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狗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狗場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公佈人均社區設施現況 按需求科學規劃狗場用地 2018年9月7日|訊報

公佈人均社區設施現況 按需求科學規劃狗場用地   

上月底,工務局在城規會公布逸園跑狗場原址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將分為教育設施、體育設施、社會及政府設施用地。靠近青洲大馬路一側面積約 8,000平方米的土地用作教育設施用地,樓宇限高 50米;體育設施用地則規劃於中央地段,面積將由原來的約2萬平方米,增至約2.65萬平方米,限高 35米,建議維持和優化現有田徑足球場,旁邊新建一座綜合體育館。至於靠近麗都行人天橋一側約 3,900平方米的用地,規劃為社會及政府設施用地,限高 50米,將因應未來區內的人口增加,預留增設不同設施;同時建議設不少於 400個停車位,並考慮地下空間建蓄洪池。

被動回應總較增人口密度為佳
筆者認為,現時方案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被動地回應社會訴求,並非真正的全面規劃,缺乏前瞻性,難以真正解決不同的社區設施不足問題。不過,肯定比將狗場選址用作興建住屋、進一步增加該區人口密度為佳!

要真正做到科學規劃,首先是制訂人均社區設施標準,香港就有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就各類型社會設施制訂明確標準,以便在各區科學客觀前瞻地落實規劃。

澳門過去缺乏整體規劃,各區社區設施的人均面積差異極大。當局應恆常公佈澳門整體和分區社區設施的人均指標,一方面以此為基礎,制訂整體的規劃指標,同時亦可了解各區對不同社區設施的需求,在不同區域倘若有新的土地空間,如今次狗場重新利用時,應可按該區的不同社區設施人均面積、以及人口普查的人口結構特徵作系數調整,按輕重緩急針對性回應該區居民最迫切的社區設施需求,這樣肯定較目前不同持份者直觀判斷提出意見更有說服力,這種科學規劃才能逐步減少各區社區設施供應不均的情況。

不應片面公佈研究報告內容
就狗場規劃,社會意見紛陳,但至今政府交待的資料不多,根據逸園跑狗場原址土地利用規劃研究的判給資料,政府用145萬委託顧問公司研究,工期203天,筆者可以斷言,規劃研究的資料肯定遠較政府目前公佈的半版報紙廣告為多,相信研究報告應有更多客觀數據及方案提供公眾參考。

澳門已進入五至十年的嬰兒潮,估計適齡學生每年將以兩、三千人的速度增長,本應促使當局及早做好規劃和應對,確保教育資源投放同步增加,確保教育質素能配合社會發展所需。
根據資料,本澳出生率由八十年代末的平均七千多人,下跌至回歸初每年約三千多人,因應出生率大減,教青局在2003年沙士期間推行小班教學(每班35人),以保持教學團隊穩定。

港千二人中學需地七千平方米
但時移世易,直至2012年龍年,本澳的出生率急升,再次突破七千大關,2012年至2017年共六年間,本澳每年出生嬰兒平均達七千人,出生潮的波動令目前中學學額非常充足,但托兒所、幼稚園學額卻面臨壓力,今年龍B入讀小一,學額壓力正式向上延至小學。

現時非高等教育學生(即幼稚園K 1至高三合共15個級別)結構屬上窄下闊,即中學階段學生僅四千人左右,但幼稚園到小一每級有六千多人,可以預計非高等教育未來五到十年仍會每年增加二千個學生,政府必須及早做好規劃,確保未來學生人均教育資源能與社會發展同步調整,不能因學生人數增加而導致人均教育資源投放下降。

根據資料,本澳學生人均建築面積及校內活動面積已從2007年的7.14平方米,增至2013年的11.55平方米;但教育界指出,此數字仍較亞洲普遍地區少一半,且部分北區學校數字甚至僅有人均二點多平方米。近年,政府提出藍天工程,希望將十多所裙樓學校遷出,改善學校環境。筆者對此方向認同,但必須指出,即使不屬裙樓學校,目前不少學校教學空間亦十分緊絀。

面對適齡學生增加,政府必須從土地規劃和利用層面,優先回應教育用地的需求,及早建設新校舍,確保社會未來的主人翁有合理的人均學習和活動空間。今次狗場規劃中,教育用地為八千平方米,若按當局之前提出興建四所學校,空間明顯太擠迫。根據香港標準,一間容納765名小學生的小學,地盤面積為6200平方米,且闊度最少為65米。一間可容納1200名學生的中學,地盤面積就需要6950米,當然澳門現實情況下難以照搬香港標準,但也客觀反映出八千平方米的教育用地的承載力,亦可以戲言,即使狗場四萬平方米土地均用作建學校,亦未必能解決本澳所有教育用地的需求問題,因為如何用好大批閒置土地,以及盡早利用A區等新填海土地用作興建教育設施,才是最實際的。

體育設施應公平分配公眾使用
因此,狗場作為北區原有重要的體育活動空間,方案提出保留原有足球場,在原看台附近興建體育設施,筆者覺得亦合情合理,問題是將來興建的體育設施,如何將使用時間更合理和足夠分配予公眾公平使用,而非目前大部分體育設施側重給予體育會,甚至被體育會包起,這些才是居民最關心的關鍵問題。

另一個爭議較大的,應屬蓄洪池的問題,政府在規劃中表示會預留地下空間建蓄洪池,但具體內容未見當局公佈,有支持意見認為可提升暴雨時的排水能力,但亦有意見認為,蓄洪池應建在筷子基北灣。

正如筆者上周專欄提及,本澳面對水患問題包括海水倒灌、風暴潮及暴雨,前兩者主要靠築高堤圍擋水處理,後者則可靠地下雨水渠及岸邊的雨水泵房,而蓄洪池對海水倒灌、風暴潮是無效的,主要是在暴雨時提供臨時儲水空間減少水浸。

但值得留意的是,過去新橋、高士德一帶暴雨水浸,近年已大大改善,原因是當局在擴大該區的地下雨水渠,並在林茂塘設置泵房將該區的雨水泵出海,避免了過去天文大潮頂著岸邊排水口、雨水無法排出的情況。青洲、台山、氹仔黑橋等同樣都是用雨水泵房方式處理水浸問題。上月底青蔥大廈周邊出現的嚴重水浸,原因應是該區渠道阻塞。

是否建蓄洪池應科學論證
故此,筆者必須指出,是否需要在狗場興建蓄洪池,必須先結合本澳渠網的實際情況,需先進行科學研究,並檢視本澳多區地下渠網的設計及解決淤塞問題,否則即便興建蓄洪池亦未能發揮效用。當然,若當局為應付極端天氣,準備有系統地全面升級渠網的排放標準,筆者絕對支持!但若僅增加蓄洪池,等同木桶僅加一塊長板,對提升儲水能力是沒有幫助的!


另外,客觀而言,海洋對暴雨的吸納量是無限的,在海邊興建應對暴雨的蓄洪池在理論上難以說得通,但通過地下涵箱將海岸排水口截流再排出,減少海水經排水口倒灌入低窪地區,亦是一種優化。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鄭鑒康不認同狗場地建蓄水池 2018年9月3日|正報

鄭鑒康不認同狗場地建蓄水池   

【本報訊】土地工務運輸局日前向城規會介紹「狗場規劃」,澳廣視節目「澳門論壇」昨早進行討論。有嘉賓要求政府公開「狗場規劃」的詳細數據,並批評規劃不是很完整、很前瞻地滿足地區需求。也有嘉賓不認同在狗場興建地下蓄水池,亦有嘉賓建議縮減學校區行人空間來增加教育用地。

林宇滔﹕政府應公開狗場規劃詳細內容
近七個月內第五度應邀出席「澳門論壇」的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狗場規劃」由政府招聘的公司製作出來,花了一百四十五萬元及二百零三日,肯定有詳細的內容,政府卻沒有公開。他提出,政府應該向社會公開詳細內容。林宇滔又認為,「狗場規劃」不是很完整、很前瞻地滿足地區需求,只是反映政府的意志,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總好過不醫。

城規會委員李熙爗重申,狗場是興建地下蓄水池的適中位置,能夠有效解決大雨造成的水浸問題。並提出,狗場的地下空間不只足夠興建蓄水池,也可興建停車場和交通樞紐。

筷子基坊會理事長鄭鑒康 (街總常務理事) 不認同在狗場興建蓄水池。因為,這需要花費時間、人力、物力挖掘;也要考慮政府監管不力,大型工程曾出現超時、超資的問題,例如:北安碼頭、輕軌。鄭鑒康又表示,在筷子基北灣對開水域興建蓄水池。因為,這可節省成本。並提出,可在蓄水池上設置停車場、公園、康體設施、兒童遊樂場,也可在那裡興建前往青洲山的通道。


坊眾學校副校長陳家良 (街總副理事長) 表示,社文司司長曾提及在狗場用地興建四間學校,「狗場規劃」卻僅有八千平方米教育用地,應不足以興建四間學校。他提出,縮減學校區的行人空間來增加教育用地。



狗場8,000平方米建四校 學界不滿藍天甫現 又迫沙甸魚 2018年9月3日|力報

狗場8,000平方米建四校 學界不滿藍天甫現 又迫沙甸魚   

逸園狗場退出歷史舞台遺留下來的40,000平方米土地,一時間如久餓的瘦漢遽然得到一頓豐盛大餐,不知如何下手進食;除要不要建地下蓄洪池引起意見分歧外,教育用地只分得「大餅」中的兩成即8,000平方米,但要興建四所學校,在昨日的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中有教育界嘉賓對此表示不滿,認為校區如此擠迫,對學生來說是「另一種辛苦」。

有觀眾直指,為何政府對狗場用地規劃只公布一個方案?連多一個供社會參考的選擇都沒有?資料顯示,目前全澳有裙樓學校17所,是次有幸遷進狗場的學校有四所,雖然有望擺脫常年不見藍天的桎梏,但擠迫如沙甸魚的校區,又豈不是另一種諷刺?

「逸園跑狗場原址土地利用規劃研究」 建議方案工務局上周提出狗場土地利用規劃,建議當中面積約8,000平方米的土地用作教育設施,政府曾提出未來在狗場地段建設四間學校。
論壇嘉賓之一的坊眾學校副校長陳家良表示,8,000平方米土地容納四間學校將會十分擠迫,令學生活動空間不足,希望當局能調整規劃。

擠迫校區的「另一種辛苦」
陳家良續稱,澳門教育界正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裙樓學校眾多,另一個是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教育用地不足問題將更加突顯。他指出,澳門一間「有規模啲」的學校,需要2,000多平方米的面積,8,000平方米土地建三間學校已是極限,建四間學校會很擠迫,對學生來說是「另一種辛苦」。他希望可調整現時規劃,增加教育用地比例,例如是否可以縮窄規劃中貫穿校區的2,000 平方米行人區?

有悖「藍天工程」的原意?
所謂裙樓學校,是上世紀中、末葉澳葡政府因應學額急增的臨時措施,學校被四周大廈包圍,故稱裙樓學校。目前全澳仍有裙樓學校17所,學生人數4,000多人。行政長官於2015年公布《2016施政報告》時指出,裙樓學校不利於學生成長,政府正逐步減少裙樓學校的數目,因是之故,社會文化司遂於同年推出「藍天工程」,冀於1520 年內解決裙樓學校,讓學生重見藍天。

地底「大水缸」匯洪流
城規會委員早前就狗場地下空間應否建蓄洪池引起爭議,昨日論壇上嘉賓亦持不同意見。筷子基坊會理事長鄭鑒康認為,筷子基北灣會比狗場更適合興建蓄洪池,建議筷子基北灣興建蓄洪池後,上蓋再興建多層停車場和文娛康體設施,以釋放狗場空間。

城規委員會委員李熙爗則贊成在狗場建地下蓄洪池,認為狗場有足夠地下空間建造蓄洪池及多層停車場。他形容,蓄洪池功能是將「周圍的水匯入一個大缸」,相信建成後能紓緩相關地段500米範圍內的水浸,包括筷子基、紅街市一帶。


林宇滔倡科學規劃
有發言市民認為,社會對狗場用地提出了不同意見,質疑政府為何只?出一個方案;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現時方案直接回應社會各界訴求,形容方案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長遠來說無法解決區內設施不足問題,不算真正有規劃,認為政府應以數據,科學客觀地制定狗場用地規劃,並向社會交代理據。

市民熱議狗場土地規劃 建蓄洪池未有共識 2018年9月3日|濠江日報

市民熱議狗場土地規劃 建蓄洪池未有共識   

【特訊】政府公佈狗場原址土地利用規劃研究,方案建議土地主要用作興建體育、教育、社區及政府設施,不作商業或住宅用途;其中體育設施佔地逾6成半,教育用地約佔兩成,其餘部分將設置社區和政府設施。澳門論壇昨日圍繞相關議題展開探討,有發言市民認為社會對狗場用地有不同意見,政府應提出更多方案供市民選擇和討論。政府提出的狗場用地規劃方案中還包括在學校用地範圍內設行人區,以連接青洲大馬路至白朗古將軍大馬路;有意見則認為應架設高架天橋方便通行的同時,避免再減少教學用地面積。鑑於去年天鴿風災期間筷子基一帶水浸嚴重,附近的地下停車場更因海水倒灌而造成人命傷亡,政府表示考慮保留狗場地下空間,日後作設置如蓄水池等防洪設施之用。

出席昨日論壇的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政府應通過人口普查數據分析人均社區設施面積,再科學規劃狗場用地,並適時舉行公開諮詢。他指出,政府現階段交代的資料不多,方案只是直接回應社會各界訴求,屬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非真正的有規劃,難以真正解決不同的社區設施不足問題。他呼籲政府以數據、科學客觀地制定狗場用地規劃,並向社會交代理據。對於興建蓄洪池,他認為需要先進行科學研究,並檢視本澳多區地下渠網的設計及解決淤塞問題,否則興建蓄洪池亦未能發揮效用。

坊眾學校副校長陳家良表示,狗場規劃利用八千平方米作教育用地,能一定程度改善裙樓學校學生的上課環境,但認為相關面積僅足夠興建3間具規模的學校,若夾硬興建4間學校,只會造成學生另一種辛苦。政府須謹慎規劃裙樓學校搬遷次序,並可於狗場附近興建行人天橋接駁至台山及北區等地,改善學童出行造成的交通壓力。他又建議政府可調整狗場用地的比例,並及早規劃新城A區學校村及收回閒置地,改善教育環境。

是否興建蓄水池未有共識
城規委員李熙爗介紹,狗場具一定的地理位置優勢建蓄洪池,由於其位處低窪地區,鄰近望廈山、青洲山等多個山體,可以收集從高地往下流的水;且狗場土地面積大,以四分一的土地即約一萬平方米興建五米深的蓄洪池,已能容納五萬立方米的水,足夠解決筷子基、紅街市、新橋一帶等低窪地區的水浸問題。又稱不反對在筷子基多建一個蓄洪池,但要研究其可行性及效益。


利用狗場地下空間興建蓄洪池的建議則遭到筷子基坊會理事長鄭鑒康的反對;他認為於筷子基北灣興建蓄洪池更有利排水。至於狗場上蓋,他建議興建多層停車場和文娛康體設施,釋放更多空間予居民使用。

狗場利用方案存疑問 興建四校恐超極限 2018年9月3日|現代澳門日報

狗場利用方案存疑問 興建四校恐超極限   

【本報訊】對於政府提出的狗場原址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建議八千平方米土地用作教育設施,有教育界人士對要建四間學校存疑問,相信建三校已是極限,希望方案仍有調整空間。有團體表示,政府交代的資料不多,方案只是直接回應社會各界訴求,並非真正的有規劃,難以真正解決不同的社區設施不足問題。

政府日前公佈的狗場原址土地利用規劃研究,包括有教育、體育和社會及政府設施用地,並考慮興建地下蓄水池。澳門論壇昨日探討狗場原址規劃研究,有發言市民認為社會對狗場用地有不同意見,政府應提出更多方案給市民討論。對於研究建議當中八千平方米的土地用作教育設施用地,而政府曾提出未來在狗場地段建設四間學校。

坊眾學校副校長陳家良表示,澳門教育界正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裙樓學校眾多,另一個是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教育用地不足問題將更加突顯。他指出,狗場用地將可解決一部分裙樓學校問題,但一間較有規模的學校,需要二千多平方米的面積,八千平方米土地建四間學校會十分擠迫,令學生活動空間不足,對學生來說是另一種「辛苦」。相信建三間學校已是極限,希望當局能調整規劃,增加教育用地比例,例如是否可以縮窄規劃中二千平方米行人道。

至於狗場地下空間應否建蓄水池,筷子基坊會理事長鄭鑒康認為,筷子基北灣會比狗場更適合興建蓄水池,建議筷子基北灣興建蓄水池後,上蓋再興建多層停車場和文娛康體設施,以釋放狗場空間。

城規委員會委員李熙爗則贊成在狗場建地下蓄水池,認為狗場有足夠的地下空間建造蓄水池及多層停車場。他形容,蓄水池功能是將「周圍的水匯入一個大缸」,相信建成後能舒緩相關地段五百米範圍內的水浸,包括筷子基、紅街市一帶。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政府交代的資料不多,方案只是直接回應社會各界訴求,並非真正的有規劃,難以真正解決不同的社區設施不足問題。他認為政府應以數據,科學客觀地制定狗場用地規劃,並向社會交代理據。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憂六十日未必完成審批改善工程 林宇滔:領養中心需依土地城規法 2018年7月29日|澳門日報

憂六十日未必完成審批改善工程 

林宇滔:領養中心需依土地城規法   

【本報消息】逸園賽狗會與愛護動物協會突然高調合作,稱租用北安一地建格力犬國際領養中心,雖民署初步認可方案,惟是否代表一天都光晒?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主張,即使有關方案可行,也須符合土地契約及城市規劃等法律要求,並非襄王有意,工務部門便必定要批准,呼籲民署留後路

愛協此前與逸園負責人梁安琪隔空對罵,近日卻戲劇地結盟,外界揣測不少。林宇滔認為,為免各樣陰謀論成真,雙方最佳的做法是,讓政府、其他愛護動物團體及公眾監督格力犬中心籌備及運作,係唔係有一個愛護動物組織同狗會合作咗,我哋就完全唔需要擔心呢啲狗呢?我覺得唔係。民署應將上述要求列入其中,而且,無論是過去七天還是未來六十天的犬隻飼養費用,也須要求逸園先找數

按正常程序處理
是否逸園提出租地,格力犬便必定有着落?林宇滔樂見事件有轉機,雖然選址可行,但是否完全符合土地契約及城市規劃?設施改善工程是否符合建築條例?工務部門應按正常審批程序處理,這亦應是民署最終是否認可方案的重要考慮因素。

他坦言,擔心六十日未必能完成倘需要的審批及改善工程,故希望政府部門汲取教訓,莫再各自為政。民署不能單從格力犬的角度檢視土地是否可行,工務部門須給予民署清晰法律意見,但我強調,呢六十日唔好攞嚟逼政府硬上馬。唔係話民署同意,其他政府部門就算唔合格都要批。

做好跨部門協調
林宇滔主張,對於中心及設施的實際要求,民署應有更明確、清晰指示,確保格力犬有良好的領養及終老安排。同時,若逸園未能達成民署提出的延期條件,又應如何處置?隨着逸園賽狗專營權結束,多番推諉後,博監局已離開監管舞台,僅餘下《動物保護法》可監督,政府主動權已經弱咗好多,如果佢唔負社會責任,你真係冇佢符,罰完錢佢就唔洗理。強調政府部門應做好跨部門協調,免再令自身處於被動位置。


再談逸園的社會責任,他表示,狗會現與愛護動物組織合作,必然較此前的棄養行為有進步。惟大批退役格力犬一早便已有領養條件,有關安置方案理應兩年前便要進行,逸園遭社會廣泛批評後,或明白到問題嚴重性,包括有可能影響賭牌續期等,現時遲來的安排有好過冇,然而有關公司的社會聲譽已大損,此事亦警示各博企、大企要盡好社會責任。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