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林宇滔促政府全面落實環保 2016-10-31 P01 | 要聞 |市民日報

林宇滔促政府全面落實環保   

市民日報       2016-10-31
P01 | 要聞   


【本報訊】環保局日前公布《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5》,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本澳正面臨環境承載力的瓶頸,居民的環保意識提高,但缺乏政策配套。本澳廢物處理問題嚴峻,應要檢討焚化爐運作;本澳人均綠地面積減少,政策性措施應按輕重緩急去落實,路環要制訂環境嚴格保護區及環境功能開發區等。他促請政府按輕重緩急盡快展開包括污水、固廢、膠袋徵費及在用車尾氣排放標準等實際可行措施。

環境承載力面對嚴峻挑戰
對於報告反映本澳廢棄物問題日趨嚴峻,去年本澳人均城市生活廢棄物每日2.13公斤,上升8.1%。林宇滔認為,現時本澳正面臨環境承載力的瓶頸,現時經濟下滑,旅客個人相對GDP貢獻量不是那麼高,衍生到澳門環境承載力面對嚴峻的挑戰。他認為居民的環保意識高,但缺乏政策配套。他又說,推動旅客環保不是要加強宣傳,而是要有具體政策落實,相信旅客外遊時會尊重當地的政策及生活習慣,他以台灣分類回收廚餘為例,旅客亦會「入鄉隨俗」,關鍵是本澳自身沒有相關措施,推動環保酒店、節省用水等,只要本澳做好指引,相信旅客會配合。

林宇滔又認為,雖然廢棄物回收量增加,但遠遠不及新增的垃圾量多,故實際能回收的垃圾的比率下降,他批評本澳在回收工作上毫無寸進,從環保政策上,政府應確保環保行業穩定,確保回收價格波動時行業仍能生存,政府應從整體政策考慮,同時要檢討焚化爐運作,是否沒有做好預先處理程序,令焚燒垃圾的飛灰、爐渣比垃圾量增長更多,而焚化爐狀況不理想,可能會產生更多污染物。政府近年開始關注固體廢物的處理回收,但現時只是將電子廢物固化處理,僅無害化處理,他批評現時政府相對被動式,應透過與其他地區合作將電子廢物資源化,他相信問題不大,關鍵是政府的決心。

建議盡速出台總體規劃
在澳門人口不斷膨脹、但土地面積增長不多的情況下,人均綠地面積自2010年後逐漸縮減,2015年的人均綠地面積較2014年減少了3.6%。林宇滔認為,政策性措施應按輕重緩急去落實,路環要制訂環境嚴格保護區及環境功能開發區等,要保護僅有山體、湖泊及綠化面積,若不定好環境嚴格保護區時,僅有的山體亦會被破壞。綠化面積無機會再增加,應保護僅有、有生態價值的綠化面積,應設環境嚴格保護區,「未起果啲山應該凍結咗佢,跟住你有總體規劃先再做環評,跟住先可以保護僅有嘅空間」。

他又稱,環評只是以個案形式作出評估,是被動方式,他認為應先有總體規劃的保護、基本的環境底線保護如環境嚴格保護區、再有相應的環境標準,環評才能在個別項目發揮應有的作用,「環評一定過,因為澳門冇標準,我地除咗噪音之外,基本上係冇任何嘅污染排放標準 如果以環評作為一個項目行唔行嘅標準,其實好危險 總體規劃一直未都未出吖嘛,冇總體規劃、冇詳細規劃,單憑環評點去保護環境呢?」對於沿岸水質惡化問題,林宇滔認為,理論上本澳的污水已全部截入污水廠處理,但由於本澳污水廠連續七年約一半的污水沒有經二次處理便排出海,這是沿岸水質惡化的主因。此外,本澳污水渠錯接問題無改善,有人將污水倒入街的清水渠,大廈亦有污水渠錯接的問題,如將污水渠接入清水井、舊式樓宇漏駁清水渠等,他認為應用三方面作出改善,一是截流、二是清淤、三是泵房規劃設定安全後備方案,他提到,現時已有水域管理,應主動清淤。林宇滔促請政府按輕重緩急盡快展開包括污水、固廢、膠袋徵費及在用車尾氣排放標準等實際可行措施。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停建輕軌澳門交通死路一條 林宇滔力撐工程有必要性勿前功盡廢 2016-10-24 | 市民日報

停建輕軌澳門交通死路一條 

林宇滔力撐工程有必要性勿前功盡廢   


市民日報       2016-10-24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自三名商界議員建議政府停建輕軌澳門段後,澳門半島是否應繼續建輕軌問題引起社會熱議,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澳門要解決整體交通問題,紓緩現在的交通死結,輕軌絕對是重要的交通支柱,所以他個人認為輕軌澳門段有建設的必要性,而輕軌跨海與不跨海價值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除了輕軌氹仔段要盡快落成外,當局應決定輕軌氹仔段連接媽閣站的時間表,盡快完成輕軌媽閣站的建造工程。

在較早前的立法會全體大會議程前發言時,3位商界議員聯名發言,要求特區政府停建輕軌澳門半島段。他們指,輕軌氹仔段進度緩慢,如果相關工程套用在澳門半島,塞車情況更不堪設想。他們並建議輕軌氹仔段至媽閣為止,沿澳門半島海邊建設外環路,分流車輛經外環到達各區,以及興建 「環城單軌列車」,供市民遊客使用。

認為停建輕軌 不利長遠發展林宇滔表示,政府2012至2020交通規劃中,提到未來輕軌將成為澳門交通主幹,如果不建設輕軌,澳門交通就會原地踏步,以現時澳門的人口密度和交通,即使經濟規模不再增加,若沒有一個可行、便捷和準時到達的交通運輸系統,將不利澳門的長遠發展。澳門要解決整體交通問題,紓緩現在的交通死結,輕軌絕對是重要的交通支柱,所以他個人認為輕軌澳門段有建設的必要性。

林宇滔直言,現時澳門的交通壓力已很大,如果輕軌走線深入社區或興建在交通主要幹道,會令交通造成致命的打擊,兩者取其輕,日後澳門段走線可折衷,選擇一些不影響主幹道或深入社區的路線。至於有建議興建 「環城單軌列車」取代輕軌,他對此表示不認同,他個人不反對建外環道路,不過停建輕軌後,轉而改建「環城單軌列車」卻是不合理的選擇,第一是政府已購買了大量的輕軌車廂,前置成本已支出,如果買了不用便會造成浪費;其次是從營運及銜接上也不見得「環城單軌列車」會比輕軌好;第三是單軌列車運輸,運載量會低於輕軌。他認為政府應建設澳門段輕軌,如果不建的話,則不應再搞其他軌道系統。

他說,澳門錯過了興建輕軌最佳時機,在2002、2003年澳門經濟未開始快速發展,倘當年能建成輕軌的話,相信今日的交通就不會愈趨惡化。政府一直強調輕軌氹仔段可於2019年通車,日後氹仔段落成後,可以解決氹仔市內交通,但不能改變居民出行習慣,不過可以有助居民對輕軌有更好的了解。

早建媽閣站 配合通車時間表林宇滔指出,眼前,除了輕軌氹仔段要盡快落成外,當局應決定輕軌氹仔段連接媽閣站的時間表,令居民往返澳門與氹仔之間有新的選擇,這個選擇可能影響到居民的出行習慣,所以輕軌氹仔段與媽閣站的通車,對澳門的交通會起到關鍵性的影響,惟政府在興建媽閣站工作上態度並不積極,現時政府啟動的只是媽閣交通樞紐建造工程。

林宇滔又不滿,政府總以澳門段輕軌線未定為藉口,指輕軌媽閣站需要謀定而後動,即要澳門段走線有定案後,方能建媽閣站。他批評政府邏輯有問題,相關解釋更是砌詞,政府一直不敢作出定奪,既然政府已認同氹仔輕軌段要連接到媽閣站,那就應盡快去建設,令媽閣站和氹仔段同步完工,以配合氹仔段通車後便可以跨海連接到媽閣。


他理解由於輕軌工程長時間拖延,加上不斷超支,過去多項大型公共工程又出現質量問題等,在多重效應下,令居民對輕軌建造工程沒信心,同時又擔心日後輕軌運作時產生的噪音問題等,令居民不希望輕軌建在自己住所附近,他相信輕軌氹仔段通車後,可以讓居民了解輕軌的實際運作情況,重拾居民對輕軌的信心,爭取輕軌走線周邊居民的支持。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懸掛風球標準不一 林宇滔:法律粗疏 颱風標準急需修改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6年10月22日 16:16

懸掛風球標準不一 林宇滔:法律粗疏 颱風標準急需修改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6年10月22日 16:16



8月颱風「妮妲」襲澳,縱使本澳出現「狂風暴雨」,但氣象局堅持自己的「專業判斷」,僅懸掛三號風球。而昨日颱風「海馬」襲澳期間,雖然本澳的風雨不大,但氣象局卻以「顧及學童上學安全」為由,在早上懸掛八號西北風球。兩個風球的懸掛標準不一,再度引起社會質疑氣象局的專業性及颱風警報的標準。

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現行風球的懸掛標準存在許多不清晰、不合理的地方,平均風速的計算標準不合邏輯,當局亦未有制訂測點的指標,令社會對氣象局的專業性存在質疑。認為現行風球標準急需修改,引入科學化、人性化的標準,制訂指標性的測風點,作為懸掛風球的標準,將預測颱風的誤差減至最低。

颱風標準沿用16年 林:行文粗疏 極多不合理之處

林宇滔指出,現時本澳仍然便用第16/2000號《核准「熱帶氣旋情況的指示」及「熱帶氣旋信號」》行政命令來釐定懸掛風球的標準,「行政命令,即係行政長官可以修改。」但他指,這條行政命令沿用16年都未曾修改過,葡式中文氾濫,行文粗疏,當中有許多不清晰、不合理之處,亦無提及計算「平均風速」的方式,「坦白講,我諗氣象局都唔係完全遵循呢條行政命令嘅規定,因為跟足,其實都係有問題。」

林宇滔舉例指,雖然香港與本澳的颱風信號標準相同,八號風球均是以「平均風速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作為標準。但兩地在「平均風速」的計算上卻有不同,香港引用「10分鐘平均風速」,但本澳則是以「每小時平均風速」來計算。他指出,用以計算平均風速的時間愈長,標準就愈嚴格,風速就會「平滑化」,意味著整體風速會被拉低,「我覺得澳門利用『每小時平均風速』嘅做法不太符合邏輯,既然兩地用同一套標準,點解計算方法上要有唔同?」

林宇滔亦指,該行政命令中提到三號風球的釐定標準是指「熱帶氣旋中心可能產生風力平均時速由每小時41至62公里,陣風達每小時110公里。」但他坦言,以颱風中心風力來釐定三號風球的懸掛標準,做法不合理,「單睇中文,原來三號風球唔係睇颱風對澳門嘅影響,而係單純睇颱風中心嘅風速,個風都未打到嚟,就單純用中心風力嚟掛三號風球?唔係啊嘛,正常啲嘅都會知道,三號風球應該要同本澳嘅風力有關。」

香港測風「8中4」林:更科學、人性化

一海之隔的香港,過往亦曾出現天文台誤判風力,導致民怨沸騰的程度。2006年8月初,颱風「派比安」吹襲華南沿岸,風力甚高,廣泛地區風力達到烈風程度,機場因風力太大,取消數百班航班,導致12萬旅客滯留機場。而位於大嶼山昂坪的風速更達到時速200多公里,風力之大令測風錶都吹到故障。但香港天文台卻按照「維港風力」標準發出三號強風信號,引發社會爭議。而當時本澳則懸掛八號東南風球。

林宇滔表示,雖然香港天文台當時依照法律規定發出三號強風信號,但是信號與社會實際情況有巨大落差,天文台最終汲取教訓,全面檢討發出颱風信號的標準。他指出,天文台訂出了8個具指標性的測風點,測風點的位置分佈在全港各區,並全都接近海平面進行測量。天文台利用了「8中4」的原則來衡量發出信號的標準,只要其中4個指標性測風點的風速錄得或預測達到某個風球的水平,就會發出相應的颱風訊號。

林宇滔亦指,針對其他未有指標性測風點的地區,只要有測風點的風力超出平均水平時,即使未發出相應信號,亦會提醒該區居民小心注意防風,提早準備。他認為,對比起過往單純考慮「維港風力」,新標準相對科學及人性化,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檢討不見蹤影 林:應仿效香港制訂測風指標

8月颱風「妮妲」過後,氣象局長馮瑞權強調會檢討風球發出的標準,但事隔兩個多月仍未有下文。林宇滔指,現時本澳合共有15個測風點,但當局未有制訂測風點要達到哪個水平才會懸掛風球。認為當局應仿效香港的做法,制訂具指標性的測風點。又認為政府可利用三條跨海大橋的4個測風點(西灣大橋:1個;嘉諾庇總督大橋:1個;友誼大橋:2個)作為指標性測風點,釐定颱風信號發出的標準,「其實本澳其中一個八號風球嘅標準,就係封鎖三條跨海大橋,封橋就係要睇橋上嘅風速達唔達標,呢4個測風點肯定係重要嘅指標。」

「究竟邊個測風點係具有指標性?其實係需要氣象局科學嘅判斷,以及社會嘅共識。究竟幾多個測風點要中嘅幾多,就要掛風球?其實呢個係要靠社會共識,減少爭議,而唔係俾人感覺係『搬龍門』。」


林宇滔認為,雖然不能單憑一個颱風的誤判,來質疑氣象局的專業性,但不能排除「專業誤差」的可能性。他認為,整套颱風警報標準有必要作出更新,並制訂一些更準確、可量化的科學方式來釐定懸掛風球的標準,令到颱風警報更加人性化。又認為,既然港澳兩地颱風信號的風速標準相同,就應將「平均風速」的計算定義一致化。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落實環保法規做好保育勿流口號 2016-10-14 P01 | 要聞 | 市民日報

落實環保法規做好保育勿流口號 

市民日報       2016-10-14
P01 | 要聞     

【本報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澳落區考察期間,被傳媒問到澳門環境問題時,認同澳門須強化發展中的環境保護。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所謂重視環境只是宣之於口,必須盡快落實各項環保法規,透過法律的限制做好發展中的保育。他同時希望環保局盡快兌現自己提出的《澳門環境保護規劃》,盡快將路環山體作為「環境嚴格保護區」,保護好現時僅有的山體。

林宇滔坦言,不論總理李克強日前回應傳媒指須強化發展中保護環境,國家主席習近平過去訪澳時,同樣強調澳門發展過程中要重視保育。他指不少國家的發展過程都是先發展後保育,但從不同地區的經驗來看,先發展後保護會衍生很多環境問題,尤其環境遭受破壞後,將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過程中不應忽略保育,避免環境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是大家都認同的原則。

他續說,回歸10多年,特區政府落實環保的實質工作少之有少,1991年澳葡政府推出《環境綱要法》後十多年以來,特區政府只推出《噪音法》,再沒有落實任何環保法律法規,重大固定空氣污染源的法案、建築廢棄物收費,甚至膠袋徵費,均是諮詢後再沒有下文,整個環保政策上欠缺規劃。更甚是回歸後特區政府一直強調重視環保,卻於回歸10年後才成立環境保護局,上述種種均反映政府所謂的重視環保只是宣之於口。

他認同近期環保局的工作稍為有思維上的改變,包括日前公布將增設廢舊電池收集點,但單是思維的改變並不足夠,必須盡快落實各項環保法規,包括重大固定空氣污染源的法律、提升在用車尾氣排放標準、落實建築廢料收費,透過法律法規的限制,做好發展中的保育。
路環山體盡快納環境嚴格保護區此外,林宇滔又提到,香港雖然高度發展,是有名的石屎森林,但依然有40%土地用作郊野公園,確保有後花園讓居民放鬆身心。他批評按民署說法連塔石廣場的人工綠化都計入城市綠化率,然而真正的綠化應是自然綠化,澳門目前的自然山體綠化面積只有不到兩成,即使將來3.5平方公里的填海土地全部用作綠化,仍比不上香港。
他強調,澳門的自然環境保育已經處於臨界點,政府不能純粹站在發展商的角度,只要有土地,不論是否山體都要發展,必須有整體規劃。環保局在2011年推出的《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提出制訂「環境嚴格保護區」、「環境引導開發區」和「環境優化控制區」三級環境功能區管理,尤其建議將澳門所有的水塘、湖泊、山體和世遺歷史城區列作「環境嚴格保護區」。

他指要做好保育並非沒有規劃和方向,只是政府有規劃卻一直不肯落實,希望政府能夠落實自己公布的規劃,兌現自己的承諾,盡快將路環山體作為「環境嚴格保護區」,保護好現時路環僅有的山體,已經是最低的要求。


落實環保法規做好保育勿流口號 市民日報 2016-10-14 P01 | 要聞

落實環保法規做好保育勿流口號  

市民日報       2016-10-14   P01 | 要聞

    【本報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澳落區考察期間,被傳媒問到澳門環境問題時,認同澳門須強化發展中的環境保護。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所謂重視環境只是宣之於口,必須盡快落實各項環保法規,透過法律的限制做好發展中的保育。他同時希望環保局盡快兌現自己提出的《澳門環境保護規劃》,盡快將路環山體作為「環境嚴格保護區」,保護好現時僅有的山體。

    林宇滔坦言,不論總理李克強日前回應傳媒指須強化發展中保護環境,國家主席習近平過去訪澳時,同樣強調澳門發展過程中要重視保育。他指不少國家的發展過程都是先發展後保育,但從不同地區的經驗來看,先發展後保護會衍生很多環境問題,尤其環境遭受破壞後,將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過程中不應忽略保育,避免環境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是大家都認同的原則。

    他續說,回歸10多年,特區政府落實環保的實質工作少之有少,1991年澳葡政府推出《環境綱要法》後十多年以來,特區政府只推出《噪音法》,再沒有落實任何環保法律法規,重大固定空氣污染源的法案、建築廢棄物收費,甚至膠袋徵費,均是諮詢後再沒有下文,整個環保政策上欠缺規劃。更甚是回歸後特區政府一直強調重視環保,卻於回歸10年後才成立環境保護局,上述種種均反映政府所謂的重視環保只是宣之於口。

    他認同近期環保局的工作稍為有思維上的改變,包括日前公布將增設廢舊電池收集點,但單是思維的改變並不足夠,必須盡快落實各項環保法規,包括重大固定空氣污染源的法律、提升在用車尾氣排放標準、落實建築廢料收費,透過法律法規的限制,做好發展中的保育。

    路環山體盡快納環境嚴格保護區

    此外,林宇滔又提到,香港雖然高度發展,是有名的石屎森林,但依然有40%土地用作郊野公園,確保有後花園讓居民放鬆身心。他批評按民署說法連塔石廣場的人工綠化都計入城市綠化率,然而真正的綠化應是自然綠化,澳門目前的自然山體綠化面積只有不到兩成,即使將來3.5平方公里的填海土地全部用作綠化,仍比不上香港。

    他強調,澳門的自然環境保育已經處於臨界點,政府不能純粹站在發展商的角度,只要有土地,不論是否山體都要發展,必須有整體規劃。環保局在2011年推出的《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提出制訂「環境嚴格保護區」、「環境引導開發區」和「環境優化控制區」三級環境功能區管理,尤其建議將澳門所有的水塘、湖泊、山體和世遺歷史城區列作「環境嚴格保護區」。

    他指要做好保育並非沒有規劃和方向,只是政府有規劃卻一直不肯落實,希望政府能夠落實自己公布的規劃,兌現自己的承諾,盡快將路環山體作為「環境嚴格保護區」,保護好現時路環僅有的山體,已經是最低的要求。





環境保護‧持續發展政府空談誤澳 正報 2016-10-14 P01

環境保護‧持續發展政府空談誤澳   

正報       2016-10-14  P01


    【本報訊】總理李克強日前向本澳傳媒重申「在發展中保護」的施政方針。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林宇滔 (見圖) 表示,特區政府現在不能空談環保,必須通過充足的立法和建立制度去規範官員,把環境破壞控制下來,不再容許不能恢復的破壞,否則,澳門將不能可持續發展。

    林宇滔:不再容許不能恢復的破壞

    「回歸十多年來,(特區政府的) 實質 (環保) 工作,我覺得真是少之又少。」林宇滔表示,一九九一年,本澳制定了《環境綱要法》,澳葡政府也投放不少資源興建環境基建設施。無論是環境法規或設施,當年都是非常先進的。但是,在今天看來,它們已經顯得落後,特區政府必須迎頭趕上。
    「在發展中保護,可以怎樣做?澳門已被開發七七八八,只餘下數個山,氹仔的山早已出現高樓,但仍有重要的綠化帶。」林宇滔提出,特區政府應該緊急保護未開發的氹仔山體、路環 (澳門市肺)、龍環葡韻人工濕地等。

    要保育僅有山體

    「澳門的生態環境面積比例已到了臨界點。」林宇滔提出,不可能讓整個澳門成為石屎森林。就算香港以石屎森林見稱,都有四成土地是郊野公園。值得注意的是,民政總署也宣稱,本澳的綠化比例也達四成,連塔石廣場的綠化設施都計算在內。他說:「我支持在城市進行垂直綠化,但我們始終要保育僅有的山體。」林宇滔重申,政府早在二零一一年建議,將澳門所有的水塘、湖泊、山體和世遺歷史城區列作「環境嚴格保護區」,但是,至今仍是「零作為」。「我不是反對發展。如果我們純粹站在發展商的位置、角度,容許發展其山體上的土地,這是不行的。」林宇滔提出,政府至少要落實自己在早年提出的規劃。



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

控車不如改善出行釋放路面 林宇滔指關鍵是解決繁忙時段交通問題 2016-10-09 | 市民日報


控車不如改善出行釋放路面
林宇滔指關鍵是解決繁忙時段交通問題  


市民日報       2016-10-09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政府先後推出多項經濟手段控車,明年更將縮短車輛驗車年期,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坦言,車輛增長一定要控制,適當縮短驗車年期亦有必要,但關鍵是解決繁忙時段的交通問題,如果繁忙時段居民的出行有更多選擇,讓他們放棄自己的車輛轉用公交甚至步行,才能釋放繁忙時段的路面,否則再多的經濟手段,以及縮短驗車年期等措施,只會增加市民的經濟負擔和怨氣。

政府在《五年發展規劃》文中在交通方面,提出以「優公交、控車輛、順道路及倡步行」為目標,並提出2020年目標車輛年增長率控制在3.5%以內,透過經濟、技術、法制手段,完善的人車輛工作,近日政府更宣布由明年7月1日起縮短驗車年期。

加費難改自駕市民習慣
林宇滔認為,車輛增長一定要控制,綜觀今年在經濟逆轉加上泊車成本增加,車輛增長數字已回復到2003年月增長不足1000輛的水平,是十多年以來的新低,不少意見都希望政府繼續調升費用加強控車,但他認為繼續加強控車措施,只是令市民放棄第二、第三部車輛,難以令習慣自己駕車的市民放棄唯一的汽車、電單車。

他又指出,適當縮短驗車的年期,對環保、安全、減低擁車意欲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控制車輛數量未必有明顯的效果,尤其未有其他措施配套,對控車很難產生實質效用。包括在用車尾氣標準的法律法規、收緊車輛尾氣透光度標準、更新逾20年沒有修改的汽車技術安全指標等配套措施必須跟上,讓車輛達到一定的環保和安全要求,否則純粹收緊驗車的年期沒有意思,只徒增驗車量根本沒有作用。

須釋放繁忙時段路面
林宇滔強調,目前交通政策的重中之重,是令市民在繁忙時段的出行有更多選擇,令他們在繁忙時段放棄自己的車輛,轉用其他交通工具,才能釋放繁忙時段的路面。如果不去優化改善公交和提供更多出行選擇,再多的經濟手段,以及縮短驗車年期等措施,只會增加市民的經濟負擔和怨氣。

具體方面,林宇滔首要建議應優化步行環境,推動市民步行才是佔用路面空間最少的方法,惟《五年發展規劃》交通部分的拓展步行系統,都是舊有計劃,他尤其希望松山行人隧道盡快竣工,同時應研究優化跨區步行環境,甚至開闢更多捷徑,已經解決不少人的出行問題。
此外,林宇滔亦希望當局繼續完善巴士路線,增加更多跨區巴士快線,完善巴士報站系統,更可通手機程式掌握巴士到站情況,市民無需在街上等待,可吸引他們轉用公交;又建議完善校車服務,近5至10年進入了出生的高峰期,每年增加2000多名幼童入學,不少家長都會選擇自己駕車接送年幼的子女上學放學,大大增加了繁忙時段交通的負擔,通過支援令各學校做好校車服務,甚至容許校車可行走舊大橋的公交專道,當校車做到省時又方便,家長便會選擇讓子女乘搭校車,減少自己駕車。

交通問題須綜合解決
林宇滔並希望政府盡快落實彈性上班時間,政府後勤部門應慎重考慮,如果政府優先推行彈性上班,對整體交通和公務員本身都是一件好事,始終公務員人數數以萬計,如果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推動更多企業仿傚。

他最後總結指,本澳的交通問題必須綜合解決,是次政府《五年發展規劃》交通的措施,根本談不上前瞻性規劃,他形容只是「將之前欠交的功課再寫出來」,但欠交的功課總要交,只要補交齊過去欠交的功課,控制好未來5年的交通不再惡化,當局便應及早謀劃未來5年的規劃,及早鋪墊基礎,才有機會對交通作深入改善,當逐步挽回社會對交通政策的信心,之後可再推行改革性的工作。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肝衰竭少年急需換肝 澳門器官移植原地踏步盼出路2016/10/05 17:10 | 來源 / 澳亞網

肝衰竭少年急需換肝

澳門器官移植原地踏步盼出路

2016/10/05 17:10 | 來源 / 澳亞網




  肝衰竭少年 急需換肝迎18歲生日

  相信澳門的街坊都會趁著普天同慶的國慶假期度度假,但是一位澳門的街坊——王太就沒有這個心情了。因為她的仔仔在9月底突發肝衰竭,急需換肝,否則生命危殆。今日,剛好是王太的仔仔18歲的生日,原本想送給仔仔一個難忘的成人禮,但是現在,王太隻有一個願望——希望仔仔早日找到適合的肝源,早日康復。

  澳門市民王卿旺母親王太:“膽指數再高下去,很有可能會出血,不知那個地方會出血,也許是腦出血,也許是其他器官會出血,分分鐘都會很危險,我當時聽到不知要如何才可以幫我的兒子,我作為一個母親我救不了兒子,我真的很難受。”

  一說起兒子的病情,王太聲淚俱下,氣氛感染了所有人。

  王太:救救兒子 一家三口的希望

  9月25日,王卿旺突發肝衰竭,昏迷五天後甦醒,10月5日正好是這位少年18歲的生日,這張生日卡是他今日所寫,字體歪七扭八是因為雙手沒力,從前容易的執筆書寫都變得非常困難。

  王太:“在我兒一進醫院,醫生跟我說你兒子隻有三天了,(醫生)他兒子如果有肝換就可以康復,沒有肝分分鐘會走,三天是我們給的時間,我兒子很堅強撐到十天了,由25日至今天5日了,我兒子求生意志很強,他今天許的願是希望可以康復,我要讀書,以後做警察。”

  王太表示,兒子讀書成績平平,所以轉而學做防盜門,學一門手藝。自己曾患乙型肝炎,父親今年六十幾歲

  九月前曾中風,至親都不適合捐肝,現在能救兒子的可能就是看到這個消息的善心人。

  王太:隱瞞病情 兒子一定會康復

  王太:“我兒子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如何?我是瞞著他說,你的肝隻是有一點熱炎,是會康復的。

  醫生隻是說是否有家人可以捐,意思是家裡沒親人捐就沒辦法,我就是用了各種辦法,是否有好心人捐肝給我兒子。”

  記者也在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去到深切治療部探望王卿旺,每次隻能一人入內,記者在裡面就連母親都不可以在場,小小的年紀身上在輸不同的液,整間房都是精密的儀器,眼睛泛黃,神情清醒,他表示喉嚨有點說話困難,有人來探望心情愉悅。王太表示,一家三口的希望都在這個兒子的身上,18歲隻是人生的開始,希望找到合適的肝移植,讓兒子可以達成心願。

  器官移植原地踏步 市民盼出路

  說起器官移植,在澳門仍是起步階段,甚至連起步都稱不上,所以所有需要器官移植的市民,都隻能轉往內地。有關注人士表示,澳門需完善器材移植制度,呼籲市民參與死後器官捐贈,為有需要的人燃點希望。

  剛剛踏入18歲的少年王卿旺因為急性肝衰竭徘徊生死邊緣,急需好心人捐肝才有機會活命。有西醫表示,願意捐肝的人士需要做多項的檢查,合適捐肝後經過休養,對本身的影響不算太大。

  醫生:捐肝需檢查 術後休養半年

  澳門工人醫療所主任區子揚表示,如果捐贈者本身身體狀況良好的話,又有醫生的監管,對捐贈者本身的影響不算太大,以及檢查血液和肝狀本身是否有異常,如果是一個健康的人,大約半年就可以康復。

  也有關注團體代表表示,澳門在器官捐贈上,過去的十幾年一直沒作為,近幾年在社會多方的討論下取得突破,並在本月23日“腦死亡判定指引”生效,最好的方法是死後器官移植。

  死後捐器官 減活體移極風險

  澳門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表示,但最好就是可以鼓勵死後器官捐贈,因為不會對任何健康的人構成任何的風險,但是澳門目前的情況是腦死亡標準定立了以後,本月23日正式實施,但之前的捐贈系統、配套,鼓勵社會參與器官捐贈上,政府又做了什麼呢?

  林宇滔表示,目前澳門有需要完善器官移植制度,在定義腦死亡標準後,完善捐贈器官制度,並鼓勵市民參與死後器官捐贈。

  林宇滔指,推行器官捐贈制度,就是誰有意願與家屬溝通完,萬一就人去世,而他的器官又適合捐贈時,如何可以將器官取出,很多地方都是不用做手術的,隻要定義了腦死亡,他們又願意捐贈器官,可以先取出再送去其他的地區去進行一個移植。

  林宇滔稱澳門病人在等待器官捐贈上角色被動,一般是與鄰近地區醫院合作,在香港非本地人不能接受死後器官移植,隻有活體捐贈,而澳門與內地的溝通機制讓外界覺得不夠暢順,窒礙器官捐贈發展。

  澳亞衛視記者 王英 張庚睿 澳門報導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