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潮趨常發 防洪基建應狠下決心 傳新:主動應災勝被動
【本報消息】在“山竹”侵襲下,澳門幸保不失,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有感政府乃至全民的防災、抗災及善後工作顯著提升。然而,五米多潮高的風暴潮趨向常發,有必要加快落實擋潮閘等防洪基建。
當局抗“山竹”進步
經汲取了去年“天鴿”的慘痛教訓後,林宇滔認為,政府及社會在應對“山竹”的氣象預警、訊息發佈、災前預備、低窪地區撤離、緊急應變、善後清理等,都有明顯進步。交通、市面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全線人員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尤其要向前線、後勤、災後清理人員致敬,居民也相當配合及做好自身的準備工夫,各項工作值得肯定。
在被動式應對災害上,是次表現遠勝去年“天鴿”,可見是否有準備分別很大,再次反映當局去年應對“天鴿”時,資訊完全不足、毫無警覺,“用人命換取咗一次慘痛教訓。”
他指出,超強颱風“山竹”襲澳時,幸好沒碰上當月及當日的潮汐高位,故風暴潮引發的最高潮水高度為五點二米、低於“天鴿”的五點五八米;但若“山竹”遇到潮漲,加上其持續時間長,威力絕對大於“天鴿”。
科學論證盡快上馬
全球暖化催生極端天氣,“天鴿”、“山竹”這類五米多潮高的“洪水猛獸”,已非過往所認為的“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甚至已是“一年一遇”的常客,應當關注如何有效主動應對,在防洪基建上應狠下部署。
林宇滔提到,即使有應對、撤離計劃,每次嚴重水浸均會構成危機、停電及損失,需要人力物力作防災、善後、維修。一勞永逸之法,始終是包括澳門半島、路氹的防風暴潮基建,若經過科學論證,便應盡快上馬。作為短期方案的一點五米內港防洪牆,也僅能應對四點八米的潮高、抵擋“黑格比”級別的風暴潮。他關注何時落實擋潮閘,以解決內港、筷子基、青洲一帶的風暴潮水浸。
海水倒灌攻陷堵縫
在“小修小補”上,儘管海事及水務局於二○一五年完成了“見縫施堵”內港臨時防洪工程,稱聲可抵禦四點一米潮高,然而,早月竟被三米多的海水倒灌攻陷,必定是工程質量出現問題,難令人接受,有必要盡快處理堤圍滲漏、雨水渠倒灌等,“如果唔係,每月一小浸,對內港居民同商戶都係好大嘅困擾。”
此次的訊息發佈,也非“無懈可擊”,如有旅客幾經艱辛趕至關閘口岸卻摸門釘,亦有遊客竟在“山竹”吹襲之際,徒步過橋,增加危險因素及民防壓力。
林宇滔坦言,旅客來自四面八方,難有辦法將訊息送至每個人手上,手機短訊也未必全面覆蓋,面對如此大的風暴,遊客有責任自行了解當地的訊息發佈。
關閘宜設臨時駐點
他建議多利用各區的顯示系統,讓公眾及時了解重要訊息。由於必有“漏網之魚”,或可在關閘設臨時的簡單停留點,讓旅客可安全地等候關口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