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控車不如改善出行釋放路面 林宇滔指關鍵是解決繁忙時段交通問題 2016-10-09 | 市民日報


控車不如改善出行釋放路面
林宇滔指關鍵是解決繁忙時段交通問題  


市民日報       2016-10-09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政府先後推出多項經濟手段控車,明年更將縮短車輛驗車年期,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坦言,車輛增長一定要控制,適當縮短驗車年期亦有必要,但關鍵是解決繁忙時段的交通問題,如果繁忙時段居民的出行有更多選擇,讓他們放棄自己的車輛轉用公交甚至步行,才能釋放繁忙時段的路面,否則再多的經濟手段,以及縮短驗車年期等措施,只會增加市民的經濟負擔和怨氣。

政府在《五年發展規劃》文中在交通方面,提出以「優公交、控車輛、順道路及倡步行」為目標,並提出2020年目標車輛年增長率控制在3.5%以內,透過經濟、技術、法制手段,完善的人車輛工作,近日政府更宣布由明年7月1日起縮短驗車年期。

加費難改自駕市民習慣
林宇滔認為,車輛增長一定要控制,綜觀今年在經濟逆轉加上泊車成本增加,車輛增長數字已回復到2003年月增長不足1000輛的水平,是十多年以來的新低,不少意見都希望政府繼續調升費用加強控車,但他認為繼續加強控車措施,只是令市民放棄第二、第三部車輛,難以令習慣自己駕車的市民放棄唯一的汽車、電單車。

他又指出,適當縮短驗車的年期,對環保、安全、減低擁車意欲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控制車輛數量未必有明顯的效果,尤其未有其他措施配套,對控車很難產生實質效用。包括在用車尾氣標準的法律法規、收緊車輛尾氣透光度標準、更新逾20年沒有修改的汽車技術安全指標等配套措施必須跟上,讓車輛達到一定的環保和安全要求,否則純粹收緊驗車的年期沒有意思,只徒增驗車量根本沒有作用。

須釋放繁忙時段路面
林宇滔強調,目前交通政策的重中之重,是令市民在繁忙時段的出行有更多選擇,令他們在繁忙時段放棄自己的車輛,轉用其他交通工具,才能釋放繁忙時段的路面。如果不去優化改善公交和提供更多出行選擇,再多的經濟手段,以及縮短驗車年期等措施,只會增加市民的經濟負擔和怨氣。

具體方面,林宇滔首要建議應優化步行環境,推動市民步行才是佔用路面空間最少的方法,惟《五年發展規劃》交通部分的拓展步行系統,都是舊有計劃,他尤其希望松山行人隧道盡快竣工,同時應研究優化跨區步行環境,甚至開闢更多捷徑,已經解決不少人的出行問題。
此外,林宇滔亦希望當局繼續完善巴士路線,增加更多跨區巴士快線,完善巴士報站系統,更可通手機程式掌握巴士到站情況,市民無需在街上等待,可吸引他們轉用公交;又建議完善校車服務,近5至10年進入了出生的高峰期,每年增加2000多名幼童入學,不少家長都會選擇自己駕車接送年幼的子女上學放學,大大增加了繁忙時段交通的負擔,通過支援令各學校做好校車服務,甚至容許校車可行走舊大橋的公交專道,當校車做到省時又方便,家長便會選擇讓子女乘搭校車,減少自己駕車。

交通問題須綜合解決
林宇滔並希望政府盡快落實彈性上班時間,政府後勤部門應慎重考慮,如果政府優先推行彈性上班,對整體交通和公務員本身都是一件好事,始終公務員人數數以萬計,如果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推動更多企業仿傚。

他最後總結指,本澳的交通問題必須綜合解決,是次政府《五年發展規劃》交通的措施,根本談不上前瞻性規劃,他形容只是「將之前欠交的功課再寫出來」,但欠交的功課總要交,只要補交齊過去欠交的功課,控制好未來5年的交通不再惡化,當局便應及早謀劃未來5年的規劃,及早鋪墊基礎,才有機會對交通作深入改善,當逐步挽回社會對交通政策的信心,之後可再推行改革性的工作。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