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步行環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步行環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建議松山行人隧道內建垂直電梯接駁松山步行徑 林宇滔 2016/01/06

建議松山行人隧道內建垂直電梯接駁松山步行徑
林宇滔
2016/01/06

  經過社會的推動和政府的研究,在上月的運輸工務施政範疇辯論中,工務局表示已完成松山行人隧道步行系統的可行性研究,並在早前已開始探土,初步入口選址於二龍喉公園附近及新口岸油站附近兩端,全長約300米,並將聯結高士德全區,以至外港和水塘步行環境。

  現時每日前往皇朝、新口岸區一帶上班的居民數以萬計,在水塘新路落成後,雖有也有不少人從高士德、美副將經水塘到新口岸區,但有關路段步行設施有限,且要繞過松山,大大影響居民步行意欲,若步程不到三分鐘的松山行人隧道建成後,將紅街市到達皇朝廣場的步程大大縮減至一點八公里,步行時間不到半小時,相信大批往返高士和皇朝區上下班的居民會更多選擇步行,減低繁忙時間的交通和公交壓力,居民亦可更好地掌握出行時間,有助城市環保和居民健康。

  本人在此期望當局能夠進快完成探土和做好環境評估,制訂環保施工方案減少對松山生態的影響,儘快展開工程和交待完工時間。此外,亦期望當局做好隧道兩端的出入口行人設施配套,讓居民更方便使用隧道。

  與此同時,年前本人落區收集巿民對興建松山行人隧道的意見時,不少每日往松山晨運的巿民均反映,因松山纜車運作時間有限,且步行上松山的石級較難行,令老人家和殘障人士難以經常到松山晨運或運動。據本人了解,早年民政總署曾考慮興建一條廂式斜行電梯方便巿民往來二龍喉公園與松山健康徑,但一直擱置至今。

  為此,本人今年年中已正式向民署及工務局提出書意見,期望兩局合作考慮在將興建的松山行人隧道內尋找適合位置,建設垂直升降電梯連接松山步行徑,既可避免日後若興建廂式斜行電梯對山坡樹木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亦可令行人隧道和電梯發揮協同效應,方便不同地區的居民使用。

  六月本人亦收到民署的回覆,表示會:“配合相關部門,就有關結合松山行人隧道和興建直升降機連接松山步行徑的計劃,進行各種可行性的研究並選取最優方案。"但至今有關建議最後能否落實,仍是未知之數。為此,本人再次期望民署和工務局能夠就有關問題儘快商討並公佈結果讓社會知悉。

  澳門面積小,適合步行,但要推動步行出行,規劃和交通部門必須將目前“以車為本"的思維,改變成“以行人為本"的思維。當中重點工作包括:增闊行人道和加設適當遮陽撐雨施完善步行環境、提升提升行人過馬路的優先和方便性、增設跨區步行捷徑等。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松山人隧研究報告下季完成 工務局納設升降機連松山步行徑建議 澳門日報 2016-03-01 A02 | 澳聞

松山人隧研究報告下季完成
工務局納設升降機連松山步行徑建議   

澳門日報       2016-03-01  A02 | 澳聞

    【本報消息】中區社諮委林宇滔建議民署及工務局合作,在即將興建的松山行人隧道內尋找適合位置,建設升降機連接松山步行徑,有關建議獲工務局函覆,將納入松山行人隧道可行性研究中,研究報告預計今年第二季完成。
    工務局目前正展開松山行人隧道及周邊接駁行人天橋系統的研究。中區社諮委林宇滔去年中正式向民署及工務局提出書面意見,希望在即將興建的松山行人隧道內尋找適合位置,興建垂直升降機連接松山步行徑,避免日後興建廂式斜行電梯影響山坡生態,亦可令人隧和電梯發揮協同效應,方便不同地區的居民使用他指出,由於不少每日往松山晨運的居民反映,因松山纜車運作時間有限,步行上松山的石級較難行,令長者和殘障人士難以經常到松山運動。早年民署曾考慮興建廂式斜行電梯方便往松山,但一直未有下文。工務局表示,松山行人隧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將於第二季完成,有關垂直升降機的建議將納入松山行人隧道可行性研究範圍。

    松山行人隧道初步選址在二龍喉公園附近通往新口岸羅理基博士大馬路油站對開山坡,隧道預計長約三百米,設計上會串連高士德區和新口岸,並與外港碼頭、水塘步行系統等結合,屬於大型步行系統設計。假如計劃落實,建成後的行人隧道將便利每日往返新口岸與高士德兩區間居民的出行,以步行方式解決短途出行的交通問題。 




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便民為先盡快完善全天候步行環境 市民日報 2016-02-29 P02 | 澳聞

便民為先盡快完善全天候步行環境   

市民日報       2016-02-29  P02 | 澳聞    


     【本報訊】本澳交通不濟,馬路愈趨擠塞,政府近年雖大力興建步行系統,部分已經落成,但仍然只有較少居民使用。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本澳步行系統發展進度極不理想,未能全面方便居民,當局除要加快興建之外,同時應做好行人天橋及步行系統的遮陽擋雨設施,擴闊行人路面,完善全天候步行環境。

     根據交通事務局2008年進行的「步行系統可行性規劃研究(中期報告)」指出:本澳居民平均步行出行距離為617米,平均每日出行3.67次,步行出行佔總出行量的45%;當局遂初步擬定兩條步行系統的試行路線,第一條是從關閘出發,抵達筷子基區後,可分道至林茂塘區及經美副將馬路直達外港碼頭;路線二為連接氹仔舊城區至路氹城。

     政府所構思的步行系統,部分已經落成,包括「山邊街美化及新口岸和松山行人通道計劃」,由羅理基博士大馬路通往焯公亭的步行系統落成超過1年,但使用率不高。據記者在星期日中午時分觀察,在20分鐘之內,只有12人使用,大部分均由新口岸上松山。有行人認為,系統有助方便市民從新口岸行到松山,但反方向行走時,因為需要上斜路,平日上班「身水身汗」,步行意欲大大減低。

     未大刀闊斧改善居民出行習慣林宇滔接受訪問時表示,因中聯辦後方入口一般很少人行走,在上班時段,要居民先上松山再到新口岸,心理距離較大,目前焯公亭步行系統難以吸引大量市民使用。

    「對平常的居民出行習慣,政府從未有大刀闊斧改善。」他認為,目前通往山頂醫院的愕斜巷升降機在效用上最好,但未能全面方便居民,整個步行系統發展的進度極不理想。他指出:雀仔園愕街步行系統在2014年9月動工,以450日工期計算,已經延期超過1個月,希望承建商加快趕工,相信落成後能方便居民往來山頂醫院。

     離島步行系統方面,林宇滔認為,現時氹仔湖畔花園連接大潭山、龍環葡韻連接五十高程配水庫等步行系統工程等都只能方便居民餘暇活動;在現時私人車輛大增,繁忙時段不斷拉闊,輕軌更「無晒聲氣」的情況下,他相信,完善步行系統,更多鼓勵市民步行,才是解決交通困局最重要的手段,當局應盡快興建步行系統,令居民能減少使用私人車輛。

    促落實建松山行人隧道時間表「好的遮陽擋雨比是否自動更重要。」他又批評,本澳道路設計並非「以人為本」,而是「以車為本」,他逐一舉例說,本澳行人天橋在下雨時經常漏水、行人路沒統一標準、紅綠燈過多、交通標誌柱永遠設置在行人路,有時連雨傘都不能通過。而政府為「確保」行人安全,不時將斑馬線從路口移入十幾米,變相增加步行路程,當局應參考日本等地,將斑馬線劃至街口。

     「天橋究竟是為人的步行環境創造更多方便條件,還是創造更多障礙?我過每一條馬路都要過行人天橋,或紅綠燈等好耐,如何鼓勵人徒步出行?」林宇滔促請政府做好行人天橋及步行系統的遮陽擋雨設施,理順行人優先次序,擴闊行人路面,多考慮如何打通跨區步行捷徑,以及如何令居民擁有全天候步行的環境。

     工務局早前肯定興建松山行人隧道的可行性,表示正在探土,林宇滔表示,新口岸至高士德直線距離不足300米,倘建成松山行人隧道,由紅街市到皇朝廣場徒步不需30分鐘,他促請當局落實清晰建造隧道時間表,同時建議在松山二龍喉入口設垂直升降機,讓居民可直達跑步徑。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交通病入膏肓須訂輕軌缺席政策 市民日報 2015-01-18 P04 | 澳聞

交通病入膏肓須訂輕軌缺席政策   

市民日報       2015-01-18  P04 | 澳聞

    【本報訊】本澳交通問題近年來不斷惡化,不但搭車難,駕車同樣寸步難行。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形容澳門的交通已到病入膏肓狀況,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在沒有輕軌下的交通政策方向,交通問題要多管齊下才能改善;他倡議因應學童增加,政府跨部門協調設立一些分區校車,點對點令一架校車可以接載多間學校的學生上學,減少家長用私家車接送子女,同時要優化步行環境,例如設松山行人隧道,方便居民步行往返高士德與皇朝區,令市民出行有更多選擇。

       近日本澳交通問題再度凸顯,每日非繁忙時段多處地點都嚴重交通擠塞,路面無論電單車或其他機動車輛莫不寸步難行。上星期二早上由於下雨,整個北區大塞車至交通癱瘓,相關部門歸咎於掘路工程影響導致交通擠塞,交通局更稱,澳門的發展無可避免路面有工程施工,一般下雨天氣,不少市民改用汽車出行,加上路面發生交通事故可能較多,相對會較為塞車,呼籲市民根據經驗,再提早一些時間出行。

      林宇滔表示,2010至2020年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對澳門交通作出10年規劃,當時的規劃核心是2015年輕軌落成,巴士、的士服務、路網等有重新的規劃和有較大空間作出調整,惟由於輕軌工程一拖再拖,相關規劃根本不能落實,現階段政府必須面對現實,實事求是,重新思考未來10年的交通政策。

     汽車增長率超標 嬰兒潮增自駕車

    他認為,澳門交通接近臨界點,只要主幹道發生一、兩宗交通意外,或者下雨等因素,隨時會令交通癱瘓。政府應反思目前的交通政策,並作出完善。政府相關部門除應做好交通應對措施,更重要的是必須規劃整體交通政策方向。
    他指出:當年政府的目標是到2020年機動車輛平均年增長率低於4%,但去年本澳汽車增長率為6%,政府原本目標經難以達到,如果又沒有好的出行選擇提供給市民,林宇滔強調只會「死路一條」!他又形容,澳門的交通到了病入膏肓狀況,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在沒有輕軌下的交通政策方向,只有訂出整體目標方向,市民才會有取捨,或以少少犧牲換來更好的交通環境。
     他說,近年本澳出生率高,面對這一波嬰兒潮,由於沒有巴士排隊設施、巴士車廂又擠迫,家長根本不放心讓孩子搭乘巴士上學,故多會使用私家車接送子女上學,幾成趨勢,但往往是一架車載着兩個人,這就導致學校周邊道路交通嚴重擠塞,即使政府開闢更多學校上落客區,甚至某些路段上學時間禁止其他車通行,都無法解決問題。

    優化校車使用率 打通跨區步行徑

    林宇滔表示,過去校車在接送學童上學方面發揮方面很大作用,但政府一直沒有對學校做好協調統籌,每間學校都只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係澳門區學校,就兜晒成個澳門先番到學校,如果係氹仔學校,就要兜晒成個氹仔,有家長反映兜成個半鐘先到學。」這導致校車營運效率很低,更加重路面壓力。

    同時,他又促使家長更想自行駕私家車接送子女上學。面對現時嚴峻的交通問題,政府跨部門應研究考統籌及優化校車的使用,提高校車的使用效率。教青局及交通局是否可以協調設立一些分區的校車,點對點令1架校車可以接載多間學校學生上學,在減低路面壓力的同時,亦方便學童和節省搭車時間。未來幾年,本澳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人數會不斷上升,預見學生對交通需求將會倍增,當局應及早作好規劃部署。

     他又指出:交通問題要多管齊下才能改善,步行環境的優化也很重要。2008年政府估計2011年每日需要往返高士德、筷子基和皇朝區上下班的人次超過4萬,這些人不是搭巴士就是駕駛車輛上班,如果能在松山隧道開闢一條行人隧道,讓居民由皇朝廣場步行至紅街市,路程只是2.3公里,只需約30分鐘時間,如果政府能打通跨區的步行捷徑,相信可以吸引很多人改用步行上下班,既準時、又健康、更環保,還可以釋放路面交通壓力,基本上可以解決部分居民的出行問題。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