性和規劃角度去考慮,只是「硬式回應」車位不足問題,所以車位供應往往與居民需求出現錯配,即「根本就唔理果度係咪唔夠車位,有基建咪有幾千個車位囉,去年增加的3000多個泊車位就是港珠澳人工島口岸停車場泊位,今年幾千個車位則是來自青洲坊入伙,如果青洲坊幾年前入伙,今年分分鐘無車位增加。」對於那些泊車率低的停車場,當局為何不推出月票鼓勵附近居民使用?當相關停車場泊車率高企時,便可以取消月票,令大家可以公平使用公共停車場之餘,也令公共資源可以得到善用而不是「空置」,不會出現栢湖車位長期被月票車霸佔,日間有車位無人泊,停車場外又排長龍等車位的情況。
林宇滔又反問:「當局聲稱增加了車位的同時,又取消了多少路邊車位?」全澳合法電單車位遠不及需求,與實際電單車數目差5萬個泊車位,「咁果5萬個政府幾時補返嚟?」政府完全沒有目標和針對性分析市民對各區泊車位的需求。官員角度純粹是:「我做官駛你教?你跟我就係啦!」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擱置諮詢無阻數千人上街 交通政策不換人也要換腦 2018年6月22日|訊報

擱置諮詢無阻數千人上街 交通政策不換人也要換腦   

六月六日,交通事務局召開新聞發佈會,提出修訂《道路交通法》及其補充法規,並會在本月二十八日起公開諮詢六十日,但因文本建議大幅調升違泊罰款,加上交通局長林衍新在記招上一句:「去年有八十萬違例檢控,證明罰款阻嚇力不夠!」更激起強烈民憤,在社會近乎一致的反對聲中,政府罕有在不到一周後,就地決定擱置修法諮詢「救火」,但最終仍在六月十六日引發自《離補法》後人數最多的遊行,最少五千以上的居民通過走上街反映對交通政策及相關官員的不滿。

一刀切擱置為「鬥氣」?
更令人憂慮的是,連同醉駕毒駕、扣分制等社會認同要修法的條文,當局也準備一刀切「擱置」諮詢,實在難逃「攬炒」、「鬥氣」之嫌!

今次修訂《道路交通法》,當中包括提高醉駕、毒駕、酒駕的刑罰,以及「強制使用安全帶」、「前排禁用影視設備」、「規範機動平衡車、機動輪椅及單車通行規則」、「引入停車熄匙」、將違法道路工程及非法賽車的處罰大增等,都屬社會應該討論修訂的內容,筆者也期望社會能夠通過公眾諮詢,認真討論應通過累犯或扣分制,改善部分屢屢違例、罔顧他人安全的駕駛者。當然,針對一些為看準巴士站、斑馬線違泊罰款便宜,就算嚴重阻礙巴士或行人也在所不惜的駕駛者,筆者也認同可將巴士站和黃實線的罰則統一。

然而,當局今次修訂中,卻絕不乏「離地」的點子。如當局提出,「駕駛重型汽車禁用流動電話免提通話」,但未見有執罰或意外數據說明或支持有關限制的理由,要知道目前不少職業司機確有實際通訊需求,但筆者眼見,司機連免提也不用直接用手機講電話確實影響道路安全,應該加強執罰,但若連免提都禁用,且只禁職業重型司機是否合理及可行,能否真正減少意外發生?

未執罰竟先加罰款另一例子
就是文本提出「巴士離站時沒有禮讓停車或減速罰款」由現時六百大幅提高至千二元。首先,筆者認同巴士出站時應獲禮讓,但當局有否執罰數據顯示因目前六百元罰款不足而要將處罰加倍?筆者根本從未見當局公佈不讓巴士出站的執罰數據,在未有加強宣傳和執罰下,單靠加罰款有何作用?針對巴士進站和出站問題,當局應先做好排隊設施或標示,讓巿民有秩序候車,避免巿民湧出行車道上車,令巴士無法埋站;進而要再監管司機必須埋站,同時執罰讓巴士出站獲得禮讓等,均需配套先行,若只加倍處罰,警員執罰時亦會出現很多爭議,難以執法之餘亦難見成效。

上述種種例子,都反映出林衍新一切以經濟手段為先的施政思維和邏輯,但林或者未明白對於剛性需求,經濟手段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此外,若不做好配套,加倍處罰也只會令前線執法人員和巿民的磨擦矛盾增加,卻未必能看到實質改善。

經濟手段對剛需無效
筆者認為,交通問題積重難返,推動必須會有陣痛和有持份者反對。政府首要重新反思整個交通政策的理念、原則、目標,以及如何落實,求同存異,尋找社會更大共識改善澳門交通,而非林局長過去多次不理民意我行我素硬推「自己覺得對社會好」的政策。今次加大違泊罰款之所以引起強烈民意反彈,核心原因是本澳車位確實嚴重不足,當中電單車問題更為嚴峻,加上公交不濟,巿民沒有其他出行選擇下,電單車已成為不少巿民的必須和唯一可行的出勤選擇。

根據筆者整合的交通局及統計局數據,今年三月底,全澳有10.7萬輛私家車、12.5萬輛電單車,全澳住宅工商樓宇和公共停車場加上街道上免費及收費私家車泊位卻有逾13.1萬個,私家車泊位雖然存在區域分佈不均,但確有剩餘,而全澳公私停車場加道路電單車泊位卻只有7.2萬個,較電單車數少5.2萬個,合法車位僅佔車輛數的58%,反映電單車泊位確遠較私家車嚴峻。

增電單車位加強管理
加上目前四十多個停車場仍有十多個未設有電單車位,且電單車街道泊位主要以免費泊位為主,流動性較差(澳門半島私家車免費泊位僅剩三十四個),要找合法電單車位越來越難,短期內當局確實要思考開放更多的夜間泊位供電單車停泊,緩解車位不足的問題,亦可考慮將部分空置較多的私家車咪錶位改為電單車咪錶位,並在適當位置考慮增建倉儲式電單車停車場等。

筆者認同政府無責任、也無法為每部車配套泊位,免費泊位也不可能無限延續,但合法電單車位數如此懸殊,加上公共泊位管理不力,當局也實在難辭其咎,有必要提供一定數量的合法停車位回應迫切需求,但當局最近似乎仍堅持反其道而行,取消街道泊位及夜間泊位絕不手軟,當中到底是道路工程臨時取消、還是永久行動?當局有必要向公眾清晰交待。

離地「敢作為」變「亂作為」
交通政策在澳門是老大難的問題,令市民對此積怨頗深。冰封三尺絕非一日之寒,要推動交通問題得以改善,陣痛在所難免,但前提應爭取公眾支持,而不是徒添民怨。然而,林衍新上任後,客觀而言,確實算是「敢」作為,但礙於林局長未有真正理解交通問題形成的原因,也未有換位思考,以及和團隊上下充分溝通,導致公關策略失敗,政策邏輯思維錯亂,以致所推出的政策非常離地,變成「亂作為」。

客觀而言,一個官員的落台並不能解決問題,但經過巴士加價、駕照互認,以及今次大增違泊罰款一役,林衍新的公信力已被自己的公關手法消耗殆盡,今後也難以爭取公眾支持,若政府不更換舵手,或林不徹底改變思維並獲公眾原諒,在今屆政府任期內政府只能擔當「看守政府」,交通問題只會原地踏步,甚至泥足深陷!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2018年6月11日 星期一

修法加罰款未增阻嚇力 五萬電單車「違泊」條數有排計 2018年6月11日|力報

修法加罰款未增阻嚇力 五萬電單車「違泊」條數有排計   


對於交通事務局提出修訂《道路交通法》的七大思路,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下圖)表示,現時澳門電單車位共有60,000多個,註冊電單車數字有12萬多部,換言之每日有50,000多部電單車「被逼」違泊。他表示,就算違泊罰款增加,駕駛者都只是「硬食」,根本不能增強阻嚇力, 政府應增設配套給守法的市民。


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稱「去年有80多萬宗違泊,是罰則阻嚇力不足。」林宇滔指現時純粹「加價」是判斷錯誤,邏輯上更是有問題。他以電單車為例,晚間較少車輛流動,可以說幾乎所有合法車位也被泊滿,如交通警每晚抄一次全澳電單車,一晚就有50,000 多宗違泊,他稱「咁一年86萬宗也不算多,是警方執法力度不足嗎?」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違泊檢控多即法律阻嚇力不足? 林宇滔批︰官員邏輯思維太低層次 2018年6月8日|訊報

違泊檢控多即法律阻嚇力不足?
林宇滔批:官員邏輯思維太低層次


交通事務局日前公佈修改《道路交通法》諮詢文本,當局建議將部分行政違法行為的罰則調高超過一倍,如違法泊車及行人道停車從現時的300元增至600元,黃實線停泊車從600元升至900元。交通局局長林衍新被問及修法有否考慮社會接受程度時竟指,去年涉違泊的檢控有80多萬宗,「我哋希望社會大眾能夠討一下,現時的罰款,夠唔夠阻嚇力,如果係夠嘅,點解會有80幾萬宗抄牌?」林衍新的言論引起社會強烈批評,更有團體蘊釀發起遊行反對加價。

官員敢做事 不等於要與民為敵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明,不認同林衍新的說法,批評其言論帶有挑釁性,「政府一直以來有無做好泊車位的規劃?我見唔到,只係見到局長用一個神邏輯去話,因為罰款唔夠阻嚇力,所以有咁多檢控數字。呢個情況反映出官員思維極其簡單,作為一個局級官員,唔應該有咁簡單同低層次既邏輯思維,最重要既係做好配套!」

林宇滔亦批評,相關官員以一套「戰鬥格」來「挑戰」居民的做法並非首次,林衍新的講法及態度,更令到整個修法失焦,「其實都未開始諮詢,政府亦未攞任何數據去支持呢個政策,就已經令到社會咁大既反響,我覺得唔只係法律本身既問題,而係呢個局長既政策思考,以及對於公眾既公關策略,究竟有無人同佢進行再培訓?」

林宇滔相信,林衍新是一個「敢做事」的局長,但認為「敢做事」不一定等同於要「與民為敵」,又認為作為局長,若希望所推行的政策得到居民支持,應要有一定的同理心,並思考如何才能找到共識,讓政策可以向前走,「佢可以同居民一齊去討論一啲有效既辦法,我亦覺得社會唔係唔理性去討論。」

罰則提高了 有沒有配套?
本澳泊位不足問題一直為人詬病,而警方抄牌亦不手軟。林宇滔指出,從客觀數字來看,現時全澳輕型車輛泊位數量已較車輛數量為多,但是電單車泊位僅為電單車數量的57.9%,「係車位嚴重不足既情況下,點解我地仲要去提高罰則?雖然駕駛者係有責任唔違泊,但係我見唔到政府係處理泊車位不足既問題上,有採取任何措施對症下藥。」

至於處罰阻嚇力方面,林宇滔指出,相較於鄰近地區,本澳對於違泊等行為的罰則並不輕,「香港早排針對多項交通罪行既定額罰款調高金額,但新的罰款額只是從320元至450元調高至400元至560元,相對澳門都仲係低。」他亦指,警方近期針對違泊黑點加強執法,再加上當局近期調高了拖車費用,認為這些措施經已具備一定阻嚇力。他強調,在電單車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貿然調高罰則,既不會帶來有效的成果,更會挑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無謂矛盾。

林宇滔坦言,本澳的交通政策是失敗的,原因在於本澳未有一套經過社會充分討論的政策原則及邏輯,雖然政府早在2010年推出《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但是直到今日,整體交通政策已變得模糊,「之前既公交政策就係以服務創造需求,即係做好巴士服務就會有多啲人搭車,但係現今的公交政策,係呢個局長帶領之下,就已經改咗做效率為先,而非公共利益為先。我地唔應該再換一個局長,而係換一個思維。」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修法不增車位只靠重罰 林宇滔斥政策不顧民間疾苦 2018年6月6日|力報

修法不增車位只靠重罰 林宇滔斥政策不顧民間疾苦   


修訂《道路交通法》及其補充法規本月28日起公開諮詢60日,文本建議大幅調升違泊罰款。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圓圖) 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狠批政府制訂政策未理會「民間疾苦」,甚至可以用「離地」形容,認為現時本澳最重要的並非如何提升罰款金額,而是要思考如何做好配套設施,盡可能增加車位,加強管理並確保咪錶位流動性,令市民有位可泊。


林宇滔指出,自己不反對修法,因多年未修訂的法律需隨社會發展而更新。但對比鄰近香港今年調整後的罰款金額水平和罰則,與澳門現時的水平相若甚至更低。他又舉例,巴士離站時沒有禮讓停車或減速,罰款金額建議由600元調升至1,200 元,但現時有多少車輛不讓巴士?執法情況如何?都從未見政府公布過相關數據。林宇滔擔心大幅提升違泊罰款會引發社會反響,激發民怨,甚至造成對政府不信任,冀政府三思而後行。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業界交諮會事前均不知情 忽然環保開投電的惹質疑 2018年3月2日|訊報專欄

業界交諮會事前均不知情 忽然環保開投電的惹質疑   

政府上月初公佈公開競投一百個八年期的士牌照,首度要求使用純電動的士,並需安裝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士牌底價二十萬元,價高者得,不得轉讓及延期,三月八日截標。儘管政府早已表明今年會開投的士牌照,但今次「忽然環保」的安排實在弔詭,交通事務局不單事前無向業界或交諮會透露任何風聲要引入電動的士,甚至連今年施政報告也隻字未提,由消息公佈到截標僅有不足三十日時間,業界亦公開批評,市面上雖然有多款純電動車,但符合今次競投要求的僅得兩款品牌,售價分別達三十萬元及八十萬元;由於八十萬元的車種對車主而言太貴,認為實際上政府只是硬推其中一品牌。更令的士業界質疑的是,該品牌「剛好」在投標發佈會前一天「早著先機」,宣佈在澳引入十六部國產品牌的電動的士,甚至表示會在酒店有充電位,難怪被社會和業界批評有度身訂造之嫌!

港試驗失敗純電的僅剩一部
據港媒報道,該內地品牌電動車是在二零一三年起由港府的「綠色運輸試驗基金 」支援每輛三十萬元,車主可以廿七萬元的低價購入使用,高峰時期香港有四十八部該品牌的電動的士,但最後因續航力不夠、充電慢、機械易壞,不適合作的士而全部退場。目前全港唯一一部電動的士則是該品牌的新型號,曾駕駛兩代的士的車主表示,二零一六年該品牌稱有新型號,故以三十六萬購入,新型號確實較舊型號有所改進,包括每次充電後約可行三百公里,中午吃飯充電後絕對夠電行駛一整天,不過,行車數月後,電池續航大跌得「百零公里左右」,行駛兩、三小時就需充電,由於有兩年保用期,車主幾經交涉大半年,去年下半年才獲安排換電池,令其電動的士重獲新生,且「任何嘢要維修,差唔多要求佢先肯做。」車主坦言,兩年保用期過後再做的士會有困難!

不過,據引入該品牌的公司稱,十多部電動的士在澳營運近一個月,續航里程足夠,乘客對車的性能及舒適度亦較滿意,目前每度電可行走約三點五公里,充滿電可行約三百五十公里,亦有司機連續無間斷駕駛十三小時還剩百分之十電力,反映電動的士續航力符合業界要求。

全澳公共快充僅得28
但值得留意的是,據澳電表示,本澳每個堂區都已安裝電動車充電設備,包括標準充電設備九台、中速充電設備 八十二台及快速充電設備二十八台。若小型電動車使用快速充電設備,半小時已可充滿八成電力,但現有電動的士選擇的制式,需要兩個小時才可充滿電。目前,澳電的公共充電設備為免費使用,若按現時電費及油費計算,電動車每行駛一公里約需三毫,柴油車約需一元。但原則上,營運純電動的士需自備充電器,公共充電站僅是輔助性質。目前,本澳僅有十三個私人停車場安裝充電設備,使用者需獲車位業權人及大廈業主委員會同意共識後才可向澳電申請。

多年來,筆者一直支持包括的士、巴士及營業車輛使用更環保或新能源車輛,因為其行駛里程長,能減少的污染排放自然更多。且今次純電動的士的爭議,與二零一二年增發兩百個「歐四」的士牌照引起業界強烈反彈不同,當年是政府在招標前已修法入口車最低必須符合「歐四」排放標準,但該排放標準絕不高,因同年台灣已禁止「歐五」前的車輛入口。

天然氣的士無影無踪
業界當年的困境源於澳門能源政策問題,當年周邊地區的士早已改用石油氣或天然氣等較潔淨能源,澳門巿場細小,適合作的士之柴油車型確實不多。其實,早在二00七年,政府當年簽訂天然氣上游的專營合同後,期望為本澳引入價格合理和供應穩定的天然氣源,當年政府已提出會推動引入天然氣巴士及的士的應用,歷年、包括今年的施政報告均表示會「持續進行」,但因合同要求至今仍未落實,天然氣在本澳應用並不普及,亦沒有任何天然氣加氣站,天然氣的士一直是一個口號,目前全澳僅有六十九部天然氣巴士和三十部天然氣旅遊巴。

經過該次爭議,政府之後並沒重新制訂的士的能源政策,或有序推動業界使用更環保的能源,經過業界的不斷嘗試,目前本澳已有數百部「油電混能的士」,四十公里以下均以電力驅動,排放大降,燃油成本亦大幅降低,且技術成熟,車價亦遠低於純電動車,故業界也認同,政府可在標書中要求使用「油電混能的士 」和天然氣等環保用車選擇。

環保德政收收埋埋
筆者同意,電動車應用已成為全球大趨勢,不少地區正著手或已明確制訂燃油車禁止入口和停用的時間表,如果政府已有明晰政策落實環保公交,並會在今後加大力度推動電動的士的政策,理應將這項「環保德政」事先張揚,更應該及早做好配套,讓公眾及業界有所準備,為業界提供足夠可行的選擇。然而,當局至今、甚至連今次一百部電動的士以後,是否後續的士牌都必須是純電動的士都不表態,如何讓有能力、有意願進場的其他電動車品牌及早部署和配套?

很明顯,政府今次一百個純電動的士牌的「忽然環保」並非進取,而是「急進」,事前不單無諮詢業界或交諮會,也無任何訊息發佈,連今年施政報告也隻字未提,難怪業界和社會均普遍質疑是次競投是否度身訂做!

另外,標書要求這批一百部的士需安裝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筆者雖認同相關要求,但該系統並非由政府提供或指定具體平台供業界安裝,亦未有清晰的開放數據格式,僅透過空泛的陳述要求,這對競投的士牌的個體的士會是一項難題,未來具體運作時相信又可能引起爭議。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8年2月26日 星期一

純電動的士牌施政報告未提隻字 林宇滔:忽然環保似度身訂造 2018年2月26日|澳門日報

純電動的士牌施政報告未提隻字 林宇滔:忽然環保似度身訂造   

【本報消息】歷年來施政報告中從未出現過的一百部純電動的士牌,被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嘲諷為忽然環保,批評當局並非進取,而是一字之差的急進,甚至疑似為某電動車商度身訂造。在前無任何預告、後無透明訊息下,叫其他有能力車商如何入場、如何及早部署及配套?

政策搖擺太急進
林宇滔強調支持使用更環保的車輛或新電源車輛,因為電動車在行駛期間不排放汙染物,電池處理亦有技術配套,只要源頭產電不是對環境損耗大的方式,基本上是較燃油車輛環保。一般而言,數十至一百元的電費就可充滿電動車,可行駛數百公里,費用低於燃油費用的一半。使用電動車是全球環保大勢所趨,歐洲甚至台灣都有明確計劃在一定年期內禁止燃油車行駛。

話雖如此,但本澳過去在推動新能源車輛及踐行環保不力,環保政策並無整體系統有序推進,一百部電動的士牌照的構思從未出現在施政報告中,今次忽然環保,要求一百部八年期的士需使用純電動車,明顯過於急進。睇返今年施政報告,裡面一個字都冇提過有電動的士。如果想推一百部電動的士,理論上應該在施政報告提出,因為過往的施政報告一直只提出推動天然氣巴士及的士,點解現時變成電動的士?他質疑政府政策搖擺,飄忽不定,咁冇章法,好難不令人懷疑係為某車商度身訂造。

配套資訊不透明
他批評當局為何不一早向公眾交代電動的士的想法,讓公眾及業界有所準備,甚至連今次一百部電動的士以後,是否後續的士牌都必須是電動的士問題都無表態,如何讓有能力、有意願進場的其他車商部署及配套?同時,現時的電動車充電位分快充及慢充,但當中有多少屬快充,當局又從來無公佈,配套要業界諗、型號在市場上又冇選擇、資訊又不透明,為何一切不開誠布公?政府係咪真心想推電動的士?另外,標書要求這批一百部的士需安裝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林宇滔雖然認同,但問題是並非由政府提供平台供業界安裝,亦未有清晰的開放數據格式,僅透過空泛的陳述要求,這對個體的士似乎是一項難題,甚至未來可能因此引發爭議。

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林宇滔:多管齊下打擊的士違規 2018年2月21日|澳門時報

林宇滔:多管齊下打擊的士違規

【澳時訊】農曆新年假期,巴士司機可以收三工,食肆店舖亦可向民署備份申請加價,有意見則希望允許的士亦可加收服務費。對此,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可以開放討論,但指出加收服務費並不能壓制的士違規行為。他促請當局加快修改的士規章的立法進程,同時透過增加的士數量、網約車合法化、加強監管,多管齊下促進的士行業健康發展。

警方近日加強打擊的士違規個案,令部分害群之馬得到懲處,然而有守法司機卻叫屈。有自稱頂班做的士司機的何先生昨日致電電台訴苦,稱在蓮花口岸候車時,有乘客上車表示去新濠影匯,他好心提醒目的地就在隔鄰,詢問是否還要搭的士,最終乘客下車,卻被檢控人員懷疑拒載,需要調查。何先生介紹,農曆新年期間每日開工近11小時,感覺很累做不停,收入約2000元,較平日多增加幾百元,而車租成本約七八百元左右。

現有規章判罰太低
林宇滔指出,的士違規屢禁不止的核心原因之一是修改的士規章遲遲未出台。現時的士違規罰則較低,且調查程序冗長,政府2014年推出修訂的士規章諮詢文本,曾將法案列入2015年立法清單,但至今法案仍未提交至立法會,希望當局加快立法進程。而正討論修改的的士規章中建議引入錄音設備及GPS系統,林宇滔認為相關設備不僅可而已打擊的士違規,亦可證明守法司機清白。


他強調,打擊的士違規需要從多方面著手考量。現時電召的士服務較過去進步明顯,但受車輛數目限制,希望當局能夠增加電召的士牌照,同時將網約車納入規管範圍,同時加強監管,令的士行業健康發展,方便居民出行及旅遊城市配套。(記者 唐文艷)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