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活豬供應流程簡化透明 破無型障礙增零售競爭 | 2020-06-26 訊報

2020-06-26 訊報  P03  |   宇論滔滔  |   By 林宇滔   活豬供應流程簡化透明 破無型障礙增零售競爭

月前,因應活豬供應緊張,甚至有部分市民每日要提早到街市排隊買豬肉,澳門豬肉價節節上升,活豬供應到零售問題,再次被放到傳媒的鎂光燈下。經過政府增加價格透明度及開口施壓,以及斗門中轉場早前投入運作,活豬供應漸趨穩定,價格也稍有下調,近日社會似乎也逐漸淡忘活豬問題。但筆者最關心的是,社會及政府能否因應今次事件,全面檢視本澳活豬進口、批發到零售的整個流程和環境,如何打破一些無形或不成文的進入市場障礙,推動業界的真正公平和有效競爭,確保本澳活豬長遠的供應和價格穩定。

 

豬肉價貴早存在供應短缺問題突顯

 

有關澳門鮮活食品價格高企、供應不穩的問題其實一直存在。今次活豬價飆升主要原因是內地去年出現非洲豬瘟導致供應大減而被突顯,過去也曾出現活牛供應不穩,只是問題抒緩後,公眾很快就淡忘!豬肉零售價較鄰近地區昂貴的問題其實一直存在,只是近期貨源短缺令問題更突顯。筆者認為,針對活豬供澳的問題,目前是時候作出大檢討!

 

截至去年底,供港澳豬場合共有一百二十間左右,其中廣東省佔五十五間,湖南亦有約二十間,但實際供澳的僅有數間。

 

在活豬供澳的流程上,中國土特產公司作為澳門活豬的經銷代理,會提前收集澳門街市檔販(經融合堂),以及超市的需求量,並向「南光、南粵」(下簡稱:「兩南」)公司"落單" 因為國家商務部對內地活豬出口有配額限制,故此「兩南」就負責在內地購買貨源,其中南光負責在廣東省外尋找貨源,南粵公司則在廣東省內買豬,並將購買到的活豬以有關配額出口和運輸到澳門屠場。

 

中轉場投運增省外貨源供應漸穩

 

早前因為內地豬瘟問題,有一段時間曾禁止有豬瘟省份豬隻運到廣東,當時貨源僅靠廣東省豬場供應,來貨自然緊缺,但隨著有關禁令解封,通過在斗門增建中轉場,冀透過中轉場令省外豬隻經中轉場運往本澳,且可以大車轉細車,以符合出境海關時每35隻豬一車的規定,以便尋找更多省外活豬貨源。

 

活豬進入本澳後,就會由中國土特產公司先飼養一晚待情緒穩定後,第二日交屠場作屠宰,屠場屬政府佔股過半的私人機構,只會收取每隻九十二元的屠宰費,街市攤販的行業商會「融合堂」以"協助"街市攤販購買豬隻的名義,每隻豬收取八元的其他費用,然後由屠宰場公司的車輛將屠宰後的豬肉送往街市(費用實際由市政署負責)。而超市方面,則會直接向中國土特產公司購入豬隻,自費安排冷藏車運送豬隻。

 

應清晰內地活豬配合是否獨家使用

 

客觀上,「兩南」和土特產若只是在入口到批發環節,收取數個百分點的佣金費用也屬合理,但客觀上,政府有責任和內地部門清晰,國家商務部活豬出口澳門的配額是否只有「兩南」有權使用?若是,原因是什麼?若不是,其他公司應如何使用?以便讓有興趣進入市場的人士計算是否有進入市場的空間。另外,社會也會提出疑問,為何只有土地產能夠經銷代理活豬,當中是否容許其他經營者提供批發服務等等,這些都是政府必須向社會清晰交待的。

 

此外,屠宰場屠宰完豬隻後,就會由屠場的車輛將豬隻送到各個街市,而這項運送服務,是由市政署「外判」予屠宰場公司「營運」,每年的合約金額約二百多萬元,且運豬車的保養也由市政署負責,變相由屠場運送豬隻到街市的費用由政府補貼。筆者實在不明白,既然土特產負責批發,融合堂代攤販去買豬,為何市政署又要去補貼運費?但是超市又不是如此,是由超市直接從屠場用冷藏車運回超市?其次本澳法律規定,活豬必須經屠場屠宰,但是由於屠場並非政府全資擁有,所以運作一直不清晰透明,政府應理順屠場的運作,變成私人管理或是政府全資擁有,而非現時「三不像」。

 

屠場運作"三不像" 運費市署補貼?

 

筆者想強調,在過去物資短缺的年代,內地是優先保障澳門鮮活食品供應,故「兩南」和土特產確有其歷史使命和功勞。但時代已經改變,政府有責任重新檢視每個環節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並通過清晰相關的法律和程序,讓所有有意和有能力的經營者進入市場不同環節經營,推動競爭和提供更多選擇。筆者認為政府必須保證,只要符合內地和本澳的法律,任何經營者也應有公平進入市場不同環節的機會,也只有通過引入有效市場競爭,澳門市民才能享有質優、價廉和多選擇的鮮活食品供應。

 

盡管政府早前在立法會指出:"本澳豬肉零售價格相較鄰近地方高,成因非供應問題,也不存在中間環節的問題,認為問題是在零售檔販身上。"但筆者並不完全認同,筆者雖不排除個別零售檔販有高價暴利行為,但筆者認為,活豬由內地採購、入口本澳、批發、屠宰、商會、零售環節的程序,一直存在很多實際操作不清晰的問題,零售環節也存在分配不公。政府作為監管部門,應盡量減少進入市場的障礙,確保每一程序、操作和分配都應該透明公開,更不應排除任何經營者,故在理順活豬中間環節方面,政府實在有太多工作應該做和可以做。

 

市場若無障礙為何僅三超市售活豬

 

再者,如真的如政府所講的不存在中間環境,筆者實難想象,南粵集團旗下的聯豐超市,為可要如此複雜經由土特產購入豬隻,且本澳為何至今僅有兩、三間超市能夠出售活豬?另外,市政署的活豬零售牌照並沒要求只有超市才可申請,如果活豬取貨真的方便且公開透明,為何本澳沒有如零售蔬菜般,有專門售賣活豬肉的店鋪在市場出現?難道中間真的是沒有市場空間?還是存在無形的市場障礙?

 

蔬菜批發增競爭價格回落明顯

 

早幾年,本澳內地入口的蔬菜等鮮活食品同樣被批評價格高昂,且短斤缺兩情況嚴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本澳回歸後,規定蔬菜必須在批發市場檢疫,但卻一直以沒有空間為由,沒有再讓新的批發商進場,令到中游環節多年沒法引入新的競爭,令到菜價無法下調。然而,隨著新批發市場二零一八年初正式全面運作,批發商鋪由原來的一百二十七個,大增至二百二十二個,且有新增空調倉庫供租用,即時令批發環節的競爭大增,競爭下亦令菜價降低,同時,超市、商戶在取貨時就會多了選擇。

 

豬肉利潤高為何僅三超市零街鋪出售?

 

近年街市外圍增加不少售賣蔬菜農產品的商舖,足見新批發市場引入新競爭的政策已初見成效,只要打破進入市場的障礙,市場有競爭,自然令質量提升,市民有更多選擇。根據澳門消委會數據,去年七月中,澳門菜心的零售價雖然仍較珠海貴一倍,但已較香港超市平近五成,菜價較過去已有明顯下滑。

 

假若政府認為豬肉價貴僅是檔販問題,理論想豬肉零售肯定有利可圖的賺錢生意,但現時全澳為何只有聯豐、新苗及來來(剛開始出售)三家超市可以出售新鮮豬肉,且至今仍未有任何街市外的小商戶獨立經營豬肉零售?政府的講法顯然難自圓其說,這也充分說明,活豬市場至今仍存在很多不成文、無形的障礙,令有意進場者卻步。

 

區域合作可投資內地農場穩供應

目前本澳的活豬入口到零售流程,環節眾多,規管要求並不清晰,雖然其形成有歷史原因,但僅由「兩南」負責本澳活豬入口未來真的要一成不變?土特產及融合堂這兩個環節是否必要?都是政府必須向公眾交待清楚!筆者認為,政府有責任明確本澳購買活豬的清晰程序,並確保任何一個街市檔販和領有合法零售牌照的商戶,能夠不受任何障礙地直接購得豬隻,這才是政府有否決心整頓市場決心的最佳量尺。

 

長遠而言,筆者認為,政府一直強調要推進區域合作、大灣區發展等,但實際上,政府在區域合作上並未有顧及民生事務,考慮到本澳活豬牛供應長期不穩,本澳大可主動與內地符合供港澳鮮活食品資格的農場合作,由澳方投資設備提升生產和擴大規模,一來可作穩定本澳的鮮活食品供應。再者,筆者相信以供港澳標準作為賣點的農場,對內地消費者而言也是信心保證,同樣擁有廣闊的內地內需市場,一舉兩得。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