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澳門治水根本無人統籌 擋潮閘僅高天鴿七厘米? 2019年4月5日|訊報

澳門治水根本無人統籌 
擋潮閘僅高天鴿七厘米?  
日前,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委員會舉行會議,跟進防災減災公共工程的規劃及建設事宜。議員普遍不滿政府防災基建的工程進度,作為抵擋風暴潮關鍵的內港擋潮閘工程,目前仍在設計研究,甚至未能有明確的工程預計時間;委員會亦批評,其他區域如路環、外港等一帶的加高堤圍及排澇設施根本欠缺統籌,要求特首明確由誰人揹起統籌擋潮閘及其他防洪排澇基建的責任,確保能更有效協調和盡快落實。
立會要交統籌人揹治水責任
翻查資料,去年十二月中同一事務委員會已跟進此問題,但對比兩次內容,除了筆者上周提及巿政署二0二一年完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以及聊勝於無的「在內港沿岸現有的矮牆加裝十多個單向退水拍門,以便積水能盡量和潮水同一時間消退,將水浸時間縮短」的工程爭取在今年六月完工外,其他所有基本上是零進展!
幸好,昨日筆者執筆之時,應對風暴潮的關鍵防洪基建──「內港擋潮閘」終有進展--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內港擋潮閘開展環評第一階段公示」將至本月十八日,及後還要進入第二階段為編製環境影響報告書初稿和徵求意見公示。最終完成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亦要公開。
環看整份環評公示,只有三版內容,基本沒有任何新內容,一個當局承諾爭取今年下半年動工的工程,既然去年十二月初已獲中央批覆內港擋潮閘的可行性報告,當局為何要拖延四個月才公示第一階段環評?
安全系數遠較首次設計為低
翻查資料,特區政府於二0一五年已提出興建內港擋潮閘,當時是因應二00八年「黑格比」風暴潮提出,「天鴿」(二0一七)和「山竹」(二0一八)仍未出現,故內港擋潮閘高度最初設計是以二百年一遇的歷史潮位,即一九九三年颱風「貝姬」的海平面水位四點七八米為參考,將擋潮閘設計為五點六米,留有八十二厘米的緩衝空間。但當這個設計還在?釀當中,在全球氣候暖化的加持下,二0一七年「天鴿」帶來的風暴潮高度就達五點五八米,原設計僅剩二厘米的緩衝空間,故政府在「天鴿」襲澳後已明確要加高擋潮閘,但一直未公佈詳情。
然而,根據今次公示資料,當局目前擋潮閘的設計僅為三點八五米 MSL,「天鴿」的最高潮高為三點七八米MSL(氣象局「天鴿」最高潮高──澳門平均海面高度一點八米),即新擋潮閘設計對於「天鴿」級別的風暴潮僅預留七厘米的緩衝空間,意味著今次設計的安全系數遠較首次設計的八十厘 米為低。
更令筆者擔心的是,去年「山竹」帶來的風暴潮高度雖較「天鴿」低約三十七厘米,原因只是因為「山竹」襲澳時剛巧屬潮汐低潮位,若如「天鴿」同時夾著天文大潮襲澳,「山竹」的風暴潮高有可能再高逾1米,意味著足以越過最近設計的擋潮閘。
儘管當局一直強調擋潮閘以二百年一遇為設計標準,但「天鴿」已證明這個標準根本不敷應用,連同「冧莊」襲澳的「山竹」,我們若僅僅以三點八五MSL作為擋潮閘的設計標準,僅七厘米的安全緩衝空間明顯是極不足夠和不合理的,當局有必要對此向公眾詳細解釋設計理據。
全球暖化標準宜鬆不宜緊
對於一個政府曾承諾今年下半年會動工、單是水底工程可能四、五年時間的民生工程,筆者本來不想就細枝末節糾纏,但這個重要防洪工程的安全系數若真是如此低,確實有可能引起災難性的後果,甚至令整個工程投放白費,當局必須要面對和向公眾交待!
筆者在此引用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立法會的一段回覆:羅立文舉例,在他上任前政府曾託內地一間顧問公司為內港擋潮閘(筆者按:應指防洪堤)做研究,當時有關公司稱可抵擋十年一遇的潮水,但他形容現時「咪撞哂大板」,現時再委託同樣公司來澳,有關公司的建議是做抵擋二十年一遇潮水的擋潮閘(筆者按:應指防洪堤)。
颱風的威力源自溫暖的海水(廿六度以上),隨著全球暖化,颱風威力只會越來越強,正如上周專欄所言,全球暖化令極端天氣頻發,澳門過去五十年僅出現六次十號風球,但過去兩年我們就連續受到風力最強和懸掛時間最長的十號風球吹襲,澳門確實難以有效預測天氣極端的惡化程度;長遠而言,單靠興建更高的擋潮閘去抵擋風暴潮,未必是好辦法,但在可行且選擇有限下,擋潮閘是短中期內治理內港水患的有效方案,故在這個重要的防洪工程設計時,必須充份考慮全球暖化這個因素,並在設計上留有足夠的緩衝空間。
雨水泵房有效何費周章建蓄洪池
內港擋潮閘理論上可以處理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及新口岸,以及氹仔巿區、舊城區,以及路環舊區一帶同樣會受水患影響。根據立法會專責委員會昨日會後介紹,政府指路環西側治水方案起初沒有加入荔枝碗,但隨著荔枝碗片區被評為文物,路環的「一湖」治水方案範圍需要擴大至包括荔枝碗,因變化較大,需向城規會介紹後再進行方案比選。而內港向南段到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以解決天文大潮該處水浸問題正處於初步設計階段,仍要結合司打口周邊居民訴求;筷子基有堤岸加高工程的建議,現處於深化研究階段;外港堤圍加高方面,正開展初步設計,未有具體時間;很明顯政府對於有關防洪排澇工程的建議,並未有認真統籌和協調,只是在被逼的情況下交待進度。
上述工程中,筆者對內港向南段到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的方案有所疑問,因為本澳過去多個天文大潮期間容易因大雨水浸的黑點,包括新橋、高士德及氹仔黑橋,都是分別靠林茂塘及氹仔排角雨水泵房解決水浸問題,證明做法行之有效,故剛動工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也是用雨水泵房解決問題,加上內港一帶地質要在地底建設蓄洪池工程耗時且所費不菲,蓄洪池或泵房對風暴潮也是沒有任何作用,何以工務局建議今次要在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解決天文大潮的暴雨水浸問題?筆者實在不明所以!
新特首應提前做好治水功課
如果要問一個社會公認要做的民生工程,擋潮閘和一系列的防洪排澇工程肯定是老百姓心中的首要民生項目,但對於已經歷過「天鴿」和「山竹」兩次嚴重風暴潮慘痛教訓的特區政府,在此方面工作多年來竟然仍一籌莫展,至今仍由政府不同部門負責不同防洪排澇工程,根本沒有認真統籌,只是繼續官腔回應稱正有序跟進,甚至在立法會專責委員會的要求下,三個多月仍未交出清晰的治水規劃、藍圖和時間表。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必須明確治水的統籌負責人物和部門,並定期向社會公眾發佈相關工作進度和最新資訊,也寄語有意參選新一屆特首選舉的候選人,要就治水做好功課,並通過向中央有關部委反映和積極爭取配合支持,將擋潮閘的安全系數提升到足夠高,並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將工程盡快完工,真正為澳門低窪地區的巿民和商戶擺脫風暴潮影響的威脅和陰霾。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 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