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飲水裝置中央廚餘處理急需推進 林宇滔:環局減廢目標太低
政府計劃十年後人均垃圾棄置量減三成。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此目標太低,亦無配套指標支撐。主張本澳的垃圾問題已“拖不得”,公共飲水裝置、中央廚餘處理等急需大步推進。
棄置膠樽問題嚴峻
澳門垃圾焚化中心去年接收了五十點四萬噸固體廢物,當中有機物佔三成八、紙佔兩成四、塑膠佔兩成一。林宇滔指出,全球已盡量減用塑膠,亞太地區使用率仍然較高,故澳門塑膠垃圾比例與其他亞洲地區相若。然而,澳門日棄膠樽高達十七噸,絕對嚴峻。建議所有政府公共設施、戶外休閒地方等均應設置濾水設備,讓市民自備水樽解渴,環保亦健康,政府舉辦的活動亦應避免派發樽裝水。
方便掉減廢意識低
澳門人均固體廢物棄置量為每日二點一一公斤,林宇滔表示,雖然澳門遊客比例高,但人均垃圾量竟然高北京、東京整倍,亦較香港高出○點七二公斤,毋庸置疑地屬高消耗水平,“第一無配套、第二無意識、第三掉垃圾好方便,社會根本無重視呢個問題。”
他提到,焚化爐一九九二年建成後,大家無需再為垃圾堆填區的臭味所擾,減廢意識亦偏低,“石排灣堆填區、鴨涌河以前好臭,當你感受過啲垃圾堆到咁臭,就會唔想製造咁多垃圾。”澳門環保問題積重甚深,環保局訂出十年後減三成垃圾的目標,從國際環保角度要求相當低,“如果去到二○二六年先到呢個水平,太低吧?澳門嘅固體廢物處理係唔係仲容許到攤慢嚟做呢?”若能達成目標,亦算是行出第一步,“過去環保工作講就好多,做就無做。”
欠缺配套指標支撐
林宇滔質疑,環保局祇訂出減少人均垃圾量目標,卻無訂出其他配套指標供公衆監督落實,如回收率要提升到哪個水平、廢品再造率等,整份報告都無交代。“依家回收比率係百分之二十二,十年之後你諗住升到幾多呢?減垃圾量唔代表資源回收率可以提升。”
以當前來說,他希望環保局及其他部門盡快在公共地方設置飲水裝置,減少使用膠樽。已多次重申的建築廢料管理制度、膠袋徵費等,亦要及早落實。易推行、對環保及環境衛生都有好處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更應大步落實,若政府真的將環保政策視為“重中之重”,廚餘處理場地定不會太難覓,加上建設,相信祇要一、兩年時間便可成事。根據有關計劃,當局預計第一期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要在二○二二年才能完成,令人失望,“要用五年時間先做到,係唔係真係有決心呢?”
廢品出口難度大增
他指出,業界現時將收集到的廢品打包、運輸到外地,廢紙、廢膠在本地的再造率為零。隨着內地收緊廢料入口標準,廢品出口難度增大,回收業經營環境將雪上加霜,“廢紙、金屬嘅出口相對容易,膠樽、玻璃樽就比較難處理,燒都燒唔到。”政府應考慮從空間、資源上扶持本地回收業界將廢品資源化。長期來說,以生產者自付的方式逐漸減少政府的支援。“否則日後你生產者自付、污者自付,畀咗錢啲廢品都係擺咗喺度,無人處理。廢物徵費嘅目標唔係賺錢、收得越多錢越好,如果所有嘢都可以分類回收,其實你係唔使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