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巴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巴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臨時約不利巴士發展 合併單價須清晰交待 2018年8月3日|訊報

臨時約不利巴士發展 合併單價須清晰交待   

政府日前宣佈與新福利及澳巴短期續約15個月,臨時合約模式處理巴士問題,似乎已成為慣例。政府在2011年實施「政府主導」的新巴士服務模式前,2008年同樣以臨時續約方式處理,期間經歷維澳蓮運加入巿場再破產,政府接管再交新時代管理,到今日新時代被併入澳巴,回首「政府主導」的七年,由三變二,再由二變三,巴士服務今日似乎重回原點,唯一不同的是巴士服務由巿場主導,變成政府主導和包底。

早知續約三緘其口拖字訣
就今次續約,包括筆者在內的社會意見,一直要求政府交待續約的方向和有何新要求改善巴士服務,但除了月前突然爆出新時代和澳巴合併外,政府對巴士續約的方向內容一直三緘其口。

到最後關頭,交通事務局在730日下午僅以173字的新聞稿交待,稱仍需與巴士公司磋商條文細節,故按照原公證合同作短期續約15個月,81日起生效。即使續約之後,仍對合同內容諱莫如深,傳媒追問仍無可奉告,社會最快要等合同修訂本稍後刊登於政府公報,才能知悉續約內容。

公共巴士作為公共服務,其合同更新或續期,本應要聽取公眾意見和接受公眾監督,筆者也必須指出,臨時續約對於公共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絕非好事,因為作為巴士公司,在未有長期合約下,根本不可能作出長遠的投資規劃,服務質素和成本或多或少必受影響。

首季客增3.7% 班次跌8.3%
客觀而言,澳門巴士日均載客量從2011年約38萬人次增加至今年首季平均每日58.6萬人次,增幅逾54%;公交出行率亦由當年3成上升到4成左右,暫且先不論服務質素和繁忙時間搭車難的問題,但方向上確符合當年的「公交優先」政策目標,政府現階段真正的工作方向,應是研究如何提升巴士服務的效率和繁忙時間的舒適度,吸引更多巿民改乘公交。

但令筆者憂心的是,在林衍新局長上台後,政府主導的巴士服務模式已逐步遠離2011年提出的「公交優先」和「服務創造需求」的目標,而是更講求成本效益,早前的粗暴加價想用經濟手段減低剛性需要就是一個例子,且根據當局統計,今年首季與去年相比,乘客量雖上升3.7%,但巴士班次卻大跌8.3%,意味著巴士更擠迫及非繁忙時間班次減少;而過往市場主導時,7號車可至媽閣、25號可至黑沙,政府主導後卻維持不了,上述種種變化,都是與「公交優先」和「服務創造需求」的目標相違背。筆者必須質疑,如果只強調成本效益,政府不如直接重回巿場主導,按人頭補貼車資,只要監督得宜,成本效益必定遠高於目前的政府主導模式。現時「政府主導」模式下,巴士公司的收入取決於「服務價值」,可理解成包車費單價。此費是按巴士大小車型、日間或晚間,以及能源類型等不同情況定出每公里的包車價,再乘以按交局要求的班次所行駛的里數,就是巴士公司的總收入,即「服務價值」或「包車費」。

服務價值公眾無權干涉?
按現行制度,實付實扣的車資屬巴士公司收入,但由於車資遠低於「服務價值」,政府會以財政援助的方式,資助「服務價值」與「實付實扣車資」的差額。2017年,三巴的服務價值(相當總收入)為13.5億,車資僅收3.8億(佔收入28%),政府資助九點七億(佔收入72%)。今年首六個月,政府的財政援助為4.69億(佔收入68%),車資為2.17億(佔收入32%)。

礙於三巴於2011年競投巴士服務時存在差價,加上三巴合同不同時期的修訂及續期等。有業界估計,新服務初期,三巴同類型巴士的每公里包車價,最高單價的新福利與最低價的維澳蓮運曾有逾兩成的差距,儘管政府在轉換或續約時確有收窄差距,但未有交待調整的理據。
更重要是,政府是以「財政援助」的方式支付「服務價值」與「車資」收入的差距,且僅屬交局局內預算。故簡單而言,只要林衍新同意 「服務價值(包車價)」,巴士公司基本就能穩袋收入,且近年更換合同訂定服務價值時,交局並沒有向公眾作任何交待,令公眾對服務價值的調升是否合理失去發言權。

合併效益服務單價應體現
今次兩巴表面上是按原合同續約,但值得社會關注的是,新時代和澳巴合併後到底是按澳巴合同的單價?還是新時代的單價?抑或是按兩巴的平均數續約?由於當中涉及的差距,每年是以千萬計,政府必須向公眾清晰交待!

筆者必須指出,林衍新局長在批准新時代和澳巴合併時曾表明,兩巴合併可產生效益,但效益最終歸社會還是巴士公司,臨時續約十五個月「服務價值」單價,就是關鍵的衡量指標;若合併後的單價不能有明顯的下調,政府卻批准兩間巴士公司在合約到期前合併,令自己在新合約談判中處於不利位置,做法完全不合邏輯!

筆者認為,社會目前對所有巴士公司服務的要求是一致的,加上政府並沒有公開招標,政府既然決定以「政府主導」補貼巴士服務,就應該有必要向公眾清楚交待如何訂定兩巴均一致的合理包車單價,以及必須要有明確、清晰和透明的調價機制給予公眾監督。此外,更應將巴士服務的財政援助脫離交局的內部預算,以確保巴士這個重要民生服務不受局內預算開支影響,真正在推動「公交優先」和公帑善用兩大原則中取得有效平衡。

澳門通到期應檢討獨家優惠
另一個最令人不滿的地方,就是政府對一個每年投放十億公帑的公共服務,從來沒有開誠佈公地將巴士營運的原始數據公開讓公眾掌握、分析和研究,每次只是公佈一些有利於自己政策方向的數據作為支撐。

目前所有班次的實時資訊及9成乘客的拍卡數據,都是社會客觀討論及社會政策的重要資訊,當局應該恆常全面公佈巴士運作、資助的原始數據,讓公眾共同監督巴士路線班次的調整、「服務價值」的釐定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筆者促請政府,必須及早向公眾明確交待巴士續約的目標方向、條文變化及服務單價調整,更要全面檢視目前合同制肘巴士靈活調動的問題,交待有何具體措施作出調整。

另一個社會較少關注的是,當局與澳門通簽訂的巴士電子收費及清算系統服務同樣今年到期,政府每年支付一千四百多萬購買服務,澳門通去年曾表示,每日七十萬筆交易中,六十萬筆屬巴士交易,政府的外判服務變相令澳門通在巿場擁有壟斷性優勢,政府在續期巴士服務時,會否要求承批人兼容其他電子收費且享有同樣優惠,也是能否推動本澳電子支付多元競爭的關鍵,當局同樣必須向公眾有清晰的交待。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林宇滔:兩巴合併 應向社會交代效益 2018年5月13日|濠江日報

林宇滔:兩巴合併 應向社會交代效益

【特訊】政府已同意澳巴和新時代向政府的合併申請。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兩間巴士公司合併,應向社會交代清楚會帶來什麼效益、合併完的續約條件是什麼等,否則違反了正常的談判工作。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日前的立法會口頭質詢大會上證實,政府已同意澳巴和新時代向政府申請合併,並希望在今年7月31日巴士公司服務合約期滿前完成合併事宜,由於巴士合同正談判中,不宜公佈具體細節。事實上,兩間巴士公司同屬南光集團旗下,目前合共提供全澳66%的巴士線路服務。
林宇滔表示,在合約到期前合併並不符合常規程序和公共利益的邏輯,因為現時雙方仍未洽談細節,政府就已批准,認為政府處於被動的層面,也違反了正常的邏輯。因為兩間巴士公司合併,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效益,應以量化的數字向公眾交代,同時合併完的續約條件又是什麼都未清晰,違反了正常的談判工作。
對於合併以後會有何利弊?林宇滔認為,兩間巴士公司合併後會減低政府交通管理的壓力,同時政府也可減少車資補貼,市民車資也可能會降低,但他指出,這僅僅是預料的效益,因為兩公司暫時都沒作出承諾,同時也要視乎政府的後期管理;另一方面,目前三間巴士公司的運作都有所不同,但是至少存在一定的市場競爭,對提高服務素質等存在一定推動力,但當三間巴士公司變成兩間時,就只剩下“最好和最差”,缺乏推動力。他又提到,由於政府支付三間巴士公司的里程單價不同,兩間巴士公司未來合併後該以哪間公司為標準也是一個問題,他建議政府在未來的合約中應統一所有巴士公司的合同,無論是兩間還是三間都應採取統一的標準,同時向社會公佈每間巴士公司的年度價格。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政府准兩巴合併失談新約主導權 2018年5月12日|市民日報

政府准兩巴合併失談新約主導權 

近日社交網站不斷傳出澳巴及新時代合併的消息,政府至前日回應議員口頭質詢時始予以承認,更指希望兩間巴士公司能在7月底合約期滿前完成合併。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質疑,政府表明正就新合同與巴士公司談判,在種種條件尚未達成共識前,卻批准兩間巴士公司在合約到期前合併,此舉令政府在新合約談判中完全失去主導權,置自己於不利位置,做法完全不合邏輯和不合理,他要求當局向社會詳細交代批准合併的來龍去脈。

林宇滔表示,過去幾年巴士服務在運量方面確有進步,但在繁忙時段的巴士服務遠遠未能達到市民期望。他並批評現在整個巴士服務的制度,不論巴士加價、路線爭議,到是次巴士公司合併,感覺政府失去方寸,沒有整體目標和原則。
對於交通局指新時代和澳巴合併可產生效益,他直言不會質疑當局的說法,但究竟巴士公司有否承諾合併後,對社會有甚麼實際公共利益,例如巴士服務費能否下調、服務效率能否提升?他反問如果真的有很大效益,為何不直接將所有巴士公司合併成1間?

林宇滔強調,是次事件另一問題,是3間巴士公巴的合約於731日到期,政府亦表明正就合同與巴士公司談判,在新合同的種種條件尚未達成共識,尤其是新的服務費仍未談妥,同一時間政府卻批准兩間巴士公司在合約到期前合併,此舉令政府在新合約談判中完全失去主導權,置自己於不利位置,做法完全不合邏輯和不合理。

斥交通局提幾個理由混水摸魚
他狠批政府在交通問題操作上,完全是局方說了算,隨便提出幾個理由就混水摸魚落實,要求交通局向社會交代,巴士公司究竟是甚麼時候提交合併申請,提出合併的具體理據,局方究竟用了多少時間分析有關申請,「如果政府部門喺續約前兩個月,批准佢(兩巴)合併,但未傾好合併嘅條件,點解要批准佢合併?」若果沒有合理解釋,可能需要廉署介入調查。


他並要求交通局盡快交代,8月開始的新巴士合同中,整體巴士服務的目標,新的服務費究竟有否爭取到好價格,兩間巴士公司的服務公里價格會否有統一合理標準,將來如果做到合理的價格調整,並接受公眾監督等等,立法會亦應在餘下兩個多月時間督促政府交代上述種種問題。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民眾講壇探討巴士加價 2018年4月23日|澳門時報

民眾講壇探討巴士加價   


【本報訊】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澳門時報協辦的民眾講壇,日前假民众建澳聯盟中心舉行。以巴士加價惹民怨,調整機制如何定?為題,討論政府早前突然調升巴士收費措舉是否妥當;並促請政府趁著三間巴士公司合約即將到期,應檢討如何改善巴士服務質素。

是次論壇邀請到交通事務諮詢委員會委員鄭嘉豪、公共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以及民众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出席。

鄭嘉豪表示,雖然喜見政府不再針對學生和長者進行分時段收費,但認為今次公佈加價著實倉卒,令社會一時之間難以消化。他又關注今次加價究竟對加強巴士服務質素有無幫助,政府能否給予更多的數據讓公眾知悉現時三間巴士公司的營運情況。他建議政府對巴士公司全面引入對巴士營運狀況進行實時監控的系統,收集更多數據,進一步保障公眾安全。

鄭仲輝就批評,從工務運輸範疇的角度而言,今次加價實在可悲。他質疑政府一邊廂要減少補貼巴士服務,另一邊廂卻投放了數十億元委托港鐵營運本澳輕軌,對倚重乘搭巴士的居民而言,加價措舉著實不公平。他又希望不同意今次加價的交諮委員應該團結,主動向公眾澄清,讓政府知道今次加價著實是違反民意。

林宇滔指出,今次加價的確純粹只是令政府減少對巴士公司的補貼,然而有關補貼是如何訂定,關鍵在於由巴士公司自行向政府上報的巴士服務費、即包車費是多少,然而有關包車費是如何釐定,至今政府和巴士公司從未向公眾交代,令人質疑政府目前給予巴士公司龐大的財政支援是否合理。他又指,在巴士服務應該從講求社會效益還是市場效益的出發點去討論上面,政府和公眾至今未有取得共識。還有其他問題,包括現今只有澳門通壟斷巴士服務的局面、如何從改善巴士快線以優化整個巴士服務等等,他希望未來政府與巴士公司討論新合同時均可以得到解決。


李良汪表示,政府這次加價行為增加是有些違背民意也欠缺智慧。對於政府今次加價不再提及要區分本地及非本地人收費,他認為政府是出於肯定外僱對本澳經濟貢獻,其做法合理;然而是否應該向遊客加價,以及得到的收入是否會超過這一行為的行政成本投入,需要政府進行調查數據並向社會公開。他又呼籲政府通過監督或者其他手段,在巴士加價之餘有效提高巴士公司的服務水平,令居民們也能受惠。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巴士閃電加價受抨擊 民眾論壇講者指加價漠視民意加重市民負擔 2018年4月22日|市民日報

巴士閃電加價受抨擊 民眾論壇講者指加價漠視民意加重市民負擔   


【本報訊】政府上周一突然宣布巴士加價,更隨即於昨日正式實施新收費。昨日有論壇活動上,先後有主講嘉賓批評政府是次的巴士加價太突然和倉促,在社會爭議聲音下仍堅持加價更是漠視民意,且巴士加價後未見政府承諾服務會同時得到提升,只為了「填數」是非常可悲。有講者則關注3間巴士公司合約即將到期,政府應該盡早讓社會廣泛討論巴士服務未來的方向,應該藉着新的合同,更好規範巴士公司提升服務質素。

民眾建澳聯盟的「民眾講壇」昨討論巴士加價,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交諮委鄭嘉豪出席及任主講嘉賓。

財政充裕年省1.5億多此一舉李良汪批評,是次的巴士加價政府違背和漠視民意,當初政府提出巴士加價,社會有很多爭議的聲音。政府加價理據是巴士10年沒有加價,又稱是次加幅已經相對溫和,但他質疑巴士一直沒有加價不是市民的責任,且巴士是基層市民主要出行工具,即使所謂加幅溫和,仍然是「少數怕長計」,增加了基層市民的日常生活開支。

李良汪強調,巴士是民生重要的一項,政府指是次加價後每年可節省1.5億元開支,但現在政府財政充裕,是否有必要對小市民開刀,故他反對是次巴士加價。李良汪續說,政府最初的巴士加價方案,非本地居民的車資較本地居民高,但到最終方案又改為劃一收費,政府理由是區分非本地或本地居民行政成本較高。他要求政府公布有關行政成本的數據,倘若調升非本地居民車資的收入較政府所謂的行政成本高,則應增收非本地居民的車資。

林宇滔亦批評,政府是次巴士加價包括資訊的發放、加價的理據,都沒有清楚向公眾說明,沒得到社會充分討論,整個加價的操作非常粗暴。他建議政府應建立定期巴士加價調整的機制,不論調整價格與否,都應該清楚向公眾交代巴士各項營運數據,以更善用公帑。

期續約時檢討服務模式林宇滔又指,更關注的是3間巴士公司的合同將於731日到期,政府至今未有交代未來巴士營運的方向。他質疑現行的巴士服務模式「四不像」,由過去政府主導,近年變成講求效益,既非完全政府主導又非完全市場主導,且現在巴士服務的預算,只屬1個交通事務局的內部預算之一,令巴士服務的預算受部門預算所限制。

林宇滔促請政府在巴士合約到期前,應該讓社會廣泛討論巴士服務未來的方向,若政府繼續講求巴士的效益,巴士服務就不應繼續由政府主導,應改由市場主導,且巴士服務預算應作為整個政府的預算,才有更多資源改善公交服務。

鄭嘉豪表示,政府宣布巴士加價最終方案後,不足一星期就實施,太過突然和倉促,沒有時間讓社會消化和討論,未來是否區分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的收費,希望政府再思考。而面對巴士合同將要續約,他希望政府透過制度,更好規範巴士公司提升服務質素。

另外,鄭仲輝表示,是次巴士加價後,未見政府承諾巴士服務會同時得到提升,加價只是為了政府「填數」,是非常可悲的。他並呼籲一眾交諮會委員,若政府將來再拋出不合理的交通政策,應該一同提出反對,不要令政府再有藉口稱其交通政策已得到社會接受。


民眾講壇討論巴士加價 講者抨加價倉促影響民生 2018年4月22日|澳門日報

民眾講壇討論巴士加價 講者抨加價倉促影響民生   


【本報消息】本澳巴士昨日起加價,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澳門時報協辦的民眾講壇昨日討論車資調整機制,出席嘉賓批評政府加價邏輯混亂、漠視民意,有嘉賓強調政府應將三巴續約事宜開誠布公,避免現存的制度弊端延續。

增加收費服務依舊
民眾講壇昨早十一時假民眾建澳聯盟綜合活動服務中心舉行。公共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交通事務諮詢委員會委員鄭嘉豪、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擔任嘉賓。

新巴士收費昨起實行,全澳各區劃一現金收費六元,若以澳門通乘搭,一般路線收費三元,快線為四元。

鄭仲輝批評,巴士加價並不代表服務獲改善,令人失望。政府預計加價後每年可節省一點五億補貼,惟日後輕軌每年營運費用已超十億,且無法服務澳門半島,巴士每年卻牽涉上億乘客,難明政府加價思維。而且使用澳門通車資便宜一半,質疑是否無澳門通要被罰?有交諮委反映自身被諮詢,鄭表示,若有部分委員都不認同政府方案,應當主動向外界說明。
加價影響基層出行

李良汪指出,政府是次加價違背、漠視民意,當局認為加價幅度不高,然而小數怕長計,不少基層都靠巴士出行,對他們的影響相當大。現時財政盈餘豐厚,無必要向小市民開刀。即使政府決定外僱與市民同價,但若有關行政成本不高,亦應針對遊客另作收費,不應享公帑車資補貼。

林宇滔主張,政府應該多向社會公佈巴士營運數據,確保公帑使用。批評現時的巴士服務模式四不像,既非完全政府主導、亦非完全市場主導,過往三家巴士公司的服務費用存在差距,存在不公,政府公佈的數據唔清唔楚。過往市場主導時,七號車可至媽閣、廿五號可至黑沙,政府插手後,服務卻得不到延續。他關注七月尾三家巴士公司合約到期,政府應在餘下時間向社會認真說明未來巴士服務的方向,避免過去問題繼續存在,立法會亦應作有關跟進,不能讓交通局一言堂一個說了算。並有感巴士作為公共服務,不應將有關預算納入交通局,現時受政府預算限制要加價,換合同後預算會否同樣受限?

推動電子支付競爭
此外,林宇滔提到,當局與澳門通簽訂的巴士電子收費及清算系統服務同樣今年到期,政府每年向有關公司支付一千四百多萬購買服務。澳門通去年每日七十萬筆交易中,有六十萬筆屬巴士交易,有關外判服務變相令澳門通擁有壟斷性優勢。當局在今年批給服務時,需要求承批人兼容其他電子收費且享有同樣優惠,以推動本澳電子支付多元競爭。


政府本月十六日公佈加價方案,昨日已正式實行。鄭嘉豪指當局加價太過突然,社會未能消化。他認同長者維持免費搭車,以及外地升學澳生亦可獲學生優惠,但關心其他市民在巴士加價後,是否代表能順利出行?期望政府增加巴士服務評鑑透明度。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巴士加價錯在手法粗暴 續約僅餘百日竟零交待? 2018年4月20日|訊報專欄

巴士加價錯在手法粗暴 續約僅餘百日竟零交待?   

周一政府公報突刊登巴士加價和授權運輸工務司司長簽署「內地與澳門駕照互認」兩則重磅批示,兩者早前皆引起社會強烈反彈,當局一直以未有落實時間表作推搪,但竟同一日快刀斬亂麻突襲上馬,再次顯示交通事務局一貫不與社會雙向溝通的粗暴作風。筆者今日先談巴士加價,下期再談駕照互認。

根據加價方案,周六(四月二十一日)起所有巴士路線票價劃一收費六元,不再分區收費,拍卡收三元,快線(X字尾)則收四元;學生半價,長者卡及殘疾卡持有人免費。交局聲稱,此最終加價方案已聽取社會意見,如最初提出長者、殘疾人士及學生須分時段收費,最後改為不分時段;且考慮行政和操作成本,拍卡優惠不會區分是否本地居民。

快線應走外圍點對點
筆者雖明白不少居民認為政府不應補貼外僱、尤其旅客車資,變相令巴士更擠迫。但若要實際執行,所有澳門居民均申請實名卡,且要由司機核證,行政成本及打擊盜用成本不少,且巴士對外僱、旅客亦是僅有的出行選擇(駕照互認或提供新選擇),有否優惠對其搭巴士需求不會有影響,是否真的值得為多收非本地居民兩、三元車費,而要所有澳門居民辦證及上車核查,確實值得社會認真討論。

不過,當局提出快線貴一元實在存在邏輯矛盾。筆者一直支持早上繁忙時間在關閘往澳門南部及離島各主要站點,設點對點、走外圍的特別巴士班次,傍晚倒轉由南往關閘,因這些特班車不行巿內迂迴擠塞路段,可用最短路程、最少公帑、最短時間和最少司機及巴士,將最大量瞬時單向人流送到目的地,讓繁忙時間在巿內中途站候車的巿民有車可上,對政府、乘客及巴士公司都是多贏方案,但當局卻一直知而不行,現在所謂快線仍走巿內只減幾個車站,快線根本不快。

強調效益為先背離公共優先
對於大部分泊卡巿民,巴士收費調升一元或不是最主要的不滿,且筆者也認同,應建立定期檢討巴士資助及費用的機制,而不是十年一次大幅加費,不過局長被問及下次加價或檢討會在何時,卻不認為要建立機制,官僚思維可見一斑!

最令筆者擔心的是,當局近年巴士政策取態更強調效益為先!早已背離當初「公交優先」和「服務創造需求」的初衷,正如羅司長所言,政府做事最慢和低效,但巴士服務上,政府卻以包車形式全面主導和管理巴士服務,既失去巿場運作的靈活性(如合同令巴士公司無法靈活因應人流派車即時疏導等),也失去政府主導以服務公眾為先的目標,如「政府主導」下竟維持不了商業運作數十年也可經營的七號媽閣線和25號黑沙線,就是最佳例證。

現時模式下,巴士公司的收入取決於「服務價值」,可理解成包車費單價,此費是按巴士大小車型、日間或晚間,以及能源類型等不同情況定出每公里的包車價,再乘以按交局要求的班次所行駛的里數,就是巴士公司的總收入,即「服務價值」或「包車費」。

「服務價值」釐定無交待
按現行制度,實付實扣的車資屬巴士公司收入(即加價後,澳門通拍卡實收三或四元,學生減半,老人不收費,現金車資六元),政府不會直接補貼車資,而是會以財政援助的方式,資助「服務價值」與「實付實扣車資」的差額。二0一七年,三巴的服務價值(相當總收入)為十三點五億,車資僅收三點八億(百分之二十八),政府資助九點七億(百分之七十八)。

簡單而言,只要政府同意服務價值(包車價),巴士公司基本就能穩袋收入。但必須強調,在近年更換合同訂定服務價值時,當局並沒有向公眾作任何交待,令公眾根本對服務價值的調升是否合理,失去發言權。

儘管當局強調不是因為預算有限而加價或削班次,但因政府給予巴士公司的財政援助僅屬交局局內預算,近年部門削減開支,巴士預算也要「睇餸食飯」,要新開路線,就要減少其他路線或班次去實現,故司長月前在立法會亦公開承認,其範疇去年想調升數億預算,但因有指示削減開支,故只能靠調撥屬下十二個部門開資補貼巴士服務預算,故今次加價後,當局估計全年可減一點五億援助,數字對交局十分可觀!

然而,礙於三巴於二0一一年競投巴士服務時存在差價,加上三巴合同不同時期的修訂及續期等,據業界私下估計,三巴同類型巴士的每公里包車價,早幾年最高與最低曾有逾兩成的差距(估算數字,政府並未公佈每年各公司的實際包車單價),但政府在轉換或續約時確有收窄差距,但未有交待調整的理據,離三巴合同今年7月底到期僅餘約百天,當局有必要向公眾清楚交待如何訂定統一合理的包車單價,才是確保公帑善用的關鍵,但當局對此諱莫如深。

澳門通獨家優惠今年到期
筆者在此再次促請政府,必須及早向公眾明確交待年中巴士續約的目標和原則,更要全面檢視目前合同制肘巴士靈活調動的問題,交待有何調整,並應恆常公佈更多巴士運作、資助的原始數據,讓公眾共同監督巴士路線班次的調整、「服務價值」的釐定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更應將巴士服務的財政援助脫離交局的內部預算,以確保巴士這個重要民生服務不受局內預算開支影響,真正在推動「公交優先」和公帑善用兩大原則中取得有效平衡。

此外,當局與澳門通簽訂的巴士電子收費及清算系統服務同樣今年到期,政府每年支付一千四百多萬購買服務,澳門通去年曾表示,每日七十萬筆交易中,六十萬筆屬巴士交易,政府的外判服務變相令澳門通在巿場擁有壟斷性優勢,當局在今年批給服務時,會否要求承批人兼容其他電子收費且享有同樣優惠,也是能否推動本澳電子支付多元競爭的關鍵,當局同樣要向公眾交待。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預算不足服務價值計算混亂 三巴合同七月應有交代方向 2018年1月12日|訊報專欄

預算不足服務價值計算混亂 三巴合同七月應有交代方向   

spacer.gif
立法會日前辯論政府早前提出的巴士收費調升方案,羅立文司長連同林衍新局長舌戰一眾反對加價的議員,強調「十年未加過,加價無問題!」,更感性地說,「十年繼續甚麼都不做」是一個選擇,但他選擇面對問題調整收費。

必須承認,羅立文確是一個敢於面對問題的人,但司長和局長對於巴士加價的解說不但難以服眾,且對巴士服務是否仍維持「政府主導」、「服務創造需求」的初衷?更著重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會否持續投放足夠資源提升巴士服務水平?也莫衷一是!

過去,澳門巴士服務一直由巿場主導,政府監管路線及班次,由巴士公司自負營虧。為推動「公交優先」,零八年政府推出按人補貼的「兩蚊」優惠;一一年改為由政府主導路線及班次的新模式,並繼續「兩蚊」優惠及提供免費轉乘至今。新模式車資歸政府所有,政府則按巴士大小及行駛里程付費包車。

然而,一三年十月投標價最低的維澳蓮運因經營不善宣告破產,由政府臨時接管。同年十一月中,廉署公佈調查指「提供服務合同」不可中途加價,故已執行逾兩年的新巴士模式屬違法,巴士服務必須改以「特許批給」批出。

承認預算未能配合巴士服務增長一四年中,與澳巴屬同一中資公司的新時代接管原維澳蓮運路線,並率先改簽 「特許批給合同」再加財政援助的現行模式運作,以符合廉署報告要求(澳巴及新福利分別在二0一五年十月及二0一六年一月完成轉制)。新模式下,車資歸巴士公司,政府以財政援助補貼「車資」與「服務價值」的差額,補貼會根據服務評鑑調整,且設利潤上限:新時代百分之三、澳巴百分之四、新福利無上限,(新時代去年七月續約後也不設利潤上限)。
然而,政府給予巴士公司的財政援助僅屬交局局內預算,近年部門削減開支,巴士預算也要「睇餸食飯」,要新開路線,就要減少其他路線或班次實現,7號線不走媽閣、25號不走黑沙,就是因預算唔夠!羅日前亦承認預算有「小小問題」,並透露其範疇去年想調升數億預算,但收到指示要削減,故去年交局包括巴士服務的預算稍為增加,都是其屬下十二個部門撥款給該局應付所需。預算不足下,政府主導的巴士模式早已走樣變形,既不能堅持以社會效益為先,也沒有發揮巿場主導的高效。

服務價值計算不均問題多現時補貼模式下,只要「服務價值」夠多,巴士公司就可穩袋收入。羅亦承認,三巴每月收入約一點一億元,政府補貼百分之七十二,其餘為車資,加價只是調整政府補貼與車資比例,三巴收入不受影響。根據政府去年曾公布數字,去年首八月三巴「服務價值」為 八點八億元,由政府以「財政援助」承擔「服務價值」與「票款收入」差額為六點三億元,新福利獲當中約 百分之四十八、新時代百分之二十八、澳巴百分之二十三。

一一年競投時,政府將巴士路線等分約五份。新福利和新時代各獲兩份即約四成路線,澳巴則有兩成。為何新福利四成路線可收百分之四十八的補貼?新時代四成路線只收百分之二十八補貼?政府從沒有向公眾解釋!外界亦無數據監督!
再看一六年三巴的業績報告,澳巴蝕三百四十一萬、新時代賺二千零九十二萬,新福利更賺達四千六百五十六萬的史上最高盈利(業績包括租車),為何均由政府補貼的三巴賺蝕如此懸殊?三巴「服務價值」差距多少,計算是否合理?政府只強調有嚴格監督,外界根本無從置喙!

開誠公布巴士營運原始數據更重要是,今次政府提出加價方案,更有不合邏輯和矛盾之處:例如建議學生在周日、強制假日及八月要收全票,但長者及殘疾人士在朝八至九,晚六至七繁忙時間要收1.5元,其餘時間免費。政府指繁忙時間有七千長者搭巴士,故期望加費可減少半數長者繁忙時間搭巴士,先不論有否歧視之嫌,若以減少繁忙時間搭車為目標,為何學生卻可在繁忙時間有優惠,但周日、節日及非繁忙時間不能享受車資優惠?長者為何在周日或假日等非繁忙時間也不能全日享受免費?政府根本難以自圓其說!

更令人不滿是,政府往往只公佈一些有利於自己數據。例如林衍新在立法會指司機薪酬佔巴士公司成本的六成,但用其提供數字,每月3600萬的薪酬,僅佔三巴月收入1.1億的三成左右,局長如何計算出司機薪酬佔巴士公司成本六成?局長或因口誤說錯數據,但政府手中既有大量巴士營運數據,為何不敢將所有原始數據公開,讓社會監督和客觀討論?這不單讓社會提出更多建設性建議,亦可讓政府的合理政策得到更有力支持。

巴士價格十年無調整,筆者認同確有檢討的必要,也不反對設恆常機制檢討收費,但若政府僅以十年無加價為由加價,既不明確巴士服務的目的和原則,又不認真檢討目前每家巴士公司的服務價值計算標準不少的怪現象!現時的大幅加價方案只會引起社會強烈反彈!

立會辯論竟無追問巴士續約方向新時代合同去年7月到期臨時續約一年,三巴合同今年七月到期,時間只剩數月,政府會如何續約及改善現有機制的問題,至今仍未向公眾透露半點風聲,但日前立法會辯論竟無議員追問!


筆者在此促請政府必須及早向公眾交代年中巴士續約取態,更要全面檢視目前巴士模式的問題,向交代有何政策調整,明確巴士服務的未來的目標和原則,並從有效監管、客觀釐定合理的巴士「服務價值」、定訂有效的獎懲機制、公共財務支援配套上做好規劃!


冀加強巴士司機培訓 2018年1月12日|濠江日報

冀加強巴士司機培訓   


【特訊】對於日前發生1宗涉及巴士的致命車禍,有學者建議加強對巴士司機的防禦性駕駛培訓,以期提高他們對路面情況的判斷力,降低發生意外的幾率。有交諮委成員就認為,當局及巴士公司應藉此教訓檢討為巴士司機開展的心理輔導服務,對於工作壓力較大者應獨立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心理諮詢,避免司機因駕駛心態導致意外發生。

俾利喇街前日發生1宗涉及巴士在斑馬線前追尾私家車的奪命交通意外,涉事司機持巴士駕駛牌照僅9個月,有意見質疑巴士公司是否因請人難而降低對司機的聘用和培訓標準。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對此認為,雖然事件尚未有定論,但警方於調查後初步懷疑是司機誤將油門當剎車,政府和業界應藉今次教訓,反思對巴士司機的相關培訓和操作指引是否存在不足。至於新牌仔是否不適合一上手就駕駛大巴,他相信有關當局以及巴士公司對此是有一套內部指引,亦有職業巴士司機曾於時事節目上表示,必須擁有1年以上駕駛中巴的經驗才能轉為駕駛大巴,但涉事司機的駕駛經驗顯然不符合此一要求,如果說法屬實,究竟是內部指引不夠清晰,還是巴士公司因為人手緊缺等原因就不遵守規範?

交通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黃承發就表示,巴士司機請人難是業界一大難題,三巴公司負責人都曾在與交諮委開會期間反映此一問題,但亦強調不會因為請人難而降低對巴士司機的招聘要求或是培訓時長。不過行業人手不足確實會導致巴士班次輪轉緊張,司機難免要加班加點,身體和精神都更容易積累疲勞;加上本澳道路環境日趨複雜,對巴士司機的駕駛心態亦可能會造成影響。而司機駕駛心態無疑是導致意外發生的一個潛在因素,希望三巴公司要藉今次教訓,認真檢討並改進公司內部為屬下員工開展的心理輔導服務,特別是對於部分工作壓力較大的巴士司機,應獨立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心理諮詢,以期早日發現司機在駕駛心態或情緒上的問題,並及時提供更適切的幫助。

至於坊間呼籲撤銷出事現場的一段斑馬線,黃承發稱,社會上一直有意見認為斑馬線設置在十字路口或轉彎位附近不太安全,今次的事故亦正是前車在斑馬線前停車時被後車追撞後再撞上過路行人,導致釀成慘劇。其實有關當局亦已意識到問題所在,近年來已經開始取消部分過於靠近路口的斑馬線,改為在馬路中段位置設斑馬線或者增建行人過路天橋,但部分較為狹窄的道路可能因為條件所限而仍未見改動。當局早年為了推廣綠色出行、改善居民步行環境,在路面增設了不少斑馬線,雖然方便了行人,但斑馬線數量過多亦導致車輛需頻繁剎停,不但易釀險情,亦容易因車行不暢而引起道路擠塞,令路況更趨惡劣。基於上述因素,他建議政府要全面檢討和改善本澳斑馬線的設置地點和數量,避免再出現街頭一個街尾又一個的情況。


林宇滔對此則認為,將斑馬線設置在路口並非澳門獨有,其他國家或地區亦是同樣做法,本質上是為了方便行人過路,如果將斑馬線移到街道中段位置,則市民每過一條街道都要繞行一大段路,會造成很大不便。而作為駕駛者,在駛經路口或轉彎位時就算沒有斑馬線和行人,但考慮到路況複雜以及視線受阻等原因,亦應該主動減速慢行,降低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因此斑馬線設置在彎位就容易撞到行人的說法並不恰當。他並建議巴士公司要加強對屬下司機的防禦性駕駛培訓,以期提高巴士司機對路面情況的判斷力,對潛在危險或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保持警惕並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從而有效降低發生意外的幾率。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巴士補貼車資一味靠估 檢討合同模式資助制度 投放巴士公帑用得其所 2018年1月2日|市民日報

巴士補貼車資一味靠估 檢討合同模式資助制度 投放巴士公帑用得其所  

【本報訊】政府日前回應議員提問巴士加票價問題,一再強調加價主要原因是現時巴士票價成本6.6元,以及政府補貼巴士公司的支出增至三七比。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現時政府做法是「限米煮限飯」,完全有違公交優先和政府強調「不減民生開支」的承諾。他形容,現時巴士服務到達很混亂狀態,在多方不負責任下,政府對服務價值、服務單價的計算亦很混亂,完全「靠估」,因此所得出的成本價根本不科學亦不公平。巴士服務變得「四不像」,巴士合同將於今年7月到期,他認為現有合同模式不能繼續採用,促請當局盡快檢討巴士合同模式,包括巴士服務費計算、政府對巴士公司的援助制度等,令公帑真正用得其所。

提出公交優先 改作補貼模式對於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起初表示,現在巴士公司收入當中,車資和政府補貼的比例為37,有關比例太高是加價的主要原因。林宇滔對此表示不認同,政府補貼比例高只是其中一個問題,核心問題是政府對巴士服務預算、服務價值計算等才是社會要認真討論的。

過去巴士服務是市場主導,2008年政府提出公交優先政策,推出巴士2元優惠票價,2011年政府進一步將按人頭補貼車資,改為「政府主導模式」,巴士公司所收到的所有車資歸政府,政府以「包車」方式按每條巴士線的行走里程計算服務費,2013年維澳蓮運破產,由政府接管該公司巴士服務,同年廉署公布調查報告指巴士服務合同違法,指競價方式投標的服務不應存在中途可調整服務費,故此由2014年起政府再逐步將3間巴士公司合同轉為特許批給合同,變成巴士車資歸巴士公司,政府再以「財政援助」方式補貼巴士公司。

他批評這種特許批給加財政援助的合同模式更不負責任,政府向巴士公司補貼的金額,是以預計收到的巴士款項減去該條巴士路線預計會收到多少車資,即全部「靠估」,而合同亦設獎勵制度,但設有獎勵上限,而3間巴士公司的獎勵上限卻各有不同,新時代盈利上限為3%、澳巴為4%、新福利則沒有上限,新時代在去年續約後,上述上限被取消,反映政府對3間巴士公司態度各有不同,難免令人質疑公平性。要知道,3間巴士公司的平均人均車資各有不同,在全部都「靠估」情況下,政府只是用「巴士成本是6.6元」來「大市民」,其實並不科學。

強調嚴格監管 數據收收埋埋林宇滔續說,單看20163巴的業績報告,澳巴蝕341萬、新時代賺2092萬,新福利更賺4656萬的史上最高盈利(包括租車業務),他質疑為何均由政府補貼的3巴賺蝕如此懸殊,3巴「服務價值」差距多少,計算是否合理?政府一直只強調有嚴格監督,但詳細資料和數據卻「收收埋埋」,外界根本無從置喙!

他又提到,日前交通局局長林衍新在立法會上提到,政府話3間巴士公司每月收入1.1億元,其中目前巴士司機約有1300名,平均月薪2.8萬,1個月司機薪酬3600萬元;1300人開支則是3640萬元,按相關數字,司機人員開支只佔公司成本開支的33%,何來局長所說:「巴士司機人工佔成本六成?」他從善意角度,相信政府官員只是口誤,但這種「報大數」的做法卻容易誤導市民,他促請局長澄清,交代清楚正確數據。

削預算加票價 有違不減民生林宇滔直言,現時的巴士服務變得「四不像」,過去是服務創造需求,現在則因政府主導,效益優先,又再因預算問題「限米煮限飯」,政府一直強調不會因為財政問題削弱民生開支,但事實卻是交通局因預算問題令巴士服務受到限制,現在政府的做法完全有違公交優先和政府強調「不減民生開支」的承諾。

他指出:巴士合同將於今年7月到期,如果再沿用現行這種存在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合同與3間巴士公司續約,公帑使用是否合理將成疑,他促請政府檢討巴士合同模式,包括政府資助制度等,令公帑真正用得其所。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重整北區交通規劃須上馬 整改無助根治關閘總站問題 2017年9月21日 | 市民日報

重整北區交通規劃須上馬  整改無助根治關閘總站問題 

【本報訊】關閘巴士總站預計修復要在2019年第二季部分完成交付使用,2019年第四季整體完成才交付使用,相關消息引起社會嘩然。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該方案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完全根治關閘巴士總站現有問題,也沒有考慮北區長遠交通整治,他建議政府爭取時間開展關閘交通整體規劃,同時應逼使博企整合賭場巴路線和限制班次等,提高賭場巴效益的同時,釋放空間讓受影響的巴士路線優先使用關閘西側空間上落客,盡快將關閘總站巴士路線遷移到關閘廣場附近。

關閘總站在修復前,維持現時24條巴士路線分流到周邊10個站點,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指出:既然關閘巴士總站至少兩年後才能重開,時間太長,臨時措施方面,要考慮讓24條巴士路線每日3000巴士流量,在現在關閘廣場或附近空間上落客,減低巴士路線遷移到其他地方的影響。關閘西側原是巴士上落站,現在成為旅遊巴停泊區,政府是否可以考慮採取臨時措施,令上述地方優先讓巴士上落客。

巴士優先上落客 藉機整頓賭場巴他指出:巴士是本澳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政府力推公交出行,則理應讓巴士可以優先上落客。同時藉今次契機,整頓賭場巴的路線和班次,逼使博企整合賭場巴路線。他不否認賭場巴有效益,但有見一些博企賭場巴班次很頻密,一些卻沒有人乘搭,如何令博企整合賭場巴服務,用最小空間發揮最大效益是關鍵。政府應要求多間博企整合賭場巴路線,限制班次等,提高賭場巴效益的同時,可以釋放空間讓受影響的巴士路線使用,要盡快將關閘總站巴士路線遷移到關閘廣場附近。

有意見指關閘廣場東側及西側不改為巴士上落區是否偏袒博企,交通局局長林衍新日前解釋指,關閘廣場東側重型車站點在環境上有限制,需要到珍珠雕塑掉頭再駛入,加重該區的塞車狀況;而關閘廣場西側,巴士需要轉入菜園涌街,環境較狹窄。林宇滔對此不予認同,指關閘廣場西側原來就是巴士上落客區,只要對巴士路線作出調整,相信問題不大。
勿着眼簡單修復 需宏觀整體方案他又質疑,2008年「黑格比」襲澳時,關閘巴士總站也因為嚴重損毀,包括電梯、通風系統遭水浸損壞而暫時關閉,但兩周後很快重開,為何今次政府卻決定選擇大修關閉巴士總站,同時,為何會再發生水浸是問題關鍵,當局有否汲取過去水浸的教訓,對關閘巴士總站採取防水浸措施亦成疑。

他更指出:過去政府一直表示要解決北區交通,並對區內交通進行重整,多年前工務局亦對此作了整治規劃,為何政府不藉今次機會一併重整區內交通,否則用了兩年多時間,到頭來關閘巴士總站的通風仍然差劣,關閘交通擠塞仍沒有改善,那只會浪費公帑和時間。

他認為政府應用多點時間重新規劃該區交通,而不是簡單只從修復關閘巴士總站的角度、交通局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欠缺整體規劃。他亦要求政府交代,關閘巴士總站改善方案,是否只是純粹交通局自己分析的方案?有沒有跨部門協調,是否會有更宏觀、更整體的方案?工程費用和效益又有何優、缺點等。

林宇滔建議,當局可以採用2008年方法,先搶修關閘巴士總站,維持現狀重開,再爭取時間開展關閘交通整體規劃,「一係唔做,一做就做大啲,搞好佢!」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巴士合同陸續到期 政府計劃欠奉 團體籲公佈新合同事宜 18:07 | 來源 / 澳亞衛視 2017-07-10

巴士合同陸續到期 政府計劃欠奉

團體籲公佈新合同事宜

2017/07/10 18:07 | 來源 / 澳亞衛視





  根據統計,在今年首4個半月,澳門的巴士載客量同比增加7%,日均載客量超過55萬人次,其中錄得最高數字為65.5萬人次,遠遠超過去年全年的記錄,巴士服務需求不斷增大,有關注團體代表就分析,近年來 澳門的巴士服務質量有明顯進步,但繁忙時段乘車難的死結,依然存在。

  而現時,正值澳門的3間巴士公司合約到期時段,早前 交通局與"新時代"進行短期續約,局方計劃在下年8月3間公司簽新合同,對此,林宇滔稱政府至今,仍未主動公佈續約事宜,質疑政府有沒做好合同規劃。

  另外 林宇滔建議,交通局在新合同內推動巴士公司靈活調動班次,增設點對點線路,或加開中段接客班次,施政時要立足市民需求 ,而非營運商利益。

  澳亞衛視記者 尹愛珊 梁嘉傑 澳門報道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林宇滔:25號巴採長短線運作 澳門日報 2017-06-02 C04 | 澳聞

林宇滔:25號巴採長短線運作   
澳門日報      2017-06-02    C04 | 澳聞  

    【本報消息】新福利廿五號巴士自上月初調整路線,取消路環市區至黑沙海灘的一段行程,引起居民反彈。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建議廿五號巴士因應客流量數據,採用長短線運作方式,間中恢復至黑沙路線。
     林宇滔認同,政府本著資源善用推動路線重整。但政府貿然取消廿五號巴士至黑沙的路線,對外公佈資訊又不足,如沒有交代路環市區至黑沙不同時段的客流量情況。

     公開每月補貼

     金額他估計政府可能發現廿五號巴士部分時段較少人乘搭至黑沙,但又涉及公帑援助,故決定取消該一段路線。惟該巴士路線沿用幾十年,在接載居民前往黑沙方面發揮好大的作用,也是目前前往黑沙四條主要巴士路線中,班次最密及站點最多的,故取消後引起居民的不便及反彈。

     他建議政府因應繁忙及疏落時段的客流量數據,採用長短線運作方式,如在節假日及至黑沙乘客較多的平日時段維持至黑沙的路線,反之,在客流量疏落的時段則可取消,相信此為較折衷的方法。又建議政府公開現時每月補貼三家巴士公司的金額及每條路線的營運效益,方便公衆監察公帑是否善用。
 
    增關閘路氹直達車
 
     他並提到,新時代巴士合同即將到期,另兩家巴士公司合同明年到期,政府需交代未來巴士合同的營運模式,倡增加繁忙時段的特班車服務。指本澳有七萬多外僱,每日由內地到澳門尤其路氹一帶上班,加劇關閘、亞馬喇、路氹區的巴士壓力。建議上午增設關閘至路氹的直達車,下午則增設路氹至關閘的直達車等,疏緩其餘巴士線的載客壓力。


~~~~~~~~~~~~~~~~
想關注更多澳門有用資訊請LikeFacebook專頁:
傳新角度-林宇滔 (Ron)
https://www.facebook.com/LamUTou/
傳新澳門協會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Macao/
或瀏覽訂閱: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林宇滔:巴士改線應考慮居民便捷 市民日報 2017-05-22 P04 | 澳聞

林宇滔:巴士改線應考慮居民便捷
市民日報      2017-05-22   P04 | 澳聞

    【本報訊】交通事務局取消25號巴士駛往黑沙海灘,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見不到政府有充足理由取消25號巴士到黑沙,政府主導巴士路線不應該只講效率,應同時考慮居民的便捷、感受、實際操作等因素;他說:雖不反對當局推動轉乘,但目前長者、婦孺在繁忙時間「愈轉車愈上不到車」,政府應先做好轉乘的配套才調整巴士路線。
    林宇滔表示,政府2011年主導巴士服務後表示會調整巴士路線,藉以提升公交效率,他並不反對此一方向,但過去巴士路線都沒有作出大更改。今次25號巴士線的調整爭議很大,連同早前7及7A號巴士路線合併,政府都沒交代取捨,只表示原本的巴士班次將會更密,但實際上合併後明顯不及原來分開的兩條巴士路線。
    至於政府稱現時仍有15、21A,26A等駛至黑沙海灘,他指出:15號由氹仔到九澳、21A及26A由媽閣或筷子基到黑沙,與25號由關閘開出的客源不同。加上25號巴士營運多年,政府稱去到路環市區後效率降低,變成必須轉乘,會對居民產生不便。
繁忙時段難轉乘 服務模式脫原意「25號不去黑沙,在居民的感情、實際操作上,都見不到政府有充足理由。」他表示,取消25號巴士到黑沙是重大決定,為何不及早同居民溝通?他促請政府交代相關數據,包括黑沙段有多少乘客,尤其長者使用、由路環市區至黑沙阻礙了多少時間等。
    他強調,不反對政府推動轉乘的方向,但繁忙時段市民根本難以轉乘,長者婦孺在繁忙時間愈轉車愈上不到車,很多相關配套交通事務局都未做,包括排隊設施。「這些配套一直做不好,只是縮短班次,尤其25號是居民長期乘搭的。」林宇滔指出:政府主導巴士路線不應該只講效率,應考慮對居民的便捷性、感受、效率及實際操作等作整體考慮。「當時政府說服公眾接受新巴士服務模式的重點是『巴士有社會效益,因應社會需要去傾斜』,不只講效率。」他質疑現時的方向已非當初政府的原意。
    他又發現,交通事務局有新的趨勢,就是開交諮會後表示「未決定、要聽意見」的議題,最後無論坊間意見為何,1個月之後就會執行,25號巴士取消到黑沙的消息「放風」後亦引致很多市民反彈,政府為何要堅持?他批評政府不應這樣做。
    25號可設長短線 適時由政府主導林宇滔認為,25號巴士不應消取駛至黑沙,應因應假日或上下班時間設「長短線」,例如非繁忙時間才調整為不駛至黑沙;而對整體巴士而言,政府應設特班車,在繁忙時段、集中高客流的站點以點對點處理高峰人流,減輕路面壓力,空出車廂讓原來巴士線的市民有機會在沿途上車。他希望政府在與巴士公司簽新合同時體現相關措施,以便處理高峰時期的單向流動。
    對於有意見認為已有大政策毋需諮詢市民,他表示不予認同,「九澳路線一定沒錢賺,是否就不需要,在甚麼時候要體現政府主導的服務模式?」他說,任何政策都應諮詢市民,更重要是有更好的科學數據,「你不拿出數據,居民自然會用感性去講。」

~~~~~~~~~~~~~~~~
想關注更多澳門有用資訊請LikeFacebook專頁:
傳新角度-林宇滔 (Ron)
https://www.facebook.com/LamUTou/
傳新澳門協會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Macao/
或瀏覽訂閱: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巴士路線調整要有科學數據 市民日報 2017-04-18 P01 | 要聞

巴士路線調整要有科學數據   
市民日報       2017-04-18  P01 | 要聞

    【本報訊】交通事務局與3間巴士公司正從調整路線、服務時間、加密班次、延長服務範圍及改以較大車型營運等改善本澳巴士服務,提升巴士運載力。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政府在巴士路線調整上應提供更多數據,科學施政應有科學數據;他又認為巴士路線調整的同時應增設特班車,以最短距離、不經繁忙路段去接載乘客,才是高效率的公交,對政府、巴士公司及沿途乘客均有利。

    政府近日將7和7A路線合併為新7號路線,延伸服務至皇朝區,並取消行經新馬路至媽閣一段行程,加快周轉時間提升班次密度由4至7分鐘一班。林宇滔認為,是次路線調整將服務延伸至皇朝區是好事,但他認為從新聞稿似乎沒有客觀陳述利弊,亦沒有數據支撐路線調整,如原本有多少人使用上述路線由新馬路到皇朝,是否使用率太少會導致增加開支及空轉等,「科學施政,但條新聞稿說得似是而非,永遠都冇講到科學數據」,政府似乎用語言偽術、左瞞右瞞;政府應交代數據,他認同當局想做事,但欠缺柔軟手腕令大家接受,指新聞稿上沒有客觀陳述利弊是最大敗筆。

    繁忙時段設特班車疏導乘客

他又說,調整路線後,若在非繁忙時間轉車可以接受,但在繁忙時間會影響到居民,特別是老弱婦孺擔心上不到車,亦沒有排隊設施。他又認為政府應多做排隊設施,舉例如水坑尾這些大站有條件做,否則予人感覺交通局沒有考慮到弱勢居民。他又說,香港有不同的排隊設施,有鐵欄亦有地線標識,如同一方向便排一條隊,「做唔到排隊我哋再諗辦法,但做都唔做,呢個就係怨氣嘅來源」。

    林宇滔稱,每日有約10萬人從關閘到澳門各區,當中亦有不少到路氹新城,政府應考慮在早上繁忙時間增設特班車,中間不設停站,否則即使增加多少班次,仍佔用繁忙時段繁忙的路面,而在關閘之後的每一個站點幾乎都上不到人,應有直接特班車點對點解決需要。

    「用最短嘅距離、唔行繁忙路,車走曬呢班人(乘客),呢啲咪最高效率嘅公交」。他認為這個方案對政府、巴士公司及沿途乘客均有利,但他質疑為何至今仍未推行特班車措施,路線調整可以同步進行,但相信特班車的實施效益會更明顯,若政府基於巴士合約問題而不推行,更應藉巴士合約到期考慮處理,「希望佢將加費嘅決心做落呢度嘅話(巴士路線重整),我覺得係好事」。他認為政府要有辦法令居民接受,提供更多科學數據。


~~~~~~~~~~~~~~~~
想關注更多澳門有用資訊請LikeFacebook專頁:
傳新角度-林宇滔 (Ron)
https://www.facebook.com/LamUTou/
傳新澳門協會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Macao/
或瀏覽訂閱: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