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公共工程規劃離地忽視集體需求 2019年4月2日|市民日報

公共工程規劃離地忽視集體需求    
【本報訊】工務局日前表示舊澳氹大橋旁計劃興建的澳氹第五條跨海通道,該海底隧道不建議電單車通行消息傳出引起社會爭議。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從第四通道沒預留輕軌通行,到第五通道不讓電單車通行,內港擋潮閘動工無期等,均凸顯政府在公共工程上沒有認真考慮社會訴求,工程設計閉門造車,領導和長官意志決定工務的快與慢,並非從社會集體需求出發,最核心問題是官員毋需向公大眾交代和問責,所以才致決策或工程計劃離地。
工程設計無思考平衡整體利弊
在去年11月,工務局把第五條跨海通道的初步設計、工程勘察及專題研究判給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公司負責,判給價9927萬元,工期800天。工務局局長李燦烽去年12月在立法會上表示,第五通道正處於設計階段,通道長約2公里,會興建兩條管道,來回各3條車道,走線基本確定。日前,工務局回覆議員書面質詢時則透露,按照研究單位的分析,嘉樂庇總督大橋旁計劃興建的海底隧道(澳氹第五條跨海通道),將不建議電單車通行。
林宇滔批評說,政府在公共工程設計上從未有認真思考和平衡整體利弊,與社會有充分溝通,以便最後作出最合理的選擇。除第五通道,第四通道設計也令人質疑,相關大橋設計完全沒有考慮預留輕軌通行空間,以致政府日後在興建輕軌東線時,需要額外再建跨海大橋讓輕軌通行,變相增加東線建造成本,令東線造價貴過氹仔線和媽閣、石排灣線總和。
與社會無溝通部門間各自為政
他認為,事實上,無論澳氹第五條跨海通道是否可以行電單車,還是澳氹第四條跨海通道是否可以預算輕軌通行空間,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只是設計的問題,是技術和造價的取捨。可能澳氹第五條通道要讓電單車通行,在造價上會比現時方案高,政府應讓市民選擇,第四通道設計亦面對同樣情況,惟政府在公共工程上從來都閉門造車,不會將這些內容向社會詳細說明和交代,「第四通道嗰陣時就話趕啫,但趕到而家都重未招標開工,而輕軌東線又話2020年先展開,咁點解唔考慮埋輕軌(東線)呢?」他質疑指政府當年建西灣大橋時也有考慮預留輕軌,為何第四通道卻沒考慮?
林宇滔更批評說,除沒考慮社會訴求,沒有與社會溝通,部門和部門間各自為政缺乏溝通協調,工務局設計第四通道時,運建辦有否向工務局反映預留輕軌通行的問題?如果有,工務局為何沒有預留?又例如A區連接澳門半島的通道為何沒有立交橋,要拖到最近才由交通事務局研究規劃?上述情況均明顯反映部門間沒溝通,官員在制訂政策上的思維、視野不夠前瞻性,而最核心問題是官員毋需向公大眾交代和問責。
政府完全有空間基建上加把勁
林宇滔指出︰很多國家地區的政府在決定一項工程時,往往由下而上收集很多社會意見,前線政府人員、業界等,可能因此而令政策出台時間較長,但至少政策或工程出台後更貼合社會訴求。澳門部門決策則較為上級主義,領導和長官意志決定工務的快與慢,並非從社會集體需求出發。
他又不認同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多次在立法會上稱人手不足,令工程「做唔切」或「做唔到咁多」的言論,內港擋潮擋提出興建多年,去年12月中央已批覆興建,至今政府仍未公開招標,動工無期,「有啲乜嘢緊要過擋潮擋」?即使多多錢都要投放,最近幾年本澳連續遇到兩個10號風球,沒有人知第三個何時會吹襲澳門,政府被動式應災有進步,惟本澳應有防洪基建主動應對颱風,擋潮擋應是民生優先工程。
林宇滔說,特區政府有資源,除財力,公務員總數3.8萬人,不計外判,今年公務員薪酬預算支出為417億元,倘若工務範疇人手不足,可以向其他部門借調,在不請人情況下就可以解決人手不足問題,或是將「做唔切」工作外判也可以。
他指出:政府完全有空間在基建上加把勁。從工程項目前瞻性設計到官員人力資源的分配等,政府都沒有以民為本和沒有由下而上真正收集社會意見。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