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公佈人均社區設施現況 按需求科學規劃狗場用地 2018年9月7日|訊報

公佈人均社區設施現況 按需求科學規劃狗場用地   

上月底,工務局在城規會公布逸園跑狗場原址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將分為教育設施、體育設施、社會及政府設施用地。靠近青洲大馬路一側面積約 8,000平方米的土地用作教育設施用地,樓宇限高 50米;體育設施用地則規劃於中央地段,面積將由原來的約2萬平方米,增至約2.65萬平方米,限高 35米,建議維持和優化現有田徑足球場,旁邊新建一座綜合體育館。至於靠近麗都行人天橋一側約 3,900平方米的用地,規劃為社會及政府設施用地,限高 50米,將因應未來區內的人口增加,預留增設不同設施;同時建議設不少於 400個停車位,並考慮地下空間建蓄洪池。

被動回應總較增人口密度為佳
筆者認為,現時方案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被動地回應社會訴求,並非真正的全面規劃,缺乏前瞻性,難以真正解決不同的社區設施不足問題。不過,肯定比將狗場選址用作興建住屋、進一步增加該區人口密度為佳!

要真正做到科學規劃,首先是制訂人均社區設施標準,香港就有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就各類型社會設施制訂明確標準,以便在各區科學客觀前瞻地落實規劃。

澳門過去缺乏整體規劃,各區社區設施的人均面積差異極大。當局應恆常公佈澳門整體和分區社區設施的人均指標,一方面以此為基礎,制訂整體的規劃指標,同時亦可了解各區對不同社區設施的需求,在不同區域倘若有新的土地空間,如今次狗場重新利用時,應可按該區的不同社區設施人均面積、以及人口普查的人口結構特徵作系數調整,按輕重緩急針對性回應該區居民最迫切的社區設施需求,這樣肯定較目前不同持份者直觀判斷提出意見更有說服力,這種科學規劃才能逐步減少各區社區設施供應不均的情況。

不應片面公佈研究報告內容
就狗場規劃,社會意見紛陳,但至今政府交待的資料不多,根據逸園跑狗場原址土地利用規劃研究的判給資料,政府用145萬委託顧問公司研究,工期203天,筆者可以斷言,規劃研究的資料肯定遠較政府目前公佈的半版報紙廣告為多,相信研究報告應有更多客觀數據及方案提供公眾參考。

澳門已進入五至十年的嬰兒潮,估計適齡學生每年將以兩、三千人的速度增長,本應促使當局及早做好規劃和應對,確保教育資源投放同步增加,確保教育質素能配合社會發展所需。
根據資料,本澳出生率由八十年代末的平均七千多人,下跌至回歸初每年約三千多人,因應出生率大減,教青局在2003年沙士期間推行小班教學(每班35人),以保持教學團隊穩定。

港千二人中學需地七千平方米
但時移世易,直至2012年龍年,本澳的出生率急升,再次突破七千大關,2012年至2017年共六年間,本澳每年出生嬰兒平均達七千人,出生潮的波動令目前中學學額非常充足,但托兒所、幼稚園學額卻面臨壓力,今年龍B入讀小一,學額壓力正式向上延至小學。

現時非高等教育學生(即幼稚園K 1至高三合共15個級別)結構屬上窄下闊,即中學階段學生僅四千人左右,但幼稚園到小一每級有六千多人,可以預計非高等教育未來五到十年仍會每年增加二千個學生,政府必須及早做好規劃,確保未來學生人均教育資源能與社會發展同步調整,不能因學生人數增加而導致人均教育資源投放下降。

根據資料,本澳學生人均建築面積及校內活動面積已從2007年的7.14平方米,增至2013年的11.55平方米;但教育界指出,此數字仍較亞洲普遍地區少一半,且部分北區學校數字甚至僅有人均二點多平方米。近年,政府提出藍天工程,希望將十多所裙樓學校遷出,改善學校環境。筆者對此方向認同,但必須指出,即使不屬裙樓學校,目前不少學校教學空間亦十分緊絀。

面對適齡學生增加,政府必須從土地規劃和利用層面,優先回應教育用地的需求,及早建設新校舍,確保社會未來的主人翁有合理的人均學習和活動空間。今次狗場規劃中,教育用地為八千平方米,若按當局之前提出興建四所學校,空間明顯太擠迫。根據香港標準,一間容納765名小學生的小學,地盤面積為6200平方米,且闊度最少為65米。一間可容納1200名學生的中學,地盤面積就需要6950米,當然澳門現實情況下難以照搬香港標準,但也客觀反映出八千平方米的教育用地的承載力,亦可以戲言,即使狗場四萬平方米土地均用作建學校,亦未必能解決本澳所有教育用地的需求問題,因為如何用好大批閒置土地,以及盡早利用A區等新填海土地用作興建教育設施,才是最實際的。

體育設施應公平分配公眾使用
因此,狗場作為北區原有重要的體育活動空間,方案提出保留原有足球場,在原看台附近興建體育設施,筆者覺得亦合情合理,問題是將來興建的體育設施,如何將使用時間更合理和足夠分配予公眾公平使用,而非目前大部分體育設施側重給予體育會,甚至被體育會包起,這些才是居民最關心的關鍵問題。

另一個爭議較大的,應屬蓄洪池的問題,政府在規劃中表示會預留地下空間建蓄洪池,但具體內容未見當局公佈,有支持意見認為可提升暴雨時的排水能力,但亦有意見認為,蓄洪池應建在筷子基北灣。

正如筆者上周專欄提及,本澳面對水患問題包括海水倒灌、風暴潮及暴雨,前兩者主要靠築高堤圍擋水處理,後者則可靠地下雨水渠及岸邊的雨水泵房,而蓄洪池對海水倒灌、風暴潮是無效的,主要是在暴雨時提供臨時儲水空間減少水浸。

但值得留意的是,過去新橋、高士德一帶暴雨水浸,近年已大大改善,原因是當局在擴大該區的地下雨水渠,並在林茂塘設置泵房將該區的雨水泵出海,避免了過去天文大潮頂著岸邊排水口、雨水無法排出的情況。青洲、台山、氹仔黑橋等同樣都是用雨水泵房方式處理水浸問題。上月底青蔥大廈周邊出現的嚴重水浸,原因應是該區渠道阻塞。

是否建蓄洪池應科學論證
故此,筆者必須指出,是否需要在狗場興建蓄洪池,必須先結合本澳渠網的實際情況,需先進行科學研究,並檢視本澳多區地下渠網的設計及解決淤塞問題,否則即便興建蓄洪池亦未能發揮效用。當然,若當局為應付極端天氣,準備有系統地全面升級渠網的排放標準,筆者絕對支持!但若僅增加蓄洪池,等同木桶僅加一塊長板,對提升儲水能力是沒有幫助的!


另外,客觀而言,海洋對暴雨的吸納量是無限的,在海邊興建應對暴雨的蓄洪池在理論上難以說得通,但通過地下涵箱將海岸排水口截流再排出,減少海水經排水口倒灌入低窪地區,亦是一種優化。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