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山竹應對值肯定 基建白卷難交待 2018年9月21日|訊報

山竹應對值肯定 基建白卷難交待   

經歷了去年「天鴿」蹂躪用人命換來的慘痛教訓,日前超強颱風「山竹」襲澳,並在本澳以南約六十公里掠過,政府早在一周前提前預警,跨部門做足功夫,加上全社會經歷去年「天鴿」仍猶有餘悸,做足自保工作。

前線人員辛勞應致敬「山竹」
亦如預期地為本澳帶來懸掛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但幸好未有造成嚴重人命傷亡,商戶的財產損失和社會復原時間亦遠較「天鴿」為低為短,在被動式應對災害上,是次表現確實遠勝去年「天鴿」。不少低窪地區的小商戶向筆者反映,上次「天鴿」政府近乎零預警,令不少貨物及設備浸壞,損失動輒數十萬甚至過百萬,今次「山竹」政府早在一周前不斷提醒,故已盡可能將貨品放高,儘管都有貨品或設備因無地方搬而受浸,今次損失僅約數萬元。

客觀而言,政府及社會在應對「山竹」的氣象預警、訊息發佈、災前預備、低窪地區撤離、緊急應變、善後清理等,都有明顯進步。交通、市面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全線人員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尤其要向前線、後勤、災後清理人員致敬,居民也相當配合及做好自身的準備工夫,各項工作值得肯定,筆者也必須向所有為應對「山竹」有出過力的前線人員致敬!

氣象預報專業值肯定
當中,氣象局在颱風及風暴潮的訊息發佈的預警性、透明度、準確性和訊息詳盡程度均遠勝去年「天鴿」的「零預警」;也用事實證明,氣象局並不缺乏專業分析和判斷能力,缺的只是稱職負責的領導管理層!社會亦關注,在去年「天鴿」後臨危受命空降氣象局的譚偉文完成任期後,新任班子能否延續這股新作風,繼續用實際行動挽回民間對氣象局的信任?

今次民防跨部門協調亦值得肯定,各部門均各司其職做好分工,集合力量做好應災工作,可以算是近年政府跨部門合作成效的「典範」之一,但這亦令筆者提出一個疑問,當局正草擬的《民防綱要法》準備成立局級部門協調是否必要?既然現行機制已能做好跨部門協調,成立一個新的局級部門先不計額外資源投放,會否令原有運作暢順的機制徒添複雜及更多行政程序?亦似乎有違特區政府精兵簡政的方向。

另一方面,在民防架構協調下,政府今次的信息發佈統一性和準確性亦遠勝去年,儘管仍有個別謠言流出,筆者亦認同任何時候,對惡意造謠的人士作出處罰,但若按早前提出在不知情下,只要轉播謠言也需受罰,筆者實難苟同,甚至會令政府正確的訊息傳播受阻。

逾五米風暴潮或成慣常
今次特區政府整體應對「山竹」的工作確實值得肯定,但瑜不掩瑕。「山竹」帶來本澳有紀錄以來水位第二高的風暴潮,令內港、司打口、青洲及筷子基仍然一片汪洋,近兩萬用戶遭受停電,社會同樣面對不少的財產損失和影響,每年一大浸也絕不是辦法,這亦反映從零八年「黑格比」,再到去年「天鴿」,本澳抗風暴潮的硬件設施、防洪基建完全近乎零進展!

 面對全球暖化催生極端天氣,「天鴿」、 「山竹」這類五米多潮高的「洪水猛獸」,已非過往所認為的「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事實告訴我們,超強颱風或五米以上的風暴潮,甚至已是「一年一遇」的常客,應當關注如何有效主動應對風暴潮,並在防洪基建上狠下決心和作部署,做好防風暴潮基建。

正如早前在本專欄已多次提出,在「小修小補」上,儘管海事及水務局於二0一五年完成了「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聲稱可抵禦四點一米潮高,但早兩月,內港一帶僅在三米六左右的天文大潮下,就出現嚴重的海水倒灌或雨水渠反湧,導致內港低窪地區一帶出現水浸,反映工程設計或質量根本有問題!

堤圍加至米五效用成疑
雖然,海事局近日已承認該工程確實存在滲漏,故原本五月招標將該堤圍加高至路面一點五米的計劃已押後。筆者在此必須提醒,有關加高提圍的工程即使完工,對應潮高四點八米,也僅能勉強擋住「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四米六三),但「天鴿」的潮高達五點五八,「山竹」潮高也達五點二五(當時實時數值未核實),加高堤圍工程是否需要確實值得慎思。

因為風暴潮的原理是颱風中心氣壓因颱風風力而大幅降低,變相將海水吸起,故要抵擋風暴潮,堤圍必須足夠高,只要潮高較堤圍高,海水就會無限量湧入,任何水泵或蓄水池面對風暴潮都是無效的!故筆者認為,目前最重要是先確保應對潮高四點一米的(當時聲稱十年一遇)「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不再滲漏,及盡快完成內港雨水泵房或其他臨時措施,避免內港一月一浸。至於加高至地面一點五米的防洪牆工程,筆者認為應擱置,因為這個工程原意是要抵擋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當時聲稱二十年一遇)。

擋潮閘或高逾七米潮高
然而,本澳已連續兩年遇上五米多的風暴潮。根據當局去年「天鴿」後公佈的資料,原內港擋潮閘設計是以二百年一遇的歷史潮位,即一九九三年颱風「貝姬」的潮高四點七八米為參考,將擋潮閘設計為五點六米,留有餘量,但因應「天鴿」五點五米潮高,需要再加高設計,若再考慮本澳連續兩年受到五米多的風暴潮影響,擋潮閘的高度或要大幅升至七米以上才屬安全合理範圍。

必須指出,今次「山竹」五米二五的風暴潮高雖不及「天鴿」,但原因是當日不是天文大潮且是每日低潮位,原潮高僅兩米;若「山竹」是如去年 「天鴿」般在天文大潮加每日高潮位襲澳,水位最少會再升高一米以上,六米多的潮高,相當於內港最低位的水浸高度將逾三米,即逾一層樓的高度,屆時水浸的影響將極大。

建築物抗風力成新課題
筆者必須提醒,「山竹」雖是以超強颱風(中心風力一百八十五公里以上)吹襲菲律賓呂宋島,但在接近澳門時已減弱為強颱風,威力已有所減弱;故若有超強颱風直接吹襲本澳,其破壞力將更驚人。屆時,不單風暴潮高可能達六米以上,其持續風力亦可能接近本澳建築設計的抵受上限,到時本澳樓宇的堅固程度將受考驗,如何確保本澳樓宇、尤其是高層樓宇得到合適維修保養,確保其抗颶風能力,將是未來的新課題。


不過,本澳樓宇在應對「天鴿」和「山竹」的風力是安全可靠的,只是本澳去年「天鴿」後才推出樓宇窗戶的標準,故窗戶一直是本澳樓宇面對颱風時的弱點,故大家即使貼好窗戶,颱風期間也不應靠近,當風地方更可考慮在窗內加一層遮擋,減少窗戶萬一破裂時的危險。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