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松山行人隧道等多年終落實招標 政府須確保不超資超時三年竣工 | 2020-04-17 訊報


2020-04-17 訊報 P03  |   宇論滔滔  | 松山行人隧道等多年終落實招標 政府須確保不超資超時三年竣工

日前,土地工務運輸局"終於"就"環松山步行系統設計連建造工程"公開招標。工程計劃是在現在松山隧道旁開挖一條行人專用隧道,貫穿松山南北兩側,配合行人天橋系統,將新口岸區與高士德大馬路一帶直接相連接,令新口岸到高士德的步行距離大減至僅四百米(步行僅六分鐘);此外,行人隧道內亦設置垂直升降機,讓居民無障礙直達松山33灣跑步徑(即地厘古工程師馬路/松山馬路),項目將於六月一日截標,工期最長為八百天。
六月截標最快三年後建成據當局年前的初步可行性報告,行人隧道新口岸的入口位於羅理基博士大馬路現有油站對面山坡,另一出口位於現時二龍喉公園環境資訊中心位置(即面向行車隧道的左邊或東側)。目前由隧道兩邊出入口的步行距離約一千一百米,松山行人隧道建成後可縮短至約四百米,行人隧道內將設有自動步行系統及垂直升降機,升降機用於通往松山上的地厘古工程師馬路(松山馬路)。
隧道新口岸出口將同時興建兩組行人天橋接駁至馬六甲街,以及回力與皇家金堡間位置,整個步行系統均設有無障礙通行設施,工程會一併優化羅理基博士大馬路至水塘馬路一帶行人過路環境。
根據政府二零零八年公佈委託顧問公司對"由機動出行方式轉到步行系統的需求"進行的調查,預計到二零一一年,由舊區前往新口岸區的交通需求,每日最少有四萬人次。儘管近年政府沒有再公佈相關的調查或數據,但可以想像,隨著皇朝區成為本澳主要的辦公商住區,有關數字只會有增不減;現時在繁忙時間,皇朝區往來高士德一帶交通也極為繁忙,不單道路擠塞,筆者去年就曾在放工時段實地觀察一小時,期間五架來往皇朝至高士德的廿三號巴士全部爆滿,單從公交角度,筆者建議當局要在上下班繁忙時段提供往來皇朝與高士德一帶的點對點或插中車(空車到中途站)疏道人流。
高士德步行至新口岸僅數分鐘但從更根本的交通規劃和鼓勵線色出行的角度就必須思考:車輛可方便地通過長度不到三百米的松山行車隧道便捷往來高士德及新口岸區(步行不用五分鐘)。但居民步行往來高士德及新口岸區必須繞大圈才能往返。設計變相令居民被迫坐車,整個交通規劃和設計明顯是"以車為本"。
為此,筆者早在二零一二年,就已公開呼籲政府在現有松山行車隧道旁興建松山行人隧道。只要成事,由高士德麥當勞餐廳到皇朝廣場的步行時間,不用廿五分鐘;就算由眾多白領居住的林茂塘區步行至皇朝廣場,也僅三十五分鐘。
筆者相信,只要建成松山行人隧道,並沿途做好遮陽擋雨的步行環境配套,相信有不少在皇朝區上班的市民會選擇步行出行,減少使用車輛。這樣不單可減輕繁忙時間早已超負荷的車流量,也可改善空氣質素,多步行也可變相運動改善健康,實在一舉多得!
若建成四成二市民改步行往來為此,筆者在二零一五年有份參與推動興建松山行人隧道的意向收集,回收約八百五十份問卷中,就有九成四人支持興建松山行人隧道;九成五的受訪者表示,希望打通更多的跨區步行捷徑,提供多一個出行選擇。值得留意的是,受訪者中近六成是每日需要往來新口岸和高士德區的居民,當中有四成二表示松山隧道建成後,以後會改用步行往來兩區。經整理上述結果向當時新上任的運輸工務司長羅立文反映後,政府同意進行松山行人隧道的可行性研究。
筆者還記得當年落區收集意見期間,收到很多每日到二龍喉及松山晨運的長者反映,因松山纜車運作時間有限(朝八晚六),步行上松山的石級較難行,令長者和殘障人士難以經常到松山晨運。
行隧內有電梯直達松山跑步徑便長者經翻查資料,早年民署曾考慮興建廂式斜行電梯方便往松山,但考慮到破壞山坡及景觀等因素一直未有下文。故筆者也因應市民意見,向政府建議應趁興建松山行人隧道的契機:在隧道內合適位置興建垂直升降機連接松山33彎的步行徑,令行人隧道和電梯發揮協同效應,方便市民到達松山市肺,也可避免原來興建廂式斜行電梯對山坡生態和景觀的影響。政府方面也順應民意,接納建議,故行人隧道建成後,除方便往來高士德和新口岸區,也可方便長者和殘疾人士無障礙到澳門市肺晨運和休憩。
經私人業權地下要獲同意只能選東側有朋友或許會有疑問,為何松山行人隧道要選擇在二龍喉興建,而不是在高士德面向行車隧道的右側或西側(即交通廳及結核病防治中心一側)興建?確實,更多人流目的地是到新口岸區的皇朝及葡京方向。但不說不知,由於松山上有私人地段的物業,若行人隧經過私人土地的下方,需要徵得業權人的同意(批給土地沒有此限),若有關業權屬分層所有人登記,要取得所有業主同意,這等事情絕不易辦。今次松山行人隧道決定在行車隧道東側興建的原因,關鍵就是西側上方有私人地段。
當然,有法律意見認為,政府第12/92/M號法律《公共效益而採取之徵用制度》第十條"行政地役權的組成"的條文已給政府提供法律依據,因公共利益的原因允許政府行使"行政地役權",但因為當局從未認真執行及制訂相關配套行政程序,暫無可行性。
舊區地下空間利用不應迴避筆者認為,澳門作為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加上本澳絕大部分私人土地均在澳門半島舊城區,但這些區域無論在社區設施和交通配套都因為空間無法得到改善,區內居民生活質素也難得到全面提升,善用地下空間本是一個改善舊區生活環境的可行出路。故無論從打通跨區步行捷徑,還是充分善用地下空間增加社區設施、交通及停車配套、甚至地下垃圾收集系統或集體運輸系統等公共利益的原因,政府都應是時候全面檢視地下空間 "地役權"的實際操作性,讓政府基於公共利益原因,可與私人地權業主協商,租用或佔用部分私人土地地下空間建設公共工程,在平衡私有產權保護的前提下,實現最大的公共利益。
先建垂直電梯方便晨運長者最後,回顧整個松山行人隧道由倡議到最快三年後建成,儘管計劃得到居民普遍的支持,但前後花費超過十年的時間,如何提升工務部門的民生基建效率,以及確保工期按期竣工且不超支,將是考驗新一屆政府施政能力的其中一個關鍵指標。
另外,由於升降機位置較接近二龍喉一端的入口,筆者也建議政府應先展開二龍喉一端的隧道工程,以及先興建直達松山33彎跑步徑的升降機,建成後先提前開放給公眾使用,讓大批要到松山晨運的長者更快感受到此民生工程帶來的便利。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