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公交出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公交出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巴士加價政府謬論多 林宇滔:徒添民怨 2017年10月6日|論盡

巴士加價政府謬論多 林宇滔:徒添民怨

巴士加價方案近日引起公眾極大爭議。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直指,現時政府的巴士政策欠缺方向,加價邏輯謬論處處,加價後亦不見得服務會改善,在現時政府財政理想,只因交局內部預算限制的情況下而向市民開刀加價,是徒添民怨。

公交出行 迫你步行?
林宇滔表示,不反對合理使用公帑,但反對政府單以「十年冇郁過」為理由就大幅調整價格。他指,即使巴士加價,市民亦不一定會步行。「一定少咗人搭巴士,但究竟是轉為步行還是私家車,政府是如何判斷?」又指,政府從不公佈原始數據,只公佈對自己陳述有利的資料。「既然有九成人有拍卡,這些資料麻煩你拿出來給公眾去監督清楚,甚至提一些具建設性的意見,去改善公交服務,而不是把數據收起來,只陳述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數據。」
他認為,今次加價的處理粗暴,在現時澳門的出行選擇有限,而政府卻在財政情況良好下表示加價,直言「經濟手段控制剛性需求只會徒添民怨」,而單靠加價減少居民對巴士的需求,但欠缺優化服務以為居民提供選擇,這並非善治之舉。「問題沒解決,又沒選擇,繼續迫(巴士),你仲要加我價,你都講到明,純粹為咗慳錢,唔會改善服務,咁我點會接受?」

冇得揀 再貴都要迫巴士
對於有意見指政府不應補貼外地人坐巴士,林宇滔認為,居民心中最不滿的是上不了巴士,而非外地人士有沒有優惠,加價及差別收費並不能解決此問題。「以澳門現時的選擇,收貴點旅客會不坐巴士嗎?外僱不會坐巴士嗎?到最後一樣會坐。」而即使市民認為不需補貼他們,這樣的劃分其實都牽涉到資源投放,例如居民要多申請本地巴士卡,遺失了亦要特地再去申請,但政府並沒交代如此種種。「如果一個政府對着居民意見,並不了解其核心需求,純粹聽居民表達完就去表面應對,這真是一個低層次的政府,低層次的公共決策。」
政策欠方向 副作用比作用大

「到最後加價方案用來做甚麼?好像在愚弄公眾,到頭來不會實行。但核心訴求有沒有解決?」他表示,最擔心的是政府將來會說已曾提出方案,但公眾反對,最後甚麼都不做。他直指,現任局長上任後做了很多,例如停車場及咪標收費等,「但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是很粗疏,好多懶人做法。做一定有效果,但副作用更大。」
他表示,「公交優先」可能還是特區的整體政策,但公帑預算仍是交通局的局內預算,而非澳門整體開支,財政配備與政策並沒能配合。「之前的公共批給會較靈活,但現在是財政援助的模式,只是交通事務局的一個內部預算,交通局的預算亦受制每年財政預算,交通局預算要減5%,巴士預算亦要減5%。怎減?就減居民的服務,減路線。所謂開新線不過減少其他路線,其實從沒增加甚麼資源。」

林宇滔認為,現時政府以局內預算為出發點去調整巴士服務的做法,已跟「公交優先」、「服務創造需求」的原則背道而馳。「其實你成個巴士服務想點?我唔知佢想點。」他認為,為令服務可滿足居民,有時公帑是需要好好運用,以鼓勵居民減少使用私家車及電單車等,又提出巴士政策應服從整體公交及社會政策,而非受制於交局內部預算限制。「點預計公交服務增長,未來幾年有多少增長,跟這部門的預算應該脫勾。」

他指,在新合約中政府應清楚交待巴士服務的目標,直言現時的巴士服務是「四不像」,既非政府主導,亦非市場主導,責任亦相當分散。「點解價格可以十年都唔調整,因為本身系統有問題。巴士公司不用提出加價,因為根本不用理會價格,補貼會補夠。政府又不做,變成集體不負責,責任模糊的狀態。」林宇滔又提到,現時各種電子支付已開始流行,應研究仍指定用「澳門通」有優惠是否合理。「如何形成更有效的競爭,給居民更多選擇,這也是我們長遠要思考。」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加價控剛性需求違公交優先 巴士服務交通政策重中之重 部門睇餸食飯漠視公共利益 2017年10月3日|市民日報

加價控剛性需求違公交優先 巴士服務交通政策重中之重 部門睇餸食飯漠視公共利益

【本報訊】為減輕財政負擔,政府計劃調升巴士車資,加上政府官員有關「多步行有益健康亦可減輕巴士壓力」的言論,連環引起社會強烈不滿。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批評說,近期交通局的一些處事手法,只會考慮經濟手段或成本開支,全完不會從整體交通政策的目標方向考慮問題,當局以調升巴士車資減少巴士服務需求,是用經濟手段控制剛性需求,違反當局「公交優先」和「服務創造需求」原則,徒添民怨。現時問題核心是巴士服務是交通政策重中之重,可巴士服務開支只是交通局一項開支預算,巴士線路、班次等受到交通局內部預算限制,甚至因無錢而被削減,令人感到悲哀。
林宇滔形容,現在的巴士資助計劃變成「四不像」,目前市民用「澳門通」搭巴士只需支付2元,車資現金則是3.2元;2011年巴士服務轉為新營運模式後,巴士票收屬政府,政府只向巴士公司支付里程費,即政府包起每條巴士線,「市民坐唔坐,政府都要畀咁多」,從2011年起政府就沒有再補貼票價。2016年巴士公司轉合同後,票收歸巴士公司所有,但政府同樣包起所有巴士線,沒有向巴士公司進行票收補貼,所謂的「補貼」則是政府預測巴士公司票收收入、成本,再補差價、限利益等,重點係全都是「靠估」。他並不覺得新巴士營運模式比舊模式先進。
設檢討機制勿一次過埋單計數他表示,現時交通局對許多費用的整調都欠缺方向,包括較早前的公共停車場收費爭議,他認同任何費用都需要按情況作出調整,但他不能接受當局祭出10年都沒有調整費用就一次過調整所有差距的做法,認為政府應設定期檢討機制,定期對服務收費進行檢討,而非累積十年八載後突然間一次過要市民埋單計數。
林宇滔坦言不能接受政府今次加價方案,同時又質疑政府對巴士服務的定位是甚麼?以內地為例,巴士是公用事業,內地許多城市均會補貼巴士服務,希望以低票價、高效率吸引居民乘搭;香港則對巴士服務設定一個利潤上限,確保服務質素,採取市場運作模式,所以香港的交通費用較貴,甚至對基層市民造成跨區出行障礙,為此香港政府需要推出跨區工作補貼。澳門方面,過去10年在陸路交通規劃一直提出「公交優先」,「公交優先」就是用合理的資源吸引更多人乘搭巴士,惟日前運輸工務司司長和交通局局長卻突然表示,要減輕財政負擔問題。
他批評說,近期交通局的一些處事手法,只會考慮經濟手段或成本開支,全完不會從整體交通政策的目標方向考慮問題,調升車資費用後可以達到甚麼目標、效益等亦解釋得不清楚,也看不到巴士車資調升後,巴士服務能夠更加方便市民使用。
加車資圖減服務需求徒添民怨據他了解,現時最大問題是政府沒有將巴士服務的預算作為獨立的編制,巴士服務支出只是作為交通局一項開支預算,交通局在調整預算時,公共利益和服務需求不是交通局核心考慮的問題,只從部門預算考慮問題,所以才會出現以財政負擔為由要求調升巴士車資,甚至削減一些現有巴士站點的情況。例如過去25路巴士可以由關閘直達黑沙,但近日政府卻以經濟效益為由取消25路巴士線到黑沙海灘,事實上卻因為交通局要開新巴士線,由於預算問題,惟有削減舊巴士線路。他強調,巴士服務是交通政策重中之重,卻受到交通局每年預算限制,令人感到悲哀。
林宇滔指出:當年政府推新巴士營運模式,強調巴士服務是政府主導,以及「服務創造需求」,但現在政府明顯推翻過去的原則,以調升巴士車資減少巴士服務需求。乘搭巴士人數增加,政府應研究如何應對有關需求,而非出手減低市民使用巴士的意欲。他謂:「鼓勵人行路無錯嘅,但更重要的是創造條件,從供應吸引需求。」政府鼓勵市民步行,不能通過壓制手段,例如加巴士車資來減少市民使用巴士服務,甚至逼市民行路。而應創造更好的步行環境,更方便的巴士服務,令市民自動放棄私家車出行,現在政府則是用經濟手段控制剛性需求,徒添民怨。
政府主導模式應吸引乘搭便民他又批評交通局對整件事的解釋都「神邏輯」謬論連篇,如果單純按政府的經濟角度邏輯,本澳巴士服務不應再走政府主導,而應重返市場主導;若走政府主導模式,巴士服務不應只考慮交通局的部門預算,而應從整體公共利益,如何吸引更多人乘搭巴士,以及令巴士服務更方便的原則考慮問題。又例如,正常快線應走外圍,減少佔用路面,時間上應比一般巴士線更快,價錢平,吸引更多人乘搭,惟澳門現時所謂的「快線」只是刪減幾個站,仍然走市區,時間上也沒有快多少,收費卻比普通巴士線貴,完全不合理。
林宇滔提醒政府,倘若要分本地居民和非本地居民收費,則要考慮行政成本問題,以及個人的使用成本,如果分開收費,市民又是否願意換一張有身份認證的巴士卡?在外國及其他地區,公交收費不分本地人和旅客,社會應對此認真充分討論。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