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缺統籌無決心治水工程多無時間表 擋潮閘拖沓多年仍待年底拍板?| 2020-06-19 訊報

2020-06-19  訊報  A02  |   宇論滔滔  |   By 林宇滔  | 缺統籌無決心治水工程多無時間表 擋潮閘拖沓多年仍待年底拍板?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日前到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跟進委員會介紹本澳七項治水工程的進展。七項工程中僅有「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預計明年首季完工、第二季投入運作,可改善內港暴雨水浸問題。「筷子基至青洲沿海防洪工程」將加高沿岸海堤明年完工。除此之外的五項工程包括「內港防洪牆工程」、「內港擋潮閘工程」、「司打口及下環區改善排水系統之研究方案(雨水涵箱泵房及司打口蓄洪池)」、「外港堤圍優化工程」和「路環西側沿岸防洪整治方案」均進展緩慢和未有明確時間表,政府聲稱不想「邊做邊改」,仍在不斷研究!
內港治水政府嘆慢板十二年害慘市民會後羅立文更表示,提出多年的內港擋潮閘工程早前已再就工程方案再度提交中央,並收到第二次修改意見,澳門當局正因應作出修改,需要進行更深入研究,並進行「實時數字仿真驗證研究」,今年尾或明年初或可決定是否興建,更指一旦興建擋潮閘,可能導致內港以外地區的水位上升,而且可能每年只使用一至兩次,需要更多數據論證。
聽罷政府至今仍在研究是否興建擋潮閘的言論,筆者實在無明火起三千丈!首先,中央早在二零一八年已批覆內港擋潮閘的可行性報告,意味著工程已完成論證及工程屬可行,政府甚至表示最快去年底可以動工,政府今日竟然表示最快年底才決定是否動工?再者,風暴潮原因是颱風中心低氣壓「吸起」海水,與洪水需空間洩洪不同,建擋潮閘基本不會增加其他地方水位,這是基本的科學常識。
擋潮閘不會增風暴潮水位中央已覆可行筆者也必須指出,二零零八年黑格比風暴潮後,社會已有強烈呼聲要求政府採取措施治水,但拖沓至二零一一年才成立「內港區域水患整治研究跨部門工作小組」,再等到二零一五年政府才正式提出在內港興建連接媽閣到灣仔的擋潮閘應對風暴潮。
值得留意,如果擋潮閘能夠在黑格比之後盡快提出和落實興建,按當時的設計已可成功抵擋天鴿和山竹的超強風暴潮(擋潮閘高五點六米,天鴿及山竹潮高分別為五點五八米及五點二一),令澳門低窪地區免受水災之苦,也可免去以百億計的經濟和人命損失,但政府白白浪費了九年的時間。再者擋潮閘莫說一年用一、兩次,只要是有作用,五年、十年用一次也值得!
當然世事沒有如果,但在天鴿和山竹連續兩年嚴重風暴潮影響下,前後已拖沓十二年的防洪基建,政府竟仍停留在研究建不建的階段,且沒有任何替代方案建議,不知低窪地區居民聽後有何感覺!
全球暖化閘高應增高加強安全系數對於一個早應動工、單是水底工程可能四、五年時間的民生工程,筆者本來不想就細枝末節糾纏,但根據至二零一九年四月「內港擋潮閘開展環評第一階段公示」資料,最新擋潮閘的設計高度僅為三點八五米MSL,即新擋潮閘設計對於「天鴿」風暴潮僅預留七厘米的緩衝空間,明顯是極不足夠,假若山竹風暴潮不是遇著低潮位,就可完全越過擋潮閘令其完全失效,引起災難性的後果,故筆者認為當局有必要加高閘高,故筆者不反對通過模型或電腦模擬等推算一個合適的擋潮閘高度,但這不能成為不建擋潮閘的理由。再者,即使政府決定不建擋潮閘,也應提出可行的替代治水方案,而非不斷研究紙上談兵!
內港臨時防洪一五年完工虛標滲漏應問責「內港防洪牆工程」是政府仍未決定興建的治水方案之一,工程方案是在由媽閣航海學校至林茂塘海港樓,全長約二點三九公里的沿岸建設一點五米高防洪牆,以抵禦20年一遇洪水,然而現實中涉及要遷移地下管線、建設約一百枝迷你樁、以及水土流失等問題,工程超過四年,預算兩至三億元,故至今未有最終決定。
對於此工程,筆者同意政府應要認真研究成本效益及具體工程操作,根據海事及水務局資料,「內港區域水患整治研究跨部門工作小組」二零一二年開展了同一位置的「內港臨時防洪工程」,「見縫施堵」在碼頭及堤岸加裝防水旱閘、擋水牆等,加強海岸線的防洪,工程設計可抵擋四點一米的天文大潮且已於二零一五年完工。
防洪牆大費周章僅能擋黑格比風暴潮值商榷但值得留意是,天文大潮最高僅約三點一米,加上大東風等因素,實測潮高也不會超過三點五米,遠未及當年「內港臨時防洪工程」四點一米的設計防洪標準,但近年內港一帶仍然多次出現天文大潮(非風暴潮)的海水倒灌水浸,事實證明原有的臨時防洪工程根本是「虛標」,未能防治天文大潮的海水倒灌,原因是工程根本未正視該區堤岸基礎不穩及滲漏問題,但政府從未解釋或問責!政府今次「內港防洪牆工程」僅是將上述工程原四點一米設計擋潮高度加至四點八米,即使做到不滲水,理論也只能剛好抵擋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
故此筆者認為,與期大費數年時間及數億做一個「半天吊」的防洪工程,倒不如集中精力盡快建成擋潮閘,至於天文大潮的海水倒灌,通過明年初「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工程原已包括加固堤圍及防滲工程),再加上對部分倒灌點的小工程,應可完全抵禦一般的天文大潮,只要待下一階段「司打口及下環區改善排水系統之研究方案(雨水涵箱泵房及司打口蓄洪池)」動工,理論上由航海學校到海港樓的內港一帶基本不用再受天文大潮的影響。
司打口下環應建雨水泵房涵箱蓄洪池可免但必須明確指出,筆者雖支持興建「司打口及下環區改善排水系統」,但明確反對在司打口休憩區地下興建蓄洪池,因本澳過去多個天文大潮期間容易因大雨水浸的黑點,包括新橋、高士德及?仔黑橋,都是分別靠林茂塘及?仔排角雨水泵房解決水浸問題,證明做法行之有效,故明年完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也是用雨水涵箱和泵房解決水浸問題;再者,若要加強排水能力,增建更多的水泵就可替代蓄洪池的作用,筆者實在不明白當局何以堅持大費公帑和時間在司打口挖建蓄洪池。
外港加堤圍路環治水同樣急切「筷子基至青洲沿海防洪工程」將加高沿岸海堤明年完工,工程目標是將筷子基至青洲一帶沿岸海堤加高至不低於平均海平面三點二米,相當於潮高五米,同樣只可抵禦該區不受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影響,但工程期短費用不多,筆者同意可先興建。
另外,即使「內港擋潮閘」建議,也只能保護內港至青洲一帶免受風暴潮影響,澳門的東區及離島等也只能靠加高堤圍抵擋五米以上的風暴潮,故筆者同意「外港堤圍優化工程」和「路環西側沿岸防洪整治方案」須盡快上馬。前者是指外港碼頭一帶堤圍較矮,是「天鴿」及「山竹」風暴潮進入新口岸一帶的入水位,由於該區海拔較內港高,只要加高堤圍應可抵擋五米以上的風暴潮。至於路環舊區一帶,不少海拔地勢僅兩米多,與內港區低窪地區相若,其防洪工作同樣刻不容緩。
專人統籌治水排查帶澳走出水災陰霾經歷過「天鴿」和「山竹」兩次嚴重風暴潮慘痛經歷,如果要問一個社會公認要做的民生工程,擋潮閘和一系列的防洪排澇工程肯定是老百姓心中的首要民生項目,筆者期望新一屆政府要就治水做好功課,並通過向中央有關部委反映和積極爭取配合支持,將擋潮閘的安全系數提升到足夠高,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將工程盡快完工,真正為澳門低窪地區的巿民和商戶擺脫風暴潮影響的威脅和陰霾。
筆者也期望特區政府應明確本澳治水的統籌負責人物和部門,除之前七個治水工程外,也應全面檢視過去所有曾在風暴潮出現水浸的地方,例如澳門東北區、?仔新市區及舊市區等,全面制訂相應的防風暴潮方案,並定期向社會公眾發佈相關工作進度和最新資訊,而不是繼續見步行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