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建議松山行人隧道內建垂直電梯接駁松山步行徑 林宇滔 2016/01/06

建議松山行人隧道內建垂直電梯接駁松山步行徑
林宇滔
2016/01/06

  經過社會的推動和政府的研究,在上月的運輸工務施政範疇辯論中,工務局表示已完成松山行人隧道步行系統的可行性研究,並在早前已開始探土,初步入口選址於二龍喉公園附近及新口岸油站附近兩端,全長約300米,並將聯結高士德全區,以至外港和水塘步行環境。

  現時每日前往皇朝、新口岸區一帶上班的居民數以萬計,在水塘新路落成後,雖有也有不少人從高士德、美副將經水塘到新口岸區,但有關路段步行設施有限,且要繞過松山,大大影響居民步行意欲,若步程不到三分鐘的松山行人隧道建成後,將紅街市到達皇朝廣場的步程大大縮減至一點八公里,步行時間不到半小時,相信大批往返高士和皇朝區上下班的居民會更多選擇步行,減低繁忙時間的交通和公交壓力,居民亦可更好地掌握出行時間,有助城市環保和居民健康。

  本人在此期望當局能夠進快完成探土和做好環境評估,制訂環保施工方案減少對松山生態的影響,儘快展開工程和交待完工時間。此外,亦期望當局做好隧道兩端的出入口行人設施配套,讓居民更方便使用隧道。

  與此同時,年前本人落區收集巿民對興建松山行人隧道的意見時,不少每日往松山晨運的巿民均反映,因松山纜車運作時間有限,且步行上松山的石級較難行,令老人家和殘障人士難以經常到松山晨運或運動。據本人了解,早年民政總署曾考慮興建一條廂式斜行電梯方便巿民往來二龍喉公園與松山健康徑,但一直擱置至今。

  為此,本人今年年中已正式向民署及工務局提出書意見,期望兩局合作考慮在將興建的松山行人隧道內尋找適合位置,建設垂直升降電梯連接松山步行徑,既可避免日後若興建廂式斜行電梯對山坡樹木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亦可令行人隧道和電梯發揮協同效應,方便不同地區的居民使用。

  六月本人亦收到民署的回覆,表示會:“配合相關部門,就有關結合松山行人隧道和興建直升降機連接松山步行徑的計劃,進行各種可行性的研究並選取最優方案。"但至今有關建議最後能否落實,仍是未知之數。為此,本人再次期望民署和工務局能夠就有關問題儘快商討並公佈結果讓社會知悉。

  澳門面積小,適合步行,但要推動步行出行,規劃和交通部門必須將目前“以車為本"的思維,改變成“以行人為本"的思維。當中重點工作包括:增闊行人道和加設適當遮陽撐雨施完善步行環境、提升提升行人過馬路的優先和方便性、增設跨區步行捷徑等。








鎖轆加價欠適當說明惹反彈 林宇滔:增出行選擇減用私家車 澳門日報 2017-01-05 B10 | 澳聞

鎖轆加價欠適當說明惹反彈
林宇滔:增出行選擇減用私家車   

澳門日報       2017-01-05  B10 | 澳聞  

    【本報消息】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表示,近年交通成為居民最不滿的民生問題,社會對政府長年不作為早有怨言。但近年忽然“發力”,削路邊車位、加停車費用、縮短驗車年期等,及至除夕再突然大幅增加各類有關收費,再次反映當局在推動政策時並未充分考慮社會實況,徒添民怨。

    認同增成本遏濫泊

    他認同適當加費,移走車輛和存放費用與成本掛鈎有助遏止濫泊,但大幅加價不單未有事先說明理據,只是簡單搬出鄰近地區的例牌理由,難以服眾。當局甚至向交諮委介紹時,亦沒有提到具體加幅,明顯漠視聽取社會意見。
    更重要是,新泊車管理公司表現未如理想,當局監管乏力,新合同運作至今逾半年,絕大部分咪錶仍只能接收硬幣,駕駛者早怨聲載道。加上當局近期加快將電單車泊位加設鐵欄,但長時間未設咪錶,減少車位又無助增加流動性,同樣令社會不滿。
    更奇怪的是,當局今次修改的是“公共泊車服務規章”中的收費表,不涉及拖車及存放費。前者十多年未修改,後者更接近四十年未改,再次反映政府對理順本澳交通秩序缺乏全盤思維。根據規定,移走及存放車輛費用歸泊車公司所有,當局雖稱公司需按公式向政府繳交回報金,但未見詳細交代細節。

    經濟控車並非絕對

    政府交通政策不能不行,但他認為以本澳目前車輛數量,控車的核心目標,並非簡單地控制車輛數量或增加用車成本,應著眼於減少繁忙時段的私人車輛使用,釋放道路空間、提升行車速度,為落實繁忙時段公共優先路權、改善公交效率和舒適度提供空間和條件,為居民提供更多私人車輛以外的選擇。當中,除改善公共服務,優化步行環境、打通更多跨區步行捷徑、落實彈性上班、完善校車服務等都是具體可行的辦法。

    新加坡購車、持有和使用成本遠較香港更高,但新加坡人均擁車量較香港高四成四,反映經濟手段並非控車絕對因素。特別是兩地公交遠較本澳完善,故本澳若單靠經濟手段控車,在沒有其他出行選擇下,私人車輛剛性需求不會減少,只徒添養車成本,卻改善不了交通擠塞的雙輸局面。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鎖轆加價欠適當說明惹反彈 林宇滔:增出行選擇減用私家車 澳門日報 2017-01-05 B10 | 澳聞

鎖轆加價欠適當說明惹反彈
林宇滔:增出行選擇減用私家車   


澳門日報       2017-01-05   B10 | 澳聞

     【本報消息】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表示,近年交通成為居民最不滿的民生問題,社會對政府長年不作為早有怨言。但近年忽然“發力”,削路邊車位、加停車費用、縮短驗車年期等,及至除夕再突然大幅增加各類有關收費,再次反映當局在推動政策時並未充分考慮社會實況,徒添民怨。

     認同增成本遏濫泊

     他認同適當加費,移走車輛和存放費用與成本掛鈎有助遏止濫泊,但大幅加價不單未有事先說明理據,只是簡單搬出鄰近地區的例牌理由,難以服眾。當局甚至向交諮委介紹時,亦沒有提到具體加幅,明顯漠視聽取社會意見。
     更重要是,新泊車管理公司表現未如理想,當局監管乏力,新合同運作至今逾半年,絕大部分咪錶仍只能接收硬幣,駕駛者早怨聲載道。加上當局近期加快將電單車泊位加設鐵欄,但長時間未設咪錶,減少車位又無助增加流動性,同樣令社會不滿。
     更奇怪的是,當局今次修改的是“公共泊車服務規章”中的收費表,不涉及拖車及存放費。前者十多年未修改,後者更接近四十年未改,再次反映政府對理順本澳交通秩序缺乏全盤思維。根據規定,移走及存放車輛費用歸泊車公司所有,當局雖稱公司需按公式向政府繳交回報金,但未見詳細交代細節。

     經濟控車並非絕對

政府交通政策不能不行,但他認為以本澳目前車輛數量,控車的核心目標,並非簡單地控制車輛數量或增加用車成本,應著眼於減少繁忙時段的私人車輛使用,釋放道路空間、提升行車速度,為落實繁忙時段公共優先路權、改善公交效率和舒適度提供空間和條件,為居民提供更多私人車輛以外的選擇。當中,除改善公共服務,優化步行環境、打通更多跨區步行捷徑、落實彈性上班、完善校車服務等都是具體可行的辦法。
     新加坡購車、持有和使用成本遠較香港更高,但新加坡人均擁車量較香港高四成四,反映經濟手段並非控車絕對因素。特別是兩地公交遠較本澳完善,故本澳若單靠經濟手段控車,在沒有其他出行選擇下,私人車輛剛性需求不會減少,只徒添養車成本,卻改善不了交通擠塞的雙輸局面。





2017年1月4日 星期三

警方除夕當晚接五十五宗噪音投訴只能勸籲令居民感無奈 華僑報 2017-01-03 澳聞 | 頭條

警方除夕當晚接五十五宗噪音投訴只能勸籲令居民感無奈   

華僑報       2017-01-03   澳聞 | 頭條

 【特訊】就治安警在除夕夜當晚接到五十五宗噪音投訴,其中二十一宗涉及南灣區一間位於商業大廈天台的酒吧,不過,受《噪音法》的限制,治安警對商業噪音只能勸籲,無法票控,已將案件轉介環保局處理。
 有附近居民感到無奈,希望政府能因應實況跟進,檢討法律是否有漏洞,商業活動不是大於一切,影響數以萬計居民的正常生活。
 中區社諮委委員林宇滔認為,事件反映治安警和環保局之間的協調不足,又認為即使執法部門未能即時票控處罰,但發牌部門亦有權力,從行政角度要求餐廳改善噪音問題。 他舉例稱,在《噪音法》出台前,民政總署或旅遊局亦要跟進食肆噪音問題,若屢勸不改,續牌甚至運作都應該受影響。


社諮委指發牌部門可要求改善商業噪音
電台新聞 [本地]  
2017-01-02 18:51:08
觀看次數: 232

(澳門電台消息) 治安警在除夕夜當晚接獲 55宗噪音投訴,其中 21宗涉及南灣區 1間位於商業大廈天台的酒吧,但受噪音法所限,治安警對商業噪音只能勸籲,無法票控,已將案件轉介環保局處理。
中區社諮委委員林宇滔認為,事件反映治安警和環保局之間的協調不足,並指出即使執法部門未能即時票控處罰,但發牌部門亦有權力,從行政角度要求餐廳改善噪音問題。他舉例,在噪音法出台前,民署或旅遊局亦要跟進食肆噪音問題,若屢勸不改,續牌甚至運作都應該受影響。 (黃嘉靜  雷翠雲)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公共醫療檢討勿走錯方向 林宇滔:檢討非澳人士收費 不應增澳居民負擔 市民日報 2017-01-02 P01 | 要聞 | 頭條

公共醫療檢討勿走錯方向
林宇滔:檢討非澳人士收費 不應增澳居民負擔   

市民日報       2017-01-02  P01 | 要聞 | 頭條 


    【本報訊】2017年政府對公共醫療的投放逾81億元,社文司表示會考慮公立醫院收費。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認為,政府的檢討方向,不應該是增加澳門居民的負擔,現時享受免費醫療人群,未來應可以繼續享受免費公立醫療服務。澳門公立醫院收費標準自1986訂定以來,一直未有作出調整,嚴重不合時宜,導致對非本澳居民收費偏低,他促請當局研究非澳門居民佔用醫療資源的情況及有否出現濫用,同時檢討公立醫院服務收費表,令對非本澳居民的收費更合理。

    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表示,在上月的施政辯論會,議員只是質疑公共醫療的定位和要求提升服務質素等,並不是要求政府收費。事實上,一般市民到山頂醫院和衛生中心求診,大部分人都要付費,免費的只是個別人士,享受免費醫療的人士包括65歲或以上的長者、學生、10歲以下小童、孕婦、癌症、腎病等長期病患者、經濟困難家庭、公務員和教師。

    醫療投放人均逾萬效果存疑

    他續說,對不同人士,當局亦有不同的收費標準,例如持澳門居民身份證者,需繳付7成醫療費、外僱則繳付100%醫療費,非本地居民需繳付200%醫療費。「由頭到尾公立醫院都是收費,只是個別特定人群是免費。」他質疑,政府研究公立醫院收費,是計劃向現時享受免費醫療的人士進行收費?從善意理解,他希望只是政府官員口誤,社會認同要檢視整個醫療體系和資源投放和產出是否有效率。

    林宇滔表示,2017年政府對醫療的投放是超過80億元,按澳門人口65萬計,平均用於每個居民身上的醫療投入逾萬元,投入不少,即使這樣,居民對澳門醫療仍有諸多不滿,如何善用資源,更好地集中服務好澳門居民是關鍵所在。

    林宇滔認為,現時享受免費醫療人群,理應可以繼續享受免費公立醫療服務外,澳門公立醫院收費確實有需要作出調整,這是因為澳門公立醫療收費較鄰近地區低很多,相關收費標準自1986訂定以來,一直未有作出調整,以致收費嚴重偏低,非常不合事宜。外僱服務澳門,對他們有醫療優惠合理,惟一些非澳門居民,與澳門毫無關係,又佔用澳門醫療資源,即使政府向非澳門居民收取200%的醫療費用,部分收費項目的醫療費用都較鄰近地區低,故有不少非澳門居民來澳就診。

    他強調,政府的檢討方向,不應該是增加澳門居民的負擔,而是應研究非澳門居民佔用醫療資源的情況及有否出現濫用等,再釐定一個合理的收費價格。現時澳門政府除了補貼本地居民醫療費用外,亦要補貼非本地人醫療支出,根據2013年資料,使用山頂醫院婦產科服務的非本地居民孕婦佔22%,「外地人唔係一定要收佢貴,但至少要收回成本」。為此,他促請當局檢討現有公立醫院收費表,令非本澳居民的收費更合理。他說:「係本地人唔覺得特別優惠,但外地人覺得優惠時,就會衍生濫用情況,相信唔係政府樂見,例如現時的婦產科。」過去社會亦曾多次提醒政府作出檢討,可惜當局一直未有重視。

    倡家庭醫生增社區醫療作用

    林宇滔又說,本澳的整個醫療體系,定位和分工不清,導致醫療問題長期被市民詬病,特別專科和急診輪候時間較長,引起居民不滿,他認為可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更好地發揮社區醫療的作用,緩解公私營醫療機構的壓力同時,也可以減少市民的折騰。

    他說,隨着資訊科技發達,有市民生病時喜歡上網尋找資源,惟相關資訊不知真假,有時更令市民產生不必要的擔心,政府現時推動市民在非牟利機構看病,純粹只是為了分流公立醫院病人,當局可研究更好地利用醫療券和推出資助計劃,推動澳門形成家庭醫生體系,相信當居民遇到衛生醫療問題時,例如傷風感冒小病,如果有一個信得過的人給予專業意見,就可以減少對公私營醫療機構的需求。外國一些先進國家和地區就是推行家庭醫生制度,政府也有為私人醫生提供資助,做好第一線分流。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