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團體憂擋潮閘設計高程防唔住 較天鴿僅有7厘米緩衝區 難適應全球暖化嚴峻影響 2019年4月20日|市民日報

團體憂擋潮閘設計高程防唔住 較天鴿僅有7厘米緩衝區 
難適應全球暖化嚴峻影響
【本報訊】工務局公布內港擋潮閘設計,相應設計年最高潮位高程為3.85米,加上本澳陸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距1.8米,即擋潮閘的高度為5.65米。傳新澳門協會質疑最新設計比政府去年提出的5.8米「縮水」15厘米,現時設計僅比「天鴿」潮水高度多出7厘米,恐有關設計日後能否有效抵禦全球暖化下可能出現的風暴潮。該會促請政府清楚交代擋潮閘設計理據,確保公眾安全。
澳門內港擋潮閘工程位於灣仔水道出口,左岸為澳門半島,右岸為珠海市城區,擋潮閘設計標準為200年一遇,相應設計年最高潮位高程為3.85米,擋潮閘總淨寬300米,包括泄水孔、通航孔、排澇泵站、應急船閘及管理區。
須向公眾解釋設計理據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副理事長甄慶悅昨就內港擋潮閘設計高度舉行記者會。其中,林宇滔表示,翻查資料,特區政府2015年提出興建內港擋潮閘,當時因應2008年「黑格比」風暴潮而提出,那時2017年「天鴿」和去年「山竹」仍未出現,故內港擋潮閘高度最初設計是以200年一遇的歷史潮位,即1993年颱風「貝姬」的海平面水位4.78米為參考,將擋潮閘設計為5.6米,留有82厘米緩衝空間。
但當這個設計還在醞釀階段,在全球氣候暖化影響下,2017年「天鴿」帶來的風暴潮高度達5.58米,與擋潮閘原設計僅剩2厘米緩衝空間,故政府在「天鴿」襲澳後明確要加高擋潮閘,但一直未公布詳情。然而,根據早前公示資料,當局目前擋潮閘的設計僅為3.85米MSL,「天鴿」的最高潮高為3.78米MSL(氣象局「天鴿」最高潮高─澳門平均海面高度1.8米),即新擋潮閘設計對於「天鴿」級別的風暴潮僅預留7厘米緩衝空間,意味著今次設計的安全系數遠較首次設計的80厘米低。
林宇滔直言,更令人擔心的是,去年「山竹」帶來的風暴潮高度雖較「天鴿」低約37厘米,原因只是因為「山竹」襲澳時剛巧屬潮汐低潮位,若如「天鴿」同時夾著天文大潮襲澳,「山竹」的風暴潮高有可能再高逾1米,意味著足以越過最近設計的擋潮閘。
他說,儘管當局一直強調擋潮閘以200年一遇為設計標準,但「天鴿」證明這個標準根本不敷應用,連同「冧莊」襲澳的「山竹」,若僅僅以3.85米MSL作為擋潮閘的設計標準,僅7厘米的安全緩衝空間明顯是極不足夠和不合理的,當局有必要對此向公眾詳細解釋設計理據。
一係唔起起就要足夠高
對於工務局日前書面回應稱,擋潮閘閘門高度,是以設計潮位高程為基礎,加上安全系數及越浪等因素所需的額外高度,強調閘門高度一定會比設計潮位高程數值更高,以提供安全保障。林宇滔批評工務局的回應沒有透明數據支撐,迴避公眾質疑,但擋潮閘年底即將動工,他擔心高度如何應付將來嚴峻的強颱風,要求政府清楚交代。他說︰「呢個閘一係就唔起,要起就必須起得足夠高。因為只要風暴潮越過堤圍高度,海水好快就可以將低漥地區淹沒,衝擊力甚至會比原本沒有擋潮閘的時候更大。」甄慶悅表示,政府對於擋潮閘眾多重要的資訊,如設計公司、顧問公司提供的數據,工程預算等都不願向社會開誠布公討論,批評政府態度惡劣。
全盤解決各區大潮水浸
林宇滔又認為,擋潮閘理論上可以處理澳門半島西岸的風暴潮問題,但若遇上例如「天鴿」級別的風暴潮,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同樣會受水患影響。根據立法會專責委員會介紹,政府指路環西側治水方案起初沒有加入荔枝碗,但隨著荔枝碗片區被評為文物,路環的「一湖」治水方案範圍需要擴大至包括荔枝碗,因變化較大,需向城規會介紹後再進行方案比選。而內港向南段到司打口地底建蓄洪池以解決天文大潮,該處水浸問題正處於初步設計階段,仍要結合司打口周邊居民訴求;筷子基有堤岸加高工程的建議,現處於深化研究階段;外港堤圍加高方面,正開展初步設計,未有具體時間;很明顯政府對於有關防洪排澇工程的建議,並未有認真統籌和協調,只是在被逼的情況下交代進度。
他促請政府對解決澳門半島東北區、中區和新口岸,以及氹仔市區和路環舊區等水浸問題,應有前瞻規劃設計,全盤解決各區因風暴潮影響下出現的水浸問題。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