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團體憂免試駕照互認 難保駕駛安全 2017年10月31日|濠江日報

團體憂免試駕照互認 難保駕駛安全   

【特訊】對於交諮會討論內地與澳門輕型汽車駕駛執照互認方案,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澳門與內地兩地居民考取對方的駕照,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如何在對方的地區上安全駕駛,如將來可免試入境駕駛,則難以保障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內地與澳門輕型汽車駕駛執照互認方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坊間意見對於駕照互認出現明顯分化,有意見認為駕照互認是大勢所趨,措施有助澳門居民到內地生活就業;亦有意見憂慮駕照互認增加內地自駕遊數量,將令本澳道路車輛增加,加重道路負荷。林宇滔昨日對此表示,不認為當下有實施駕照互認的迫切性,現時澳門居民考取內地駕照難度不大,有需要者基本上都已經自行考取,實施駕照互認未必真能為市民提供太大便利。同時由於澳門與內地的路況、駕駛環境及駕駛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兩地居民考取對方的駕照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如何在對方的地區上安全駕駛。但如果將來實施駕照互認之後,在未經學習之下就直接到對方的地區上駕駛,顯然是難以保障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將提高便捷性建立於降低安全性的基礎上並非明智之舉。

林宇滔又認為,雖然內地近年來在考取駕照難度以及交通法規等方面都在不斷收緊,但在以往已經有一批在寬鬆的考試環境下考取駕照的人士存在,一部分人甚至是通過買證等不法方式來獲得駕照,上述人士的駕駛質素難免與本澳駕駛者有差距,因此在不受考核和限制的前提下就開放予所有內地駕駛者免試入澳駕駛,擔心會出現龍蛇混雜的情況,為本澳路面增加壓力和風險。雖然交通事務局表示近年本澳涉及內地人士的交通意外佔比不足1%,但就沒有公佈內地居民與本澳駕駛者的比例、人均交通意外事故的數量以及有無發生過重大傷亡事故等,在數據的公佈上有似是而非、避重就輕之嫌,亦無法讓市民真正放心。


林宇滔並稱,他個人認同駕照互認是未來大勢所趨,亦不反對內地居民來澳駕駛,但至於具體如何實施,相信在當局的初步構想之上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除非將來當局可以公佈更多理據及詳細數據,來說明實施駕照互認的合理性和迫切性,而民意對於駕照互認亦有了明顯改善,否則在現時社會反彈強烈的大環境下,認為是不應強推駕照互認,亦看不到急於上馬的必要。

林宇滔憂駕照互認增意外風險 2017年10月31日|澳門日報

駕駛環境及道路規則不同 林宇滔憂駕照互認增意外風險

    內地與澳門駕駛執照互認舊事重提,再度引起社會討論,意見兩極。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無必要,擔心兩地駕駛文化及規則的差異,令到交通意外趨增,相信澳門居民不會接受以兩地互認駕照來換取交通意外或增加的風險。

    理據不明難服衆
    林宇滔質疑當局以參考香港與內地互認駕照多年的經驗後,指互認駕照並不會令交通意外增加的說法。以他所知,很多港人反映互認駕照後,所產生的交通不禮讓及意外情況不少;加上目前有部分內地駕駛者先在香港取得駕照互認,再來澳門駕駛,形成漏洞,過往在澳門發生的多宗交通意外都涉及這批先在香港互認駕照再來澳門駕駛的內地人。

    當局僅表示涉及內地駕駛者的交通意外僅佔百分之一,但又不公佈涉及內地駕駛者的保險索賠等數據,難以說服公衆。

    維持現狀要考牌
    林宇滔不認同互認駕照是大勢所趨,內地與澳門駕駛的實際操作、駕駛環境及道路規則等不同,有必要維持現狀,即需要透過考試來取得當地駕駛資格。


    他個人亦準備到內地考取內地駕駛執照,我見唔到有強烈訴求要求兩地互認駕照,我唔反對區域合作的方向,但我唔接受呢件事,有心到內地發展的年輕人可透過現時途徑考牌,而非以兩地互認駕照來換取交通意外或增加的風險。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關注預算增加有否蒙混過關 林宇滔:人性化分項有助監督預算 2017年10月27日|論盡

關注預算增加有否蒙混過關 
林宇滔:人性化分項有助監督預算 

根據財政局的中央帳目,政府今年19月的開支約為500億。但再查看當中分項,只標示為「經常開支」、「資本開支」、「財務活動」等,非財務專業人士甚難理解。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討論預算的焦點不應是各司各加多少,而是如何分項,讓公眾可有效監督,及提出相應訴求。同時,亦應關注預算的增加有否涉及蒙混過關。

監督開支上升 落實問責
林宇滔認為,增加預算的討論焦點不應只是「哪個司加多少」的問題,「增加預算會否蒙混過關?這是公眾關注的。」他提到,「天鴿」之後,多個部門因為設備受損等需要增加預算,「例如黃司說海關浸了80部車,為何會浸?為何低地的車沒被處理?今次民署亦損失了很多車,為甚麼會損失?」他認為,壞了車買車合理,但要查清壞車的原因,繼而問責。「是百年一遇?還是過去有機制避免水浸車,但政府沒做?點解今次浸咗?『黑格比』有冇浸?其實要追究這些問題。」

「政府有沒有汲取黑格比的教訓?是有措施避免今次損失,不過今次風災太厲害,還是我們重蹈覆轍?」又以關閘地下巴士總站為例,2008年颱風「黑格比」襲澳,關閘總站亦曾出現嚴重水浸。翻查資料,政府過去曾多次「改善」。例如據報章報道,2013年政府為改善站內通風設施招標,斥資560多萬元建造現時的中央安全島冷氣候車區,但效果遠低於公衆預期。
而今次「天鴿」吹襲,關閘地下總站再次遭受嚴重水浸,且當局是在「天鴿」之後才認為有必要把原先設於地庫層的機電設備,遷移至地面的關閘廣場,以至原來的重整設計圖則需要修改。「按照這邏輯,證明政府根本沒有汲取(黑格比)教訓。」

人性化分項有助公眾監督
另外,林宇滔指,現時澳門政府財政預算是純技術性的編制,例如只是劃分中央部門、自治機構、PIDDA(行政當局投資計劃及發展費用)等,較難看到一些細項,亦並非從居民監督政府角度分類,這並非好事。「項目分類處理,哪項增加減少,我們才有討論空間。」
他以巴士加價為例,「交局增加開支我唔認同,但巴士加預算我認同。」但巴士預算現是交局預算的一部分。他認為,預算不應以司的範疇去劃分,而應按操作範疇,如民生福利,去分項。「部門限開支,社服機構的預算也不能加,而公務員繼續加薪,仍是要繼續增加部門開支,但預算維持不變,於是社福機構或相關團體的開支都被控制着,(政府與機構)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他又表示,應關注預算上的資訊是否能讓公眾有效監督。「錢從哪裏來,錢從哪裏去,清楚讓我們看到,這是重點。」他認為,公開項目可包括每個部門的人事開支是多少、今年有否增長,部門購買服務、硬件等開支有多少等,「這樣會更客觀。我們現在只有一個總額,沒有一個具體數字去分析。」


另外,一些「小金庫」,如基金會、財政自治部門的財政亦應受關注。他表示,政府的不少基金會行攻費用亦沒向公眾交待過,「而坊間盛傳這些行政費用,包括人事費用係非常高昂。可能是坊間謠傳,那政府就要公佈清楚話俾大家聽。」而如將來若要讓公眾更詳細知悉,各部門包括基金會、政府全資擁有的公司、公共開支預算等,應有獨立帳目,讓公眾可更有效知悉情況。「要有很清晰的財政理念、財政清單,分類要人性化,讓公眾可清晰地監督,並提出相應訴求。」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選賢與能 不應委任「溫室」委員 林宇滔建議設協調專員 2017年10月25日|力報

選賢與能 不應委任「溫室」委員 林宇滔建議設協調專員  

對於政府計劃設立非政權性市政機構,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下圖)表示,最重要的是職能上是否有變化,包括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方面的服務。而在過去兩年的時間,文化、康樂的服務已逐步轉移給文化局及體育局或其他部門,民署只負責環境衛生的服務,不清楚民署轉移至「市政署」後的職能。他建議設立類似香港的民政事務專員,以協調各個司級部門的運作,有效回應市政署及委員會的要求。

至於文本建議市政管理及諮詢委員會委員由行政長官委任,林宇滔稱,委員會若只以委任方式組成,會令公眾對機構的信心大減。市政機構是培育青年政治人才的大好平台,組成的委員不應是由「溫室」長大,應接受選舉的挑戰。他認為應從第一屆開始引入選舉成分,並逐步將選舉全面化,才能更貼地回應市民需求。


林宇滔冀設民政專員解決民生事務 2017年10月25日|濠江日報

林宇滔冀設民政專員解決民生事務

【特訊】政府今日起就設立非政權性市政機構展開為期三十日的公開諮詢,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非政權性市政機構除了解決民生問題,同時也應更充分地表達民意,他對不設由選舉產生的代議機關持不同的意見,希望市政機構應引入選舉機制,有助建立階梯式政治人才培養機制,亦更能代表民意。同時,他建議仿傚香港設置民政事務專員,負責協調,解決跨部門運作問題。

設立非政權性市政機構諮詢文本今起公開諮詢,諮詢文本定義市政機構為非政權性,職能範圍包括為居民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方面的服務。林宇滔表示,民署轄下的文化和康體部門,已轉移到文化局和體育局,而市政機構的職能範圍仍包括文化、康樂等方面,他對此存在疑問,認為職能架構重組的方向不夠清晰,需從一而終

他指出,很多未解決的老大難民生問題涉及跨部門合作,原因包括部門之間各自為政、欠缺牽頭,建議市政機構應仿傚香港設置民政事務專員,由行政長官授權,負責協調,解決跨部門運作問題,如當年香港花園街排檔大火,當時由該區民政事務專員,協調救援、善後、商販經營等工作。


諮詢文本定義市政機構是受特區政府委託提供相關服務及諮詢意見,不設由選舉產生的代議機關。林宇滔認為,市政機構除了解決民生問題,同時也應更充分地表達民意,現時諮詢組織的工作未達到公眾預期,希望市政機構應引入選舉機制,有助建立階梯式政治人才培養機制,亦更能代表民意。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林宇滔:共享單車缺乏配套 2017年10月24日|澳門時報

林宇滔:共享單車缺乏配套


【澳時訊】長期關注本澳單車配套發展的時事評論員林宇滔認為,澳門對於共享單車並無發牌制度,該公司向本澳提供共享服務與法律並不抵觸,只是澳門未有配套單車公共停車區域,因而一旦車輛停放在路邊必然會被民署清理。

他稱自己學生時期亦是單車愛好者,當時市政廳對於單車有發牌制度,而後成立民署、交通局後卻未再對單車有規範,近年澳門路面上亦出現不少單車,且多見違規情況,希望政府能夠審視本澳單車配套規劃,更有利於未來綠色出行。如今為難的是,政府不是規劃緩慢,而是根本無誠意規劃。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林宇滔促向馮瑞權問責懲處氣象局 2017年10月22日|市民日報

林宇滔促向馮瑞權問責懲處氣象局 

【本報訊】廉政公署近日公布的氣象局颱風預報程序調查報告,揭示前氣象局局長在颱風預報決策的多宗罪,令社會嘩然。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強調,為挽回公眾對氣象局的信心,對於廉署報告提出各方面的問題,都必須向馮瑞權問責並按法律進行懲處,氣象局亦必須盡快修訂早已過時的熱帶氣旋法規,出公開客觀的颱風標準,並要向公眾交代如何對廉署報告提出的問題作即時改善。

局級領導檢視機制存缺失林宇滔表示,根據是次的廉署報告,氣象局過去各項工作均存在嚴重的缺失,特別是前局長馮瑞權在懸掛颱風訊號的決策非常輕率、長年沒有關注颱風訊號的清晰標準,以至局內人士管理和設備維護方面。他強調對於廉署報告提出各方面的問題,都必須向馮瑞權問責,下一步是如何按法律向馮瑞權提起紀律程序,以進行懲處。

從另一層面去看,林宇滔直言,馮瑞權於1998年已擔任局長,一個局長的管理長期出現問題,為何沒有任何機制去揭發,直到現在最新一份廉署報告才一併去揭發?反映政府對局級領導定期和不定期的檢視機制存在缺失,馮瑞權過去歷任的上級都有責任;同時亦反映了公務員投訴機制沒有發揮作用,一個氣象局存在十幾年的內部問題,竟從來沒有下屬去投訴,或下屬的投訴沒有被重視。

林宇滔強調,氣象局內部的種種問題一拖十多年才被揭發,除了氣象局對「天鴿」的預報外,亦反映特區政府方方面面,甚至是特區整體管治領導能力的問題, 政府必須從整體制度上去檢討。他指出,政府正着手新的公務員投訴機制,希望能發揮下屬投訴以揭發上級問題的作用,將非常重要;而對於不少主管長年從事局長一職,政府要從上層管理去檢視,避免形成部門的山頭主義;亦建議廉署應更主動去聆聽民意,及早發現公共部門行政上問題,更好發揮第三方的監督作用。


林宇滔續說,政府如希望挽回公眾對氣象局的信心,除了首要必須要按照法律對馮瑞權作出懲處,追究到底外,氣象局要盡快修訂早於2000年制訂的熱帶氣旋法規,特別是清晰究竟是採用每小時平均風力或每十分鐘的平均風力,及訂出公開客觀的颱風標準,讓公眾能監督氣象局改掛風球的工作。氣象局的內部人士和行政管理,以及設備更新等問題,要重新檢視和立即改善,有效回應廉署報告提出的各項問題,並要向公眾作出交代如何去改善和相應的時間表,而不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對政府所提「非全職工作制度」 林宇滔質疑有何效益 2017年10月21日|華僑報

對政府所提「非全職工作制度」 林宇滔質疑有何效益

【專訪】就政府計劃制定「非全職工作制度」及修改《勞動關係法》的諮詢文本。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政府建議的「非全職工作制度」將現時兼職僱員可享有保障幾乎都刪除,他質疑當局構思剝削非全職工作人員的福利、減少僱主成本;但當局這個建議可以達到怎樣的社會效益?至於修改?工法中建議,對強制假期引入「十揀三」方案,可為僱主經營增加彈性,但就與家庭友善政策背道而馳。

 對於勞工局構思「非全職工作制度」文本的取態,林宇滔疑問是,到底現時本澳是有很多還是很少兼職僱員?如果有很少兼職僱員,那麼政府是否希望通過制度吸引更多兼職僱員呢?然而,建議文本卻將現時兼職僱員可享受的福利保障幾乎全部刪走,又如何可以吸引兼職僱員呢?若果是有很多兼職僱員,那麽為何要將他們現有的福利剝削?他批評,這是倒退的做法。

 他指出,如果勞工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時候,僱主為了減省開支,就會向員工開刀,將全職僱員轉為兼職,這將會引發更多社會問題,「點解政府要留一扇門俾佢將來咁做呢?」 另外,修改?工法中建議,對強制假期引入「十揀三」方案,林宇滔指出,強制假期的目的是希望僱員在法定節慶假日,盡量放假,「留返時間陪伴家人。」事實上立法原意是,這強制假期是家庭共樂的時間。


 可是,按當局現在的修法建議,一個家庭最差的狀況是夫妻雙方三日都分開放假,這對家中小朋友來說,原來有十日強制假期可以有父母同時陪伴度過,但將來可能會變成只有四日。他認為,有關做法對僱主而言的確可以增加一定靈活性,但這與家庭友善政策背道而馳。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修訂《社屋法》申請恆常化 設退場機制 禁全職學生申請 2017年10月20日|力報

修訂《社屋法》申請恆常化 設退場機制 禁全職學生申請   

行政會近期完成討論《社會房屋法律制度》法律草案,建議以法律形式訂定社屋基本制度,申請社屋實行恆常性,以計分制進行分配,同時建議設立退場機制,承租人及其家團月總收入或總資產淨值超出規定上限但不逾一倍,須在續期時繳納雙倍租金;超出上限一倍只可訂立不得續期的短期租約,並須繳納三倍租金。

至於年底將會重開的社屋申請,房屋局局長山禮度表示將依現行法規及標準進行,待原有申請制度下的申請人上樓散隊後,再依新制度進行。

行政會發言人梁慶庭昨日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法案旨在協助經濟狀況薄弱澳門居民解決居住問題,有關分配制度、社會房屋單位類型及面積等由補充法規訂定。法案建議申請分配社會房屋屬恆常性,會按照由公布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行政長官批示訂定的得分表所計算的得分,由高至低依次排列方式進行分配。

法案建議社屋申請必須由家團中一名年滿23歲且在澳門居留至少七年,並持有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家團成員提出,申請家團每月總收入及總資產淨值不超過行政長官批示所訂定限額。家團成員的配偶須載於同一申請表內,配偶非為澳門居民則不視為家團成員,但在計算家團每月總收入及總資產淨值時仍須包括配偶收入及資產。個人申請人不得為全職學生。
具體家團成員申請要求法案建議收緊申請資格,家團內任一成員及其配偶,在提交申請表之日起前五年內,或自提交申請表之日起至與房屋局簽訂租賃合同之日,不得在澳門擁有居住用途樓宇或獨立單位;在提交申請表之日起前三年內,不得為曾被房屋局依法解除租賃合同或發出勒遷命令狀家團的成員;不得為已居住社屋的家團成員;在提交申請表之日起的前兩年內,不得為獲通知分配房屋後放棄、拒絕簽訂租賃合同、無意佔用獲分配房屋,或在首次租賃合同訂立後三年內解除租賃合同的家團的成員。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對於社屋申請恆常化表示支持。他認為申請恆常化有效幫助社會對社屋的實際需求,不過法案內未有提及「排隊」的安排,認為「幾耐計一次分」及計分後如何安排新申請人的位置會影響整個政策的實施。


法規應避免一刀切至於法案內禁止全職學生申請社屋的規定則較具爭議性,林宇滔認為要令法規完善,應該避免有一刀切的情況出現,他同意有全職學生未成家及未必有實際需要,但有部分特殊情況如孤兒或高齡學生等,政府應彈性處理及重新審視法案。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林宇滔:公屋需求報告參考基數短不能準確預測 應訂總體房屋政策保穩定供應 2017年10月15日|市民日報

林宇滔:公屋需求報告參考基數短不能準確預測 應訂總體房屋政策保穩定供應

【本報訊】房屋局日前公布公屋需求研究報告,指現時規劃中的公屋及在建的短中期可供應單位數量,足以應付未來10年公屋需求。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報告參考基數太短,不能預測出準確的需求,不過報告卻明確告訴大家2021年前政府都沒有經屋單位讓居民申請。由於沒有經屋供應,令居民恐慌性需求增加,私樓只會更熾熱,從而刺激居民更多公屋需求。下一步政府應制訂包括公屋和私樓在內的總體房屋政策,保持房屋有穩定的供應,研究並推出措施遏止炒賣、囤積,才能遏抑居民恐慌性需求。

公屋需求研究報告結果顯示,至2021年,公屋總需求31,247戶,現時規劃中的公屋及在建的短中期可供應單位數量,中長期公屋潛在供應量共49,873個,較2026年預測所需的36,592個單位多約三成六,即使以預測需求上限42,401個單位計算,仍多約一成八,足以應付未來10年公屋需求。

應從回歸後數據作為參考研究林宇滔直言不認同報告結論,報告從未來人口、樓宇供應等預測居民對公共房屋需求,但所採用的參考年份數據相對較短,只是從2011年和2016年兩份人口普查和人口統計資料作出推論和預測結果,參考基數太短,要作為較為準確的預測,應從回歸後數據作為參考,從不同經濟情況進行研究。為此,他並不覺得該份報告能推論出較為合理的人口情況、住戶數目、屋住需求,但唯一準確的是,報告明確地告訴大家,2021年前政府都沒有經屋單位讓居民申請,叫大家「死心」。

他解釋,在短中期公屋供應中,報告中指目前在建中的公共房屋合共可提供4736個單位,其中社會房屋單位1278個,經濟房屋單位3458個,以上公共房屋的短中期供應量約9273個單位,然而在建中的青洲坊大廈、青濤大廈、日暉大廈、快盈大廈等經屋項目,其實早已進行了分配。其他的「潛在供應」則只是假設,「畫餅充飢」。由於沒有經屋供應,造成居民恐慌性需求增加,私人樓價繼續高企不下,從而刺激更多公屋需求。

促遏炒賣囤積令樓市健康發展公屋需求報告同時預測未來私人樓宇潛在供應量,加上公屋供應量,報告預測至2026年,本澳可能有相當的住宅單位空置。林宇滔表示,事實上,至201612月底為止,全澳合共有21.9萬個住宅單位,當中有12,497個空置住宅單位,反映澳門仍然存在「有人無屋住,有屋無人住」情況。房屋政策應保持房屋有穩定的供應,令大家不會出現恐慌性需求,另一方面要遏止炒賣、囤積,兩方面着手才能令樓市健康發展。

林宇滔續說,在890年代,澳門平均每年新建樓宇單位有7000多個,但回歸後至2016年底,平均每年新建單位不到2000個,新建住宅單位數目大幅減少,反映房屋供應不穩,現在政府研究了公屋需求,下一步政府應制訂一個包括公屋和私樓在內的總體房屋政策,制訂未來10年短、中、長期房屋供應,回應市民住需求,同時要遏止炒賣囤積,包括租務法的修改、研究類進式的房屋房屋稅、空置稅、增值稅等,才能遏抑居民恐慌性需求。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風災後維修慢 當局無時間表 體育設施三成未重開 2017年10月12日|澳門日報

風災後維修慢 當局無時間表 體育設施三成未重開 

【本報消息】天鴿為五十多年來吹襲澳門的最強颱風,小城遍體鱗傷,當中包括公共體育設施。根據體育局官網資料統計,現時仍約有三分一場地未能對外開放。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冀當局清晰交代各場所的重開時間表,檢討維修保養合同,避免訂購零件要耗時數月。

蓮峰泳池損壞嚴重體育局公共體育設施網絡內的體育設施,因颱風吹襲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經當局評估及搶修後,部分場地已由八月廿九日起逐步重新開放。根據當局公佈的資料,如塔石體育館、澳門綜藝館、得勝體育中心等已投入使用,但如蓮峰泳池等損壞嚴重的體育設施則正進行設備訂購程序,待安裝檢測後才能開放。據統計,現約有超過三成公共體育設施未恢復使用,當局未提及重開時間表。

招標保養受拖延?
林宇滔表示,明白部門前線人員努力維修,亦認同當局在天鴿襲澳後,先檢查設施,再根據情況重開或逐步維修的做法。然而時隔個半月,他對重開進度感不滿,難接受仍有三分一場地未能重開,希望體育局向公眾清晰交代,餘下未開放場地到底存在甚麼問題,何時能開放?

他相信,當局已處理一般性維修,但質疑為何零件的購置更換亦要拖時日久,到底是公開招標的問題,還是制訂恆常保養合時,無預計要更換零件?當局應檢討,如何從保養維修合同方面思考,避免訂購零件要花費數月時間。

檢討合同預防風險另外,新花園泳池拖了個半月才有條件開放,其實與該設施無關,而是其旁邊建築物的玻璃設施存在危險,拖延進度。林宇滔批評此理由更難令人接受,明明新花園及愛都均是政府財產,若愛都危及新花園,亦同樣會危及街外公眾安全,為何政府部門處理這些危險設施時會如此緩慢?各部門間應理順溝通關係。


他主張,當局應首要公佈各體育設施的重開時間表,政府可能會諗,如果公佈要兩年時間維修,社會一定有好多意見,但政府要面對公眾、要向公眾解釋。當然,唔接受要長時間維修,但到底要維修幾耐,須向公眾交代。同時,除檢討保養維修合同外,亦要有預防措施,避免有關設施再次在災害中嚴重受損。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盡快落實房屋規劃 重拾市民對樓市信心 2017年10月11日|力報

盡快落實房屋規劃 重拾市民對樓市信心  

就昨日房屋局公布的《澳門公共房屋需求研究的最終報告》,預測公屋單位供應量至2026 年最高會達到49,873個。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下圖)認為,在至今樓價高居不下情況下,預測是合理的,但他表示,必須盡快落實房屋規劃,平衡公屋和私樓的穩定供應,重拾市民對樓市的信心。

「公共房屋供應不足,私樓樓價高企」是現時市民面對房屋的最大問題,且亦衍生出「愈買愈貴」情況,居民看不到前景,因此對房屋有恐慌性需求,造成樓價持續升溫,形成不健康的樓市狀態。


他指,政府的房屋需求預測需合理,但預測過後政府要落實機制去規劃。在「萬九公屋」停滯不前的情況下,政府必須規劃短、中期內的房屋供應量,公屋和私樓可供應的數字。他稱,只要讓市民看到前景,在穩定需求下令市民消除疑心,令樓市得以調整。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旅遊總規無應對瓶頸方案 林宇滔促訂逗留時間客源比率目標優化旅客結構 2017年10月9日|市民日報

旅遊總規無應對瓶頸方案 林宇滔促訂逗留時間客源比率目標優化旅客結構

【本報訊】旅遊局公布的《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最終方案,預計2025年訪澳旅客若適度增長,最高達4000萬人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該方案整體分析了澳門現時旅遊發展中對面的瓶頸問題,然而應對方案、具體承諾等欠奉,令澳門只能被動式應對。他強調政府要改善旅遊承載力,首先就要優化旅客結構,特別是杜絕零負團費,令到這幾百萬旅客不再是來澳門進行指定購物。而延長旅客留澳時間是減輕城市承載力的有效方法,他建議當局應訂立旅遊逗留時間、客源比率目標,作為未來優化旅客結構的方向。

旅遊局公布的《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最終方案,林宇滔形容有好過無,方案整體分析了澳門現時旅遊發展中對面的瓶頸問題,然而遺憾的是「問題分析晒,具體如何解決、可行建議等欠奉」。而方案提出的91項短中期具體行動計劃,當中很多涉及跨部門,單是由社會文化司司長做統籌,能否落實成疑,例如旅遊承載力方面,當局預計2025年訪澳旅客若適度增長,最高達4000萬人次,惟如何應對?方案又提出要在35年內為《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加入景點承載力管理方案,為擠擁旅遊景點進行場地管理和制訂應對策略,事實上,《文遺法》已要求盡快落實《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但政府一直沒有做,文物保護清單仍在諮詢研究階段。他質疑除了被動式的應對,有否更主動的管理?這些都是政府要研究的問題。

控制團客數量 消滅零負團費過去有意見提出澳門可參考內地,對主要旅遊景點實施人流管制,限制旅客人數等,林宇滔對此有保留,認為澳門是旅遊城市,難以限制旅客進入澳門。但可以從團客方面着手,因為現時訪澳旅客中,團客佔了很大比例,特別是內地團客仍擺脫不了零負團費問題,筷子基、漁翁街一帶每日都可以看到大批內地旅遊團停駐購物,情況「勁過大三巴」,政府要改善旅遊承載力,首先就要優化旅客結構,特別是改善內地團客結構,控制團客數量,消滅零負團費,令到這幾百萬旅客不再是來澳門指定購物。當局更可透過與內地簽證部門溝通,鼓勵自由行及團客在非繁忙時間訪澳。

林宇滔續說,根據當局資料,2016年留宿旅客平均逗留時間為2.1天,有關數字有取巧成份,相關數據只計了住宿旅遊,倘若加上超過一半不住宿旅客,訪澳旅客整體平均留澳時間只得1天左右。延長旅客留澳時間是減輕城市承載力的有效方法,既然政府預測2025年訪澳旅客最高達4000萬人次,便要訂立目標,包括旅遊逗留時間、客源比率,作為未來優化旅客結構的方向。

須跨部門規劃 紓緩澳承載力他指出,澳門承載力問題,除涉及旅客外,更多是城市規劃及配套設施,這都需要跨部門協調,過去政府開展很多規劃研究,但從沒有落實,包括環境保護規劃、陸路交通運輸規劃,全都「得個講字」。他舉例說,交通局上月底宣布從930日開始,大三巴斜巷每日中午12時至下午6時封閉交通,理由是為改善耶穌會紀念廣場前的行人安全問題,配合人潮管制措施。因應大三巴斜巷日後每日封閉6小時,車輛無法從高園街落斜坡至耶穌會紀念廣場,做法惹來大三巴街區內居民一片怨憤。


林宇滔踢爆,當年他仍擔任中區社諮委時,中區社諮委有就相關問題與政府相關部門討論,過去交通局、文化局、工務局、民署也有就區內問題研究,做了大三巴西側規劃研究,也提出相關解決方案,遺憾的是交通局沒有與區內居民溝通就推行措施,明知封路後會對區內居民造成不便也「夾硬」推行,完全覺得無需考慮持份者意見和要負的公共責任,故而引起居民強烈不滿。他個人認同要對該區進行交通管制,但要有其他配套的臨時措施,讓居民可以從其他地方進入該區,封閉大三巴斜巷交通後,花王堂街和大三巴街可實施雙向行車,確保居民可從白鴿巢進入花王堂街。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市民怒吼全撤局長退休金 低級錯誤把關部門難卸責 2017年10月6日|力報

市民怒吼全撤局長退休金 低級錯誤把關部門難卸責


對於前氣象局局長馮瑞權退休後仍可每月享有逾90,000元長俸,市民蔡小姐表示,馮在任職期間未有履行其職務,起碼取消其退休金才恰當,而且對社會造成的傷害,更需要承擔責任。

市民梁先生認為,風災對社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馮瑞權責無旁貸,假若最多只停止支付四年退休金的做法,更是不合理。又有市民表示,一個失職間接令人死亡的局長,仍能領取退休金實在令人感到荒謬,理應取消其離職後的一切福利,而且至今仍未進行問責,亦令人難以接受。

假若馮瑞權真的在調查結果出爐前「成功退休」,而結果顯示他需要承擔責任,如此「免死金牌」是否合理?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理解公眾對此敏感個案的憤怒心情,但如果法律真的如此規定,亦只能照此執行,若社會認為此規定不合理,應該推動日後檢討修訂公務人員法律制度。


至於為何出現政府「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情形,林宇滔形容,這是一個不應出現的「低級失誤」,負責人事財政的層層部門機構把關失誤,包括直接權限部門退休基金會,都應負上責任。但另一方面,林宇滔指出,如果此事是來自高層授意、希望「快手搞掂佢」,則是嚴重違反政府依法施政方針,林宇滔促請政府相關部門給公眾一個交代。


巴士加價政府謬論多 林宇滔:徒添民怨 2017年10月6日|論盡

巴士加價政府謬論多 林宇滔:徒添民怨

巴士加價方案近日引起公眾極大爭議。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直指,現時政府的巴士政策欠缺方向,加價邏輯謬論處處,加價後亦不見得服務會改善,在現時政府財政理想,只因交局內部預算限制的情況下而向市民開刀加價,是徒添民怨。

公交出行 迫你步行?
林宇滔表示,不反對合理使用公帑,但反對政府單以「十年冇郁過」為理由就大幅調整價格。他指,即使巴士加價,市民亦不一定會步行。「一定少咗人搭巴士,但究竟是轉為步行還是私家車,政府是如何判斷?」又指,政府從不公佈原始數據,只公佈對自己陳述有利的資料。「既然有九成人有拍卡,這些資料麻煩你拿出來給公眾去監督清楚,甚至提一些具建設性的意見,去改善公交服務,而不是把數據收起來,只陳述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數據。」
他認為,今次加價的處理粗暴,在現時澳門的出行選擇有限,而政府卻在財政情況良好下表示加價,直言「經濟手段控制剛性需求只會徒添民怨」,而單靠加價減少居民對巴士的需求,但欠缺優化服務以為居民提供選擇,這並非善治之舉。「問題沒解決,又沒選擇,繼續迫(巴士),你仲要加我價,你都講到明,純粹為咗慳錢,唔會改善服務,咁我點會接受?」

冇得揀 再貴都要迫巴士
對於有意見指政府不應補貼外地人坐巴士,林宇滔認為,居民心中最不滿的是上不了巴士,而非外地人士有沒有優惠,加價及差別收費並不能解決此問題。「以澳門現時的選擇,收貴點旅客會不坐巴士嗎?外僱不會坐巴士嗎?到最後一樣會坐。」而即使市民認為不需補貼他們,這樣的劃分其實都牽涉到資源投放,例如居民要多申請本地巴士卡,遺失了亦要特地再去申請,但政府並沒交代如此種種。「如果一個政府對着居民意見,並不了解其核心需求,純粹聽居民表達完就去表面應對,這真是一個低層次的政府,低層次的公共決策。」
政策欠方向 副作用比作用大

「到最後加價方案用來做甚麼?好像在愚弄公眾,到頭來不會實行。但核心訴求有沒有解決?」他表示,最擔心的是政府將來會說已曾提出方案,但公眾反對,最後甚麼都不做。他直指,現任局長上任後做了很多,例如停車場及咪標收費等,「但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是很粗疏,好多懶人做法。做一定有效果,但副作用更大。」
他表示,「公交優先」可能還是特區的整體政策,但公帑預算仍是交通局的局內預算,而非澳門整體開支,財政配備與政策並沒能配合。「之前的公共批給會較靈活,但現在是財政援助的模式,只是交通事務局的一個內部預算,交通局的預算亦受制每年財政預算,交通局預算要減5%,巴士預算亦要減5%。怎減?就減居民的服務,減路線。所謂開新線不過減少其他路線,其實從沒增加甚麼資源。」

林宇滔認為,現時政府以局內預算為出發點去調整巴士服務的做法,已跟「公交優先」、「服務創造需求」的原則背道而馳。「其實你成個巴士服務想點?我唔知佢想點。」他認為,為令服務可滿足居民,有時公帑是需要好好運用,以鼓勵居民減少使用私家車及電單車等,又提出巴士政策應服從整體公交及社會政策,而非受制於交局內部預算限制。「點預計公交服務增長,未來幾年有多少增長,跟這部門的預算應該脫勾。」

他指,在新合約中政府應清楚交待巴士服務的目標,直言現時的巴士服務是「四不像」,既非政府主導,亦非市場主導,責任亦相當分散。「點解價格可以十年都唔調整,因為本身系統有問題。巴士公司不用提出加價,因為根本不用理會價格,補貼會補夠。政府又不做,變成集體不負責,責任模糊的狀態。」林宇滔又提到,現時各種電子支付已開始流行,應研究仍指定用「澳門通」有優惠是否合理。「如何形成更有效的競爭,給居民更多選擇,這也是我們長遠要思考。」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部門低級錯誤造成馮瑞權退休亂局? 林宇滔冀當局交代跟進調查 2017年10月4日|澳門日報

部門低級錯誤造成馮瑞權退休亂局? 林宇滔冀當局交代跟進調查

【本報消息】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質疑前氣象局長馮瑞權的退休處理,奇怪過程中無人及部門發現低級技術錯誤,連最後把關部門都發現不到問題。形容事件給社會感覺好肉酸。現時關鍵是後續跟進,包括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廉政公署報告,希望政府在限時內向公衆交代清楚有關報告內容,不要拖延。

林宇滔表示,按公職法,馮瑞權工齡和年齡均達到退休要求,只要按程序申請便可,無需所屬部門批准。但馮瑞權個案是先獲政府批准享有退休金,其後又稱由行政法務司司長廢止有關批示,原因是未有按程序提前九十日申請。

他對今次事件無人或部門發現問題感到奇怪,善意理解是各部門都出現低級錯誤,抑或在過程中有指示影響整件事。如果是低級錯誤,證明整個制度出現了問題,必須檢討。若是後者則影響公務員隊伍的士氣。


林宇滔形容,馮瑞權退休事件處理給社會感覺好肉酸。現時關鍵是後續跟進,包括四十五日內調查委員會要提交的報告及廉政公署報告。這涉及到馮瑞權在現有機制下,通過中立調查作出應有決定。希望政府在限時內向公衆交代清楚報告內容,不要拖延。

林宇滔指馮瑞權退休事件現要務是後續跟進 2017年10月4日|華僑報


林宇滔指馮瑞權退休事件現要務是後續跟進

【專訪】前氣象局局長馮瑞權退休事件出現批准又取銷戲劇性事件,再成為坊間話題熱點。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事件反映出高官無承擔和卸責,將個波踢來踢去,最差做法是向下踢。

 又認為目前關鍵是後續跟進,政府應在限時內向公眾交待清楚有關調查馮瑞權的報告內容,不要找藉口無限期去拖延。

 林宇滔表示,按照法律規定,公共退休有兩個層次,一是滿五十五歲、工齡超過三十年,或超過六十五歲則必須退休,不用所屬部門批准。另一是可按公職法提出退休,但要負責部門同意,即可提前申請退休。馮瑞權是屬於前者,已夠工齡,只要按程序申請就可以。即向部門負責人或人事及財務處提出,待收集齊所有資料後,就轉交退休基金會,退休基金會審核所有資料後,再交行政法務司司長簽署批准。這就是基本流程。

 林宇滔認為,以馮瑞權的個案來看,每個相關部門都出現低級技術錯誤,但最終要負責的仍是退休基金會,因該部門是最後把關,法律亦規定退休基金會需要最後核實資料。故今次事件後有關政府部門都要檢討。不過,林宇滔提出質疑,有關低級錯誤,奇怪地無人無部門發現,連最後的把關部門都把不到關,善意理解是各部門都純粹出現低級錯誤,還是過程中,有高層意指下影響整件事,必須要查核清楚,因為如果是上層意指,則嚴重影響整個公務員隊伍士氣,管治權威性等。

 林宇滔表示,高官都是人,有時難免有錯,只要肯認真認錯,再及時改正,都是一種承擔,這亦是負責任的態度。總比現時不認錯,踢來踢去,不肯承擔好。而今次事件,正正出現高官將個球踢來踢去,體現高官欠承擔力,沒有面對問題,只懂將問題向下推卸局面。如果就今次事件高官第一時間站出來承認出錯,相信社會反彈力不會如此強烈,給社會感覺有如「食花生」般。

 林宇滔形容。馮瑞權退休事件給社會感覺是「好肉酸」,欠承擔,欠反者,因此,希望高官不要「搵個細嘅」出來孭飛就算了事。如果要卸責要踢來踢去都是司長級之間問題,不是「搵個細嘅出來孭飛了事」。這是最差最低級的處理方式。他重申,基金會有最終責任,其他部門有不小心責任,所屬司長要有承擔的責任。


 就事件跟進。林宇滔表示,現時關鍵是後續跟進,包括四十五日內調查委員會要提交有關報告,廉政公署報告。因這涉及到馮瑞權在現有機制下,通過中立調查,作出應有的決定。希望政府在限時內向公眾交待清楚有關報告內容,不要無限期去拖延。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加價控剛性需求違公交優先 巴士服務交通政策重中之重 部門睇餸食飯漠視公共利益 2017年10月3日|市民日報

加價控剛性需求違公交優先 巴士服務交通政策重中之重 部門睇餸食飯漠視公共利益

【本報訊】為減輕財政負擔,政府計劃調升巴士車資,加上政府官員有關「多步行有益健康亦可減輕巴士壓力」的言論,連環引起社會強烈不滿。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近期交通局的一些處事手法,只會考慮經濟手段或成本開支,全完不會從整體交通政策的目標方向考慮問題,當局以調升巴士車資減少巴士服務需求,是用經濟手段控制剛性需求,違反當局「公交優先」和「服務創造需求」原則,徒添民怨。現時問題核心是巴士服務是交通政策重中之重,可巴士服務開支只是交通局一項開支預算,巴士線路、班次等受到交通局內部預算限制,甚至因無錢而被削減,令人感到悲哀。
林宇滔形容,現在的巴士資助計劃變成「四不像」,目前市民用「澳門通」搭巴士只需支付2元,車資現金則是3.2元;2011年巴士服務轉為新營運模式後,巴士票收屬政府,政府只向巴士公司支付里程費,即政府包起每條巴士線,「市民坐唔坐,政府都要畀咁多」,從2011年起政府就沒有再補貼票價。2016年巴士公司轉合同後,票收歸巴士公司所有,但政府同樣包起所有巴士線,沒有向巴士公司進行票收補貼,所謂的「補貼」則是政府預測巴士公司票收收入、成本,再補差價、限利益等,重點係全都是「靠估」。他並不覺得新巴士營運模式比舊模式先進。
設檢討機制勿一次過埋單計數他表示,現時交通局對許多費用的整調都欠缺方向,包括較早前的公共停車場收費爭議,他認同任何費用都需要按情況作出調整,但他不能接受當局祭出10年都沒有調整費用就一次過調整所有差距的做法,認為政府應設定期檢討機制,定期對服務收費進行檢討,而非累積十年八載後突然間一次過要市民埋單計數。
林宇滔坦言不能接受政府今次加價方案,同時又質疑政府對巴士服務的定位是甚麼?以內地為例,巴士是公用事業,內地許多城市均會補貼巴士服務,希望以低票價、高效率吸引居民乘搭;香港則對巴士服務設定一個利潤上限,確保服務質素,採取市場運作模式,所以香港的交通費用較貴,甚至對基層市民造成跨區出行障礙,為此香港政府需要推出跨區工作補貼。澳門方面,過去10年在陸路交通規劃一直提出「公交優先」,「公交優先」就是用合理的資源吸引更多人乘搭巴士,惟日前運輸工務司司長和交通局局長卻突然表示,要減輕財政負擔問題。
他批評說,近期交通局的一些處事手法,只會考慮經濟手段或成本開支,全完不會從整體交通政策的目標方向考慮問題,調升車資費用後可以達到甚麼目標、效益等亦解釋得不清楚,也看不到巴士車資調升後,巴士服務能夠更加方便市民使用。
加車資圖減服務需求徒添民怨據他了解,現時最大問題是政府沒有將巴士服務的預算作為獨立的編制,巴士服務支出只是作為交通局一項開支預算,交通局在調整預算時,公共利益和服務需求不是交通局核心考慮的問題,只從部門預算考慮問題,所以才會出現以財政負擔為由要求調升巴士車資,甚至削減一些現有巴士站點的情況。例如過去25路巴士可以由關閘直達黑沙,但近日政府卻以經濟效益為由取消25路巴士線到黑沙海灘,事實上卻因為交通局要開新巴士線,由於預算問題,惟有削減舊巴士線路。他強調,巴士服務是交通政策重中之重,卻受到交通局每年預算限制,令人感到悲哀。
林宇滔指出:當年政府推新巴士營運模式,強調巴士服務是政府主導,以及「服務創造需求」,但現在政府明顯推翻過去的原則,以調升巴士車資減少巴士服務需求。乘搭巴士人數增加,政府應研究如何應對有關需求,而非出手減低市民使用巴士的意欲。他謂:「鼓勵人行路無錯嘅,但更重要的是創造條件,從供應吸引需求。」政府鼓勵市民步行,不能通過壓制手段,例如加巴士車資來減少市民使用巴士服務,甚至逼市民行路。而應創造更好的步行環境,更方便的巴士服務,令市民自動放棄私家車出行,現在政府則是用經濟手段控制剛性需求,徒添民怨。
政府主導模式應吸引乘搭便民他又批評交通局對整件事的解釋都「神邏輯」謬論連篇,如果單純按政府的經濟角度邏輯,本澳巴士服務不應再走政府主導,而應重返市場主導;若走政府主導模式,巴士服務不應只考慮交通局的部門預算,而應從整體公共利益,如何吸引更多人乘搭巴士,以及令巴士服務更方便的原則考慮問題。又例如,正常快線應走外圍,減少佔用路面,時間上應比一般巴士線更快,價錢平,吸引更多人乘搭,惟澳門現時所謂的「快線」只是刪減幾個站,仍然走市區,時間上也沒有快多少,收費卻比普通巴士線貴,完全不合理。
林宇滔提醒政府,倘若要分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收費,則要考慮行政成本問題,以及個人的使用成本,如果分開收費,市民又是否願意換一張有身份認證的巴士卡?在外國及其他地區,公交收費不分本地人和旅客,社會應對此認真充分討論。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