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巴士加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巴士加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慳逾億公帑增車資未如預期 傳新協倡公開監管巴士費用 2019年2月13日|澳門日報

慳逾億公帑增車資未如預期 
傳新協倡公開監管巴士費用   
【本報消息】政府去年打着“慳公帑”旗號,向搭公交的基層“開刀”,增加巴士車資。然而,去年節省的巴士援助金額並未如預期。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質疑局方當初有否為求通過加價方案而堆砌數據?又指巴士加價機制“有問題”,出發點非為改善巴士服務,亦非財儲滿瀉的庫房真需該筆公帑,只是因局方內部預算緊張要加價。
巴士財援欠透明
政府當年與三巴公司簽署的提供勞務合同,被廉署揭發有“瑕疵”,後改為“公共服務批給合同”,並推出財政援助新制度,即巴士每月行使總里程數的服務費,減去實收車資後的差額,就是政府須補貼的巴士財援金額。
政府去年提出的巴士加價方案,預估每月約節省財政援助一千多萬元,每年慳逾億元。然而,有網上爆料稱,一八年政府支付的巴士財援僅較一七年減少六百萬元,即每月約慳五十萬元,與原預計有較大落差。林宇滔對於“慳公帑”未如預期並不意外,指現時巴士財政援助制度“不健康”、缺乏透明度。
他重提去年巴士加價理據不充分,故一直極力反對加價。“不是政府整體財政預算需要這筆錢,不是為了改善巴士服務,而是交通局內部預算受壓,須緊縮財政或嚴控不增加預算等而增加巴士車費。”
他建議巴士費用應撥為獨立預算,而非部門預算。加價與否應公開討論,亦應受議會及社會監督。
政府數據不全面
林宇滔發現,加價後,官網公佈巴士營運數據及資訊亦不足。如財援僅有一八年數據,沒有過往歷年數據。又如巴士載客量僅有去年第三季,沒有首兩季數據,難以對比。質疑政府公佈數據不全面,是否真的有意開誠佈公,方便公衆監督?
巴士加價後,澳巴財援大減,但新福利卻增加逾千萬元。林宇滔亦感“有點不正常”。
截至去年九月,全澳有八十二條巴士路線,澳巴佔五十四條、新福利佔廿八條。新福利負責巴士路線較澳巴約少一半,為何財援卻大幅增加?他估計會否與新福利增購部分昂貴又低效的新巴士車種,如增程巴士、鉸接巴士,且新福利負責路線行駛里程數多等相關。
林宇滔指出,政府在黃金周試行點對點巴士,如關閘至亞馬喇、關閘至離島的直通快線巴,有效快速疏導大批旅客,質疑政府為何不在平日亦推行點對點巴士,如增設專走外圍的關閘至亞馬喇或皇朝直達快線巴,即可在繁忙時間佔用最少路面,用最少時間、司機及巴士、運載最大量乘客。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民眾講壇探討巴士加價 2018年4月23日|澳門時報

民眾講壇探討巴士加價   


【本報訊】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澳門時報協辦的民眾講壇,日前假民众建澳聯盟中心舉行。以巴士加價惹民怨,調整機制如何定?為題,討論政府早前突然調升巴士收費措舉是否妥當;並促請政府趁著三間巴士公司合約即將到期,應檢討如何改善巴士服務質素。

是次論壇邀請到交通事務諮詢委員會委員鄭嘉豪、公共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以及民众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出席。

鄭嘉豪表示,雖然喜見政府不再針對學生和長者進行分時段收費,但認為今次公佈加價著實倉卒,令社會一時之間難以消化。他又關注今次加價究竟對加強巴士服務質素有無幫助,政府能否給予更多的數據讓公眾知悉現時三間巴士公司的營運情況。他建議政府對巴士公司全面引入對巴士營運狀況進行實時監控的系統,收集更多數據,進一步保障公眾安全。

鄭仲輝就批評,從工務運輸範疇的角度而言,今次加價實在可悲。他質疑政府一邊廂要減少補貼巴士服務,另一邊廂卻投放了數十億元委托港鐵營運本澳輕軌,對倚重乘搭巴士的居民而言,加價措舉著實不公平。他又希望不同意今次加價的交諮委員應該團結,主動向公眾澄清,讓政府知道今次加價著實是違反民意。

林宇滔指出,今次加價的確純粹只是令政府減少對巴士公司的補貼,然而有關補貼是如何訂定,關鍵在於由巴士公司自行向政府上報的巴士服務費、即包車費是多少,然而有關包車費是如何釐定,至今政府和巴士公司從未向公眾交代,令人質疑政府目前給予巴士公司龐大的財政支援是否合理。他又指,在巴士服務應該從講求社會效益還是市場效益的出發點去討論上面,政府和公眾至今未有取得共識。還有其他問題,包括現今只有澳門通壟斷巴士服務的局面、如何從改善巴士快線以優化整個巴士服務等等,他希望未來政府與巴士公司討論新合同時均可以得到解決。


李良汪表示,政府這次加價行為增加是有些違背民意也欠缺智慧。對於政府今次加價不再提及要區分本地及非本地人收費,他認為政府是出於肯定外僱對本澳經濟貢獻,其做法合理;然而是否應該向遊客加價,以及得到的收入是否會超過這一行為的行政成本投入,需要政府進行調查數據並向社會公開。他又呼籲政府通過監督或者其他手段,在巴士加價之餘有效提高巴士公司的服務水平,令居民們也能受惠。



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巴士閃電加價受抨擊 民眾論壇講者指加價漠視民意加重市民負擔 2018年4月22日|市民日報

巴士閃電加價受抨擊 民眾論壇講者指加價漠視民意加重市民負擔   


【本報訊】政府上周一突然宣布巴士加價,更隨即於昨日正式實施新收費。昨日有論壇活動上,先後有主講嘉賓批評政府是次的巴士加價太突然和倉促,在社會爭議聲音下仍堅持加價更是漠視民意,且巴士加價後未見政府承諾服務會同時得到提升,只為了「填數」是非常可悲。有講者則關注3間巴士公司合約即將到期,政府應該盡早讓社會廣泛討論巴士服務未來的方向,應該藉着新的合同,更好規範巴士公司提升服務質素。

民眾建澳聯盟的「民眾講壇」昨討論巴士加價,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交諮委鄭嘉豪出席及任主講嘉賓。

財政充裕年省1.5億多此一舉李良汪批評,是次的巴士加價政府違背和漠視民意,當初政府提出巴士加價,社會有很多爭議的聲音。政府加價理據是巴士10年沒有加價,又稱是次加幅已經相對溫和,但他質疑巴士一直沒有加價不是市民的責任,且巴士是基層市民主要出行工具,即使所謂加幅溫和,仍然是「少數怕長計」,增加了基層市民的日常生活開支。

李良汪強調,巴士是民生重要的一項,政府指是次加價後每年可節省1.5億元開支,但現在政府財政充裕,是否有必要對小市民開刀,故他反對是次巴士加價。李良汪續說,政府最初的巴士加價方案,非本地居民的車資較本地居民高,但到最終方案又改為劃一收費,政府理由是區分非本地或本地居民行政成本較高。他要求政府公布有關行政成本的數據,倘若調升非本地居民車資的收入較政府所謂的行政成本高,則應增收非本地居民的車資。

林宇滔亦批評,政府是次巴士加價包括資訊的發放、加價的理據,都沒有清楚向公眾說明,沒得到社會充分討論,整個加價的操作非常粗暴。他建議政府應建立定期巴士加價調整的機制,不論調整價格與否,都應該清楚向公眾交代巴士各項營運數據,以更善用公帑。

期續約時檢討服務模式林宇滔又指,更關注的是3間巴士公司的合同將於731日到期,政府至今未有交代未來巴士營運的方向。他質疑現行的巴士服務模式「四不像」,由過去政府主導,近年變成講求效益,既非完全政府主導又非完全市場主導,且現在巴士服務的預算,只屬1個交通事務局的內部預算之一,令巴士服務的預算受部門預算所限制。

林宇滔促請政府在巴士合約到期前,應該讓社會廣泛討論巴士服務未來的方向,若政府繼續講求巴士的效益,巴士服務就不應繼續由政府主導,應改由市場主導,且巴士服務預算應作為整個政府的預算,才有更多資源改善公交服務。

鄭嘉豪表示,政府宣布巴士加價最終方案後,不足一星期就實施,太過突然和倉促,沒有時間讓社會消化和討論,未來是否區分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的收費,希望政府再思考。而面對巴士合同將要續約,他希望政府透過制度,更好規範巴士公司提升服務質素。

另外,鄭仲輝表示,是次巴士加價後,未見政府承諾巴士服務會同時得到提升,加價只是為了政府「填數」,是非常可悲的。他並呼籲一眾交諮會委員,若政府將來再拋出不合理的交通政策,應該一同提出反對,不要令政府再有藉口稱其交通政策已得到社會接受。


民眾講壇討論巴士加價 講者抨加價倉促影響民生 2018年4月22日|澳門日報

民眾講壇討論巴士加價 講者抨加價倉促影響民生   


【本報消息】本澳巴士昨日起加價,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澳門時報協辦的民眾講壇昨日討論車資調整機制,出席嘉賓批評政府加價邏輯混亂、漠視民意,有嘉賓強調政府應將三巴續約事宜開誠布公,避免現存的制度弊端延續。

增加收費服務依舊
民眾講壇昨早十一時假民眾建澳聯盟綜合活動服務中心舉行。公共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交通事務諮詢委員會委員鄭嘉豪、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民眾建澳聯盟理事長李良汪擔任嘉賓。

新巴士收費昨起實行,全澳各區劃一現金收費六元,若以澳門通乘搭,一般路線收費三元,快線為四元。

鄭仲輝批評,巴士加價並不代表服務獲改善,令人失望。政府預計加價後每年可節省一點五億補貼,惟日後輕軌每年營運費用已超十億,且無法服務澳門半島,巴士每年卻牽涉上億乘客,難明政府加價思維。而且使用澳門通車資便宜一半,質疑是否無澳門通要被罰?有交諮委反映自身被諮詢,鄭表示,若有部分委員都不認同政府方案,應當主動向外界說明。
加價影響基層出行

李良汪指出,政府是次加價違背、漠視民意,當局認為加價幅度不高,然而小數怕長計,不少基層都靠巴士出行,對他們的影響相當大。現時財政盈餘豐厚,無必要向小市民開刀。即使政府決定外僱與市民同價,但若有關行政成本不高,亦應針對遊客另作收費,不應享公帑車資補貼。

林宇滔主張,政府應該多向社會公佈巴士營運數據,確保公帑使用。批評現時的巴士服務模式四不像,既非完全政府主導、亦非完全市場主導,過往三家巴士公司的服務費用存在差距,存在不公,政府公佈的數據唔清唔楚。過往市場主導時,七號車可至媽閣、廿五號可至黑沙,政府插手後,服務卻得不到延續。他關注七月尾三家巴士公司合約到期,政府應在餘下時間向社會認真說明未來巴士服務的方向,避免過去問題繼續存在,立法會亦應作有關跟進,不能讓交通局一言堂一個說了算。並有感巴士作為公共服務,不應將有關預算納入交通局,現時受政府預算限制要加價,換合同後預算會否同樣受限?

推動電子支付競爭
此外,林宇滔提到,當局與澳門通簽訂的巴士電子收費及清算系統服務同樣今年到期,政府每年向有關公司支付一千四百多萬購買服務。澳門通去年每日七十萬筆交易中,有六十萬筆屬巴士交易,有關外判服務變相令澳門通擁有壟斷性優勢。當局在今年批給服務時,需要求承批人兼容其他電子收費且享有同樣優惠,以推動本澳電子支付多元競爭。


政府本月十六日公佈加價方案,昨日已正式實行。鄭嘉豪指當局加價太過突然,社會未能消化。他認同長者維持免費搭車,以及外地升學澳生亦可獲學生優惠,但關心其他市民在巴士加價後,是否代表能順利出行?期望政府增加巴士服務評鑑透明度。


《民眾講壇》討論巴士加價 講者認為倉卒加價不妥 2018年4月22日|華僑報

《民眾講壇》討論巴士加價 講者認為倉卒加價不妥   


  【專訪】由民眾建澳聯盟主辦的《民眾講壇》昨日早上討論巴士加價問題;下午緊接舉行「公交優先尚未成功,步行系統仍需努力」座談會,探討公交系統及步行系統的改善方案。

 講壇上,一眾嘉賓包括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鄭嘉豪、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傳新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以及民建聯理事長李良汪,皆認為政府在社會對巴士加價方案存有爭議的時候,就倉卒公佈加價且立即實施,根本沒有給予社會消化的時間,可謂完全漠視民意。又鄭仲輝只提出一個疑問,就是為何用澳門通和現金的價錢相差一倍?

 在座談會上,嘉賓質疑政府如何落實「公交優先」政策,畢竟巴士又大幅加價,服務未見有改善措施跟上,步行系統建設如何大眾有眼可見。

 鄭嘉豪表示,雖然喜見政府不再針對學生和長者進行分時段收費,但認為今次公佈加價著實倉卒,令社會一時之間難以消化。他又關注今次加價究竟對加強巴士服務質素有無幫助,政府能否給予更多的數據讓公眾知悉現時三間巴士公司的營運情況。他又建議政府對巴士公司全面引入對巴士營運狀況進行實時監控的系統,收集更多數據,進一步保障公眾安全。

 鄭仲輝則批評從發展工務運輸範疇的角度而言,今次加價實在可悲。他質疑政府一邊廂要減少補貼巴士服務,另一邊廂卻投放了數十億元委託港鐵營運本澳輕軌,對倚重乘搭巴士的市民而言,加價措舉著實不公平。他又希望不同意今次加價的交諮委員應該團結,主動向公眾澄清,讓政府知道今次加價著實是違反民意。

 林宇滔指出,今次加價的確純粹只是令政府減少對巴士公司的補貼,然而有關補貼是如何訂定,關鍵在於由巴士公司自行向政府上報的巴士服務費、即「包車費」是多少,然而有關「包車費」是如何釐訂,至今政府和巴士公司從未向公眾交代,質疑政府目前給予巴士公司龐大的財政支援是否合理。


 李良汪表示,政府這次加價行為增加是有些違背民意也欠缺智慧。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巴士加價錯在手法粗暴 續約僅餘百日竟零交待? 2018年4月20日|訊報專欄

巴士加價錯在手法粗暴 續約僅餘百日竟零交待?   

周一政府公報突刊登巴士加價和授權運輸工務司司長簽署「內地與澳門駕照互認」兩則重磅批示,兩者早前皆引起社會強烈反彈,當局一直以未有落實時間表作推搪,但竟同一日快刀斬亂麻突襲上馬,再次顯示交通事務局一貫不與社會雙向溝通的粗暴作風。筆者今日先談巴士加價,下期再談駕照互認。

根據加價方案,周六(四月二十一日)起所有巴士路線票價劃一收費六元,不再分區收費,拍卡收三元,快線(X字尾)則收四元;學生半價,長者卡及殘疾卡持有人免費。交局聲稱,此最終加價方案已聽取社會意見,如最初提出長者、殘疾人士及學生須分時段收費,最後改為不分時段;且考慮行政和操作成本,拍卡優惠不會區分是否本地居民。

快線應走外圍點對點
筆者雖明白不少居民認為政府不應補貼外僱、尤其旅客車資,變相令巴士更擠迫。但若要實際執行,所有澳門居民均申請實名卡,且要由司機核證,行政成本及打擊盜用成本不少,且巴士對外僱、旅客亦是僅有的出行選擇(駕照互認或提供新選擇),有否優惠對其搭巴士需求不會有影響,是否真的值得為多收非本地居民兩、三元車費,而要所有澳門居民辦證及上車核查,確實值得社會認真討論。

不過,當局提出快線貴一元實在存在邏輯矛盾。筆者一直支持早上繁忙時間在關閘往澳門南部及離島各主要站點,設點對點、走外圍的特別巴士班次,傍晚倒轉由南往關閘,因這些特班車不行巿內迂迴擠塞路段,可用最短路程、最少公帑、最短時間和最少司機及巴士,將最大量瞬時單向人流送到目的地,讓繁忙時間在巿內中途站候車的巿民有車可上,對政府、乘客及巴士公司都是多贏方案,但當局卻一直知而不行,現在所謂快線仍走巿內只減幾個車站,快線根本不快。

強調效益為先背離公共優先
對於大部分泊卡巿民,巴士收費調升一元或不是最主要的不滿,且筆者也認同,應建立定期檢討巴士資助及費用的機制,而不是十年一次大幅加費,不過局長被問及下次加價或檢討會在何時,卻不認為要建立機制,官僚思維可見一斑!

最令筆者擔心的是,當局近年巴士政策取態更強調效益為先!早已背離當初「公交優先」和「服務創造需求」的初衷,正如羅司長所言,政府做事最慢和低效,但巴士服務上,政府卻以包車形式全面主導和管理巴士服務,既失去巿場運作的靈活性(如合同令巴士公司無法靈活因應人流派車即時疏導等),也失去政府主導以服務公眾為先的目標,如「政府主導」下竟維持不了商業運作數十年也可經營的七號媽閣線和25號黑沙線,就是最佳例證。

現時模式下,巴士公司的收入取決於「服務價值」,可理解成包車費單價,此費是按巴士大小車型、日間或晚間,以及能源類型等不同情況定出每公里的包車價,再乘以按交局要求的班次所行駛的里數,就是巴士公司的總收入,即「服務價值」或「包車費」。

「服務價值」釐定無交待
按現行制度,實付實扣的車資屬巴士公司收入(即加價後,澳門通拍卡實收三或四元,學生減半,老人不收費,現金車資六元),政府不會直接補貼車資,而是會以財政援助的方式,資助「服務價值」與「實付實扣車資」的差額。二0一七年,三巴的服務價值(相當總收入)為十三點五億,車資僅收三點八億(百分之二十八),政府資助九點七億(百分之七十八)。

簡單而言,只要政府同意服務價值(包車價),巴士公司基本就能穩袋收入。但必須強調,在近年更換合同訂定服務價值時,當局並沒有向公眾作任何交待,令公眾根本對服務價值的調升是否合理,失去發言權。

儘管當局強調不是因為預算有限而加價或削班次,但因政府給予巴士公司的財政援助僅屬交局局內預算,近年部門削減開支,巴士預算也要「睇餸食飯」,要新開路線,就要減少其他路線或班次去實現,故司長月前在立法會亦公開承認,其範疇去年想調升數億預算,但因有指示削減開支,故只能靠調撥屬下十二個部門開資補貼巴士服務預算,故今次加價後,當局估計全年可減一點五億援助,數字對交局十分可觀!

然而,礙於三巴於二0一一年競投巴士服務時存在差價,加上三巴合同不同時期的修訂及續期等,據業界私下估計,三巴同類型巴士的每公里包車價,早幾年最高與最低曾有逾兩成的差距(估算數字,政府並未公佈每年各公司的實際包車單價),但政府在轉換或續約時確有收窄差距,但未有交待調整的理據,離三巴合同今年7月底到期僅餘約百天,當局有必要向公眾清楚交待如何訂定統一合理的包車單價,才是確保公帑善用的關鍵,但當局對此諱莫如深。

澳門通獨家優惠今年到期
筆者在此再次促請政府,必須及早向公眾明確交待年中巴士續約的目標和原則,更要全面檢視目前合同制肘巴士靈活調動的問題,交待有何調整,並應恆常公佈更多巴士運作、資助的原始數據,讓公眾共同監督巴士路線班次的調整、「服務價值」的釐定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更應將巴士服務的財政援助脫離交局的內部預算,以確保巴士這個重要民生服務不受局內預算開支影響,真正在推動「公交優先」和公帑善用兩大原則中取得有效平衡。

此外,當局與澳門通簽訂的巴士電子收費及清算系統服務同樣今年到期,政府每年支付一千四百多萬購買服務,澳門通去年曾表示,每日七十萬筆交易中,六十萬筆屬巴士交易,政府的外判服務變相令澳門通在巿場擁有壟斷性優勢,當局在今年批給服務時,會否要求承批人兼容其他電子收費且享有同樣優惠,也是能否推動本澳電子支付多元競爭的關鍵,當局同樣要向公眾交待。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巴士加價政府謬論多 林宇滔:徒添民怨 2017年10月6日|論盡

巴士加價政府謬論多 林宇滔:徒添民怨

巴士加價方案近日引起公眾極大爭議。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直指,現時政府的巴士政策欠缺方向,加價邏輯謬論處處,加價後亦不見得服務會改善,在現時政府財政理想,只因交局內部預算限制的情況下而向市民開刀加價,是徒添民怨。

公交出行 迫你步行?
林宇滔表示,不反對合理使用公帑,但反對政府單以「十年冇郁過」為理由就大幅調整價格。他指,即使巴士加價,市民亦不一定會步行。「一定少咗人搭巴士,但究竟是轉為步行還是私家車,政府是如何判斷?」又指,政府從不公佈原始數據,只公佈對自己陳述有利的資料。「既然有九成人有拍卡,這些資料麻煩你拿出來給公眾去監督清楚,甚至提一些具建設性的意見,去改善公交服務,而不是把數據收起來,只陳述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數據。」
他認為,今次加價的處理粗暴,在現時澳門的出行選擇有限,而政府卻在財政情況良好下表示加價,直言「經濟手段控制剛性需求只會徒添民怨」,而單靠加價減少居民對巴士的需求,但欠缺優化服務以為居民提供選擇,這並非善治之舉。「問題沒解決,又沒選擇,繼續迫(巴士),你仲要加我價,你都講到明,純粹為咗慳錢,唔會改善服務,咁我點會接受?」

冇得揀 再貴都要迫巴士
對於有意見指政府不應補貼外地人坐巴士,林宇滔認為,居民心中最不滿的是上不了巴士,而非外地人士有沒有優惠,加價及差別收費並不能解決此問題。「以澳門現時的選擇,收貴點旅客會不坐巴士嗎?外僱不會坐巴士嗎?到最後一樣會坐。」而即使市民認為不需補貼他們,這樣的劃分其實都牽涉到資源投放,例如居民要多申請本地巴士卡,遺失了亦要特地再去申請,但政府並沒交代如此種種。「如果一個政府對着居民意見,並不了解其核心需求,純粹聽居民表達完就去表面應對,這真是一個低層次的政府,低層次的公共決策。」
政策欠方向 副作用比作用大

「到最後加價方案用來做甚麼?好像在愚弄公眾,到頭來不會實行。但核心訴求有沒有解決?」他表示,最擔心的是政府將來會說已曾提出方案,但公眾反對,最後甚麼都不做。他直指,現任局長上任後做了很多,例如停車場及咪標收費等,「但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是很粗疏,好多懶人做法。做一定有效果,但副作用更大。」
他表示,「公交優先」可能還是特區的整體政策,但公帑預算仍是交通局的局內預算,而非澳門整體開支,財政配備與政策並沒能配合。「之前的公共批給會較靈活,但現在是財政援助的模式,只是交通事務局的一個內部預算,交通局的預算亦受制每年財政預算,交通局預算要減5%,巴士預算亦要減5%。怎減?就減居民的服務,減路線。所謂開新線不過減少其他路線,其實從沒增加甚麼資源。」

林宇滔認為,現時政府以局內預算為出發點去調整巴士服務的做法,已跟「公交優先」、「服務創造需求」的原則背道而馳。「其實你成個巴士服務想點?我唔知佢想點。」他認為,為令服務可滿足居民,有時公帑是需要好好運用,以鼓勵居民減少使用私家車及電單車等,又提出巴士政策應服從整體公交及社會政策,而非受制於交局內部預算限制。「點預計公交服務增長,未來幾年有多少增長,跟這部門的預算應該脫勾。」

他指,在新合約中政府應清楚交待巴士服務的目標,直言現時的巴士服務是「四不像」,既非政府主導,亦非市場主導,責任亦相當分散。「點解價格可以十年都唔調整,因為本身系統有問題。巴士公司不用提出加價,因為根本不用理會價格,補貼會補夠。政府又不做,變成集體不負責,責任模糊的狀態。」林宇滔又提到,現時各種電子支付已開始流行,應研究仍指定用「澳門通」有優惠是否合理。「如何形成更有效的競爭,給居民更多選擇,這也是我們長遠要思考。」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加價控剛性需求違公交優先 巴士服務交通政策重中之重 部門睇餸食飯漠視公共利益 2017年10月3日|市民日報

加價控剛性需求違公交優先 巴士服務交通政策重中之重 部門睇餸食飯漠視公共利益

【本報訊】為減輕財政負擔,政府計劃調升巴士車資,加上政府官員有關「多步行有益健康亦可減輕巴士壓力」的言論,連環引起社會強烈不滿。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近期交通局的一些處事手法,只會考慮經濟手段或成本開支,全完不會從整體交通政策的目標方向考慮問題,當局以調升巴士車資減少巴士服務需求,是用經濟手段控制剛性需求,違反當局「公交優先」和「服務創造需求」原則,徒添民怨。現時問題核心是巴士服務是交通政策重中之重,可巴士服務開支只是交通局一項開支預算,巴士線路、班次等受到交通局內部預算限制,甚至因無錢而被削減,令人感到悲哀。
林宇滔形容,現在的巴士資助計劃變成「四不像」,目前市民用「澳門通」搭巴士只需支付2元,車資現金則是3.2元;2011年巴士服務轉為新營運模式後,巴士票收屬政府,政府只向巴士公司支付里程費,即政府包起每條巴士線,「市民坐唔坐,政府都要畀咁多」,從2011年起政府就沒有再補貼票價。2016年巴士公司轉合同後,票收歸巴士公司所有,但政府同樣包起所有巴士線,沒有向巴士公司進行票收補貼,所謂的「補貼」則是政府預測巴士公司票收收入、成本,再補差價、限利益等,重點係全都是「靠估」。他並不覺得新巴士營運模式比舊模式先進。
設檢討機制勿一次過埋單計數他表示,現時交通局對許多費用的整調都欠缺方向,包括較早前的公共停車場收費爭議,他認同任何費用都需要按情況作出調整,但他不能接受當局祭出10年都沒有調整費用就一次過調整所有差距的做法,認為政府應設定期檢討機制,定期對服務收費進行檢討,而非累積十年八載後突然間一次過要市民埋單計數。
林宇滔坦言不能接受政府今次加價方案,同時又質疑政府對巴士服務的定位是甚麼?以內地為例,巴士是公用事業,內地許多城市均會補貼巴士服務,希望以低票價、高效率吸引居民乘搭;香港則對巴士服務設定一個利潤上限,確保服務質素,採取市場運作模式,所以香港的交通費用較貴,甚至對基層市民造成跨區出行障礙,為此香港政府需要推出跨區工作補貼。澳門方面,過去10年在陸路交通規劃一直提出「公交優先」,「公交優先」就是用合理的資源吸引更多人乘搭巴士,惟日前運輸工務司司長和交通局局長卻突然表示,要減輕財政負擔問題。
他批評說,近期交通局的一些處事手法,只會考慮經濟手段或成本開支,全完不會從整體交通政策的目標方向考慮問題,調升車資費用後可以達到甚麼目標、效益等亦解釋得不清楚,也看不到巴士車資調升後,巴士服務能夠更加方便市民使用。
加車資圖減服務需求徒添民怨據他了解,現時最大問題是政府沒有將巴士服務的預算作為獨立的編制,巴士服務支出只是作為交通局一項開支預算,交通局在調整預算時,公共利益和服務需求不是交通局核心考慮的問題,只從部門預算考慮問題,所以才會出現以財政負擔為由要求調升巴士車資,甚至削減一些現有巴士站點的情況。例如過去25路巴士可以由關閘直達黑沙,但近日政府卻以經濟效益為由取消25路巴士線到黑沙海灘,事實上卻因為交通局要開新巴士線,由於預算問題,惟有削減舊巴士線路。他強調,巴士服務是交通政策重中之重,卻受到交通局每年預算限制,令人感到悲哀。
林宇滔指出:當年政府推新巴士營運模式,強調巴士服務是政府主導,以及「服務創造需求」,但現在政府明顯推翻過去的原則,以調升巴士車資減少巴士服務需求。乘搭巴士人數增加,政府應研究如何應對有關需求,而非出手減低市民使用巴士的意欲。他謂:「鼓勵人行路無錯嘅,但更重要的是創造條件,從供應吸引需求。」政府鼓勵市民步行,不能通過壓制手段,例如加巴士車資來減少市民使用巴士服務,甚至逼市民行路。而應創造更好的步行環境,更方便的巴士服務,令市民自動放棄私家車出行,現在政府則是用經濟手段控制剛性需求,徒添民怨。
政府主導模式應吸引乘搭便民他又批評交通局對整件事的解釋都「神邏輯」謬論連篇,如果單純按政府的經濟角度邏輯,本澳巴士服務不應再走政府主導,而應重返市場主導;若走政府主導模式,巴士服務不應只考慮交通局的部門預算,而應從整體公共利益,如何吸引更多人乘搭巴士,以及令巴士服務更方便的原則考慮問題。又例如,正常快線應走外圍,減少佔用路面,時間上應比一般巴士線更快,價錢平,吸引更多人乘搭,惟澳門現時所謂的「快線」只是刪減幾個站,仍然走市區,時間上也沒有快多少,收費卻比普通巴士線貴,完全不合理。
林宇滔提醒政府,倘若要分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收費,則要考慮行政成本問題,以及個人的使用成本,如果分開收費,市民又是否願意換一張有身份認證的巴士卡?在外國及其他地區,公交收費不分本地人和旅客,社會應對此認真充分討論。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