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民政專員作政府居民溝通橋樑 林宇滔:建機制煉青年政治人才 澳門日報 2017-02-03 A06 | 澳聞 | 專訪

民政專員作政府居民溝通橋樑
林宇滔:建機制煉青年政治人才  
 

澳門日報       2017-02-03  A06 | 澳聞 | 專訪 

    社區諮詢組織如何繼續聯繫社區、做好解說工作、推動施政,前社諮委林宇滔認為來自民間團體和地區工作者的參與發揮積極作用,未來非政權性市政機構或相關諮詢組織成員,無論是由委任或有限度的選舉產生,也應具廣泛性,同時要思考透過社區諮詢組織,建立機制培養青年政治人才。
    林宇滔指出,日後非政權性市政機構依託部門運作,又或另設新部門,料仍與民署有密切合作關係。但隨著職能重組,民署很多工作轉移至其他部門,其角色和職能顯然未能代表所有民生問題,但此不妨礙其就衛生、康樂、文化、環保等事務,提供必要性諮詢意見。

尋求改善解決方法

    從社諮會實踐工作看到,民間地區工作者的參與,不僅收集反映問題,也作為政府與居民之間的解說和橋樑,增進雙互信任,尋求互相可接受的改善或解決方法。故此,中間協調“專員”十分重要,若政府能設立事務專員,要求所有部門必須配合、聽取非政權性市政機構的意見下,他相信此機構,可逐步發展為民意反映的平台。

兼職參與成效打折

    對於社區諮詢組織的成員,他認為廣泛性是社會共識,因此無論委任或選舉也須體現這點。坦言澳門青年政治人才的培養可以說是零,有人可能寄望社諮會這平台。作為過來人,他稱自己“湊巧”本職工作和社諮會工作相輔相成,但其他委員絕大部分是“兼職”工作,開會或參觀、外訪等都要付出額外的時間,甚至要請假參與,或多或少影響成效。
    他認為,無論是從推動地區工作又或培養青年政府人才,必須思考建立相關制度;無論委任或選舉,宜設置相關的職權、職能,以至薪酬待遇,才能讓參與者全心投入。
    談到社區諮詢工作的成效,他表示,委員首先要盡力、努力、負責,政府認真聽取意見的態度也十分重要,例如早前政府就各項交通費用調升的諮詢工作,“只講加價,唔講加幅”,怎叫諮詢?如走過場,結果定受社會質疑。他認為這個問題,雙方必須反思,故適當引入選舉模式,可以推動大家更認真去做。
    不過,在現實中,全身投入、“敢砌”兼具溝通技巧以至政治遊說能力的地區工作人士未必很多,市政機構成員若全數通過選舉產生,現階段的條件暫未成熟。(下)

本報記者 羅惠旋

相關文章:
林宇滔:設民政專員解決民生事務 系統協調跨部門工作 提升公僕能力     澳門日報       2017-02-02   A03 | 澳聞 | 專訪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都更進度一拖再拖 委員冀條例“斬件上” 2017/02/23 18:02 | 來源 / 澳亞網

都更進度一拖再拖 委員冀條例“斬件上”

2017/02/23 18:02 | 來源 / 澳亞網





  經常都說都市更新,不過到現在還未見起息。法律配套通通跟不上,有都更會委員建議政府,可將重建樓宇已經討論完成的部份,先將法案送到立法會審議通過,避免舊區重建一拖再拖。

  納稅沒優惠成阻礙 分開交立法會

北區的陳舊樓宇重建一拖超過十年,雖然去年政府改頭換面設立都市更新委員會接手,但討論至今,政府仍然沒有提出任何詳細方案。有都更會委員認為舊區重建中較為重要的稅務優惠,委員會早就完成討論。政府應將法案“斬件”先提交到立法會,不應該在會期期滿將至,才匆忙將整份重建樓宇的稅務優惠草案送去審議,令都更進度一拖再拖。

  方便獨居老人出行 倡建長者公寓

而面對社會步向老齡化,林宇滔也反映不少居住在舊樓裡面的獨居老人出入不方便,建議政府可參考鄰近地區,為舊樓加建電梯或是興建新的長者公寓。

  全資公司推都更 政府應披露詳情

至於政府計劃設立全資公司來推動都市更新,林宇滔希望政府能夠公佈更多詳細規劃,明晰推進工作的方案。

  澳亞衛視記者 鍾旻庭 陳健 澳門報道

林宇滔:設民政專員解決民生事務 系統協調跨部門工作 提升公僕能力 澳門日報 2017-02-02 A03 | 澳聞 | 專訪

林宇滔:設民政專員解決民生事務
系統協調跨部門工作 提升公僕能力   

澳門日報       2017-02-02   A03 | 澳聞 | 專訪  

    非政權性市政機構諮詢方案年內出台,依託於民署的兩個諮詢組織——民署諮詢委員會和三個分區社諮會,可能需一併調整。林宇滔建議政府參考香港設立民政事務專員的模式,個案性、系統性協調跨部門工作,完善不同機制,更好在社區層面解決民生問題,也讓公務人員得到更好歷練。

    涉跨部門無人協調

    出任相關工作八年的前中區社諮委林宇滔稱,不少委員認真對待社諮委工作,但一直面對工作成效和部門回應的問題。設立社諮會是通過收集反映社區問題和建議,通過跨部門合作,在社區層面解決民生問題。但社諮委和民間也不難發現,涉及民署或其他單一部門的問題、事件較容易解決。林宇滔認為涉及跨部門問題難以解決正因為無人協調。
    以同安街事故為例,社諮會成立之初,已有委員發言談到大型旅遊巴進出大三巴牌坊的危機和隱患,之後亦斷續有委員包括他自己就此發言,並成立交通範疇的工作小組,約見了所有涉及部門,如治安警、交通廳、旅遊局、工務局、文化局、交通事務局及民署,提出意見和改善方法。橫跨四個司的工作,即使部門也認為有問題,也一直未有動作,最後要在出事或慘痛教訓後才處理,與無人牽頭落實工作直接相關。
    香港分十八區設民政事務專員,他指專員是特區政府在地區最高的行政代表,有權力、有責任協調不同部門就民生、社區問題及緊急事故的處理和應對,例如當年香港花園街排檔大火,當時第一時間出來的就是該區民政事務專員,協調救援、善後、商販經營、面對傳媒等工作。

    足夠授權聯繫官民

他認為設立民政事務專員,予其足夠授權,以及部門認真跟進、配合工作,是解決跨部門民生問題的出路。過去他從參與社區工作中,理解到有些事情,民間團體會從居民角度考慮,與從政府角度出發的部門,雙方對同一件事的解決方法會不一致,沒有誰對誰錯,只是雙方角度不同。若有專員協調,理解到政府部門運作的必要條件、實際需要,便可以作為政府與民間的橋樑。即使問題未必一步到位解決,需要分階段、分步驟處理,也能從中推動,避免問題惡化,居民也會較諒解。
    民生問題難解決,還有機制問題,很多時政府部門並非“唔做嘢”,例如樓宇滲漏水個案,每每“十個、八個部門出嚟”,檢驗查找源頭,是否列緊急個案、協調通渠等。但不少個案未有戶主配合,找不到源頭。早兩年,部門和社會對有關處理已有共識,部門也曾在立法會提出,得到議員認同,就是從輕微民事訴訟途徑。民間團體在協助處理輕微糾紛和滲漏水個案時發現,該法庭發揮不錯效果,花費的成本較低,也不需請律師。他認同可擴大輕微民事訴訟法庭的權力,當滲漏水個案找不到源頭時,由法院判定能否入屋檢查。但是“講了兩年、大家認同、法律可以做的”,至今卻未有任何下文。
    在推動跨部門處理民生問題,社諮會工作出路的思考上,他認為通過民政事務專員的設立,除了日常溝通、聯繫和協調,個案性處理,更可從系統上完善機制和法律,特別是不少法律已具備,只是制度上要進一步完善而已。(上)

本報記者 羅惠旋

相關文章:
民政專員作政府居民溝通橋樑 林宇滔:建機制煉青年政治人才     澳門日報       2017-02-03  A06 | 澳聞 | 專訪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社諮委員籲當局設計規劃校巴線路

校車或可納入公交系統?   

澳門時報       2017-02-20  P01 | 要聞 

    【澳時訊】校車會否因為種種現實難題而被時代淘汰?有人就提出讓當局設計特定的“校巴”線路,即以學校為點,從一車對一校的傳統模式改成一車服務多校的新模式。由此一來,將各個學校需要搭乘校車的幼童從零散的個體變為集合的整體,讓校車不被淘汰之餘反而能更好地發揮效用。

或淘汰一車一校

    記者聯繫到中區社會諮詢委員會委員林宇滔,早有關注到本澳校車問題的他認為,現時校車服務未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他指出,現時許多學校的校車服務正在不斷萎縮,一架校車服務一間學校的模式未來極有可能被淘汰。

    林宇滔發現,校車行駛的路線迂迴,一架校車走完整個澳門,不僅耗費燃油多,還浪費大量時間。而各個地方的幼稚園和小學都有小部分學童需要搭乘校車,何以不能將這些學校連接起來,讓一架校車服務多個學校,規劃成一條公交路線呢?林宇滔認為,這樣能大大提升校車服務效率,且減少本澳路面繁忙時段的交通壓力。他舉例,如規劃中區的校車行駛路線,分成AB線,減少曲線距離,能有效地分配校車和乘客資源。

    籲納入公交系統

    林宇滔認為,本澳校車已經沒有優先避讓法規,希望可以在其他方面多一些權利,比如將其納入公交系統。“我一直都覺得校車就係公交一種,但實際上唔係,所以佢連嘉樂庇總督大橋都唔可以過,亦都唔可以去公交專道。”他促請政府針對這個行業,解決學童出行需要。他補充到,“當局亦可以考慮先與巴士公司合作,調配一些專線。”
     他稱,此前教育暨青年局就其提議回覆表示,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涉及技術上和操作上的問題,將會諮詢相關專家。林宇滔相信,根據本澳人口出生曲線的走向,未來5-10年間,澳門將會再現出生高峰,到時學童對校車服務的需求會更為凸顯,交通會更擁堵。他希望當局能未雨綢繆,去解決目前能預見的問題。


(記者 梁美婷)

 


林宇滔指勿輕率引入外來人口 市民日報 2017-02-01 P01 | 澳聞

林宇滔指勿輕率引入外來人口   

市民日報       2017-02-01   P01 | 澳聞 

    【本報訊】澳門人口密度居全球首位,加上每年龐大訪澳旅客量,令社會要求減輕承載力的呼聲不斷。然而近日政研室竟指本澳「最近人口增長放緩」,被質疑是為增加外來人口鋪路。中區社諮委、時事評論員林宇滔批評說,本澳環境承載力只能承受65萬人口;目前本澳人口達64.7萬人,城市承載力超負荷。他認為澳門人口政策不應追求人口數量,政府現在首要做好本地人才培養,做好2000年後出生澳門人的教育培養,為未來20、30年後人才儲備打好基礎。
    澳門交通、醫療、學校、住屋用地、公共空間早已超負荷,但政研室就「人口政策」認為,為了增加勞動力,澳門人口至2036年應增至75萬至85萬,推算2020年全澳人口將增至71萬。社會批評政府根本無考慮城市的承受能力,最後只會犧牲居民的生活質素。近日政研室竟又說出「最近人口增長放緩,有助減低人口快速增長的壓力」,令人質疑當局又為增加人口,特別是增加輸入外勞鋪路。

    澳門環境承載力超負荷

    林宇滔指出:近年本澳出生率並不低,本地人口總和出生率1.654,雖相對於政研室指的人口總和出生率2.2,即每個家庭平均生育2.2個孩子方符合人口更替,然而全世界沒有一個發達國家可以達到相關生育率,澳門人口總和出生率在鄰近地區算是高的。
    他說,澳門的人口政策不應追求人口數量,根據澳門環境規劃研究,澳門環境承載力受到自然資源限制,到2020年即使有了新城填海區,預計本澳環境承載力只能承受65萬人口。目前本澳人口已達64.7萬人,城市已超負荷。
    他又提到,統計局是根據生活在本地的人數計算澳門人口數量,曾有統計指10萬外勞中有5萬至6萬人居住在澳門,而據2015年現金分享受惠居民數據,當時合資格的永久居民共有60.7465萬人,非永久居民則有6.8231萬人,而60.7萬持永久居民身份證人士中,有10多萬人長居海外,「政府成日話唔夠人,你哋(政府)有無研究過外地住嘅澳門人嘅年齡結構、點解唔喺澳門住?」這些人士隨時可以回澳,而政府又不能拒絕。當局經常強調要吸引外地技術人才來澳發展,政府應首先考慮該批在海外的澳門人士,才再考慮下一波引入外地人才政策。

    首要做好本地人才培養

    林宇滔表示,「靠本地人口始終穩陣過靠外地人口同外勞,近年本澳出生率開始回升,政府現在首要做好本地人才培養,投放資源培養現時還未成長的新一代,而非只着眼於輸入大批外勞,做好2000年後出生澳門人的教育培養,為未來20、30年後人才儲備打好基礎。
他相信,只要隨着本地人口結構優化,提升企業生產力,改變人口密集型勞動市場需求,澳門人口維持65萬人是合適水平,毋需刻意大量增加外來人口。



精選文章

傳新感言--林宇滔 2017-06-28

傳新角度-林宇滔(Ron) 由 論盡媒體 AllAboutMacau Media  發佈  ·  6月28日 22:51  ·       人到中年, 先後做過記者、傳媒主持、議員助理、社諮委和都更會的公職等,亦成為...