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樓宇維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樓宇維修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放高舊區樓宇須顧人口密度承載力 市民日報 2017-08-15 P04 | 澳聞

放高舊區樓宇須顧人口密度承載力   

市民日報      2017-08-15  P04 | 澳聞



     【本報訊】舊區重整多年來無實質進展,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近期更提到祐漢是全世界人口最密的地方,抖氣都難,認為「北區多一間屋都不應該」,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贊同人口密度不應再增,但不認同司長只簡單說「不宜起樓」,甚麼都不做。他稱,不反對在未必要嚴格限制的舊區將樓宇放高,但前提須考慮該區的人口密度和承載力,以及針對不同區域特性作出規劃。他稱,亦可集約利用土地的方式,建設更多社區設施,惟本澳目前未有社區設施的分區標準或規劃標準。他建議政府制訂澳門不同社區的設施標準作為目標和方向,藉此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

     應制訂不同社區設施標準

林宇滔昨日接受訪問時指出:舊區重整的目標是改善居民生活質素,不反對在未必要嚴格限制的區域將樓宇放高,但前提是整區的人口密度、承載力確實有空間增加時,才可將樓宇改建增加高度,亦要看地區而定。他舉例如祐漢舊區7幢低層舊樓(吉祥樓、牡丹樓、康泰樓、興隆樓、萬壽樓、勝意樓及順利樓)本身人口密集,純粹樓宇放高只會令該區人口密度和生活環境變得更差。另外,作為澳門人口密度第二高的林茂塘區,雖然人口密度仍相當高,但社區設施較祐漢好,所以如何集約利用土地,尤其在人口密度和社區設施間取得平衡才是重點。

    他續指,祐漢區確實不應再增加人口密度,但不可以只簡單說「不宜起樓」卻甚麼都不做,應要建設更多社區設施。但哪些區域需要建設,建甚麼樣的設施?惟本澳目前尚未有社區設施的分區標準或規劃標準,難以擴展。如香港有規劃指引,即每多少萬人,就有多少面積的街市、醫療、圖書館和泳池等設施。他坦言雖然在舊區比較難操作,但至少應有指標,未來無論哪個區,究竟最欠缺哪些社區設施,亦應有輕重緩急的標準,故建議政府制訂澳門不同社區的設施標準作為目標和方向。

     林宇滔又提到,舊區重整重建絕不簡單,存在不少複雜之處,根據其他地方的經驗,其實重建步伐速度遠遠追不上舊樓老化速度。

     他稱,如台灣都市更新實行15年,申請重建個案約有上千宗,成功重建才約70宗;而香港方面亦相若。舊區重建不容易,大家要有心理準備,除了在法律和政策方面繼續推動重建工作外,亦要考慮做好整體規劃,為將來都市更新創造條件和打好基礎。

      緩樓宇老化提升生活質素

他認為,當前首要做好樓宇維修保養,而都市更新委員會已經推動政府推出新樓宇檢測計劃,期望推動業主參與。他說,未來涉及維修和檢測確實需要成立業主會處理,相信推動過程絕對不易,但卻需要加倍努力,因減緩樓宇老化,亦是提升居民生活質素的關鍵。他最後指,政府亦要主動改善舊區生活環境,對於舊區街道、社區設施環境改善和整治,政府要多加努力,目標阻止舊區環境惡化,以改善居民生活質素。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林宇滔促盡快完善驗樓指引與技術支援 濠江日報 2017-01-27 A01 | 澳門新聞

林宇滔促盡快完善驗樓指引與技術支援   

濠江日報       2017-01-27  A01 | 澳門新聞

    【特訊】昨日道咩啤利士街有大廈懷疑日久失修,引致鋁窗從6樓墮下擊中2名女途人,事件再次敲響本澳舊樓維修保養的警鐘。傳新澳門協會籌委會召集人林宇滔促請當局盡快完善驗樓指引和技術支援、加強法律宣傳和持續優化樓宇維修基金,修法強制大廈小業主定期維修大廈。

    林宇滔受訪表示,雖然本澳的《都市建築總章程》早已明確規定業主需要每五年對建築物作檢驗維修及保養,但法律生效多年,沒有準則、指引,也無罰則,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近年,本澳大廈外牆石屎剝落、甚至窗戶墮下的情況越發嚴重,只是因較少傷及途人而一直被忽視,而是次本澳再次發生大廈窗戶墮下擊傷途人的事件,值得社會關注與思考。

    林宇滔指出,本澳樓齡超過三十年的樓宇逾三千四百多幢,截至2016年8月底,已有1946幢樓宇申請了「低層樓宇共同設施維修臨時資助計劃」,但鑒於計劃過去沒有資助外墻維修,對樓宇發生外牆石屎剝落等事件不是有效的處理方法。而香港2011年已正式修法實施強制驗樓,要求樓齡三十年以上的樓宇業主每十年檢驗樓宇公用地方、外牆及伸出物,並要求樓齡十年以上的私人樓宇的業主每五年檢驗和維修樓宇所有窗戶。

    面對本澳越趨嚴峻的舊樓維修問題,林宇滔促請當局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表格化,以及提供所有合資格的驗樓專業人員的名單供居民查閱,讓有意驗樓的業主能按照指引和相關資料進行驗樓,藉以推動定期驗樓的恆常化和規範化,讓業主更便捷履行好樓宇檢驗保養和維修的責任。針對目前定期驗樓法律未能嚴格執行,亦建議參考鄰埠做法,修法落實強制大廈小業主定期對大廈維修保養的責任並設罰則,減低樓宇失修衍生的意外風險。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林宇滔促當局主動處理危樓 2016-04-07|澳門日報

林宇滔促當局主動處理危樓   


澳門日報       2016-04-07
A03 | 澳聞     

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表示,本澳大廈外牆剝落傷人的事故時有報道,大廈公共部分如外牆、騎樓底等長期失修隨處可見,他促政府推動業主做好維修保養,並主動介入處理殘危樓宇。
加強宣傳相關法律

過去一年最少有四宗大廈外牆剝落傷人的事故,無被報道或不涉傷人的個案更多。本澳樓齡三十年或以上的商住及工業樓宇達逾三千四百幢,且本澳對樓宇定期維修保養要求不嚴,可以預料踏入雨季,相關情況定有增無減,對公衆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對越趨嚴峻的舊樓維修問題,他促請當局除要進一步細化和優化樓宇維修基金的多項計劃外,更重要是加強法律的宣傳和推廣,使居民明白公共部分的失修會危及住戶本身和途人的安全,萬一出現意外,小業主可能要負上沉重的賠償責任。根據法律小業主應每五年聘合資格人士檢查和維修物業,倘因失修令他人性命及財產受損,須承擔刑責和金錢賠償。但礙於沒有明晰的驗樓指引和罰則,令法律僅為一紙空文。

促訂明晰驗樓指引
他促當局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表格化,提供所有合資格的驗樓專業人員的名單供居民查閱,讓有意驗樓的業主能按照指引和相關資料驗樓,藉以推動定期驗樓的恆常化和規範化。下一步,當局應在修訂《都市建築總章程》時,強制落實業主對樓宇有定期檢驗和保養的責任,並設罰則及政府強制介入機制,將樓宇失修衍生的意外風險減低。
針對現存殘危樓宇,當局一直聲稱有舊樓進行持續巡查的機制,但實際執行上,當樓宇外牆剝落,一般僅由消防即場清理,工務局人員到場檢驗和記錄後就完事,即使業主一直不進行維修,當局也不會主動介入跟進處理,任由情況繼續或再現險情。有居民亦反映,下環街幻覺圍一座舊樓,去年十月倒塌後,由於建築物處“文遺法”規定的緩衝區,業主只能復修加固不能清拆,但半年過去,該舊樓不單沒有任何維修,危殘情況更甚,這不單反映機制無法有效保護文物,公衆安全也受威脅。

他促當局盡快主動巡查本澳各區樓宇,並建立殘舊樓宇資料庫,以掌握本澳舊樓實際情況,並作出主動恆常巡查和及時處理跟進,減少其對公共安全構成的風險。
針對受“文遺法”保護而不能清拆的殘危樓宇,當局同樣應有機制確保業權人不履行責任下,當局應有即時介入處理的機制。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舊樓維修欠法定約束 澳門「都市炸彈」拆不完 2015-09-25 P70 | 頭條日報頭條日報 2015-09-25 P70 | 澳聞 標示關鍵字 6 / 123 瀏覽圖片 舊樓維修欠法定約束 澳門「都市炸彈」拆不完 澳門舊樓失修潛伏的危機一直備受關注,一名女途人上月被外牆石屎擊傷,類似意外防不勝防,當局推出多項優惠計劃扶助老化樓宇維修,惟反應並不理想。有分析認為,當局必須完善業主管理法例,並主動介入舊樓維修,才能拆除這個都市炸彈。 上月二十六日中午,一名五十二歲女途人行經河邊新街時,突然被高空墮下的外牆石屎擊中,導致右腿骨折,需送院急救,反映舊樓失修問題不容忽視。 據最新一期《東周刊》報道,雖然過去數年,專責監管樓宇安全的土地工務運輸局,已先後推出多項針對舊樓維修的扶助計劃,包括「樓宇管理資助計劃」、「樓宇維修資助計劃」等,可惜不是乏人問津,就是維修方案不到位,始終未能根治舊樓的安全問題。 有知情人士歸納出三大障礙,令舊樓難望翻新。首要障礙是澳門未有設立強制驗樓法例,雖然《都市建築總章程》規定,業主每五年要驗樓一次,並要承擔公共地方維修,但由於該法規全無約束性,「業主黨然得過且過」。 僅少量大廈有業管會 其次是濠江大部份樓宇未有成立業主管理委員會(類似香港的業主立案法團),知情人士稱,由於成立業主管理委員會的門檻高,加上不少舊樓住客僅為租客,難以聯絡到業主,故此全澳六千多幢大廈中,僅約二百幢設有業主管理委員會,以致沒有牽頭人提出樓宇維修。 但當中最大的障礙則源於部份業主的自私心態,除了不想夾錢,還擔心所住單位的僭建空間不保,知情人士表示:「例如好多舊樓單位都有僭建花籠,部份業主擔心驗樓『牽一髮動全身』,寧願不搞。」 一直關注舊樓問題的「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政府首要是確立違反《都市建築總章程》的刑罰,土地工務運輸局亦應主動維修有安全隱患的舊廈,事後才向業主追回費用,以積極態度解決舊樓所帶來問題。

樓宇失收欠保障 驗樓法律模糊
市民驗樓意識差難入手

2016/04/06 17:04來源 / 澳亞網



 澳門樓宇外牆剝落﹑窗戶墮下的情況時有發生,社區服務諮詣委員會就樓宇維修問題,進行平常會議。有委員提出,當局應盡快制訂強制驗樓措施。

  樓宇外牆石屎剝落,更有數條電線糾纏不清,生鏽的窗戶亦搖搖欲墜,澳門大廈外牆﹑騎樓底等長期失修的情況隨處可見。特區政府一直打響“舊區重整”的口號,不過在工作落實上為人詬病,有團體認為政府方面,對於強制定期驗樓的相關法律並沒有清晰的條文,相關工作一直備受批評。

  澳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表示,根據《都市建築總章程》的條文,小業主應每五年對自己的物業進行檢查和維修,避免因樓宇失修危害到途人的安全而負上沉重的賠償代價,但礙於沒有明晰的驗樓指引和罰則,令法律僅為一紙空文,即使小業主想履行驗樓責任亦不知從何入手。

 林宇滔表示,面對越趨嚴峻的舊樓維修問題,當局除了要制訂驗樓程序指引外,更加要主動巡查殘危樓宇並及時跟進處理問題,也有參與會議的委員認為,政府在最基本的宣傳樓宇定期維修方面,做得不足夠。

 澳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委員餘韶洲表示,如果私人物業出現了問題,傷害到人的話,究竟居民承擔的責任是什麼,首先宣傳做得不好,另外正如剛才林委員所說,事實上物業已經出現了問題,但事後如何跟進,有沒有勒令業主去維修。

 餘韶洲稱,由私人物業問題衍生到公眾安全,等到事故發生後果不堪設想,特區政府在施政態度應要適時轉變,盡快處理強制驗樓的問題


澳亞衛視記者 李慧彬 趙昊翔 澳門報導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加強宣傳 優化基金 林宇滔促強制定期維修樓宇 2012-03-08 | 澳門日報

明晰指引 加強宣傳 優化基金 林宇滔促強制定期維修樓宇   


澳門日報       2012-03-08
B09 | 澳聞   
  
日前筷子基一大廈外牆石屎剝落導致一途人嚴重受傷,血的教訓再次敲響本澳舊樓維修保養的警鐘。中區社諮委林宇滔促當局盡快完善驗樓指引和技術支援、加強法律宣傳和持續優化樓宇維修基金,修法強制大廈小業主定期維修大廈。

林宇滔指,本澳的《都市建築總章程》早已明確規定建築物需要每五年作檢驗維修及保養,以確保樓宇處於良好的使用狀態。但由於當局宣傳不足、亦沒有嚴格執法,令到大部分小業主均不知悉此責任,尤其是大廈的公共部分如外牆等,長期失修的情況隨處可見,樓宇外牆剝落、甚至窗戶墮下的情況亦不時發生,只是因較少傷及途人而一直被忽視。香港去年中已正式修法實施強制驗樓,要求樓齡三十年以上的樓宇業主每十年檢驗樓宇公用地方、外牆及伸出物,並要求樓齡十年以上的私人樓宇的業主每五年檢驗和維修樓宇所有窗戶。

據統計本澳樓齡超過三十年的樓宇有三千多幢,面對越趨嚴峻的舊樓維修問題,林宇滔促當局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表格化,以及提供所有合資格的驗樓專業人員的名單供居民查閱,讓有意驗樓的業主能按照指引和相關資料進行驗樓,藉以推動定期驗樓的恆常化和規範化,讓業主更便捷履行好樓宇檢驗保養和維修的責任。針對目前定期驗樓法律未能嚴格執行,亦建議參考鄰埠做法,修法落實強制大廈小業主定期對大廈維修保養的責任並設罰則,減低樓宇失修衍生的意外風險。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