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林宇滔促盡快完善驗樓指引與技術支援 濠江日報 2017-01-27 A01 | 澳門新聞

林宇滔促盡快完善驗樓指引與技術支援   

濠江日報       2017-01-27  A01 | 澳門新聞

    【特訊】昨日道咩啤利士街有大廈懷疑日久失修,引致鋁窗從6樓墮下擊中2名女途人,事件再次敲響本澳舊樓維修保養的警鐘。傳新澳門協會籌委會召集人林宇滔促請當局盡快完善驗樓指引和技術支援、加強法律宣傳和持續優化樓宇維修基金,修法強制大廈小業主定期維修大廈。

    林宇滔受訪表示,雖然本澳的《都市建築總章程》早已明確規定業主需要每五年對建築物作檢驗維修及保養,但法律生效多年,沒有準則、指引,也無罰則,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近年,本澳大廈外牆石屎剝落、甚至窗戶墮下的情況越發嚴重,只是因較少傷及途人而一直被忽視,而是次本澳再次發生大廈窗戶墮下擊傷途人的事件,值得社會關注與思考。

    林宇滔指出,本澳樓齡超過三十年的樓宇逾三千四百多幢,截至2016年8月底,已有1946幢樓宇申請了「低層樓宇共同設施維修臨時資助計劃」,但鑒於計劃過去沒有資助外墻維修,對樓宇發生外牆石屎剝落等事件不是有效的處理方法。而香港2011年已正式修法實施強制驗樓,要求樓齡三十年以上的樓宇業主每十年檢驗樓宇公用地方、外牆及伸出物,並要求樓齡十年以上的私人樓宇的業主每五年檢驗和維修樓宇所有窗戶。

    面對本澳越趨嚴峻的舊樓維修問題,林宇滔促請當局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表格化,以及提供所有合資格的驗樓專業人員的名單供居民查閱,讓有意驗樓的業主能按照指引和相關資料進行驗樓,藉以推動定期驗樓的恆常化和規範化,讓業主更便捷履行好樓宇檢驗保養和維修的責任。針對目前定期驗樓法律未能嚴格執行,亦建議參考鄰埠做法,修法落實強制大廈小業主定期對大廈維修保養的責任並設罰則,減低樓宇失修衍生的意外風險。

本澳電信業發展「落後於人」 林宇滔:政府長期不作為、零規劃所致 訊報 2017-01-27 A04 | 論盡媒體 | 論盡澳門街

本澳電信業發展「落後於人」
林宇滔:政府長期不作為、零規劃所致  
 

訊報       2017-01-27  A04 | 論盡媒體 | 論盡澳門街


每當提起本澳的電信業,相信不少人的評價均是「網速慢、收費貴、服務差」云云。雖然本澳電信業的三大範疇:流動服務、固網(互聯網)服務及收費電視服務均先後結束專營,名義上「開放市場」,但因政府對電信業發展未有長遠規劃,規管力度不足,電信特許資產由單一營運商獨佔,專線收費過高,導致其他營運商無法公平接入,以及新固網經營者積弱等因素,即使標榜高速、穩定的新技術如4G流動通訊、光纖寬頻等引入本澳,消費者仍對電信業服務、質素、價錢水平等「彈多過讚」。

  傳新澳門協會籌委會召集人林宇滔表示,社會明顯感覺到本澳的電信業發展較為落後,雖然近年電訊營運商紛紛推出4G流動通訊服務、光纖寬頻等等,但與鄰近地區或發展程度相同的國家相比則較為落後。但他指,本澳在推動新電信技術時亦非一無事處,地方細小,令新技術一經推行,覆蓋率就很容易到達較高的比率。而本澳對網絡基建的硬件投資亦不算差。

  雖然如此,但社會仍然感覺到電信服務不似預期,價格相對鄰近地區比較昂貴。林宇滔相信,是由於本澳網絡基礎建設不足、固網未形成有效競爭、專線費用過貴、電信業缺乏規劃等因素所導致。他指出,回歸後本澳電信業發展有較正規的規劃,但多年過去,電信業發展經已到達瓶頸位置,加上電信業出現諸多爭議,主管部門的領導層歷經多次轉換後,整個電信業的政策愈來愈模糊及欠缺規劃,導致今日的局面。

固網服務假開放、真壟斷 新經營者加入亦難競爭

林宇滔表示,無論是流動通訊、互聯網服務抑或收費電視、三網融合服務,都建基於一個穩定的固網服務,流動營運商欲提供優質服務,就必須向固網營運商租賃專線用作數據傳輸。而現時本澳的固網服務可謂「假開放、真壟斷」,縱使2015年第2間固網營運商MTel已經提供服務,但因覆蓋率不足等因素,仍難與澳門電訊形成競爭。而固網、專線服務欠缺競爭、長期壟斷、速度慢、價格高,亦導致其他電訊營運商難以入場提供電信服務。

  林宇滔續指,2011年澳門電訊的固網專營權結束,當時政府曾經透露,希望發出兩個固網牌照,引入競爭。但拖延良久,政府才於2013年向MTel電信發出第2個固網牌照,而第三個牌照至今仍未有著墨。雖然MTel獲發牌後隨即著手建設網絡,並於2015年推出服務,但因網絡未有覆蓋全澳,許多消費者在選擇固網服務時依然「無得揀」。

  按牌照規定,MTel在2016年的光纖網絡覆蓋率需達到全澳住宅總數的70%。行政總裁徐德明去年曾表示,雖然公司已交民署的施工規劃覆蓋已超70%,而民署亦批准施工,但仍需待民署及交局展開協調會議才能成事。林宇滔提到,一個有規劃的光纖網絡,理應是「先舖骨幹再設網點」。但事實上,由於複雜的地下因素及掘路問題,MTel難以有規劃地舖設,只能「見縫插針」,「好多人以為Mtel係我門口掘咗路、舖咗網,就等同光纖嚟到我屋企,其實並非如此。舖網無規劃,即使MTel塞咗條線係你門口,條光纖未同骨幹連接,其實都係連唔到。」

  林宇滔續指,過往MTel曾提出利用臨時微波傳輸方式,在未有光纖覆蓋的區域提供臨時服務,但政府卻不批准。認為固網營運商舖設網絡的工作屬於公共利益,政府應對舖網工作提出傾斜政策及臨時措施,加快舖網工作,擴大網絡的覆蓋區域,令新舊營運商之間形成公平競爭。

特許資產缺公平接入 林:應公開帳目、第三方管理

立法會公共行政事務跟進委員會去年曾經召開多次會議,探討電信特許資產的問題。現時本澳的電信特許資產由澳門電訊負責管理。業界反映,澳門電訊在使用特許資產時,向其他營運商收取昂貴的費用,變相窒礙其他營運相公平使用特許資產。而政府與澳門電訊所簽署的「5+5」合同規定,澳門電訊若果沒有嚴重違法或損害公共利益,就會自動續期至2021年,若政府不續約,就要向澳門電訊賠償7至8億元。相關合同亦被坊間批評為「傻仔合同」、「不平等條約」。

  林宇滔指出,在政府沒有介入電信特許資產時,澳門電訊在特許資產的接入方面設立了許多有形無形的障礙。而澳門電訊亦可利用代管特許資產的優勢,針對其他營運商收取高昂的接入費用,從而製造更多不公平競爭,「究竟澳門電訊收人哋嘅租專線費用,係咪同收自己嘅一樣咁貴先?其他營運商根本唔夠人鬥,可能佢對自己嘅流動通訊服務唔收任何費用,對其他流動營運商先收,即使人哋收得幾平都無用。」

  他續指,當年政府批出這份特許合同時,有要求澳門電訊將特許資產的帳目與其他營運項目分離,並要將特許資產帳目交予政府審核,但過去政府並沒有落實執行,導致政府難以核實特許資產有否被公平使用,「究竟呢個獨立會計帳目幾時做得掂?幾時可以交俾政府?幾時可以公佈?」他認為,透過一個嚴謹的會計帳目,才能體現特許資產是否被公平使用,亦是將來特許資產管理的核心。

  「究竟未來電信業發展有咩規劃?5年後政府係咪又繼續無條件俾澳門電訊管理特許資產?定係應該由第三方去介入?」

  林宇滔認為,距離合約到期還有4年時間,政府理應開始研究電信特許資產未來的規劃,並提倡未來應由第三方管理電信特許資產,令到由政府擁有的特許資產能夠讓所有電信營運商合理、公平地使用,「唔係5年後又話無時間(研究),又繼續由CTM管理?呢個十分重要,就算你今年做唔到,但係都要利用好呢幾年時間去做好規劃,計劃好電信業未來發展定位、特許資產定位、兩個固網營運商之間嘅關係等等。」

郵電兩局合併 林宇滔諷「創舉」

澳葡時代郵政、電信範疇的工作均由郵電司負責,回歸後就將電訊服務規管及無線電頻譜管理範疇撥歸電信管理局負責。第四屆政府上台後實行架構重組,因電信管理局部門人數不足100人,故此將郵政、電信兩個範疇重組,並於今年1月1日合併成郵電局。

  林宇滔笑言,郵、電兩局合併實屬「創舉」。指近年電信業經已成為世界上任何產業的基本載體,全世界均將電信管理分拆出獨立管理,甚至將電話業務及其他電信業務分拆,「但我從來未見過有任何國家咁反其道而行,將電信局合併返去郵政局,咁咪為合併而合併?」無論如何,郵、電兩局合併已成事實,林宇滔期望新的郵電局未來要重視電信業發展,檢討過去5年電信業「不作為、零規劃」的問題,並規劃好電信業未來5年的規劃,確保特許服務經營合同於2021年到期後,可以確立電信特許資產由誰監管的問題,做好配套規管電信業發展。



2017年1月27日 星期五

本澳電信業發展「落後於人」 林宇滔:政府長期不作為、零規劃所致 訊報 2017-01-27 A04 | 論盡媒體 | 論盡澳門街


訊報       2017-01-27

A04 | 論盡媒體 | 論盡澳門街 


  
  本澳電信服務一直備受批評。網速慢、收費差、質量差等問題一直困擾廣大市民,即使近年各個營運商紛紛推出新服務,新固網營運商亦逐漸擴展覆蓋範圍,但市民對免費及收費電信服務的評價仍是「彈多過讚」。究竟電信業的未來應何去何從?另外,《特區五年發展規劃》中提到,本澳要建設智慧城市,當中對電子商貿、電子政務等範疇有不少著墨。但是社會普遍感到上述兩個範疇的發展緩慢,面對世界各地紛紛發展電子商貿,政務電子化亦愈來愈流行,本澳應朝向哪個方向發展?
 

本澳電信業發展「落後於人」
林宇滔:政府長期不作為、零規劃所致
  每當提起本澳的電信業,相信不少人的評價均是「網速慢、收費貴、服務差」云云。雖然本澳電信業的三大範疇:流動服務、固網(互聯網)服務及收費電視服務均先後結束專營,名義上「開放市場」,但因政府對電信業發展未有長遠規劃,規管力度不足,電信特許資產由單一營運商獨佔,專線收費過高,導致其他營運商無法公平接入,以及新固網經營者積弱等因素,即使標榜高速、穩定的新技術如4G流動通訊、光纖寬頻等引入本澳,消費者仍對電信業服務、質素、價錢水平等「彈多過讚」。  傳新澳門協會籌委會召集人林宇滔表示,社會明顯感覺到本澳的電信業發展較為落後,雖然近年電訊營運商紛紛推出4G流動通訊服務、光纖寬頻等等,但與鄰近地區或發展程度相同的國家相比則較為落後。但他指,本澳在推動新電信技術時亦非一無事處,地方細小,令新技術一經推行,覆蓋率就很容易到達較高的比率。而本澳對網絡基建的硬件投資亦不算差。  雖然如此,但社會仍然感覺到電信服務不似預期,價格相對鄰近地區比較昂貴。林宇滔相信,是由於本澳網絡基礎建設不足、固網未形成有效競爭、專線費用過貴、電信業缺乏規劃等因素所導致。他指出,回歸後本澳電信業發展有較正規的規劃,但多年過去,電信業發展經已到達瓶頸位置,加上電信業出現諸多爭議,主管部門的領導層歷經多次轉換後,整個電信業的政策愈來愈模糊及欠缺規劃,導致今日的局面。

固網服務假開放、真壟斷 新經營者加入亦難競爭
  林宇滔表示,無論是流動通訊、互聯網服務抑或收費電視、三網融合服務,都建基於一個穩定的固網服務,流動營運商欲提供優質服務,就必須向固網營運商租賃專線用作數據傳輸。而現時本澳的固網服務可謂「假開放、真壟斷」,縱使2015年第2間固網營運商MTel已經提供服務,但因覆蓋率不足等因素,仍難與澳門電訊形成競爭。而固網、專線服務欠缺競爭、長期壟斷、速度慢、價格高,亦導致其他電訊營運商難以入場提供電信服務。  林宇滔續指,2011年澳門電訊的固網專營權結束,當時政府曾經透露,希望發出兩個固網牌照,引入競爭。但拖延良久,政府才於2013年向MTel電信發出第2個固網牌照,而第三個牌照至今仍未有著墨。雖然MTel獲發牌後隨即著手建設網絡,並於2015年推出服務,但因網絡未有覆蓋全澳,許多消費者在選擇固網服務時依然「無得揀」。  按牌照規定,MTel在2016年的光纖網絡覆蓋率需達到全澳住宅總數的70%。行政總裁徐德明去年曾表示,雖然公司已交民署的施工規劃覆蓋已超70%,而民署亦批准施工,但仍需待民署及交局展開協調會議才能成事。林宇滔提到,一個有規劃的光纖網絡,理應是「先舖骨幹再設網點」。但事實上,由於複雜的地下因素及掘路問題,MTel難以有規劃地舖設,只能「見縫插針」,「好多人以為Mtel係我門口掘咗路、舖咗網,就等同光纖嚟到我屋企,其實並非如此。舖網無規劃,即使MTel塞咗條線係你門口,條光纖未同骨幹連接,其實都係連唔到。」  林宇滔續指,過往MTel曾提出利用臨時微波傳輸方式,在未有光纖覆蓋的區域提供臨時服務,但政府卻不批准。認為固網營運商舖設網絡的工作屬於公共利益,政府應對舖網工作提出傾斜政策及臨時措施,加快舖網工作,擴大網絡的覆蓋區域,令新舊營運商之間形成公平競爭。

特許資產缺公平接入 林:應公開帳目、第三方管理
  立法會公共行政事務跟進委員會去年曾經召開多次會議,探討電信特許資產的問題。現時本澳的電信特許資產由澳門電訊負責管理。業界反映,澳門電訊在使用特許資產時,向其他營運商收取昂貴的費用,變相窒礙其他營運相公平使用特許資產。而政府與澳門電訊所簽署的「5+5」合同規定,澳門電訊若果沒有嚴重違法或損害公共利益,就會自動續期至2021年,若政府不續約,就要向澳門電訊賠償7至8億元。相關合同亦被坊間批評為「傻仔合同」、「不平等條約」。  林宇滔指出,在政府沒有介入電信特許資產時,澳門電訊在特許資產的接入方面設立了許多有形無形的障礙。而澳門電訊亦可利用代管特許資產的優勢,針對其他營運商收取高昂的接入費用,從而製造更多不公平競爭,「究竟澳門電訊收人哋嘅租專線費用,係咪同收自己嘅一樣咁貴先?其他營運商根本唔夠人鬥,可能佢對自己嘅流動通訊服務唔收任何費用,對其他流動營運商先收,即使人哋收得幾平都無用。」  他續指,當年政府批出這份特許合同時,有要求澳門電訊將特許資產的帳目與其他營運項目分離,並要將特許資產帳目交予政府審核,但過去政府並沒有落實執行,導致政府難以核實特許資產有否被公平使用,「究竟呢個獨立會計帳目幾時做得掂?幾時可以交俾政府?幾時可以公佈?」他認為,透過一個嚴謹的會計帳目,才能體現特許資產是否被公平使用,亦是將來特許資產管理的核心。  「究竟未來電信業發展有咩規劃?5年後政府係咪又繼續無條件俾澳門電訊管理特許資產?定係應該由第三方去介入?」  林宇滔認為,距離合約到期還有4年時間,政府理應開始研究電信特許資產未來的規劃,並提倡未來應由第三方管理電信特許資產,令到由政府擁有的特許資產能夠讓所有電信營運商合理、公平地使用,「唔係5年後又話無時間(研究),又繼續由CTM管理?呢個十分重要,就算你今年做唔到,但係都要利用好呢幾年時間去做好規劃,計劃好電信業未來發展定位、特許資產定位、兩個固網營運商之間嘅關係等等。」

郵電兩局合併 林宇滔諷「創舉」
  澳葡時代郵政、電信範疇的工作均由郵電司負責,回歸後就將電訊服務規管及無線電頻譜管理範疇撥歸電信管理局負責。第四屆政府上台後實行架構重組,因電信管理局部門人數不足100人,故此將郵政、電信兩個範疇重組,並於今年1月1日合併成郵電局。  林宇滔笑言,郵、電兩局合併實屬「創舉」。指近年電信業經已成為世界上任何產業的基本載體,全世界均將電信管理分拆出獨立管理,甚至將電話業務及其他電信業務分拆,「但我從來未見過有任何國家咁反其道而行,將電信局合併返去郵政局,咁咪為合併而合併?」無論如何,郵、電兩局合併已成事實,林宇滔期望新的郵電局未來要重視電信業發展,檢討過去5年電信業「不作為、零規劃」的問題,並規劃好電信業未來5年的規劃,確保特許服務經營合同於2021年到期後,可以確立電信特許資產由誰監管的問題,做好配套規管電信業發展。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林宇滔:頭盔規範審批姍姍來遲 冀當局加強宣傳解坊間困擾 2017/01/25 17:01 | 來源 / 澳亞網

林宇滔:頭盔規範審批姍姍來遲
冀當局加強宣傳解坊間困擾

2017/01/25 17:01 | 來源 / 澳亞網




  頭盔安全審核 進度慢惹爭議

  早前政府公佈了規範電單車頭盔安全標準的法規。初時市民都是一片讃好,但隨著時間過去,政府在頭盔審核方面進度緩慢,至今沒有公佈任何審核過關的頭盔型號清單,使得社會質疑該項好的措施政府能否將好事做好?

  去年公佈草案 初時一片讃好

  澳門有超過13萬輛電單車,電單車頭盔是騎士唯一的安全保障。去年政府公佈了有關頭盔安全標準的法規,並計劃在一年後正式生效,該法規出臺之初在市民中也是一片讃好。

  將近一年過去 審核進度緩慢

  然而將近一年過去,直至1月23日,政府才公佈了摩托車頭盔型號及技術核準的詳細申請流程,因此社會有聲音質疑到底法規能否在今年6月如期執行。

  業界:無需過早置換 避免浪費

  對此,有業界人士表示,交通局審核和評定過程需時較久,提醒駕駛者不必過早置換頭盔,以免造成浪費。而交通局也回應表示,將會在今年第一季開展回收不合標準電單車頭盔的工作,並會同步公佈電單車頭盔的核準型號清單。  

  今天議士論事的嘉賓是傳新澳門協會籌委會召集人林宇滔。他表示,交通局核準頭盔型號標準和申請程序都姍姍來遲,對市民和商戶造成不少的困擾,他建議當局在相關問題上加強宣傳,以免市民日後換頭盔措手不及。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林宇滔:委任委員應抱廣闊胸襟 2017-01-20 城規會換屆╱每週專題 文:論盡 時間:2017年01月22日 12:12


林宇滔:委任委員應抱廣闊胸襟

文:論盡
時間:2017年01月22日 12:12
城規會換屆在即。社會有意見擔心新一屆的委員組成會偏向商界,敢言聲音會被抹殺。時事評論員林宇滔表示,下任委員對新城總體規劃及分區詳細規劃有重大影響,認為政府委任委員時應抱廣闊胸襟,讓城規會持多元聲音以發揮其諮詢功能,否則總規在公眾諮詢甚至立法會只會遇着更多阻力,更難實行。
委員組成應多元 積極發言最重要
林宇滔表示,城規會是一個全公開的諮詢機構,不同意見的交鋒有助後續政策更能顧全各方意見。他認為,平日會就問題發表意見的委員不算多,不論委員持支持或反對意見,如希望發揮城規會諮詢組織的作用,政府就沒理由將平日積極發言的委員換走。「因為客觀上,在本來的構成中每個委員都代表不同界別,一些積極發言的委員只要言之有理,不論甚麼界別都應被留下來。」
同是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的林宇滔表示,現時公眾對諮詢組織,如都更會、城規會等有質疑,是因為委任上的偏頗,而只要委任得胸襟廣闊,很多諮詢的問題及社會質疑自然會一掃而空。
「所以如何做到有胸襟的委任,就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林宇滔

下任委員對總規有重要影響
他又指,新一屆城規會及再下一屆城規會對「新城總體規劃」及「分區詳細規劃」都有重大影響。如在制定總體規劃時,過去積極發言、社會亦覺得相對較能代表社會大部分意見的委員不在會中,公眾會對政府在總規上有更多質疑,令總規遇到更多阻力,並影響後續的「分區詳細規劃」實行。
「先天已有一個極具爭議性的總體規劃,如能夠在城規會得到充份有效的討論,政府在中間就可作出一個有效平衡。總規最後都要過公眾諮詢,還要過立法會,如你擔心又不太想聽反對意見而在委任上有偏頗,不能真正反映民意時,後面的事同樣都要面對,跑不掉的。」
林宇滔強調,委任要達成多元,城規會才能發揮作用,而現時城規會的組成,感覺偏重商界,利益迴避制度亦不夠嚴謹。他強調,商界積極發言的委員都應被留下,因為大家代表不同立場。「我相信政府能掌握,知道怎樣委任得多元,但是否真的有這胸襟,這是考驗政府的智慧。」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林宇滔質疑空氣監測站難反映實況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1月15日 17:17

林宇滔質疑空氣監測站難反映實況 蘇嘉豪批評氣象局用市民生命較飛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1月15日 17:17


內地近期霾害肆虐,澳門的空氣污染問題亦引起社會關注。氣象局儀器暨維修處處長羅萬順出席「澳門論壇」時稱,本澳5個空氣監測站的數據會實時上載互聯網,因應社會發展局方會檢討監測站的位置。出席論壇的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質疑,本澳空氣監測站的選址未能反映本澳空氣質素真實情況。新澳門學社副理事長蘇嘉豪則批評,氣象局隱瞞或誤導空氣污染的程度,是嚴重失職,用市民的生命來「較飛」。另外,亦有意見反映食肆油煙無監管,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林宇滔指出,所謂的「路邊監測站」其實是縮進水井斜巷,與真正的「路邊」仍有一段距離,而且,中央公園、澳北電站的空氣已經相比起其他住宅區要好,但氣象局卻將兩個地點列為「高密度住宅區」。他質疑5個空氣監測站的選址不夠代表性,未能真正反映空氣質量情況。

林宇滔表示,澳門空氣污染的情況一定程度受內地霾害所影響,但亦有自身的問題,例如尾氣排放等等。他說,台灣有科學模型可以分析到大氣中的污染物有多少是來自外地,澳門應該引進技術,掌握有關數據,讓社會知道內地污染對本澳的影響程度。

氣象局局氣象局局長馮瑞權早前表示,澳門近期的灰濛天氣是「煙霞」,內地霧霾吹不到澳門。後來又改口稱,澳門受內地污染物影響有限,本澳污染主要來自汽車尾氣。蘇嘉豪批評馮瑞權身為局長,前言不對後言,難以讓公眾信服氣象局有專業能力把好關。他說︰「隱瞞霧霾和隱瞒疫情都一樣會搞出人命」。內地的霧霾吹到來澳門不是氣象局的責任,但是隱瞞或誤導空氣污染的程度,就是嚴重失職,用澳門市民的生命來「校飛」。蘇嘉豪又批評環保局多年來無所作為,以致環保立法嚴重滯後。


山頂醫院肺科專科醫生羅奕龍呼籲有慢性疾病的市民,在空氣質素差的日子,減少戶外活動,如果要外出可配戴阻隔微細污染物的口罩,減少對身體的影響。他說,一般外科手術用的口罩僅能阻隔飛沫,要有效阻隔PM2.5需要戴N95口罩。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煙霞霧霾 局長分不清? 林宇滔:標準應清晰化 不能單靠主觀演繹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1月10日 19:19

煙霞霧霾 局長分不清?

林宇滔:標準應清晰化 不能單靠主觀演繹

原文連結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1月10日 19:19


    近日內地多個城市受到霧霾侵襲,而本澳的天空亦曾「灰濛濛」,空氣質素轉差,令人擔憂內地「毒霾」已擴散至本澳。氣象局長馮瑞權早前出席活動時表示,本澳天色灰濛只是「煙霞」而非霧霾,PM2.5數值介乎「良好」至「普通」之間。又指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集中在華北,「吹唔到落嚟,大家放心。」更指近年本澳的空氣污染情況已有改善。此言一出,再度引起社會對氣象局的種種質疑。雖然馮瑞權之後隨即「撲火」,稱煙霞及霧霾只是表述不同,但仍難挽回公眾對氣象局的信心。

    中區社諮會委員林宇滔坦言難以理解馮瑞權所言,「可能是口誤或中文唔好。」但他認為,無論是煙霞或霧霾,氣候現象的定義均不應由局長一人作主觀演繹。他指出,現時本澳已有明文的空氣質素監測指標,標準符合世衛規定。「當能見度受水滴影響低於某個距離,而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就稱之為霧及薄霧。而當能見度受懸浮粒子影響,而相對濕度在80%以下時,就稱為煙霞。」

    林宇滔認為,氣象局作為科學部門,應將相關氣候標準文字化、清晰化,並將標準數據向社會公佈,以減少爭議。而馮瑞權作為氣象局的官員,不應單純以內地霧霾不影響本澳作為結論,而是應客觀地分析區域空氣污染對本澳的影響,從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政策來改善本澳的環境狀況。而當局亦應汲取去年風季期間的經驗,在既尊重科學數據,並考慮到市民的感受及安全的情況下,作出科學及人性化的氣象預測。


    空氣質素改善非因環保政策 林:PM2.5對人體有永久危害


    林宇滔指出,由於本澳夏季的盛行風向為南及東南風,而本澳的東南方為海洋,空氣質量相對較好。而冬季的盛行風向則為北風,容易將北方的空氣污染物吹來本澳。而由於2016年為全世界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冬季吹南風的天數增多,導致受空氣污染的天數減少。再加上本澳受惠於內地高污染行業逐漸遷離廣東省一帶,污染源遠離本澳,令到本澳的污染物、懸浮粒子濃度有所下降,「整體嚟講,澳門空氣污染係有改善,但好明顯唔係同環保政策有關。」

    馮瑞權早前曾稱,本澳過去數日的PM2.5值處於良好至普通水平。林宇滔解釋,微細懸浮粒子PM2.5是指直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物,而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則為直徑小於10微米的懸浮物。雖然兩者都是常見污染物,但由於PM10懸浮粒子能夠透過上呼吸道分泌物阻截並排出體外,雖然會引起過敏症狀,但對健康的影響相對較少。而由於PM2.5懸浮粒子比較小,上呼吸道難以阻截,容易進入肺部沉積,更可以穿透肺泡到達血液,對人體有永久危害。
車輛尾氣排放成主要污染源 林宇滔倡收緊進口車排放標準

    馮瑞權早前曾指,本澳的空氣污染源來自車輛尾氣排放,北方污染物千里南下影響本澳機會不大。林宇滔表示,一直以來,本澳兩大空氣污染「原兇」分別為發電廠及車輛尾氣排放。過去本澳一直以柴油發電,柴油含硫量較高,導致空氣污染嚴重。但10多年前本地發電量大減,9成用電量均由內地輸入,剩下的本地發電包括焚化中心因處理垃圾所產生的電力,以及極少數的本地發電量,因發電導致的空氣污染已大減。

    至於車輛尾氣排放方面,林宇滔指,過去政府僅以「透光度」來測量商用柴油車輛的尾氣排放標準,並沒有對尾氣有害物質制訂指標,「簡單啲嚟講就係測量啲煙有幾黑,其實好大部分墨魚車都會達標。」他提到,諮詢多年的《在用車輛尾氣排放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行政法規將於今年7月實施。法規對本澳在用車輛的尾氣排放污染物設定限值及測量方法,認為坊間可能對法規存在爭議,但他相信此舉可淘汰一定數量的高污染車輛。

    林宇滔亦認為,政府除了要訂定在用車的尾氣排放標準外,亦必須制定車輛進口的尾氣排放標準作為配套。他指出,本澳在2012年前沒有任何進口車的尾氣排放標準,直到2012年才規定新進口車輛需要達到「歐盟四期」排放標準。但現時歐四標準已相對落後,世界各國已開始禁止進口歐四車輛,「即係你淘汰咗一架舊車,又換返架比較舊嘅車。」認為當局除了規定油站油品提供歐盟五期燃油外,亦應將進口車的排放標準收緊至歐五標準,並加強宣傳鼓勵商戶更換更環保的車輛。

    環保非政府核心政策 林:只是配套及被動政策


    本澳的環保政策相較鄰近地區一直停滯不前,無論在車輛尾放排放、膠袋及建築廢料徵費等環保措施都「慢幾拍」,標準落後。林宇滔坦言,環保政策從來都不是政府的核心政策,只是配套及被動政策,「配套只係施政報告入邊提到做咗幾多項環保工作,被動則係居民多意見政府先郁。」亦看不到既有的環保政策的效用,認為環保政策重在配套及實行。

    他舉例指,當局去年曾就膠袋徵費進行諮詢,不少意見認同膠袋徵費並提出詳盡理據,「好多人好用心寫意見,亦有自己嘅睇法。」但政府至今卻未見任何落實。另一方面,面對建築廢料堆填區已經超負荷,雖然當局去年曾就建築廢料徵費進行徵費,但至今亦毫無寸進,「香港係2006年實施建築廢料徵費,實行幾年後感到唔滿意,因為收費cover唔到成本,減量亦不足。而澳門之前嘅諮詢,建議嘅收費水平只係用香港06年嘅收費水平。方向我唔反對,但係幾時實行?又過咗一年半載。」笑言當局更以政府調升拖車開鎖費用般的強度來落實膠袋建築廢料徵費。


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建議松山行人隧道內建垂直電梯接駁松山步行徑 林宇滔 2016/01/06

建議松山行人隧道內建垂直電梯接駁松山步行徑
林宇滔
2016/01/06

  經過社會的推動和政府的研究,在上月的運輸工務施政範疇辯論中,工務局表示已完成松山行人隧道步行系統的可行性研究,並在早前已開始探土,初步入口選址於二龍喉公園附近及新口岸油站附近兩端,全長約300米,並將聯結高士德全區,以至外港和水塘步行環境。

  現時每日前往皇朝、新口岸區一帶上班的居民數以萬計,在水塘新路落成後,雖有也有不少人從高士德、美副將經水塘到新口岸區,但有關路段步行設施有限,且要繞過松山,大大影響居民步行意欲,若步程不到三分鐘的松山行人隧道建成後,將紅街市到達皇朝廣場的步程大大縮減至一點八公里,步行時間不到半小時,相信大批往返高士和皇朝區上下班的居民會更多選擇步行,減低繁忙時間的交通和公交壓力,居民亦可更好地掌握出行時間,有助城市環保和居民健康。

  本人在此期望當局能夠進快完成探土和做好環境評估,制訂環保施工方案減少對松山生態的影響,儘快展開工程和交待完工時間。此外,亦期望當局做好隧道兩端的出入口行人設施配套,讓居民更方便使用隧道。

  與此同時,年前本人落區收集巿民對興建松山行人隧道的意見時,不少每日往松山晨運的巿民均反映,因松山纜車運作時間有限,且步行上松山的石級較難行,令老人家和殘障人士難以經常到松山晨運或運動。據本人了解,早年民政總署曾考慮興建一條廂式斜行電梯方便巿民往來二龍喉公園與松山健康徑,但一直擱置至今。

  為此,本人今年年中已正式向民署及工務局提出書意見,期望兩局合作考慮在將興建的松山行人隧道內尋找適合位置,建設垂直升降電梯連接松山步行徑,既可避免日後若興建廂式斜行電梯對山坡樹木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亦可令行人隧道和電梯發揮協同效應,方便不同地區的居民使用。

  六月本人亦收到民署的回覆,表示會:“配合相關部門,就有關結合松山行人隧道和興建直升降機連接松山步行徑的計劃,進行各種可行性的研究並選取最優方案。"但至今有關建議最後能否落實,仍是未知之數。為此,本人再次期望民署和工務局能夠就有關問題儘快商討並公佈結果讓社會知悉。

  澳門面積小,適合步行,但要推動步行出行,規劃和交通部門必須將目前“以車為本"的思維,改變成“以行人為本"的思維。當中重點工作包括:增闊行人道和加設適當遮陽撐雨施完善步行環境、提升提升行人過馬路的優先和方便性、增設跨區步行捷徑等。








鎖轆加價欠適當說明惹反彈 林宇滔:增出行選擇減用私家車 澳門日報 2017-01-05 B10 | 澳聞

鎖轆加價欠適當說明惹反彈
林宇滔:增出行選擇減用私家車   

澳門日報       2017-01-05  B10 | 澳聞  

    【本報消息】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表示,近年交通成為居民最不滿的民生問題,社會對政府長年不作為早有怨言。但近年忽然“發力”,削路邊車位、加停車費用、縮短驗車年期等,及至除夕再突然大幅增加各類有關收費,再次反映當局在推動政策時並未充分考慮社會實況,徒添民怨。

    認同增成本遏濫泊

    他認同適當加費,移走車輛和存放費用與成本掛鈎有助遏止濫泊,但大幅加價不單未有事先說明理據,只是簡單搬出鄰近地區的例牌理由,難以服眾。當局甚至向交諮委介紹時,亦沒有提到具體加幅,明顯漠視聽取社會意見。
    更重要是,新泊車管理公司表現未如理想,當局監管乏力,新合同運作至今逾半年,絕大部分咪錶仍只能接收硬幣,駕駛者早怨聲載道。加上當局近期加快將電單車泊位加設鐵欄,但長時間未設咪錶,減少車位又無助增加流動性,同樣令社會不滿。
    更奇怪的是,當局今次修改的是“公共泊車服務規章”中的收費表,不涉及拖車及存放費。前者十多年未修改,後者更接近四十年未改,再次反映政府對理順本澳交通秩序缺乏全盤思維。根據規定,移走及存放車輛費用歸泊車公司所有,當局雖稱公司需按公式向政府繳交回報金,但未見詳細交代細節。

    經濟控車並非絕對

    政府交通政策不能不行,但他認為以本澳目前車輛數量,控車的核心目標,並非簡單地控制車輛數量或增加用車成本,應著眼於減少繁忙時段的私人車輛使用,釋放道路空間、提升行車速度,為落實繁忙時段公共優先路權、改善公交效率和舒適度提供空間和條件,為居民提供更多私人車輛以外的選擇。當中,除改善公共服務,優化步行環境、打通更多跨區步行捷徑、落實彈性上班、完善校車服務等都是具體可行的辦法。

    新加坡購車、持有和使用成本遠較香港更高,但新加坡人均擁車量較香港高四成四,反映經濟手段並非控車絕對因素。特別是兩地公交遠較本澳完善,故本澳若單靠經濟手段控車,在沒有其他出行選擇下,私人車輛剛性需求不會減少,只徒添養車成本,卻改善不了交通擠塞的雙輸局面。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鎖轆加價欠適當說明惹反彈 林宇滔:增出行選擇減用私家車 澳門日報 2017-01-05 B10 | 澳聞

鎖轆加價欠適當說明惹反彈
林宇滔:增出行選擇減用私家車   


澳門日報       2017-01-05   B10 | 澳聞

     【本報消息】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表示,近年交通成為居民最不滿的民生問題,社會對政府長年不作為早有怨言。但近年忽然“發力”,削路邊車位、加停車費用、縮短驗車年期等,及至除夕再突然大幅增加各類有關收費,再次反映當局在推動政策時並未充分考慮社會實況,徒添民怨。

     認同增成本遏濫泊

     他認同適當加費,移走車輛和存放費用與成本掛鈎有助遏止濫泊,但大幅加價不單未有事先說明理據,只是簡單搬出鄰近地區的例牌理由,難以服眾。當局甚至向交諮委介紹時,亦沒有提到具體加幅,明顯漠視聽取社會意見。
     更重要是,新泊車管理公司表現未如理想,當局監管乏力,新合同運作至今逾半年,絕大部分咪錶仍只能接收硬幣,駕駛者早怨聲載道。加上當局近期加快將電單車泊位加設鐵欄,但長時間未設咪錶,減少車位又無助增加流動性,同樣令社會不滿。
     更奇怪的是,當局今次修改的是“公共泊車服務規章”中的收費表,不涉及拖車及存放費。前者十多年未修改,後者更接近四十年未改,再次反映政府對理順本澳交通秩序缺乏全盤思維。根據規定,移走及存放車輛費用歸泊車公司所有,當局雖稱公司需按公式向政府繳交回報金,但未見詳細交代細節。

     經濟控車並非絕對

政府交通政策不能不行,但他認為以本澳目前車輛數量,控車的核心目標,並非簡單地控制車輛數量或增加用車成本,應著眼於減少繁忙時段的私人車輛使用,釋放道路空間、提升行車速度,為落實繁忙時段公共優先路權、改善公交效率和舒適度提供空間和條件,為居民提供更多私人車輛以外的選擇。當中,除改善公共服務,優化步行環境、打通更多跨區步行捷徑、落實彈性上班、完善校車服務等都是具體可行的辦法。
     新加坡購車、持有和使用成本遠較香港更高,但新加坡人均擁車量較香港高四成四,反映經濟手段並非控車絕對因素。特別是兩地公交遠較本澳完善,故本澳若單靠經濟手段控車,在沒有其他出行選擇下,私人車輛剛性需求不會減少,只徒添養車成本,卻改善不了交通擠塞的雙輸局面。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警方除夕當晚接五十五宗噪音投訴只能勸籲令居民感無奈 華僑報 2017-01-03 澳聞 | 頭條

警方除夕當晚接五十五宗噪音投訴只能勸籲令居民感無奈   

華僑報       2017-01-03   澳聞 | 頭條

 【特訊】就治安警在除夕夜當晚接到五十五宗噪音投訴,其中二十一宗涉及南灣區一間位於商業大廈天台的酒吧,不過,受《噪音法》的限制,治安警對商業噪音只能勸籲,無法票控,已將案件轉介環保局處理。
 有附近居民感到無奈,希望政府能因應實況跟進,檢討法律是否有漏洞,商業活動不是大於一切,影響數以萬計居民的正常生活。
 中區社諮委委員林宇滔認為,事件反映治安警和環保局之間的協調不足,又認為即使執法部門未能即時票控處罰,但發牌部門亦有權力,從行政角度要求餐廳改善噪音問題。 他舉例稱,在《噪音法》出台前,民政總署或旅遊局亦要跟進食肆噪音問題,若屢勸不改,續牌甚至運作都應該受影響。


社諮委指發牌部門可要求改善商業噪音
電台新聞 [本地]  
2017-01-02 18:51:08
觀看次數: 232

(澳門電台消息) 治安警在除夕夜當晚接獲 55宗噪音投訴,其中 21宗涉及南灣區 1間位於商業大廈天台的酒吧,但受噪音法所限,治安警對商業噪音只能勸籲,無法票控,已將案件轉介環保局處理。
中區社諮委委員林宇滔認為,事件反映治安警和環保局之間的協調不足,並指出即使執法部門未能即時票控處罰,但發牌部門亦有權力,從行政角度要求餐廳改善噪音問題。他舉例,在噪音法出台前,民署或旅遊局亦要跟進食肆噪音問題,若屢勸不改,續牌甚至運作都應該受影響。 (黃嘉靜  雷翠雲)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公共醫療檢討勿走錯方向 林宇滔:檢討非澳人士收費 不應增澳居民負擔 市民日報 2017-01-02 P01 | 要聞 | 頭條

公共醫療檢討勿走錯方向
林宇滔:檢討非澳人士收費 不應增澳居民負擔   

市民日報       2017-01-02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2017年政府對公共醫療的投放逾81億元,社文司表示會考慮公立醫院收費。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認為,政府的檢討方向,不應該是增加澳門居民的負擔,現時享受免費醫療人群,未來應可以繼續享受免費公立醫療服務。澳門公立醫院收費標準自1986訂定以來,一直未有作出調整,嚴重不合時宜,導致對非本澳居民收費偏低,他促請當局研究非澳門居民佔用醫療資源的情況及有否出現濫用,同時檢討公立醫院服務收費表,令對非本澳居民的收費更合理。

    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表示,在上月的施政辯論會,議員只是質疑公共醫療的定位和要求提升服務質素等,並不是要求政府收費。事實上,一般市民到山頂醫院和衛生中心求診,大部分人都要付費,免費的只是個別人士,享受免費醫療的人士包括65歲或以上的長者、學生、10歲以下小童、孕婦、癌症、腎病等長期病患者、經濟困難家庭、公務員和教師。

    醫療投放人均逾萬效果存疑

    他續說,對不同人士,當局亦有不同的收費標準,例如持澳門居民身份證者,需繳付7成醫療費、外僱則繳付100%醫療費,非本地居民需繳付200%醫療費。「由頭到尾公立醫院都是收費,只是個別特定人群是免費。」他質疑,政府研究公立醫院收費,是計劃向現時享受免費醫療的人士進行收費?從善意理解,他希望只是政府官員口誤,社會認同要檢視整個醫療體系和資源投放和產出是否有效率。

    林宇滔表示,2017年政府對醫療的投放是超過80億元,按澳門人口65萬計,平均用於每個居民身上的醫療投入逾萬元,投入不少,即使這樣,居民對澳門醫療仍有諸多不滿,如何善用資源,更好地集中服務好澳門居民是關鍵所在。

    林宇滔認為,現時享受免費醫療人群,理應可以繼續享受免費公立醫療服務外,澳門公立醫院收費確實有需要作出調整,這是因為澳門公立醫療收費較鄰近地區低很多,相關收費標準自1986訂定以來,一直未有作出調整,以致收費嚴重偏低,非常不合事宜。外僱服務澳門,對他們有醫療優惠合理,惟一些非澳門居民,與澳門毫無關係,又佔用澳門醫療資源,即使政府向非澳門居民收取200%的醫療費用,部分收費項目的醫療費用都較鄰近地區低,故有不少非澳門居民來澳就診。

    他強調,政府的檢討方向,不應該是增加澳門居民的負擔,而是應研究非澳門居民佔用醫療資源的情況及有否出現濫用等,再釐定一個合理的收費價格。現時澳門政府除了補貼本地居民醫療費用外,亦要補貼非本地人醫療支出,根據2013年資料,使用山頂醫院婦產科服務的非本地居民孕婦佔22%,「外地人唔係一定要收佢貴,但至少要收回成本」。為此,他促請當局檢討現有公立醫院收費表,令非本澳居民的收費更合理。他說:「係本地人唔覺得特別優惠,但外地人覺得優惠時,就會衍生濫用情況,相信唔係政府樂見,例如現時的婦產科。」過去社會亦曾多次提醒政府作出檢討,可惜當局一直未有重視。

    倡家庭醫生增社區醫療作用

    林宇滔又說,本澳的整個醫療體系,定位和分工不清,導致醫療問題長期被市民詬病,特別專科和急診輪候時間較長,引起居民不滿,他認為可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更好地發揮社區醫療的作用,緩解公私營醫療機構的壓力同時,也可以減少市民的折騰。

    他說,隨着資訊科技發達,有市民生病時喜歡上網尋找資源,惟相關資訊不知真假,有時更令市民產生不必要的擔心,政府現時推動市民在非牟利機構看病,純粹只是為了分流公立醫院病人,當局可研究更好地利用醫療券和推出資助計劃,推動澳門形成家庭醫生體系,相信當居民遇到衛生醫療問題時,例如傷風感冒小病,如果有一個信得過的人給予專業意見,就可以減少對公私營醫療機構的需求。外國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就是推行家庭醫生制度,政府也有為私人醫生提供資助,做好第一線分流。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