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問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問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關注預算增加有否蒙混過關 林宇滔:人性化分項有助監督預算 2017年10月27日|論盡

關注預算增加有否蒙混過關 
林宇滔:人性化分項有助監督預算 

根據財政局的中央帳目,政府今年19月的開支約為500億。但再查看當中分項,只標示為「經常開支」、「資本開支」、「財務活動」等,非財務專業人士甚難理解。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討論預算的焦點不應是各司各加多少,而是如何分項,讓公眾可有效監督,及提出相應訴求。同時,亦應關注預算的增加有否涉及蒙混過關。

監督開支上升 落實問責
林宇滔認為,增加預算的討論焦點不應只是「哪個司加多少」的問題,「增加預算會否蒙混過關?這是公眾關注的。」他提到,「天鴿」之後,多個部門因為設備受損等需要增加預算,「例如黃司說海關浸了80部車,為何會浸?為何低地的車沒被處理?今次民署亦損失了很多車,為甚麼會損失?」他認為,壞了車買車合理,但要查清壞車的原因,繼而問責。「是百年一遇?還是過去有機制避免水浸車,但政府沒做?點解今次浸咗?『黑格比』有冇浸?其實要追究這些問題。」

「政府有沒有汲取黑格比的教訓?是有措施避免今次損失,不過今次風災太厲害,還是我們重蹈覆轍?」又以關閘地下巴士總站為例,2008年颱風「黑格比」襲澳,關閘總站亦曾出現嚴重水浸。翻查資料,政府過去曾多次「改善」。例如據報章報道,2013年政府為改善站內通風設施招標,斥資560多萬元建造現時的中央安全島冷氣候車區,但效果遠低於公衆預期。
而今次「天鴿」吹襲,關閘地下總站再次遭受嚴重水浸,且當局是在「天鴿」之後才認為有必要把原先設於地庫層的機電設備,遷移至地面的關閘廣場,以至原來的重整設計圖則需要修改。「按照這邏輯,證明政府根本沒有汲取(黑格比)教訓。」

人性化分項有助公眾監督
另外,林宇滔指,現時澳門政府財政預算是純技術性的編制,例如只是劃分中央部門、自治機構、PIDDA(行政當局投資計劃及發展費用)等,較難看到一些細項,亦並非從居民監督政府角度分類,這並非好事。「項目分類處理,哪項增加減少,我們才有討論空間。」
他以巴士加價為例,「交局增加開支我唔認同,但巴士加預算我認同。」但巴士預算現是交局預算的一部分。他認為,預算不應以司的範疇去劃分,而應按操作範疇,如民生福利,去分項。「部門限開支,社服機構的預算也不能加,而公務員繼續加薪,仍是要繼續增加部門開支,但預算維持不變,於是社福機構或相關團體的開支都被控制着,(政府與機構)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他又表示,應關注預算上的資訊是否能讓公眾有效監督。「錢從哪裏來,錢從哪裏去,清楚讓我們看到,這是重點。」他認為,公開項目可包括每個部門的人事開支是多少、今年有否增長,部門購買服務、硬件等開支有多少等,「這樣會更客觀。我們現在只有一個總額,沒有一個具體數字去分析。」


另外,一些「小金庫」,如基金會、財政自治部門的財政亦應受關注。他表示,政府的不少基金會行攻費用亦沒向公眾交待過,「而坊間盛傳這些行政費用,包括人事費用係非常高昂。可能是坊間謠傳,那政府就要公佈清楚話俾大家聽。」而如將來若要讓公眾更詳細知悉,各部門包括基金會、政府全資擁有的公司、公共開支預算等,應有獨立帳目,讓公眾可更有效知悉情況。「要有很清晰的財政理念、財政清單,分類要人性化,讓公眾可清晰地監督,並提出相應訴求。」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林宇滔促向馮瑞權問責懲處氣象局 2017年10月22日|市民日報

林宇滔促向馮瑞權問責懲處氣象局 

【本報訊】廉政公署近日公布的氣象局颱風預報程序調查報告,揭示前氣象局局長在颱風預報決策的多宗罪,令社會嘩然。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強調,為挽回公眾對氣象局的信心,對於廉署報告提出各方面的問題,都必須向馮瑞權問責並按法律進行懲處,氣象局亦必須盡快修訂早已過時的熱帶氣旋法規,出公開客觀的颱風標準,並要向公眾交代如何對廉署報告提出的問題作即時改善。

局級領導檢視機制存缺失林宇滔表示,根據是次的廉署報告,氣象局過去各項工作均存在嚴重的缺失,特別是前局長馮瑞權在懸掛颱風訊號的決策非常輕率、長年沒有關注颱風訊號的清晰標準,以至局內人士管理和設備維護方面。他強調對於廉署報告提出各方面的問題,都必須向馮瑞權問責,下一步是如何按法律向馮瑞權提起紀律程序,以進行懲處。

從另一層面去看,林宇滔直言,馮瑞權於1998年已擔任局長,一個局長的管理長期出現問題,為何沒有任何機制去揭發,直到現在最新一份廉署報告才一併去揭發?反映政府對局級領導定期和不定期的檢視機制存在缺失,馮瑞權過去歷任的上級都有責任;同時亦反映了公務員投訴機制沒有發揮作用,一個氣象局存在十幾年的內部問題,竟從來沒有下屬去投訴,或下屬的投訴沒有被重視。

林宇滔強調,氣象局內部的種種問題一拖十多年才被揭發,除了氣象局對「天鴿」的預報外,亦反映特區政府方方面面,甚至是特區整體管治領導能力的問題, 政府必須從整體制度上去檢討。他指出,政府正着手新的公務員投訴機制,希望能發揮下屬投訴以揭發上級問題的作用,將非常重要;而對於不少主管長年從事局長一職,政府要從上層管理去檢視,避免形成部門的山頭主義;亦建議廉署應更主動去聆聽民意,及早發現公共部門行政上問題,更好發揮第三方的監督作用。


林宇滔續說,政府如希望挽回公眾對氣象局的信心,除了首要必須要按照法律對馮瑞權作出懲處,追究到底外,氣象局要盡快修訂早於2000年制訂的熱帶氣旋法規,特別是清晰究竟是採用每小時平均風力或每十分鐘的平均風力,及訂出公開客觀的颱風標準,讓公眾能監督氣象局改掛風球的工作。氣象局的內部人士和行政管理,以及設備更新等問題,要重新檢視和立即改善,有效回應廉署報告提出的各項問題,並要向公眾作出交代如何去改善和相應的時間表,而不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市民怒吼全撤局長退休金 低級錯誤把關部門難卸責 2017年10月6日|力報

市民怒吼全撤局長退休金 低級錯誤把關部門難卸責


對於前氣象局局長馮瑞權退休後仍可每月享有逾90,000元長俸,市民蔡小姐表示,馮在任職期間未有履行其職務,起碼取消其退休金才恰當,而且對社會造成的傷害,更需要承擔責任。

市民梁先生認為,風災對社會造成如此大的影響,馮瑞權責無旁貸,假若最多只停止支付四年退休金的做法,更是不合理。又有市民表示,一個失職間接令人死亡的局長,仍能領取退休金實在令人感到荒謬,理應取消其離職後的一切福利,而且至今仍未進行問責,亦令人難以接受。

假若馮瑞權真的在調查結果出爐前「成功退休」,而結果顯示他需要承擔責任,如此「免死金牌」是否合理?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理解公眾對此敏感個案的憤怒心情,但如果法律真的如此規定,亦只能照此執行,若社會認為此規定不合理,應該推動日後檢討修訂公務人員法律制度。


至於為何出現政府「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情形,林宇滔形容,這是一個不應出現的「低級失誤」,負責人事財政的層層部門機構把關失誤,包括直接權限部門退休基金會,都應負上責任。但另一方面,林宇滔指出,如果此事是來自高層授意、希望「快手搞掂佢」,則是嚴重違反政府依法施政方針,林宇滔促請政府相關部門給公眾一個交代。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部門低級錯誤造成馮瑞權退休亂局? 林宇滔冀當局交代跟進調查 2017年10月4日|澳門日報

部門低級錯誤造成馮瑞權退休亂局? 林宇滔冀當局交代跟進調查

【本報消息】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質疑前氣象局長馮瑞權的退休處理,奇怪過程中無人及部門發現低級技術錯誤,連最後把關部門都發現不到問題。形容事件給社會感覺好肉酸。現時關鍵是後續跟進,包括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廉政公署報告,希望政府在限時內向公衆交代清楚有關報告內容,不要拖延。

林宇滔表示,按公職法,馮瑞權工齡和年齡均達到退休要求,只要按程序申請便可,無需所屬部門批准。但馮瑞權個案是先獲政府批准享有退休金,其後又稱由行政法務司司長廢止有關批示,原因是未有按程序提前九十日申請。

他對今次事件無人或部門發現問題感到奇怪,善意理解是各部門都出現低級錯誤,抑或在過程中有指示影響整件事。如果是低級錯誤,證明整個制度出現了問題,必須檢討。若是後者則影響公務員隊伍的士氣。


林宇滔形容,馮瑞權退休事件處理給社會感覺好肉酸。現時關鍵是後續跟進,包括四十五日內調查委員會要提交的報告及廉政公署報告。這涉及到馮瑞權在現有機制下,通過中立調查作出應有決定。希望政府在限時內向公衆交代清楚報告內容,不要拖延。

林宇滔指馮瑞權退休事件現要務是後續跟進 2017年10月4日|華僑報


林宇滔指馮瑞權退休事件現要務是後續跟進

【專訪】前氣象局局長馮瑞權退休事件出現批准又取銷戲劇性事件,再成為坊間話題熱點。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表示,事件反映出高官無承擔和卸責,將個波踢來踢去,最差做法是向下踢。

 又認為目前關鍵是後續跟進,政府應在限時內向公眾交待清楚有關調查馮瑞權的報告內容,不要找藉口無限期去拖延。

 林宇滔表示,按照法律規定,公共退休有兩個層次,一是滿五十五歲、工齡超過三十年,或超過六十五歲則必須退休,不用所屬部門批准。另一是可按公職法提出退休,但要負責部門同意,即可提前申請退休。馮瑞權是屬於前者,已夠工齡,只要按程序申請就可以。即向部門負責人或人事及財務處提出,待收集齊所有資料後,就轉交退休基金會,退休基金會審核所有資料後,再交行政法務司司長簽署批准。這就是基本流程。

 林宇滔認為,以馮瑞權的個案來看,每個相關部門都出現低級技術錯誤,但最終要負責的仍是退休基金會,因該部門是最後把關,法律亦規定退休基金會需要最後核實資料。故今次事件後有關政府部門都要檢討。不過,林宇滔提出質疑,有關低級錯誤,奇怪地無人無部門發現,連最後的把關部門都把不到關,善意理解是各部門都純粹出現低級錯誤,還是過程中,有高層意指下影響整件事,必須要查核清楚,因為如果是上層意指,則嚴重影響整個公務員隊伍士氣,管治權威性等。

 林宇滔表示,高官都是人,有時難免有錯,只要肯認真認錯,再及時改正,都是一種承擔,這亦是負責任的態度。總比現時不認錯,踢來踢去,不肯承擔好。而今次事件,正正出現高官將個球踢來踢去,體現高官欠承擔力,沒有面對問題,只懂將問題向下推卸局面。如果就今次事件高官第一時間站出來承認出錯,相信社會反彈力不會如此強烈,給社會感覺有如「食花生」般。

 林宇滔形容。馮瑞權退休事件給社會感覺是「好肉酸」,欠承擔,欠反者,因此,希望高官不要「搵個細嘅」出來孭飛就算了事。如果要卸責要踢來踢去都是司長級之間問題,不是「搵個細嘅出來孭飛了事」。這是最差最低級的處理方式。他重申,基金會有最終責任,其他部門有不小心責任,所屬司長要有承擔的責任。


 就事件跟進。林宇滔表示,現時關鍵是後續跟進,包括四十五日內調查委員會要提交有關報告,廉政公署報告。因這涉及到馮瑞權在現有機制下,通過中立調查,作出應有的決定。希望政府在限時內向公眾交待清楚有關報告內容,不要無限期去拖延。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