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禁即棄塑膠應定時間表讓社會及早準備|2020-08-14 宇論滔滔 訊報

繼去年推出膠袋徵費後,環保局計劃明年禁止輸入發泡膠餐盒,算是本澳禁用一次性塑膠的第一步,筆者是支持的。因為發泡膠餐盒用料九成是空氣,令其密度極低,令回收成本激增,加上回收再造價值低,澳門產的發泡膠餐盒碁本沒有回收再造,全部被焚化處理。除環保問題外,其耐熱能力差(70度以下),故盛載熱食、如生滾粥、熱湯或炸物時,極容易溶解釋出有害物質。筆者多年前已提出,單以食安角度就應禁用。

發泡膠耐熱差有食安疑慮早應禁用再者,有本地批發商指出,近年大多數食店已改用"百折膠"餐具(半透明膠又稱之5號膠耐熱達120度),佔整體使用量達六至七成,其次是甘蔗渣造環保飯盒,約佔10%、紙造飯盒佔2%。發泡膠餐盒使用率僅約2%,故要全面禁用影響不大。盡管本澳有甘蔗渣造環保飯盒,可在泥土三個月內百分百降解,但本澳是以焚化方式處理垃圾,故可降解飯盒在本澳並不能真正環保,如何為本澳尋找一種合適的環保或相對環保餐盒,其實涉及背後的回收配套和垃圾處理方式等,這仍需要政府和業界認真研究和討論。

不說不知,澳門每年廢棄塑膠量佔垃圾量近四分之一,根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9》,該年全澳城市固體廢棄物總量達55萬噸,當中23.5%即近四分之一為塑膠廢棄物,即每年本澳廢棄的塑膠量達12.9萬噸,但全年本澳回收的塑膠廢料的數量僅304噸,較每日平均的塑膠廢料量354噸更低,即本澳全年回收的廢膠量不到澳門一日的產生量,即回收率不到千分之三,但當局至今仍未明確交待一次性塑膠的禁用時間表,明顯未有跟上全球限塑的大氣候。

限用一次性塑膠已共識差異在時間近年無論是微塑膠進入食物鏈和食水系統,還是海洋塑膠垃圾等問題都引起社會關注,加上眾多環保團體的推動下,很多企業也開始配合推出如無飲管、自攜杯優惠等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的措施;民間也有不少自發性的活動,推動乾淨回收。筆者年前也有參與製作澳門的斟水地圖,推動環保局制訂飲用水機指引,推動本澳公共部門及私人企業參與提供更多的斟水點,鼓勵和方便自攜水樽人士補水,減少飲用瓶裝水,目前本澳已有百多個斟水點方便居民自攜水樽,減少飲用瓶裝水,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環保生活,在澳門得到逐步推行。

根據聯合國2018年有關塑膠垃圾的研究報告:「全球已製造的90億噸塑膠中,大多數(79%)皆進入了垃圾掩埋場或散落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12%被焚化,僅約9%的塑膠被回收。」報告更指出,全球每年使用約5000億個一次性塑膠袋,每分鐘購買100萬個塑膠飲料瓶。每年全球使用的塑膠袋數量高達5萬億,排列開來,足足有兩個法國這麼大,大部分一次性塑膠,最後丟進堆填區、垃圾場或散落四周環境,其中海洋更是重災區,每年有800萬噸的塑膠流入海洋,威脅包括珊瑚礁在內等海洋生物。

美力阻2025全球禁即棄膠為此,去年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就是為全球限制一次性塑膠使用定出明確的限期,與會的的170個國家地區中,大多數國家包括歐盟成員國,都支持印度的提案,要求政府承諾到2025年前逐步淘汰令人頭疼的一次性塑膠,鼓勵私人企業尋求價格實惠且環保的替代用品。

然而,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包括古巴和沙地阿拉伯等要求延期五年,雖然受塑膠污染最嚴重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塞內加爾等極力反對,但會議最終聲明稿卻指出各國「為解決不可持續使用和處置的塑膠產品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將在2030年前大幅度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比起原來預計達成目標的期限往後延了5年。

最近歐盟國會通過了《歐盟循環經濟的塑膠策略(2018-2030)》,預計歐盟內成員國在2021年前禁用包括塑膠餐具、吸管、攪拌棒、塑膠軸棉花棒、氣球桿、發泡餐盒和杯子等一次用塑膠製品。脫歐的英國則喊出25年終結一次用塑膠,最快可能在一年內就禁用塑膠吸管、攪拌棒與塑膠軸棉花棒。

內地今年逐步禁膠2025限期在亞洲,各地區禁用一次塑膠政策也不少,像孟加拉早在2002年就禁用塑膠袋;印度更是直接喊出2022年要全面無塑;南韓則是從八月起禁止餐廳內提供一次性膠杯,未來也會進一步限制塑膠袋。而台灣也訂立了全面禁用一次塑膠的時間表,2019年開始規定公共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商場、速食店等四大類場所不得提供塑膠吸管給內用消費者;2020年則擴大限用塑膠購物袋、一次性膠餐具、杯與吸管的提供場所,至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

內地今年一月也公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提出,在2025年要大幅減少塑膠的生產和使用,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個時間段完成「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的任務目標,具體包括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分步驟禁止生產銷售一次性發泡膠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含微塑膠的產品。分步驟、分領域禁止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製品、快遞塑料包裝等。研發推廣綠色環保的塑料製品及替代產品、探索培育有利於規範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塑料污染的新業態新模式。加強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清運,規範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

定禁即棄膠時間表澳責無旁貸很明顯,塑膠污染已成為全球必須面對的環境問題。全球禁用一次塑膠也已有明確的共識,差異僅在具體落實時間上。故無論是作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還是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地區之一的角度,澳門制訂禁用一次性塑膠的時間表絕對是責無旁貸的。

近年本澳居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下一代透過學習並不抗拒環保,只要有好的政策和設施配套,多數人願意配合執行,前提是政府需有立法時間表及讓公?、業界知悉、及早準備和習慣。

故當局應從源頭減廢著手,及早制訂限用各類一次性塑膠產品的時間表。一方面讓社會監督政府的工作,另方面讓業界及早做好準備,以環保物料替代塑膠餐具。大部分餐飲業界、一次性餐具供應商等都樂意配合政府政策,關鍵是要提前做好準備,尋找合適的餐具替代品,相信社會的接受和配合程度會更高。

鼓勵食肆機構自願停用即棄膠餐具在實施操作上,在制訂時間表的前提下,當局可以通過鼓勵政策、如在現有的環保酒店計劃,或推出新的環保商號計劃,讓食肆、外賣店等提升停用一次性塑膠餐具的意識,以友善、鼓勵的形式讓居民、業界等適應,待法律強制生效時,公?自然更易接受。

立法禁用一次性塑膠。源頭減廢當然最重要,但按目前進度最快也是多年之後的事,故回收廢品在地資源化同樣重要。目前街道三色回收桶受污染情況嚴重,成功利用率僅得5-10%。正如筆者過去一直提出,澳門除要提升回收率,更要實現乾淨回收。近年坊間已出現不少自發的乾淨回收活動,這也推動環保局將原有的環保FUN計劃升級為乾淨環保FUN,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回收再多、再乾淨,若澳門沒有在地化的回收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多的回收廢膠其實也沒出路。

在地資源化要盡快落實因此,澳門目前最緊迫的工作,就是要儘快在本澳建立將塑膠資源化的場地,而非找地方處理回收廢品。政府早已表示,會在建築廢料堆填區闢出土地作廚餘回收廠(每日兩百噸),以及作為回收廢紙、廢金屬及廢膠的場地,但至今未有明確的招標興建時間表。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