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財政預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財政預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政府應策略研究財政縮經常開支 2017年12月30日|市民日報

政府應策略研究財政縮經常開支 

【本報訊】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的「民眾講壇」昨探討「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如何科學釐定」。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現金分享和社會福利政策並非財政開支增幅主因,應策略性和系統性研究財政問題,尤其縮減一些經常性開支才是重點。他舉例說,2008年首次現金分享每人5000元,共支出約25億,佔總開支8.2%。而今年派9000元,開支增加至60多億,但只佔總開支的5.6%,反映非現金分享的開支急增,他認為政府應該解釋清楚各項開支的比例,並定下財政盈餘投資回報的目標。

應從賭收建全民分享基金撐民生論壇昨午假民眾建澳聯盟綜合活動服務中心舉行,邀請立法會議員施家倫、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等,探討如何科學釐定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據介紹,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赴京述職總結時表示,在競選時曾承諾要設立的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將於明年啟動,現已與相關範疇司長商討。

施家倫認為,澳門現行的現金分享、出生補貼、醫療券等均為臨時措施,未能有效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尤其在房屋、醫療、養老問題方面未能滿足需要,贊成特區政府盡快設立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他又認為澳門可以效法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以穩健收益維持社會的穩定和長期發展。他建議當局從博彩毛收入中撥出10%,建立全民分享基金,恆常支撐民生福利,讓澳門居民在民生「三大難」方面得到持續、有效、比例可見的保障。

以用者自付向民生開刀本末倒置鄭仲輝指出:澳門正邁入老齡化社會,財政支出逐漸變大,目前養老及醫療等措施已經不足,若如今不做好預算,老齡化將令財政問題加劇。他又認為政府以「用者自付」名堂向公用事業開刀是本末倒置,如水費加價、巴士升價,將對民生有重大影響。他質疑政府為何不從改善理財着手開源節流,反而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小支出上斤斤計較。


李良汪則表示,本澳89%的財政儲備由政府投資管理,11%由專業的基金公司負責。面對投資回報收益屢屢跑輸通脹的現況,應當檢視哪一方面負責的投資未能達到預期,從而作出調整。他認為政府可利用超額儲備加大投資,增值回報,而對其他盈餘部分進行合理分配,針對房屋、基建、醫療等民生痛點設立長效分配機制。他又建議當局參考香港研究未來3年的財政報告,開展更加長遠的財政規劃。

論壇探討如何科學釐定設立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 2017年12月30日|大眾報

論壇探討如何科學釐定設立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

【特訊】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澳門時報協辦的民眾講壇昨日下午舉行,今期講壇以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如何科學釐定為主題,邀請到立法會議員施家倫、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從目前的政府財政收支、社會福利政策、民生痛點出發,探討如何科學釐定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

立法會議員施家倫認為,澳門現行的現金分享、出生補貼、持續進修計劃、醫療券等均為臨時措施,未能有效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尤其在房屋、醫療、養老問題方面未能滿足需要,贊成特區政府盡快設立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他認為澳門可以效法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以穩健收益維持社會的穩定和長期發展。他又建議當局從博彩毛收益中撥出10%,建立全民分享基金,恆常性支撐民生福利,讓澳門居民在民生三大難方面得到持續、有效、比例可見的保障。

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指出,澳門正邁入老齡化社會,財政支出將逐漸變大,目前養老及醫療等措施已經不足,若目前不做好預算,老齡化將令財政問題加劇。他又認為政府以用者自付名義向公用事業開刀是本末倒置,例如水費加價、巴士升價,將對民生有重大影響。他質疑政府為何不從改善理財著手開源節流,反而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小支出上斤斤計較。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現金分享和社會福利政策絕非財政開支增幅的主因,政府當務之急是煞停開支急劇增長的快車。他舉例,2008年第一次現金分享每人5000元,共支出25億,佔總開支8.2%。而今年派9000元,共支出61億,但只佔總開支的5.6%,說明有其他開支佔了更大的比例,政府應該解釋清楚各項開支的比例,以及定下財政盈餘投資回報的目標。他並建議政府需有35年的收入及開支預估,例如若增聘公務員所帶來的開支增長。

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表示,本澳89%的財政儲備由政府自身進行投資管理,11%由專業的基金公司負責。面對投資回報收益屢屢跑輸通脹的現況,應當檢視是哪一方面負責的投資未能達到預期,從而作出調整。他認為政府可利用超額儲備加大投資,增值回報,而對其他盈餘部分進行合理分配,針對房屋、基建、醫療等民生痛點設立長效分配機制。他又建議當局參考香港研究未來三年的財政報告,進行更加長遠的財政規劃。   


提高財政儲備投資比例作長效機制支撑點 賭收撥一成設全民基金 2017年12月30日|星報

提高財政儲備投資比例作長效機制支撑點 賭收撥一成設全民基金

【特訊】對於特區政府明年啟動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有議員表示贊成,並建議當局從博彩毛收益中撥出一成,建立全民分享基金,恆常性支撐民生福利。另外,對於政府開支不斷上升,有團體指出,現金分享和社會福利政策絕非財政開支增幅的主因,政府當務之急是煞停開支急劇增長的快車。又認為政府在推出預算案前,應研究未來三至五年的收入和開支增長,重新檢視各部門的開支增長。

    昨午民眾建澳聯盟舉辦「民眾講壇」,以「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如何科學釐定」為主題,邀請到議員施家倫、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從目前的政府財政收支、社會福利政策、民生痛點出發,探討如何科學釐定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

    對於特區政府明年啟動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施家倫認為,現行的現金分享、出生補貼、持發計劃、醫療券等均為臨時措施,未能有效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尤其在房屋、醫療、養老問題方面未能滿足需要,贊成特區政府盡快設立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他表示,支撐福利的收入來源一定要拓展,建議當局盡快完成「特區投資發展基金」的法案,確保於二零一九年能夠設立基金,並提高財政儲備的投資比例,以作為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的重要支撐點;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二零二零年賭牌重新競投的契機,爭取未來能從博彩毛收入中直接劃撥一成設立全民共享基金,支撐長效性的福利機制。施家倫又認為,政府在進行分配機制頂層設計的過程中,應要選擇更加有效益的分享方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市民解決現時深層次的民生問題,實現長效紓困效益。例如用以扶助市民置業安居、幫市民購買醫療保險、提升長者退休福利等等。

    鄭仲輝指出,澳門正邁入老齡化社會,財政支出將逐漸變大,目前養老及醫療等措施已經不足,若如今不做好預算,老齡化將令財政問題加劇。他又認為政府以「用者自付」名號向公用事業開刀是本末倒置,例如水費加價、巴士升價,將對民生有重大影響。他質疑政府為何不從改善理財著手開源節流,反而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小支出上斤斤計較。

    林宇滔表示,現金分享和社會福利政策絕非財政開支增幅的主因,政府當務之急是煞停開支急劇增長的快車。他舉例,二零零八年第一次現金分享每人五千元,共支出二十五億,佔總開支百分之八點二。而今年派九千元,共支出六十一億,但只佔總開支的百分之五點六,說明有其他開支佔了更大的比例,政府應該解釋清楚各項開支的比例,以及定下財政盈餘投資回報的目標。他稱,政府近年的開支預算增長遠遠大於收入增幅,政府應研究削減經常性開支的可行性,並建議政府需有三至五年的收入及開支預估,例如若增聘公務員所帶來的開支增長。

    李良汪表示,本澳八成九的財政儲備由政府自身進行投資管理,一成一由專業的基金公司負責。面對投資回報收益屢屢跑輸通脹的現況,應當檢視是哪一方面負責的投資未能達到預期,從而做出調整。他認為政府可利用超額儲備加大投資,增值回報,而對其他盈餘部分進行合理分配,針對房屋、基建、醫療等民生痛點設立長效分配機制。他又建議當局參考香港研究未來三年的財政報告,進行更加長遠的財政規劃。


民眾講壇探討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 有倡政府需有三至五年收支預估 2017年12月30日|華僑報

民眾講壇探討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 有倡政府需有三至五年收支預估

【專訪】民眾建澳聯盟主辦及澳門時報協辦的「民眾講壇」,昨探討如何科學釐定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與會嘉賓關注政府財政收支、社會福利政策、民生等問題。

 當中,明年政府預算總支出突破一千億元,而近年公共開支不斷上升,由回歸初二000年的一百二十九億元,增至明年的一千零九十六億元。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在受訪及講壇上指,政府當務之急是煞停開支急劇增長的快車,應詳細考慮如何控制開支,包括研究削減經常性開支的可行性。而近年人員開支急速增加,在明年人員開支高達二百二十二億元,佔總開支達二成二;林宇滔建議,政府需有三至五年的收入及開支預估,例如若增聘公務員所帶來的開支增長。

 林宇滔表示,現金分享和社會福利政策絕非財政開支增幅的主因,他列舉數據,在明年的各項惠民措施、各項津貼和補助及稅務減免等,涉及金額二百二十五億元,佔總開支不到二成一。又單以現金分享計,在二00八年第一次現金分享每人五千元,共支出二十五億,佔當年總開支百分之八點二;而今年派九千元,共支出六十一億,但只佔總開支的百分之五點六,比率較首年派錢更低,由此說明有其他開支佔了更大的比例。

 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指出,澳門正邁入老齡化社會,財政支出將逐漸變大,目前養老及醫療等措施已經不足,若如今不做好預算,老齡化將令財政問題加劇。

 立法議員施家倫認為,澳門現行的現金分享、出生補貼、持發計劃、醫療券等均為臨時措施,未能有效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尤其在房屋、醫療、養老問題方面未能滿足需要,讚成特區政府盡快設立財政盈餘長效分配機制。

 施家倫認為,澳門可以效法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以穩健收益維持社會的穩定和長期發展。


 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指,政府可利用超額儲備加大投資,增值回報,而對其他盈餘部分進行合理分配,針對房屋、基建、醫療等民生痛點設立長效分配機制。他又建議當局參考香港研究未來三年的財政報告,進行更加長遠的財政規劃。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政府大花筒財政可能見紅 林宇滔責財政支出一年等於八年 無精兵簡政 2017年12月26日|市民日報

政府大花筒財政可能見紅 林宇滔責財政支出一年等於八年

 無精兵簡政

【本報訊】2018年財政預算總支出為109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政府「洗腳唔抹腳」狀況實在令人擔憂。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政府在預算開支上「表面緊實際鬆」,單是明年預算已等於回歸初期8年的開支,更令人感到擔憂的當中大部分是政府經常性開支,單是明年人員開支就高達222億元,佔總開支達22%。最近8年,政府總開支平均增長高達12.7%,但每年收入平均增長僅得0.2%,若政府仍視而不見,針對性緊縮非必要的經常開支,有效調配人手真正實現精兵簡政等,政府財政收入可能入不敷支,甚至進入赤字預算並不遙遠。

開支增長遠超收入增長一直以來政府強調公共財政開支遵從「量入為出」原則。林宇滔表示,過去特區政府是有幾多收入就用幾多,因為合理使用公帑也可以推動到經濟,但隨着賭收增加,政府收入驚人,但開支增幅也驚人。過去的平衡預算做法已不再適合澳門,政府要從新檢視各部門的開支增長。

林宇滔續說,明年政府預算總收入為1192億,較去年增加162億,增幅為15.8%,其中預計「博彩特別稅」(即賭場稅收)增至805億元,佔政府收入逾73%。表面收入增長理想,但若仔細比較歷年的預算收入和開支變化,澳門公共財政的問題,遠比大家想像中的嚴重。近年公共開支不斷上升,由回歸初2000年的129億元,增至明年的1,096億,即明年的預算相等於回歸初期8年的支出。只計最近8年,政府總開支平均增長高達12.7%,但每年收入平均增長僅得0.2%。簡單的說,與8年前比較,政府收入少了兩成,但開支卻較當年多1.3倍,如果政府、社會和議會仍視而不見,有策略地有效剎車,入不敷支,甚至進入赤字預算並不遙遠。
福利佔支出比例反降政府強調大部分開支多用於服務市民,以及用於維持社會福利政策,林宇滔形容,派錢派福利導致政府近年公共開支大增是錯覺,若細心翻查預算,便會發現福利開支近年確有增長,但絕對不是公共開支急增的唯一因素。因為根據資料,2018年延續惠民措施如現金分享、公積金個人帳戶注資、醫療補貼計劃、電費補貼、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工作收入補貼的總開支為106億;另外支付非高等教育免費津貼、高等教育及非高等教育的書簿津貼、非高等教師直津和專業發展津貼;支付敬老金、養老金、殘疾金、救濟金、殘疾津貼、三類弱勢家庭、社屋輪候臨時補助、殘疾人士工作收入補貼總支出88億。在沿用過去的稅務減免方面,明年預算金額為31億,上述所有派糖及福利措施總數為225億,佔總開支不到21%。單以現金分享計,2008年首次人派5000元時,總開支僅為25億元,為當年公共開支總數的8.2%,今年人派9千元開支總額雖高達61億,但佔政府總開支只有5.6%,比率較首年派錢更低。

政府人員激增成本大漲林宇滔又提到,儘管特區政府近年一直強調精兵簡政,但明年人員開支高達222億,佔總開支達22%。政府人員數目由201128,120人增加至2018年底的36,914人,增幅達31%,同期政府人員總開支增長也高達2.09倍,金額了增加124億,單是每位政府人員的每年平均成本則由2011年的40萬攀升至64萬,人均成本增加近六成,相關數字仍未計算退休金的開支。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公共治安」的開支高達135億,教育為124億、衛生為92億,以澳門65萬人口計,他質疑公共治安巨額開支是否合理?以及如何確保教育、特別是備受詬病的醫療體系能做到物有所值?都是政府應該清楚向社會交待的。


他提醒,隨着賭收經歷數年跌幅漸趨穩定,本澳經濟明顯已進入成熟穩定周期,過去的急速增長將不會再現,政府有必要全面檢視本澳公共財政的穩健性,並對症下藥,剎停高速增長的公共開支,除了要針對性緊縮非必要的經常開支外,應通過人手的有效調配、減省內部流程、實現內部行政、對外服務的電子化提升效率控制公務員開支的增長,對於公共採購的質量和效益,更應引入嚴格的績效評估機制,也要興建政府辦公大樓減少租金開支等,善用每分公帑。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關注預算增加有否蒙混過關 林宇滔:人性化分項有助監督預算 2017年10月27日|論盡

關注預算增加有否蒙混過關 
林宇滔:人性化分項有助監督預算 

根據財政局的中央帳目,政府今年19月的開支約為500億。但再查看當中分項,只標示為「經常開支」、「資本開支」、「財務活動」等,非財務專業人士甚難理解。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討論預算的焦點不應是各司各加多少,而是如何分項,讓公眾可有效監督,及提出相應訴求。同時,亦應關注預算的增加有否涉及蒙混過關。

監督開支上升 落實問責
林宇滔認為,增加預算的討論焦點不應只是「哪個司加多少」的問題,「增加預算會否蒙混過關?這是公眾關注的。」他提到,「天鴿」之後,多個部門因為設備受損等需要增加預算,「例如黃司說海關浸了80部車,為何會浸?為何低地的車沒被處理?今次民署亦損失了很多車,為甚麼會損失?」他認為,壞了車買車合理,但要查清壞車的原因,繼而問責。「是百年一遇?還是過去有機制避免水浸車,但政府沒做?點解今次浸咗?『黑格比』有冇浸?其實要追究這些問題。」

「政府有沒有汲取黑格比的教訓?是有措施避免今次損失,不過今次風災太厲害,還是我們重蹈覆轍?」又以關閘地下巴士總站為例,2008年颱風「黑格比」襲澳,關閘總站亦曾出現嚴重水浸。翻查資料,政府過去曾多次「改善」。例如據報章報道,2013年政府為改善站內通風設施招標,斥資560多萬元建造現時的中央安全島冷氣候車區,但效果遠低於公衆預期。
而今次「天鴿」吹襲,關閘地下總站再次遭受嚴重水浸,且當局是在「天鴿」之後才認為有必要把原先設於地庫層的機電設備,遷移至地面的關閘廣場,以至原來的重整設計圖則需要修改。「按照這邏輯,證明政府根本沒有汲取(黑格比)教訓。」

人性化分項有助公眾監督
另外,林宇滔指,現時澳門政府財政預算是純技術性的編制,例如只是劃分中央部門、自治機構、PIDDA(行政當局投資計劃及發展費用)等,較難看到一些細項,亦並非從居民監督政府角度分類,這並非好事。「項目分類處理,哪項增加減少,我們才有討論空間。」
他以巴士加價為例,「交局增加開支我唔認同,但巴士加預算我認同。」但巴士預算現是交局預算的一部分。他認為,預算不應以司的範疇去劃分,而應按操作範疇,如民生福利,去分項。「部門限開支,社服機構的預算也不能加,而公務員繼續加薪,仍是要繼續增加部門開支,但預算維持不變,於是社福機構或相關團體的開支都被控制着,(政府與機構)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他又表示,應關注預算上的資訊是否能讓公眾有效監督。「錢從哪裏來,錢從哪裏去,清楚讓我們看到,這是重點。」他認為,公開項目可包括每個部門的人事開支是多少、今年有否增長,部門購買服務、硬件等開支有多少等,「這樣會更客觀。我們現在只有一個總額,沒有一個具體數字去分析。」


另外,一些「小金庫」,如基金會、財政自治部門的財政亦應受關注。他表示,政府的不少基金會行攻費用亦沒向公眾交待過,「而坊間盛傳這些行政費用,包括人事費用係非常高昂。可能是坊間謠傳,那政府就要公佈清楚話俾大家聽。」而如將來若要讓公眾更詳細知悉,各部門包括基金會、政府全資擁有的公司、公共開支預算等,應有獨立帳目,讓公眾可更有效知悉情況。「要有很清晰的財政理念、財政清單,分類要人性化,讓公眾可清晰地監督,並提出相應訴求。」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