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便民為先盡快完善全天候步行環境 市民日報 2016-02-29 P02 | 澳聞

便民為先盡快完善全天候步行環境   

市民日報       2016-02-29  P02 | 澳聞    


     【本報訊】本澳交通不濟,馬路愈趨擠塞,政府近年雖大力興建步行系統,部分已經落成,但仍然只有較少居民使用。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本澳步行系統發展進度極不理想,未能全面方便居民,當局除要加快興建之外,同時應做好行人天橋及步行系統的遮陽擋雨設施,擴闊行人路面,完善全天候步行環境。

     根據交通事務局2008年進行的「步行系統可行性規劃研究(中期報告)」指出:本澳居民平均步行出行距離為617米,平均每日出行3.67次,步行出行佔總出行量的45%;當局遂初步擬定兩條步行系統的試行路線,第一條是從關閘出發,抵達筷子基區後,可分道至林茂塘區及經美副將馬路直達外港碼頭;路線二為連接氹仔舊城區至路氹城。

     政府所構思的步行系統,部分已經落成,包括「山邊街美化及新口岸和松山行人通道計劃」,由羅理基博士大馬路通往焯公亭的步行系統落成超過1年,但使用率不高。據記者在星期日中午時分觀察,在20分鐘之內,只有12人使用,大部分均由新口岸上松山。有行人認為,系統有助方便市民從新口岸行到松山,但反方向行走時,因為需要上斜路,平日上班「身水身汗」,步行意欲大大減低。

     未大刀闊斧改善居民出行習慣林宇滔接受訪問時表示,因中聯辦後方入口一般很少人行走,在上班時段,要居民先上松山再到新口岸,心理距離較大,目前焯公亭步行系統難以吸引大量市民使用。

    「對平常的居民出行習慣,政府從未有大刀闊斧改善。」他認為,目前通往山頂醫院的愕斜巷升降機在效用上最好,但未能全面方便居民,整個步行系統發展的進度極不理想。他指出:雀仔園愕街步行系統在2014年9月動工,以450日工期計算,已經延期超過1個月,希望承建商加快趕工,相信落成後能方便居民往來山頂醫院。

     離島步行系統方面,林宇滔認為,現時氹仔湖畔花園連接大潭山、龍環葡韻連接五十高程配水庫等步行系統工程等都只能方便居民餘暇活動;在現時私人車輛大增,繁忙時段不斷拉闊,輕軌更「無晒聲氣」的情況下,他相信,完善步行系統,更多鼓勵市民步行,才是解決交通困局最重要的手段,當局應盡快興建步行系統,令居民能減少使用私人車輛。

    促落實建松山行人隧道時間表「好的遮陽擋雨比是否自動更重要。」他又批評,本澳道路設計並非「以人為本」,而是「以車為本」,他逐一舉例說,本澳行人天橋在下雨時經常漏水、行人路沒統一標準、紅綠燈過多、交通標誌柱永遠設置在行人路,有時連雨傘都不能通過。而政府為「確保」行人安全,不時將斑馬線從路口移入十幾米,變相增加步行路程,當局應參考日本等地,將斑馬線劃至街口。

     「天橋究竟是為人的步行環境創造更多方便條件,還是創造更多障礙?我過每一條馬路都要過行人天橋,或紅綠燈等好耐,如何鼓勵人徒步出行?」林宇滔促請政府做好行人天橋及步行系統的遮陽擋雨設施,理順行人優先次序,擴闊行人路面,多考慮如何打通跨區步行捷徑,以及如何令居民擁有全天候步行的環境。

     工務局早前肯定興建松山行人隧道的可行性,表示正在探土,林宇滔表示,新口岸至高士德直線距離不足300米,倘建成松山行人隧道,由紅街市到皇朝廣場徒步不需30分鐘,他促請當局落實清晰建造隧道時間表,同時建議在松山二龍喉入口設垂直升降機,讓居民可直達跑步徑。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