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五無」澳門構建智慧城市 林宇滔促改革資訊科技發展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6年06月3日 15:15



「五無」澳門構建智慧城市 林宇滔促改革資訊科技發展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6年06月3日 15:15

澳門特區「五年規劃」草案文本提到,澳門要構建智慧城市。聚賢同心協會副理長林宇滔表示,文本列出的只是政府過往的承諾,以及一直說要又未做到的工作,並沒有太大的新意。他說,要構建智慧城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澳門目前無基建、無配套、無政策、無規劃、無人才,未來的澳門莫說要成為智慧城市,連一個合格的資訊科技城市都可能做不到。他認為,澳門急需從多個層面檢視和改革資訊科技的發展。
 
電信市場被壟斷 窒礙資訊技發展
林宇滔表示,所有資訊科技發展必須建基於高速的網絡傳輸。然而,澳門網速慢,收費高,一直為市民詬病,同時亦窒礙利用網絡平台的科技發展以及其他應用服務。沒有優質完善的網絡基礎建設,要構建智慧城市只能流於空話。
澳門的固網專營權到2011年底才正式開放,但四年半時間已過,澳門市民並沒有感到固定網絡有更多選擇,有更好的服務。林宇滔批評,政府當時沒有及時把握契機,盡快通過政策傾斜,促使新舊營運商之間形成有效競爭,例如在過渡時期使用特許資產,確保新營運者的網絡在最短時間內覆盖。「但政府連特許資產清單都不敢向公眾交待,到目前為止都未有特許資產俾到其他營運商用過。」因此,其他營運者要付出的經營成本一定高,收費自然貴,所以,澳門電訊市場一直被批評為「假開放,真壟斷」。
現時電子支付,甚至手機支付在香港和大陸都已經很普遍,甚至連街邊檔都已經可以用到手機支付,但澳門市民仍要每天袋著一大堆「散銀」出門。林宇滔表示,電子支付及手機支付用不了,對智慧城市的科技應用大打折扣。因為,受制於電訊市場一家獨大,商戶的網絡收費比住戶貴很多,以致現時不少商戶都未必有上網,「上唔到網就用不了電子支付,成本太高,大家都無辦法推動。」
 
個資法騎呢保守 澳門進不了大數據時代
「唔用大數據,城市發展一定落後。」林宇滔指出,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大數據,一切都以數據來驅動,對於私人企業而言,透過分析大數據關聯趨勢,可以優化市場政策,作為政府可以優化公共行政管理,乃至公共事業的運用,從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然而,由於《個人資料保護法》過度保守,窒礙了本澳應用大數據。
林宇滔表示,大數據的應用就是希望在用戶知情下,無目的地大量收集匿名的個人數據,從而分析物流、人流等趨勢。目前全世界都在研究保護個人資料和應用大數據之間的平衡,但特區政府一直都沒有針對不同的行業制訂出個人資料保護的具體指引,個資法只有一個粗糙的硬性規定「不能過度收集資料」,即使用戶同意個人資料被匿名收集,但亦不被個資法容許。
因此,現時很多實用方便的電子服務在澳門都不開放使用,因為通通都被個資法攔下。例如早年google推出澳門地圖的「街景服務」,就因違法個資法而當局罰款。林宇滔說︰「法律一日唔改,大數據在澳門就不能夠使用,因此亦配合不到科技發展,呢個就係最大的矛盾。」

過度保守未必是保護
林宇滔表示,個資法過度保守,令到一些有效保障居民權益的設備都無法應用。他舉例,按現行法例規定,要避免個人資料過度收集,巴士不能安裝俗稱「車頭cam」的行車記錄儀,但私家車安裝則無事。「私家車可以裝車頭cam,但巴士唔可以,呢個到底係咩邏輯?我不是懷疑政府解讀錯法律,而是法律真是這樣解讀的話,法律本身就有問題。如果真係要保護個人資料,你話政府可以要求巴士公司做好資料的後續處理,還是可以要求每一個市民都做好後續處理?好明顯係巴士公司先受監管啦!普通居民鐘意點處理,政府好難限制。」
 
他指出,現時很多巴士司機都對此有怨言,更曾試過有車輛突然在巴士前面急煞,巴士上有長者,有孕婦,有學生,因為沒有車頭cam錄影,以至無辦法追究。林宇滔認為,保護個人資料的關鍵在於如何規範數據的後續處理,而非禁止收集數據。只要處理及保護後續資料得當,當意外發生時,這些重要的資料可以保障巴士司機、乘客,以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權益,並減少不必要的爭議。「如果乜嘢資料都唔可以收集的話,我見唔到會有什麼社會效益,以及公共利益可以得到保障。」
 
政府一直無政策
林宇滔又批評,政府一直缺乏資訊科技發展的整體政策,當其他地方的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時候,澳門的主管部門近年仍忙於進行合併,而且未有成果。「你認為佢地仲有餘力制訂資訊科技政策嗎?建設問題、法律問題、政策問題都未解決,人才又點會投身呢個行業呢?呢個行業又點發展呢?」 

2016年6月2日 星期四

原固網營運商首五年合同今年到期 林宇滔促第三方管特許資產 澳門日報 2016-06-02 B01

原固網營運商首五年合同今年到期 林宇滔促第三方管特許資產   
澳門日報       2016-06-02  B01     

中區社諮委林宇滔促請當局盡快做好電信業未來發展的策略制訂,落實監管和營造公平的環境推動市場的良性競爭,為本澳社會提供更多元、穩定和價格合理的電信服務。
林宇滔指,在新固網營運商的網絡建設初期,當局有責任協調新固網營運商合理使用政府的特許資產和管道,協助新固網能臨時連接盡快增加網絡覆蓋,推動市場有效競爭。但多年來,在社會各界壓力下,當局仍未向公衆公開固網的特許資產清單,政府的特許資產仍為原固網公司獨享,這與推動市場開放的政策原意背道而馳。
政府與原有固網營運商簽訂“五加五”合同,首五年將於今年底到期,當局當年承諾,若原有固網營運商沒有嚴重違規、服務符合應有水平、不影響公衆利益等,會再獲續約五年。汲取過去五年本澳電信市場開放和無法推動有效競爭的失敗經驗,他強烈促請當局立即檢視和向公衆交代政府特許資產目前僅由原有公司獨家使用的原因。亦要交代有關資產清單、使用狀況和維護成本,以及有關公司有否向政府繳交合理的使用費用等資訊。

為避免不公平競爭,林宇滔亦促請當局今年底續約時,將特許資產交由獨立第三方管理作為續約條件,確保所有營運商能夠公平使用,推動電信市場的有效競爭和費用下調,為本澳資訊科技和電信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空間,亦給居民真正多元、穩定和價格合理的電信服務選擇。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加泊車費無助分流 林宇滔建議全面取消月票位 2016/05/01 | 澳門日報

加泊車費無助分流 林宇滔建議全面取消月票位


2016/05/01 12:05 | 來源 / 澳門日報

  澳門日報消息:全澳三十七個公共停車場由六月起將劃一泊車費,私家車每小時日收六元、夜收三元,電單車每小時日收兩元、夜收一元。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車場劃一費用,祇是增加泊車費,無助車輛分流。甚至擔憂未來會加劇路面擠塞情況,再次建議全面取消月票位,根據停車場使用率和分時段調整泊車費,提升車場泊車的流動性。
  拖走“殭屍車”奏效
  交通局自去年十二月起分四個階段調整公共停車場的泊車費,有二十個停車場已加價、十個車場今日起加價、另七個停車場由六月起加價。換言之,全澳三十七個公共停車場將由六月起劃一泊車費用,私家車日間(朝八至晚八)每小時收費六元、夜間收費三元;電單車日間(朝八至晚八)每小時收兩元、夜間收一元。月票車位方面,專用位月收兩千三百元,非專用位月收千六元,電單車非專用位四百元。但“加價潮”中,暫未包括民署管理的下環街市停車場(首一小時兩元,其後四元),交通局管理的科學館停車場(每小時三元)。前者有計劃加價,但未有時間表,後者則無交代。
  長期關注車場使用情況的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政府透過整頓超額月票、拖走“殭屍車”等措施,可見到車場的管理秩序有所改善,但月票車位比例仍高企,少人自願放手。重申不認同月票“祇退不補”政策,建議全面取消月票位。
  分時段設可加可減
  對於所有車場劃一泊車費,林宇滔承認,經加價後,部分過去長期滿載的車場,現時有出現“吉位”供人泊。惟不認同部分長期泊車率不足的車場亦劃一泊車費,舉例中央公園停車場長期維持空置率約一半,若下月起由三元加至六元,與其他停車場的費用一緻,祇會鼓勵車主把車輛駛至上班地區,屆時將加劇繁忙地區的泊車緊張。重申政府應根據停車場泊車率,分時段實施泊車費的可加可減機制,鼓勵車主把車停泊空置率高的車場,起分流作用。
  有說政府把所有車場劃一泊費,避免被質疑利益輸送。林宇滔直斥,政府是怕事行為,車場加價向來不是個人意志,可根據車場泊車率等情況,如統一公式超過八成半的泊率則調高泊費,加大車輛流動。認為政府不敢實施可加可減機制,是因怕月票車主批評不公平。惟第四階段加價的七個離島停車場全沒有月票位,不應有此顧慮。
  他提到,日後路邊咪錶位遠平過停車場,祇會令居民更不願泊入車場,寧願在街道兜圈揾咪錶位,將加劇路面交通擠塞。現時仍有三分之二的公共停車場未做到電子收費,車主要親自到管理處付費較花時間,促政府下決心落實。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放下立場鬥爭 堅持實事求是 林宇滔:溝通是為了化解矛盾 #036 二〇一七,票歸何處?╱論盡紙本 文:悟塵、哲廬 2016年04月16日 14:14

放下立場鬥爭 堅持實事求是
林宇滔:溝通是為了化解矛盾

#036 二〇一七,票歸何處?╱論盡紙本
文:悟塵、哲廬
時間:2016年04月16日 14:14

林宇滔

      這些年來,來自傳統陣營年輕世代的林宇滔不但參與社會事務而身兼多職,且還是傳媒人在電視台時事節目任主持或嘉賓,同時又常是媒體報道的受訪者—評論政事、民生事、環保事等等諸多事,由此而開始建立起其「是其是,非其非」的形象;然則,在建制派(全力支持政府)與反對派的之間行第三條路似乎也不容易,尤其來自傳統陣營一些保守聲音會質疑怎麼做起反對派來,而反對派亦懷疑和理非非根本最終還是妥協。

      「我很感嘆,社會討論問題是以立場為本,可否以事實為本?」林宇滔接受《論盡》媒體訪問時表示,現在有不少政治人物及社會人士包括左中右,都是按立場來判斷支持與否,但為何我們不是要討論事情的本身呢?現在對於不少議題,尤其在前線的人,「個個都不太敢支持政府,無論對與錯。當然有些人說是盲目支持政府,但我覺得可以更多地支持政府。政府無理由一百個政策都是壞的,作為政府他都會有動力去做一些好的政策出來。問題是具體政策上為何那麼不信任?我想大家要拋棄一些立場為本的東西。」他強調之所以堅持要做傳媒人,就是要藉著媒體平台「堅持要講好數據」,有理有據下陳述觀點看法。

「記者生涯幾乎是改寫我一生」

      說起來,林宇滔還是記者出身,「我想記者生涯幾乎是改寫我一生。」皆因同行,筆者主觀地認定記者工作可訓練到一個人的敏感度,以及觀察事情的多角度,林宇滔可謂明顯的事例,從事記者工作也不過兩年多,但這經歷對他其後無論做議員助理和參與公共事務都頗有俾益。他做記者時是跟經濟線,主要跟公共事業包括水、電訊外,還有賭博,甚至連娛樂版都跟。「當時報社有很大的人員流失,經濟線只有三個人工作,那時的成長十分快,壓力很大。我試過一天寫16條稿,寫到不知寫什麼。」不過,這段誠如木人巷的經歷,「令我學到在不同的角度看東西,因為訪問到不同的人,亦提升了自己的視野,建立了不同的人脈。」 林宇滔坦言,「如果沒有那幾年在澳日的壓縮班,我想我還是一個薯仔一樣。」

      又說起來,入行也是緣份。林宇滔大學本科是環境科學,入大學前也完全不了解記者工作,只是在大學的同房是讀新聞系的,「四年來跟他十分熟悉,亦認識了新聞系一大班人。其實我一開始對新聞的認識是零,亦無想過要做記者,但經過四年的耳濡目染,經常在我面前溫習及玩耍,最後我了解一些傳媒的東西,學攝影及選修一些科目,但無想過要做記者。」畢業後到藥廠負責質驗,因為想搵多份兼職,原本應徵澳門日報的夜間廣告營業員,卻輾轉還是做記者了。回想起做記者初期,「因為我初出茅廬,所問的問題都很白痴,很幼嫩,但當時都有好多行家包容。」
林宇滔大學時期就讀環境科學

「我其實沒大家想像的那樣忙」

      林宇滔現時兼任政府兩項公職: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中區委員、都巿更新委員會委員;社團方面也有兩項: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工會聯合總會社會事務部副主任;另外,他同時是工聯立法議員辦事處的議員助理,以及兼職傳媒人,還有常接受傳媒訪問;更有一個全年無休的最重要角色– 兩個孩子的爸爸。可以想像每日的繁忙,但他笑說,「我其實沒大家想想像的那樣忙,只是加上傳媒的工作,大家會有一個放大效應的觀感」。譬如有關他做完主持工作回家陪女兒,有些朋友突然來電說「你仲上緊節目啊?我對呢個有乜意見,分享吓啦。」但其實他當時是陪女兒的,「澳門有很多節目都會重播,大家可能會將我那個小時的節目放大來看。」

      五花八門的工作,林宇滔如何應對。他指,每做一份工作的關鍵是都有乘數效應,「每一個工作都是環環緊扣,因為我每接受一項工作,我自己都希望能夠對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所幫助。為何會這樣說呢?坦白說,作為議員助理,除了要協助議員議政外,還有很重要的責任,就是要處理非常多的民生個案,或者是居民求助。」 這樣,在處理居民個案時所收集到資料及聽到意見,經整理向議員建議或可考量在立法會表達,自己又可在社諮會反映以推動政府改善民生,同時對社情民意的了解也有助自己兼任電視台時事節目能夠接地氣。當然每天都面對不同事務,「工作壓力是有的。幸好我喜歡做這些工作,工作之間亦是相輔相成的。」

民生無小事,社諮會不是廢的

      2009年,林宇滔獲特區政府委任為第一屆中區社諮委,現在已第四屆也可謂資深的社諮委,不過按照諮詢組織新規例他將於明年一月換屆時就要退任。
「我尊重政府的決定。雖然我覺得在社諮會中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但是有新人事新思維會做得更好。」回顧多年社諮委工作,林宇滔認為基本達到當年接受委任的初衷,「因為為議員助理工作的關係,政府委任我做社諮委,就是可以透過社諮委,去推動處理一些民生問題。亦通過議員辦日常接觸的個案去處理,加上在政策層面,我個人認為,社諮委可以彌補政策及民生問題之間的銜接,是能夠發揮到一些作用的。」

      毫無疑問,社會上對社諮會的工作了解不多,甚至不清楚其有何存在價值?但林宇滔指出, 民生無小事,他不認同社諮會「是廢的」說法。「我很理解公眾對社諮委的工作期望很高,未必能滿足到公眾的期望值,但我覺得社諮委及政府都有心去努力,希望能在民生事務上推動到實質的改變。」 他以個人工作情況指,多年以來在社諮會通過發言及調研專題報告,許多問題都得以解決,「我覺得社諮會在過去的時間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平台。」

      林宇滔主動或參與的五、六個專題報告,當中有不少議題都是社會很關心的,「亦看到成效。」 這包括現時街道小巷看到的壓縮式垃圾桶,這是經過社諮會推動下當局全面引入的。「以前那些大型垃圾桶,本來環境都不是太乾淨,收的時間垃圾車會塞馬路,收了的垃圾要倒三次,噪聲無論在日間夜間都會對市民有很大影響。」 其時政府也想嘗試去引入壓縮式垃圾桶,但開始居民都有不同意見,社諮委視察過後,確實看到那類垃圾桶有助改善衛生環境,於是進行了協調工作。這個壓縮桶一個可以等同三十桶的容量,「等於可以削減週邊三十次倒垃圾的數量。開頭政府都有一些猶疑的,包括居民未必接受,作為社諮委就作了一個專題報告去研究,因為這是新事物。經過了六七年的時間,成效上大家都能夠接受。」

      另外,還就燃油、的士、新馬路公交專道等等議題提出了調研專題報告。社諮委們到實地視察、直接聽居民意見,再分析研究後向政府提出,「我們不一定能改變政府政策,至少我們提出了不少改善建議,若他們接受的話,至少可以行前一步。」
落區爭取巿民支持興建松山行人隧道

做主持,要堅持中立原則 

     在本澳兩家電視台時事節目都看到林宇滔,分別擔任主持或嘉賓,他坦言因為有社團工作的背景,會有不少人質疑會否影響到主持的工作?然而個人對不同身份角色會分得清楚。當中,做嘉賓純粹是講個人的意見,「這比較簡單地去處理。」至於做主持,「我曾思考過,初時覺得做會有一點困難,但我覺得,做傳媒的好處是聽多點不同界別或立場的人的說話,其實也會對自己掌握社會的民情民意有幫助。」

      「我想做傳媒的原則是,我一定會保持中立。」林宇滔強調,不同意見要討論,不過在時事節目就不能偏離主題。「大家都說有言論自由,但我亦有責任去維持節目的秩序及質素。只要你是尊重其他不同意見的人,加上你沒有偏離題目,亦不會沒證據去指控或人身攻擊,我一定會給大家暢所欲言。無論你是左中右,你違反了我的規定時,我一定會停止你的發言。」他又指,不同人有不同意見角度,「但我會抽離身份,聽聽他們的意見,以及給觀眾一個全面的資訊是十分重要的。有時我會寫專欄,亦會出席節目,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將客觀、實質的數據帶給居民,去了解一件事。」

      「尊重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現時社會問題上,大家都會以感性出發,沒有實質的數據去給他們作一個全面的判斷,所以我覺得作為半個傳媒人,即使去風火台去做評論,當然我有個人意見,但更重要是帶出事件整體的起因、數據,去給觀眾參考。觀眾絕對可以不認同我所講的,問題我希望他了解整個故事的背景是怎樣的,數據是如何的,才能去分析。但很坦白,這部分是最弱的,亦是我堅持的」。
除了參與社團及公職外,林宇滔亦經常擔任時事節目主持。


社諮會專題小組成員向爐石塘商戶瞭解公交專道日的營商情況

最憎籃球隊友,未落場就說輸硬

      近期,新成立的都市更新委員會就「落筆打三更」,由組成結構的商界比例過高及首次會議就「秘密會」而遭到社會批評。問及面對眾多商界委員的都更會,有沒有勇氣向他們say no或如何對話?「我要強調,每個委員會如社諮會都有商界的朋友,平日的合作亦很好。好坦白,不同界別的人會有不同的立場、角度、看法,但我不覺得需要向人家攤牌,但我會堅持自己的觀點角度。其實我覺得堅持好過互罵,但堅持之間是否可以找到一個妥協的方案,才是考驗我們的智慧。當然,都更會大家都有意見,但像我以往曾講過,既然我落得場踢波,我一定會盡力,即使有人擔心商界人士較多,我隊實力差點,踢少兩個,但我們都會盡力。」

      平時運動喜歡打籃球的林宇滔說:「我最憎我的隊友都未落場就說輸硬。我想這個思維是由打球那處訓練回來的,不管是對著甲組的對手,落得場我們都是球員。我想要尊重對手之餘,亦要有體育精神,盡力踢好每一場波。我有我的堅持,亦相信推動社會更多的關心,是可以去尋求一個盡量大家都接受、亦是多贏的方案。加入得,我就有信心去做好,不會在未做前就打定輸數,咁我不如唔入呢個委員會。」

      他表示,都更會是一個重要的委員會,期望要聽多點不同的意見,亦會努力地嘗試去推動,既在發展和保育得到平衡,提升生活質素,為澳門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但我知道,在任何地區,不論是都更還是舊區重整,很多人都會理解成是拆掉舊樓重新再起,但其實絕不是這個概念。亦有許多居民覺得,很簡單,只要由矮樓變成高樓就可以,住得舒服點。但大家要理解,一個社區的密度始終有限,不能單靠放高來改善生活質素,如果舊區的樓按同樣面積起到二十層的話,社區就會淪陷了。因為沒有增加社區設施的情況下來增加幾倍人口,這是絕對不可行的。但當中如何拿捏平衡?如何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很坦白我仍在摸索及採索中。」

      「我覺得舊區重整絕對不是只係一個地產項目拆樓,除了太殘舊必要拆外,還要改善社區生活環境,為舊區居民做樓宇的保養維修,以及如何將一些有歷史價值的文物,或者有生活特色的東西去保留活化。我想這四大點才是都更應走的方向。」

尊重彼此 「和而不同」更加重要

      不必諱言,本澳近年社會分化對立愈加明顯,林宇滔認為,政府和社會以及不同意見都需要思量如何改變現在這樣的社會氛圍;社會存在不同意見是無問題,「最緊要大家互相尊重」,以及透過有效的溝通推動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我覺得是要多點與居民溝通接觸,聽多點意見。」

      就以他個人所經歷的感受而言,對於敏感議題,如果沉默甚或選擇歸邊那自是最保險,但他疑問「為何大家不能說一些經分析,真心想說的東西?有時我覺得會有無形的壓力。」林宇滔表示,如何打破無形的壓力,「我想對社會將來長遠的有效溝通交流十分重要,如何真正推動社會和諧、『和而不同』,這更加重要。但似乎大家都是很感官地去討論,我覺得左中右都有這種情況。如何改變社會氛圍,大家都要一同努力。但政府也有責任,例如將資訊更全面透明地公開,我想是重要的。」

      「 即使我們不認同彼此的意見,但為何要質疑他們所講的立場是要反政府或保皇?但其實我們不用過份地猜測他們的立場。我記得有個哲學家講過,如果你是質疑人家的立場,其實是沒有東西可以談的,最重要的是內容。」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林宇滔促當局主動處理危樓 2016-04-07|澳門日報

林宇滔促當局主動處理危樓   


澳門日報       2016-04-07
A03 | 澳聞     

中區社諮委林宇滔表示,本澳大廈外牆剝落傷人的事故時有報道,大廈公共部分如外牆、騎樓底等長期失修隨處可見,他促政府推動業主做好維修保養,並主動介入處理殘危樓宇。
加強宣傳相關法律

過去一年最少有四宗大廈外牆剝落傷人的事故,無被報道或不涉傷人的個案更多。本澳樓齡三十年或以上的商住及工業樓宇達逾三千四百幢,且本澳對樓宇定期維修保養要求不嚴,可以預料踏入雨季,相關情況定有增無減,對公衆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對越趨嚴峻的舊樓維修問題,他促請當局除要進一步細化和優化樓宇維修基金的多項計劃外,更重要是加強法律的宣傳和推廣,使居民明白公共部分的失修會危及住戶本身和途人的安全,萬一出現意外,小業主可能要負上沉重的賠償責任。根據法律小業主應每五年聘合資格人士檢查和維修物業,倘因失修令他人性命及財產受損,須承擔刑責和金錢賠償。但礙於沒有明晰的驗樓指引和罰則,令法律僅為一紙空文。

促訂明晰驗樓指引
他促當局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表格化,提供所有合資格的驗樓專業人員的名單供居民查閱,讓有意驗樓的業主能按照指引和相關資料驗樓,藉以推動定期驗樓的恆常化和規範化。下一步,當局應在修訂《都市建築總章程》時,強制落實業主對樓宇有定期檢驗和保養的責任,並設罰則及政府強制介入機制,將樓宇失修衍生的意外風險減低。
針對現存殘危樓宇,當局一直聲稱有舊樓進行持續巡查的機制,但實際執行上,當樓宇外牆剝落,一般僅由消防即場清理,工務局人員到場檢驗和記錄後就完事,即使業主一直不進行維修,當局也不會主動介入跟進處理,任由情況繼續或再現險情。有居民亦反映,下環街幻覺圍一座舊樓,去年十月倒塌後,由於建築物處“文遺法”規定的緩衝區,業主只能復修加固不能清拆,但半年過去,該舊樓不單沒有任何維修,危殘情況更甚,這不單反映機制無法有效保護文物,公衆安全也受威脅。

他促當局盡快主動巡查本澳各區樓宇,並建立殘舊樓宇資料庫,以掌握本澳舊樓實際情況,並作出主動恆常巡查和及時處理跟進,減少其對公共安全構成的風險。
針對受“文遺法”保護而不能清拆的殘危樓宇,當局同樣應有機制確保業權人不履行責任下,當局應有即時介入處理的機制。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