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交通出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交通出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林宇滔:延至關閘助分擔高峰時段交通壓力 輕軌東線應盡快定出方案 2018年1月7日|市民日報

林宇滔:延至關閘助分擔高峰時段交通壓力 輕軌東線應盡快定出方案   

【本報訊】輕軌澳門段拖延多年一直沒有新消息,運輸基建辦公室前日突然透露,會於短期內考慮開展東線的研究,即由關閘經過新城A區,再連接氹仔北安碼頭。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有關路線將原來只走氹仔的輕軌,延伸至人流最多的關閘,絕對有助分擔高峰時段的交通壓力,是務實和沒有選擇之中的選擇。但林宇滔提醒,東線方案是否可行的關鍵因素是跨海的問題,第四條跨海通道興建在即,促請政府盡快定出東線的具體方案,讓第四通道和東線同步興建,絕不可能再另建一條跨海通道行走輕軌。

林宇滔表示,輕軌東線並非突然拋出,政府過去十年陸路交通規劃,已提出雙環雙軸的概念,已包括輕軌東線的方案,而新城總體規劃的諮詢文本更有圖片直接顯示有關走線,但因A區建造需時,輕軌東線並非急切需要上馬,然而受澳門半島原走線有幾段引起社會更大爭議,現在提出先建東線,是沒有選擇之中的選擇,亦是可行的方案。

雖然有聲音質疑東線是服務旅遊和外僱,但林宇滔指出,澳門的交通擠塞和巴士上車難的問題,源於每日早上大量居民、外僱人流由北往南,傍晚再由南往北,東線有助將原來只行氹仔的輕軌,延伸至人流最多的關閘,絕對有助分擔高峰時段的交通壓力,對每個澳門居民都有幫助。他直言既然現屆政府沒有魄力去敲定原來的澳門半島輕軌走線,退而求其次先建輕東線,有助提升輕軌僅行走氹仔的效益。

跨海問題政府還沒有交代林宇滔續說,現在政府提出輕軌東線,按過去政府的圖示,有關走線是從關閘往新城A區,經第四條跨海通前往新城E1區再到北安,然而政府敲定第四條跨海通道採用橋樑方案後,政府沒有提到有否預留位置行駛輕軌,他憂慮是否意味需要對第四通道的方案或設計作出更改以行駛輕軌?林宇滔並強調,整個輕軌東線方案是否可行的關鍵因素是跨海的問題,政府卻完全沒有交代,按政府施政計劃,第四通道興建在即,他促請政府盡快定出輕軌東線的具體方案,讓第四通道和輕軌東線同步興建,不可能再另建一條跨海通道行走輕軌,否則絕對是浪費時間和資源,故現在已經沒有時間再對輕軌東線慢慢研究。

東線不代表放棄原來走線另外,羅立文亦表示,政府提出先建東線,不代表放棄原來的走線。林宇滔表示,除了東線需要盡快敲定和上馬外,原來媽閣往關閘的西區走線亦急需研究,特別有關走線媽閣段原設計是走地底,經歷「天鴿」風災內港嚴重水浸後,應該同步考慮做好內港防洪,及思考內港外圍快速車道,將來應三項工程同步處理,對澳門長遠防洪和交通都有很大的好處。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標籤脫落受檢控無法律依據 林宇滔:做好頭盔宣傳 澳門日報 2017-05-06 A06



標籤脫落受檢控無法律依據林宇滔:做好頭盔宣傳   


【本報消息】摩托車頭盔新例下月中生效,頭盔標籤脫落會被視作不具備使用條件,可能被罰款六百元。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標籤脫落並不影響頭盔的安全性,不應以此作為處罰標準,影響到公眾對新法的配合。
林宇滔認為,有關使用摩托車頭盔的法例已清楚列明對頭盔的使用要求,但並無提及標籤脫落可能被罰款的條文,交通事務局應引導摩托車駕駛者如何保護好頭盔的標籤。
倉促執罰招民怨他表示,認同一個質量好的頭盔應具備生產商配置的技術標準標籤,但標籤的脫落,不等同頭盔失去保護作用,當局不應過份著重標籤問題,而是應加強宣傳如何使用一個安全的頭盔。他指出,有關法例在去年六月十二日已經公佈,但當局過去十個月並未主動向坊間宣傳新法,至一年過渡期將近過去,當局才搬出有關罰則,這樣會對使用者造成擔憂及產生怨氣,公眾難以配合好有關法例落實。
他表示,由於頭盔在使用一定年份後,內外物料會出現不同程度老化,認同當局建議頭盔使用三年應更換,而頭盔的標籤只要妥善保護,一般不會出現脫落,不能接受以此作為其中一種處罰手段。他並關注居民棄置頭盔帶來的環保問題,認為當局應鼓勵居民將頭盔帶到指定收集點棄置,及增加收集點回收。
早推廣交通新法此外,行政會去年十月完成討論修改《道路交通規章》行政法規,要求今年十月十一日起,所有輕型及重型貨車、掛車及半掛車左右兩側車軸之間須安裝防止捲入裝置,而所有摩托車亦須備有兩個望後鏡,兩項新法同期實施。
林宇滔認為,當局應及早對相關規定作出推廣,讓居民有更充足時間在車上安裝所需設備,以免在新法實施前一兩個月才匆忙宣傳。

澳門日報      2017-05-06  A06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交通病入膏肓須訂輕軌缺席政策 市民日報 2015-01-18 P04 | 澳聞

交通病入膏肓須訂輕軌缺席政策   

市民日報       2015-01-18  P04 | 澳聞

    【本報訊】本澳交通問題近年來不斷惡化,不但搭車難,駕車同樣寸步難行。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形容澳門的交通已到病入膏肓狀況,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在沒有輕軌下的交通政策方向,交通問題要多管齊下才能改善;他倡議因應學童增加,政府跨部門協調設立一些分區校車,點對點令一架校車可以接載多間學校的學生上學,減少家長用私家車接送子女,同時要優化步行環境,例如設松山行人隧道,方便居民步行往返高士德與皇朝區,令市民出行有更多選擇。

       近日本澳交通問題再度凸顯,每日非繁忙時段多處地點都嚴重交通擠塞,路面無論電單車或其他機動車輛莫不寸步難行。上星期二早上由於下雨,整個北區大塞車至交通癱瘓,相關部門歸咎於掘路工程影響導致交通擠塞,交通局更稱,澳門的發展無可避免路面有工程施工,一般下雨天氣,不少市民改用汽車出行,加上路面發生交通事故可能較多,相對會較為塞車,呼籲市民根據經驗,再提早一些時間出行。

      林宇滔表示,2010至2020年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對澳門交通作出10年規劃,當時的規劃核心是2015年輕軌落成,巴士、的士服務、路網等有重新的規劃和有較大空間作出調整,惟由於輕軌工程一拖再拖,相關規劃根本不能落實,現階段政府必須面對現實,實事求是,重新思考未來10年的交通政策。

     汽車增長率超標 嬰兒潮增自駕車

    他認為,澳門交通接近臨界點,只要主幹道發生一、兩宗交通意外,或者下雨等因素,隨時會令交通癱瘓。政府應反思目前的交通政策,並作出完善。政府相關部門除應做好交通應對措施,更重要的是必須規劃整體交通政策方向。
    他指出:當年政府的目標是到2020年機動車輛平均年增長率低於4%,但去年本澳汽車增長率為6%,政府原本目標經難以達到,如果又沒有好的出行選擇提供給市民,林宇滔強調只會「死路一條」!他又形容,澳門的交通到了病入膏肓狀況,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在沒有輕軌下的交通政策方向,只有訂出整體目標方向,市民才會有取捨,或以少少犧牲換來更好的交通環境。
     他說,近年本澳出生率高,面對這一波嬰兒潮,由於沒有巴士排隊設施、巴士車廂又擠迫,家長根本不放心讓孩子搭乘巴士上學,故多會使用私家車接送子女上學,幾成趨勢,但往往是一架車載着兩個人,這就導致學校周邊道路交通嚴重擠塞,即使政府開闢更多學校上落客區,甚至某些路段上學時間禁止其他車通行,都無法解決問題。

    優化校車使用率 打通跨區步行徑

    林宇滔表示,過去校車在接送學童上學方面發揮方面很大作用,但政府一直沒有對學校做好協調統籌,每間學校都只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係澳門區學校,就兜晒成個澳門先番到學校,如果係氹仔學校,就要兜晒成個氹仔,有家長反映兜成個半鐘先到學。」這導致校車營運效率很低,更加重路面壓力。

    同時,他又促使家長更想自行駕私家車接送子女上學。面對現時嚴峻的交通問題,政府跨部門應研究考統籌及優化校車的使用,提高校車的使用效率。教青局及交通局是否可以協調設立一些分區的校車,點對點令1架校車可以接載多間學校學生上學,在減低路面壓力的同時,亦方便學童和節省搭車時間。未來幾年,本澳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人數會不斷上升,預見學生對交通需求將會倍增,當局應及早作好規劃部署。

     他又指出:交通問題要多管齊下才能改善,步行環境的優化也很重要。2008年政府估計2011年每日需要往返高士德、筷子基和皇朝區上下班的人次超過4萬,這些人不是搭巴士就是駕駛車輛上班,如果能在松山隧道開闢一條行人隧道,讓居民由皇朝廣場步行至紅街市,路程只是2.3公里,只需約30分鐘時間,如果政府能打通跨區的步行捷徑,相信可以吸引很多人改用步行上下班,既準時、又健康、更環保,還可以釋放路面交通壓力,基本上可以解決部分居民的出行問題。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