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交通病入膏肓須訂輕軌缺席政策 市民日報 2015-01-18 P04 | 澳聞

交通病入膏肓須訂輕軌缺席政策   

市民日報       2015-01-18  P04 | 澳聞

    【本報訊】本澳交通問題近年來不斷惡化,不但搭車難,駕車同樣寸步難行。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形容澳門的交通已到病入膏肓狀況,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在沒有輕軌下的交通政策方向,交通問題要多管齊下才能改善;他倡議因應學童增加,政府跨部門協調設立一些分區校車,點對點令一架校車可以接載多間學校的學生上學,減少家長用私家車接送子女,同時要優化步行環境,例如設松山行人隧道,方便居民步行往返高士德與皇朝區,令市民出行有更多選擇。

       近日本澳交通問題再度凸顯,每日非繁忙時段多處地點都嚴重交通擠塞,路面無論電單車或其他機動車輛莫不寸步難行。上星期二早上由於下雨,整個北區大塞車至交通癱瘓,相關部門歸咎於掘路工程影響導致交通擠塞,交通局更稱,澳門的發展無可避免路面有工程施工,一般下雨天氣,不少市民改用汽車出行,加上路面發生交通事故可能較多,相對會較為塞車,呼籲市民根據經驗,再提早一些時間出行。

      林宇滔表示,2010至2020年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對澳門交通作出10年規劃,當時的規劃核心是2015年輕軌落成,巴士、的士服務、路網等有重新的規劃和有較大空間作出調整,惟由於輕軌工程一拖再拖,相關規劃根本不能落實,現階段政府必須面對現實,實事求是,重新思考未來10年的交通政策。

     汽車增長率超標 嬰兒潮增自駕車

    他認為,澳門交通接近臨界點,只要主幹道發生一、兩宗交通意外,或者下雨等因素,隨時會令交通癱瘓。政府應反思目前的交通政策,並作出完善。政府相關部門除應做好交通應對措施,更重要的是必須規劃整體交通政策方向。
    他指出:當年政府的目標是到2020年機動車輛平均年增長率低於4%,但去年本澳汽車增長率為6%,政府原本目標經難以達到,如果又沒有好的出行選擇提供給市民,林宇滔強調只會「死路一條」!他又形容,澳門的交通到了病入膏肓狀況,政府必須重新思考在沒有輕軌下的交通政策方向,只有訂出整體目標方向,市民才會有取捨,或以少少犧牲換來更好的交通環境。
     他說,近年本澳出生率高,面對這一波嬰兒潮,由於沒有巴士排隊設施、巴士車廂又擠迫,家長根本不放心讓孩子搭乘巴士上學,故多會使用私家車接送子女上學,幾成趨勢,但往往是一架車載着兩個人,這就導致學校周邊道路交通嚴重擠塞,即使政府開闢更多學校上落客區,甚至某些路段上學時間禁止其他車通行,都無法解決問題。

    優化校車使用率 打通跨區步行徑

    林宇滔表示,過去校車在接送學童上學方面發揮方面很大作用,但政府一直沒有對學校做好協調統籌,每間學校都只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係澳門區學校,就兜晒成個澳門先番到學校,如果係氹仔學校,就要兜晒成個氹仔,有家長反映兜成個半鐘先到學。」這導致校車營運效率很低,更加重路面壓力。

    同時,他又促使家長更想自行駕私家車接送子女上學。面對現時嚴峻的交通問題,政府跨部門應研究考統籌及優化校車的使用,提高校車的使用效率。教青局及交通局是否可以協調設立一些分區的校車,點對點令1架校車可以接載多間學校學生上學,在減低路面壓力的同時,亦方便學童和節省搭車時間。未來幾年,本澳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人數會不斷上升,預見學生對交通需求將會倍增,當局應及早作好規劃部署。

     他又指出:交通問題要多管齊下才能改善,步行環境的優化也很重要。2008年政府估計2011年每日需要往返高士德、筷子基和皇朝區上下班的人次超過4萬,這些人不是搭巴士就是駕駛車輛上班,如果能在松山隧道開闢一條行人隧道,讓居民由皇朝廣場步行至紅街市,路程只是2.3公里,只需約30分鐘時間,如果政府能打通跨區的步行捷徑,相信可以吸引很多人改用步行上下班,既準時、又健康、更環保,還可以釋放路面交通壓力,基本上可以解決部分居民的出行問題。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