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廚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廚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公共飲水裝置中央廚餘處理急需推進 林宇滔:環局減廢目標太低 2017年12月31日|澳門日報

公共飲水裝置中央廚餘處理急需推進 林宇滔:環局減廢目標太低

政府計劃十年後人均垃圾棄置量減三成。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此目標太低,亦無配套指標支撐。主張本澳的垃圾問題已拖不得,公共飲水裝置、中央廚餘處理等急需大步推進。

棄置膠樽問題嚴峻
澳門垃圾焚化中心去年接收了五十點四萬噸固體廢物,當中有機物佔三成八、紙佔兩成四、塑膠佔兩成一。林宇滔指出,全球已盡量減用塑膠,亞太地區使用率仍然較高,故澳門塑膠垃圾比例與其他亞洲地區相若。然而,澳門日棄膠樽高達十七噸,絕對嚴峻。建議所有政府公共設施、戶外休閒地方等均應設置濾水設備,讓市民自備水樽解渴,環保亦健康,政府舉辦的活動亦應避免派發樽裝水。

方便掉減廢意識低
澳門人均固體廢物棄置量為每日二點一一公斤,林宇滔表示,雖然澳門遊客比例高,但人均垃圾量竟然高北京、東京整倍,亦較香港高出○點七二公斤,毋庸置疑地屬高消耗水平,第一無配套、第二無意識、第三掉垃圾好方便,社會根本無重視呢個問題。
他提到,焚化爐一九九二年建成後,大家無需再為垃圾堆填區的臭味所擾,減廢意識亦偏低,石排灣堆填區、鴨涌河以前好臭,當你感受過啲垃圾堆到咁臭,就會唔想製造咁多垃圾。澳門環保問題積重甚深,環保局訂出十年後減三成垃圾的目標,從國際環保角度要求相當低,如果去到二○二六年先到呢個水平,太低吧?澳門嘅固體廢物處理係唔係仲容許到攤慢嚟做呢?若能達成目標,亦算是行出第一步,過去環保工作講就好多,做就無做。

欠缺配套指標支撐
林宇滔質疑,環保局祇訂出減少人均垃圾量目標,卻無訂出其他配套指標供公衆監督落實,如回收率要提升到哪個水平、廢品再造率等,整份報告都無交代。依家回收比率係百分之二十二,十年之後你諗住升到幾多呢?減垃圾量唔代表資源回收率可以提升。
以當前來說,他希望環保局及其他部門盡快在公共地方設置飲水裝置,減少使用膠樽。已多次重申的建築廢料管理制度、膠袋徵費等,亦要及早落實。易推行、對環保及環境衛生都有好處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更應大步落實,若政府真的將環保政策視為重中之重,廚餘處理場地定不會太難覓,加上建設,相信祇要一、兩年時間便可成事。根據有關計劃,當局預計第一期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要在二○二二年才能完成,令人失望,要用五年時間先做到,係唔係真係有決心呢?

廢品出口難度大增

他指出,業界現時將收集到的廢品打包、運輸到外地,廢紙、廢膠在本地的再造率為零。隨着內地收緊廢料入口標準,廢品出口難度增大,回收業經營環境將雪上加霜,廢紙、金屬嘅出口相對容易,膠樽、玻璃樽就比較難處理,燒都燒唔到。政府應考慮從空間、資源上扶持本地回收業界將廢品資源化。長期來說,以生產者自付的方式逐漸減少政府的支援。否則日後你生產者自付、污者自付,畀咗錢啲廢品都係擺咗喺度,無人處理。廢物徵費嘅目標唔係賺錢、收得越多錢越好,如果所有嘢都可以分類回收,其實你係唔使畀錢。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中央處理遇瓶頸 廚餘垃圾何處安置?惜食減廢從餐桌入手 2017-08-07 澳門時報

中央處理遇瓶頸 廚餘垃圾何處安置?

惜食減廢從餐桌入手

【發佈日期】2017-08-07 02:02:01

【澳時訊】本澳垃圾量驚人,現時每日產生多達1400噸家居垃圾,而且每年都有雙位數增長。而另據統計,本澳每日收集到的廚餘約有400-500噸,佔固體廢物四成,但全澳所有廚餘處理機每日合共處理量僅11.7噸左右,解決飯桌上產生的垃圾問題迫在眉睫。有意見指出,每日逾千噸的垃圾應從處理廚餘入手,以倡導惜食減廢及實現分類回收作為優先考慮的途徑。澳時記者 曹惠儀

由於本澳採用焚化方式處理生活垃圾,故未經分類處理的廚餘會與一般生活垃圾一同被送往垃圾焚化中心焚化。因廚餘所含水分多,焚燒困難,垃圾焚化中心正面臨飽和局面,最快或明年便會超出負荷。

環保局表示,當局正在覓地興建中央廚餘處理廠,期望可將廚餘發酵產生沼氣發電,加強利用廚餘。無奈土地資源稀缺,選址工作遭遇瓶頸。北區社諮委日前指出,早在2014年底,特區政府委託專業顧問公司,對澳門廚餘狀況進行研究分析,顧問公司於2015年底已向政府提交研究報告,但當局仍在對報告進行分析研究,迄今未公佈結果及未來處理廚餘的具體措施。

廚餘回收處理問題迫在眉睫,有聲音呼籲,政府可從商家入手,統一垃圾分類,進行回收廚餘。同時也可以參考鄰近地區的廚餘回收機制,減少焚化中心的壓力。

回收關鍵分類收集

本澳廚餘約佔垃圾總收集量四成,日均約400-500噸。但現時在廚餘收集方面,政府只在小部分地區設有相關設施作試點,每日僅能處理11.7噸。換言之,澳門每日產生的廚餘量,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處理完。

清潔專營公司總經理孔祥輝認為,要成功回收廚餘,必需首先將廚餘與其他固體廢物分開,然後收集運往回收設施。與其他廢物混合的廚餘已遭污染,不能回收。故而廚餘的分類和收集是廚餘回收系統的關鍵一環。孔祥輝指出,澳門如要在住宅區進行相關工作,難度相對較大,若以大型酒店、度假村等進行收集工作,則較有系統性及規範性。

從商戶推廣至住戶

本科修讀環境科學的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曾表示,現時龐大的廚餘量中,超過一半是商業廚餘,亦即每日約有200噸。由於現時政府沒有要求食肆將廚餘分類,亦無指引和支援,食肆一般都只會將廚餘運到焚化爐去燃燒。近年澳門自助餐、任食放題等大行其道,成為飲食旅遊文化的一大特色。有飲食業人士指出,自助餐每日都會產生大量廚餘,因為就餐期間要一直補貨,擺設數量要夠多才夠體面,往往有三至四成食物會直接倒進垃圾筒。

林宇滔亦同意,要立即回收生活廚餘比較困難,因為要突然改變居民生活習慣並非易事,所以廚餘回收由商業垃圾入手最簡單。只要去過韓國旅行,都會發現食肆的每張餐桌都會有一個小小的器皿用來盛載廚餘,一個簡單的措施可以有效將廚餘和食肆的其他垃圾分開。


民間回收盼獲支援

針對固體廢物處理規劃、廚餘回收產業的發展和相關政策支援等方面,議員宋碧琪認為,隨著政府推動非博彩元素的發展,預計廚餘的棄置量會有上升趨勢,希望政府可以結合民間力量,出台政策和創造平台讓大企業與中小企合作,聯動發展互補優勢,完善廚餘回收渠道。
宋碧琪表示,參考世界處理廚餘經驗,很多國家和地區陸續採取了回收處理代替焚化措施。當前,本澳雖然也支持廚餘回收和再利用工作,但因為各種局限,行業運營一直不理想。日前有居民反映,有私人企業在地舖經營廚餘回收行業,發出的惡臭嚴重影響附近住戶。經了解,因政策扶持未到位,經營企業在場地、技術手段方面受到約束,終引致連鎖效應。

宋碧琪認為,做好廚餘回收離不開企業參與和社會合作,也同樣離不開政府支持和部門配合。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旅遊餐飲大企固然需要持續升級優化設備設施,當局也應當從全局著手,在加大社會環保意識宣傳的同時,不斷完善環保政策措施支援,扶持中小企紓緩回收場地局限等實際困難,從而提升處理加工能力,推動本澳綠色環保事業向前邁進。

光盤行動減廚餘

澳門地飲飲食食風氣頗盛,日常對食物的浪費,從杯盤狼藉的任食文化可見一斑。無論是官方組織、社團活動,抑或是家庭設宴,無不以聲勢浩大、菜品豐富為標準。一年到頭各類宴席不斷,成為大量廚餘垃圾的主要來源,其間的浪費現象更是令人痛心。

市民劉先生因工作和交往經常參加不少官方或社團組織的酒會活動。他表示,每次參加活動都眼見不少食物被浪費,整隻燒乳豬擺上桌,食不到兩三口就撤走,最後的歸宿就是變成當日的廚餘被處理掉。這只是一天一場飲宴中的一個縮影,而本澳大大小小的酒店中每日都不斷進行著類似活動,所以日均400-500噸的廚餘垃圾產量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參加他人主辦的飲宴不同於家宴。參加者即使看到大批食物被浪費也不可能打包帶走;而在只有自家人參加的家宴上,凡有剩餘菜餚自然會想到打包帶回家,這種做法也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廚餘的產生。

在現時無法通過加大處理能力等手段解決龐大的廚餘垃圾問題時,從源頭減少產生不失為一種好的手段。其實,減少面子宴會的食物浪費,倡導光盤行動對於解決廚余垃圾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原文:http://www.jornalsisi.com/news-cd.asp?id=26868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日產560噸廚餘 業界稱環保政策欠奉 廚餘回收難起步 2017/06/13 19:06 | 來源 / 澳亞網

日產560噸廚餘

業界稱環保政策欠奉 廚餘回收難起步

2017/06/13 19:06 | 來源 / 澳亞網
http://www.imastv.com/video/news/2017-6-13/video_content_168741.shtml



  澳門作為“美食之都”,食物整得多,浪費也都多。每日從商家到市民產生的廚餘垃圾,早就超出澳門負荷,成為不能承受之重。對於癥結所在,有關注團體認為,政府應該先易後難,向商家提供優惠措施。

  源頭分類 經濟環保一舉兩得

  澳門每天產生的1400多噸垃圾中,約有4成都是廚餘,總量約有500公噸。而成份複雜的食物殘渣難以送往焚化爐統一處理,導緻環保局要另找2.5萬平方米土地,興建中央廚餘處理設備。對於環保局的規劃,有關注團體就表示認同,並提出除了盡快興建外,也應該展開“源頭回收”,鼓勵商戶自行分類,達至“一舉兩得”。

  先易後難 將環保氛圍深入民心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又指,雖然商業廚餘可能隻佔其中一小部份,但政府應“先易後難”,讓環保意識深入民心。

  廚餘處理設備有必要 促開綠燈

  林宇滔也強調,雖然環保局在行政上有多種方式可以緩解澳門面臨的廚餘回收問題,但中央廚餘處理設備仍然有迫切需求,促請政府特開綠燈。

  企業收集成本高 業界:無吸引力

  從事環保回收行業超過30年的陸世安,早在2006年看中澳門的環保回收商機,本打算大展拳腳,在青洲跨境工業區自資興建廠房,歷年投資超過5千萬。但沒有環保政策牽頭,即使有設備、有技術、有人,也沒有企業願意配合收集廚餘。

  建議利用發牌制度 配合法例運作

  陸世安稱,雖然政府多次說推動環保政策,但仍然隻是簡單的廢紙、塑膠、鋁罐,直言全澳門近4成的垃圾都是廚餘,如果能夠回收再利用,是一個非常可觀的可持續產業,建議可以參考例如澳洲和台灣在廚餘回收方面成功的地方,由政府發放牌照營運,再配合法例運作。

  環保回收再利用 屬可持續性產業

  近年特區政府經常稱產業多元化以及可持續發展,陸世安稱,廢物原料再利用正正就是可持續發展產業。

  澳亞衛視記者 彭敬賢 胡志霖 許捷航 陳健 澳門報道


~~~~~~~~~~~~~~~~
想關注更多澳門有用資訊請LikeFacebook專頁:
傳新角度-林宇滔 (Ron)
https://www.facebook.com/LamUTou/
傳新澳門協會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Macao/
或瀏覽訂閱: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中區社諮委關注垃圾收集問題 當局擬覓地建廚餘處理設施 澳門日報 2016-12-08 A03 | 澳聞

中區社諮委關注垃圾收集問題當局擬覓地建廚餘處理設施  

澳門日報       2016-12-08  A03 | 澳聞

    中區社諮會昨日舉行平常會議,環境保護局和民政總署代表分別向委員介紹本澳廚餘和垃圾收集等工作。會後,副召集人陸南德、委員林宇滔引述政府代表稱,當局正覓地興建中央廚餘處理設施,估計完成後每公噸廚餘可產生約一百八十度電,委員則期望當局盡快落實計劃,並加強資源回收筒的分類提示,以免公眾隨意拋棄垃圾,影響成效。

冀日收二百噸廚餘

    會議昨日下午三時在三盞燈綜合大樓會議室舉行,社諮會召集人戴祖義,副召集人陸南德、徐達明主持會議。環保局環保基建管理中心主任陳國浩、職務主管洪進財、高級技術員林穎妍,民署環境衛生及執照部長馮惠星、環境衛生處長何炳雄,分別向委員介紹本澳垃圾和廚餘收集工作,以及循環回收方案和壓縮式垃圾桶的運作成效。

    會後,陸南德、林宇滔受訪表示,據環保局代表估計,現時焚化中心每天處理約一千四百噸生活垃圾中,約三成五至四成是廚餘,每天產生超過五百噸,其中逾半由居民棄置,商業廚餘佔四成五。當局初步研究期望可覓得約二萬至二萬五千平方米土地,建設一百至二百噸的中央廚餘處理設施,主要採用生物厭氧處理技術,估計每公噸廚餘可產生約一百八十度電力及約兩至三成的沼渣,藉此把廚餘集中處理且發電,減輕焚化中心的處理壓力和擴建需求,沼渣經處理後還可製成土壤改良劑,改善環境。

貼警示促垃圾分類

    同時,當局同步展開減少廚餘計劃宣傳工作,包括加強推廣惜食文化和鼓勵機構轉贈未過期食品,以及在學校、機構和新建公共房屋等設置廚餘處理機。委員則期望當局盡快研究建設中央廚餘處理設施可行性,同時增加部分區域尤其旅遊區中的資源回收箱張貼警示,呼籲旅客切勿把非回收資源的垃圾胡亂丟掉,以免影響資源回收箱成效。

垃圾房設置獲認同

    垃圾收集方面,他們引述政府代表稱,自引入垃圾房和壓縮式垃圾桶後,傳統垃圾桶現已減至二百多個,封閉式垃圾房共一百三十三個,六十七個壓縮式垃圾桶。因應部分居民反映垃圾站的衛生問題,民署今年也相應在部分垃圾站設置非接觸式感應開關投入口,成效顯著。委員一致認同其成效,且有助進一步優化垃圾收集工作。不過,有委員關注到現時不少橫街窄巷仍擺放傳統垃圾桶,汙染環境,期望當局盡快制訂其他可行方案,同時有委員提出工作人員在處理壓縮式垃圾桶時發出聲響問題,局方將適當調整。

本報記者 張嘉燕 報道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林宇滔指實際狀況比環保報告差 2016-02-13 P01|正報

林宇滔指實際狀況比環保報告差   


正報       2016-02-13

【本報訊】「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零一四」中,二零一四年十九項主要的環境指標,共八十二項子指標中,趨勢為「良好」的子指標有十五項(約百分之十八點三),例如空氣質量指數、碳排放強度、環境管理系統課程及研討會的參與人數等。趨勢為「持平」的子指標有三十八項(約四十六點三),例如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旅遊強度、各種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綠地率、噪聲狀況等。趨向「不良好」的子指標為二十六項(約百分之三十一點七),例如耗電量、收費用水量、運往澳門垃圾焚化中心處理的廢棄物量、沿岸水質總評估指數等。

二零一三年分別有二十一、二十六、三十八項趨勢為「良好」、「持平」、「不良好」的子指標數量,二零一四年趨勢屬「良好」和「不良好」的子指標數量分別減少了六項和十二項,而「持平」的子指標數量則增加了十二項,大部份子指標變化較平緩,但朝「不良好」趨勢發展的子指標數量所佔比例仍較高,值得關注。

批環保政策沒收效
一直有關注環境政策及環境保護的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中區社諮委委員林宇滔認為,「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零一四」未能真實反映居民生活環境狀況,實際生活狀況比報告所指還要差。又批評,本澳部份指標落後,例如空氣質量指數,根本不達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指標,部份項目連環保局本身所定下的目標都未達到,例如資源回收率,批評過去環保政策無效。

就「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零一四」,林宇滔指出,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焚化爐渣量上升,渣量上升背後反映出資源回收政策極有待提升,部份可回收的金屬和物料未能燃燒,以及要注意廚餘問題,因為廚餘所含水份量高,透過焚化燃燒會增加焚化爐的壓力,也是造成渣量上升的主因。促請政府盡早落實廚餘中心,解決本澳廚餘問題,同時減輕焚化爐的壓力。

環保局定下了至二零二零年前的資源回收率,局方計劃今年回收率應達百分之三十,但「澳門環境狀況報告二零一四」中資源回收率連環保局本身所定下的目標都未達到,回收率不到百分之二十。林宇滔質疑,連自身目標都未達到,就提出良好的根據。他批評,看不到本澳環境政策應為環境狀況報告有何改善,部份項目有所改善只是其他政策間接帶動,而非環保政策彰顯效力,例如本澳向內地購電,減低發電過程中的空氣污染物。如例如本澳空氣質量指數標準低,不達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指標,比世衛標準低出幾倍,認為應對部份檢測標準作出提升,以最嚴謹標準製定指標。

澳人生活垃圾較港台高
本澳人均每日生活廢棄物量為一點八公斤,較台灣、香港高,垃圾堆填區、建築廢料堆填區已告接近飽和。尤其建築廢料堆填區早已超出容量,需要另外臨時租用土地暫放。林宇滔認為,政府應推出政策,鼓勵市民多思考減少製造廢物。他又建議,可以考慮開闢建築廢料收費,雖然政策影響民生,增加市民家居裝修時的費用,以香港收費標準計算,一般家庭裝修所產生的建築廢料收費只在一千多元。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向大型建築工地收取建築廢料收費,讓大型地盤增加建築廢料回收量,以及扭轉目前以公帑補貼大型地盤處理建築廢料狀況。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用垃圾再填一個澳門 #024 論盡紙本 2015年04月16日 18:18



用垃圾再填一個澳門

文:許諾
時間:2015年04月16日 18:18
澳門建築廢料堆填區去年已飽和,但環保局今年下半年才就建築廢料徵費展開諮詢。
澳門承載力爆燈,不光是一年3千多萬旅客,還有人去樓空後,遺留給這座城市的巨量垃圾。誰說旅遊業是無污染工業?賭場派不完的膠水樽、吃不完的自助餐、送不完的膠袋、丟不完還殘留著咖喱魚蛋汁的塑膠碗……那即是多少?小食店林立只有百米長的大堂巷就有12個垃圾筒,平均每10步就有1個。每天埋頭苦幹低頭掃垃圾的清潔工說,議事亭前地10多個垃圾筒,農曆新年的高峰期每日要清10次垃圾,平日也清4至5次。
好了,可否更具體一點,那即是多少?環保局最新公佈,2014年平均每天運往焚化爐處理的固體廢棄物有1240公噸,一年即是45.26萬公噸。清潔專營公司曾公佈,2013年8月至10月,平均每日的垃圾量是840公噸,同比勁升32%。以澳門常住人口分攤,即每人每日平均生產的生活垃圾有1.96公斤,開始拋離香港(約1.36公斤) ,甚至比北京、上海、廣州高出至少1倍。面對這驚人增速,環保局亦承認處理固體垃圾的壓力日益嚴峻,「旅客量對市民居住環境影響逐年上升。」。
堆填區爆滿 迫在眉睫
更準確點說,應該是已經見頂,澳門人是時候覺醒。縱使澳門焚化爐現有設計每日的最高處理量可達1700多萬公噸,距離1240萬公噸似乎還有一段距離。但這些逾千噸垃圾每日燒完後,仍留有5至10公噸爐渣和有毒飛灰,需要固化和特別處理。九澳飛灰填埋場兩年前已爆滿,現只能暫存在機場旁邊的建築廢料堆填區。這個全澳惟一的堆填區去年亦已基本飽和。前無去路,後有追兵,而且像滾雪球一樣每日累積。
過去五年,大量建築項目在趕工,賭場酒店、公屋、私樓,還有新居裝修產生的建築廢料,年產量從2009年的131萬立方米增至2013年的225萬立方米,飇升逾71%。2013年單年的升幅更驚人,較2012年的127萬一下子跳升76.2%。推土機已開動,六大博企趕建金光大道新旗艦酒店,建築高峰期在未來幾年更晉高峰。但「污者自付」卻姍姍來遲,建築廢料徵費最快今年下半年才開始諮詢。
選擇一:新城填海?
沒關係!政府說可以用墮性建築廢料填海,循環再用,但這可能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拖字訣。長期關注澳門環境狀況的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墮性建築廢料無論是用來填海還是送到內地跨境處理,都要先做好分類,但環保局遲至去年10月才推出建築廢料分類指引,之前所有廢料都是混在一起,無可能再翻開重新做這工序。現在面積最大的新城A區已在趕工,新的廢料已趕不及填海。以現時建築廢料的增長速度,林宇滔推斷新城填海可以吸納的數量有限,幾個月的量可能已填滿一個E區。
選擇二:跨境合作?
沒關係!政府還說可以傚法香港,與廣東省合作將建築廢料運到台山廣海灣工業園區填海,面積有近30平方公里,反正澳門有的是錢。不用到橫琴、南沙、江門、翠亨,用錢投資再建一個澳門之前,可以先用垃圾再填一個澳門。但根據《巴塞爾公約》,廢料出口必須遵守嚴格的規定,只有水泥、沙石才可以運回內地填海。林宇滔舉例,以前香港就曾經試過內地部門抽檢,發現廢料內有膠袋,結果要整船退回去。更重要是,現在澳門堆填區連一個專用碼頭也未開標動工。

林宇滔批評環保局「唔拖到最後一刻都唔到嘢」,堆填區就是最佳例子。
「現在已經水浸眼眉,最急迫的是時間,分類未做,碼頭未有,建築廢料徵費未做,回收廚餘、電子垃圾通通未做。堆填區已有一個20多米高的小山丘,我不希望有天見到它跑出,變成全氹仔最高的山!當然堆填區在機場旁邊有限高,那是無可能,但情況真的很嚴峻!」事實上,大潭山就是一個由垃圾堆成的山崗,在七、八十年代曾經是一個垃圾堆填區。上輩的澳門人還記得清楚,坐車經過路氹連貫公路(即金光大道) 及鴨涌河公園現址隨風撲來的臭味。
環保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已確定在建築廢料堆填區興建墮性拆建物料的篩選設施,預計最快今年動工,施工期約1年,生產線建成後估計每日可處理2千噸廢料。當局現正與內地有關部門落實具體操作細節、所需接收設施及流程監管方案。

澳門的回收產業鏈相當單一,只有廢紙、塑膠、金屬類,大多運到內地循環再造。

近5年澳門固體垃圾相關數據
垃圾只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環保局成立多年,源頭減廢、污者自付,講到口水乾仍未見具體政策出台。絕大部分垃圾,無論是有毒無毒、可否再回收,都通通推進焚化爐。澳門垃圾不但高產量,而且回收率亦相當低。2013年,膠樽、紙皮、金屬、玻璃樽等資源垃圾回收率只有19.2%,佔總體垃圾量不足1%。
林宇滔批評,環保局在環境規劃訂下的目標實在太落後,到2020年廢棄物資源回收也只得45%,在一些歐洲國家已是100%,馬上高低立見。他認為,經過多年教育,不少市民已有意識做垃圾分類,特意儲起舊報紙、鋁罐、舊電池等,問題是政府沒有做好回收網絡,只是在某年某月某日拿到某個地方做回收,一點也不便民。如果要市民形成習慣,可以透過民署各區的辦設施做長期回收。他以香港IKEA為例,不少香港人就算要跨區、坐車也願意包好光管、燈泡等垃圾送到店內回收,澳門回收的門檻低得多,一家企業都可以做到,無理由一個政府做不到?

2012 每日人均生活垃圾量各城市比較
另一個典型的情況是,不少市民都願意將垃圾放到分類垃圾筒,但很多人都沒注意將資源垃圾清潔好才丟棄。將杯內的汽水和冰倒掉,有飯菜汁的發泡膠碗,會污染其他乾淨的垃圾,這樣便很難再回收。記者曾查看中區10多個分類垃圾筒,大部分都可說是慘不忍睹,不是湯汁、飲料,就是膠樽、汽水罐和薯片袋混在一起,只見到一個金屬回收筒內的托盤是明顯見到有清洗過。
林宇滔介紹,按照加拿大的模式,資源垃圾只需要分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兩種,但關鍵是保持潔淨,這樣才可以減省後續處理工序。特別是澳門已引入壓縮式垃圾筒,容量是一般垃圾筒的30倍,所有生活垃圾已壓在一塊,必須靠前期市民的自覺分類。市民要養成自己動手做分類的習慣,同時從選購習慣開始改變,例如一些燙金或有膠面材質的利是封已沒有回收價值,應避免購買,這才是源頭減廢的意義。

記者查看中區多個分類垃圾筒,大部分已變成「大雜燴」沾滿湯汁,失去回收價值。只有極少量分類垃圾有清潔過。

大量旅客湧至,僅百米長的大堂巷已放置了12個垃圾筒。
廚餘回收 可減4成垃圾
香港四月開始全面實膠袋徵費,好不容易,今年環保局終於承諾會就限制膠袋使用進行諮詢。林宇滔認為,除了建築廢料和膠袋徵費應優先推行,向酒店和食肆回收廚餘也應儘快上馬。現時廚餘約佔垃圾總量二至四成,每日有大約248至496公噸。他指出,廚餘本身有大量水份,一併推出焚化爐燃燒會降低爐溫,加重負荷。澳門大酒店和食肆每日都有大量廚餘,有條件做集體回收,大規模處理才能見到成本效益。只要政府下定決心,企業願意多行一步,分派人手做好前期分類,垃圾也可以變成資源。事實上,商家是有責任處理好垃圾,只是環保局沒有要求和規定,企業自然選擇最低成本的方法處理。
長遠而言,林宇滔認為澳門的污者自付政策不單是用者自付,更應傚法歐美國家,由生產者、進口商層面開始為之後的垃圾處理徵費,例如電腦、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特別是電池一類的高污染垃圾,現在也只是跟生活垃圾一併燒掉。
當市民貪方便、政府hea做,到最後環境被破壞,旅客可以隨時離開,但本地居民卻不可以。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推動廢物回收 減輕處理壓力焚化中心設廚餘設施 澳門日報 2011-02-08 A02 | 澳聞

推動廢物回收

減輕處理壓力焚化中心設廚餘設施

澳門日報       2011-02-08   A02 | 澳聞

    【本報消息】工聯民政民生關注組成員林宇滔表示,保守估計每日的商業廚餘有一百噸,法例既要求食肆聘請運輸公司將廚餘運送到焚化中心處理,認為當局可在焚化中心設廚餘處理設施,一方面作為推動本地回收工作的試點,也可減輕焚化中心的處理壓力。

    林宇滔表示,本澳居民日均產生垃圾量為一點五公斤,相較內地、香港及台灣等地區為多,然而本地資源回收率極低(不足百分一),情況根本不足以與其他地區相提並論。如何令本地回收工作更進一步,他認為廚餘回收是最佳方式。然而本澳現時未有明確的廚餘收集統計數字,觀乎香港每日有三分之一的生活垃圾為廚餘,澳門的發展程度近似,估計比例相若。按小城每日平均九百噸垃圾計算,約三百噸是商業、生活垃圾,保守估計每日的商業廚餘有一百噸。

    觀乎如香港等大面積地區,主要因為運輸問題提升廚餘處理成本。但本澳當局既規定商業食肆聘請相關垃圾收集公司,將廚餘運送到焚化中心處理,只要當局在垃圾焚化中心設廚餘回收點,相信食肆定當予以配合。

    他提到,廚餘並非有毒物質,但約有八至九成是水份,會令焚化爐溫度降低,需補充更多燃料,以免焚化爐溫度處於攝氏三百五十至八百五十之間,否則很易產生有毒氣體二噁英,令營運條件更形惡劣。處理廚餘的設備投資不大,但可減少焚化成本,並將之轉化為循環再用物料。即使不是賺錢事業,但也能降低環境壓力,何樂而不為?況且廚餘分類不難、回收簡單,並非新鮮事物,關鍵在於能否走出這一步。當局應以廚餘回收為著眼點,推動本地資源回收工作。他建議收集初期應由當局作主導,其後再因應情況相應更改。

   問到企業應如何配合,林宇滔認為,企業可與社服機構合作,把每天自助餐服務剩餘的麵包、熟食送給有需要的人,達到雙贏。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廚餘分類回收助節能減排 林宇滔倡政府集中處理 或提供發電或變作肥料 市民日報 2010-12-26 P01 | 要聞 | 頭條

廚餘分類回收助節能減排
林宇滔倡政府集中處理 或提供發電或變作肥料  
 

市民日報       2010-12-26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台灣已進行廚餘回收工作,香港首個廚餘處理中心亦將於2013年投入使用,反觀本澳現時未有就廚餘作分類處理。有工聯成員認為,本澳運輸成本低,現行法例已規定食肆需把垃圾運至焚化爐的條件下,有利實行廚餘回收,把之轉化成電能。

工聯民政民生關注組成員林宇滔昨日接受訪問時表示:澳門應立即實行垃圾資源回收,因為焚化爐運行多時,減省了堆填區的壓力,讓市民以為垃圾處理的問題消失了。然而,隨着近期先後發生焚化爐和九澳飛灰場事件,顯示本澳有一定的垃圾堆填處理壓力。即使飛灰場管理情況有所提升,亦無可避免對本澳垃圾處理形成壓力。

垃圾回收中,廚餘回收可先行一步在澳實行,雖然沒有具體數字,惟林宇滔估計本澳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垃圾屬廚餘。

若把廚餘置於焚化爐中燃燒,可以產生一定的電能,然而,由於本澳廚餘含水量較高,燃燒至焚化爐的標準溫度需投入更多燃料,故成了變相浪費。

澳環境特殊 運輸成本不高故此,在廚餘進入焚化爐前可作分類回收處理,較燃燒為佳,加上本澳環境特殊,有條件去實行。以現時法例規定本澳食肆需集中垃圾後,付費交由垃圾運輸公司把廚餘等垃圾運送至焚化爐,故廚餘回收較有條件實行。他建議政府可指定食肆把廚餘運回特定地點處理,以本澳環境細小的優勢,運輸成本不高,且現有法例已有規定,不能推行廚餘回收。

現時食肆大多把廚餘分類,若未來實行廚餘回收時,食肆只需作些微調整,把不可回收物分開處理。

誠然,若擴展至全澳均需回收廚餘,需要將整個垃圾回收系統作考量。政府現階段較容易實行商業廚餘回收工作。

政府把廚餘集中處理後,可把之產生熱能提供發電,有利環保。至於把廚餘變作肥料,由於本澳幾乎沒有農業,但也可變作花肥,政府可視實際情況作出選擇,也可先作嘗試。

談到廚餘回收,林宇滔倡議也可作源頭減廢,香港有食肆實行「扣底」,如果顧客不需要很多飯量,食肆會減去一定價錢,達到雙贏局面,故廚餘回收工作可從多方面着手。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