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城規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城規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渡船街1號不屬文物亦不准拆卸? 困擾五年 三業權人躺著都中鎗! 2018年1月3日|力報


渡船街1號不屬文物亦不准拆卸? 困擾五年 三業權人躺著都中鎗!   

新橋區渡船街1號拆卸重建事件不但一波幾折,更是迷霧重重,看得人暈頭轉向。事緣文化局去年稱,由於有關建築未能通過程序列為文物,故不受《文化遺產保護法》規管,而自評定程序結束後(133大比數否決保留),文化局對相關地段建築物是否需作保留,已經沒有任何要求,工務局可自行按照城市建築法律法規去處理。但工務局早於20149月已明確指出,渡船街1號是留是拆,要由文化遺產委員會決定。那麼,渡船街1 號業權人,究竟要依從那個部門的決定?

渡船街1號業權人之一的劉秋林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一臉不解神色,指不明白為何工務局日前回覆他時,又要參照文化局意見,並建議保留及按照原來的外牆和屋頂?劉秋林目前只寄望草案在城規會討論時,各委員根據專業判斷,給出中肯意見,否則業權人損失,將難以估計,「困擾足足五年,依家不知所措」!

隨著澳門經濟飛速發展,對於舊建築物的保育或發展,似乎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除了愛都酒店、舊法院大樓等知名建築外,一幢位於渡船街1號(亦即亞利鴉架街28 號)的舊式建築,亦是當中之一。

渡船街1號進入公眾視野是在2013年,當時工務局叫停這幢舊式樓房的拆卸工程,繼而又稱因為樓宇質量及結構問題再度動工拆卸,但後來該建築物被懷疑為歷史建築,因此工程再度暫停。

文遺會大比數否決保留至201410月,文化局就此個案啟動文物評定程序,時任文化局局長吳衛鳴表示,將展開保護工程,並稱有條件為其進行修復。但到了20165月,文化遺產委員會以133大比數,認為渡船街1號未達到文物標準。

該建築的三名業權人以為可以「鬆一口氣」,遂於20173月向工務局申請規劃條件圖,但工務局過了多月至上月才回覆,且建議需保留及按原來的外牆和屋頂,修復現有建築物,維持樓宇外的開敞空間及保留圍牆。

陽光甫現又見陰霾三名業權人之一的劉秋林先生昨日接受本報訪問,說到工務局的規劃條件圖草案建議時,表現出一臉不解神情。他稱,三名業權人在2013年初以幾千萬元購入這幢建築物,其後申請拆卸獲批,201312月拆卸工程進行才幾天,突然被當局叫停。

劉秋林續稱,他們經過漫長等待,文遺會終於2016 年以大比數否決,渡船街1號未能通過文物評定程序,「捱了幾年終於見到陽光」?然而,工務局最新的規劃條件圖就令他覺得十分出奇。

劉秋林認為,文遺會是十分專業的機構,既然認定該建築不屬於文物、不受《文遺法》規管,不解為何工務局要作此決定,質疑政府為何「出爾反爾」!

「打工不出糧」!
至去年「8·23天鴿」風災中,該建築的屋頂結構受損、外牆棚架亦搖搖欲墜,險象環生。在工務局批准下,劉秋林等業權人作了相應清理維護和拆卸棚架等工程,暫時解除了危險,但舊建築內部的衛生問題仍然是一個隱患。劉秋林稱,自己按足要求做好維護工作,但當局仍然不准他們拆卸重建,好比是「打工不出糧」。

劉秋林又指,業權人買入之前經律師樓查詢得知,渡船街1號屬於「白區」,即沒有文物保護等限制,亦不在文物保護區範圍,按照原本計劃,該建築拆卸後將重建成為六層高的商住樓宇,與三盞燈、渡船街一帶的樓宇發展歷史相類似。

困擾五年 不知所措如果按照工務局現時的規劃條件圖,現存的臨街兩層高建築需要修復保留,只有毗鄰旁邊大廈的小建築物部分可以重建,限高20.5米,劉秋林估計,業權人的投資將出現損失,「困擾足足五年,依家不知所措」。

對於有建築業界表示,雖然渡船街1號不屬於文物,但有藝術、歷史和旅遊方面的價值需要保留。但劉秋林表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立場,個別人士以「藝術家的心境」去看待問題不出奇,但他希望政府要作出平衡,不要「葉公好龍」地一味要保留,亦希望規劃條件圖在城規會討論時,各委員根據專業判斷,給出中肯意見。

兩局缺乏溝通各有各說林宇滔建議 政府意見應統一工務局向渡船街1號發出的規劃條件圖建議需修復外牆和屋頂,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稱,在是次事件中,文化局和工務局可謂「各有各說」,在法律上,工務局是有權對該建築的規劃條件圖作出要求,但當中也必須遵守文化局的強制意見。

林宇滔指出,兩部門確實缺乏溝通,例如工務局在諮詢公眾及城規會的過程中,也可參考文化局的相關意見,從而令政府意見上更統一。至於文化局早前解釋由於渡船街1號未通過文物評定程序,不屬於文物建築,所以不受《文化遺產保護法》的規管。林宇滔稱,是以工務局可自行按城市建築法律法規,去規範相關建築物的建設發展或制定規劃條件圖。




文化局日前表示,認為工務局是吸納文化局 2012年或2015年的非約束力意見後,綜合城市規劃範疇的專業考量及分析,而制定保留建築物外牆和屋頂的建議。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林宇滔:委任委員應抱廣闊胸襟 2017-01-20 城規會換屆╱每週專題 文:論盡 時間:2017年01月22日 12:12


林宇滔:委任委員應抱廣闊胸襟

文:論盡
時間:2017年01月22日 12:12
城規會換屆在即。社會有意見擔心新一屆的委員組成會偏向商界,敢言聲音會被抹殺。時事評論員林宇滔表示,下任委員對新城總體規劃及分區詳細規劃有重大影響,認為政府委任委員時應抱廣闊胸襟,讓城規會持多元聲音以發揮其諮詢功能,否則總規在公眾諮詢甚至立法會只會遇着更多阻力,更難實行。
委員組成應多元 積極發言最重要
林宇滔表示,城規會是一個全公開的諮詢機構,不同意見的交鋒有助後續政策更能顧全各方意見。他認為,平日會就問題發表意見的委員不算多,不論委員持支持或反對意見,如希望發揮城規會諮詢組織的作用,政府就沒理由將平日積極發言的委員換走。「因為客觀上,在本來的構成中每個委員都代表不同界別,一些積極發言的委員只要言之有理,不論甚麼界別都應被留下來。」
同是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的林宇滔表示,現時公眾對諮詢組織,如都更會、城規會等有質疑,是因為委任上的偏頗,而只要委任得胸襟廣闊,很多諮詢的問題及社會質疑自然會一掃而空。
「所以如何做到有胸襟的委任,就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林宇滔

下任委員對總規有重要影響
他又指,新一屆城規會及再下一屆城規會對「新城總體規劃」及「分區詳細規劃」都有重大影響。如在制定總體規劃時,過去積極發言、社會亦覺得相對較能代表社會大部分意見的委員不在會中,公眾會對政府在總規上有更多質疑,令總規遇到更多阻力,並影響後續的「分區詳細規劃」實行。
「先天已有一個極具爭議性的總體規劃,如能夠在城規會得到充份有效的討論,政府在中間就可作出一個有效平衡。總規最後都要過公眾諮詢,還要過立法會,如你擔心又不太想聽反對意見而在委任上有偏頗,不能真正反映民意時,後面的事同樣都要面對,跑不掉的。」
林宇滔強調,委任要達成多元,城規會才能發揮作用,而現時城規會的組成,感覺偏重商界,利益迴避制度亦不夠嚴謹。他強調,商界積極發言的委員都應被留下,因為大家代表不同立場。「我相信政府能掌握,知道怎樣委任得多元,但是否真的有這胸襟,這是考驗政府的智慧。」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