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穹頂之下  小城澳門豈會偏安一隅? #024 論盡紙本 2015年04月16日 18:18



穹頂之下  小城澳門豈會偏安一隅?

文:殷憂
時間:2015年04月16日 18:18
內地大氣污染面臨重大危機,小城澳門其實也不遑多讓。
「北京兩會」舉行前,《穹頂之下》猶如一顆深水炸彈震撼全國!內地知名記者柴靜自資近百萬元,進行為期一年的調查報道,揭露內地燃煤和燃油存在消耗量大、劣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以致霧霾污染嚴重,將全國人民的視線都聚焦在治理空氣污染的議題上,及後紀錄片相關報道迅即被封殺。
同一天空下的澳門,其實也早已身陷霧霾圏中。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指出,內地現時面對霧霾污染的四大問題,澳門同樣適用。旅客多、耗能大、污染排放沒有標準,法律和監管皆缺席!內地霧霾污染嚴重,澳門亦無法偏安一隅。每逢秋冬季節,吹北風時,風從內陸吹到澳門這邊,會將內地的污染物吹到澳門。所以,在冬天拍照的時候,通常拍一些遠景都會有一片灰蒙看不清楚,這是整體區域污染所導致的。
空氣質量 澳門一樣滿堂紅 
澳門空氣污染狀況不容樂觀,根據環保局最新出版的《2012-2013澳門環境狀況報告》顯示,澳門大氣污染持續惡化,各類型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一派「滿江紅」。據氣象局資料顯示,2014年本澳全年總共有53天的空氣質量屬不良水平,即有心臟病或呼吸系統毛病者的健康可能輕微轉壞,而一般人亦可能會感到不適。(表1)自2012年本澳引入新PM2.5空氣污染物指標後,連續三年,澳門高密度住宅區及路邊的PM2.5濃度的年平均值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標。(表2)
林宇滔說︰「近幾年澳門空氣質量差了很多,每個市民都可以感受得到。」他質疑五個空氣監測站所反映的情況,與市民感受到的真實情況有偏差。「中央公園、澳北電站的空氣相比起其他住宅區已經很不錯」,但氣象局卻將兩個地點列為「高密度住宅區」,另外,所謂的「路邊監測站」亦「縮進」水井斜巷,與真正的「路邊」仍有一段距離。(見下圖)他指出,空氣質量指數對於居民衡量空氣質量對身體的影響是重要的指標,氣象局應該另覓更有代表性的選址,否則難以真實地反映市民真切的感受。
位於水坑尾水井斜巷的路邊空氣監測站。

澳門空氣質量屬不良水平的天數(表1)
可怕的PM2.5
林宇滔指出,PM2.5是澳門主要的空氣污染物。所謂的PM,即懸浮粒子(Particulate matter,簡稱PM),是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物或液滴,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而PM2.5即是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是造成嚴重霧霾天氣的「元兇」之一,霧霾在港澳地區卻有個十分詩意的名字,叫煙霞。
PM2.5之所以可怕,是因為這種懸浮粒子能夠在大氣中長時間停留,並可隨呼吸進入體內,積聚在氣管或肺中,令人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加重哮喘、導致慢性支氣管炎、心律失常、肺癌等。世界衛生組織估計,PM2.5導致人們的平均壽命減少8.6個月,每年有200多萬人因吸入室內和室外空氣污染中的細小微粒物而死亡。
世衛制定的PM2.5準則值(AQG)為10微克/立方米,對於PM2.5的長期暴露,這是一個最低水平。而澳門現行PM2.5的標準值為35微克/立方米,相對於AQG水平而言,在這個水平的長期暴露會增加大約15%的死亡風險。

PM2.5 年平均值(表2)

二氧化氮年平均值(表3)
電廠排放標準 比內地寬鬆5倍
林宇滔指出,發電廠及車輛尾氣是PM2.5排放量最多的兩大重點污染源。澳門現時約九成電力來自內地供應,因此發電污染相對降低。但澳門發電廠仍有廠房用重油發電,產生的污染物遠高於內地及香港,尤其是啓動階段更為嚴重。去年就有市民上載一條路環發電廠噴黑煙的短片到社交網站上,令公眾質疑發電廠的污染物排放是否不符合標準。
然而,澳門現時有關工商業場所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及專門法律法規幾乎是一片空白,只有數年前九澳毒飛灰事件被揭發,該區惡劣的環境曝光,去年6月政府才針對水泥廠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及設施管理制訂行政法規。而電廠的空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僅由15年前的陳年合同訂定,多年來也沒有更新過,有關排放限值比中國內地現行標準寬鬆2至5倍。
環保局去年完成《澳門重大固定空氣污染源排放標準及完善監管制度》的諮詢工作,計劃對化工與製藥業、工商業鍋爐、水泥工業、儲油庫、發電廠、廢棄物焚化爐及污水處理廠等工商業場所,制訂排放標準及監管法律。當局估計相關措施落實後,與現況相比,本澳每年可減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顆粒物的排放量分別約64%、24% 及39%,有助改善本澳的空氣質素。然而,有關諮詢總結報告已發佈半年,相關法規至今仍未能出台。

本澳車輛密度冠絕全國!

澳門車輛增長表(表4)
尾氣排放 空氣污染原兇
澳門是一個旅遊城市,工業和製造業早已退場。相比起固定污染源,汽車尾氣才是本澳最致命的空氣污染源。澳門科技大學環境研究中心教授王志石指出,澳門道路狹窄不利車輛尾氣流動,汽車流量太大,令交通嚴重擠塞,汽車怠速行駛,汽油未能充分燃燒,令尾氣污染物增加,PM2.5的排放甚至可以增加2至3倍。
車輛尾氣除了產生PM2.5,還有二氧化氮——一種主要的有毒大氣污染物,二氧化氮會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病情惡化。長時間接觸二氧化氮可能會減弱肺部功能以及降低呼吸系統抵抗疾病的能力。英國估計,每10個英國人,便有一個是死於二氧化氮引起的疾病,每年奪走近6萬條人命。而澳門路邊的二氧化氮濃度15年來亦年年超標!(表3)
據統計局資料顯示,本澳截至今年1月有超24萬架機動車,與2000年11.38萬部相比,僅15年全澳車輛總量便翻了超過一倍!(表4)但澳門行車道總長度近幾年只增長不到1%,2013年總長度為421.3公里。以此計算,澳門每公里平均機動車數目達573部,比全國車輛密度最高的深圳(500輛/公里)還要高。
「道路越塞車,空氣污染越嚴重!交通問題搞不好,尾氣問題也難解決!」王志石說,澳門的空氣污染與道路交通密切相連,交通問題日益惡化,空氣污染的問題亦難以倖免。

本澳十年或以上老舊柴油車約佔總車輛數目1%,但微細粒子(PM2.5)排放則約佔總車輛排放的40%!

「道路越塞車,空氣污染越嚴重!交通問題搞不好,尾氣問題也難解決!」王志石說
1:100 柴油車污染比綿羊高百倍
在城市遊走,市民都直覺空氣質量每況愈下,但嚴重程度與氣象局的空氣監測數據似乎總是有一段落差。全澳只得五個空氣監測站,查看相關位置,水坑尾站在繁忙的市中心,路環放在接近高污染源的聯生工業村,其他幾個監測點都是遠離民居或繁忙路段,這或許正是市民感覺有落差的原因。
澳門高密度住宅:
澳北電站 (鄰近南粵批發市場)
路邊監測站:水坑尾 (水井斜巷)
氹仔高密度住宅:中央公園
氹仔一般性監測站:大潭山氣象局
路環一般性監測站:聯生工業村
環保局資料顯示,二衝程電單車及十年或以上老舊柴油車是尾氣排放污染的重災。二衝程電單車約佔總車輛數目5%,但碳排放約佔總車輛排放22%;而十年或以上老舊柴油車約佔總車輛數目1%,但微細粒子(PM2.5)排放則約佔總車輛排放的40%!
然而,林宇滔指出澳門電單車及私家車雖然數量多,但每日行車時間有限,實際排放污染物的時間不多。巴士、的士、貨車、工程車的排放量大,而且行駛里程高,幾乎每分每秒都在道路行駛排放尾氣,污染危害自然更加大。「一架柴油車入黎澳門十年,就污染足十年!換100架電單車,都可能唔夠一架舊式柴油車污染厲害!」
世衛於2012年已確定將柴油發動機排放的廢氣由原來的「可能致癌」級別,提升為「確定致癌」級別,危害程度等同吸入二手煙。長期吸入由柴油發動機排放的廢氣會引致肺癌,亦會增加患膀胱癌風險。
補貼換舊車 半桶水環保
但目前民署只有檢驗柴油車的黑煙,其物質的排放標準依然是「零」。林宇滔指出,柴油車的排放黑煙標準極其寬鬆,即使現時在道路上看到噴著黑煙的「墨魚車」也可能會「達標」。政府於2013年中旬已完《澳門在用車尾氣排放標準及完善檢測制度》的諮詢工作,但一拖兩年都未見出台。環保局回覆《論盡》查詢時表示,將爭取今年進入立法程序。
政府於2013年計劃撥款資助金額約4億元,推出「淘汰高污染車輛資助計劃」,鼓勵車主盡快淘汰高污染車輛。但計劃只要求車主淘汰舊車,卻沒有要求車主必須置換為現行最環保的車輛,被社會質疑白花公帑,成效不大,只會令車主更換最便宜的,而非最環保的車輛。相關計劃原定去年下半年底接受首階段申請,但有關計劃目前還在計劃中,未有落實時間表。

餐飲業油煙排放既污染環境,亦影響市民日常生活,但目前仍未有監管制度。
笑話:入歐5車冇歐5油
環保車必須有潔淨能源配合,車輛、能源、尾氣排放三者互相緊扣。但可笑的是,政府多年來能源政策落後,例如:無鉛汽油仍沿用20年前的法令和標準,要求管制項目只有4項,其中含硫量限值非常寬鬆,相當於100倍香港(歐盟V期)無鉛汽油標準,明顯落後於現今國際環保水平。至於輕柴油的行政命令則於2006年實施,只要求對含硫量單一項目進行管制,與現時歐盟V期柴油標準所要求的27個項目比較有一定的差距。
政府2011年曾委託專業機構抽查分析,結果顯示,澳門的無鉛汽油整體質量介乎歐盟III期和歐盟VI期標準之間,而輕柴油則接近歐盟V期的要求。環保局2012年已完成《車用無鉛汽油及輕柴油標準》行政法規建議方案的諮詢工作,法規草案建議採用歐盟V期標準以及相關執行方式及罰則,但法規到目前仍未出台。環保局同樣稱,爭取今年內進入立法程序。

輕軌通車無期,道路越是擠塞,車輛增長越多,交通陷入死循環。
環保立法清單 拖住先
根據《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中期目標(2012至2015年),本澳要做到限制機動車保有量增長、改變車用燃料結構、出台更嚴格的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逐步淘汰高污染車輛;制訂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通過制訂技術指引、排放標準、加強監管等措施控制食肆油煙及加油站油氣等分散污染源的排放。然而,綜觀上述,每一項都未有出台,跳票機會應該不小。(表5)
政府立法進度跟不上社會發展需求,但更慘的是市民想環保,政府又沒有相關配套設施配合。林宇滔表示,自己去年曾想更換環保電動車,但最終還是打消念頭。「因為現時如果要換電動車,先決條件是要有車位!要不然哪有地方充電啊?!」他指出,現時只有有停車場的企業可以用到環保電動車,而且當大量使用的時候,電池回收又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但政府亦沒有措施配合。

本澳車多路窄,不利尾氣流動,尤有甚者,不少道路都沒有栽種樹木吸收污染物。
專家教路 治理空氣污染非難事
王志石表示,澳門要治理好空氣污染其實難度不大,只是有沒有決心做好而已。他認為,要治理空氣污染的問題,單夠一個環保局不能成事,必須由交通局、環保局、民政總署、工務局等聯手綜合治理。
除了上述的法律法規要早日出台之外,他表示,輕軌亦要早日通車,就可減少使用巴士,減少一大污染源。澳門自2012年已經引入天然氣巴士,但一直未能普及,只有少數巴士採用。王志石指出,由於天然氣是以氫為主的燃料,經燃燒會變成水氣排放到大氣中,是比較環保的燃料,因此,政府應該在政策上傾斜推廣更換天然氣巴士。
另外,道路改善亦很重要,特別是舊城區以及新城區的規劃上,有關當局必須認真考慮,適當改變道路的用途。「比如說,有些道路就不要搞汽車,直接改成步行街就算了!把道路兩邊都栽上樹。」他指出,本澳的綠化率不算太差,但問題在於綠化不均。
「真正的社區、交通繁忙區、商業繁華區幾乎一棵樹都沒有,都是禿禿的,而樹木都在郊區裡邊。」他指出,樹木,尤其是灌木,對於吸收尾氣和噪音很重要。綠化工程必須要大面積綠化才有規模效應,澳門應該加強區域合作推動綠化工程,「珠海、橫琴如果多種樹,多搞綠化,對澳門的空氣質量絕對有良好的影響。」
王志石認為,澳門作為一個旅遊休閒城市,大陸的霧霾和本地的空氣污染都是嚴重的威脅,他指出,現時北方的霧霾已經有不斷南下的趨勢,這對澳門來說是致命的打擊,「人家來這裡休閒,卻變成來吸廢氣!這怎麼說得通?」他認為加強區城合作治理霧霾,澳門責無旁貸。
(資料來源:環保局、氣象局、統計局)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CTM推「先登記後購買」 林宇滔促引入強制調解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5年04月1日 17:17



CTM推「先登記後購買」 林宇滔促引入強制調解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5年04月1日 17:17
圖片來源:網絡
澳門電訊今日推出3G數據流量「先登記後購買」計劃,在申請該服務後,當數據用量接近上限時會收到提醒,用戶可決定購買附加計劃。若決定不購買,當用量達到上限時就會自動上鎖,無法再使用,直到下一個帳單周期才會自動恢復。用戶若希望登記服務,可用手機致電#129*1#,待短訊確認後就會生效。若用戶希望取消,則致電#129*2#就可取消服務,至於查詢服務情況,則可致電#129*3#。
政府上年四月要求各電訊商,於今年四月推出「先登記後購買」以及實時查詢數據用量服務,澳門電訊及數碼通已推出「先登記後購買」計劃。至於實時查詢數據用量服務,暫時未有消息。
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早前曾收過不少用戶投訴,在不知情情況下用爆流量,變相要支付500元數據封頂費,用戶投訴無門。當對用量有爭議時,電訊商亦拒絕接受消委會調解。林宇滔對「先登記後購買」計劃表示歡迎,期望儘快推實時數據查詢、強制調解等措施,才能更保障消費者權益。
聚賢同心協會亦發起問卷調查,收集市民對數據服務權益保障的意見。問卷如下: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倡保障經屋供應量回應需求 2015-02-24 P04 | 澳門新聞|大眾報

倡保障經屋供應量回應需求   


大眾報       2015-02-24
P04 | 澳門新聞    

【特訊】聚賢同心協會表示,現行的經屋輪候制度存在問題,但亦須看到以往的計分制同樣並非盡善盡美,如果貿然恢復,恐衍生更多不公現象。只有保障經屋供應數量的穩定,才能打好恢復計分制的基礎,更好地回應市民訴求。

2011年實施的新經屋法,將原有的計分排序輪候制度改為現時的分組抽籤且每次“拍完散”的制度,實施多年來屢遭社會詬病,有意見認為應該恢復以往的計分制,方能體現公平。聚賢同心副理事長林宇滔對此認為,現行的輪候制度確實存在問題,但亦須看到以往的計分制同樣並非盡善盡美,例如計分偏低的申請者似乎注定上樓無望等,如果貿然恢復計分制,只怕會有人為了爭取更高分數而使用某些不合規則的手段,進而衍生出更多的不公現象。

林宇滔並指出,其實現時本澳經屋問題的關鍵是經屋供應數量難以保證,令市民對經屋產生恐慌性的搶購心理,此前發生的過萬家庭為千多個1房廳單位爭崩頭的事件就是最好證明。因此,如何保障經屋供應數量的穩定才應當是當局工作的重心所在,只有保證此一前提的達成,才能真正解決現時的諸多問題,打好恢復計分制的基礎,更好地回應市民訴求。


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

林宇滔促明確交通規劃 2015-02-05 B07 | 澳聞 | 澳門日報

林宇滔促明確交通規劃   

澳門日報       2015-02-05
B07 | 澳聞    

【本報消息】中區社諮委林宇滔指出,本澳交通問題病入膏肓,繁忙時段擠塞已成常態,若出現落雨、道路工程或主幹道有交通意外,整區交通隨時癱瘓。促請新任運輸工務司司長在下月施政辯論時,明晰交代本澳整體交通規劃。

分區校車載學童
他並就交通規劃提出以下意見:

一、盡快就巴士路線重整、車輛控制等諮詢公衆。完善步行環境,適當擴闊行人路和加設遮陽擋雨設施,打通如松山行人隧道等跨區步行捷徑。設立巴士站排隊設施,理順乘車秩序。政府應帶頭落實倡議多年的彈性上班,鼓勵其他私人企業跟隨,助減輕高峰時段驟增的交通壓力。

二、本澳已踏入最少五到十年嬰兒潮,特別龍B今年開始入學,公交繁重,學校周邊道路嚴重擠塞下,即使政府開闢更多學校上落客區,甚至某些路段上學時段禁止其他車輛通行,都無法解決問題,必須及早應對。針對目前校車只接載一所學校學生,營運效率低,政府應跨部門協調設立一些分區校車,集體接載一區的學生到某一區的學校上學,並開放舊大橋等交通專道供校巴使用,縮減目前動輒逾一小時的校車車程,提升營運效率,鼓勵更多學童用校車上學,旣讓家長放心,又可以減少私人車輛在繁忙時段出行,釋放道路空間。

加強監管停車場
三、落實“公交優先”政策。舊大橋跨區點對點的公交專道,確能提高公交運轉效率。但近日社會十分關注媽閣至林茂塘的公交專道,由於僅為路段專道,巴士行經路段間的街口時仍有擁堵問題,這些瓶頸若未能疏導,勢必影響公交專道的成效。當局並應公佈交通流量分析報告,讓民間共同探討、研究解決方案。

四、目前政府公共停車場仍有不少設有固定和非固定月票位,令不少停車場長期出現繁忙時段有位冇車泊情況,加上月票位沒有定期公開招標,有違公平原則。因應本澳目前停車場的使用情況,當局應考慮取消月票位,特別是固定月票,釋放更多車位,提升公共停車場的流轉率。此外,一些不設月票位的新停車場,不時顯示泊位已滿,但內裡卻仍有十多個空位。停車場專營權○三年提前結束,目前本澳管理私人停車場完全空白,當局必須及早制訂私人停車場規範法規,確保私人停車場健康發展,回應社會需求。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交通病入膏肓須訂輕軌缺席政策 市民日報 2015-01-18 P04 | 澳聞

交通病入膏肓須訂輕軌缺席政策   

市民日報       2015-01-18  P04 | 澳聞

    【本報訊】本澳交通問題近年來不斷惡化,不但搭車難,駕車同樣寸步難行。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形容澳門的交通已到病入膏肓狀況,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在沒有輕軌下的交通政策方向,交通問題要多管齊下才能改善;他倡議因應學童增加,政府跨部門協調設立一些分區校車,點對點令一架校車可以接載多間學校的學生上學,減少家長用私家車接送子女,同時要優化步行環境,例如設松山行人隧道,方便居民步行往返高士德與皇朝區,令市民出行有更多選擇。

       近日本澳交通問題再度凸顯,每日非繁忙時段多處地點都嚴重交通擠塞,路面無論電單車或其他機動車輛莫不寸步難行。上星期二早上由於下雨,整個北區大塞車至交通癱瘓,相關部門歸咎於掘路工程影響導致交通擠塞,交通局更稱,澳門的發展無可避免路面有工程施工,一般下雨天氣,不少市民改用汽車出行,加上路面發生交通事故可能較多,相對會較為塞車,呼籲市民根據經驗,再提早一些時間出行。

      林宇滔表示,2010至2020年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對澳門交通作出10年規劃,當時的規劃核心是2015年輕軌落成,巴士、的士服務、路網等有重新的規劃和有較大空間作出調整,惟由於輕軌工程一拖再拖,相關規劃根本不能落實,現階段政府必須面對現實,實事求是,重新思考未來10年的交通政策。

     汽車增長率超標 嬰兒潮增自駕車

    他認為,澳門交通接近臨界點,只要主幹道發生一、兩宗交通意外,或者下雨等因素,隨時會令交通癱瘓。政府應反思目前的交通政策,並作出完善。政府相關部門除應做好交通應對措施,更重要的是必須規劃整體交通政策方向。
    他指出:當年政府的目標是到2020年機動車輛平均年增長率低於4%,但去年本澳汽車增長率為6%,政府原本目標經難以達到,如果又沒有好的出行選擇提供給市民,林宇滔強調只會「死路一條」!他又形容,澳門的交通到了病入膏肓狀況,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在沒有輕軌下的交通政策方向,只有訂出整體目標方向,市民才會有取捨,或以少少犧牲換來更好的交通環境。
     他說,近年本澳出生率高,面對這一波嬰兒潮,由於沒有巴士排隊設施、巴士車廂又擠迫,家長根本不放心讓孩子搭乘巴士上學,故多會使用私家車接送子女上學,幾成趨勢,但往往是一架車載着兩個人,這就導致學校周邊道路交通嚴重擠塞,即使政府開闢更多學校上落客區,甚至某些路段上學時間禁止其他車通行,都無法解決問題。

    優化校車使用率 打通跨區步行徑

    林宇滔表示,過去校車在接送學童上學方面發揮方面很大作用,但政府一直沒有對學校做好協調統籌,每間學校都只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係澳門區學校,就兜晒成個澳門先番到學校,如果係氹仔學校,就要兜晒成個氹仔,有家長反映兜成個半鐘先到學。」這導致校車營運效率很低,更加重路面壓力。

    同時,他又促使家長更想自行駕私家車接送子女上學。面對現時嚴峻的交通問題,政府跨部門應研究考統籌及優化校車的使用,提高校車的使用效率。教青局及交通局是否可以協調設立一些分區的校車,點對點令1架校車可以接載多間學校學生上學,在減低路面壓力的同時,亦方便學童和節省搭車時間。未來幾年,本澳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人數會不斷上升,預見學生對交通需求將會倍增,當局應及早作好規劃部署。

     他又指出:交通問題要多管齊下才能改善,步行環境的優化也很重要。2008年政府估計2011年每日需要往返高士德、筷子基和皇朝區上下班的人次超過4萬,這些人不是搭巴士就是駕駛車輛上班,如果能在松山隧道開闢一條行人隧道,讓居民由皇朝廣場步行至紅街市,路程只是2.3公里,只需約30分鐘時間,如果政府能打通跨區的步行捷徑,相信可以吸引很多人改用步行上下班,既準時、又健康、更環保,還可以釋放路面交通壓力,基本上可以解決部分居民的出行問題。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