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控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控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批短期合約致公共停車場管理不善 林宇滔促完善電子收費 澳門日報 2017-05-31 B02 | 澳聞

批短期合約致公共停車場管理不善
林宇滔促完善電子收費
澳門日報      2017-05-31   B02 | 澳聞

     【本報消息】當局去年公佈,全澳四十二個公共停車場中有三十個採用短期服務合約批出,表示會逐步改用三至五年的長期合約,又會採用綑綁式招標,集中把幾個公共停車場公開競投,以集中管理及便於監察。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近日收到不少居民反映,氹仔中央公園停車場其中一個收費系統故障近一個月,至今仍未見維修,甚至連臨時措施亦未有,認為其中涉及很嚴重的管理問題。中央公園停車場至今仍未有公開招標其經營合同,建議先處理問題,優先使用電子收費系統,方便居民使用,再進行招標。
     冀落實拍卡入場林宇滔表示,該停車場有近二千六百個車位,私家車位約佔一半,有兩個收費處及電子繳費機,現時一邊收費系統發生故障,居民需要集中在一個收費處繳費。所謂的電子繳費機亦相對落後,不像澳門通般“拍卡”繳費,而是先入車票,再入零錢,更只收十元、五元及一元,居民需要到收費處兌換零錢,甚為不便。
     林宇滔指出,“拍卡”電子收費系統是很普通的科技,為何當局一直都做不到?他認為,應盡快在全澳公共停車場全面推行“拍卡”收費系統,指不論是任何合約,交局都有條件做到,只是決心問題。
     長約開投進度慢另外,短期服務合約令部分停車場服務不善。去年,廉署批評交局有關停車場管理問題,建議用長期的服務經營合同、以公開招標形式解決停車場的管理問題。
     當時,有關當局曾表示,會逐步改用三至五年的長期合約,及對公共停車場公開競投。但至今半年後,只有對宋玉生廣場停車場、栢力停車場、亞馬喇前地停車場及蓮花路停車場的管理及經營進行綑綁式公開招標,其進度十分緩慢。他希望當局對這些管理有問題的停車場盡快以經營合約方式招標,由營運商自負盈虧,解決一系列設施的問題。



~~~~~~~~~~~~~~~~
想關注更多澳門有用資訊請LikeFacebook專頁:
傳新角度-林宇滔 (Ron)
https://www.facebook.com/LamUTou/
傳新澳門協會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Macao/
或瀏覽訂閱: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鎖轆加價欠適當說明惹反彈 林宇滔:增出行選擇減用私家車 澳門日報 2017-01-05 B10 | 澳聞

鎖轆加價欠適當說明惹反彈
林宇滔:增出行選擇減用私家車   

澳門日報       2017-01-05  B10 | 澳聞  

    【本報消息】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表示,近年交通成為居民最不滿的民生問題,社會對政府長年不作為早有怨言。但近年忽然“發力”,削路邊車位、加停車費用、縮短驗車年期等,及至除夕再突然大幅增加各類有關收費,再次反映當局在推動政策時並未充分考慮社會實況,徒添民怨。

    認同增成本遏濫泊

    他認同適當加費,移走車輛和存放費用與成本掛鈎有助遏止濫泊,但大幅加價不單未有事先說明理據,只是簡單搬出鄰近地區的例牌理由,難以服眾。當局甚至向交諮委介紹時,亦沒有提到具體加幅,明顯漠視聽取社會意見。
    更重要是,新泊車管理公司表現未如理想,當局監管乏力,新合同運作至今逾半年,絕大部分咪錶仍只能接收硬幣,駕駛者早怨聲載道。加上當局近期加快將電單車泊位加設鐵欄,但長時間未設咪錶,減少車位又無助增加流動性,同樣令社會不滿。
    更奇怪的是,當局今次修改的是“公共泊車服務規章”中的收費表,不涉及拖車及存放費。前者十多年未修改,後者更接近四十年未改,再次反映政府對理順本澳交通秩序缺乏全盤思維。根據規定,移走及存放車輛費用歸泊車公司所有,當局雖稱公司需按公式向政府繳交回報金,但未見詳細交代細節。

    經濟控車並非絕對

    政府交通政策不能不行,但他認為以本澳目前車輛數量,控車的核心目標,並非簡單地控制車輛數量或增加用車成本,應著眼於減少繁忙時段的私人車輛使用,釋放道路空間、提升行車速度,為落實繁忙時段公共優先路權、改善公交效率和舒適度提供空間和條件,為居民提供更多私人車輛以外的選擇。當中,除改善公共服務,優化步行環境、打通更多跨區步行捷徑、落實彈性上班、完善校車服務等都是具體可行的辦法。

    新加坡購車、持有和使用成本遠較香港更高,但新加坡人均擁車量較香港高四成四,反映經濟手段並非控車絕對因素。特別是兩地公交遠較本澳完善,故本澳若單靠經濟手段控車,在沒有其他出行選擇下,私人車輛剛性需求不會減少,只徒添養車成本,卻改善不了交通擠塞的雙輸局面。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交通病入膏肓須訂輕軌缺席政策 市民日報 2015-01-18 P04 | 澳聞

交通病入膏肓須訂輕軌缺席政策   

市民日報       2015-01-18  P04 | 澳聞

    【本報訊】本澳交通問題近年來不斷惡化,不但搭車難,駕車同樣寸步難行。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形容澳門的交通已到病入膏肓狀況,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在沒有輕軌下的交通政策方向,交通問題要多管齊下才能改善;他倡議因應學童增加,政府跨部門協調設立一些分區校車,點對點令一架校車可以接載多間學校的學生上學,減少家長用私家車接送子女,同時要優化步行環境,例如設松山行人隧道,方便居民步行往返高士德與皇朝區,令市民出行有更多選擇。

       近日本澳交通問題再度凸顯,每日非繁忙時段多處地點都嚴重交通擠塞,路面無論電單車或其他機動車輛莫不寸步難行。上星期二早上由於下雨,整個北區大塞車至交通癱瘓,相關部門歸咎於掘路工程影響導致交通擠塞,交通局更稱,澳門的發展無可避免路面有工程施工,一般下雨天氣,不少市民改用汽車出行,加上路面發生交通事故可能較多,相對會較為塞車,呼籲市民根據經驗,再提早一些時間出行。

      林宇滔表示,2010至2020年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對澳門交通作出10年規劃,當時的規劃核心是2015年輕軌落成,巴士、的士服務、路網等有重新的規劃和有較大空間作出調整,惟由於輕軌工程一拖再拖,相關規劃根本不能落實,現階段政府必須面對現實,實事求是,重新思考未來10年的交通政策。

     汽車增長率超標 嬰兒潮增自駕車

    他認為,澳門交通接近臨界點,只要主幹道發生一、兩宗交通意外,或者下雨等因素,隨時會令交通癱瘓。政府應反思目前的交通政策,並作出完善。政府相關部門除應做好交通應對措施,更重要的是必須規劃整體交通政策方向。
    他指出:當年政府的目標是到2020年機動車輛平均年增長率低於4%,但去年本澳汽車增長率為6%,政府原本目標經難以達到,如果又沒有好的出行選擇提供給市民,林宇滔強調只會「死路一條」!他又形容,澳門的交通到了病入膏肓狀況,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在沒有輕軌下的交通政策方向,只有訂出整體目標方向,市民才會有取捨,或以少少犧牲換來更好的交通環境。
     他說,近年本澳出生率高,面對這一波嬰兒潮,由於沒有巴士排隊設施、巴士車廂又擠迫,家長根本不放心讓孩子搭乘巴士上學,故多會使用私家車接送子女上學,幾成趨勢,但往往是一架車載着兩個人,這就導致學校周邊道路交通嚴重擠塞,即使政府開闢更多學校上落客區,甚至某些路段上學時間禁止其他車通行,都無法解決問題。

    優化校車使用率 打通跨區步行徑

    林宇滔表示,過去校車在接送學童上學方面發揮方面很大作用,但政府一直沒有對學校做好協調統籌,每間學校都只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係澳門區學校,就兜晒成個澳門先番到學校,如果係氹仔學校,就要兜晒成個氹仔,有家長反映兜成個半鐘先到學。」這導致校車營運效率很低,更加重路面壓力。

    同時,他又促使家長更想自行駕私家車接送子女上學。面對現時嚴峻的交通問題,政府跨部門應研究考統籌及優化校車的使用,提高校車的使用效率。教青局及交通局是否可以協調設立一些分區的校車,點對點令1架校車可以接載多間學校學生上學,在減低路面壓力的同時,亦方便學童和節省搭車時間。未來幾年,本澳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人數會不斷上升,預見學生對交通需求將會倍增,當局應及早作好規劃部署。

     他又指出:交通問題要多管齊下才能改善,步行環境的優化也很重要。2008年政府估計2011年每日需要往返高士德、筷子基和皇朝區上下班的人次超過4萬,這些人不是搭巴士就是駕駛車輛上班,如果能在松山隧道開闢一條行人隧道,讓居民由皇朝廣場步行至紅街市,路程只是2.3公里,只需約30分鐘時間,如果政府能打通跨區的步行捷徑,相信可以吸引很多人改用步行上下班,既準時、又健康、更環保,還可以釋放路面交通壓力,基本上可以解決部分居民的出行問題。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