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環保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環保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環局社團合作 五十點免費派發 林宇滔:重用利市封更環保 2019年1月27日 | 澳門日報

環局社團合作 五十點免費派發 林宇滔:重用利市封更環保

每年農曆新年,傳統習俗均會派“利市”。然而,利市封用完即棄,既浪費又不環保。環保局今年續辦“回收及重用利市封”活動,與社團合作設逾五十個地點,免費派發經篩選後的“重用利市封”,歡迎公衆索取。其後並會舉行利市封回收活動,與公衆共度綠色新年。
回收三百六萬個
環保局今年新春期間續舉辦“回收利市封好EASY活動”,分為免費派發及回收利市封兩部分。首先,環保局將往年回收的三百六十三萬個利市封,經篩選後,揀選一百六十六萬個利市封。與社團合作設立分發點,包括街總、工聯、婦聯、民衆建澳、扶康會、明愛、新青協、民生促進會等團體及其轄下機構,免費向公衆派發二手利市封。
傳新澳門協會會址亦是其中一個分發點,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參與計劃相當簡單,向環保局提出書面申請,獲批後就可成為分發點。其後有專人聯絡及送利市封上門。該會共收到兩大箱利市封,約一周時間已派完一箱,估計有一、兩千個利市封,現尚餘一箱。
他原以為重用利市封較受年輕一代接受,但出乎意料,不少長者亦有索取,還說“用呢啲(重用利市封)仲環保”。
出乎意料受歡迎
林宇滔留意到,近年政府、銀行及機構,或因環保意識及預算等原因,印刷利市封數量減少,認為環保局推出的“重用利是封”,正好供居民免費索取,又可以支持環保,相當有意義,支持續辦。
有領取免費利市封的居民表示,雖然部分紅包封面有生肖,但不介意使用,又或可選擇無生肖或姓氏的利市封。認為重用利市封活動,既慳錢又環保,十分支持。
環保局今年還會舉辦利市封回收活動,在二月十日(大年初六)至廿八日(正月廿四)期間,將在全澳各區設置回收點,回收完好無缺的利市封,經篩選後可於下年免費派發,良性循環。但須注意,凡利市封有破損、塗寫、皺摺、釘痕及黏貼封口等一概無法參與計劃,即使回收後亦只視為一般廢紙處理。

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今年推出飲水機指引僅首步 政策應配合踐行環保生活 2018年7月6日|訊報

今年推出飲水機指引僅首步 政策應配合踐行環保生活   

根據環保局二零一五年提供的有關城市固體廢物的成分分析數據顯示,塑膠廢物佔城巿生活廢棄物的百分之十八,每日達二百五十一噸,當中塑膠飲料樽約佔整體廢棄物的百分之一點二十四,即每日約十七公噸;以每個膠樽約二十五克計算,本澳每日廢棄的膠樽多達六十八萬個,超過本澳整體人口數量。情況反映本澳廢棄膠樽的問題十分嚴重,加上現時內地進一步收緊廢膠進口要求,而本地又缺乏廢膠資源化的設施,若本澳每日要焚化六十多萬個膠樽,不單加重焚化中心的負荷,亦為城市帶來大量的污染物。

澳逾百斟水點開放更新
為鼓勵更多巿民自帶水樽出門,減少購買及使用即棄水樽,「傳新澳門協會」、 「綠色未來」及「澳門減塑日常」共同製作「澳門斟水地圖」(有GoogleMap、微信)。五月下旬,「澳門斟水地圖」在義工們的協助下,連同文化局、教育暨青年局、民政總署及行政公職局正式回覆的資料,已收集超過一百個供公眾飲用水的取水點,並已將資料上載至澳門「斟水地圖」及香港「撲水」App。市民或遊客只要開啟該手機程式,便可得知附近的免費取水點。並已於六月五日 「世界環境日」正式發佈。至今本澳有逾百個斟水點,並錄得逾五千三百次瀏覽量。

為持續完善內容,「澳門斟水地圖」會開放網上表格,任何巿民若發現向公眾開放的新取水點,或任何公私營單位有意增設等,也可填寫資料提交,期望藉此鼓勵居民培養環保習慣,自帶水樽出門,減少購買及使用即棄水樽,從源頭減廢。

筆者認為,推動政府所有對外開放部門提供飲用水取水點,是鼓勵本澳巿民自備水樽,減少使用即棄膠樽的重要第一步。在台灣,環境保護署就已制訂「飲用水連續供水固定設備使用及維護管理辦法」,通過法例明確所有公私場所供公眾飲用的取水點的水質標準及維護辦法,方便公私營機構按此基準向公眾提供飲用水。

戶外活動設濾水機代樽裝水
鑑於本澳目前有為公眾提供飲用水的政府部門和公共地方不多。製作 「澳門斟水地圖」的三個團體,上周約見環保局,建議當局盡快制訂有關公共部門提供飲水設備的指引,鼓勵公共部門中對外服務機構設置飲水設備,並規範水質及維護管理的標準,讓巿民可方便地取得安全飲用水,打破部分市民認為飲水設備衛生欠佳的印象,並期望環保局制訂環保指引,推動政府部門在室內會議或活動中停止使用樽裝水或一次性物品,以及推動政府部門在室外大型活動中設置濾水機,停止過去在大型活動派發大量樽裝水,從而產生大量棄置膠樽的情況,更可考慮推動環保酒店設置免費飲水機,以及限制娛樂場派發小容量樽裝水等,方便巿民和旅客斟水和減少膠樽水的使用,在推動環保之餘,亦讓市民飲得安心。

限博企派細水減膠樽量
環保局局長譚偉文回應時認同,環保工作需要政府和民間共同推動,高興看到民間製作及推出斟水地圖;方便居民實踐環保生活,推動減少膠水樽等即棄塑料使用,亦是當局今年的重點工作;該局亦正著手制訂公共飲用水設備指引,推動和方便對外開放的公共部門提供安全衛生的飲用水設備,並著手尋找適合本澳使用的濾水機,以便在公共大型活動中可在現場提供飲用水,方便居民斟水,減少大量即棄樽裝水的使用,估計最遲今年底推出。此外,當局亦正與博彩監察協調局協調,減少博企派發過多的樽裝水。

在會議上,雙方還就減少本澳人均固體廢物量、協助巿民實踐環保生活、膠袋徵費、大型廚餘收集和處理,以及廢物回收處理等工作交換意見,期望能真正落實十年內將人均每日廢棄物減量三成,即由2.11公斤減至1.48公斤的目標。

建廢膠袋廚餘今屆應落實
斟水地圖及環保局制訂公共飲用水及相關環保指引,僅為減少即棄膠樽,是推動本澳全面實行環保的一小步。筆者認為,建築廢料和膠袋徵費必須儘快立法落實。目前廚餘佔本澳垃圾量近四成,當中商業廚餘佔一半,易推行、處理量大、可改善環境衛生和減輕焚化爐壓力和污染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更應快馬加鞭。據環保局表示,前兩者徵費制度只差最後立法程序,廚餘處理設施亦已在建設規劃階段。筆者認為,若政府真的將環保政策視為「重中之重」,今屆政府任期必須完成建廢和膠袋徵費立法,中央廚餘處理亦應正式動工建設。

近年內地不斷收緊廢料進入的標準,今年更嚴格規定,廢紙必須按規定分類、不含雜質及以裝櫃形式入口內地,膠樽要碎片及加熱「拉粒」成原材料才能進口內地,這對港澳廢品回收商有極大的影響,若回收廢料不能進口內地,改為運往東南亞一帶,回收價低且運輸距離遠,令回收價值大減,目前本澳除政府支持的膠樽、玻璃回收外,業界基本已不再回收有關物品。

助回收業實現在地資源化
必須指出,本澳回收業界現時仍停留在將收集到的廢品打包、運輸到外地,資源垃圾在本地的再造率為零。政府必須思考,包括在垃圾堆填區設立回收園,為業界提供地方及設備資助,實現本地回收業界將廢品資源化。長遠來說,以生產者自付的方式逐漸減少政府的支援。否則,即使政府日後推行「污者自付」或「生產者自付」廢品仍然無法處理。公眾一般會有誤解,以為建廢、膠袋或垃圾徵費,目標是收更多費用,但環保政策的真正目標是收費越少越好,制度是期望生產或使用產品時,就要考慮廢物的處理成本,鼓勵源頭減少或不產生廢物,以垃圾徵廢為例,收費只計算不可回收的垃圾,若使用的都是可回收物品,且按規定將其全部分類回收,實際上是不用付費。

筆者認為,本澳不少巿民已有一定的環保意識,只要我們在配套上加以配合,為巿民在實踐環保過程中提供方便,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亦相信,由公共部門以身作則推動環保,將有助將環保氣氛在社會全面鋪開,為企業和市民加入環保行列提供便利的環境和條件,讓澳門更綠、更環保!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澳門斟水地圖 提供新斟水點網上表格https://goo.gl/sLgNLP https://goo.gl/ydCxpz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環保局:年內訂公共飲水機指引 2018年7月5日|市民日報

環保局:年內訂公共飲水機指引   


【本報訊】「澳門斟水地圖」上周約見環境保護局,獲環保局局長譚偉文等人接見。局方表示,正著手制訂公共飲用水設備指引,推動和方便對外開放的公共部門提供安全衛生的飲用水設備,估計最遲今年底推出;並正著手尋找適合澳門使用的濾水機,以便在公共大型活動中可在現場提供飲用水。為鼓勵更多巿民自帶水樽出門,減少購買及使用即棄水樽,傳新澳門協會、綠色未來及澳門減塑日常多團體共同製作「澳門斟水地圖」(有GoogleMap、微信),並與「撲水」(香港飲水機地圖)合作,將收集到的取水資料同步至該「撲水」APP和網站,方便有需要的市民可隨時方便查詢「補水」點,並已於65日「世界環境日」正式發布。至今本澳有逾百個斟水點,並錄得逾5300次瀏覽量。

酒店設水機博企限派細水
「澳門斟水地圖」上周約見環境保護局,會上建議當局盡快制訂有關公共部門提供飲水設備的指引,鼓勵公共部門中對外服務機構設置飲水設備,並規範水質及維護管理的標準,讓巿民可方便地取得安全飲用水,打破部分市民認為飲水設備衛生欠佳的印象,以及推動政府部門在室外大型活動中設置濾水機,避免過去大型活動派發樽裝水產生大量棄置膠樽的情況,更可考慮推動環保酒店設置免費飲水機,以及限制娛樂場派發小容量樽裝水等,方便巿民和旅客斟水和減少膠樽水的使用,在推動環保之餘,亦讓市民飲得安心。

譚偉文表示,環保工作需要政府和民間共同推動,高興看到民間製作及推出斟水地圖。方便居民和有助實踐環保生活,推動減少膠水樽等即棄塑料使用,是當局今年的重點工作;該局亦正著手制訂公共飲用水設備指引,推動和方便對外開放的公共部門提供安全衛生的飲用水設備;並著手尋找適合本澳使用的濾水機,以便在公共大型活動中可在現場提供飲用水,方便居民斟水,減少大量即棄樽裝水的使用,估計最遲今年底推出。此外,環保局亦正與博彩監察協調局協調,減少博企派發過多的樽裝水。另一方面,雙方會上還就減少本澳人均固體廢物量、協助巿民實踐環保生活、膠袋徵費、大型廚餘收集和處理,以及廢物回收處理等工作交換意見,雙方期望能通過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實現10年內將人均每日廢棄物由2.11公斤減至1.48公斤。

澳日棄膠樽達68萬個
根據環保局2015年提供的有關城市固體廢物的成分分析數據顯示,塑膠廢物佔城巿生活廢棄物的18%,每日達251噸,當中塑膠飲料樽約佔整體廢棄物的1.24%,即每日約17公噸。以每個膠樽約25克計算,本澳每日廢棄的膠樽多達68萬個,超過本澳整體人口數量。「澳門斟水地圖」認為,推動政府所有對外開放部門提供飲用水取水點,是鼓勵本澳巿民自備水樽,減少使用即棄膠樽的重要第一步。在台灣,環境保護署就已制訂「飲用水連續供水固定設備使用及維護管理辦法」,通過法例明確所有公私場所供公眾飲用的取水點的水質標準及維護辦法,方便公私營機構按此基準向公眾提供飲用水。5月下旬,「澳門斟水地圖」在義工們的協助下,連同交化局、教育暨青年局、民政總署及行政公職局正式回覆的資料,已收集超過100個供公眾飲用水的取水點,並已將資料上載至澳門「斟水地圖」及香港「撲水」App。市民或遊客只要開啟該手機程式,便可得知附近的免費取水點。


為持續完善內容,「澳門斟水地圖」會開放網上表格,任何巿民若發現向公眾開放的新取水點,或任何公私營單位有意增設等,也可填寫資料提交,期望藉此鼓勵居民培養環保習慣,自帶水樽出門,減少購買及使用即棄水樽,從源頭減廢。出席是次會議的還包括環保局環境宣傳教育合作廳廳長楊健思、環保基建管理中心主任陳國浩,以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綠色未來會長袁嘉浩、副會長陳俊明,澳門減塑日常負責人潘曉鑫等。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林宇滔:控制入貨減污染 2018年2月22日|澳門日報

林宇滔:控制入貨減污染   

spacer.gif
【本報消息】燃放煙花爆竹引發的污染爭議不小,今年民署分兩日銷毀新春兩燃放區攤檔賣剩的爆竹煙花及火箭,初步估計數量較去年多一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冀政府從源頭著手,適當控制檔主入貨量,提供更多數據,讓大眾瞭解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污染,加強宣傳教育。

林宇滔指,燃放煙花爆竹是農曆新年傳統習俗,但帶來的空氣污染不容忽視。冀政府從源頭著手,適當控制檔主入貨量,現時賣剩的煙花由政府統一銷毀,可透過經濟手段,按量適當收取銷毀費用,令檔主入貨時考慮清楚,唔好剩返都無所謂,賣得幾多得幾多

此外,環保局應提供更多燃放煙花爆竹對空氣污染的數據,監測空氣質素,用作制訂燃放區政策、宣傳教育的必要參考,並因應空氣質素、天氣狀況安排銷毀煙花爆竹日子。


宜覓適合地點銷毀他認為民署今年分兩日銷毀剩餘的煙花爆竹有進步,相信可減少銷毀時帶來的濃煙和巨響,但在澳門半島銷毀,對居民的心理實質影響較大。冀跨部門能夠協調,從整體環境角度,另覓較合適的地點,減少對居民的影響。如何平衡習俗或特色,點樣盡量去環保,政府還有好多工作要做。

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仍需檢驗周邊地點石棉殘留恢復公眾信心 2018年2月2日|訊報專欄

仍需檢驗周邊地點石棉殘留恢復公眾信心   

氹仔聖公會中學附近一地盤因非法拆卸含石棉的石棉瓦片屋頂,懷疑對周邊包括聖公會中學在內的學校、院舍及民居造成污染事件,事發至今已近兩周,儘管暫時監測學校及周邊環境未出現異常,但目前的監測及數據仍未能釋除公眾對周邊地點是否受石棉污染的疑慮。

十九日已拆八成屋頂 本人在上月廿八日晚陸續收到聖公會家長的反映,該校旁邊地盤的拆卸工程有嚴重污染,學校人員與家長代表十九日曾到場與地盤負責人了解,承建商表示已拆卸屋頂八成面積,並強調有灑水等防護措施,亦承諾即時清理在現場的拆卸物料,並暫時停工;及後,因應收到各方投訴,工務局及環保局廿六日下午到非法拆卸工程現場視察,並要求停工及抽取樣本,校方在廿六號晚上發現承建商已將剩餘屋頂拆除,校方即時在廿七日進行全校大清洗,並發電郵通知家長。

在收到家長反映後,本人即時先後與環保局、家長代表及教青局多方聯繫。要處理懷疑污染事件,首先要確定污染源頭的有害成份,但因本澳未有機構可檢測樣本是否含石棉成份,環保局要到廿九日(周一)才能邀請外地專家到本澳現場視察評估樣本是否含石棉成份。在源頭污染源未確定下,教青局亦即時與學校聯繫,包括停止室外活動、全校關閉窗門、開啟空氣淨化機及提供口罩等,減少可能的影響,也會對缺席學生酌情處理。

目前空氣質素已正常
環保局邀請的外地專家廿九日實地視察後,相信考慮物料含石棉的機會頗高,為策安全,校方決定周二、三停課,等待校內空氣及拆卸物料是否含石棉的結果完成。

根據環保局周二的公佈,其委託的專業機構緊急開展對附近學校空氣中的石棉成份進行監測,初步監測結果顯示空氣質素達到標準,並沒發現異常。按香港的「石棉管制的工作守則」,石棉污染的安全標準應為每一百毫升空氣中石棉纖維少於一條。但地盤現場、周邊院舍及民居等同樣需要監測空氣及盡快交待檢測結果,才能讓公眾安心。

周三深夜,環保局公佈最終檢測結果顯示工地現場材料確含石棉,即坊間俗稱的石棉瓦片,該物料雖屬低風險的石棉材料,但不當拆卸對操作工作、現場及周邊環境同樣會產生大量的石棉纖維造成嚴重污染,故周邊地區都有嚴格的拆卸規定及要求。

一級致癌物影響須看劑量
必須指出,當局初步檢測只能排除目前空氣中含石棉,但工地物料已確認含有石棉,加上地盤污染物擴散受到當時風勢等因素影響極大,為盡量了解之前非法拆卸產生的石棉污染物可能的流向,減少周邊師生及居民對自己可能受石棉污染的擔心,當局有必要對周邊地點的空調系統、空氣淨化機的隔塵網或其他可能積聚石棉纖維的地方取樣檢驗,並公佈有關地點曾否受到石棉纖維的污染。如檢測未發現石棉纖維殘留,可有實證讓公眾更放心;如發現殘留亦應採取相應措施及建議,確保石棉纖維得到徹底清理,避免可能產生的二次影響,更要評估可能產生的健康風險及作出適當的跟進,將受事件影響的人士心理和生理影響減到最低。
石棉雖是一級致癌物質,但其主要危害是長期吸入飄浮在空氣中的高濃度石棉纖維,會積累在肺中引致呼吸系統病變、甚至肺癌等,惟其影響屬物理性,除非作創傷性取肺組織檢測,否則難以確定人體有否吸入石棉纖維。

環境毒理學有一條金科玉律,「劑量決定毒性」,酒精、煙、甚至鹹魚也同屬世衛定義的一級致癌物,石棉纖維對人的實際影響,仍要視乎接觸污染物的濃度及時間。今次地盤工程石棉總量和污染時間相對有限,且室外污染物擴散稀釋較室內更快,對周邊人士健康造成長期影響的風險未必會太高,學生、家長和公眾不必過分憂慮。

檢察院鮮有起訴污染罪
此外,當局有必要依法嚴懲造成今次污染事件的相關違法承建商。儘管目前本澳針對石棉污染未有明確的法定標準,但有關承建商可能涉及的違法包括:根據《都市建築總章程》,若工程在無施工准照下開工,可科處一千元至二萬元罰款;現行的《公共地方總規章》對違法排放有害物質處罰二千至一萬;本澳《環境綱要法》則沒有相關法規、標準及罰則,必須完善。此外,《刑法典》第二百六十八條「污染罪」亦有相關的處罰規定,最高可處八年徒刑,即使屬過失且未造成危險的污染,最高也可處三年徒刑或罰金,但過去幾乎未見檢察院按此條提出起訴。

就本澳石棉物料應如何合法和安全處理,不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的問題,環保局雖多次表示:當局有《拆卸工程污染控制指引》(包括「處理、運送及處置石棉廢物的工作守則」),先不談該指引直接引用香港環境保護署的相關指引是否合適,但在實質操作上,香港指引是按照有註冊石棉處理資格的專業人員負責,澳門往往有指引卻沒有相關專業人士,就算承建商跟指引,指引是否得到「專業」嚴格的執行,也是疑問!

監管法規標準協調均存問題
最後,通過今次事件,筆者認為,工務部門有必要加強對非法工程行為的執罰及處理,特別是本澳不少七、八十年代興建的建築物、甚或非法建築或僭建物,都可能含有石棉物料,就算有合法建築及工程准照下,石棉物料是否得到安全處理也成疑問,更何況是僭建或非法工程的石棉拆卸?環保部門必須加快制訂相關污染標準,也要和工務部門及其他部門跨部門協作,針對處理有毒物料的工程及其他經濟行為,制訂有約束力的監管要求,避免污染周邊環境及影響巿民。環保局也必須反省,為何最初接到石棉污染投訴時未能有效制止後續污染及作即時跟進檢測?最後,教青局及社工局等部門,也應與學校、幼稚園、老人中心等就周邊工程及污染事件制訂有效的聯絡和跟進機制,以便相關機構遇到問題時能及時尋求協助處理,避免今次事件在發生逾十日後,才得到相關部門切實跟進的情況再次出現。

不過,對於一個連正式禁用石棉的法例都還未有的澳門,筆者擔心上述的要求或是「太過份了」!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學校曾與家長溝通 求助環局莫奈何 林宇滔:全面公佈石棉採樣 2018年1月31日|澳門日報

學校曾與家長溝通 求助環局莫奈何 林宇滔:全面公佈石棉採樣   

【本報消息】被列為一級致癌物的石棉飛絮事件困擾家長,儘管環保局稱前(廿九)日在學校採集的空氣樣本冇問題,但拆卸工程數日前已完成,檢測結果未能反映全部事實。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呼籲公開所有環境樣本數據,包括接續對學校、院舍等石棉纖維有機會曾停留過的地方採樣檢測。並促當局追究責任作出處罰,採取措施避免同類事件發生。

有三名子女就讀聖公會中學的梁姓家長致電本報表示,當有關地段本月十九日展開非法拆卸工程時,校方已即時前往瞭解;隨後在廿二日向家長發出電郵通報拆卸工程情況,並與學生家長會溝通。該家長指出,據悉當時校方已即時向環保局求助,但獲對方告知無法進行是否含有石棉的空氣監測。

促依法追究責任校方有感事態嚴重,便透過不同途徑,包括與家長會溝通,接觸到一家公司可做有關檢測,但須至三月方有結果。校方認為時間較長,最終成功聘請一香港公司於前日來澳作檢測。但事件前日曝光後,當局即迅速跟進,校方唯有暫時擱置聘請私人公司檢測。同時,該家長冀當局徹查事件,依法追究有關地段拆卸工程負責人責任。

林宇滔指出,環保局前日採集的空氣樣本達標,反映即時風險不存在,但並不代表之前的環境未受汙染,不能釋除家長疑惑。當局於廿六日下午,在拆卸完成前曾到現場取物料樣本,樣本中是否含石棉成後續所有環境評估和監測工作的關鍵,如果冇石棉,咁所有擔憂都係多餘。惟當局未公佈測試結果,但初步估計答案是肯定,否則不會採取停課、採空氣樣本等措施。

客觀環境可分析家長所關心,係石棉纖維有冇吹到學校。他坦言,現時已很難將拆卸期間的風向、風速等還原;但現有客觀環境仍可佐證有否被石棉纖維影響。例如在學校對開地盤一側採集粉塵樣本,以及同樣毗鄰的明愛院舍,其空調系統的隔塵網、空調淨化機的濾網等,專業人員可根據現場證供,在石棉纖維可能停留或沉積的地方採樣,分析環境被汙染的可能性。當局更應將所有資料開誠布公,以還居民安心。他提醒,石棉雖是一級致癌物,但通常要經過長時間、高濃度接觸才會沉積在人體內。

至於處罰問題,根據《都市建築總章程》,若工程在無施工准照下開工,可科處一千元至二萬元罰款。就環保方面的罰則,林宇滔直言,儘管《環境綱要法》沒有細則及罰則,必須完善。但現行的《公共地方總規章》對違法排放有害物質處罰二千至一萬。《刑法典》第二百六十八條汙染罪亦有處罰規定,即使作出的行為未造成危險,處最高三年徒刑或科罰金。過往執罰好少,今次係咪應該依法判罰?將資料交畀檢察院,決定是否起訴。抄港法例欠專業政府新聞稿稱,將責成地段負責人按環保局《拆卸工程汙染控制指引》(包括處理、運送及處置石棉廢物的工作守則)等跟進。惟上網查閱,該守則原來是香港環境保護署發出。林宇滔表示,澳門抄香港版指引屬正常,問題是港版對石棉收集者、處置設施都提出專業要求,澳門得個指引有乜用?唔係專業人士操作,怎確保指引嚴格、有效執行?就算有心想做好,有乜能力符合到指引的具體要求?這牽涉到專業認證制度、專業人士階梯培訓等澳門死結問題。

對於家長反映學校向環保局求助失敗,引起社會對化解學校周邊環境安全風險的關注,林宇滔認為,多次事件反映政府與學校、政府與家長之間溝通不足。要提升風險管理能力,重新檢討協調聯繫機制,避免問題惡化。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本澳空氣質量指數標準低、時段長、監測站「離地」2018年1月29日|訊報專欄

本澳空氣質量指數標準低、時段長、監測站「離地」   

spacer.gif
本月二十二日,本澳天空籠罩一片灰濛濛,空氣質量明顯轉差,但氣象局事前未能及時預報空氣質量轉差,且當日的空氣質量指數竟仍屬「普通」程度,直至下午才向傳媒發新聞稿,指空氣質量屬於「不良」,並發出「不應該」戶外活動建議,空氣質量預報及監測的能力被廣泛批評。

澳門空氣污染主要分為本地和外來污染,本地主要來自車輛尾氣及電廠發電;外來污染則主要受常季風影響,秋冬季的外來污染一般較為嚴重,原因是本澳春、夏季主要吹偏南風,會將南海海上無污染的空氣吹到本澳,故本澳春、夏季的空氣質量一般較佳,能見度亦較高。然而,本澳秋、冬季主要吹偏北風,容易將內地帶有工業污染物的霧霾空氣吹到本澳,故本澳冬季空氣質素一般較差,能見度亦較低。

認真檢討預報失誤根據網上業餘氣象組織的分析,二十二日當日因為本澳南邊有高壓脊形成,等同一道無形的屏障,令原本從北方吹來的污染物不斷在本澳累積,令空氣質量迅速轉差。然而,當日本澳南部的高壓脊形成是否極為罕見?為何氣象局未能在事前預見有高壓脊出現可能令本澳空氣迅速轉差及早作出預報及提醒公眾?筆者認為當局必須認真檢討和向公眾交待改善措施。

筆者認為當局除要檢討當日預報失誤和作出改善外,更重要是全面檢討本澳整套已過時的空氣質量監測、預警和指標系統,包括要縮減指數代表的時段、收緊空氣質量標準,並參考香港做法,引入以巿民健康為本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系統,讓社會及時知悉空氣對健康的影響狀況,讓巿民能及時知悉空氣質素的變化情況,以及更人性化和量化空氣質量對巿民健康所造成的影響。

澳門空氣質量標準是以PM10PM2.5、二氧化硫(均為二十四小時平均),臭氧、一氧化碳(為八小時平均),二氧化氮(一小時平均)等六種污染物濃度,制訂各污染物的「副指數」,污染最高的「副指數」則為當日的空氣質量指數。

儘管上述標準在二0一二年七月曾作更新,加入PM2.5及收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標準,但仍遠低於世衛標準,例如澳門PM2.5的二十四小時平均濃度低於三十五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已屬良好及「對健康沒有影響」,但根據世衛建議的二十四小時平均濃度AQG標準,PM2.5應低於二十五微克╱立方米才對健康無害,若以年平均濃度計,世衛認為PM2.5應低於十克╱立方米才不會影響健康!世衛研究指,PM2.5年平均濃度若達三十五微克╱立方米,即長期曝露在澳門仍被定義為「良好」的空氣質素之下,會增加大約百分之十五的死亡風險(見表一)!此外,香港的污染物統一用三小時移動平均濃度作標準,亦較澳門部分指標以二十四或八小時平均,可更緊密反映空氣質素的變化。

指數橫跨兩日易誤導筆者另一個認為要處理的,就是計算時段問題,按照澳門標準,本澳「當日」空氣質素,是計算昨日中午十二時至當日中午十二時期間的空氣污染物濃度。故此,二十二日被定義為「普通」的空氣質量,原因是根本未有計算當日中午十二時之後空氣污染嚴重的情況,即使包含了當日早上八時到十二時污染急速增加的時段,但也僅佔二十二日二十四小時空氣指數監測時段的六分之一(詳見圖一),故當日空氣質素被列為「普通」,其實是「合理」地反映時段橫跨兩日的不合理!另外,氣象局網站亦有空氣質量實時指數,但缺乏宣傳且位置隱蔽,即使實時指數轉差,但大部分澳門人均不知悉!

筆者建議,當局應參考香港,將本澳空氣質量指數分為早晚兩個時段,並提供未來十二及二十四小時的空氣質量預測,令指數更人性化和更代表性,讓巿民及早作出準備。同時,亦應加強實時指數的宣傳和發放渠道,例如將訊息當作恆常天氣訊息發佈內容,並加入氣象局網站及程式的首頁。

監測點「離地」無代表性此外,本澳現時六個空氣質量監測站的位置也確實值得商榷,例如所謂的「澳門路邊監測站」其實是縮進位於水坑尾附近的水井斜巷,與真正的「路邊」仍有一段距離;而且,中央公園、澳北電站(鴨涌河側)的空氣已經相比起其他住宅區要好,但氣象局卻將兩個地點列為「高密度住宅區」;「氹仔一般性監測站」則在大潭山,筆者認為都難以反映出本澳真正路邊、高密度住宅區或「一般」地區的空氣質量。筆者認為,監測站選址明顯「離地」,根本難以真實反映居民感受到的空氣質量,必須重新檢視其位置及適當增加!

另一方面,與香港等不少地區空氣質量標準均由環保部門制訂和監察不同,目前本澳的空氣質量指數屬氣象局負責,更偏重於數據記錄,並非以巿民健康為本去設計。鄰埠香港,早於二0一三年底推出以香港市民健康為本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取代沿用十八年的空氣污染指數,並參照世衞空氣質素指引及當地的入院風險,制定一至十及十+級、分為低、中、高、甚高和嚴重五個健康風險級別的標準體系,讓市民在計劃戶外活動時,可掌握充分資料以考慮是否需要採取預防措施,無論分級的細緻程度、還是與巿民健康的關係,都更勝本澳。

目前本澳氣象局及環保局「難得」地均由譚偉文擔任局長,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應不存困難,無論將來空氣質量指數的制訂和執行最終由哪個部門負責,筆者都期望當局能盡快為本澳制訂一個以巿民健康為本、具代表性,且可量化及適時作出預警的空氣質量標準體系!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林宇滔倡設空氣質素健康指數 2018年1月24日|市民日報

林宇滔倡設空氣質素健康指數   

【本報訊】本澳前日空氣污染嚴重,大批網民鬧爆氣象局預警失效。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現時本澳所謂「良好」的空氣質素,只是世界衛生組織四期標準中的最低標準;他批評本澳空氣質量指數過時,預測亦不準,反映不到實況,建議本澳應參考香港設「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作出人性化的健康建議。

林宇滔昨接受訪問時表示,氣象局資訊發放出現問題,當局應解釋為何預警不到前日空氣污染嚴重的情況,及早向市民警示。他認為現時不是追究政府失誤,而是反映制度出現問題,氣象局網站雖然有「空氣質量實時指數」及戶外活動建議,但在發放訊息上卻較被動,當局應突出實時預警的資訊,及時發放。

空氣質量應從健康角度出發香港於2013年底將「空氣質量指數」改為「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是以健康風險為本的空氣污染指數,有12小時及24小時的空氣質素預報,以最大值作為當日空氣污染指數,提醒市民會增加多少百分比的健康風險,亦會提醒當日最重要的空氣污染源;但本澳氣象局「從化學角度、物理角度衡量空氣質量質數,咁究竟去到100係咪對人體好有害?去到幾多先至無害呢?」他強調本澳應從健康角度出發。

指數計算過時反映不到實況林宇滔續說,香港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由環保署推出,而現時本澳環保局局長譚偉文兼任氣象局局長,他相信「跨部門」協調不應有困難,氣象局應考慮人的因素,參考香港設「空氣質素健康指數」,設有預警性的指標,並針對作出人性化的健康建議,針對健康風險做空氣質量標準。

至於本澳空氣質量指數定義方面,他指出:PM2.524小時平均指數為35時,只要介乎於3575之間仍屬「良好」水平;但他批評現時本澳所謂「良好」的空氣質素,只是世界衛生組織四期標準中的最低標準,「在這些水平下,長期暴露會增加大約15%的死亡風險」。


而本澳空氣質量指數的計算時段採是取昨日中午12時至當日中午12時之值,作為當日空氣質量指數。林宇滔批評指數過時,預測亦不準,反映不到實況;而香港是以3小時移動平均濃度去計算,反觀澳門是以24小時平均濃度計算,明顯稀釋空氣濃度。他又質疑現時本澳空氣監測站的位置設置是否合理,如水坑尾的路邊監測站「縮咗入去」,能否真實反映空氣質素情況?

林宇滔指澳空氣質量監測預警系統均過時倡引入空氣質素健康指數 2018年1月24日|華僑報

林宇滔指澳空氣質量監測預警系統均過時倡引入空氣質素健康指數   

【專訪】本澳前日的空氣污染嚴重,但氣象局被批未能及早作出警示,直到下午才發新聞稿指市民應留意空氣質量變化,當空氣質量達到不良水平時,市民應減少消耗體力及避免戶外活動。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澳門整套空氣質量監測預警系統都過時,尤其未能真實和及時反映空氣質量對人的健康所造成的影響,促請政府須儘快完善制度建設,包括建議參考香港做法,引入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讓市民及時知悉空氣對健康的影響狀況。

林宇滔表示,香港環境保護署早在二0一三年就已經引入「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告知由空氣污染引發的短期健康風險,以便市民能採取預防措施,保障健康,當中,亦設有十二小時及二十四小時的預報。

然而,本澳是由氣象局發佈空氣質量指數的訊息,如何轉型從以人為本的概念出發?
林宇滔建議,當局參考香港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的做法。

另一方面,要提升對空氣質素報告的工作水平,還有不少技術問題的改善。林宇滔表示,本澳現時有六個空氣質量監測站,但其中的「路邊監測站」卻是縮在位於水坑尾附近的水井斜巷,與真正的「路邊」仍有一段距離;此外,氹仔中央公園和澳北電站的空氣相比起其他住宅區要好,但氣象局卻將兩個地點為「高密度住宅區」。他質疑這些空氣監測站的選址不夠代表性,未能真實反映到空氣質量情況。

至於澳門空氣質量指數的計算時段,是取昨日中午十二時至當日中午十二時的平均值,即使當局的計算沒有出錯,但由於時間跨度大,空氣污染的濃度容易被稀釋,亦即無法反映實際狀況。林宇滔指出,香港是採用三小時移動平均濃度,這是較能實時反映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另外,就空氣質素的標準亦是公眾關注的問題,林宇滔指出,本澳現行的PM2.5的標準值為三十五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水平屬已最高級別的「良好」。但是,世衛制定的PM2.5準則值(AQG)為十微克╱立方米,由此相對於AQG水平而言,若長期暴露在澳門這個「良好」水平的環境之下,亦會增加大約百分之十五的死亡風險。因此,澳門的標準需要作出調整,以可跟上世衛標準(見表)。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公共飲水裝置中央廚餘處理急需推進 林宇滔:環局減廢目標太低 2017年12月31日|澳門日報

公共飲水裝置中央廚餘處理急需推進 林宇滔:環局減廢目標太低

政府計劃十年後人均垃圾棄置量減三成。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此目標太低,亦無配套指標支撐。主張本澳的垃圾問題已拖不得,公共飲水裝置、中央廚餘處理等急需大步推進。

棄置膠樽問題嚴峻
澳門垃圾焚化中心去年接收了五十點四萬噸固體廢物,當中有機物佔三成八、紙佔兩成四、塑膠佔兩成一。林宇滔指出,全球已盡量減用塑膠,亞太地區使用率仍然較高,故澳門塑膠垃圾比例與其他亞洲地區相若。然而,澳門日棄膠樽高達十七噸,絕對嚴峻。建議所有政府公共設施、戶外休閒地方等均應設置濾水設備,讓市民自備水樽解渴,環保亦健康,政府舉辦的活動亦應避免派發樽裝水。

方便掉減廢意識低
澳門人均固體廢物棄置量為每日二點一一公斤,林宇滔表示,雖然澳門遊客比例高,但人均垃圾量竟然高北京、東京整倍,亦較香港高出○點七二公斤,毋庸置疑地屬高消耗水平,第一無配套、第二無意識、第三掉垃圾好方便,社會根本無重視呢個問題。
他提到,焚化爐一九九二年建成後,大家無需再為垃圾堆填區的臭味所擾,減廢意識亦偏低,石排灣堆填區、鴨涌河以前好臭,當你感受過啲垃圾堆到咁臭,就會唔想製造咁多垃圾。澳門環保問題積重甚深,環保局訂出十年後減三成垃圾的目標,從國際環保角度要求相當低,如果去到二○二六年先到呢個水平,太低吧?澳門嘅固體廢物處理係唔係仲容許到攤慢嚟做呢?若能達成目標,亦算是行出第一步,過去環保工作講就好多,做就無做。

欠缺配套指標支撐
林宇滔質疑,環保局祇訂出減少人均垃圾量目標,卻無訂出其他配套指標供公衆監督落實,如回收率要提升到哪個水平、廢品再造率等,整份報告都無交代。依家回收比率係百分之二十二,十年之後你諗住升到幾多呢?減垃圾量唔代表資源回收率可以提升。
以當前來說,他希望環保局及其他部門盡快在公共地方設置飲水裝置,減少使用膠樽。已多次重申的建築廢料管理制度、膠袋徵費等,亦要及早落實。易推行、對環保及環境衛生都有好處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更應大步落實,若政府真的將環保政策視為重中之重,廚餘處理場地定不會太難覓,加上建設,相信祇要一、兩年時間便可成事。根據有關計劃,當局預計第一期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要在二○二二年才能完成,令人失望,要用五年時間先做到,係唔係真係有決心呢?

廢品出口難度大增

他指出,業界現時將收集到的廢品打包、運輸到外地,廢紙、廢膠在本地的再造率為零。隨着內地收緊廢料入口標準,廢品出口難度增大,回收業經營環境將雪上加霜,廢紙、金屬嘅出口相對容易,膠樽、玻璃樽就比較難處理,燒都燒唔到。政府應考慮從空間、資源上扶持本地回收業界將廢品資源化。長期來說,以生產者自付的方式逐漸減少政府的支援。否則日後你生產者自付、污者自付,畀咗錢啲廢品都係擺咗喺度,無人處理。廢物徵費嘅目標唔係賺錢、收得越多錢越好,如果所有嘢都可以分類回收,其實你係唔使畀錢。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林宇滔指長兼局長難接受 2017年9月21日 | 澳門日報

當局公佈訊息須清晰說明免猜疑
    林宇滔指長兼局長難接受

    【本報消息】環保局長譚偉文兼任氣象局長一年,外界質疑其是否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指無法接受長期的“兼任局長”,但認為局長專業並不一定要百分百對口,重點是交出成績。
    救火抑兩局合併?

    譚偉文成為特區政府首位“雙料局長”,林宇滔對政府此決策感奇怪,認為特首、司長,理應在訊息公佈當日,便清晰向公眾交代有關委任原因。他並關心譚偉文到底是“臨時救火”,以整頓正被廉署調查的氣象局內患,還是長期兼任?抑或如早前坊間所傳,政府有意將氣象局及環保局合併?高官必須清楚說明,否則必會引起公眾猜疑或不信任。

    信具能力整治亂象
    林宇滔強調不能接受一官長期兼管兩局,不過對譚偉文的行政能力有一定信心。局長最重要的是領導部門正常運作,環保局過往有“諮詢多多、成事甚少”的頑疾,但自譚偉文去年上馬環保局後,有感該局的行政效率及立法工作加快,如已就車輛尾氣排放標準立法,過往“未郁過”的電池回收亦有些進展,雖遠未追到環保局○九年成立至今應有的進度,但行政上確稍有進步。加上譚曾領導民政總署此一大部門的履歷,相信他具能力整治氣象局,處理內部行政及人事問題,同時亦必須修改漏洞多多、“葡式中文”的懸掛颱風標準法律法規。

    思考培養管治人才
    譚偉文擁澳門大學土木工程(環境及水力工程專業)碩士學位。大學本科為環境科學的林宇滔認為,環境與氣象同屬理科,但並不相關。有感行政官員之專業也未必需要百分百對口,譚偉文為理科人,具行政管理經驗,“重點係,你一定要交到功課畀人睇。”

    他有感颱風、氣象的預測應靠專業團隊,局長之位,更應由政務官擔任,不一定要局限於技術官員。“專業技術嘅嘢,本身就應有制度機制、專業人員作分析,局長再從而作出政治或行政決定。”情況如同政務主任出身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政務職系會定期被派往香港特區政府各決策局和部門,平均每兩至三年調職一次。透過定期的職位調派,政務主任可汲取各方面經驗,是專業的管理通才)。雖香港制度不能直接比較、套用,然而本澳官員常被批評有山頭主義、固化思維,在行政任用上,如何令局長橫向流動,是特區培養管治人才值得思考的方向。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中央處理遇瓶頸 廚餘垃圾何處安置?惜食減廢從餐桌入手 2017-08-07 澳門時報

中央處理遇瓶頸 廚餘垃圾何處安置?

惜食減廢從餐桌入手

【發佈日期】2017-08-07 02:02:01

【澳時訊】本澳垃圾量驚人,現時每日產生多達1400噸家居垃圾,而且每年都有雙位數增長。而另據統計,本澳每日收集到的廚餘約有400-500噸,佔固體廢物四成,但全澳所有廚餘處理機每日合共處理量僅11.7噸左右,解決飯桌上產生的垃圾問題迫在眉睫。有意見指出,每日逾千噸的垃圾應從處理廚餘入手,以倡導惜食減廢及實現分類回收作為優先考慮的途徑。澳時記者 曹惠儀

由於本澳採用焚化方式處理生活垃圾,故未經分類處理的廚餘會與一般生活垃圾一同被送往垃圾焚化中心焚化。因廚餘所含水分多,焚燒困難,垃圾焚化中心正面臨飽和局面,最快或明年便會超出負荷。

環保局表示,當局正在覓地興建中央廚餘處理廠,期望可將廚餘發酵產生沼氣發電,加強利用廚餘。無奈土地資源稀缺,選址工作遭遇瓶頸。北區社諮委日前指出,早在2014年底,特區政府委託專業顧問公司,對澳門廚餘狀況進行研究分析,顧問公司於2015年底已向政府提交研究報告,但當局仍在對報告進行分析研究,迄今未公佈結果及未來處理廚餘的具體措施。

廚餘回收處理問題迫在眉睫,有聲音呼籲,政府可從商家入手,統一垃圾分類,進行回收廚餘。同時也可以參考鄰近地區的廚餘回收機制,減少焚化中心的壓力。

回收關鍵分類收集

本澳廚餘約佔垃圾總收集量四成,日均約400-500噸。但現時在廚餘收集方面,政府只在小部分地區設有相關設施作試點,每日僅能處理11.7噸。換言之,澳門每日產生的廚餘量,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處理完。

清潔專營公司總經理孔祥輝認為,要成功回收廚餘,必需首先將廚餘與其他固體廢物分開,然後收集運往回收設施。與其他廢物混合的廚餘已遭污染,不能回收。故而廚餘的分類和收集是廚餘回收系統的關鍵一環。孔祥輝指出,澳門如要在住宅區進行相關工作,難度相對較大,若以大型酒店、度假村等進行收集工作,則較有系統性及規範性。

從商戶推廣至住戶

本科修讀環境科學的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曾表示,現時龐大的廚餘量中,超過一半是商業廚餘,亦即每日約有200噸。由於現時政府沒有要求食肆將廚餘分類,亦無指引和支援,食肆一般都只會將廚餘運到焚化爐去燃燒。近年澳門自助餐、任食放題等大行其道,成為飲食旅遊文化的一大特色。有飲食業人士指出,自助餐每日都會產生大量廚餘,因為就餐期間要一直補貨,擺設數量要夠多才夠體面,往往有三至四成食物會直接倒進垃圾筒。

林宇滔亦同意,要立即回收生活廚餘比較困難,因為要突然改變居民生活習慣並非易事,所以廚餘回收由商業垃圾入手最簡單。只要去過韓國旅行,都會發現食肆的每張餐桌都會有一個小小的器皿用來盛載廚餘,一個簡單的措施可以有效將廚餘和食肆的其他垃圾分開。


民間回收盼獲支援

針對固體廢物處理規劃、廚餘回收產業的發展和相關政策支援等方面,議員宋碧琪認為,隨著政府推動非博彩元素的發展,預計廚餘的棄置量會有上升趨勢,希望政府可以結合民間力量,出台政策和創造平台讓大企業與中小企合作,聯動發展互補優勢,完善廚餘回收渠道。
宋碧琪表示,參考世界處理廚餘經驗,很多國家和地區陸續採取了回收處理代替焚化措施。當前,本澳雖然也支持廚餘回收和再利用工作,但因為各種局限,行業運營一直不理想。日前有居民反映,有私人企業在地舖經營廚餘回收行業,發出的惡臭嚴重影響附近住戶。經了解,因政策扶持未到位,經營企業在場地、技術手段方面受到約束,終引致連鎖效應。

宋碧琪認為,做好廚餘回收離不開企業參與和社會合作,也同樣離不開政府支持和部門配合。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旅遊餐飲大企固然需要持續升級優化設備設施,當局也應當從全局著手,在加大社會環保意識宣傳的同時,不斷完善環保政策措施支援,扶持中小企紓緩回收場地局限等實際困難,從而提升處理加工能力,推動本澳綠色環保事業向前邁進。

光盤行動減廚餘

澳門地飲飲食食風氣頗盛,日常對食物的浪費,從杯盤狼藉的任食文化可見一斑。無論是官方組織、社團活動,抑或是家庭設宴,無不以聲勢浩大、菜品豐富為標準。一年到頭各類宴席不斷,成為大量廚餘垃圾的主要來源,其間的浪費現象更是令人痛心。

市民劉先生因工作和交往經常參加不少官方或社團組織的酒會活動。他表示,每次參加活動都眼見不少食物被浪費,整隻燒乳豬擺上桌,食不到兩三口就撤走,最後的歸宿就是變成當日的廚餘被處理掉。這只是一天一場飲宴中的一個縮影,而本澳大大小小的酒店中每日都不斷進行著類似活動,所以日均400-500噸的廚餘垃圾產量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參加他人主辦的飲宴不同於家宴。參加者即使看到大批食物被浪費也不可能打包帶走;而在只有自家人參加的家宴上,凡有剩餘菜餚自然會想到打包帶回家,這種做法也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廚餘的產生。

在現時無法通過加大處理能力等手段解決龐大的廚餘垃圾問題時,從源頭減少產生不失為一種好的手段。其實,減少面子宴會的食物浪費,倡導光盤行動對於解決廚余垃圾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原文:http://www.jornalsisi.com/news-cd.asp?id=26868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