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暨大一億」反思—讓雞蛋變成會飛的鳥 2017年12月8日|訊報

「暨大一億」反思—讓雞蛋變成會飛的鳥

首先感謝訊報讓我有機會由今日開始,每周分享我的所思所想。

澳門立法會議員蘇嘉豪因去年涉嫌非法集會及向特首官邸放紙飛機被控「加重違令罪」,立法會周一以不記名方式,二十八票贊成、四票反對,通過決議,即時中止蘇嘉豪議員的職務。根據議員章程,蘇獲判無罪、科處罰金或判不超過三十日徒刑,就可恢復職務。但蘇若被判三十日以上的徒刑,且上訴無效,則需再交立法會全體投票決定是否取消其議員資格(即DQ)。按照過往經驗,蘇案類似初審需時約一個月。

二十八比四與民意落差巨大有意見指檢控是在蘇當選議員前發生故不應有豁免權,但筆者認為,蘇作為年輕民選議員,且在過去五十日確為立法會注入了新活力和作風,儘管個人對蘇過去部分做法不認同,但考慮為避免社會不必要的爭拗和撕裂,不中止其職務待其任期完結後才接受審判,才是對社會整體利益最有利!有不少朋友也私下表示,儘管不認同蘇的行事風格,但現階段中止其職務,只會令社會對政府打壓異見的印象更深;而且,不中止蘇的議員職務,只是暫停刑事程序,蘇不再擔任議員時仍需接受審判,故不會令蘇免受審判或有影響司法之嫌。當然,社會確有意見認為蘇應中止職務接受審判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我敢斷言,廿八比四的懸殊票數,絕對不能反映社會民情對今次事件的真正意向,也難逃有統一建制派意志的質疑,結果肯定已令立法會在公眾的公信力再次受挫,也令蘇的支持者更不滿,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

正如蘇本人所言,案件正排期審訊,現階段輿論不應向司法施壓,但按照目前機制,即使法院判決蘇逾三十日徒刑,立法會仍有最後是否取消蘇議員資格的決定權,如果立法會最終真DQ蘇,其對澳門社會和政治生態肯定是弊多於利,我期望社會各方能真正?開成見,以整體社會利益為重,各方均不要有權用盡,令事情往最壞的結局走。

澳基會年年水浸無人理今次蘇案源起於去年五月有內地傳媒報道,澳門基金會向廣州暨南大學捐款一億元人民幣,社會質疑既是基金會信託委員會主席且同時為該校副董事長的特首崔世安有利益輸送之嫌。當時發起遊行的團體提出三大訴求,包括撤回捐款、崔世安引咎辭職及改革制度,規定大額公共撥款送交立法會公開審議,有三千人上街遊行。

根據法律規定,澳門基金會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賭場毛收入百分之一點六的撥款。按此推算,澳基會回歸初每年僅有三、四億元收入,但隨著賭收急升,二零一三年創三千六百億元歷史新高,當年澳基會賭場毛收撥款急升至近五十八億元,要知道澳基會一年連資助及自身開支最高也是廿多億,長年收入水浸令自治機構澳基會歷年滾存資金有兩、三百億之鉅。
章程矛盾每筆資助都有問題?

另一點是,當日特首因身兼暨大副董事長及澳門基金會信託委員會主席,被質疑有利益衝突。翻查《澳門基金會章程》,第十條第二款規定:「二、信託委員會主席由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擔任」,但第二十二條第一款又規定:「一、基金會之監督實體為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很明顯,條文本身就有邏輯矛盾令特首必然會出現自己監管自己的利益衝突,無限上綱的話,幾乎每一筆資助都有利益輸送之嫌。

去年大家對暨大一億事件另一個主要質疑,是澳基會應否資助內地高校(利申:筆者也是暨大學生),但根據澳基會章程第二條的宗旨:「一、基金會之宗旨為促進、發展或研究文化、社會、經濟、教育、科學、學術及慈善活動,包括旨在推廣澳門之活動。」很明顯,章程只是空泛規定資助方向,沒有禁止資助外地學府,澳基會確有需要制訂更清晰客觀的資助標準減少質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澳門高等教育一直是澳基會的重點資助對象,根據二0一六年年報,澳基會批出七百七十一宗資助申請及六十三宗年度計劃資助,單在教育及研究一類就達七億八千萬元,佔該類資助逾百分之五十一,但目前本澳三萬多名高校生,當中內地生佔逾百分之四十五,即使資助本地大學的資源,其實相當部分同樣用於非本地生。更需留意的是,本澳近年幾間私立大學運作的大部分土地、教學設施的興建和購買,甚至營運費,絕大部分都來自政府資助,儘管私立大學都是以非牟利基金身份運作,股東不能分紅,但學校高級管理人員薪酬福利是否合理?在招標採購項目上是否受到有效監督確保公平公正和公帑善用?當局有必要交待監督機制及公開更多資訊讓公眾監督。

私立大學資助使用要監督必須強調,我認同政府應該投放資源資助本澳高等教育的發展,一定的外地生比例亦有助開拓學生的眼界及世界觀,但如何確保資助用得其所,用到真正培育本地人才,當局必須有監管機制和接受公眾監督。

去年,政府曾公開承諾會檢討澳基會的運作及章程,我相信大部分建制與非建制議員都會同意須對澳基會制度作改革(至少表面上無理由反對),但為何一年半仍絲毫不動?我相信,包括澳基會等眾多問題,社會除了口號式的批評和「食花生」外,社會各界若能認真花點心思客觀討論事件的核心問題,要尋求共識推動改變,絕非如想像中困難。
不少對澳門仍未放棄的有心人經常跟我說:「高牆與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邊。」但我更期望,有心人除站在雞蛋旁邊,更應想辦法將雞蛋孵化成能飛的鳥,越過高牆,突破悶局!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