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個人專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個人專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兩女之父,真的要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無論是喜或悲,都讓我成長、讓我對澳門有了更深的了解、體會和感情!
     要選擇離開舒適區絕不容易,要在政治圈中獨立走出一條新路更不容易,但在太太和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下,去年底就做了一個隨心率性的決定,別人可以放一年長假去環遊世界,我就決定放一個長假,全職去為澳門做一件我覺得應該做的事!走到今天,得到各方朋友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更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所在!
     澳門今日不缺資源、財政富裕,但社會怨氣和矛盾卻不斷累積,原因更多是出自政府管治能力的問題。過去十多年,我每日都忙著處理各種民生個案,跟進各種社會政策和法案制訂,更要隨時監督著政府施政。不知不覺間,聆聽社會各方意見、研究分析法律和數據、尋找可行出路和解決辦法,已成為我僅有的專長,不少朋友戲言,我是澳門的百科全書!
     當然,自覺有閱讀障礙的我,不可能是百科全書,但十多年來跟進以千計的民生個案,加上每個案均要從法、理、情多方面分析,更要思良如何處理對案主最有利,這些難得的經驗讓我對社會有了更全面、深入和多角度的了解。故我經常笑著回友人,我做不了百科全書,但算是澳門百科全書的目錄了!
     知道我要"蹚渾水"後,近日不少朋友善意提醒我,認為我批評聲音不夠別人尖銳,口號也沒人家漂亮,是十分蝕底!但我過去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 ,與期花心思想口號,更應用更多時間搜集資料和分析數據,提出更多可行的解決方案,以理服人才是最有實效的!
      一直以來,只要我認為有理有據和可解決的問題,我從來都會力追到底,還記得有官員私下向我同事呻過一句:"阿滔真係好難纏”!
     說話傳回我耳中,坦白說,我覺得這是對我工作的肯定!因為只要能解決問題,我絕不介意做一個”好難纏”的人。過去十多年,我處理過千的民生個案,有份倡議推動並已落實的政策的包括:
"壓縮垃圾桶取代藍色街道垃圾桶”、
"跨域流動數據自助和預設上鎖”、
流動數據”先通知、後購買及自助上鎖”、
幼稚園入學網上統一報名、
制訂非禮罪、
明晰私框生效後教師轉外就醫機制、
確保產檢度頸皮如期進行、
興建松山行人隧道和連接健康徑的垂直電梯、
黑沙環沿岸污水截流工程、
黑沙環污水廠遷至港珠澳大橋人工島、
等等......(詳見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必須強調,這些政策絕不是一個人能做到的,但要提出可行的政策倡議,不單要能聆聽澳門人的需要,更要通過人脈請教不同界別人士的意見,再以經驗思考如何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和方法,進而爭取社會更多力量的支持和一同推動,這就是我一直推動澳門改變的方式。
     “鬧爆"或者可以制止一些事情,但想澳門不斷進步,是需要一些有心、有力詳細分析相關法律和理據,有理有據提出可行解決辦法的力量,讓大家重拾推動改變澳門的信心,從而凝聚更多的力量尋求共識改變制度,讓大家相信澳門仍是一個能有夢想和可以追夢的地方!
     我深信,澳門是可以變得更好的,我亦相信只要能將我的工作理念讓人知道、讓人相信,我一定能夠為澳門創造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未必能翻天覆地,但肯定能讓大家見到實質的改變和重拾希望!

個人專訪: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2017-06-22 卿本為佳人 何以蹚渾水?╱每週專題
文:論盡採訪組
時間:2017年06月28日 17:17

放下立場鬥爭 堅持實事求是
林宇滔:溝通是為了化解矛盾
#036 二〇一七,票歸何處?╱論盡紙本
~~~~~~~~~~~~~~~~
想關注更多澳門有用資訊請LikeFacebook專頁:
傳新角度-林宇滔 (Ron)
https://www.facebook.com/LamUTou/
傳新澳門協會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Macao/
或瀏覽訂閱: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訊報 2017-06-23 P08 | 論盡媒體 | 論盡澳門街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訊報      2017-06-23
P08 | 論盡媒體 | 論盡澳門街

卿 本 為 佳 人 何 以 蹚 渾 水?


   澳門立法會向來有「垃圾會」之稱,這完全反映出公眾對現時的立法會以及整個澳門政治生態的厭惡程度。2017立法會選舉即將來臨,今年直選申請更是歷屆之冠,名哲保身是中國人的傳統思想,為何政治這淌渾水還有這麽多人爭著蹚呢?《論盡》今期訪問了三名議會挑戰者,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但都朝著相同一個目標前進,到底蹚政治這淌渾水的意義在哪裡呢?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今屆立法會選舉選管會共收到25份直選申請,是歷屆之冠,其中一份申請來自林宇滔。曾任聚賢同心副理事長、社諮會委員,現任都市更新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曾處理過不少民生問題,亦經常於媒體中月旦時事,議題由環保、房屋到保育皆有。名字在澳門政界並不陌生,但參選立法會則是首次。近年坊間對立法會立法及監督政府的表現均表不滿,更有不少批評直指是「垃圾會」。話說卿本佳人,又為何要投身這淌渾水之中?

機制未盡用 空談得口號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本科修讀環境科學,曾任記者,不時於時事節目擔任主持或嘉賓,亦常是媒體報道的受訪對象。多年來身份一籮籮,履歷亦屬於「實幹型」,不論是社會公職或是全職工作期間,都令林宇滔有不少處理社會問題的實質經驗,亦令他別有一番體會。「澳門現時很多民生問題未有充份利用整個機制去推動解決。大家可能會有很多口號,很多埋怨,但怎樣才能去推動解決問題,是我感受到現時社會最弱的。」

  「鬧爆在緊急關頭可能可以制止一些東西,但除了鬧,更多澳門人希望解決問題。」談及參選原因,林宇滔表示,現時社會每當遇上問題,很多時只會空談,他並不反對上街遊行,但根據自己過往的經驗,很多時不需要走上街頭亦可推動解決問題。在他心目中,示威遊行應是「最後一張牌」,「如能在機制內解決,應該用盡,當有一日在這位置都用盡而做不到,我覺得才需要亮底牌。現在就我觀察,底牌亮得多,大家都會很灰心。」

  他認為,澳門是有出路的,但不能只流於空談,只講政策,只講口號,而是應切實了解問題,並得到共識去前進,但目前這些都仍然缺位,現時議會的機制未被充份利用,議事文化趨向公式化,例如議員停留於質詢、發言,仍然是隔空對罵,各方都缺乏互相溝通。

  「立法會議員除了質詢,有沒有跟政府充份溝通?跟香港的立法會或其他地方議會相比,立法會討論一些民生問題的頻率、次數與深度都低。甚至我覺得任何一個議員約見政府去討論問題也可以,為何做不到?我覺得正正是這些需要思維上的改變,而不只是透過質詢發言很公式化的來往。」

  林宇滔又指,每屆立法會選舉都有很多人提出很多口號、理念,例如政府要更透明、高官問責、民生問題如房屋交通等,「但這一屆是這些口號,下一屆也是,大家的口號可以繼續叫下去,這未必是大家想的方向,所以我覺得要想辦法解決。」

「第三條路」不好走 仍望走出新方向

  有分析指,隨着社會利益日趨碎片化,今屆立法會選舉出現更多選團是意料中事。至於林宇滔,自他離開工聯並宣佈成立「傳新澳門協會」時,早已有不少揣測指他會參選今屆立法會。而林宇滔亦於今年六月向選管會遞交提名。

  「我覺得要喚醒公眾,立法會內亦有很多事可繼續做,不論是立法會的機制,或是立法會議員的身份,太多空間未被認真利用。」他坦言,籌組新協會及尋求提名期間,不少人均向他表示要改變「很困難」:「去拿提名時,會發現大家很失望,大家都發現澳門很失望,但也會說:阿滔,很難改。」

「社會現時很灰心。這種哀莫大於心死很恐怖。」

  但他認為,即使困難,亦要想辦法去解決。他指,過去在社諮會期間亦曾獨力推動改變,故縱使攜此理念進入議會的新力量或只有一個,但不代表不能帶來改變,故不應看少一個人的力量。「當在立法會可以改變一些氛圍,下一步就會有更多力量在立法會凝聚。」

  訪問過林宇滔就會知道,林宇滔是一個愛「翻舊帳」的人,每次訪問總能巨細無遺地說出相關數字及政府過往曾提出的政策,然後提出疑問:當中是否前言不對後語?何時埋單找數?但在建制派(全力支持政府)與反對派的之間行第三條路似乎也不容易。建制派陣營會質疑他做起反對派,反對派亦懷疑是「小罵大幫忙」。林宇滔的立場與不少年輕名單相近,加上工聯出身,跳船自組名單參選又是否擔心被指「鎅票」?

  對此,林宇滔認為自己參選不會分薄彼此票源。他表示,跟自己做事方式相似的人並不多,而新的選票空間仍有很大,「相信要走一個新方向的人其實不少,甚至一部分人從來都沒投過票。」他指,自己尊重各個社團,傳統社團有自己本身的包袱,其定位或會令部分人對於參與社會解決問題猶豫,一些市民亦對傳統政治版圖、力量有種失望或厭倦。故他相信自己可另辟一條新路,彌補現時議會的缺位。

  「希望通過小的民生問題一步步去解決後,凝聚更多力量、信心去更關注社會問題,去就我們的長遠發展,嘗試尋找解決方案的同時,推動去得到改變。」

  「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不會翻天覆地,但可推動改變。」





其他個人專訪:

放下立場鬥爭 堅持實事求是
林宇滔:溝通是為了化解矛盾
#036 二〇一七,票歸何處?╱論盡紙本http://lamutou.blogspot.com/2017/06/20160416-1414-036.html



~~~~~~~~~~~~~~~~
想關注更多澳門有用資訊請LikeFacebook專頁:
傳新角度-林宇滔 (Ron)
https://www.facebook.com/LamUTou/
傳新澳門協會Facebook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Macao/
或瀏覽訂閱: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網誌
https://lamutou.blogspot.com/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放下立場鬥爭 堅持實事求是 林宇滔:溝通是為了化解矛盾 #036 二〇一七,票歸何處?╱論盡紙本 文:悟塵、哲廬 2016年04月16日 14:14

放下立場鬥爭 堅持實事求是
林宇滔:溝通是為了化解矛盾

#036 二〇一七,票歸何處?╱論盡紙本
文:悟塵、哲廬
時間:2016年04月16日 14:14

林宇滔

      這些年來,來自傳統陣營年輕世代的林宇滔不但參與社會事務而身兼多職,且還是傳媒人在電視台時事節目任主持或嘉賓,同時又常是媒體報道的受訪者—評論政事、民生事、環保事等等諸多事,由此而開始建立起其「是其是,非其非」的形象;然則,在建制派(全力支持政府)與反對派的之間行第三條路似乎也不容易,尤其來自傳統陣營一些保守聲音會質疑怎麼做起反對派來,而反對派亦懷疑和理非非根本最終還是妥協。

      「我很感嘆,社會討論問題是以立場為本,可否以事實為本?」林宇滔接受《論盡》媒體訪問時表示,現在有不少政治人物及社會人士包括左中右,都是按立場來判斷支持與否,但為何我們不是要討論事情的本身呢?現在對於不少議題,尤其在前線的人,「個個都不太敢支持政府,無論對與錯。當然有些人說是盲目支持政府,但我覺得可以更多地支持政府。政府無理由一百個政策都是壞的,作為政府他都會有動力去做一些好的政策出來。問題是具體政策上為何那麼不信任?我想大家要拋棄一些立場為本的東西。」他強調之所以堅持要做傳媒人,就是要藉著媒體平台「堅持要講好數據」,有理有據下陳述觀點看法。

「記者生涯幾乎是改寫我一生」

      說起來,林宇滔還是記者出身,「我想記者生涯幾乎是改寫我一生。」皆因同行,筆者主觀地認定記者工作可訓練到一個人的敏感度,以及觀察事情的多角度,林宇滔可謂明顯的事例,從事記者工作也不過兩年多,但這經歷對他其後無論做議員助理和參與公共事務都頗有俾益。他做記者時是跟經濟線,主要跟公共事業包括水、電訊外,還有賭博,甚至連娛樂版都跟。「當時報社有很大的人員流失,經濟線只有三個人工作,那時的成長十分快,壓力很大。我試過一天寫16條稿,寫到不知寫什麼。」不過,這段誠如木人巷的經歷,「令我學到在不同的角度看東西,因為訪問到不同的人,亦提升了自己的視野,建立了不同的人脈。」 林宇滔坦言,「如果沒有那幾年在澳日的壓縮班,我想我還是一個薯仔一樣。」

      又說起來,入行也是緣份。林宇滔大學本科是環境科學,入大學前也完全不了解記者工作,只是在大學的同房是讀新聞系的,「四年來跟他十分熟悉,亦認識了新聞系一大班人。其實我一開始對新聞的認識是零,亦無想過要做記者,但經過四年的耳濡目染,經常在我面前溫習及玩耍,最後我了解一些傳媒的東西,學攝影及選修一些科目,但無想過要做記者。」畢業後到藥廠負責質驗,因為想搵多份兼職,原本應徵澳門日報的夜間廣告營業員,卻輾轉還是做記者了。回想起做記者初期,「因為我初出茅廬,所問的問題都很白痴,很幼嫩,但當時都有好多行家包容。」
林宇滔大學時期就讀環境科學

「我其實沒大家想像的那樣忙」

      林宇滔現時兼任政府兩項公職: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中區委員、都巿更新委員會委員;社團方面也有兩項:聚賢同心協會副理事長、工會聯合總會社會事務部副主任;另外,他同時是工聯立法議員辦事處的議員助理,以及兼職傳媒人,還有常接受傳媒訪問;更有一個全年無休的最重要角色– 兩個孩子的爸爸。可以想像每日的繁忙,但他笑說,「我其實沒大家想想像的那樣忙,只是加上傳媒的工作,大家會有一個放大效應的觀感」。譬如有關他做完主持工作回家陪女兒,有些朋友突然來電說「你仲上緊節目啊?我對呢個有乜意見,分享吓啦。」但其實他當時是陪女兒的,「澳門有很多節目都會重播,大家可能會將我那個小時的節目放大來看。」

      五花八門的工作,林宇滔如何應對。他指,每做一份工作的關鍵是都有乘數效應,「每一個工作都是環環緊扣,因為我每接受一項工作,我自己都希望能夠對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所幫助。為何會這樣說呢?坦白說,作為議員助理,除了要協助議員議政外,還有很重要的責任,就是要處理非常多的民生個案,或者是居民求助。」 這樣,在處理居民個案時所收集到資料及聽到意見,經整理向議員建議或可考量在立法會表達,自己又可在社諮會反映以推動政府改善民生,同時對社情民意的了解也有助自己兼任電視台時事節目能夠接地氣。當然每天都面對不同事務,「工作壓力是有的。幸好我喜歡做這些工作,工作之間亦是相輔相成的。」

民生無小事,社諮會不是廢的

      2009年,林宇滔獲特區政府委任為第一屆中區社諮委,現在已第四屆也可謂資深的社諮委,不過按照諮詢組織新規例他將於明年一月換屆時就要退任。
「我尊重政府的決定。雖然我覺得在社諮會中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但是有新人事新思維會做得更好。」回顧多年社諮委工作,林宇滔認為基本達到當年接受委任的初衷,「因為為議員助理工作的關係,政府委任我做社諮委,就是可以透過社諮委,去推動處理一些民生問題。亦通過議員辦日常接觸的個案去處理,加上在政策層面,我個人認為,社諮委可以彌補政策及民生問題之間的銜接,是能夠發揮到一些作用的。」

      毫無疑問,社會上對社諮會的工作了解不多,甚至不清楚其有何存在價值?但林宇滔指出, 民生無小事,他不認同社諮會「是廢的」說法。「我很理解公眾對社諮委的工作期望很高,未必能滿足到公眾的期望值,但我覺得社諮委及政府都有心去努力,希望能在民生事務上推動到實質的改變。」 他以個人工作情況指,多年以來在社諮會通過發言及調研專題報告,許多問題都得以解決,「我覺得社諮會在過去的時間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平台。」

      林宇滔主動或參與的五、六個專題報告,當中有不少議題都是社會很關心的,「亦看到成效。」 這包括現時街道小巷看到的壓縮式垃圾桶,這是經過社諮會推動下當局全面引入的。「以前那些大型垃圾桶,本來環境都不是太乾淨,收的時間垃圾車會塞馬路,收了的垃圾要倒三次,噪聲無論在日間夜間都會對市民有很大影響。」 其時政府也想嘗試去引入壓縮式垃圾桶,但開始居民都有不同意見,社諮委視察過後,確實看到那類垃圾桶有助改善衛生環境,於是進行了協調工作。這個壓縮桶一個可以等同三十桶的容量,「等於可以削減週邊三十次倒垃圾的數量。開頭政府都有一些猶疑的,包括居民未必接受,作為社諮委就作了一個專題報告去研究,因為這是新事物。經過了六七年的時間,成效上大家都能夠接受。」

      另外,還就燃油、的士、新馬路公交專道等等議題提出了調研專題報告。社諮委們到實地視察、直接聽居民意見,再分析研究後向政府提出,「我們不一定能改變政府政策,至少我們提出了不少改善建議,若他們接受的話,至少可以行前一步。」
落區爭取巿民支持興建松山行人隧道

做主持,要堅持中立原則 

     在本澳兩家電視台時事節目都看到林宇滔,分別擔任主持或嘉賓,他坦言因為有社團工作的背景,會有不少人質疑會否影響到主持的工作?然而個人對不同身份角色會分得清楚。當中,做嘉賓純粹是講個人的意見,「這比較簡單地去處理。」至於做主持,「我曾思考過,初時覺得做會有一點困難,但我覺得,做傳媒的好處是聽多點不同界別或立場的人的說話,其實也會對自己掌握社會的民情民意有幫助。」

      「我想做傳媒的原則是,我一定會保持中立。」林宇滔強調,不同意見要討論,不過在時事節目就不能偏離主題。「大家都說有言論自由,但我亦有責任去維持節目的秩序及質素。只要你是尊重其他不同意見的人,加上你沒有偏離題目,亦不會沒證據去指控或人身攻擊,我一定會給大家暢所欲言。無論你是左中右,你違反了我的規定時,我一定會停止你的發言。」他又指,不同人有不同意見角度,「但我會抽離身份,聽聽他們的意見,以及給觀眾一個全面的資訊是十分重要的。有時我會寫專欄,亦會出席節目,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將客觀、實質的數據帶給居民,去了解一件事。」

      「尊重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現時社會問題上,大家都會以感性出發,沒有實質的數據去給他們作一個全面的判斷,所以我覺得作為半個傳媒人,即使去風火台去做評論,當然我有個人意見,但更重要是帶出事件整體的起因、數據,去給觀眾參考。觀眾絕對可以不認同我所講的,問題我希望他了解整個故事的背景是怎樣的,數據是如何的,才能去分析。但很坦白,這部分是最弱的,亦是我堅持的」。
除了參與社團及公職外,林宇滔亦經常擔任時事節目主持。


社諮會專題小組成員向爐石塘商戶瞭解公交專道日的營商情況

最憎籃球隊友,未落場就說輸硬

      近期,新成立的都市更新委員會就「落筆打三更」,由組成結構的商界比例過高及首次會議就「秘密會」而遭到社會批評。問及面對眾多商界委員的都更會,有沒有勇氣向他們say no或如何對話?「我要強調,每個委員會如社諮會都有商界的朋友,平日的合作亦很好。好坦白,不同界別的人會有不同的立場、角度、看法,但我不覺得需要向人家攤牌,但我會堅持自己的觀點角度。其實我覺得堅持好過互罵,但堅持之間是否可以找到一個妥協的方案,才是考驗我們的智慧。當然,都更會大家都有意見,但像我以往曾講過,既然我落得場踢波,我一定會盡力,即使有人擔心商界人士較多,我隊實力差點,踢少兩個,但我們都會盡力。」

      平時運動喜歡打籃球的林宇滔說:「我最憎我的隊友都未落場就說輸硬。我想這個思維是由打球那處訓練回來的,不管是對著甲組的對手,落得場我們都是球員。我想要尊重對手之餘,亦要有體育精神,盡力踢好每一場波。我有我的堅持,亦相信推動社會更多的關心,是可以去尋求一個盡量大家都接受、亦是多贏的方案。加入得,我就有信心去做好,不會在未做前就打定輸數,咁我不如唔入呢個委員會。」

      他表示,都更會是一個重要的委員會,期望要聽多點不同的意見,亦會努力地嘗試去推動,既在發展和保育得到平衡,提升生活質素,為澳門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但我知道,在任何地區,不論是都更還是舊區重整,很多人都會理解成是拆掉舊樓重新再起,但其實絕不是這個概念。亦有許多居民覺得,很簡單,只要由矮樓變成高樓就可以,住得舒服點。但大家要理解,一個社區的密度始終有限,不能單靠放高來改善生活質素,如果舊區的樓按同樣面積起到二十層的話,社區就會淪陷了。因為沒有增加社區設施的情況下來增加幾倍人口,這是絕對不可行的。但當中如何拿捏平衡?如何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很坦白我仍在摸索及採索中。」

      「我覺得舊區重整絕對不是只係一個地產項目拆樓,除了太殘舊必要拆外,還要改善社區生活環境,為舊區居民做樓宇的保養維修,以及如何將一些有歷史價值的文物,或者有生活特色的東西去保留活化。我想這四大點才是都更應走的方向。」

尊重彼此 「和而不同」更加重要

      不必諱言,本澳近年社會分化對立愈加明顯,林宇滔認為,政府和社會以及不同意見都需要思量如何改變現在這樣的社會氛圍;社會存在不同意見是無問題,「最緊要大家互相尊重」,以及透過有效的溝通推動解決問題和化解矛盾。「我覺得是要多點與居民溝通接觸,聽多點意見。」

      就以他個人所經歷的感受而言,對於敏感議題,如果沉默甚或選擇歸邊那自是最保險,但他疑問「為何大家不能說一些經分析,真心想說的東西?有時我覺得會有無形的壓力。」林宇滔表示,如何打破無形的壓力,「我想對社會將來長遠的有效溝通交流十分重要,如何真正推動社會和諧、『和而不同』,這更加重要。但似乎大家都是很感官地去討論,我覺得左中右都有這種情況。如何改變社會氛圍,大家都要一同努力。但政府也有責任,例如將資訊更全面透明地公開,我想是重要的。」

      「 即使我們不認同彼此的意見,但為何要質疑他們所講的立場是要反政府或保皇?但其實我們不用過份地猜測他們的立場。我記得有個哲學家講過,如果你是質疑人家的立場,其實是沒有東西可以談的,最重要的是內容。」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