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林宇滔倡教學年級劃分復課時間︳2020-08-30 市民日報

 【本報訊】臨近9月開學前4日,教青局突然宣布新學年滿3歲幼兒方可回校上課,令千多名受影響學童不能如期返學,家長甚為徬徨。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對當局的決定表示並不震驚,從教學範疇,應以年級劃分復課時間,而非用年齡。他認為今次問題不在於教青局和社工局,而是衛生局防疫指引「離地」不具操作性,令到學校及私人企業難以遵從,只是卸責的表現,他促請衛生部門制訂「貼地」、合理的防疫指引。

斷章衛生指引 澳門疫情穩定

山頂醫院醫務主任羅奕龍日前在應變協調中心記者會上強調,國家衛健委提出滿3周歲或以上才可佩戴口罩。林宇滔批評當局斷章取義,因為世衛的指引是「建議12歲或以上的兒童及青少年需要佩戴口罩,但對於年輕兒童,可以根據情況是否佩戴,但強調不應要求5歲以下兒童戴口罩。」內地國家衛生部門公布的《公眾科學戴口罩指引》則建議:「中小學在校園內,學生和授課老師毋需戴口罩,托兒所因幼兒特殊生理特徵,不建議載口罩。」並不存在3歲以下不應戴口罩而不能上學的說法,更不是「5歲以下不戴得口罩就唔番得學的意思」。

同時,他說,世衛和內地的指引都是指疫情廣泛的地區對戴口罩的處理方法,他認同因為小朋友年紀愈小戴口罩效果愈差,不過澳門疫情非常穩定,學校雖是公共場所,但是個相對固定的場所,不論返校的教職人員、跨境學童都有健康防控,有接受核酸檢測,有健康碼,進入校園有測量體溫等,可以系統性阻截病情,現在一刀切不讓未滿3歲學童上學,做法是斬腳指趾沙蟲,是推卸責任的表現。

教青局解釋是衛生局最新防疫指引3歲以下幼童不宜長時間佩戴口罩和逗留在學校,又謂「細B」健康安全方面,未必能處理好上學期間長時間佩戴口罩。林宇滔表示,復課應以學童年級來劃分,倘若按當局的思維,是否融合學生都不應該復課?從科學上他並不明白2歲12個月與3歲和3歲零1日之間學童的能力是否存在絕對分野,最重要的是防疫變成常態,若政府在現時澳門疫情非常穩定情況下都沒有膽量推行「恆常防疫」,即社會和居民基本恢復正常活動,這並非負責任和積極的態度,更會進一步影響到全社會的防疫意識,造成防疫疲勞。

做好整體防疫 管控外地輸入

林宇滔又謂,他個人認同有必要制訂不同的防疫指引,惟他在諮詢學校、教師的意見,發現現時衛生局對中小學的指引只是一種卸責操作,衛生局要求在課室每個學生要保持1米的距離,根本難以實現,且衛生局的指引比任何地方都要嚴格,變成無論私人機構或政府部門、相對人多的場所都無法實施,導致一旦出現問題,責任便是機構,不是衛生部門。現時當局的操作根本不符合常態化防疫,他質疑「只有K3學童才會攬頭攬頸?K2、K1學生就不會?」但是否因這些年齡的學童一些行為便不開學?

他認為,當局最重要的是做好整體防控工作,包括守好各出入境口岸、管理好從外地返回澳門的人士,萬一有任何變化,就啟動應變措施,而非著眼於幼稚園學生之間能否保持好一定距離。「如果衛生官員認為小童在3歲前能否戴好口罩作為可否上學的判斷條件,那證明政府判斷能力與現實有很大落差。」

制訂貼地指引 切勿本末倒置

現在問題出於衛生局,他希望衛生部門要尊重實際,制訂「貼地」的防疫指引,否則防疫標準「離地」根本實施不到,但又出現大家只能逼住遵守,學校只能「啞忍」,例如中、小學復課至今,學生仍不能到戶外上體育課做運動,體育課變成在室內教授理論,學生不運動,怎麼增強體質?倘若相關情況發生在疫情嚴峻時期,相信市民不會反對,不過到今時今日仍堅持有關守則,是本末倒置。

今次事件,有逾千學童受影響,政府補救措施是透過托兒所友善政策,讓受影響學童重新入托,林宇滔質疑,托兒所也是人群密集場所,「番學就有問題,番托兒所就沒有問題」?即使托兒所空間較大,但幼兒也是集中在1個地方照顧,他們也會周圍摸。若在現時疫情穩定下政府都不處理相關問題,是否代表澳門市民永遠都不可能恢復正常生活?而政府又是否能保證,不能如期上學的學童,他們所待的地方更安全?事實上,社會上早就質疑,為何食肆、酒店泳池、展覽會人山人海,公眾泳池擠逼都無問題,但3歲以下幼童因為不能戴好口罩而不能讓其上學,衛生局應與教青局、社工局和家長坐下來認真商討合理、可行,又可以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的衛生防疫指引,而非一味閉門造車,不考慮澳門實際情況。




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指以三周歲作為復課標準徒添混亂 有團體促衛生當局修訂指引︳2020-08-29 華僑報

 【專訪】對於不足三歲學生不能上K1,社會仍有不少批評意見。有團體促請衛生當局修訂指引。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政府早前已宣佈非高等教育復課,但前日突然表示未滿三歲的幼兒,須到滿三歲方可回校上課,涉及一千多名學生。由於離開學僅數天時間,不少未滿三歲K1學生的家長甚為徬徨,不少學校和老師都擔心有關安排將令開課安排出現混亂。

 該會認為,就算考慮到疫情風險要限制復課,當局復課都應以年級為標準,絕不應以學童實際年齡作為指標。更重要是,目前以滿三周歲作為復課的實際操作十分複雜,令目前已忙於應付防疫安排及新學年工作的學校和老師工作更為忙亂。原本已做好開學準備的未滿三歲的K1家長,也難以及時安排兒童照顧。

 盡管教青局及社工局隨即推出友善措施,協助未滿三周歲的K1同學向托兒所申請友善措施,但有關安排和操作同樣令托兒所和家長忙於應對,就算成功安排,幼兒在托兒所的染疫風險,也絕不會較在K1上學時為低。簡而言之,以三周歲作為復課標準的安排,對整體防疫徒添混亂,有百害而無一利!

 過去多月,在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澳門目前已屬全球疫情最穩定的地區之一,本澳防疫政策更應著重常態化防疫,並因應未來萬一出現疫情作出即時應對,將疫情對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影響減到最低。

 該會又收到不少意見反映,衛生局在制訂防疫指引時並未考慮到實際操作情況,但對學校的指引卻過於嚴格。如指引認為體育課難免導致學生聚集和近距離接觸,故要求所有學生只能在課室上體育理論課,但目前本澳所有自由波地和體育設施均已開放,學生本身就可到這些體育設施運動,也難以避免近距離聚集接觸,加上校外運動場所更人多複雜,為何衛生當局容許公眾體育場所運作,卻禁止學生上體育課?有體育老師認為指引有形式主義之嫌,更擔心長期停止體育課反會令整體學生體質下降,促請衛生當局修訂指引。

 該會又認為,衛生當局應制訂合適且可操作的非高等教育復課及托兒所復托的防疫指引,落實復課及復托安排。並應全面重新檢視本澳整體的防疫政策及所有指引,確保其實際可操作性。做好應急預案,應對未來萬一本澳出現感染個案、甚至有場所出現傳染源的控制傳染和停運安排,才是常態化防疫的核心關鍵。

 另外,,聚賢同心女性及兒童事務關注組召集人程嘉雯認為,理解當局的防疫要求,但認為有關措施公佈倉促,令很多家長無所適從,希望當局三思是否可以以其他方式平衡防疫要求及幼兒學習需要,例如是否可以安排每班若干名未滿三歲幼兒、上下午班錯峰上學、增加課堂之間的洗手環節等,讓未滿三歲的幼兒仍可於新學年回校上課,盡早適應新學習環境。

 她又提到,當局提出會向未滿三周歲的學生家長提供特別安排,向托兒所申請友善措施。但友善措施名額有限,且有申請門檻,即使家長申請也未必成功。建議當局應特別關注遲入學的幼稚園新生及家庭,幼童即使未能回校上課,仍然是新學年的新生,應在不增加教師及家長的壓力下,提供適當的學習材料予幼童,同時當局應增加友善措施名額,彈性安排每名幼童參與措施時間,讓更多家庭能夠受惠。◇



傳新協促檢視防疫落實復課︳2020-08-29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開學在即,教青局突然宣佈幼兒須滿三周歲方可回校上課,涉及一千多名學生。傳新澳門協會昨日致函社會文化司司長,促請全面檢視防疫指引落實復課及復托安排。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由於離開學僅數天時間,不少未滿三周歲的 K1學生的家長甚為徬徨,難以及時安排兒童照顧。即使考慮到疫情風險要限制復課,當局復課應以年級為標準,絕不應以學童實際年齡作為指標。更重要是,目前以滿三周歲作為復課的實際操作十分複雜,令目前已忙於應付防疫安排及新學年工作的學校和老師工作更為忙亂。

倡以年級為標準

儘管教青局及社工局隨即推出友善措施,但幼兒在托兒所的檢疫風險,也絕不會較在K1上學時為低。簡而言之,以三周歲作為復課標準的安排,對整體防疫只是徒添混亂,有百害而無一利。

質禁止上體育課

林宇滔強調,該會收到不少意見反映,衛生局在制訂防疫指引時並未考慮到實際操作情況,但對學校的指引卻過於嚴格。如指引認為體育課難免導致學生聚集和近距離接觸,故要求所有學生只能在課室上體育理論課。但目前本澳所有自由波地和體育設施均已開放,學生本身就可到這些體育設施。他質疑為何衛生當局容許公眾體育場所運作,卻禁止學生上體育課,亦有體育老師認為指引有形式主義之嫌,更擔心長期停止體育課反會令整體學生體質下降,促請衛生當局修訂指引。

該會致函社會文化司司長,期望能督促衛生當局制訂合適且可操作的非高等教育復課及托兒所復托的防疫指引,落實復課及復托安排。並應全面重新檢視本澳整體的防疫政策及所有指引,確保其實際可操作性。該會認為政府應做好應急預案,應對未來萬一本澳出現感染個案、甚至有場所出現傳染源的控制傳染和停運安排,才是常態化防疫的核心關鍵。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文物普查清單秘而不宣 車胎公園保育爭議不休 ︳2020-08-28 宇論滔滔 訊報

  市政署計劃利用氹仔市中心、氹仔廣東大馬路、布拉干薩街及沙維斯街之間的4幅 BT地段已收回的閒置土地建造一萬九千平方米的臨時車胎公園,預計明年首季動工,爭取明年第 4季完工,預算約 3,000萬元。公園以車胎為主設計元素,設有 8個親子互動、康樂遊樂功能區;同時以車胎串連園內車胎樂園、親子草地、滑板天地、環園跑步徑等。市政署稱,將利用原地形作公園佈局,減少開掘;又會與環保局合作,選用經篩選無溶解及外觀完好的回收車胎,並在車胎底部鑽孔以防積水,並定期檢查及更換車胎。

施政已提利用路氹閒置地建休憩區然而,社會近日就氹仔臨時車胎公園與清拆紗廠工業遺址引起爭議,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日前回應指,有關廠房不屬法定保護文物,廠房的屋頂有致癌的石棉瓦,地理位置低於路面,長期積水,存在健康及衛生隱患,具備拆卸條件。四月施政報告已介紹會利用政府閒置土地發展休閒體育設施暫時使用,目前有關規劃屬臨時性,未來若要建設固定的休閒設施,必須經過諮詢等法律程序,可能需時數年,工務局並已聘請香港專業團體作拆卸工作。

石棉規管漏洞去年已堵塞毋須過慮作為市政諮詢委員的筆者,一向支持和推動政府及早利用閒置地興建更多的休憩設施回應嬰兒潮及老年化社會需求。雖然紗廠屋頂含石棉是保留與否的重要考慮因素,但並非作為歷史建築應否保留的關鍵因素。再者,休憩空間與舊建築保育本身不是對立和互相排斥,真的文物建築的保育活化應是將歷史建築與現實生活聯繫,在保留歷史見證的同時,賦於建築新的靈魂!

  就石棉問題,筆者在兩年多前處理氹仔一學校附近進行石棉瓦屋頂的非法拆卸時,就發現了本澳對石棉物料的處理、入口和拆卸監管都存有嚴重漏洞。包括香港及歐美地區,早在上世紀就全面禁止石棉的入口及使用,但澳門一直沒有任何限制,為此筆者當時同步推動政府禁止石棉入口、對澳門現存石棉建築物料普查,及清晰拆卸石棉物料的指引等,確保同類問題不再出現。故工務局早前在批出拆卸工程時,都有嚴格按照指引要求承建商聘請香港專業人士依照程序處理,但因疫情關係,紗廠涉及石棉部分至今未作任何拆卸。由於石棉致毒性主要是石棉瓦中的石棉纖維飄在空氣被吸入肺部造成,狀況良好的石棉不具毒性,公眾毋須過份擔心。故紗廠部分屋頂的石棉瓦雖然是必須考慮的因素,但並非紗廠必須拆卸的關鍵因素。

文化局無保育意見工務局已批出清空工程至於紗廠保留與否,市政署在與市諮會討論此臨時休憩區時就曾有作討論,諮委亦建議能否保留部分廠房建築作遮蔭等用途?市政署當時表示紗廠並非文物,文化局也沒有提出任何保育或保留的意見,加上建築物狀況殘破,保留建築物的成本不低,時間亦會更長;更重要是,工務局在將閒置地交給市政署前,已批出紗廠部分地段的拆卸工程。

  由於今次車胎公園僅屬臨時休憩用地,故整個車胎公園的設計是以不填不挖,因地制宜的設計邏輯,公園北部地勢較高且為泥地,故用作草地等休憩區,紗廠位置地勢較低,在兩地段交匯的高斜就用作兒童滑梯及滑板場斜台等,其餘紗廠地段則作籃足排球場各一及兩個羽毛球場。由於遵從簡約原則,整個一萬九千平方米的公園造價可降至約三千萬(面積二點四萬平方米的中央公園一二年的造價四點四億,一六年市政署及後用二千萬重造兒童休憩區)。

永久公園程序五六年先建臨時公園合理也有意見質疑,市政署今次利用閒置地是黑箱操作、事前沒有公佈和諮詢,建臨時公園浪費資源等。其實早在今年四月公布的行政法務範疇施政方針中,已提出善用十幅分布澳路氹的閒置土地興建臨時休憩區,故計劃並非突然提出的,是在原定施政計劃中的,只是有初步概念後就向公眾介紹聽取意見。

再者,永久公園的興建按法律須經法定程序,如城規會討論、公示,再加上總體規劃仍未出台等,估計需要五至六年的時間,與一般公園設施的全面折舊時間相若,這也是筆者支持興建臨時公園的重要原因。

  對於有意見擔心車胎會釋放有毒物質。筆者認為公眾的擔心可以理解。但必須指出,過去報導車胎釋出有毒物質的報導,都是指有人將劣質車胎破碎後的膠粒,再加上劣質黏合劑製造的地膠會釋放有毒物質。其實內地台灣和歐洲不少地區都有用舊車胎興建兒童遊樂、歷奇或賽車場等設施。由於車胎本身屬性質穩定的惰性物料,暫未見使用完整、合格的車胎會釋放毒物的情況,今次車胎公園只是用經揀選的完整舊車胎作為公園的部分元素,加上會作檢測,公眾毋須過份擔心;再者,若真的無法釋除公眾疑慮,就算不以車胎作為構建,也不會影響休憩區的興建。

保育與休憩區非兩選一留歷史痕跡應盡做  客觀而言,市政署在有限資源預算下,爭取最快在明年底就能將休憩區開放給社會使用,是積極回應社會對休憩區的龐大需求,做法值得支持!但方案公佈後,社會有意見提出氹仔紗廠是典型工業建築,澳門的工業廠房很少會採用連續的鋸齒型天窗,是最傳統的廠房設計,在澳門非常罕有。故氹仔紗廠除對整個澳門紡織業有代表性外,其建築風格亦有保留價值。

  筆者認為,保育與建設休憩空間本無衝突,既然有保育聲音,最佳的方案本是求共識,思考能否記錄紗廠建築特色之餘又能成為休憩區的特色。但很遺憾,事件討論很快被聚集成紗廠全拆或全留的文物立場對決。但只要細心聆聽一些支持保育的意見,其實也非要紗廠不拆一磚一瓦,而是想合理留低紗廠特色建築的歷史痕跡,尤其設計特別的斜屋頂,能否用作公園遮蔭或將部分廠房改作公園廁所、小賣亭等,都是值得考巧的建設性意見,當然此舉必會犠牲部分自由波地,但確可考慮將羽毛球場減一個或改成室內的乒乓球等?再者。,近日有歷史學者提出應盡快將"澳門紡織有限公司"的石碑保留成為未來公園的一景,筆者也認為根本不應有任何爭議!

近百建築須評定六年僅評廿個其餘零保護  筆者認為,車胎公園引起的文化保護爭議,關鍵原因是文化局未有按照《文遺法》的規定,對本澳潛在的文化建築盡快進行評定,決定是否列入文物清單,就算不列入清單的有歷史價值建築物,若土地有新用途時,文化局也可發出保留立面等的約束性意見,在保育和發展中作出平衡。

  《文遺法》在二零一四年三月正式生效。當時文化局表示已完成了對本澳所有不動產類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並會作公佈,意味著文化局已對本澳所有建築物逐一作排查,並清楚掌握每一座具文化價值不動產的基本情況、數量、分佈、特徵及保存狀況等資料,文化局曾透露有近百個建築需作文物評定程序,但六年後,當局僅進行了20個文物建築的評定,這意味著當年近百個待評定的文物建築,仍有最少七、八十個「準文物建築」處於毫無法律保護的「空窗期」。

公佈文物普查結果公眾監督盡快評定  筆者一直要求當局應開誠佈公公佈普查結果,盡快啟動相關評定程序,依法決定哪些需列作文物建築保護。這不單可以切實履行《文遺法》保護文物的立法精神,也可以避免再有更多「渡船街一號」、「荔枝碗船廠」,以及「氹仔紗廠」的保育爭議。但文化局一直則以:只有處於待評定狀態的不動產才受《文遺法》保護,故擔心若貿然公開文物普查清單,卻沒有法定保護,會產生不必要的風險。此話聽上去似乎合理,但實際上,業權人對其建築物有否機會被列入文物評定清單最敏感,就算當局不公佈普查清單,只要一日不啟動評定程序,建築物每天都有被破壞的風險。但公佈文物普查清單後,雖然未有法律保障,但在公眾關注下,「準文物建築」難以靜悄悄地消失,也可推動當局更快進行評定。

  故只要當局盡快公佈文物普查清單,並對所有潛在文物建築進行評定,並對不被列入文物清單的建築物按《文遺法》提出保留立面或建築特色的約束性意見。這樣,"氹仔紗廠"的保育爭議根本不會發生。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跌窗頻生工務局不負責任 基於公眾安全政府須介入 強制維修窗戶再向業主徵費|2020-08-24 市民日報

 近年跌窗事件頻生,推行強制驗窗呼聲此起彼落。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儘管現時法律有要求大廈業主每5年對大廈進行驗樓和維修保養,不過法律無提及如何維修,更沒有罰則,而工務局連出信警告和提醒業主驗窗都不做,更是不負責任、不作為。

大廈單位門窗屬私人地方,大廈管委會根本無權處理,為此,他認為本澳有足夠理由推行強制驗窗,而在有相關法律前,對於跌窗頻發生的大廈,由於涉及公眾安全,當局實有責介入處理,應先強制處理,再向單位業主收取費用。

工務局早前表明未有計劃就強制驗窗單獨立法,林宇滔認為,本澳有三分之二樓宇樓齡超過30年,樓宇老化,外牆剝落、跌窗傷人事件不時發生,現時關鍵是政府究竟想做與不想做。無論是過去的舊區重整,或是都市更新,當局一直強調要做好樓宇維修保養,減慢樓宇老化速度,令大家的生活質素變得更好。因為無論都市更新速度如何快,都追不上樓宇老化速度。樓宇老化是本身維修保養做得不好,強制驗樓、驗窗必須推行。

他指出:本澳過去跌窗意外或樓宇外牆剝落,導致行人受傷事件頻頻發生,最近亦發生多宗,當局不應忽視問題的嚴重性,須積極面對。他又批評工務局對相關問題不負責任,態度含糊,讓人感覺事不關己,工務局在回覆時指「民法典及都市建築總章程已明確規定樓宇業權人有維護自身建築物安全的責任,草擬中的都市建築法律制度草案建議引入相應條文,倘若業權人不遵守行政當局所發出的樓宇維修通知,當局有權處罰。 」實際上就是強制要求業主驗窗,因為香港的強制驗窗制度,都是先由政府發出通知,若業主在限期內不找具專業資格的人士檢驗,便會被罰款。他說,不奢望澳門的執行力會比香港強,但至少要有相關法律和制度,他不明白為何當局的回覆含糊不清,令人產生即使日後有相關法律,當局亦不會嚴格執行。

濠景事態亦引起行政長官重視

林宇滔質疑工務局是否在立法前「乜都唔做」?對政府如此消極的態度,他表示非常不認同。大廈共同部分的維修,大廈業主會有責任,但分層樓宇管理制度2018年生效後,房屋局並沒有盡責推動澳門大廈成立業主會,做好大廈管理和維修保養,甚至比過去更「龜縮」,除向市民提供一些文字資料外,基本上不會主動協助、參與調解樓宇管理糾紛,上述情況比兩個樓宇管理制度生效前更差。過去房屋局都會積極協助大廈成立管委會,而現時有了分層管理法律,但房屋局的角色反而消失,他認為相關部門非常不負責任。房屋局不協助大廈成立管委會和調解糾紛,又如何叫大廈管委會負責任?

他又提到,根據《民法典》,分層所有人的單位窗戶屬業權人所有,大廈管委會無權介入和處理。相關部門混淆視聽,把責任推卸給大廈業主會,在跌窗問題上,大廈業主會是「乜都做唔到」。他又以氹仔濠景花園居民之所以要向行政長官遞信,是因為過去工務部門不作為,運輸工務司司長又置之不理,逼使居民要向行政長官尋求協助,行政長官賀一誠在參選宣傳期間到現場視察後,更表示要重視問題。都市建築總章程修改經年,至今仍未出台,明顯是政府責任,其次根據有關統計數字,氹仔濠景花園過去發生200多宗跌窗事件,上述情況足夠政府推動強制驗窗,主動介入,包括向相關大廈業主發出公函,提醒驗窗。

擬定法律同步做培訓專業認證

林宇滔表示,既然政府承認在草擬中的都市建築法律制度草案建議引入強制驗窗的條文,由於法案不知何時才能交到立法會審議,針對一些已有危險的大廈,工務局應出信提醒業主,若沒有改善,由於涉及公眾安全,可參照僭建物的處理方法,政府先行處理再向業主收錢。

至於有意見指推行強制驗窗需要一系列配套,包括驗窗技術人員專業資格認證制度、人員培訓課程等,故而認為澳門暫不具條件推行,林宇滔則認為,相關制度香港已有,澳門可以參考再作改良,相關技術人員培訓現時澳大有類似課程,上課時間不需要很長,在法律上未有強制驗窗前,政府就可以推出相應培訓,最重要是政府現在須著手推動不同的專業認證制度,制訂驗窗標準和專業人員制度後,市民想找人驗窗,大家都可以有據可尋。同時,他建議政府參考香港做法,將驗窗價錢、專業人士清單上網,方便居民查找。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傳新協回應氹仔四地建臨時車胎公園休憩空間與舊建築非零和|2020-08-23 澳門日報

建造氹仔臨時車胎公園與清拆紗廠工業遺址近日引起爭議,行政法務司長指該廠房不屬法定文物,且屋頂有石棉瓦須拆卸。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同石棉是必要的考慮因素,但不應作為舊建築物應否保留的關鍵因素,希望社會包容看待休憩空間與舊建築之間不應互相排斥。

活動設施分佈集中

市政署計劃利用氹仔市中心四幅閒置地建造臨時車胎公園,預計明年首季動工,預算約三千萬元。林宇滔表示,雖然氹仔有大型公園,但從嬰兒潮、整個社區需要來看,本澳兒童休憩空間、運動設施供應不足,社會亦希望增加相關設施,只是現時分佈較為集中。

他希望政府制訂人均社區設施標準,檢視各區差異,將來更有針對性完善各區人均社區設施的短板,配合社區實際需要。並希望政府通過明年人口普查,掌握區內不同人口年齡結構,以及透過總體規劃增加相關設施。

嚴謹篩選可保安心

社會對建造臨時車胎公園意見不一,林宇滔認為,建造公園的方向是符合社會大衆需要,作為臨時性質及節省公帑的原則,公園的設計以裝備設施為主,並按原有高度去設計相應設施。相比氹仔中央公園兩個兒童休憩區重建使用二千多萬元,臨時車貽公園預算約三千萬元不算高,相信是簡約設計。

對於有意見擔心車胎含有毒物質,林宇滔解釋,過去車胎出現問題是因本身的品質、加上破碎及使用黏合劑去做地膠,導致可能釋出有毒物質。

但很多地方都會用車胎做公園設施配件或環保建材,亦未見出現問題,再者,車胎本身是穩定的材料,相信只要通過嚴謹篩選、整條車胎使用,以及適當抽樣檢測可令大家更為安心。

石棉無破損勿擔心

至於有意見希望保留紗廠工業遺址,但政府指該廠房不屬法定文物,且屋頂有石棉瓦須拆卸。林宇滔認同石棉是必要的考慮因素,但只要石棉無破損,公眾是無須過份擔心,不作清拆亦無問題。當石棉有破損時,一定要遵守石棉處理相關指引,並要由香港相關專業人士清拆。

他重申,保育與休憩空間並無衝突,台灣、韓國、歐洲等地的工業遺址甚至會成為活化的賣點,紗廠是本澳工業遺址,尤其斜屋頂的設計很特別,應可考慮保留,建議文化局可多提意見,有利市政署做好建設,同時減少社會爭議。

引入工業遺址元素

他建議考慮保留部分紗廠,比如兩、三座,雖然會影響到自由波地等空間的面積,但可考慮把廁所、小賣亭等搬入廠房內,甚至調整其中一個室外羽毛球場改為乒乓球場放入室內,社會可繼續討論,若紗廠最終仍因石棉問題而要清拆,他建議政府做折衷方案,在設計上加入工業遺址的元素,比如在廁所、小賣亭等體現紗廠斜屋頂設計。

事件衍生關注文物、舊建築的保護,林宇滔認為政府應從制度上完善,文化局曾表示有近百個建築物需作評定程序,但自《文遺法》生效至今僅對二十項建築文物作評定程序的進展太慢,他促請當局盡快公佈普查清單,加快進入評定程序,否則對於這些建築物只是零保護。

 


林宇滔倡社屋租金可按比例調升|2020-08-23 濠江日報

 新社屋法及施行細則已實施,社屋租金採用新方式計算。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從收入調整作調升租金的依據是正常的,但政策過於急進,同時缺乏向上流動的階梯,認為有關租金調整需要一個過程,或可按一定比例調升,希望政府重視有關問題。

新社屋法及施行細則已實施,由於社屋租金採用新方式計算,加上用作計算標準的家庭維持生計開支金額上調,房屋局表示,約有12,000個社屋租戶減租。按新的社屋租金計算公式,家庭總收入少於或等於家庭維持生計開支,可免租金;多於家庭維持生計開支,租金計算是家庭每月總收入減去家庭維持生計開支乘17.5%。

林宇滔表示,新的社屋租金計算公式表面上回應了社會意見,認為家庭總收入少於或等於家庭維持生計開支,可免租金的方式是合理的,整體上的計分方式表面上不會有太大意見,但1.2萬個社屋租戶減租及"家庭每月總收入減去家庭維持生計開支乘17.5%"的數據從何而來,則應有更多客觀數據說明調整原因。

林宇滔認為,目前家團的收入不超過收入上限的話,問題不大,但若超過收入上限,則租金調升幅度比較大,過去在經屋法修訂前,經屋法和社屋銜接,若收入超過社屋上限,理論上可以申請經屋,但新的經屋法取消了有關條文,導致向上流動的階梯出現斷裂層。

他進一步解釋稱,在整個制度中,社會對基層的福利網比較零散、割裂以及不銜接,社屋的租金比私樓便宜,但社屋的租戶也會成長及發展,當年青人步入社會工作時,家團收入會增加,但整體收入增加時,應如何合適處理是值得思考的。若整體收入增加令社屋租金調升,租戶或會質疑工作的必要性?尤其剛步入社會工作的年青人未有資格申請經屋,但又會令社屋的租金增加時,便會成為家中的"負荷",甚至面對被家人"踢走"的可能性,需要申請脫離家團,脫離家團後又要面對私樓的貴租。因此,有關政策未必能起到鼓勵基層積極工作的作用。

林宇滔稱,從香港的情況而言,社屋租戶收入超過上限的5倍時,才會收取倍制租金,給予了租戶較大的緩衝空間,同時也會針對性地按不同家庭特點減免租金,不是單純的按收入來判斷。反觀澳門,雖然租金與收入掛鈎是無異議的,但過程過於急促,收入一旦超過上限加租幅度較大,同時又缺乏向上流動的階梯,租戶或會陷於昂貴的私樓租金,當無法支撐私樓租金時,又會出現"租住社屋更合適"的抉擇,或者放棄工作收入就能滿足社屋的要求。林宇滔認為整個過程是不合理的,未能鼓勵居民積極向上流動,是房屋政策最大的問題。

他又指出,從收入調整作為調升社屋租金的依據是正常的,但政策過於急進,同時缺乏向上流動的階梯,認為有關租金調整需要一個過程,建議可按一定比例調升,否則可能導致這些家庭變成"夾心階層",經屋和社屋都無法申請,就要在市場上承受貴租,希望政府重視有關問題。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新巴士合同HEA答又過關 未來六年巴士服務自求多福|2020-08-21 宇論滔滔 林宇滔

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跟進委員會本月十三日邀請政府介紹跟進新公共巴士服務批給合同的進度和內容,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和交通事務局局長林衍新列席稱:今年底到期的巴士合同續約已接近完成,新合同預計最遲九月會簽署後並刊登《特區公報》,新合同為期六年,除長者、學生及殘疾人士(下簡稱三類優惠)每年3億多元按人頭計的車資補貼外,還有每年六億多元的"封頂"財政援助。

整體援助有增無減六億封頂誤導政府解釋之前一直未介紹合同方向的原因,是續約洽商涉及眾多條文及內容,只能在大致完成才有條件對外介紹。筆者認為政府講法根本倒果為因!首先政府至今已兩次以"功夫多做唔切"為由臨時續約(未計新時代臨時續約一年),從公共服務角度一年期的臨時續約不利承批人中長期投資,實際會令服務質素變差;再者,巴士服務屬每日服務數十萬市民的重要公共政策,加上每年涉及逾十億元的公帑補貼,其政策未來取向無論從法、理、情,均應詳細向公眾交待及認真聽取社會意見,如政府二零一一年決定以政府主導巴士服務前,都有事先向公眾解釋政策方向,再作公開招標,故政府在巴士服務的方向上根本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非如一般商業洽談的對等協商。

更重要是,對於公共服務批給,特別是政策方向的重大修改後,法律精神是優先考慮公開競投而非續約,即使考慮到服務的穩定性決定續約,也應及早向公眾交待續約條件及原因以爭取公眾的支持,當年電力合約中期檢討將利潤回報由12%降至9.5%就是一例。然而,今次巴士合同根本就是重新訂立合同而非續約,政府根本沒有解釋為何不可作公開競爭!

固定補貼監管跟不上利弊難料政府聲稱新合同會取消過往按複雜公式計算財政援助(即政府的財政援助,是現時按巴士大小、日夜班、不同能源的服務單價,再乘以行駛里程得出服務價值,再減去預估票價之差額),財援將參照二零一九年的援助金額十點四億為基礎,將之分成"社會責任援助"和"財政援助"。前者是指"三類優惠"涉及的補貼,屬非固定的人頭補貼,估計涉資三億多;後者涉資六億多元則屬固定財援,除第三年巴士公司會有一次申請加價機會,屬封頂援助,且只減不加(服務有問題會扣減,但無交待具體操作及幅度),巴士車資全數則撥歸巴士公司。

會後,大部分報章的報道都以新巴士合同財援封頂六億為題,但筆者綜合政府及議員會後的訊息,除非"三類優惠"人士搭巴士人次大減,新巴士合同的公帑使費絕對不會較目前十點四億為少!再者,目前巴士援助計費模式雖然複雜,但至少有誘因令巴士公司增加班次提升服務,政府將六億多財援固定後,有何機制確保巴士班次達標?當局僅聲稱有機制評估兩巴表現(如公眾評鑑、安全性等)以決定須否扣減財援,但能扣多少沒有交待,機制能否見效實在無從得知!

加班車僅票收作誘因難樂觀再者,每年財援封頂後,有何動因令巴士公司增加班次?政府解釋,由於車資屬巴士公司,相信兩巴甚至可能會競爭加班乘載更多的乘客,此講法表面上合理,但目前巴士收入車資僅佔三成五,政府財援佔六成五,巴士公司僅為車資會"爭相加班"接載乘客,相信只是政府一廂情願的想法!當然,有議員透露,政府擬容許兩巴每年申請加價(政府可批准或否決),故除非政府想讓巴士票價大增,這又另當別論!

更重要是,在新合同中,政府只承諾會對"三類優惠"人士的車資按人頭補貼不會減少,但其餘封頂六億多的財政援助,正意味著隨著旅客增加本地人獲得的人均車資補貼就會隨之減少,若是如此,政府必須正面回應是否會要求旅客付全額車資,避免與本地居民爭奪巴士補貼的資源。

新合同旅客增加將直接分薄居民補貼根據資料,年初疫情封關後,本澳巴士日均乘客量由去年初的日均六十二萬,大跌至今年一至三月的卅六萬,據交局透露七月日均乘客量回升至約五十萬人次,考慮該段時間外僱和本地居民通關恢復,但內地旅客簽證未開放,以此估計去年日均巴士乘客中,旅客佔達十多萬人次,即佔總量的五分一,這也意味著政府去年單是補貼旅客巴士車資可能花近兩億元,故筆者認為,政府擬在新合同對巴士援助"封頂",就應該取消旅客乘車優惠,避免旅客分薄公帑的補貼。

筆者必須指出,新合同不再以服務價值計價,除非政府每年容許巴士大加票價(可能性不大),否則連同按人頭計算的長者學生的三億多補貼和固定財政援助每年六億多,政府公帑對巴士的補貼根本上只加不減;但新合同未見有效監管機制確保平常巴士班次達標,也看不到足夠的誘因,推動繁忙時間加開足夠特班車疏導瞬時單向人流,合同框架既突顯不了政府主導的優勢,也誘發不了商業運作的靈活性,並未對症下藥解決筆者一直批評巴士服務"四不像"的問題。

無交待會否增點對點班次此外,就本澳早上由北往南、晚上由南往北的瞬時單向人流,政府僅表示新合同中巴士公司可通過插中特班次解決,並未回應筆者一直提出繁忙時段增加點對點走外圍的巴士班次,高效疏導單向人流的安排。

就算暫不談新合同的政策取向,但筆者必須指出,新巴士合同明顯和原合同有重大更改,實際上是簽訂新合同並非"續約", 故政府根本應該在與巴士公司洽談前,就要獲得公眾社會的普遍支持和認同,且應提供足夠理據說服公眾六億多的固定財援實屬合理,否則就應依法公開競投確保價格合適。

立會介紹巴士政策竟無文字資料政府介紹新巴士合同方向和進展,本屬重要公共政策的講解,本應要邀請傳媒入來採訪,甚至安排直播讓公眾全面掌握資訊,就算立法會小組會須閉門會議,政府也應安排專場記者會向公眾介紹新巴士合同方向。筆者必須指出,過去就巴士合約和服務問題,立法會小組會早已有開放相關會議供傳媒採訪的先例!

盡管鄰埠近年政治爭議兩極化,但香港立法會專責小組討論公共政策時,港府官員均會準備詳細的政策資料和背景參考,讓議員和業界能簡明、全面、清晰了解政策的邏輯,以及不同政策選擇的利弊,以及其他地方的類同政策的比較等等,讓與會者和公眾均能全面掌握政策實況,大大提升討論質量。

「口噏噏」問答介紹瞎子模象這明顯與羅司"一切從簡"的作風相違背,今次向立法會介紹新巴士合同的方向,政府竟然沒有在會上為議員和會後扑咪的傳媒提供任何文字資料,先不說羅司長的中文水平,只靠官員和議員在會議上「口噏噏」問答,以及會後傳媒扑咪答問,根本就是瞎子摸象,社會不可能全面了解政策邏輯細節和利弊,更談不上深入的討論和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正正由於"唔清唔楚",社會對新巴士合同確實沒有甚麼迴響。羅司一切從簡、"求其?兩句"的公關策略確實又勝一仗!但代價是大家只能祈禱未來六年巴士服務不會變得太差!

新合同除簡化未見利處或成另一極端必須承認,過去巴士合同按里程和服務價值計價,盡管複雜難明,但邏輯上有其道理,只是政府不詳細公開計價和巴士運作的原始數據,再加上自己監管不到位,才造成今日的眾多問題。今日政府提出的新合同方案,似乎並未對症下藥處理目前已出現的問題,而是重新制訂規則,且又未見政府交待監管細節,筆者實在擔心新合同會變成另一個極端結果──公帑開支無減少。政府既失卻巴士班次及路線的主導權,而居民車資負擔又沒有減少的多輸局面!

篇幅有限,有機會再談新合同有關環保巴士、土地批給、巴士公司兼營其他業務等問題。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口罩分解回收利用難|2020-08-21 力報

不少國家或地區均以焚燒方式處理口罩,但過程中產生的化學物質會污染環境,究竟是否有更環保的做法?目前市民使用的防疫口罩材料組成,主要為不織布(聚丙烯)、過濾層及橡筋等,均屬無法分解的塑膠。根據鄰近地區專業人員指出,若將口罩內的聚丙烯抽出再造,的確可造成袋或容器,但這些物質回收再造時,不單要高溫處理,也要做專門的細菌處理,才能產出廉價材料,但沒人願意使用口罩作材料的製品。林宇滔指出,現時並沒有成熟回收技術,可有效回收口罩而產生效益,他相信這是全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安全處置口罩才是目前最重要的課題。

市民:願嘗試重用式口罩

既然口罩不可回收,唯一處理方法只能焚燒,那麼又可否從減少使用一次性口罩開始?香港於5月份推出重用式「銅芯抗疫口罩」,該口罩含少量銅的布料,可以抑制細菌、常見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質,並可重複清洗和更換濾芯,便可繼續使用。對此,林宇滔認為,本澳政府應思考相關做法,適時提供可重用式口罩,讓市民多一種選擇,尤其在非高風險期間,健康人士可考慮改戴重用式口罩或布口罩。同時他亦請教專家意見,針對現時本澳疫情情況,其認為佩戴一般較厚布口罩已非常足夠,但必需注意個人衛生及保持社交距離。

市民吳先生表示,因應現時疫情較穩定,自己不抗拒改戴重用式口罩或布口罩。市民黃先生亦指,會考慮選用非一次性口罩,平時亦會盡量一日使用一個口罩,如非必要不會出門,避免浪費口罩。

對於政府是否可考慮引入重用式口罩,衛生局表示,按本澳現時情況,未必對重用式口罩有太大需求,同時亦指現時一次性口罩的供應情況已足夠應付。



一億多個口罩焚燒恐遺毒物 回收利用難 改戴重用口罩可行?|20200821 力報

根據現行指引,醫院及診所等高風險場所產生的醫療廢棄品,包括口罩在內均屬醫療廢物。衛生局表示,對處理高風險傳播人士的口罩有指引,若佩戴口罩者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或確診患者,當局亦會要求其將口罩棄置在醫院內黃色垃圾袋,再送往特殊和危險廢物處理站以高溫焚燒處理,確保安全性更高。至於普通市民使用的口罩,便會混雜其他垃圾成為生活廢物,將以一般焚燒方式處理。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現時政府以一般焚燒方式處理即棄口罩,爐溫達800度,足以完全殺滅細菌和病毒。而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陳俊明則認為,普通垃圾焚化爐爐溫不足,未能將焚燒口罩時所產生的二噁英劇毒化學物進行結構破壞,並會殘留飛灰上,當局會將飛灰混合紅毛泥(水泥)後封住,但經時間洗禮最終被雨水分解流入水土,若沒有妥善處理,最後只會毒害土壤。因此建議應將口罩當作危險廢物處理,以更高爐溫將有毒成分再分解。

環保局回覆本報查詢指出,澳門清潔專營有限公司會將口罩垃圾收集並運往澳門垃圾焚化中心作高溫焚化處理,焚燒的溫度必須保持850攝氏度以上,足以殺滅病毒,亦可有效減少排放氣體中的污染物(如二噁英),並會確保焚化中心尾氣達標排放。

口罩列醫療廢品惹爭議

雖然現行處理口罩方式足以殺滅病菌,但應如何降低運至焚化爐前潛在的危害性?陳俊明直指,針對現時口罩使用常態化,應將其列為醫療廢物。不過,林宇滔則有不同見解,他提到:「口罩若是一般使用嘅話,假設無疫情,其實呢個口罩無乜特別,好難界定某種物品係咪屬於醫療廢物」。他解釋,現時醫療診所的指引清晰,機制行之有效,但可更加完善醫療廢物指引及罰則等方面。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傳新協抨交局與公衆對着幹 車位加架不裝咪錶助長濫泊|2020-08-19 澳門日報

對於交通局回覆傳新澳門協會去函,指若從根本解決電單車橫泊問題,需透過裝設泊車架從物理上阻擋橫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通過"12a直泊輔助標誌"已可處理橫泊問題,並批評當局加設泊車架但不裝咪錶,減少泊車位同時,並無增加流動性,更助長濫泊。

裝架工程大減車位

林宇滔認同要處理電單車橫泊問題,指出舊區尤其街道較窄的馬路,因為電單車橫泊佔了部分位置,令直泊車的電單車主泊車時被迫超出停泊區,除了影響其他路面駕駛車,甚至會被抄牌。

對於處理電單車橫泊問題,據他了解,交通廳認為通過"12a直泊輔助標誌"便可,交通局堅持要安裝泊車架。他個人亦認同通過"12a直泊輔助標誌"及警方執法已可解決橫泊問題,加上安裝標誌牌從工程的簡易程度及實際操作上較安裝泊車架容易,且安裝泊車架除了工程量大,亦明顯減少泊車位,更容易造成濫泊。

何來增加流動性?

據交通局回覆,過去三年安裝泊車架的數量約為二千九百個,其中約六百七十個設有收費咪錶,已規劃但尚未施工的泊車架數量約四百六十個。

林宇滔認為,應在安裝咪錶的前提下才安裝泊車架。現時約二千二百三十個泊車位並沒有安裝咪錶,未來規劃的泊車架數量,亦無交代是否安裝咪錶,他質疑當局是否與公衆對着幹,安裝泊車架後令泊車位減少,亦沒有增加流動性。

如"劣幣驅逐良幣"

他稱,在泊車位有限的情況下,安裝咪錶可增加車位流動性,這是一種平衡方案。但現階段把所有泊車架都安裝咪錶並非好的辦法,亦認為是否改為咪錶位需要平衡,只是現時當局做法是"劣幣驅逐良幣",容易助長濫泊,尤其是本澳電單車與泊車位數量不對等時,當局不想辦法增加流動性,反有在居民區、泊車位緊張的地方安裝泊車架,有關操作是違反正常的邏輯。

林宇滔提到,由於設置泊車架限制電單車個別支點長期用力,加上本身地面質量問題,容易導致泊車位部分地面物料脫落、凹凸不平,影響泊車,他認為當局要重視處理及維修。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車胎公園有問市諮會意見|2020-08-18 正報

 市政署突然搬出來的氹仔車胎公園計劃在社會引起不同意見,市政諮詢委員林宇滔表示,署方公布前有諮詢市諮會,是否要用車胎、廠房拆留相信可討論,但增建尤兒童休憩設施實為社會所期望。

預計明年首季施工、斥資約三千萬元的氹仔車胎公園計劃除受歡迎外,也引發不少其他意見,如擔憂車胎有釋出有毒物質影響健康的風險、感慨地段現存的氹仔首座大型現代化工廠工業遺址要移平,以至批評計劃突然公布未諮詢、臨時性但投入大等。

身兼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證實,市政署在日前曾在市諮會的專題小組會議上介紹有關計劃,公眾目前關注的如車胎安全、廠房保育等問題和擔憂委員都有提出過,市署亦有回應。總而言之,市諮會最終對計劃是正面的。

林宇滔坦言,市諮會以至社會都一直希望政府善用閒置地增設更多休憩設施,尤兒童設施,令次正是回應各方的期望。車胎公園計劃確不在年度計劃中,市諮會也是忽然收到,但署方已透過記者會對外介紹並引起社會關注與討論,總好過建成後大眾才知悉、才有爭議。

對於回收廢棄車胎含有毒、致癌物等影響健康之擔憂,林宇滔說,過去出問題主要是劣質車胎破碎後膠粒及其劣質黏合劑組成的地膠所致,與一個完整、合格的車胎是兩回事,其屬相對穩定的惰性物料,相信不會有特別的污染問題。

林宇滔強調,暫未見有證據證明完整一個車胎有問題,內地、台灣以至歐洲都有車胎做兒童遊樂設施配件的。當然公眾的擔心可理解,公園也可不用此環保元素,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公園,「我亦都唔相信市政署希望起個有毒嘅嘢畀大家吧」。

就地段現存舊廠房建築(涉公園的自由波地及滑板場的計劃範圍),林宇滔謂,多名委員關注其去留,有提出過是否可保留、部份保留的意見。而市政署解釋曾有考慮,但廠房荒廢多時欠維護,已屬「危樓」,保留或要「重建」,且其結構為一體性,難以部份保留。

林宇滔指,有關廠房未見有許多歷史記憶與價值,而過去工務局的街線圖也不見有何保育措施,市政署盡用無可厚非。他建議,文化局可就此發表專業意見,而他個人亦不反對保留。

至於該臨時設施要花三千萬元,林認為,以署方的構思設計、採用外國貨,公園又可臨時使用至少五年,並不算特別貴。未來只要能像更換問題設施也要二千多萬的氹仔中央公園般的高使用率,那就沒問題,「好坦白講,我又覺得值得」。



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新約欠動力令巴士公司提升服務|2020-08-17 市民日報

政府日前公布新巴士合同方向,除了3類特定人士每年3億多元巴士財政援助外,其他人士的巴士財政援助金額約6億多元,並設「封頂」,但巴士公司每年仍有權申請加票價等。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按政府公布的新巴士合同方向,看不到有何好處和進步,更看不到有動力令巴士公司自動提升服務,班次、路線調整等未見任何要求,這種政府全包服務模式,他認為巴士公司難以提升服務質素。

林宇滔指,由於政府並沒有公布新巴士合同細節,只是簡單選擇性公布部分內容,現時社會對巴士新合同存在很多疑問,所謂「魔鬼藏在細節中」,雖然相信政府並不想訂立1份壞的合同,但因為資訊不對稱的關係,令社會難以對新合同提供意見。例如除長者、學生、殘疾人士的3億多元巴士補貼外,政府另外要每年給予兩間巴士公司逾6億元的財政援助金,現時車資歸巴士公司,其中,3類特定人士的3億多元補貼如何計算出來?例如車票方面,現時乘客現金支付每程票價6元,用澳門通支付可享受優惠票價為3元,學生每程是1元,以學生為例,究竟政府是向巴士公司支付學生車資餘下的5元,還是支付2元,這問題一直以來當局都沒有說清楚,是細節的關鍵,由於上述3類人士資助不設上限,所以不同的計算方式隨時令相關部分的資助大增,將來相關費用如何計算,政府應向公眾說清楚。

包底服務無奈 必須詳細交代

他又質疑,現時政府擬定的財政援助金額,是巴士載客高峰期需要加開班次和加派特班車的費用,未來政府向兩巴「硬掘」支付6億多元財政援助,同時若乘客量進一步增加,新合同還能否在尖峰或特殊情況增加班次?他對此存有疑問。此外,儘管政府聲稱6億多元「只減不加」,不過大家都清楚,只有在巴士公司犯錯或服務評鑑不合格時,才會扣減其財政援助金,未來扣減時會減多少、如何令巴士公司有動力做好服務等,也是很關鍵的問題。

林宇滔指出:新合同不再以服務價值計價,又沒有機制確保巴士公司有動力提升服務質素,無論做得好與壞,都沒有罰款,政府照樣每年支付6億多元,這種包底服務模式市民只會更無奈。他又批評,政府官員到立法會介紹新巴士合同方向,屬政策講解,為何可以完全沒有文字資料,只有官員在會議上「口噏噏」,更沒有正式的新聞發布會,只有官員在會後向傳媒「你問一句我答一句」?他形容很「離譜」,「你都知羅司(羅立文)中文幾好,可能最後原來佢講錯或大家又理解錯。」他質疑為何政府在制訂公共政策時,從沒有清晰的解釋,包括現有制度和未來合同的變化,將來巴士新合同的監管、方向和邏輯等,這些都必須向公眾詳細交代。

他認為,過去巴士合同按里程、按班次計價有其道理,只是政府監管不到位,現在又變成另一極端,他憂慮政府把其他人士乘搭巴士的財政援助金額訂為每年上限6億多元,變相若訪澳旅客增加,便會分薄本地居民乘搭巴士的補貼,故而政府應考慮把本地人和旅客的乘車優惠分開,旅客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乘車優惠,甚至要付全額車資,以免和本地居民爭奪政府巴士補貼。



冀加強管控走水貨 嚴防協助運毒|2020-08-17 濠江日報

【特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水貨客問題之所以難以杜絕,原因在於難以辨別和處理,建議警方和海關加強合作,通過定點管控和追蹤分析,包括對水貨客最常光顧的關閘一帶店舖加強巡查,以及通過市場分析了解當下水貨客最熱衷於攜帶哪些貨物通關,以期可更有針對性地展開排查。

隨著珠澳兩地逐漸恢復正常通關,此前在疫情期間幾乎降至零數量的北區水貨客似乎已開始死灰復燃,雖然海關表示已持續打擊水貨客行動,但有意見就質疑北區水貨客數量未見下降,反有擴散趨勢。林宇滔昨日對此表示,水貨客問題之所以在本澳屢禁不止、難以杜絕,原因在於難以辨別和處理。隨著珠澳生活同城化,很多居民都會到珠海購物後帶返本澳,亦有人不時會幫助內地親友"帶貨",如屬正常的物資通關,為著兩地居民生活便利,顯然不應該亦不可能完全禁止。正因如此,海關是難以完全將正常帶貨的居民和水貨客分辨開來,即使檢查水貨客的過關貨物,只要數量沒有超出規定的上限,水貨客亦可辯稱有關貨物為自用,令海關人員難以處理。

有鑒於此,林宇滔建議警方和海關要加強在打擊水貨客方面的合作,通過定點管控和追蹤分析,包括警方應要對最常作為水貨客集散地的關閘一帶店舖加強巡查,從源頭堵截走水貨行為,此外亦可通過市場分析了解當下水貨客最熱衷於攜帶哪些貨物通關,以期讓邊檢人員可更有針對性地展開排查。至於警方接連揭發有人藉聘請水貨客以螞蟻搬家形式協助運毒的案件,林宇滔認為涉及毒品問題已經超越了如何界定和管控水貨客的範疇,不論如何嚴防都不為過,相信對於此類行為的重點防範和打擊是無爭議。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第二期消費券 澳門通收手續費惹議 林宇滔:無法接受 澳門通應交代帳目|2020-08-14 論盡媒體

第二期消費券計劃中,澳門通向商戶收取百分之零點五的手續費,做法引起不少爭議。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直言,無法接受澳門通向商戶收取手續費之舉,他促請澳門通公開其帳目,政府亦應針對澳門通的發展規模而增加其監管手段,並對所有電子支付平台作出規範。

澳門通公司早前透露,公司在第一期消費券計劃中已投入三千萬元成本,第二期亦須負擔高額維護成本。但林宇滔反駁指,澳門通公司絕大部分的投資都在第一期計劃時發生,第二期計劃僅是涉及系統上的維護及更新,所投入的成本肯定少過第一期,「既然第一期時澳門通承諾回贈所有交易手續費時,其實第二期更不應收。若以第一期的成本來衡量第二期收手續費,就代表第一期根本不是免手續費。」

他更質疑,政府早在四月份就公佈將會發放第二期總值五千元的消費券計劃,「為何當時不同步公佈要收手續費,而要與澳門通有默契地隱瞞到七月底才公佈?(政府與澳門通)是打算等到米已成炊,提前兩日才通知社會,就過到骨?政府至少要在最初頭(四月)公佈時,就要通知公眾會收手續費,若公眾不滿意、不能接受時,這就必須要公開招標,因為第一期澳門通之所以可以豁免公開競投,取得這項服務,就是因為免手續費及時間緊迫。」

林宇滔指出,消費券計劃乃是政府的公共政策,而政府與澳門通之間的關係則屬於服務判給。而澳門通最初的說法是會收取「最高百分之零點五」的手續費,變相令部分商號可以因應其生意額等各個方面的因素,而令其手續費更低,「既然政府做得消費券,為何政府又會容許澳門通最高收百分之零點五?再者,既然部分大商號可以收取比百分之零點五更低的手續費,其實代表住手續費可以降得再多一點?」

借消費券免收費擴大市佔率 林:應交代帳目

林宇滔亦提及,澳門通曾於二零一八年公佈其全澳的消費點有一萬三千個,但在「獨攬」消費券計劃後,消費點在這數個月急增至二萬八千個,增長的速度較澳門通由二零零六年成立後十多年來還要快,「過往澳門通曾多次與街市攤販商討安裝澳門通機具,但商攤販都不願意。但正正因為消費券計劃,你看街市內大部分攤販都裝了機,反映出澳門通顯然是透過免收手續費來擴大其市場佔有率。」

他亦指,當澳門通消費點增加後,亦吸引了不少市民轉用澳門通公司旗下的電子支付產品如澳門通卡、MPay等,「必須強調,在首輪消費券使用期間,僅是消費券的交易費用全免,當市民用其澳門通卡、MPay來支付時,澳門通會收取每筆交易約百分之一至一點二的手續費,但商戶都無辦法拒絕市民去使用。

社會對澳門通的做法存在諸多質疑,林宇滔認為,要釋除社會疑慮,澳門通必須要向公眾交代投入消費券計劃的三千萬元款項究竟用在哪裡?亦要交代清楚在消費券計劃實行的期間,消費券以至澳門通卡、MPay的消費額合共增加多少?「既然澳門通第二期要收費,從監察角度而言,就不能單純看消費券的問題,更是要從整個電子支付的監察角度來處理。」

澳門通幾乎壟斷電子支付市場 林:因應其規模相應增加監管

近年本澳有不少電子支付平台面世,但是林宇滔坦言,澳門通能夠形成初發的壟斷優勢,與政府長年的政策傾斜有關。他以巴士服務為例,政府自二零一一年起與澳門通訂立「澳門道路集體客運電子收費及清算」服務判給合同,每年收取一千四百多萬元的結算費用,截至二零一八年已收取多達一點一億元費用,形成澳門通的獨家優惠,「澳門通自己都曾講過,每日七十萬筆支付當中,有六十萬筆都是來自巴士,顯然是政府傾斜澳門通,導致今日局面。」

他強調,政府在今年底巴士服務合同完結時,應處理好澳門通獨家優惠的問題,「既然是一個付錢的服務,為何只有澳門通有獨家優惠,其他支付平台則沒有?當局必須要想想公共利益。」他亦強調,政府必須做好對澳門通的監管工作,因應其規模發展增加監管的手段,並要對所有電子支付作出規範。」

明年推聚合支付?林冀打破金融壁壘

針對本澳電子支付的未來發展方向,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早前提到,擬明年初推出指引,整合各大電子支付工具。林宇滔同意「聚合支付」的發展方向,認為可以解決現時商戶需要分?操作不同電子支付平台所帶來的煩擾問題,亦讓居民自行選擇心儀的電子支付工具,冀能加快推出。

他更指,除了聚合支付外,當局更應加快推出類似香港「轉數快」的轉帳服務,以打破一直存在的「金融壁壘」,即銀行間的轉帳並非即時,亦涉及轉帳手續費,「有了這些平台後,大家可以想像,將來無論是現金分享或是消費券,政府都不用再依賴任一機構去做,而是透過這些電子支付平台來發放,政府變相就可以有主導優勢。而當居民有不同選擇時,就會形成真正的競爭,這些都是推動市場競爭的重要方向。」



 

禁即棄塑膠應定時間表讓社會及早準備|2020-08-14 宇論滔滔 訊報

繼去年推出膠袋徵費後,環保局計劃明年禁止輸入發泡膠餐盒,算是本澳禁用一次性塑膠的第一步,筆者是支持的。因為發泡膠餐盒用料九成是空氣,令其密度極低,令回收成本激增,加上回收再造價值低,澳門產的發泡膠餐盒碁本沒有回收再造,全部被焚化處理。除環保問題外,其耐熱能力差(70度以下),故盛載熱食、如生滾粥、熱湯或炸物時,極容易溶解釋出有害物質。筆者多年前已提出,單以食安角度就應禁用。

發泡膠耐熱差有食安疑慮早應禁用再者,有本地批發商指出,近年大多數食店已改用"百折膠"餐具(半透明膠又稱之5號膠耐熱達120度),佔整體使用量達六至七成,其次是甘蔗渣造環保飯盒,約佔10%、紙造飯盒佔2%。發泡膠餐盒使用率僅約2%,故要全面禁用影響不大。盡管本澳有甘蔗渣造環保飯盒,可在泥土三個月內百分百降解,但本澳是以焚化方式處理垃圾,故可降解飯盒在本澳並不能真正環保,如何為本澳尋找一種合適的環保或相對環保餐盒,其實涉及背後的回收配套和垃圾處理方式等,這仍需要政府和業界認真研究和討論。

不說不知,澳門每年廢棄塑膠量佔垃圾量近四分之一,根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9》,該年全澳城市固體廢棄物總量達55萬噸,當中23.5%即近四分之一為塑膠廢棄物,即每年本澳廢棄的塑膠量達12.9萬噸,但全年本澳回收的塑膠廢料的數量僅304噸,較每日平均的塑膠廢料量354噸更低,即本澳全年回收的廢膠量不到澳門一日的產生量,即回收率不到千分之三,但當局至今仍未明確交待一次性塑膠的禁用時間表,明顯未有跟上全球限塑的大氣候。

限用一次性塑膠已共識差異在時間近年無論是微塑膠進入食物鏈和食水系統,還是海洋塑膠垃圾等問題都引起社會關注,加上眾多環保團體的推動下,很多企業也開始配合推出如無飲管、自攜杯優惠等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的措施;民間也有不少自發性的活動,推動乾淨回收。筆者年前也有參與製作澳門的斟水地圖,推動環保局制訂飲用水機指引,推動本澳公共部門及私人企業參與提供更多的斟水點,鼓勵和方便自攜水樽人士補水,減少飲用瓶裝水,目前本澳已有百多個斟水點方便居民自攜水樽,減少飲用瓶裝水,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環保生活,在澳門得到逐步推行。

根據聯合國2018年有關塑膠垃圾的研究報告:「全球已製造的90億噸塑膠中,大多數(79%)皆進入了垃圾掩埋場或散落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12%被焚化,僅約9%的塑膠被回收。」報告更指出,全球每年使用約5000億個一次性塑膠袋,每分鐘購買100萬個塑膠飲料瓶。每年全球使用的塑膠袋數量高達5萬億,排列開來,足足有兩個法國這麼大,大部分一次性塑膠,最後丟進堆填區、垃圾場或散落四周環境,其中海洋更是重災區,每年有800萬噸的塑膠流入海洋,威脅包括珊瑚礁在內等海洋生物。

美力阻2025全球禁即棄膠為此,去年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召開的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就是為全球限制一次性塑膠使用定出明確的限期,與會的的170個國家地區中,大多數國家包括歐盟成員國,都支持印度的提案,要求政府承諾到2025年前逐步淘汰令人頭疼的一次性塑膠,鼓勵私人企業尋求價格實惠且環保的替代用品。

然而,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包括古巴和沙地阿拉伯等要求延期五年,雖然受塑膠污染最嚴重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塞內加爾等極力反對,但會議最終聲明稿卻指出各國「為解決不可持續使用和處置的塑膠產品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將在2030年前大幅度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比起原來預計達成目標的期限往後延了5年。

最近歐盟國會通過了《歐盟循環經濟的塑膠策略(2018-2030)》,預計歐盟內成員國在2021年前禁用包括塑膠餐具、吸管、攪拌棒、塑膠軸棉花棒、氣球桿、發泡餐盒和杯子等一次用塑膠製品。脫歐的英國則喊出25年終結一次用塑膠,最快可能在一年內就禁用塑膠吸管、攪拌棒與塑膠軸棉花棒。

內地今年逐步禁膠2025限期在亞洲,各地區禁用一次塑膠政策也不少,像孟加拉早在2002年就禁用塑膠袋;印度更是直接喊出2022年要全面無塑;南韓則是從八月起禁止餐廳內提供一次性膠杯,未來也會進一步限制塑膠袋。而台灣也訂立了全面禁用一次塑膠的時間表,2019年開始規定公共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商場、速食店等四大類場所不得提供塑膠吸管給內用消費者;2020年則擴大限用塑膠購物袋、一次性膠餐具、杯與吸管的提供場所,至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

內地今年一月也公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提出,在2025年要大幅減少塑膠的生產和使用,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個時間段完成「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的任務目標,具體包括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分步驟禁止生產銷售一次性發泡膠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含微塑膠的產品。分步驟、分領域禁止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製品、快遞塑料包裝等。研發推廣綠色環保的塑料製品及替代產品、探索培育有利於規範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塑料污染的新業態新模式。加強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清運,規範塑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

定禁即棄膠時間表澳責無旁貸很明顯,塑膠污染已成為全球必須面對的環境問題。全球禁用一次塑膠也已有明確的共識,差異僅在具體落實時間上。故無論是作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還是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地區之一的角度,澳門制訂禁用一次性塑膠的時間表絕對是責無旁貸的。

近年本澳居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下一代透過學習並不抗拒環保,只要有好的政策和設施配套,多數人願意配合執行,前提是政府需有立法時間表及讓公?、業界知悉、及早準備和習慣。

故當局應從源頭減廢著手,及早制訂限用各類一次性塑膠產品的時間表。一方面讓社會監督政府的工作,另方面讓業界及早做好準備,以環保物料替代塑膠餐具。大部分餐飲業界、一次性餐具供應商等都樂意配合政府政策,關鍵是要提前做好準備,尋找合適的餐具替代品,相信社會的接受和配合程度會更高。

鼓勵食肆機構自願停用即棄膠餐具在實施操作上,在制訂時間表的前提下,當局可以通過鼓勵政策、如在現有的環保酒店計劃,或推出新的環保商號計劃,讓食肆、外賣店等提升停用一次性塑膠餐具的意識,以友善、鼓勵的形式讓居民、業界等適應,待法律強制生效時,公?自然更易接受。

立法禁用一次性塑膠。源頭減廢當然最重要,但按目前進度最快也是多年之後的事,故回收廢品在地資源化同樣重要。目前街道三色回收桶受污染情況嚴重,成功利用率僅得5-10%。正如筆者過去一直提出,澳門除要提升回收率,更要實現乾淨回收。近年坊間已出現不少自發的乾淨回收活動,這也推動環保局將原有的環保FUN計劃升級為乾淨環保FUN,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回收再多、再乾淨,若澳門沒有在地化的回收廢棄物的資源化,再多的回收廢膠其實也沒出路。

在地資源化要盡快落實因此,澳門目前最緊迫的工作,就是要儘快在本澳建立將塑膠資源化的場地,而非找地方處理回收廢品。政府早已表示,會在建築廢料堆填區闢出土地作廚餘回收廠(每日兩百噸),以及作為回收廢紙、廢金屬及廢膠的場地,但至今未有明確的招標興建時間表。

□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支持政府擬禁輸入發泡膠餐盒 團體倡循序推動源頭減廢 | 2020-08-10 澳門日報

 2020-08-10 澳門日報  A01  |   澳聞  | 支持政府擬禁輸入發泡膠餐盒 團體倡循序推動源頭減廢

【本報消息】環保局計劃明年禁止輸入發泡膠餐盒,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支持,認為發泡膠存有衛生及健康風險。從環保角度,應制訂限用各類一次性塑膠餐具的立法時間表。長遠應循序漸進,推動社會源頭減廢。
鼓勵減用塑膠餐具
林宇滔表示,發泡膠不太耐熱,用作餐盒較不衛生,長期使用對健康存在風險,支持政府立法禁止輸入及使用發泡膠的意向。認為這只是第一步,相對外地,澳門限用一次性塑膠餐具仍然較慢,但聊勝於無。建議政府制訂限用不同類型一次性塑膠餐具的立法時間表,一方面讓社會監督政府的工作,另方面讓業界及早做好準備,以環保物料替代塑膠餐具。大部分餐飲業界、一次性餐具供應商等都樂意配合政府政策,關鍵是要提前做好準備,尋找合適的餐具替代品,相信大家的接受程度會更高。
林宇滔認同近年居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下一代透過學習並不抗拒環保,只要有好的配套,多數人願意配合執行。前提是政府需有立法時間表及讓公衆、業界知悉、習慣。建議推出類似環保酒店的商業計劃,鼓勵食肆、外賣店等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推出環保食肆並分級等,以友善、鼓勵的形式讓居民、業界等適應,待法律強制生效時,公衆更易接受。
讓廢料在地資源化
林宇滔指出,歸根究底源頭減廢最重要。建議逐步推動政府部門、學校、社服機構、大型酒店等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強調凡事都要先讓公衆逐漸適應。同時廢棄資源不容忽視,直言本澳有相當多的一次性膠樽等被棄置。長遠應考慮做好回收廢品的在地資源化,提升回收率,而非找地方處理回收廢品。應負起"自己垃圾自己處理"的社會責任,儘管代價較高都應有在地資源化的配備,將紙、塑膠等有效回收,讓環保回收廢品在地資源化成為教育基地,回收、教育相輔相成。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每年暑假都有調整巴士班次?林宇滔批:講大話!│每年暑假都有調整巴士班次?林宇滔批:講大話!

 

2020-08-07 訊報  P08  |   論盡媒體  |   論盡澳門街  |   每年暑假都有調整巴士班次?林宇滔批:講大話!

交局突然宣佈於八月一日起削減巴士班次,令到社會怨聲載道。縱使交局週日(二日)召開記者會試圖撲火,但是交局之舉不禁令人質疑:巴士班次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在決定削班前,為何不用諮詢公眾、交諮會及立法會意見?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交局局長林衍新週日記者會上顯然是「講大話」,指雖然當局表示每年暑假都有調整巴士班次,但過往當局所削減的巴士線僅為來往澳大的班次,並增加來往黑沙的巴士班次,僅屬季節性調整。而今次則是將所有巴士路線的繁忙及非繁忙班次作統一縮減,「實際操作上,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明顯地林衍新只是以謊言掩蓋謊言。」
「問題是,為何交局會夠膽,在不諮詢公眾,又不向轄下法定諮詢機構交通諮詢委員會交代下,可以由局長一人決定削減巴士班次?為何兩巴都不出聲?這就是我們整個制度的最大問題。」
林宇滔指出,在現行的巴士服務模式下,巴士公司唯一的「老闆」既非特首,亦非澳門市民,而是林衍新一人,「因為我們的巴士服務模式已成四不像,不是市場化,亦非政府主導,而是靠政府財政援助,其中包括服務價值與票收都是虛數,只要局長點頭,巴士公司就賺錢,局長不點頭,公司就蝕錢。局長今次可能同特首交代都無做。」
削巴士班次因要削部門開支?
林:巴士服務交局一人話事
今次巴士削班的消息一出,社會隨即質疑,當局此舉是為了「貫徹執行」特首要求部門削減一成開支的命令。林衍新在週日記者會上否認,強調當局在市民出行的預算「斗零都冇減過」,但又提及現時本澳每日約8,500班次,是次調整最多減少200班次,調整約2%,當局認為是合適的調整,符合「應使則使,應慳則慳」的原則,粗略估計可節省約200萬元公帑。
林宇滔則指,林衍新今年內已多次想削減巴士服務的開支,「只不過今次事敗,事敗後才找東西說,亦沒有取消,只是一個月限期,限期內就用大量的特班車去解決問題。所以實際開支沒有減過。」
林宇滔亦指,過去數月巴士服務開支的增長,不及巴士乘客人次的增長率,「每年每條巴士路線、車型及公司服務價值,其實到今日都是由交局批了就算,完全毋須向公眾交代,不用向立法會、特首、社會交代,一個人話晒事,且巴士公司不敢say no。一個人話晒事都不要緊,但就連假諮詢都不做。不只巴士服務,連同削車位、加罰款等所有爭議,都不用向公眾交代,執意妄為,為何這般的官員仍然可以在位?這就是問責制度的問題。」
打畀巴士公司老總要求加班次?
林:過份離地
在週日的記招上,林衍新提到自己都很緊張市民公交需求,經常有站長看到自己就會反映班次緊張的情況,而每次自己聽到意見會即時「打畀巴士公司老總」反映問題。但林宇滔反批,這個例子反映出林衍新過份「離地」,「這樣好像做了一件很好的事,但這亦證明他十分離地,他有否反思過,巴士多人上車,為何不是由站長直接打電話回公司要求加班?原本就應該這樣做,為何要局長打電話才能加班?」
「這個故事突顯出現巴士運作制度的無稽,整件事就是無聊、無稽、浪費公共資源。他說出來,因為他覺得他沒有問題,但這就是他的離地,以及他的權力欲。」林宇滔強調,縱使這位局長敢做事,但同時卻無法換位思考,不去想中間出了什麼錯,「如果是一個有能力的局長,去到亞馬喇見到巴士站長覺得這麼多人需要加班都無能為力時,理應是從機制上去想,而非自己親自去打這個電話,否則就證明我沒有領導能力。」
巴士合同年底屆滿
林:對新合同感憂慮
巴士合同將於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到期,林衍新在記招上稱,暫時不可透露太多,但可向社會保證當局無意再作臨時續約,現時談得「八八九九」,如短期有消息一定會向公眾解釋。但社會憂慮,距離到期日僅剩下四個多月,即使當局可以提早向公眾交代新合同內容,社會亦難以就此發表意見,更遑論扭轉當中不合理之處。
林宇滔認為,當局應要及早交代巴士新合同的詳情,「究竟未來巴士服務的目標是什麼?沒有目標,他想說什麼都可以,今日跟你說叫你搭多點公交,下一日跟你說公交要有效益。究竟未來政府對巴士公司的資助比例是多少?當局現時也是說不清,班次可以優化調整,資助模式可與社會討論,但究竟現時的巴士資助模式想怎樣?政府主導?政府輔助?政府負責多少比例?現時完全變成大家不負責任、四不像,為何?」
他強調,巴士服務收費應由公眾監督,而現時當局對巴士公司使用財政援助,資助額多少只是靠估,單憑一個人話事,「在我心目中,巴士服務的資助或補貼都應要交代,即使是以前巴士車資是否加價,都應向公眾交代,模式則不能用現時這種全部沒有確定指數的方法,而是應用清晰的方式。」
林宇滔認為,若要改變現時以服務價值及票收作衡量的財政援助,以「人頭補貼」形式作補貼會較為合理,「現時政府的補貼都是六至七成,未來亦可以參考這個基數,但就要避免中間出現鬼巴的問題,相信現在有這麼多電子方式進行監管,不是困難的事。」
他亦指,新合同亦要確保巴士服務的靈活調整,例如透過特班車、插鐘車、點對點走外圍的巴士路線,靈活調動資源,「當日的記者會他都有講明,走外圍、插鐘車等是有效的,但費用如何計算?他到今日都說不清楚。雖然都是按公里計算,例如5號車總站在旅遊塔,但我插鐘到水坑尾,旅遊塔到水坑尾這一段如何計錢?我不計,巴士公司就說沒有激勵性,我計,又怎計呢?到今日他說是有計費模式,但沒有公佈交代。」
林宇滔強調,未來的巴士服務理應各司其職,政府做好監督工作,而非參與運載;巴士公司做好調配,對服務質素、安全及班次負責,市民有問題可投訴,所有事都要向公眾、立法會交代,「我們必須要建立這些機制。」
但他亦直言對巴士新合同感到憂慮,「從司長到局長,都可以對這件事諱莫如深,完全不透露?這才是政策討論的核心問題,但他不說就不說,社會只能硬食。一個如此重要的合同,批給時間起碼要半年至九個月的時間,其實年頭我已多次批評,你要續約或公開競投都要交代,並最少都要提前半年至一年時間才會穩陣,只剩不足半年,根本沒有足夠時間公開招標時,政府又有何籌碼向巴士公司傾?」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我實在很沒有信心。但由頭到尾我們已經過了最佳時期,就算是交代也只是假交代,都定了案,不滿意也沒有辦法,又不能重新招標。所以在整個操作上,我希望新一屆政府可以汲取這些教訓,不要再畀這些問題出現。」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特班車紓上巴士難得不償失 | 2020-08-04 市民日報

2020-08-04 市民日報   P04  |   澳聞  |  特班車紓上巴士難得不償失

【本報訊】交通事務局本月開始減少每日巴士班次,連日在社會引起強烈反彈,局方前日舉行記者會改口稱只在暑假削減班次,並會彈性處理增加特班車。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當局不應長期以特班車補充減少的巴士班次,倘減少正常班次再以特班車解決,服務費更昂貴,得不償失。他促請當局恢復原有班次,再以特班車補充,才是最有效方法。
林宇滔表示,是次巴士減班次事件,交通事務局一如過往沒有先與居民溝通,遇上民意反彈就撤回。前日記者會的操作,當局改口班次調整是因為暑假,9月會回復正常,根本與撤回沒有分別;而當局以大量特班車取代所謂減少的班次,只為回應社會反彈。
但他批評說,最大問題是整個操作,交通局長沒有誠心反思問題所在,特別是他在記者會上聲稱去年暑假期間都有調整巴士班次。林宇滔說,經翻查過去兩年巴士調整班次的新聞稿,當時交通局均表明是暑假的特別安排,調整的只是澳大等以學生為主的路線,因暑假,肯定大批學生不用上學令有關路線客量大減,同時去年部分路線因客流增加反而增加班次,與現在全部巴士路線都削減班次完全是兩回事,他認為有關解釋不能接受。
公開透明靈活調配講清計費方法
林宇滔續說,不反對特班車的作用,但當局應否長期以特班車補充減少的班次?他認為應有更多點對點巴士走城市外圍,紓緩單向瞬時人流,且巴士班次應該讓巴士公司靈活調配,同時要公開透明。而現在特班車的費用如何計算,政府一直沒有公開,他指現時一般巴士班次用公里計費,問題是特班車直接開往路線中段繁忙的站點去疏導客流,究竟特班車服務費是由車廠出車開始計算,抑或自接載乘客才開始計算?
他反問,若果減少正常班次再以特班車解決,服務費反而可能更昂貴,得不償失,故當局應該恢復原有班次,再以特班車補充,才是最有效方法,當局「死撐」1個月根本沒有意思。
他最後強調,整個事件反映交通局局長不聽民意,已經不是第一次。是次可算新一屆政府就任以來最迅速引起民意反彈的事件,特區政府強調要問責,但若果有關官員毋需問責,那麼新一屆政府也毫無官員問責可言。他又認為,若果政府要削減預算,交通局局長理應向外表明爭取不減預算,相信市民一定會支持,現在看不到他有爭取,反而採用不科學、不聽民意的方法削減巴士班次。

造成擠迫 不顧防疫風險 傳新協促撤回削巴士班次方案 |2020-08-02 澳門日報

2020-08-02  澳門日報 A02  |   澳聞  |  造成擠迫 不顧防疫風險 傳新協促撤回削巴士班次方案

巴士班次昨日起調整,平日尖峰時段候車時間增加約二至九分鐘。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是與政府提出削減財政預算一成有關,但巴士日均載客量數十萬人次,巴士補貼明顯是民生開支,既然特首強調不會影響民生福利政策,故促請政府撤回削減巴士班次方案。
抨交局無聽民意
林宇滔表示,候車時間增加令班次明顯有較大減幅,認為交通局調整巴士班次與優化巴士班次無關。雖然二、三月巴士日均客量跌至二、三十萬人次,乘客量較過去高峰期減少,但正如交通局早前指出,近月巴士日均客量已逾五十萬人次。縮減巴士班次造成的擠迫,是置防疫風險於不顧,亦成為防疫的最大短板。
巴士作為本澳重要的公共服務,在疫情關鍵期間大幅縮減班次明顯為了削減預算,他認為事件凸顯交通局沒有與公衆溝通及聽取民意。現時並非因乘客大幅減少而削減班次,質疑新聞稿有誤導甚至"講大話"之嫌,批評當局打算瞞天過海不與公眾溝通,不能接受向巴士班次"開刀"的做法。
減特班車變更迫
林宇滔坦言,並非不可優化巴士班次、巴士服務,但應在不減資源的前提下,討論巴士線路及班次調整,而不是在削減預算的前提下去調整班次。再者,改善巴士服務不只是班次頻密、加減,路線的調整、繁忙時段點對點巴士、針對繁忙時段的特班車亦十分重要。
他以是次巴士班次調整包括3AX快速巴士路線為例,指出這些走外圍、點對點的巴士班次亦減少,變相令市區的巴士車廂更擠迫,批評當局無正視問題,尤其是每日上午由北往南、晚上由南往北的人流,是可以通過點對點巴士、特班車去改善巴士服務,但特班車等方式至今仍未正規化,令巴士服務難以真正有效的改革。
多付公帑效益少
他提到,是次巴士班次調整把晚上八時後定為非繁忙時段,但實際上很多外僱晚上八時仍未下班,對於部分巴士班次調整至半小時一班,若路面或天氣出現其他狀況,市民候車時間定會超過半小時,且亦未必能上車。
林宇滔認為巴士服務不能再不向公衆交代,包括巴士合同的方向亦應清晰交代,擔心屆時又是資源問題而不是公共利益的問題。建議巴士服務交由市場化運作,通過實額補貼,監管巴士基本班次及服務,可把公帑用得更好,希望當局勿再以個人主觀意志去處理巴士服務,否則巴士服務不會真正因市民需要、巴士公司靈活調動的合理性去調整,令公帑付出更多、效益更少。
對於是次交通局調整巴士班次並未有提出科學數據,林宇滔直指交通局予人感覺是"假科學",當局掌握巴士運作的大數據,但並沒有全面公開相關數據,既然政府多次提到要打造智慧城市,應有責任公開原始數據,令公衆可以監督,甚至作為提出建設性建議的基礎,才是良性的溝通。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